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贸易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贸易经济范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这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来说有很大的帮助,自2000年到2004年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额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2005年时,我国的对外贸易额就已经达到了全球第三的地位,并在2006年时规模达到了17000亿美元,与2005年相比来看,净增长就达到了3300亿美元,增长的幅度为23%,这对于要实现我国的对外贸易额来说还有距离,这个差距为1700亿美元,对于外贸的出口额来说,已经达到了9600亿美元,增幅的额度同比降低了1.2个百分点,而对于进口额度来说,其数值已经达到7900亿美元,增幅的额度为2.4个百分点。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每年都会对外贸易一年来的具体形势,而在形势报告中也会指出我国在近一年内对外贸易的具体情况。虽然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很迅速,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显现除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收益低、依赖高以及高投入、高消耗等方面,这些方面还都存在有一些问题。尤其是欧洲债务以来,再加上美国金融危机等等一些来个各国和各方面的冲击,不仅我国的国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市场更是受到了强大的冲击,这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来说也带来了更多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包括有新的隐患,而且还包括有一些新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新出现的隐患和问题来说,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所以说,如何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已经成为了当今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我国解决对外贸易经济问题的主要措施
我国在没有开始实行对外贸易经济以前,一直是处于自给自足的运营模式,但这种经济的运转方式是有限制的,只限于在本国内的市场上进行运营,对外来说还是封闭式,这就对我国的经济效益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自我国开始实施对外贸易经济以来,我国的经济效益每年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但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企业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同时也需贸易要各国之间加强合作,以此来共同为贸易产业做出更好的规划和发展目标。要想解决好地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出现的一些问题,首先就要解决好融资问题,在融资方面,要做的就是不断扩大融资的规模,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的降低融资的成本,以此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对外贸易出口企业的贷款。对于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来说,现在还处于是优化升级刚结束阶段,所以说,我国的经济也正是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阶段,而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对外贸易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对外贸易对于我国的经济来说,不仅是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合作往来的主要措施,同时也是保障我国经济有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措施。再者来说就是税收方面的问题,要想通过税收方面来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对外贸易的便利化水平,再者就是要适当改革我国的关税政策,以往的关税政策不仅审批复杂,而且通关时的成本较高,这就导致了进口物品价格方面较高,针对这种现象,就要对审批手续进行简化,以此来提高通关的效率,还有就是要降低通关的成本,以此来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到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中去,同时这也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三、结束语
贸易经济范文2
(一)学制混淆。
近年来各本科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逐渐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贸易经济这样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的作用更加明显。然而现有对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集中在具体操作方面,极易走向与高职高专等水平的院校趋同的误区。全日制本科生实践应当更加强调理论结合实际,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正反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螺旋式上升,在本科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环节,试图引导学生从创新视角出发,经历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途径,以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本科生为出发点,构建立体式、多任务的全日制本科生的实践教学体系。然而目前由于实践型教学体系的引导,很多贸经学科的实践内容与高职专业的趋同,造成了贸易经济学科定位低端,社会关注程度和重视程度不足的情况。
(二)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混淆。
贸易经济专业另一个问题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界限的混淆。贸易经济学隶属于经济学学科范畴,然而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和管理学出现了同一化的趋势,经济学和管理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研究的目的进而带来的研究方法的不同。经济学研究的本质是福利问题,即对研究对象对社会、消费者、生产者等利益相关方的福利影响,但是管理学是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二者的研究重心不同。经济学更注重规范性,是解释现象和预测趋势,,强调理论的逻辑严密性和本质抽象性,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培养实践型人才,构建实践型教学体系时就走向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相混淆的误区,以本科毕业论文为例,贸易经济学专业的论文用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和思路较少,反而使用管理学分析框架,分析怎么办、是什么的论文较多,出现了边界混淆的情况。
(三)教师队伍建设薄弱
1、科研方向不明确。
贸易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不统一,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这是大背景的问题,即学科没有系统的研究传统和思路以及方法。这就造成了学科发展前沿的模糊,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研究方向不明确,还属于“游击战”的研究模式,使得科研创新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削弱了贸易经济学科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2、实践能力缺乏。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也使得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陷入困境。由于贸易经济专业长期受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理念思想的影响,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近几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张和学校规格的升级,各高校纷纷吸纳了大量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师不足的现状,但这些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知识以及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也不够深入,致使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四)特色性、专业性不突出。
贸易经济学科存在特色性和专业性不突出的特点,与其他应用经济类专业区别不大,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和就业方向的模糊性。特色性、专业性不突出也会阻碍科研和教学的共生共长。
二、学制视角下贸易经济学科建设改革思路
(一)学制视角下构建科学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贸易经济本科阶段教学的特殊性出发,在界定本科阶段实践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构建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式,专业课程与实践基地的衔接上进行改进,在理论课程中更多地引进贸易经济前沿理论,同时开设更多的选修讲座课,实现贸易经济专业的特色化和专业。对我校来说,在服务北京市经济发展的大方针和导向下,针对现有的实践教学的现状,从全日制本科生实践特点的创新视角出发,构建了具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的学院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通过在具体课程教学中与对口的实践单位相联系,即解决了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又避免了高职阶段仅重视低层次实践的弊端,可以使本科阶段学生真正将本门课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并再从实践中反馈意见,实现高层次的立体性实践教学。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科研方面,更加规范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研究方向,具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团队和国际合作活动,更加注重创新性和前沿性。与国际上加强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在国内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在教学方面,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建立学习型的教职工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要引导教师在贸易经济实践中发挥一定的社会作用,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中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性,实现从实践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创新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和能力水平。
(三)课程体系改革。
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贸易经济的问题也早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研究领域,不仅与其他的经济领域与相互渗透和融合,而且出现很多新的贸易形式,因此在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方面应当增设新的理论和专业课程,如消费经济学、零售业规划等学科。根据设定的专业研究方向和模块,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引导学生和学科向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还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下设的方向。
三、结论
贸易经济范文3
摘要:当前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受过去传统的以“出口导向型”的对外经济战略的影响主要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指标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忽视了对资源、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社套公平缺失。在以重商主叉的视角对相关原因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经济效益评价与资源、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相结合。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重商主义;修正
1重商主义基本思想
(1)在社会财富观上重视货币。重商主义坚持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金银。认为金银即为财富的惟一表现形态,把货币即金银的多寡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2)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性,重视对外贸易、谋求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只有靠流通才能增加社会的财富。还意识到商业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应保护商人的地位,发展商品经济。随着认识的深化,他们进一步明确:纯粹的国内商业虽属必要,但不能增加国家的财富(货币量),对外贸易才是国家富裕的根本保证。同时,贸易顺差,才能保证金银源源不断的流人国内。托马斯·孟在他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贸易差额论的原则。他极力主张发展对外贸易,并提出和论证了为保证贸易顺差应采取的途径和手段。(3)强调国家的作用。重视发展本国的制造业。重商主义者要求建立统一的民主国家,认为中央集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同时颁布保护商业、工业的法令,实行货币输入和产品出口,限制或禁止货币输出和商品进口的政策。
可见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重商主义是一个思想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不仅仪是斯密所描述的那样“重商”,而是一个将商业、贸易、工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理论及政策体系。历史证明,重商主义学说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
2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重商主义分析
受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借鉴了“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的经验后,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确立一条以“出口创汇”为导向的对外经济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一切对外经济活动以及对我国贸易发展的评价指标都带上了一股浓厚的重商主义色彩。这一评价指标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
2.1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开始实行的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型”并列的经济政策。1994年进行外汇改革后,人民币太幅贬值,这标志着我国全面转入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与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西欧各国奉行的重商主义政策有着极其相似之处。改革开放30年来,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重商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导致了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对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特别强调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速度等指标。为了发展对外贸易,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辅助和直接推动对外贸易总量的增加和贸易顺差的实现。
(1)廉价货币、出口补贴。
中国在实行这种经济战略时借助了两种手段。第一个是廉价货币;第二个是出口补贴。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开始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市场汇率制度。通过汇率并轨,人民币深度贬值,由以前的1美元比5.7元人民币贬值到8.7元人民币,实则远远低于自身的购买力价值。再加上出口补贴的政策,使出口货物的价格远远低于成本价。有了这两手,从而使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价格偏低,竞争力大增,成就了中国对美国大量出口。
(2)招商引资。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有效的促进经济发展,政府不遗余力的招商引资。中国各级政府制定了各种优惠的政策比如说:税收优惠、设立外商开发区,降低贷款利率等。这一政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使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增强了经济活力,扩大了出口。另外对出口还特别实行了退税优惠等政策。
(3)大力发展加工工业。
在沿海沿江经济带上大力发展以“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通过发展这种劳动密集型工业,扩大出口,目前中国在纺织品、服装和制鞋等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均已居全球第一。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占外贸出口总值的55%,2007年,我国对美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1454.1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对美出口总值的62.5%,加工贸易项下对美贸易顺差1272.5亿美元,相当于2007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的77.9%。由此可见,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的地位。
(4)“外资”主导中国的出口。
众所周知,许多发达国家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土地成本纷纷来华投资设厂,将中国变成其生产、组装基地,然后出口到世界各地。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外商出口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0.04%大幅上升到2005年的58.3%。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出口企业200强中,外商投资的企业就有148家。出口额达1675.5亿美元。占前200家企业的出口额的75.5%。而现有的对外贸易评价体系在对于我国出口中的外资控制现象缺乏有效的细分,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知识产权问题就值得我们深思。在我们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绝大多数产品是要依赖国外的专利技术的,这对于我们在评价我国的对外贸易效益时需要有清楚的认识,并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增强核心竞争力。2.2忽视了对资源、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
这一评价体系忽视了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在重商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对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的不利方面。“出口导向型”战略下长期的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整体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然而,问题也同时彰显出来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的“四多”“四少”。(“四多”,“四少”是指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强度大的产品出口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强度小的产品出口少}产业链低端产品出口多,产业链高端产品出口少;传统产业出口多,高新产品出口少;货物贸易出口多,服务贸易出口少。)它带给我们的另一个“财富”就是资源的不断枯竭,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比方说长期的低价值产品出口,造成国内原材料和能源的大量消耗。由于消耗的资源大都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我们面临的资源枯竭危险不断增大,尤其是能源危机。伴随着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的不断飙升,中国不得不花更多的外汇去购买日益稀少的石油。
随着遍地开花的工厂拔地而起,尤其是国外把那些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大量转移到中国生产,然后再从中国进口。长期的招商引资使得利益实现了国内外共享,然而污染却留在了国内。温怀德,刘渝等通过对中国30个省(市、区)2000年~200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FDI与环境污染效应的实证分析,得出了出口贸易与FDI加剧了中国环境污染的结论。虽然外汇有了,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却是难以计量的——严重威胁子孙后代的利益。
然而解决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还将在未来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现阶段的出口结构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出口产品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在这样一个阶段,保护环境会引起企业成本的增加,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失去了价格优势的中国产品,再出口就是一个问题了。长期的“扩大出口,赚取外汇”思想使得一些企业对一些污染产品不断扩大生产,增加出口,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地威胁与破坏。
2.3社会公平缺失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德国。其中出口额达到1218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伴随着贸易量的增加,长期的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得非常快,截止到2008年3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16822亿美元,同比增长39.94%,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然而,在我们的身边却有着这样一种现象:东部沿海经济发展了,从事外贸业务相关的老板富有了,而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农民工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他们的工资水平长达数年的徘徊,收入低,没有任何的保障且还被人歧视。社会公平缺失,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对外贸易评价体系的不足。
3改进措施建议
3.1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同时结合着国际贸易体系中的新格局,尤其是我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上升,我们有必要修正当前的一些评价指标,以期更加完善的反映我国对外贸易的真实情况。同时还应该体现对外经济效应变动的连续性。
3.2经济效益评价与资源、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指标上注重将经济效益同资源、生态环境效益结合起来,修正过去片面追求贸易总量,贸易顺差以及贸易发展速度等指标,增设一些反映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情况的评价指标。走一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子孙后代留后路。
贸易经济范文4
[关键词]中韩贸易;隐含能源;增加值贸易;隐含能源生产率
[DOI]10.13939/j.cnki.zgsc.2018.36.001
1中韩贸易发展现状
中国与韩国于1992年正式建交,此后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2014年以来,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一大出口、进口市场,韩国是中国第二或第三大贸易伙伴国。表1显示,1998—2017年,中韩货物进出口贸易额增长了12.2倍,年均增长14.54%;其中,中国出口到韩国贸易增长15.4倍,年均增长15.87%,中国从韩国进口增长了10.8倍,年均增长13.88%。2017年,中韩贸易额达到2802.6亿美元,同比增长10.9%。其中,中国对韩出口1027.5亿美元,自韩进口1775.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6%和11.7%。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始终是中国贸易的逆差国,甚至是中国连续多年的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这是很不寻常的,因为近20年来,中国在世界各国心目中是全球主要的贸易顺差国,而韩国则实现了对主要贸易顺差国的顺差。主要原因是:第一,两国产业结构不同,韩国实现工业化时间早,产业结构比中国先进,加上地理上靠近,交通运输便捷,中国大量从韩国进口所需工业品,韩国以半成品和零部件为主的中间产品出口到中国占有相当比重(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占比高),而中国出口到韩国主要是最终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高);第二,韩国产品价格比大多数工业化国家低廉,有竞争优势,质量也不差;第三,韩国在华投资企业多,且大多是来料加工企业,它们须向韩国大量采购加工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
表1还显示,从2014年开始,中韩贸易额增长乏力,中国从韩国进口甚至出现负增长,韩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有收窄的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全球经济和贸易形势变化(包括汇率的波动)引起的,另一方面也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对韩国产生进口替代效应、中国外贸转型(加工贸易占比下降)从而减少了从韩国的进口有关。
由于文章是基于WIOD网站公布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及其卫星账户提供的数据来测算中韩贸易的经济效益问题,因此,我们首先考察一下世界投入产出表提供的中韩贸易数据情况,如图1所示。
图1是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计算得到的中韩贸易额的数据,对比表1和图1,可以发现,世界投入产出表提供的中国出口到韩国的数据高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而世界投入产出表提供的韩国出口到中国的数据在2002年(含)高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中国从韩国进口的数据,2003年及以后情况则相反。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更全面,不仅包括服务贸易而且包括货物贸易;第二,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使用海关统计的数据,海关统计中的价格中,出口为离岸价(FOB),进口为到岸价(CIF),而世界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均是指出口数据,是统一的口径;第三,汇率的影响,中国的海关统计是人民币和美元换算,而韩国的贸易数据是韩元与美元的换算;第四,统计范围的差别,比如,是否涉及部分转口贸易货物以及可能的走私货物等。
图1显示,韩国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一直高于中国出口到韩国的贸易额,说明韩国是中国贸易逆差的来源国,这个结论与海关提供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2显性贸易背后的增加值贸易和隐含能源
显性贸易的背后,其实是资源环境的损耗与经济利益的获得,文章测算了贸易中的隐含能源流动和增加值贸易,分别表示贸易带来的资源环境的损耗与经济利益的获得。
2.1中韩增加值贸易
为简便起见,以三个国家(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为例,说明增加值贸易的计算方法。表2是三国投入产出模型的表式。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中韩两国1995—2011年增加值贸易如图2所示。
对比图1和图2,可以发现,首先,增加值贸易出口額都在增长,这是出口贸易增长必然产生的结果。其次,同年度两国增加值出口贸易额小于出口贸易额,这是合理的,因为增加值只是总产出(总投入)的一部分。最后,韩国出口到中国的增加值一直高于中国出口韩国的增加值,这与韩国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一直高于中国出口到韩国的贸易额是高度相关的。
2.2中韩隐含能源流动规模
利用WIOD网站公布的投入产出表及其卫星账户,对中韩隐含能源流动规模进行测算分析。
根据投入产出模型,一个国家各部门的产出和需求恒等式为:
考虑到WIOD网站提供的能源消耗卫星账户使用的是热量单位TJ(万亿焦耳),为便于理解,文章将热量单位换成标油,按照1TJ=23.8846吨标准油进行换算。
根据上述公式和WIOD网站提供的投入产出表和能源卫星账户,经计算,中韩隐含能源流动规模如图3所示。
图3显示,中韩之间隐含能源流动规模总体上都呈现增长态势,这是中韩贸易额扩大必然产生的结果。韩国隐含能源出口到中国的数量多数情况下大于中国出口到韩国的数量,这是因为韩国对中国出口贸易额较大引起的;但是,2005—2008年是例外,中国隐含能源出口到韩国的数量大于韩国出口到中国的数量。在中国对韩国出口小于韩国对中国出口的情形下,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只能是中国的单位产出能源消耗远高于韩国。可见,隐含能源的流动规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粗放式发展的状态。
3中韩贸易隐含能源生产率的比较
3.1出口隐含流生产率:一个度量国际贸易经济效益的指标
文章提出“出口隐含流生产率”这个概念,用以测量隐含流的经济效益。出口隐含流生产率PEX计算公式定义如下:
出口隐含流生产率可以理解为单位出口隐含流所蕴含的增加值。由于在国际贸易中,每一笔进出口贸易背后都是增加值贸易和隐含流贸易,因此,在每一笔贸易中,贸易主体都试图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即在同等条件下尽量增加增加值出口而减少隐含流出口。由此可知,对于贸易主体而言,出口隐含流生产率PEX数值越大越好,数据上升表示经济效益或环境效益好转,反之则相反。
假设有A、B两个国家,其出口隐含流生产率分别为PA,EX、PB,EX,如果PA,EX>PB,EX,则认为A国隐含流(出口)所产生的效益好于B国。
3.2中韩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
根据上述公式,分别计算中韩两国出口到对方的隐含能源生产率,如图4所示。
图4显示,中韩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总体来说都在上升,说明出口对于提高各自经济体的经济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都是越来越正面的。在多数年份,韩国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高于中国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这说明韩国在中韩两国贸易中获得更好的效益,同时也反映中国经济发展质量还不够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但是,1997—2002年是个例外,韩国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竟然低于中国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这主要是因为亚洲金融危机对韩国造成了显著负面影响,包括韩元贬值严重低估对韩国出口获得增加值贸易的负面影响。这反映韩国经济脆弱的一面,但是,韩国已经从那场危机中走出来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对韩国出口经济效益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影响显然要小得多(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只是经历了2008—2009年的两年停滞期,很快又重新上升)。
另外,从中国对韩国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走势来看,2005年及以后呈现稳步提高的态势,而在此前这是不稳定的,说明中国在“十一五”开始真正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切实控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业的发展。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促进国内产业升级。”从那时起,中国持续推进经济绿色化进程,提出了能源消耗和排放等一系列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并取得了实质性效果。但是,与韩国相比,中国始终有差距,仍处于追赶过程中。
4结论与展望
贸易经济范文5
关键词:国际贸易;语言;文化载体;英文;中文
一、引言
语言是国际贸易的基本媒介。无论是语言交谈、书面合同或者电子文档,语言应用都是国际贸易的基本工具。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贸易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语言应用的复杂程度也随之不断加深。例如,随着商品的复杂化,对具体销售商品的质量、数量、价格、运输模式以及售后服务进行相关描述也需要复杂化、精确化。对语言的要求不仅仅取决于商品的复杂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商品的国际化程度。世界级的商品又需要国际化的交流方式。这就意味着花费在语言沟通上面的时间相当于金钱,而语言交流是商品成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语言与加深贸易合作
文化与语言在国际贸易中是不可分割的两个元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元素往往反映在交流所用的语言当中。文化元素有助于增进谈判双方的信任程度,而文化元素又必须依赖语言来进行传播,因此,语言不仅是贸易双方交流的工具,也关系到双方的信任程度。例如,在1990年代,一个国际股票资产经理去日立公司(Hitachi)谈生意。日立公司当时的常务董事是一个强势、蛮横的电子工程师,在日立公司任职十多年之久。在九十分钟的会议中,该资产经理使用熟练的日语与其谈论了包括日本银行投资、日立公司的股份分布等重要事宜,日立公司的常务董事逐渐的开始对该经理产生好感,当会议快要结束的时候,日立公司的常务董事坚持要请他出去喝一杯,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所谈论的事宜要比九十分钟会议中多的多,而且极大地加深了双方的合作关系。这个例子充分说明语言是贸易会谈中的工具,但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能够加强谈判双方的信任度,易于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三、语言与商品成本的关系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双方通常使用能够降低成本的语言。因为低成本促进贸易双方的利润,而能够促进降低成本的语言往往被贸易双方经常使用。相反,不能促进降低成本的语言,往往很少甚至不被使用。语言的相似性决定了该语言是否能在国际贸易中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有一些语言彼此之间非常相似,例如同一语族的语言,在词法、语法结构、语音等。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促进沟通,因此国际贸易中语言应用遵循两点原则:第一,语言之间的相似程度简化学习目标语言的难度。例如,中文与日语之间在词法和语法方面非常相似,使得在贸易中中日双方学习语言比较容易。第二,语言的相似程度简化共通语,使得共同语方便学习与沟通。例如,荷兰和日本两个国家的贸易沟通,就会用共通语英语来沟通。当贸易的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由于他们使用不同的语言,所以在贸易交流过程中,要么使用其中一方的语言,要么使用两者的共通语。如果贸易双方使用同样的语言,或者语言上非常相似,那么在沟通上基本没有语言方面的障碍。Hejazi(2011)的研究表明,双边贸易或者投资双方,如果使用差异及其微小的语言,在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就会大幅度降低。另外,语言的选择与应用也被其他一些因素所影响;例如,产品的流行程度,应用程度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贸易双方所使用的语言改变。
四、中文与中国经济发展
到目前为止,英文仍然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官方语言。中文在国际贸易中虽然并没有被定为官方语言,但是随着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学习中文,以便贸易之需。在韩国,政府举办官方的中文考试来评估考生的中文水平。2010年约150万人参加中文评估测试。而同时相比,参加英文评估考试的人数为200万。可见,在韩国,中文与英文的流行程度不相上下。另外,其他语言,例如法语,日语,这些国际贸易官方语言的学习趋势近几年有所下降。此外,孔子学院是中文在国际贸易中的热度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的文化交流机构。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自2004年建立以来,在全世界一共开设500多家,进行中文文化的传播,以及中文的普及。这也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国家对中国以及中文的了解。因此,中文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程度也呈逐渐上升趋势。
五、总结
贸易经济范文6
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所耗费的劳动与由此所获得的有用劳动成果之比,即投入与产出之比,而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就是指一定时间内投入对外贸易领域的劳动和由此取得的成果之比。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不同于国内经济效益,一方面,它不仅取决于国内生产的经济效益在不同要素间的分配比例而且还取决于各国的国内经济效益在国际间的分配;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对外贸易中的经济效益不受利润均等化规律的影响。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可以表现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宏观上,一国可以通过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节约社会劳动,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这种经济效益被称为对外贸易的社会经济效益;从微观上,外贸企业可以通过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差,以高于国内价格的价格出口商品而以低于国内的国际价格进口商品,从而直接获取利润,这种外贸经济效益又称为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其产品技术含量高,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垄断优势,因此,其产品的售价往往远远高于成本,因而发达国家可以同时获取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外贸经济效益;而对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出口以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原材料为主,只能以接近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因而,发展中国家从事对外贸易主要是为了追求对外贸易的社会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仅仅为206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3250.6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近15倍。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优化了我国的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益,而且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外汇资金,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己达1500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贸易顺差.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外贸易以创汇为目标而忽视了经济效益,导致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下降,这种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得到反映。
1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进行评价,这些指标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基本理论指标,包括出口商品经济效益系数、进口商品经济效益系数和对外贸易综合经济效益系数三个指标,这些指标是基于理论而难以精确计算的;二类是用以评价对外贸易微观经济效益的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出口每美元成本、费用水平、资金收益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社会贡献率等,这些指标是考核外贸企业经济效益及财务状况的主要依据;三类是评价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的指标,主要包括贸易条件,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增长速度等,它们反映了一国对外贸的规模和效益。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从整体上评价和把握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我们可以选择以下几个指标:
1.进出口额增长速度。通过这一指标,可反映出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变动状况和发展趋势。
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在迅速扩大,尤其是在1984、1985、1988、1992和1994年对外贸易总额增速更达到了20%以上.这一时期我国的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出口贸易,其增速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我国的进口贸易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高速增长后,1994年起增速己开始放慢,表现在绝对量上则体现为我国进入90年代开始出现了大量贸易顺差.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外汇资金及重要原材料,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商品市场。
2.贸易条件.贸易条件可以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对生产、消费及贸易利益影响的大小。贸易条件大于1表示贸易条件改善,贸易对国内生产、消费影响效应扩大,贸易条件小于1则表示贸易效益下滑。在1980、1985年我国的贸易条件大于100说明我国在80年代外贸经济效益较好,而进入90年代我国贸易条件小于100并且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直到1995年才略有改善,可见我国90年代以来出现了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下滑的情况,我国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减少。
3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表示一国对外贸易规模及该国经济同世界市场联系程度的指标。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是不断上升的,说明我国的经济己日益溶入世界市场,对外贸易的规模有所扩大并且对我国的经济贡献程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增长同时也说明了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利用国外资源发展自身经济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通过分析以上三个指标,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状况。尽管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扩张迅速但外贸经济效益却不甚理想,我国目前出口外汇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出口数量的增加而非经济效益的提高,这己成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下降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经济下滑是由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导致产品国内价值偏
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不佳。劳动生产率是决定一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最根本因素,因为一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决定了该国商品的国内价值水平^若一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于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则该国商品的国内价值低于同类商品的国际价值,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时该国就可以以高于国内市场的国际价格出售商品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劳动生产率也较为低下,特别是近几年由于企业设备老化、技术更新和改造步伐较慢造成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相对扩大,某些产品的国内价值高于国际价值,在国际交换中处于相对劣势,从而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外贸经济效益。
2.人为的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盲目扩大出口,忽视经济效益的情况。我国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人民币市场汇率和官方汇率并轨,使人民币汇率由1美元兑换5.8元人民币猛降到1美元总汇87元人民币.人民币汇率并轨后使得人民币汇率偏低,这时的汇率不能完全反映参与交易的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例关系,通过价格表示出的商品的国内价值远远低于同类商品的国际价值,从而造成某些实际上没有绝对或相对优势的产品出口,这种出口虽然看起来似乎节约了社会劳动,但实际上却无外贸经济效益可言。因而汇率并轨使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扩张而经济效益并不明显。
3.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尽合理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出口规模和效益受到冲击。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例由1980年的652%上升到1997年的约80%,但我国的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加工程度和产品附加值也较低。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国家和厂商曰益增加,尤其是某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业制成品,由于进入行业的技术壁垒低,更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例如我国的鞋类、服装、玩具、塑料制品、自行车、五金工具等,虽然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额,但己日益受到东南亚国家的挑战,为了保持国际市场份额,我国出口企业不得不把原本就己很低的价格不断下调,从而使得外贸企业利润微薄,出现了有数量而无效益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
4“出口贫困增长”现象使我国贸易条件恶化,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下降。某些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我国的出口量在国际市场上占相当大的份额,随着我国对这些产品的出口量的不断增大,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供给量增加,其国际市场价格自然随之下降,从而造成了出口越多价格越低,为了弥补外汇收入又加大出口的恶性循环,使得我国的贸易条件随着这些产品出口的增加而不断恶化。这就是所谓的“出口贫困增长”,我国许多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的出口存在着这种问题,比如钨砂、成衣等,造成了我国对外贸易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滑的现象。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不高,对外贸易呈粗放式增长,这种不求效益只求数量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既浪费了我国的资源又加剧了我国同其他国家间的贸易摩擦,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己日益显露出其弊端,这就要求我们尽快采取措施提高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
三、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
要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我国应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正确处理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实现:
1.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调整和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我国外贸企业和部门必须首先认识到发展不仅仅是数量的扩张,而且还包括技术进步、经济效益提高等多方面的内容,树立“科技兴贸”的思想。其次,我国应增加技术和科研投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并通过消化吸收对这些设备进行充分利用,提高我国现有的劳动生产率水平;鼓励科技开发和创新,缩短科技成果向生产的转化过程,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最后,我国应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在出口贸易中,首先应把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同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相结合,努力提高轻纺产业中附加价值量,提高精加工轻纺产品的出口。在进口贸易中,我国应进口具有较好外部效应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同时进口部分国内经济建设所需的重要原材料。通过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使得我国的出口商品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档次转变,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2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内外贸互动机制.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向高科技企业,避免重复低效投资,将新增投资优先运用于新兴产业和能源产业方面加快对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充分合理利用外资、尽量避免外资投向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出口货源的质量和附加值,从而提高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开拓新的国外市场,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我国通过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增加国内商品供给、积累建设资金,也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的内外贸互动机制,带动国内、国际贸易规模和效益同步提高。
3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对外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提高我国外贸经济效益,我国政府必须由过去的外贸经营者转变为外贸宏观调控者,由直接的行政干预转变为通过汇率、关税等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使得对外贸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更合理地利用我国的优势,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政府还应向效益好的外贸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例如出口信贷、出口许可证等,同时,政府应代表外贸企业参加相关国际会议、签定国际协议,为外贸企业争取应得的权利,积极帮助外贸企业协调解决贸易争端。国家作为法律法规制定者,还应借鉴国外经验,制定完善保护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法律法规,为外贸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国际国内环境。
4.做好国际市场营销,调整出口商品价格.首先,我国应拓宽出口商品销售渠道,除直接进出口,可以通过在国外设立代售点、办事处等方式直接进入国外市场,并且随着出口企业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步变商品经营为资本经营即直接在国外投资设厂、生产经营我国产品、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此外,我国的某些出口商品在质量接近甚至高于国外同类产品的情况下,价格却远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如我国在自行车、棉织品、小五金等,对于这些商品我国应提高其国际市场价格,从而增加外贸企业利润,提高外贸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