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给侧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范文1

2016年是供给改革元年。中国现有问题并非周期性经济失调,而是生产能力尤其是创新性、高端生产能力不足,伴随低端产能过剩、资源过度流入低效传统部门的结构性问题。一味从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刺激,无法从本质上解决该问题,反而会使问题积累越来越大,风险也随之增高。加之刺激政策边际效果递减,需求管理已趋强弩之末。

此番中国提出供给侧改革之前,整个社会和大众媒体都深陷于总需求管理迷雾中:提到经济增长,满篇不是谈论投资拉动、消费拉动,就是谈论降息、降准,很大程度上造成经济增长概念混乱。实则,即便以凯恩斯主义视角观之,也只有在总需求不足,即总需要小于长期总供给时,进行需求管理才是有效的。而在短期内,长期总供给线是垂直的,如果它不向右移动,那即便将短期总需求提到高于长期总供给,实际产出最终会回落到潜在产出水平,保持经济增速就无从谈起。

什么是经济增长?从国内生产总值这个词的字面意义,可以认为,经济增长关注的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能力的增长。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有句名言: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萨伊定律)。生产能力即潜在产出提高了,长期总供给曲线能够不断向右移动,那么总需求和国民收入自然就随之而增长。反之,如果潜在产出不变,则长期来看国民收入也无法增长,即使短期内进行需求管理提高了实际产出,最终可能只是转变为产能过剩和物价上升而已。

由此可见,当下中国经济的问题,主要在于潜在产出增长乏力。借鉴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f(K, L),至少能看出这样几个问题:(1)中国目前虽然经济体量很大,但由于各种体制原因,无论是科技进步还是商业创新都显得十分不足,因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困难;(2)虽然目前中国处于资本相对充裕的阶段,但是由于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在获得资本方面拥有绝对优势,而相对灵活的中小企业却融资困难,使得资本的投资回报率不高。加之目前较低的利率水平进一步刺激了国有企业进行低效率资本扩张的冲动,这会不会进一步加剧国企债务高企的问题?目前并不明朗。因而通过进一步增加杠杆以形成资本积累的方式不可持续;(3)中国的人口红利早已耗尽,而目前的生育率已远远低于人口代际更替率。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劳动力供给,中国的快速老龄化问题,将对潜在产出增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由此带来巨大挑战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中国经济增速不断下滑,无法通过大规模货币政策刺激加以解决。开启另一个思路,进行供给侧改革更合理和应时。汲取美国80年代里根经济学的经验教训,当前中国经济改革可着重关注以下方面:(1)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从而提升经济效率和减少市场运行的体制成本;(2)国企市场化改革,提升国有企业经营效率。放开非必要的政府垄断行业,为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的市场化竞争营造公平环境;(3)进行结构性减税,增强企业活力以促进商业创新;同时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以促进消费持续增长;(4)放开人口生育限制,甚至鼓励生育,从而将人口生育率尽量提升至代际更替率的水平。

供给侧改革范文2

关键词 供给侧 生产要素 知识产权 有效需求

一、供给三大要素

在经济增速下滑的几年里我们发现,需求拉动型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有限。因此在结构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供给的一侧。我们知道需求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国外需求。相对应的,有学者认为供给也应该有三大要素,包括要素、结构优化、科技创新。笔者认为供给的三大要素应为生产要素、组织形式、产权制度。因此供给侧改革要牢牢抓住这些改革的关键点。

(一)生产要素

供给改革首先一点就是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优化投入品,在生产的最初环节把好质量的大关。之所以要重视质量是因为其实并未完全利用上我们国家的需求,为什么会在生产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还会有大量的进口产品,这是因为很多国内生产的产品只是追求短期的最大化利润,根本不提升产品的质量。

近五年来我国的进口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我国进口总额仍然保持着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二,我国进口产品中既包含初级产品也包含着工业制成品。第三,我国进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远超过初级产品。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我们既有过剩的生产同时也存在对外需求,这说明我们供给出现了结构问题,所以我们要改善我们的供给,提高产品的质量,而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要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

我们都知道生产要素包括资本、技术以及劳动供给。资本方面我们应该按照资本的类型来考察其投入的领域,既要加强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又要保证经济安全。例如,我们应该严格控制外资对我国公共事业以及国有银行的投资,保证国家经济金融的安全性,这是林毅夫学者以及郎咸平学者曾经表示过类似的观点。在技术方面,我们应加大创新,拥有更多的核心技术才是当代企业决胜的关键。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改革要与教育的改革相联系,我国的教育投入比重不光低于多数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印度,这应该引起重视。另一方面,我们教育结构上出现的问题是培养了大批无差别的毕业生,培养出来的学生功能性不强。专门研究学术还是专门就业的差别并不是很明显。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没有很好的衔接,因此应该鼓励大学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模式,用需求决定供给。

(二)组织形式

随着广泛实施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形式,我国企业组织已经日趋现代化。相对于国外企业,虽然私人企业在组织形式有些差距,但在这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经逐步正规化。改革组织形式的主要着眼点还应该放在国有企业上,虽然国有企业经历了公司制改革,但我们很清楚目前还有很多国有企业没有做到政企分离。这不仅损害了自由市场的竞争环境,同时也不利于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改革国有企业的组织形式,首先要改善企业的用人制度,在选用管理者时要更加充分地考虑管理者的商业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带领国有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此外,国有企业的生产决策要顺应市场的需求,而不应该盲目地让管理者决策。同时在工资制度上能够让经营成果与管理者的工资绩效挂钩。

(三)产权制度

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企业不断的创新。企业的创新需要有良好的产权制度作为保障尤其是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对知识产权有关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正声就曾提出我国不适宜制定较高程度的知识产权保护,那将对我国经济形成很大的冲击。许春明则认为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只是执行力度不够。这些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在特定的时间点应该有他们的道理,但对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说,笔者认为我国产权市场并不完善。虽然我们制定了一定的制度和法律,但是我们忽略了之所以要保护产权是为了让这些难以估值和保护的商品具有一定的价值,而商品在规范的交易市场才可以更加完全地体现出其价值。

二、我国供求状况的现状

(一)结构性问题

目前我国的供求的非平衡性很大程度是结构的不平衡。首先,行业结构的不平衡,虽然有的产业存在过剩的情况,但是也有一些产业仍然存在潜在的需求。在全面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的决定作用下,这个问题应该很容易解决。因为需求大的产品价格可能较高,因此会有新的厂商进入。另一方面,区域结构不平衡,有的地方有剩余而有的地方可能还有短缺的情况。这方面问题可以通过现代电子商务和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其得到改善。因此对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保证市场的良好发展,同时促进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的发展。

(二)有效需求不足

供求不平衡性的重要原因仍然是有效需求不足。人们的工资收入与购买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逐步扩大的收入差距也使得有的人拥有过多的财富但是没有特定商品的需求,有的人有需求但是又没有财富。因此建立良好的机制使财富能在两种人之间公平自由地流动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近年来的P2P业务。在我国目前该种业务仍不够规范,所以大众认可程度较低,如果可以规范此类业务,让这些影子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就可以促进资本的流动,从而使经济动起来。

对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还应该从制度中去寻找。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忽略了工人有足够的收入才能保证产品的销售量,当所有企业都在压榨普通员工的收入时,企业的产品销售不出去自然造成了供给过剩。这种过剩并不是没有需求引起的而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这种有效需求不足的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税收上,在当前的经济状况下适当减少征税,减少政府购买,增加个人需求更能搞活经济。从现实角度来看,工人要交税以及五险一金,在这些项目金额扣除以后真正到职工手中的钱被减少了很多,当前消费水平大大降低。

三、供给侧改革的重点

(一)归根结底是制度改革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要想解决上述问题,从根本上还是要做好制度改革,企业制度政府制度都要着手。对于企业来说。不能规定什么制度好什么制度不好,我们应该在规范的框架内鼓励企业进行制度创新,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制度。一味地学习西方的企业管理制度未必会复制其成功,企业制度应顺时而变应势而变。政府制度改革中应该从规范行为入手,使各项政务有更加规范的程序,做好政府服务水平。同时也应该针对差异化区域执行。

(二)供给要素的改革

供给侧改革首先应从供给要素着手,全面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以及劳动者的素质,进而提升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强竞争力。完善企业的组织形式,使企业组织现代化、规范化。在产权制度方面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规范产权交易行为,为产权交易提供有序的市场。

(三)增加有效需求

正如前面所说的,我国的供求不平衡很大程度是由于结构上的不平衡性引起的。在调整供给侧的同时也要对需求进行调整,增加有效需求。增加具有消费需求的人以更高的可支配收入,鼓励跨期消费的合理分配。

(作者单位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张文轩,女,吉林梅河口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史专业研究生在读。]

参考文献

[1] 姚洋.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赶超[J].经济导刊,2016(3).

供给侧改革范文3

2012年上任,很快就要面对前朝过分投资在资源产业带来的经济问题。在改革开放首三十年,中国都以由上至下,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及廉价劳工增加出口退税等手段,以投资及出口解决经济增长问题。自2013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慢,从10%降至8%、7%,到今年的6.7%。同期出口增长大幅下跌,今年9月以美元计出口大跌10%,以人民币计跌5.6%。 中央政府为解决工业困境,去年提出供应侧改革。

外国直接投资在21世纪初年增长超过30%,现今只有单位数。发达国家因经济衰退,令中国出口订单大减,加上中国工资大幅上升,劳工密集工业都迁往低劳工成本国家,例如印度尼西亚及孟加拉。传统工业例如炼钢、水泥及玻璃等,已经历四年多衰退。生产物价指数连跌五十三个月,到今年9月才回升0.1%。

建行打头阵救云南锡业

中央政府为解决工业困境,去年提出供给侧改革。目的有三:去存货、去产能、去杠杆。在煤炭及钢铁行业,中央取缔很多生产技术落后、规模细小的企业,大量压缩产能,达到存货减少的目标。很多小型煤矿及炼钢厂被迫关闭,令煤炭及钢铁行业提早达到去存货及去产能的目标。

去存货及去产能目标达到,中央必须解决最后一个辣手问题,就是去杠杆。

怎样帮负债过高的企业减少负债,渡过难关,令它们重拾正轨。发改委提出以股换债,解决企业负债过高的问题。很多企业因为商品价格下跌,经营陷入困境。以股换债让经营困难企业可以正常运作,从而为股东赚取回报及还债。

今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换股权的指导意见》,视为化解企业债务及银行坏帐问题的重要文件。《意见》规定股换债只适用于短期经营出现问题的企业,不适用于无法挽救的尸企业,更不准地方政府包底。

供给侧改革范文4

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

当前经济运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供给与需求关系出现了新变化,要以此为契机,紧跟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步伐,打造更加强大的新兴产业,抵消传统行业衰退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拉动。

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行政监督力度,坚决克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状况,通过真抓实干落实各项改革措施。

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逐步加大,从去年上半年以来,为了稳增长,相关部委先后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一度使股市和楼市借此机会又重新活跃起来。有人就此提出“稳增长的主力军仍是房地产”、“稳增长就要稳股市”等观点。似乎经济稳增长没有别的更好办法,只能走股市、楼市“双轮驱动”之路。直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供给侧改革”后才统一了思想认识,抓改革应该侧重什么?

楼市再难承担稳增长的重任,不应为其增加更多职能

回望2009年一季度,由于前一年度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GDP一度降到6.1%,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国家出台了多项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房地产迅速回暖,带动了经济的增长,2009年四季度GDP增长率达到了10.7%。然而自去年下半年以来,GDP增速在7%左右徘徊,重新刺激房地产,能否再创经济增速高涨的奇迹呢?

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当时经济快速回升是多种政策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房市只是其中的一项;另一方面,当前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与2009年初有很大不同,那时候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来自外部,而现在则来自于内部,在内部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单靠房地产发力,既无法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也无法促成经济的快速增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房地产市场的投机需求已被抑制,发展逐步趋向理性,但仍然面临需求不旺、空置率居高等结构性问题,因此,去库存就成为调整和优化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股市不全是经济的“晴雨表”,无力支撑整个经济

股市与经济增长虽然存在较多的关联性,但从近年来股市发展的实践看,其直接拉动经济的作用也很有限。2007年10月中国股市开始了长达7年的“熊市”,上证指数由6100多点跌至1600多点,但同期中国GDP增速却高达9%以上,这说明股市并不总是经济的“晴雨表”,它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按照资本市场的设计规则,股市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为实体经济“输血”,但前提是资本市场必须规范、市场机制必须健全,在市场发展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股市就会片面地强调融资功能,促使企业的经济行为短期化,政策市、资金市、杠杆市应运而生,“输血”变成“抽血”,股市再繁荣,成果不能落实到实体经济上,对整个经济的贡献就是有限的,凭借现有股市的一己之力挑起稳增长的重任,实在看不到出路在哪里?因此,下大气力来规范中国的资本市场任重而道远。

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全面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夯实稳增长的基础

楼市、股市难以支撑其经济的发展,但没有产业支撑经济稳定增长也不可能实现。当前,经济运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供给与需求关系出现了新变化,要以此为契机,紧跟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步伐,打造更加强大的新兴产业,抵消传统行业衰退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拉动。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以新产品带动新产业。依靠原有的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达到极限,陷入增长发力的窘境,要实现新的突破必须大力发展创新,通过基础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等实现新的技术进步。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进行,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使制造业呈现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新特征,以此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兴起。

二是大力推动“互联网+”的组织模式,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在工业领域,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改造传统生产及研发方式,提高传统工业生产的竞争力,或催生出更有竞争力的新业态;在金融领域,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提高金融效率;在服务业领域,推动“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旅游”等新模式,积极发展体育、文化、医疗、养老等高端服务业,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挖掘传统行业的发展潜力,推动一批新产业的诞生和壮大。

三是加快产业融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信息技术革命和“互联网+”的快速推进为第一产业升级改造提供了新机遇,在此基础上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应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以“互联网+”、“生态+”、智慧农业、生物农业为发展理念或方向,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使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四是深化综合改革,降低新兴产业的发展成本。新产业的兴起伴随着落后产业、产能过剩行业的衰落与退出,这个过程也是资源配置改革的过程。为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深化人口政策改革,提高人口资源的配置能力和效率;深化土地、金融改革,促进这些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倾斜;深化财税改革,降低新兴产业的财务成本;深化政府改革,简化审批流程,转变政府的职能定位,更好地为新经济服务。

当前,经济结构调整正以供给、需求关系变革的形式加快实现,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快速扩大,消费升级对“供给侧改革”顺利推进,在淘汰落后产能、落后行业的同时,不断壮大新兴产业的发展,使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

五是继续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在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投资拉动经济的作用,当前投资持续走低已拖累经济发展,但盲目投资又容易加剧产能过剩,当前面对的不是“可不可以投”的问题,而是“投哪里、谁来投”的问题,要重点投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社会民生的重点领域,避免重复投资、低水平投资,通过增加投资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盘活存量。除政府主导的投资外,还要激活社会资本,扩展PPP项目外延,扩大准入范围,同时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把丰富的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发展的新动力。

供给侧改革范文5

关键词:供给侧;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

一、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存在的问题

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环境的打造以及能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是供给侧的问题。将经济发展领域供给侧改革理念移植到教育领域,不仅仅是思维和观念的变革,更应是行动的变革。

职业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不相适应。从宏观层面上看,是产业结构规模与职业学校各方面设置有待衔接。从微观层面上看,是企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方案不能对接。加之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到来,企业处在不断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向信息化、大数据、云技术方向发展。3D打印、智能生产技术的不断涌现,进一步推动了职业学校教育结构不断改革。

二、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实施方式

1.紧贴市场设置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面对市场经济的波诡云谲和区域经济的风起云涌,职业学校要顺应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形势,根据市场需求,结合企业调研来设置相应的专业。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关键要看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2.引、聘、训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1)引。每个专业,每年要向社会引进高素质、高技能的特级教师、名师等。通过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引导一批教师快速成长,成为学校发展、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2)聘。学校可从合作企业中聘请一大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企业的能工巧匠带来了新技术、新工艺,也带来了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企业引进人才的标准。可使学校第一时间捕捉市场信息和获得前沿资讯。

(3)训。在把社会资源引进校园的同时,也积极将校园影响扩展到社会。建议专任教师每年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提高懂理论、会技术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3.校体合作,共同开发“互联网+教育”智慧课堂

将传统的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方式辅助以线上线下、翻转课堂、“教”“学”一体的方式实施,并提供全部的配套内容资源。“智慧课堂”不但为教师、学生开发了电脑、平板、手机通用的在线平台,更在平台上提供了远超现有纸质课程资源的多媒体资源。

4.共建双主体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政府统筹,利用企业原有厂房、基础设施、市场渠道等共同建立实训基地,确保实训基地技能培训、技术人才的交流,实现产品生产与市场的有效接轨。基地模式能满足完成顶岗实习、教学实习、课程实训等实践教学任务的要求,就地取材,相对稳定,能做到“工学”结合。

校内实训基地由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与学校直接管理,由企业投资或投入设备,并且为实训基地派驻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校提供场地和基础设备,安排专业教师参与管理,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5.校企共管,创新育人模式

通过采取校企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学与管理、共同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的育人模式,共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企业为学校提供职业岗位特征描述、各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等级,与学校共同制订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审订合作专业培训计划,可有效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实现校企文化合作目标。从而使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均得到有效提高,呈现“出口旺”的局面。

校企双方通过项目共研、信息共享、基地共创、人才共育、校企文化共建,实现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目标,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的多层次、立体化双主体办学体系,使学校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供给侧改革范文6

第一,必须明了要以什么样的经济杠杆来推动经济增长,这里主要指财政和金融政策之间的关系。财政和金融都是政府可以应用的调节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不过,在过去的数年里,中国出现了过度依赖金融杠杆的情况,对整体经济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从目前提倡的供给侧改革来说,这个趋向仍然存在。如果不能加以纠正,更多的负面效果会出现,恶化经济环境。过度金融化有诸多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是对2008年过度财政化所导致的负面效果的反应。2008年中国政府出台了人民币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这个方案对中国经济结构产生了负面影响,以致很多人对新的财政刺激方案到了谈虎色变的地步;其次是中国经济规模已经极其庞大,项目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再次是对西方供给学派经济学的误解。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推向顶峰,其核心是政府采用财政政策刺激和调节经济。但中国则不然,因为中国具有和西方很不相同的财政制度。在中国经济的这个发展阶段,财政供给甚至比货币供给更为重要。

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来说,政府有关部门是有责任的。政府没有在金融互联网和实体经济之间设立一定的边界,制定企业买卖的规则,规范金融业,遏止金融业的无政府状态。政府不作为,导致了制度供给的不足。

第二,明了法治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法治建设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的主题,也是中国市场经济和国家制度建设的核心。但近一段时间以来,民粹主义盛行起来,很多方面的经济生活变得过度意识形态化。尽管民粹主义或者其他意识形态的复兴有其根源,可以理解,例如收入差异加大、社会分化、缺失正义等,但意识形态并不能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作为政府,必须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遏止意识形态化的泛滥化,而不是通过求助于意识形态来解决实际问题,否则问题会持续恶化。

第三,明了全国性市场和区域市场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中央政府注重跨区域的经济整合和市场的培育,例如,京津冀、长江流域和珠三角流域等,这些无疑是正确的,把市场做大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区域性市场不重要了,如果说全国性市场属于市场扩张范畴,区域性市场则属于改善、改进质量的范畴。中国早已形成了无数个区域性市场平台,但其附加值并不高。这些附加值不能简单通过扩展市场而实现,而要进入到市场平台的细节,通过改善、改进细节来提高附加值。

上一篇于丹说论语

下一篇成长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