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技术创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习技术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习技术创新

学习技术创新范文1

1.1是培养技能保险人才的必经之路

随着现在社会的需求的变化,企业对学术型人才逐渐减少,而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保险行业的壮大及保险业务量的增长,对一线的技能型保险人才需求比较大。职业学校,为培养这种实操性比较强的技能型人才,就要加强学校保险专业的职业教育与学习技术的创新,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实用性的保险人才。

1.2有助于打造职业院校保险专业的品牌建设

现在职业院校众多,不管是在招生市场还是就业市场上面,都出现了竞争激烈的现象,为了能够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就要打造自身院校的品牌建设。尤其是现在保险行业,人才众多,门槛也比较低,甚至其他专业的人都可以从事保险行业。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大力完善保险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打造本院校保险专业的特色,为塑造强有力的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1.3有助于加强保险专业师资的培训

职业院校要想提升办学质量,就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像保险专业,一般是财经院校才会开设,更要把专业办得更加有特色。在职业教育与学习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修,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丰富自身的保险知识,无形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2保险业职业教育与学习技术存在的问题

2.1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陈旧

现在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与教育理念,仍然照搬过去的思维和想法。很多职业院校仍然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最重要标准,于是在整个学校的保险专业,都是围绕着提升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同时,一些职业院校直接复制名校的办学理念,没有从自身保险专业的师资队伍及硬件设备实际情况出发,这样很不具备针对性。

2.2保险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职业院校要打造自身的品牌,促进保险专业的改革和发展,就需要强大的师资队伍建设。但是,现在很多职业院校在保险专业师资队伍这块比较空白。一些职业院校缺乏保险专业方向的教师,让金融专业或其他经济专业的教师进行兼课,这样不利于传授更专业的保险知识。也有个别职业院校保险教师,都是一些理论学的专业,缺乏保险行业的从业经验,仅仅给学生传授深奥的保险理论,却不能培训学生的保险从业技能。

2.3保险专业授课方法问题

保险行业属于经济金融领域行业,变化比较大。职业院校应该根据保险行业最新要求,去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法。但是现在大部分的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比较陈旧,保险专业的大部分教师教学上仍然是偏重理论,忽略实践。例如一些课程《保险基础》,从开学到结束,都是采用传统的纯理论教学,甚至有个别教师沿用以前的“填鸭式”教学。在整个学期的教学,都围绕着理论学习、习题训练等模块。长期下去,职业院校培养的是保险专业的“机器人”,这样不利于学生就业和社会的评价。

2.4学习技术和学习方法比较死板

从保险专业的学生看,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死读书”现象比较严重。当然这个问题,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教师的引导问题。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师,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理论研究类的课后作业,这就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理论书籍。也有个别学生自身的观念问题,来到学校,就应该把书本的理论读透,于是出现很多学生“日日奋笔疾书,夜夜挑灯苦读”的现象,这样学习技术和学习方法都是比较死板,缺乏灵活性,同时不利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保险行业的人才需求。

3保险业职业教育与学习技术创新途径

3.1转变保险业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

随着现在职业教育的改革,学校要转变传统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教学管理要围绕着“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大方向进行,才能为企业输送更具有创造力,更具有挑战性的人才。过去的注重考试成绩的理念,应该去除。尤其像保险专业这类具有企业性和社会性的专业,应该站在企业实际需求的角度更新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

3.2加强保险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要促进保险业职业教育和学习技术的创新,就要有强大的师资队伍支撑。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加强保险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职业院校在招聘方面,应该引入保险专业的人才,尤其是一些有保险行业实战经验的教师,这样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加实用性的技能;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加强现在学校保险专业教师的培训和考核,尽量减少让其他专业教师来兼课的现象。在培训现有教师的方面,可以派一些教师到名校的保险专业系学习,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同时,为了提升现有教师的保险行业的专业技能,可以外派教师到保险公司进行参观学习,进一步加强自身保险专业知识,学习保险从业的技巧。在暑假的时候,还可以让一部分教师带队到企业进行实习,方便管理实习的学生,自身也可以学习保险公司的运作模式和管理知识。

3.3改进保险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改革,职业院校应该在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寻找适合培养新时代保险人才的教学方法。传统的“纯理论教学”“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方式,都已经不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长期在这样教学方式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会大大降低,长期下去让学生觉得保险课程枯燥无味,学不到实际的东西,影响他们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另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改进自身的学习方法,平时除了学好课本的知识,还要积极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参加学生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除了掌握保险专业的知识,还要主动去学习保险从业的技能,同时要学会跨学科进行学习,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将来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保险人才。

3.4改进保险专业的教学条件

要促进保险职业教育与学习技术的创新,除了教学软件上面要改进,还要完善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职业学校注重的是技能性和实践性,因此要增加学生的实践场所。例如保险实训室、计算机房、案例讨论室等。课室方面,完善多媒体技术设备、投影设备等。完善校园网条件,为教师进行“微课”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图书馆和阅览室,要丰富里面的书籍和杂志,尤其是与保险专业的相关的书籍和报刊。

4结论

学习技术创新范文2

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先进理念和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我们基于《中小学网络化作业平台软件》,探究构建了“信息技术支撑的小学生数学作业方式”的操作模型,创新了信息化小学数学作业方式。

1 学生主体为先

1.1 动手实践: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以物品或实施活动的方式予以表现。

1.2 自主探索:学生自主地选择作业的形式、内容、完成方式,让学生自己留作业,体现作业中的层次性、自主性和选择性。

1.3 合作交流: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在独立思考地完成作业时,能够积极与他人合作交流。

1.4 自我评价:根据自己数学作业的过程及成长记录,进行数学思维、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自我反思。

2 教师角色转换

2.1 创设情景:教师应当由作业的命制者转变为作业情境的创设者。

2.2 提供咨询:教师应该由作业过程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解决作业问题的咨询者;由作业评价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作业中内省的激励者。

2.3 合作伙伴:教师可以由作业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完成作业的合作者。

2.4 “三维”评价:建立学生数学作业的成长记录,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3 信息技术支持

3.1 技术支持: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可以模拟或虚拟出数学作业的生活实践情境,实现“身临其境”和多感官协同作用的“生活实践化”数学作业方式;能够提供集成性、多信媒、共享化、海量级、可检索的学习资源,提供既有质量又有效率的“自主探究型”数学作业方;网络技术的时空不限、多向互动、便于合作等技术特征,能够给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以可靠而又便捷的技术支持。

3.2 作业资源:提供工具资源如通用软件(Microsoft Office、WPS Office等)和专用软件(几何画板等);提供数学资源如互联网上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专题网站(《小学数学网》http:///、《小学数学在线》http:///等);一些专用软件系统所具有的“自繁殖性”功能,能够动态地将学生的典型数学作业加入到资源库中,使数学资源不断充实丰富;提供情境资源,数学作业的计算机“平台化”,都有自带的素材库,这种素材可以是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等,配有方便的检索方法,为创设作业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资源; 提供智力资源,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学生作业的指导提供开放性的导师资源(其他教师、家长等)。

4 作业方式创新

4.1 书面型作业和口头型作业、操作型作业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中的录音功能,使书面型作业和口头型作业结合,既写出运算或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结果,又说出运算或解决问题的思路;利用计算机的画板功能,把儿童“手指尖上”的智慧挖掘出来,使书面型作业和操作型作业结合,如教学《方向与位置》后,布置学生观察我们的教室,教室的东南西北各布置了书面内容,或观察我们的校园,建筑物是如何布局的,也可观察自己家里客厅或自己卧室的家具位置是怎样的,然后试着用“画图板”绘制成平面图上传到网络作业平台,让师生欣赏、评价。这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作业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既照顾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特征,使学生更加有趣地学习。

4.2 生活型作业和调研型作业相结合。

将生活知识与数学作业结合起来,形成生活型作业和调研型作业结合。如学了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法后,设计了“今天我当家”主题作业,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设计一份营养比较均衡、适合家庭成员口味的菜谱,并制成买菜方案表。又如,学生利用“在学校网络教室做作业――互联网――在家里的计算机上做作业”的跨时空作业方式,通过网络进行社会生活调查,用研究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到的作业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多方面知识,设计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建议方案。

4.3 短期型作业和长期型主题作业相结合。

布置给学生回家在晚上或课余时间内完成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称之为“短期作业”。布置以问题为中心、围绕某个主题来展开的、能充分激发学生聪明才智的、需要花一番艰苦努力才能完成、具有时间跨度较长的特点的作业,称之为“长期专题作业”。在短期型作业和长期型主题作业结合方面,网络化专用软件有着极其诱人的应用前景。例如,学习了《时分秒的认识》,就可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设计《做时间的小主人》主题学习,该主题是集数学、思品、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学习,又分成四个学习小专题:“时分秒的对话”、“我的作息时间”、“记时器的历史”、“时间大拼盘”。必学专题“时分秒的对话”中的作业一般就是短期型作业,选学专题“我的作息时间”中的“设计《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则属于长期型主题作业了。

4.4 个人作业和小组合作作业相结合。

网络化专用软件在实现个人作业、小组合作作业和全班作业的结合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学完《简单的统计》后,设计各种调查作业,“小小统计员”统计县城各商场同一种家电价格。“小记者”调查本县几所小学的学生人数。“网上小高手”网上查找“一个人读完小学的费用、读完中学的费用、读完大学的费用”等数据资料。这些无疑是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能积极探索身边的数学问题,再根据这些数据利用Excel工具完成统计表的制作,统计表的制作就是个人作业了。

4.5 传统的单一性作业方式和趣味性、多样化作业相结合。

如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设计作业:市场上一包火柴内装10盒火柴,一条香烟内装10包香烟,它们打包的形式一样吗?按“规则打包(打包后是长方体)”的形式将10包香烟打成一大包,怎样打包最省包装纸?学生通过上网或实地调查了某种香烟的外形尺寸,再利用Word绘图工具设计各种打包方案,然后再进行计算得出结论。此作业给学生以熟悉、亲切、有趣的感觉,既让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又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考虑、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多样化也不言而喻。

4.6 教师批改、学生批改和计算机自动批改相结合。

学习技术创新范文3

主题词 科学技术创新 复杂性系统 整体思维

科学技术创新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而复杂性来自混沌与秩序的边缘。在圣塔菲研究所成立的时候,原来“混沌理论”一词已被宏大的“复杂性理论”所取代了。混沌理论对其范围有严格限制,仅限于对自然界系统的非线性动态行为的数学研究。相反,复杂性理论则被认为可以用于复杂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随时间变化的行为层面。社会系统并不仅仅是由它们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固定规律所限定的“复杂适应性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相反,它们是可能随时间演化而改变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复杂演化系统”(complex evolving systems)。

科学技术系统创新运动是一个貌似无规则运动的有序性演化过程,具有典型的复杂系统特征。第一,多因素性。技术本身是各因素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技术不等于各因素简单相加。各技术要素在技术系统中也不再是原来的因素,因素自身在技术系统动力下也发生了相变,或者说,技术性因素、实体性因素与知识性因素都具有了技术所拥有的整体性。技术因素的作用方式要受技术系统运行模式和运行状态的制约。第二,多层次性。尽管技术的各因素受技术系统动力的作用发生了相变,但技术本身却生成了一种稳定模式。技术的稳定模式是由技术本身决定的,是由科学的技术应用与技术理论的层次性决定的。科学技术系统内有稳定的周期解,周期解内还有混沌区,这种结构无穷次重复着,具有各态历程和层次分明的特征,即存在有界性。第三,多变性。复杂非线性科学技术的创新过程本质就是经历混沌走向有序,因此具有混沌伸长和折叠的特性,这是形成敏感依赖于初始条件的主要机制。伸长是指系统内部局部不稳定所引起的点之间距离的扩大;折叠是指系统整体稳定所形成的点之间距离的限制。经过多次的伸长和折叠,轨道被搅乱了,形成了新对称结构或混沌。

由于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非线性系统特征,因此,可对其运用复杂性理论进行管理。

1 转变思考方式

牛顿力学是近代科学的典范,是近代科学建立的基础,牛顿力学是典型的决定性理论,是可测量和可预测的。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两次重大变革所创立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分别排除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测量过程的完全可控性。混沌理论的诞生打破了拉普拉斯决定论,被视为20世纪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第三次革命。混沌理论认为,非线性系统运动具有无穷大周期且始终限于有限区域、轨道永不重复的、性态复杂的运动,不可能无限精确和无限长时间地测量和计算连续变量。混沌理论解决了困扰牛顿(newton)力学的三体问题,创立了研究n维相空间的不确定解的理论,混沌理论使人们认识到非线性系统演化既是决定论的又是随机论的。决定论的可预测性,只适用于那些宏观的缓慢的周期或准周期的稳定运动,然而,这样的运动实在是太少了。

科学技术创新复杂系统倡导最重要的事情是改变固有的思考方式,放弃机械论和宿命论,学会欣赏并应付联系、物力论(dynamism)和不可预测性。因为科学技术创新过程是多因素复杂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对确实存在的运行模式(即现实存在)进行领会,即正视多元化存在,并对不可预测的事件进行反应。为了使科学技术创新过程自我发展为“复杂演化系统”,有必要对学习、多样性和影子系统(shadow system)观点的多元化进行鼓励。

2 并不是对每件事都需要进行控制

科学技术对客观事物既进行决定论描述又进行概率统计论描述,这两种描述方法已经共存了几百年。决定论认为,任何一个力学系统只要知道现在的行为就可预测系统的未来行为。概率统计论认为,受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系统的未来状态并不完全确定,需要用概率统计方法来描述。

kam定理很好地解决了决定论和概率论这对貌似矛盾的问题。kam定理指出,保守系统有可积和不可积之分,可积系统的运动是规则的,遵循决定性规律,不可积系统表现出随机性,成为统计物理学的基础。对不可积系统,kam环面包围着随机层,当不可积系统的自由度少和扰动不大时,kam环面包围的随机层测度极小而可忽略不计,统计物理学就不适用了,而应该应用牛顿定律。当不可积系统的自由度和扰动很大时,根据“阿诺德扩散”,kam环面逐渐减少而随机层迅速扩大,系统只具有极少数的规则运动,规则运动变为次要的,系统出现了大量的混沌运动,这时才能用统计物理学来研究该系统。

科学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近可积哈密顿系统,随机成分有限,导致不可积性的扰动项很小。在科学技术创新知识系统处于混沌性态时,确定论和概率论随机交替作用,但确定论占据主流位置,基本能朝向希望的途径发展。随机成分确实存在但有限,因此,在复杂的非线性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可能对每件事都进行控制。应该相信混沌性态是貌似不规则的有序,科学技术复杂演化系统不仅反作用于环境,还会反作用于自身,随着时间的发展,科学技术总会不断出现新的有序状态。

3 与环境共同演化

复杂性理论借鉴湍流研究思路和方法,认为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同时存在混沌子空间和对称子空间,两种性态此消彼长,不断和外界环境互动而发生转换。在湍流中规则运动包含有小尺度的混沌运动,在混沌运动中又包含着更小尺度的规则运动。这说明,科学技术创新系统是与外界环境紧密联系,并不断互动发展的耗散系统。

科学技术创新系统与环境相互影响、共同演化,这就需要时刻准备好对环境进行反应,凭直觉领会那些驱动科学技术创新变迁的环境模式,根据需要进行适应,而且随时准备抓住各种出现的机遇。科学技术创新系统的三种性态,稳定区域(墨守陈规)、不稳定区域(瓦解崩溃)和混沌边缘(变革栖息地)中,混沌边缘最适宜与环境共同演化。

在混沌边缘,在一种“有限不稳定状态”下,正统系统(主流文化、结构权力等级体制)和影子系统(蕴藏矛盾、变化潜力的非正式组织)能维持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张力。正统系统可以提供清楚的指导,对适当的结构和程序进行授权,以及抑制人员中的不安情绪。同时,影子系统可以激发观点的多样性,并且削弱正统系统的力量迫使它进行不断变革。这样,组织行为表征为耗散结构,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现实面前能以新的方式执行基本任务或者追求崭新的基本任务,组织的创造性和创新方面的潜能都展现了出来。

4 整体思考

技术创新系统的复杂非线性要求寻找整体模式来思考问题,并用整体的方式来控制创新过程,而不是试图控制每一个细节。整体思考是探索那些在不利的模式下能够产生最大影响的微小变化,并施加微扰改变系统运行轨道,避免蝴蝶效应。

4.1 建立连接

在经典物理学中,时间是可逆的,事物的发展不存在演化;空间是平滑的、线性的;时间和空间不相关联,各自独立存在。复杂性理论认为,由于非线性的作用,时间的变化是单向的、不可逆的,既可以实现从有序到无序的变化,也可以通过自组织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空间也不是平滑的,不仅存在整数维也存在分数维,整数维是分数维的近似和抽象。此外,通过考察系统中某一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序列,可以重构相空间,得出奇怪吸引子的维数。这表明复杂性空间的形成也反映了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积累。因此,在复杂非线性系统运动中,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应该将时间和空间看成一个统一体,系统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时空整体性的,任何因素在时间维度或者空间维度的变异都可能影响到其他因素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整个进程。而整个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复杂系统的动力机制下,似乎只能通过彼此之间以及与整体的关联来得到了解。因此,科学技术创新过程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各种因素的时空关联,正是时空关联的模式决定了一个系统的表现。整个系统处于密切关联之中,并与他们的环境不断进行交换,与之共同演化。

4.2 适应复杂性

混沌理论是关于非线性的科学,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线性只是非线性的特例。经典物理学的线性观,导致了事物发展的简单性、确定性和还原性。复杂理论的非线性观,是线性与非线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对立而统一的,前者是事物发展的暂态,后者是事物发展的更基本的更普遍的本质特征。因此,研究问题时应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研究复杂性现象时,用复杂性方法来处理将会显得简洁而有效,反之,采用简单性的方法来研究将会显得繁杂而无效并且得不到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例如,奇怪吸引子是很复杂的,它可以采用自相似和分数维来简单表示,但如果采用探究轨道的简单方法来研究将是得不到一条确定轨迹的。同样,在研究简单性事物时,如果采用复杂性的方法来研究也将是无效的。

将多元高阶方程化简以便求解,即将复杂现象简单化是我们的思维定势。然而在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中,过于关注细节往往不能产生创新成果,在创造性思考时,复杂性思维是必要的。虽然复杂性思维可能不符合常规,甚至会引来混乱和困惑,那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受欢迎的。很多创新团队刻意追求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的不可思议,目的是激发人的创造性,而不是被惯常的生活习惯所泯灭。最好的想法不总是来自高层,而且组织内的人都想事业有成,控制只是一种幻想,如果给予适当的扶持,每个人都有可能做作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4.3 让过程成为进行时

物理学中的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它们所揭示的是关于简单性事物的基本规律,事物的发展是线性的、可逆的,必然也是前因后果的。而关于非线性现象的复杂理论,由于存在奇怪吸引子,事物的发展结果必然会导入吸引子,呈现出目的性。由于生物学、社会学等是关于复杂性现象的科学,因而也就是目的性的科学。事物发展的因果性是基本的、暂态的,而事物发展的目的性是事物的最终结果,两者是不可分离的。事物发展的目的性要通过事物发展的因果性来保证,而事物的因果发展必将会导致一定的目的性。

物理系统,如天气预报是由有限的确定性定律来支配的,有可能观察到奇怪吸引子是怎样产生的。然而,科学技术创新是人类一项复杂的创造过程,受到无穷多个因素及大量随机因素的影响,奇怪吸引子似乎说明不了什么。由于人类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科学技术创新的行为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进行解释。人类可以思考和学习,根据自身目的进行行动,而且能够反对及驳斥假定适用于他们行为的任何规则。因此,在方法论上要求我们做每一件事情时必须要制定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对于实际工作中的每一步则要实事求是地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4.4 复杂演化管理

逻辑思维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强大思维武器,科学研究中所揭示的规律性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保证其正确性的。当然,知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也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导致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在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混沌迷蒙的境地。根据混沌现象的长期不可预测性和遍历性,我们将无法通过逻辑思维一步步地走出混沌。因此,这时就应该不拘泥于传统理论,而要大胆地猜测、冒险和创新,进行直接的下意识思维,然后再把中间过程联系起来进行逻辑思维来判断这种猜测的正确与否。所以说,逻辑思维是很重要的,知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

复杂性理论不是系统的,而是整体观的方法,它所强调的不是稳定性而是重视创造性与变革,追求的是“成为学习型组织”。当创新思维被非逻辑思维推向远离平衡态的时候,自组织过程会自然而然发生,它们可以产生更多的变异体并且对周围环境进行更加灵活反应。

参考文献

1 ali okasaoglu,tayfun akgul.chaotic masking scheme with a linear inverse system[j].physical review letters,1997(4)

学习技术创新范文4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分析

引言

民族的灵魂是创新,在创新实现发展与跨越。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标准。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日趋激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再也不能照搬书本进行教学,进行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亟需进行的问题。学校要将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本文主要探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获缺的必需品,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1]。初中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只是停留在较初级的层次,主要涉及计算机的基础的使用知识,对于工作中稍微复杂的软件,学生没有经验,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仅仅用于消遣与娱乐自己的生活。大多数初中生没有意识到计算机对其今后生活以及工作的影响。但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社会竞争强烈。我国的人口技术大,就业的困难性大。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全面的技能,会失去很多竞争的机会。而创新能力是提高竞争力的因素,很多用人单位重视人才的创新能力,因此,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

2.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2.1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教师应该将学生看做课堂的主体,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所要做的是关注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授知识,教师不能只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知识的讲授,这样容易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2]。当学生表现出一些创新时,比如:学生无边际甚至天马行空地想象计算机软件的应用途径,不管学生想象的对与错,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积极地鼓励与肯定,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想象:“如果你就是计算机软件研发人员,你会设计出一款什么样的软件?它有什么用途?你又会怎样去设计它”?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同学们会在大脑中畅想,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

2.2 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

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信心技术不需要大量的长篇大论,仅仅通过教师的灌输式的纯理论教学不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因此,学生想要掌握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实践。在书店里,即使学生能够买到很多计算机软件的教材,但是不能实际的操作,也是枉然。因此,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对软件进行反复的应用,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才会有探索计算机技术的愿望[3]。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之外,还要让学生样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在学习前,为学生制定一个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朝着目标前进时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2.3 走出课堂再回归课堂教学

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一星期1―2节,所以,学生授课的时间比较少,并且,学生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种休闲性的活动。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学生上课表现懒散,即使教师已经准备好了教学内容,但学生没有专心听讲,学习的效率与质量不高,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得课堂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软件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各种尝试,对艺术字进行调整、对页面内容进行排版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导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不要对学生的探索过程有很多限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对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的成果表示尊重。

2.4 对考核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大对数学校通过计算机试卷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能力进行考核,将其变成了白纸黑字的死板文字。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行复习,也完全扭曲了信息技术学习的主要目的。即使专业技术强的教师也不能将计算机中所有工具栏中的内容记住,所以,这样的单纯记忆的考核方式并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4]。因此,学校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教学考核的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以及开放化。

例如:要求学生在期末自主设计一个专门的活动宣传海报,或者小组共同制作一本知识本子。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自己剪辑视频以及音频,要求学生原创,不管学生的水平怎样,关注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自主地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与制作。

3.结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因此,初中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耐心,并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新思想,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自主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走出课堂又回归课堂,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最后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为社会建设作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马亚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5,48(1):44

[2]徐勇鹏.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9(8):32

学习技术创新范文5

一、鲜活灵动,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个体力求深入地认识某种事物或乐于参与某种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但是,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现代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把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能使教学手法具有多样性,使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自主建构知识。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例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西湖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西湖的秀美风光;最后,我给“西湖”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西湖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苏堤春晓’了。你们看,在青山的衬托下,到处一片生机勃勃,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知,多媒体技术的适时引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加强,体现了“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化静为动,突破教学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更宽的道路。因为多媒体课件是以教学课题为主要线索,为强化教育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设计,为充分利用计算机硬件资源、尽量发挥软件的表现手法而编写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时地引入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那么将为课堂教学中排疑解难起到重要作用。

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将这些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它们。教学的具体步骤:(1)“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2)“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点击“播放器”,播放鹅叫的声音。(3)“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4)“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的悠闲的神态。教师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5)“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配上划水的“哗哗”声。(6)整体讲解这首诗时,出示一幅动画:杨柳依依,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谷粒。

整个教学过程图文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化解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得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

三、信息灵活,培养探究精神

多媒体网络具有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及发现问题、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技术创新范文6

定向运动起源于瑞典,通常设在森林郊外和城市公园里进行,也可在校园里进行。它既是一项智力和体力并重的运动项目,也是一种野外生存训练的手段之一。定向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能培养人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所遇到困难的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与机智果断的优良品质。根据定向运动趣味性高和其书本上的资料比较少网上的资料比较多的特点,本文采用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查找资料进行学习和在电脑里进行模拟训练与比赛等手段,改变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模式,真正意义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边学边练,练中思、思中学。

2研究方法与对象

2.1 对初一(5)班全体同学进行研究;采用上网查找法、小组合作法进行。

2.2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2.1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要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中必须全面落实贯彻”全教会”和《教育发展纲要》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体育观念,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力求使学生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分层次教学。

2.2.2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诸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自主性学习、发散式学习,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重新构建的目的。

2.2.3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势和特点。如前所述,网络技术具有超文本、无疆界、大容量、非线性、多界面、交互性的优势和特点。加上多媒体积件、超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快速灵活获取信息,学生的学习有可能真正建立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己为中心的学习,而且在多媒体、网络下的环境可以提供真正意义的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而且在同一时空可进行高、中、低多层次非线性的教学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法,不要流于形式,要研究其内在的功能,有效的与体育教学结合,创新新型体育教学方法。

3具体操作过程

3.1引入新课

老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气化、电脑化的都市人普遍缺乏野外生存的能力,国外关于这方面的教育,已经非常领先我过了。近几年来,在我国极限运动、野外生存运动也逐渐开展起来了。

通过google任意搜索有关极限运动的网站,新电热线网(http://sports。Xd990。net)上关于极限运动的内容,我们看到极限运动的种类有攀岩、滑翔、蹦级等,都很惊险刺激。极限运动是一项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身心潜能,向自身挑战的娱乐体育项目。定向运动是极限运动中的一种。那么,什么是定向运动?有该如何进行定向呢?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定向运动。1998年国际公园定向组织(PWT)首次来到中国,近几年浙江省非常重视定向运动的开展,定向运动被定为我校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定向运动也已经走入我们的课堂。

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进入网站:http://192.168.1.200,进入定向运动网页。

3.2教师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定向运动、怎么样识别地图和如何使用指北针、如何定向。定向运动不仅仅只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它还与数学、物理、地理、美术等学科的知识密切相关。此外他还和语文、英语、环保、军事学等密切相关。课后要求同学们到因特网上去搜索相关的知识进行拓展学习。

4结果与分析

4.1分析本课的教学特点

4.1.1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拓展体育课程资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了以教师创造性的教,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利用网络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并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组织学习活动,教学中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课堂教学的形式新颖,较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4.1.2在学法指导上,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网络提供大量无声的、有声的,可动的、不可动的资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获取知识、能力以及价值和情感。通过围绕重点、难点进行提问和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让学生参看影视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