体制机制创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制机制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范文1

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创新,才凸显无穷活力。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没有发展活力就没有凝聚力和竞争力,就没有“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实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委书记刘宏建强调“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切实击中了南充发展的要害。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关键。南充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目前差距还不小,很大程度上不是我们的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赶不上别人,而是我们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太深,思想观念不够开放。浙江海宁县无任何皮草资源,却能“无中生有”发展成世界最大的皮草、皮革交易中心,这是因为人家以开放、开明的姿态吸引了众多商家前去投资。正是因为没有等、靠、要,没有小富即安、小成则满,没有怕字当头、不敢突破束缚的畏难心理,所以海宁成功。反躬自省,南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之路走得太艰难,仅北湖破墙,就引来了无数分歧、矛盾、顾虑、疑问,以致破一堵“观念之墙”就耗去3个多月时间,个中“观念障碍”发人深思。因此,南充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必须扫除思想观念上的障碍,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

行政管理体制要改革出新。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这几年,南充政务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规范化、服务型、高效率政府建设”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政务中心建设“姗姗来迟”。统计显示,今年1至10月,有5个部门仅办理了3件业务,这说明职能部门的服务存在问题。所以,各级各部门必须加大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力度,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同时,要理顺市与县(市、区)的关系,按照“依法合规、责权统一、扩权放活、富民强县”的原则,赋予县(市、区)更大的发展自,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责任体系和市场运行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无规矩不成方圆。强化制度建设,实际上是增强执行力的具体体现。因此,要逐级明确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体系,形成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的良好风气。同时,坚持用市场经济的理念思考问题、研究工作,严格按市场规律办事,从机制上不断增强南充经济发展的活力。

体制机制创新范文2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服务 体制机制 总分馆制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有许多内容,包括馆舍面积、信息资源、技术设施、人员队伍、读者服务、规章制度、体制机制等。体制机制创新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心环节,做好这点就可以带动其他方面。福田区图书馆以创建总分馆制为龙头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建立总分馆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需要

理论依据。根据哲学和系统科学观点,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由要素、结构和功能构成的系统。事物的性质和状态不仅取决于它的构成要素,还取决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即结构。结构决定功能,系统的功能大于各个要素功能之和。系统具有层次性,整个世界是由无数个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我们把公共图书馆当作一个复杂的系统来对待,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孤立的对象。我们不仅要探讨一个图书馆内部各项业务之间或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而且要探讨图书馆上下级及同级之间的关系,通过适当的体制机制,把各个图书馆联结成一个网络体系,使公共图书馆发挥出最大的整体效益,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实践需要。由于历史原因,福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起步较晚。在区图书馆大厦建成之前,先将福田会堂一楼改造成区图书馆,面积1200平方米。2001年试开馆,2002年正式对公众开放,藏书4万册,工作人员4人。这与中心城区的地位和80余万人的需求很不相称。2003年4月,区委把“大文化”提到发展战略的高度,要创建全省文化先进区和全国文化先进区。申报文化先进区,图书馆达标是必备条件之一。总分馆制应运而生。

建立总分馆制的主要举措

探索总分馆体制。刚刚起步的福田区图书馆要在一年内达到地级馆标准,单靠自身条件是不可能的。如果以区图书馆为中心,整合新建街道、社区图书馆(室),使区、街道、社区的图书馆连为一体,扩展区图书馆服务的辐射面,提升基层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区图书馆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撰写了《福田区社区图书馆调查报告》和《福田区总分馆计划书》。“总分馆制”设想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并把它作为区政府打造“一公里文化圈”,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书香社区”的一项重要举措。

实行“五个统一”。总分馆实行“统一拨款、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置、统一管理”。各馆资金由区政府统一拨付,文献由区馆统一采购、集中分编加工并按需要统一分配,各馆业务工作由总馆统一管理。实现基础设施标准化、文献资源共享化、服务系统网络化。

搭建技术平台。为适应总分馆管理模式下全区近百家公共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需要,2008年新馆建成后,区图书馆引进了新的业务管理系统――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建立以区图书馆中心数据库为核心的总分馆统一管理业务平台,所有街道、社区图书馆仅需启动浏览器、输入中心服务器的网址、填写总馆分配的帐号和密码,即可进入同一个业务管理系统,开展办证、借还图书期刊影碟业务,统计各自的办证量及借还数量。全区公共图书馆的所有文献资源收藏及借阅状况均可在同一界面进行统一查询检索,所有图书可以在总分馆之间任意地点借还,而且图书归还后馆藏地点自动变更为当前馆,可以立即上架流通,不必送回原馆,真正彻底实现了总分馆之间的文献资源共享和通借通还。该系统还能够区分图书的不同来源和财产所有权,可以接纳总分馆系统以外的其它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读者,能够将辖区内学校、医院、机关团体内部图书馆(室)的书刊文献资源纳入区图书馆业务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和通借通还,为全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建共享打下了基础。

建构运行机制。分馆建设:街道社区负责提供馆舍,经总馆实地查看合格后,街道社区按统一标准进行装修,总馆负责配备设备和书刊。经费投入:每建设1个街道社区图书馆,区政府投入15万元作为开办费,用于馆舍装修(含空调)、电脑配置、图书馆专用设备购置(含书架、刊架、报架、阅览桌椅及防盗仪)及基本馆藏文献的配备(3000册图书、100种期刊、20种报纸)。区财政按每个馆每年10万元划拨后续专项运营经费,其中70%为日常运作费(含人员工资、水电、报刊、网络、读者活动等费用),由区财政按月拨给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转拨给社区工作站;30%为图书报刊购置费,由区图书馆统一使用和分配。人员管理:街道社区图书管理人员由街道和总馆共同负责聘请2~3名相关专业人员担任,街道社区负责行政管理,总馆负责业务管理。联系纽带:总馆对分馆是业务指导关系,创设馆长联席会议制度、馆员培训制度、巡查制度、考核评估奖励制度,编印《福田图书馆月报》和《社区图书馆通讯》,加强统一管理和沟通协调。

总分馆制建设的主要成效

总分馆制实现了公共图书馆整体效能的最大化,使福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跨越了两大步。2003年是总分馆制建设启动年,共建成8个街道图书馆和23个社区图书馆,馆藏量达到26万册,一跃达到地级图书馆一级馆标准,成为福田区创建全省文化先进区和全国文化先进区的一大亮点。

2008年新馆建成后,总分馆体制进一步完善,到2010年底,福田区共建成1个区图书馆、8个街道图书馆、92个社区图书馆(含4个主题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网点达到101个,已经建成一个覆盖全区、运行良好的区―街道―社区三级图书馆网络体系,总分馆面积合计2.3万平方米,馆藏文献规模达到165万册/件(其中纸质图书130万册,视听资料13.7万件,电子图书23.5万种),报刊2100余种1.2万份,阅览座位4700余个,读者用计算机600余台,总分馆专职管理员队伍270人,持证读者4万余人。年接待读者总量496.2万人次,年外借图书73.3万册次。总分馆之间实现了文献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的全面共享和一卡通用、通借通还的统一服务。

总分馆模式把图书馆办到了读者家门口,极大方便和满足了读者需求,深受读者欢迎,也受到省内外专家好评,有关部门和领导要求推广:2006年深圳市审计局在《深圳市公共图书馆资源利用绩效审计调查结果》中建议向全市推广;随后,深圳市文化局向全市各区转发了福田区建设总分馆制的文件,推广福田区的经验;2010年6月,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在福田区图书馆召开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现场会,进一步推广福田区的经验。

总分馆制建设的基本经验

领导重视,政策支持。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化建设的重要文件,如《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福田区创建广东省文化先进区及全国文化先进区工作方案》、《福田区公共文化场所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文件对全区公共图书馆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成为推进总分馆制建设的政策依据。文件出台过程中,我们一方面积极主动地向区委区政府提出问题和建议,另一方面不断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使之上升到政策层面,提高了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财政投入,保障经费。2003年,区政府一次性投入540万元用于社区图书馆建设,保证了达标任务的完成。2004年~2010年,共投入15826万元,其中区图书馆8904万元(不包括新馆基建投入),街道社区图书馆6922万元。

建设队伍,创新服务。我们从建馆伊始就着力打造一支“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拼搏奉献、开拓创新、团结和谐”的馆员队伍,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馆园文化,增强归宿感和凝聚力。目前总分馆共有270名图书馆员,其中总馆54名,基层分馆216名。总馆有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6名,初级职称9名。在提高职员工资待遇,稳定队伍的同时,对员工进行培训,持证上岗,淘汰业务素质低下者。队伍素质明显提升,服务不断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范文3

一、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形式上看,是通过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经营农业的问题,其实质是通过农业微观组织的制度创新,变革农业生产关系与农业经营体制,有效破解家庭经营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与冲突,最大限度地释放农业生产力的潜能,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要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重点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制定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标准,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提升盈利能力和服务成员的能力,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组建合作社联合社,提高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二要稳步发展家庭农场。尽快出台《全省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家庭农场认定工作,将更多符合条件专业大户培育成家庭农场。三要积极发展农业企业。工商资本投资开发农业,有利于激活农业生产要素,促进我省现代化大农业快速发展。各地要探索建立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准入制度,探索扶持农业企业发展方式和途径,用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回归农村反哺农业,依托农业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优势,引领和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二、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

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核心,是影响和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基本的制度。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一要依法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试点,研究新增耕地使用和解决土地承包细碎化的途径和办法,把承包地块、面积、合同、权属证书落实到户;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通过建立土地流转政策体系,加快推动土地流转进程,促进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二要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制度。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调整机制,实施土地整治规划,统筹田、水、路、林、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探索通过出让、转让、出租、作价入股等方式,将集体建设用地用于产业项目建设。加强土地征用管理。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措施,足额落实征地补偿费用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建立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鼓励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有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三要强化农村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基本农田管理制度,开展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创新耕地占补平衡机制,实施“保护耕地数量”与“提升耕地质量”相统一目标管理,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健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统计制度,完善耕地肥力及土壤环境检测体系,逐步实现土壤监测全覆盖。

三、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支撑体系

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农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农业,是用现代管理经营的农业,紧紧依赖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在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各类服务主体应在“全局性”服务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沟通机制、激励机制、问题解决机制等形成合力机制,打造出以政府为主导,涉农企业与合作社为主体,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一要大力发展农业投入品产业和农机装备制造业。要重点创新化肥、农药、种子三大产品。大力发展农机动力机械产业集群,带动大型农机具和零部件产业发展,推进畜牧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产业化。发展粮食物流仓储产业。以粮食主产市、农垦总局为重点,建设大型控制性综合粮食产业园区和大型粮食集散中心。二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科技优势,进一步整合全省科技资源,搭建农业科技平台,重点推进种业等领域科技创新,创新农业生物技术、生产技术、装备技术和农业加工,建设集聚科技资源的高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五级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中心(站)标准化建设,提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公共服务能力。三要完善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业。通过政策吸引、环境改善等措施,引进省外及境外金融企业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探索与发展新型金融机构,鼓励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企业财务公司,鼓励设立村镇银行。通过积极拓宽保险形式、增加保险机构、开发保险产品、改善保险服务、加大保险补贴等方式实现农业保险服务创新,开展有地方财政补贴的特色农业保险试点。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依法享受税收优惠。鼓励保险机构与银行机构开展合作,探索开展涉农贷款保证保险业务。

体制机制创新范文4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发展以及农业的发展,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进一步巩固农业农村形势的需要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尤其是实现了粮食的增产与农民的增收。因此,如何确保现有的又以成绩,继续保证良好的发展势头尤为关键。这样就需要立足实际,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激发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虽然农业的发展不断加快,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距离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还有距离。如果不能尽快实现农业发展现代化的话,就无法真正发挥农业对于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的有力支撑作用。要想真正达到上述目标,就需要摒弃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用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去改造传统的农业,尽快建立一种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体制机制。

3.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额需要

从目前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如何尽快破解二元化的结构,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尤为关键,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注意事项

1.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想真正实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就需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土地承包的经营权能问题、适度发展规模经营问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问题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问题以及乡村治理机制的完善问题,其中关于土地承包的经营权能问题可以说是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核心问题。

2.基本原?t

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如下基本原则,分别是坚持生产力的标准、坚持做好对农民切身利益的维护、坚持城乡的统筹发展以及坚持依法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其中,体制机制创新的根本就在于能否有效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这也是判断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成效的重要依据;对于农民切身利益的维护可以说是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主要内容

首先,就是要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夯实家庭承包的经营制度基础。为此,笔者建议加快法律法规的修订,从而使得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法律的保障下,得到真正的有效保障。

其次,就是要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提升家庭的经营集约化水平。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重点,大力培育多元化的、经营规模深度的经营主体,进一步提升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另外,就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还要重视对农民的培训,尤其是做好农民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加快培育新型的农民。

第三,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想真正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不仅仅需要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而且需要;进一步做好规范化的建设,再通过多种形式的产销服务,切实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第四,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农业的产业化跨越发展。龙头企业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为,笔者建议一定要加快推动企业的集团化发展,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标准化的管理,做好品牌的建设;另外,还要注意推进龙头企业的集约化经营,引导企业做好科研投入,加强人才的引进力度,做好人才的培养等尤为重要。

第五,要不断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三资”就是资产资金和资源,做好对上述“三资”的管理,对于进一步实现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为此,一定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的制度改革,探索出一条更加合理、科学的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不断健全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各种知足,逐步实现产权的清晰、监管的到位等。

最后,要不断构建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结语

体制机制创新范文5

关键词:电子商务;返乡创业;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 80(2016)02-0095-03

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渠道下沉,带动网络创业”的举措,符合目前“互联网+”的趋势,使创业创新呈现出网络特色。

高等教育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要顺应这一趋势,在体制机制方面要创新,以在支持大学生、农民工和退役士兵等返乡创业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更好地服务社会。

一、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渠道下沉

(一)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电子商务模式分:B2B、B2C和C2C,后两者更可能为返乡创业人员初期所采用。

1.B2C平台的特点

B2C模式是企业对消费者模式,如网上超市、网上商店。特点主要是完全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商品挑选、交易支付、物流配送及售后服务。B2C模式分为两种:一是自营式,自己进货出货,销售在自家网络上,可能还有配套的库存和物流,如亚马逊;二是纯平台模式,只提供平台,使商家展示商品和网络买家选购商品,如天猫。此外,也有两模式兼有的。

2.C2C平台的特点

C2C平台以个人消费品为主。它本质是:网上撮合成交,网上或网下进行交易。主要特点有: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及配套服务;用户身份复杂数量多;商品信息量大但质量不一;交易次数很多但单次成交额较小。

(二)渠道下沉

信息消费背景下,互联网经济渗透到县域经济,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正在加速形成和发展,渠道下沉是电商的必然选择。这种必然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导向和鼓励,二是一二线城市网购增速放缓,而农村地区潜力待挖掘。一方面,地域、城市的差别没有影响互联网改变人们的消费模式;另一方面,农村利用网络平台销售农产品的需求强劲。

二、返乡创业的模式

返乡创业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解决就业、加快支柱产业发展、增加收入和发展本地区建设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模式主要有:

(一)“大学生村官创业”模式

大学生村官创业是指大学生村官利用身份优势,选择特色农产品或相关产品及服务,找准其在销售推广过程中的困难,利用政府部门的优惠扶持政策,实现产业化运作。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形式因地而异,包括:“生产基地+大学生村官”、“生产大户+大学生村官”、“专业村+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贫困农户”,大学生村官创业具有识别创业机会、政治和技术方面的优势。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

在返乡创业人员的引领牵头下,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大户、鼓励推动小规模农户及贫困户入股,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进行创业。

(三)“个体创业”模式

个体创业是大学生或外出务工人员在农村选择合适的创业机会和项目,自我经营实现利润价值。

三、返乡人员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创业存在的问题

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作为一个新的蓝海市场,返乡人员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创业潜力巨大,但也存在诸多开拓难点:出外务工人员及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不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物流成本高;部分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差,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低;农民在网上购物和网上支付的习惯尚未形成;品牌意识薄弱的农村地区山寨产品泛滥。除此之外,返乡创业人员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还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流动资金筹措较难

改革后的商业银行信贷政策,使各支行贷款审批权变小,而返乡创业人员往往把“原始积累”耗在投资阶段,企业投产后,从银行获取贷款较难,流动资金缺口大,履行大批量合同的能力有限。

(二)创业企业人才瓶颈问题

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导致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失,使企业招工困难。而且多数企业位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备,工作环境差,技术人才很难长期留住,阻碍企业发展。

(三)创业路子拓宽较难

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生返乡创业选择的模式大部分是个人家族式,多为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的小型加工厂,具有明显的企业管理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低、名优特产品少、产品定单少、深加工产品少的“三低三少”特点。

四、推动返乡创业人员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创业的主要策略

(一)加强转变农村创业思想观念

考上大学或外出务工被传统观念认为是“跃出农门”,因而,部分大学生或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会有观念上的阻碍。首先要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例如广播、报纸、电视来宣传一些回乡创业成功的典型,特别对农村地区重点宣传;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回乡创业人员的重视和支持;第三,增强现代新型媒体的宣传,如微信、微博等;第四,院校对在校大学生作积极正面的回乡创业的引导。

(二)破解返乡创业融资渠道困难问题

对于众多返乡创业者,首要难题是经营成本和融资,除了国务院最近推出的“定向减税”、“贷款财政贴息”和“普遍性降费”等措施,各地还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以农村信用联社为依托做活小额信贷;二是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三是建立县或地市级创业扶持奖励基金。

(三)优化环境以吸引和留住返乡创业人才

加强建设农村创业体系:一是有效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在创业初期减免税费、简化审批环节;二是土地制度的扶植,利用集体控制或闲置的荒山、滩涂、土地等;三是成立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基地,或以现有的产业园区、开发区为依托发展返乡创业孵化基地,推动网络创业,做内贸电商、内外贸一体化电商或跨境电商。

(四)引导做强返乡创业形成现代公司

引导家族式企业成为“现代公司”:一是做大零散产业,组织规范并引向工业园区,形成品牌效应;二是把特色产业做强,以产业发展平台使其集约化,成为本地的支柱产业;三是把优势产业做好,吸引下游产业产生集聚效应。

(五)加强对大学生及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培养

创业者必须打有准备之仗,一定要对包括大学生和农民工在内的众创者进行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培养。院校在加大对在校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外,还要加大民工技术培训力度。

五、适应互联网+推动返乡创业的院校体制机制创新

(一)建设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形成的引导和激励机制

l.渠道来源机制

一是针对高校原有的电子商务等管理或商科类的专任教师、辅导员、就业中心等职能部门人员。首先,对教师进行农村创业理论素养的培训;其次,激励教师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研讨会,获得最新的创新创业知识和经验;再次,激励教师做农村电商的相关项目,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最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拨付经费鼓励教师成立企业或自己创业。

二要从招聘引进人员方面着手,建立动态的开放的招聘引进长效机制。首先,要改善师资结构,从企业吸收既有一定的学术背景,又具备丰富的电子商务创业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或农村创业成功人士,到校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再次,还应该邀请县乡镇政府人员、返乡创业孵化管理者、风险投资家和法律人士等来校做兼职教师。

2.建设科学的富有活力的用才用人机制

以电子商务应用研究室或创业工作室为纽带,以项目做支撑,设立创业创新津贴,特色创业课程建设、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教科研工作等奖励基金,促进教师积极开展教改和教科研工作。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机制

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要注重激发大学生活跃思维;二要考虑课程的实效性。要特别设置农村创业相关课程,同时要根据学科专业开展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其初步设想如表l。

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从传统的满堂灌式向开放、讨论式的互动教学方式以及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评价上要提倡多元化,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和教育的多元化,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建立弹性学习机制,如:微课、慕课、论坛、创业实践平台等。

(三)创新创业校园氛围的建设机制

创建开放自由、积极进取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特别是农村创业的愿望,首先是减轻思想负担,其次是建立创新创业知识宣传机制,鼓励创新的文化引导机制,成立返乡创业社团等。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重点面向在校大学生,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使其也要面向外出务工人员和退役士兵等返乡人员。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1.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利用寒暑假或专业课设置顶岗实习校外环节;2.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建企业实体,承接电子商务相关项目,如跨境电商运营、移动电商、网络营销项目等;3.组织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4.面向返乡社会人员开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培训。

(五)完善高校创新创业管理组织机构及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反馈机制

体制机制创新范文6

摘要:优化农村纳税服务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是税务机关在城乡一体化的战略进程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举措。现实中农村纳税服务处于收益与成本相互矛盾的两难境地。破解农村纳税服务难题,体制创新是基础,机制创新是关键,服务能力提升是核心。

关键词 :农村;纳税服务;体制机制

一、农村纳税服务的现状

一是农村地域广阔,纳税人居住分散;二是交通不便,纳税人办税成本较高;三是纳税人文化水平较低,信息获取能力较差;四是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比较淡薄,税法遵从度较低;五是现代信息技术普及较低,网络办税条件尚不完全具备。以上特点决定了农村纳税服务工作不仅比城市更重要,而且质量要求更高。

另一方面,税务机关不愿在农村开展纳税服务。因为农村纳税人规模小且分散,税收贡献小。为他们提供纳税服务成本高效率低。大多数税务机关都是通过流动纳税服务车的方式,为农村纳税人提供有限的服务。甚至有部分税务机关宁愿放弃对农村纳税人的征管和相应税收,也不愿为他们提供服务。于是农村纳税服务陷入收益与成本相互矛盾的两难境地。

二、创新农村纳税服务体制,形成纳税服务合力

在我国,整体的税收征管和纳税成本都很高,有资料显示,目前美国的税收征收成本占税收收入总额的0.58%,日本为1.13%,而我国已接近8%。与此相呼应的是,我国国税与地税加在一起的税收成本比20 年前没分家时提高了一倍。如果能够有效降低整体税收征管成本,即使增加一点农村纳税服务成本,我国税收征管效率也能大大提高。同时如果整体税收征管成本能够降低,农村纳税服务成本亦会降低。

首先,合并国税地税机构,整合国税地税资源。国税地税分设是1994 年税制改革时,为了强化中央税的征管,避免地方侵蚀中央收入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实施20年来,有效地保障了中央收入的完整性,也促进了地方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但其弊病日益明显。如国税地税的相互竞争、互不沟通导致税收的大量流失,国税地税的双重征管,导致纳税人的纳税成本大量增加;国税地税的分设,导致税务机构重叠,人员成本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大量增加等等。

合并国税地税,实行一套机构,统一征管软件,统一执法口径,集中服务力量,既能够精简机构和人员,节约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腐败机会,又能够为纳税人提高更全面的服务,降低纳税成本,消失执法漏洞,提高税法遵从度。在农村地区合并国税地税机构,对优化农村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的效益更加可观。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当初担心的地方侵蚀中央收入的问题,完全可通过计算及网络监控解决。优化农村纳税服务的要求,也为合并基层国税地税机关提供了契机。

其次,再造税收管理流程,构建扁平化管理组织。提到扁平化,很多人想到的是机构扁平化。其实,扁平化的核心是业务流程的扁平化。只有业务流程扁平化了,机构扁平化才能落到实处。农村纳税服务的退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税务机构在业务流程没有扁平化的时候推行机构扁平化,收缩农村机构,结果只能放弃农村纳税服务和征管。

再造税收管理流程,包括优化纳税服务流程,真正的着力点,应该是减少中间环节,而不是缩减终端,核心理念是要进一步减政放权。让每一个税收管理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并对自己的行政行为负责。因此税务行政行活动,包括纳税服务,在税务机构内部的运作只应有两个环节:业务操作、业务审批,且两个环节应该无缝对接;在面对纳税人时只能是一个主体,即在一个窗口由一个人员办结。在流程扁平化的指导下,纳税服务人员可以深入任何地点,为纳税人提供服务,而不受组织形式的限制。

再次,构建服务单元,灵活设置服务机构。纳税服务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但这种设施并非一定要在农村设置税务分局。税务机构应该以服务单元建设为中心,灵活设置服务机构。所谓服务单元,就是与服务对象需求相适应的服务组织。纳税服务单元的核心是其服务能力能够满足纳税人的需求。服务能力是纳税服务相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综合体。当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纳税服务需求量大时,可以建立一个征管服务分管,以满足该区域纳税人的需求。当某区域纳税人数量少,纳税服务需求小时,可仅在该区域的行政服务中心设置征管服务窗口。对纳税服务需求特别小的区域,仅开通流动纳税服务车,也未尚不可。

第四,培养全能税官,推广点对点服务。小规模纳税服务单元的建立,需要全能型税务管理人才。不可否认,专业化和分工能够有效提升效率。但这种效率的提升是以足够大的市场容量为前提的。在优化农村纳税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大多数农村地区工商经济的发展尚处于培育阶段,纳税服务需求量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推广专业化管理,只有提高成本降低效率。全能型税务管理人才,一方面要求其个人充分掌握税收政策法规,能解答农村纳税人的各种疑问,另一方面要求税务机关赋予其全面的职权,能办理各种税收业务。

三、创新农村纳税服务机制,形成纳税服务活力

体制创新从宏观上为纳税服务效率提升创造了基础性条件。效率能否真的提高,还有待一个关键性条件,即服务机制。在农村纳税服务机制的建设中,核心是有能力且愿意从事农村纳税服务队伍建设。

首先,建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干部聘用机制。当前税务干部实行的是公务员管理体制。一旦成为税务干部,只要不违纪犯法,就能一直享受优厚的待遇。干得多与少、好与坏,对个人待遇没有什么影响。“有税没人收,有人不收税”成为许多税务机关的常态,更不用说提供纳税服务了。

解决这种状况唯有打破公务员的铁饭碗,建立优胜劣汰能进能出的税务人员的聘用机制。让不能履行岗位职责、履行职责绩效较差的人员退出税务干部队伍,不仅能优化人员结构,降低税务管理成本,更重要的建立税务干部尽职履责的责任意识。

其次,建立注重能力突出绩效的评价考核机制。优胜劣汰机制建立在严格公正的考核评价之上。面对日益提高的纳税服务要求,对税务干部的考评应重点突出能力和绩效。

纳税服务是一项政策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对纳税服务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需要纳税服务人员准确掌握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掌握法律、经济、会计、相关产业的知识和技能。纳税服务人员必须具备这些知识能力才可能提供良好的纳税服务。建立税务人员资格考试非常必要。税务人员资格考试类似国家司法考试,是从事税务管理与服务人员的资格条件。税务人员应象法官一样,通过考试取得资格才能上岗。通过税务资格考试的人员一部进入税务机关,另一部分进入税务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形成两股高素质的纳税服务力量。

税务人员资格考试建立了纳税服务人才进入机制。进入后履职情况如何,需要建立绩效考核机制。纳税服务绩效考评机制,是以税务人员为考核对象,以纳税服务理念为指导,对税务人员在本职岗位上提供纳税服务的方式、数量、质量以及取得的效果进行考核评价。通过考评,分出优劣,为实施优胜劣汰机制提供依据。

第三,建立标准统一人机合一的信息支持机制。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通过税务人员资格考试,也不能保证其掌握所有的政策法规,更不能保证回答纳税人的每个问题。这就需要强大的信息系统提供支持。当前,税务网站、12366 纳税服务热线已经能够提供一定的纳税服务。在大数据时代,进一步建设税务云计算中心等基础设施,能够有效地为前台纳税服务人员提供信息支持。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后台管理人员和前台服务人员能够适时互动,在实现简政放权的同时,又能实时监控与支持。有了强大的信息支持系统,所有业务能够在税务机关内部流转,也使一窗式服务成为可能。

第四,建立纳税服务政府采购机制。建立纳税服务的政府采购机制,可以为税务机关纳税服务提供必要的补充。纳税服务的政府采购,就是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税务机关直接向纳税人提供的一部分纳税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并由税务机关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向其支付费用。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都有能力提供纳税咨询、辅导等纳税服务。农村信用社、乡镇财经所、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农村便民服务中心等单位,有能力提供发票领购、发票代开、接收纸质申报资料、发放税收资料等纳税服务。税务机关完全可向这些单位和机构采购纳税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纳税服务可以采购,行政执法不能让渡。在采购纳税服务的时候,不能把税务稽查、行政处罚、税收保全、税收强制执行等具有执法性质的工作,让其他单位和机构去完成。

城乡一体化进程不可逆转,未来农村纳税服务的需求可能与城市一样。现在优化农村纳税服务,就可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否则,就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创新农村纳税服务的机制体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金项目: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度科研计划项目、黄冈市地方税收研究会调研项目“优化农村纳税服务体系研究”(2011C2012111)。

参考文献:

[1]周常青.机构扁平化后优化农村纳税服务的长效机制[J].会计之友,2011(03).

[2]鱼招波. 传国地税合并将破土最终或形成大财政体系[N]. 财会信报,2013年3月4日第A08 版.

上一篇绝缘电线

下一篇平方根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