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范文1
上午好!(敬礼)
教材分析:《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第四节内容(例1、例2)。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大小的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分数的应用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的分数,大小不变。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用猜测和情境引入的方式,以及用实验、对比归纳的方式教学,让学生合作交流,逐步探索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学习,知道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看见事物的一些本质,体验数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重点: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难点: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把一个分数化成为指定分母的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4张完全一样的纸条和一支彩笔。
数学教学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教学要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开课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先通过商不变规律的复习与新知识的联系,用猜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妈妈分苹果故事情境引入,增强解决问题的现实性。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让学生大胆自然地提出猜想,并引出课题。(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感悟理解,尝试探究
新课标强调,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我让学生自学课本第15页例1的内容(板书:例1),然后让学生用准备的学具自己做实验,通过“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议一议”,然后在实验中寻找答案,引导学生初步领悟分数基本性质的规律。这样的学习,既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
三、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四、强化应用,巩固提高
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本环节我主要围绕如何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题目解答,使学生在解答问题中享受到成功和快乐。
1.基础题(课本练习四:1,2):以基础为主,主要激发中下层学生的兴趣。
2.联系生活实际题(多媒体课件展示):以生活实例为主,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3.提高题(多媒体课件展示):为中上层学生设计,以达培优效果,并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同步发展。
以上练习我采用的是开放评价,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放手让学生自评、互评,引起共鸣与争论。
五、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说出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刻体会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明朗,突出重点,抓住特点,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范文2
【教学内容】解比例。
(教材第41页例3、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一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难点: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3、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18︰20和7.2︰8
100︰0.2和10︰0.002
解答:
因为
18×8=144
20×7.2=144
左边144
=
右边
144
所以
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18:20=7.2:8
因为
100×0.002=0.2
0.2×10=2
左边0.2
≠
右边
2
所以
这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4、谁能很快说出下面比例中缺少的项是几?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填的?
14︰21=2︰(
)
1.25︰(
)=2.5
︰
4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就是解比例。
板书课题:解比例。
二、【新课讲授】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例3的内容。
解:
(1师:想一想,这个比例有什么特点?
(2)
怎样才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
(3)
让学生独立在答题纸上写出求解的过程。
(4)
抽两名学生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订正,教师板书:
(5)
提问: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比例的。
解:
2、易错提醒:
三、学以致用:
1、解下面的比例。
2、餐馆给餐具消毒,要用100ml消毒液配成消毒水,
如果消毒液与水的比是1:150,应加入水多少毫升?
解:设应加入水xml。
100:x=1:150
x=100×150
x=15000
答:应加入水15000ml。
3、中午,太阳当头照。小明身高1.5m,他的影子长0.5m。一棵松树的影子长10m,它的高度是多少米呢?
解:设它的高度是x
m。
x:10=1.5:0.5
0.5x=10×1.5
0.5x=15
x=30
答:它的高度是30m。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一般方法。
①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改写成方程。
②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十一4、5、6题。
六、板书设计:
解比例
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分数形式的比例: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例3: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范文3
[关键词]认知过程;思维方式;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3-0055-02[作者简介]慎立美(1972-),女,江苏南京人,江苏南京市扬子第三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小学阶段有关分数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以分数的意义为基础,是学生学习约分、通分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其他分数知识的重要前提。了解学生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认知过程及思维方式,才能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以下是学生对该内容的三个认知阶段。
一、感知和体会“分子、分母都各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可以相等”
学生在学习“分数的认识”的过程中,对分数的大小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理解和简单归纳,对“大小相等的分数”有初步的感知,但是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首先要进一步感知和体会“分子、分母都各不相同的分数,大小可以相等”。
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学生充分的体验感知达成。苏教版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分数的分子分母并不相同但大小却相等的现象,让学生形成“大小相等的分数”的直观表象;接着引导学生利用折纸操作,找出几个和1/2大小相等的分数,以亲历体验的方式使学生对“分数等价类”思想获得初步的感知。分数等价类中每一个表示,各有各的用处,都有特定的价值。分数的这个特点,既有学习难度,又有思想高度,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1]。这一思想方法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渗透,以有利于它将来的发展。
首先,观察能力的高低影响学生的水平。例如:学生发现分子分母并不相同但大小却相等的分数的现象,不仅要注意到分数的大小相等,而且要注意到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并不相同,它们是不同的分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形成整体印象的基础上细致地观察局部,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如学生在寻找和1/2大小相等的分数的过程中,不仅仅着眼于如何找到分数,还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在折纸的过程中正方形的涂色部分分数所发生的变化,为抽象和验证分数的基本性质建立直观的表象基础。
其次,学生亲历操作活动所获得的经验有利于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通过涂色来表示1/2这个操作步骤意义重大,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深化了分数与面积的对应关系,对所涂色区域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和很高的关注度,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为了节约时间,提供事先已经涂好色的正方形纸片给学生,那是达不到上述效果的。
如折纸的操作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眼、手、脑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为将来形成“分数等价类”的思想做准备。
二、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
通过第一阶段的观察和操作,学生发现等式中分子分母变化的规律是比较容易的,主要问题是语言表述的全面、准确与精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依据细致的观察分析进行归纳,通过分享交流、比较反思得出明确的结论。
这个阶段的教学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推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主。
归纳推理是合情推理的一种,合情推理凭借的是经验和直觉。在这里,仅仅依靠学生的行为操作活动经验进行归纳推理是不够的,还要依靠学生的思维操作活动经验。因此,教材让学生脱离具体的图形,直接观察和分析等式中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情况。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该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每个等式的变化情况,并将变化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较为完整地经历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
发现学习策略可能掌握许多重要的技巧,但是发现并不意味着掌握。[2]在归纳推理的过程结束之后,教材要求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这是“发现”后及时“掌握”所必需的环节,不能忽略。教师可以结合第一阶段学生看到的和找到的两组分数,让学生再说一说其他和1/3或1/2相等的分数。这一方面达成了及时掌握的目标,同时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每组中大小相等的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进一步渗透“分数等价类”的思想。
三、验证和解释“为什么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缺少两样东西:通过条件预测结果能力的培养和依据结论探究成因能力的培养。学生缺少这两项能力,就无法完成一次真正的创造过程,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3]。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看到了现象,也归纳出了规律,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条件预测结果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学生对规律内在成因的感知比较模糊,应该让抽象的结论再回到直观的经验中,并与过去的知识建立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规律,培养学生依据结论探究成因的能力。
这个阶段的教学以指导学生分别运用“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验证和解释,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主。
通过归纳推理得出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只能算是一种猜想,需要通过验证才能真正称为分数的基本性质。小学数学教学可以通过举例加以验证,但这并不是科学的验证方法,充其量就是概念、定理外延的扩展罢了,当然,举反例另当别论。鉴于小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阶段性,教材试图引导学生利用分数与除法内在的密切联系,将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为商不变的规律,用已有的知识来验证新知,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选择。实际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较为完整地经历转化的过程,不能一带而过。
教材中练习十一的第一题让学生在同一幅方格图中寻找表示相同涂色部分的不同分数,教师可以利用这道题帮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来解释分数的基本性质。当学生提到1/2=4/8时,脑海中既有两个对应的图形,也有分子分母同乘4的算式。但是由于整数认知对分数的干扰,学生会产生疑问:一个分子是1,一个分子是4,它们的大小怎么会相等呢?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折纸时对1/2形成的深刻印象,将分子分母同乘4的过程通过课件在正方形中画出来。通过画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将正方形从平均分成2份变成平均分成8份,就是将其中的每一份都平均分成4份,4/8所表示的“4份”就是原来1/2所表示的“1份”,所以1/2=4/8。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经历了感知和体会、发现和归纳、验证和解释的认知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再回到直观。教材的编写遵循这样的认知与思维过程,教师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精心设计教学,切实提高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等.小学数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范文4
【关键词】研学后教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
目前,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基于当前课堂改革的多种成功模式,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中积极的开展了区教育局提出的"研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改革。"研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深入研究学情、学法和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引导学生学习目标,内容,方法的"研学案",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合作,研究,钻研知识和方法,生生互动,提升能力。"后教"主要针对学生钻研后存留的困惑与问题,展示交流,生生互教,教师进行恰当的点拨,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再进一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研学后教"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本文结合实际经验,谈谈"研学后教"在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1设计巧妙的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教学改革的起点。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设计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或者用著名的典故、实例课题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引导他们进入新课题的学习。恰当的引入会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内心急于想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做",因此会集中精力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导入,课件出示:中秋节到了,幼儿园老师给小朋友分月饼。老师说:"小朋友们,今天是中秋节,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二分之一个月饼。"小朋友们听了纷纷说:"太少了,太少了!"老师又说:"好,那就给你们四分之二个月饼,行吗?"小朋友们还得寸进尺,试探地说:"老师,再多点行不行?"老师故意歪着头想了一会,然后大方的说:"那好吧!就给你们八分之四个月饼,这样满意了吧!"小朋友们笑了,老师也笑了。看完课件,班上的同学们情不自禁地笑了,这时,我意味深长地问学生:"你们说,小朋友和老师的笑,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然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去找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和八分之四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轻松调动起来,课堂上注意力很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围绕课题设计研学任务
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课,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围绕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难易结合、有一定梯度和难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能激发学生好奇心,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取得成功的喜悦,达到问题设计的内在激励因素,推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进行归纳和提炼。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例,在巧妙的导入激起学生兴趣之后,让学生拿出教师课前准备好的信封,分小组从信封中抽出自己喜欢的图形(信封里面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小组合作用自己的方法证明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提示:可用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等方法进行比较)教师也参与其中,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展示自己的成果,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不管是那种图形,涂色部分大小相等,因此分数大小也相等。接着再让学生观察,三个分数的大小不变,而使分子、分母发生变化,你能不能再写出一组这样的分数。学生根据给定的任务,在动手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并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合作,作出合理的分析和推断,很好的解决了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概括,使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更加明确、清晰。
3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中的重点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在课堂上应围绕教学情境,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与同学合作、交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学生在参与探索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个过程留给学生的时间一定要足够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增加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减少教师的讲解。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等种种因素限制,学生完成同一任务的时间和结果大不一样。因此,在课堂上要搭建好桥梁,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合作交流,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再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为例,当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变化之后,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基本的练习题,如某小学的同学还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版面,你知道图片部分占这个版面的几分之几吗?你能写出两个与十分之二相等的分数吗?说说你是怎样想出来的,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并结合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说怎样得到这些分数的,并结合实际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有些学生可能不能很好的完成这些问题,在小组交流的时候,得到别的同学的帮助,学生之间的交流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且不至于伤害学生的自尊,因此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教师及时点拨
学生先学,之后教师通过回答问题或研学训练等环节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基础知识题,让学生自学掌握,教师适当略讲;对于一些对某些学生有困难的问题或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教师需及时进行点拨,解惑释疑。同样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例,在通过观察分析初步得出分数的基本规律时,有些学生对得出的规律存在疑惑,这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准备好的素材,让学生先用一张纸条或在一条线段上表示一个分数,然后根据规律变化出另一个分数并在另一张纸条或线段上表示出来。最后再放在一起比较,看两个分数大小是否相等,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验证情况,教师在旁边进行点拨,从而根据验证的规律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课堂的实践,"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的运用,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推行"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多思考、多反思,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并根据学生实际,引导他们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对知识进行扩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戴昌虎.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0(3):52.
[2]贺巧虹,成育鸣. 先学后教 让学生动起来[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1(7):163.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范文5
片段一:《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兴奋)喜欢
师: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呈现并配音):一天,猴妈妈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平均分给小猴子们吃,它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四份,给了大猴子一份,二猴子看见了,嚷着说:“一份太少了,我要两份。”于是,猴妈妈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份,给了二猴子两份。三猴子一看,急着说:“我最小,我要三份。”猴妈妈听了便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12份,给了三猴子3份。
师:同学们,此时你知道那只猴子分得多吗?
生:一样多。
师:为什么?
生:……
师:猴妈妈这样做公平吗?
生:公平。
师:聪明的猴妈妈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满足孩子们的要求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
评析:教师利用生活例子教数学,别出心裁地创设了有趣的分饼故事,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了新知探索的最佳状态,使他们的思维置于学习新知的前沿,这时再让学生去探究其中的秘密就水到渠成了。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下面的基本性质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片段二:《数的整除复习》
师:同学们在平时上课时一定是认真、机灵、活泼的,今天这么多老师想亲眼看看,你们愿不愿意好好展示一下自己,让老师们瞧一瞧呢?
生:……
师:今天我们都来当一回小侦查员好吗?请听(出示课件并配音)在一次活动中,我方侦查员截获了敌人的密码。第一个数字是10以内的最大质数;第二个数字是既有约数3,又是6的倍数;第三个数字自己不是质数也不合数;第四个数字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第五个数字是10以内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数。
师:谁能破译密码?(学生汇报)
生:……
师:在破译密码的过程中大家应用了哪些概念?
生:……(质数、约数、倍数、偶数、合数、奇数)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整理这些概念。(出示课题:《数的整除整理和复习》)
评析:在这个片段中,老师根据学生争强好胜这一天性,先用激励的语言,后用破译密码这一游戏活动导入新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鼓舞学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思维震荡,这样教学,能使枯燥的复习课活跃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片段三:《比例尺》
师:北京到南京的距离约有900公里,而一只蚂蚁从北京到南京只用了10秒钟,这是为什么?
生:……
师:请大家观察两幅地图,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生:……(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师:地图或其他平面图形都是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扩大一定的倍数画成的。这时就需要用到比例尺这一概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尺。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范文6
一、趣味性提问
有趣的课堂提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接受新的知识,学得有趣自然记得更牢,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结合教学内容,我 讲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李奶奶给孙儿分月饼”的小故事:去年中秋节,李奶奶家的孙儿艳艳、军军、明明都来了,家里可热闹了。李奶奶笑得合不拢嘴,她拿出一个又大又圆的月饼,对孙儿们说:“孩子们,奶奶给你们分月饼了。”于是,李奶奶给老大艳艳分了这块月饼的三分之一,接着她又把这块月饼的六分之二分给了老二军军,最后她把这块月饼的九分之三给了最小的老三明明。同学们,对于李奶奶的这种分法,你们觉得公平吗?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老大分得多,有的学生说老三分得多,也有的学生说三个人分得一样多。就在大家热烈讨论的时候,我用课前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三个圆,一个圆平均分成了3份,一个圆平均分成了6份,还有一个圆平均分成了9份,然后分别给圆的三分之一、六分之二、九分之三涂上不同的颜色。经过操作与观察,学生得出了艳艳、军军和明明三个人分得一样多,李奶奶没有偏心的结论。在富有趣味的问题中引出新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一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迁移性提问
迁移性提问,就是教师循着学生的思维流程设疑诱导,在提问中小步迁移,渐渐地由“已知”推向“未知”,是一种“移答作问”的推进式提问。通过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新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筛选性提问
教师可以通过将答案隐含于提问语之中的形式提出疑问,使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对教师提出的“多项选择题”进行筛选并展开讨论。这种问法尤其适合一题多解类型的题目。教师可以将多种解题方法一并列出,学生在筛选正确答案的过程中也能掌握多种解法的具体思路,这能使学生的思维因“似之而不尽知”而兴奋起来,再通过教师的追问、补问适时地点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形,列明长方形的长为26米,宽为14米,并列出了如下四种计算周长的方法,让学生选择哪一种方法是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正确方法。
(1)26+14+26+14=80(米)
(2)26+26+14+14=80(米)
(3)26×2=52(米),14×2=28(米),52+28=80(米)
(4)26+14=40(米),40×2=80(米)
学生通过将这四种方法逐一比较和验证,得出了这四种方法都是正确的。然后我再让学生根据每一种解题方法说一下具体的解题思路,并在图上标出不同方法的计算过程,再说说自己最喜欢用哪一种方法进行计算。不仅使学生知道了这四种方法都能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而且也让学生掌握了求长方形周长的多种解题思路,进一步掌握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也为学习求正方形的周长打下了基础,并且鼓励了学生采用多样化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