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矛和盾的集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矛和盾的集合范文1

设计理念

本设计抓住教学重点,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广泛交流,展开想象,让他们明白多角度看待问题的重要性,最终达到拓展思维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2.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矛盾 招架 左抵右挡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

2.过渡: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那个人自相矛盾的时候,聪明的人想到了什么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

二、学习课文

1.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出示句子:

通过对比读,引导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好处,进而体会发明家正处于“紧张”“危急”当中。

3.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默读2、3、4自然段,边读边画。

4.尝试根据下面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出示提纲: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 。

他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 。

他又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了,_____。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5.小结:这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也是发明坦克的过程。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发明的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题。

6.谁能看着板书用自己的话说说坦克发明的过程?同桌练说,指名说。

7.赏读课文。

⑴出示坦克图片,边欣赏,边议论。

⑵朗读课文第五节,要求绘声绘色地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受。

⑶“大显神威”是什么意思?联系课文第五自然段说说坦克“大显神威”的情景。

⑷出示补充材料:

1916年9月15日,英国和德国军队在索姆河上进行着大规模的战斗,双方都坚守着自己的阵地,谁也没有突破对方阵地。

突然,从英军阵地上传来隆隆的巨大响声,一群钢铁碉堡似的怪物,冲出阵地,向德军阵地压去。德军士兵见到这些怪物,拼命朝它射击,用炮轰击,可是那怪物刀枪不入,还用机枪大炮还击,一边还击一边照样隆隆朝前压来。德国士兵一看这巨大怪物就要把自己碾成肉饼,吓得抱头鼠窜,只好躲在战壕里求上帝保佑。这些钢铁怪物轻而易举地进入德军阵地的纵深,给德军带来极大的威胁。

师: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真是——

生:(接)大显神威。

⑸这就是坦克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这样的力量,你想说什么?

指导用“这样的集合真_______”来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⑹如果此时发明家就在你身边,你想对他说什么?

8.发明家发明坦克这一过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出示练习题:

矛的优点是______,缺点是_____;盾的优点是_____

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发明家把矛的________和盾的________合二为一,发明了________,在战场上________。

三、深化拓展

1.说说你所知道的运用集合这种方式发明的其他东西。

(1)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些物品,学生练习说话。

_________和_________集合,变成了__________。

(2)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运用集合这种方式发明的其他东西。

2.集合不光体现在发明创造上,也反映在做事做人的时候,能不能说说这方面的例子?

3.你觉得我们身边有哪些不便?你能不能发明一种东西来解决这种不便?

四、小结

矛和盾的集合范文2

关键词:大调解;社会矛盾;人民调解;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与传统的社会矛盾相比,新时期的社会矛盾具有以下几点特点:首先,因经济利益关系而引起的矛盾极为突出。目前,在我国各行各业中,都会呈现出一定的社会矛盾,并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其本质上来说,这些矛盾都是由于各种利益而导致的。目前,经济利益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其次,矛盾形成的原因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因此很难彻底清除矛盾。我国很多社会矛盾的形成原因都由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决定,若是没有对其进行全面分析,那么社会矛盾不但不能够缓解,还会进一步激化,导致社会秩序无法稳定。再次,社会矛盾由个体性转变为群体性。最后,有部分地区的社会矛盾还存在着一定的对抗性。下文从打借条机制的产生背景、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浅要分析了大调解机制在社会矛盾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一、大调解机制的概述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矛盾的产生性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随之改变的也就是调解社会矛盾的方式。在我国,调节是社会矛盾协调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肩负着延续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发挥社会功能的双重责任,同时它还是一种制度,给我国的人民群众及其价值观带来一定的影响。调解制度具有非常浓厚的种或特色。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大调解并不是国家规定中的法律制度,而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的增多而衍生出来的一种解决纠纷的机制,这种机制在我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使其都有不同的性质,它所反映出的理念与发展趋势都对我国今后解决社会矛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广义上的大调解指的是通过各方面的调节形成统一受理、依法调处的一种调节机制;狭义上的大调解也就是国家各个镇、乡等成立的一个专门的矛盾调解中心。

二、大调解机制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大调解机制的本质问题

大调解机制也就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国家政府统一带领、多方面的整合而衍生出来的一种解决社会纠纷的机制,通过该机制能够很快的解决存在多年的社会矛盾,并缓解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混乱状态,从而提高了效益,降低了风险。另外,大调解机制在调节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往往是以国家明文规定或者正当程序为主,具有正当性特点,同时也受到了社会人士的好评。但是这一机制也存在着一些本质的问题。

(1)大调解机制的合法性。在调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是以国家正常程序为主而进行的,但是事实上却是以政府的权利来基本调节社会矛盾的。或者是政府没有设计出相关制度,导致很多制度的定位并不定期,这就影响到大调解制度的有效履行。

(2)大调解机制的协同性。大调解机制实质上属于一种多元化社会调解机制,它能够有效的组织政府权力的扩张,然后再将这一力量转变到社会功能上,从而稳定社会的发展秩序,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基础出现了错位,例如民间调整的行政化与司法调价相互错位等。另外,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矛盾,在国家没有建立相关制度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将大调解机制确定下来,这是当前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2.大调解机制的解决效力问题

目前在我国法律上,并没有对大调解机制进行定位。为了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大调解机制往往是在人民调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着。事实上,人民调解主要是为了调解民间纠纷,而大调解则是调解政治方面的纠纷,因此这两者具有非常大的区别。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两者已经越来越细化,根本无法将二者相提并论。

三、完善大调解机制弥合社会矛盾的对策

1.在更新观念方面。首先,需要不断加强矛盾的解决意识。在弥合社会矛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转变各种思想观念,提高大调解机制的认知度,需要抛弃法院中心思想;还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转变意识,通过多元化机制来解决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发展秩序。其次,需要解决大调解协议的效力。通过资源优化来提高社会矛盾的解决效率,利用大调解机制来解决民间性纠纷以及政府矛盾,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在完善制度方面。首先,规定强制调解制度。规定强制调解制度,把调解设定为特定纠纷进行诉讼的前置程序,从而确保纠纷解决机制的生态多样性。其次,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政府应树立“稳定需要投入、和谐需要成本”的观念,逐步建立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购买和谐环境”的调解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将调解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变软性规定为硬性措施,保证调解工作的正常开展。

3.在健全队伍方面。首先,提高调解人员的综合素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培训,提高现有的人民调解员的文化素质和法律素养。其次,建立专门的调解机构。将调处中心建成一个实体单位、一个一线实战机构,能够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民间的手段化解矛盾纠纷。最后,健全考核机制。通过激励推进调解,通过考核强化调解。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社会矛盾的产生原因非常多,影响因素也极为广泛,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仅仅依靠国家或者政府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将各种调解方式组合起来建立一套大调解机制,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大调解机制是近年来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直接反应的时代的精神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虽然到目前,它还不能够当做严格的法律存在在我国的法律中,但是我们应该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大调解机制,使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进一步解决社会矛盾。(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MBA、MPA中心)

参考文献

[1]陈斌.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大调解机制[J].群众.2007(03)

矛和盾的集合范文3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发展和稳定”一直是评价各级政府绩效的两个重要指标。目前,各级政府和部门一手抓稳定,一手促发展。在维护地方稳定工作上,各级政府分配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其实,改革和完善我们化解矛盾和解决纠纷的机制和方式,更加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当前各类社会矛盾和矛盾化解机制

当前自上而下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比较注重硬性和量化指标。因此,面对社会纠纷和冲突,各级政府和组织的直接反应就是解决问题,化解纠纷。在此背景下,比较常用的手法就是动用行政救济手段,给予纠纷当事人一定的经济补偿,以平息冲突。

就单个矛盾和纠纷而言,“花钱买太平”的策略可能是奏效的。但是从全局和社会纠纷演变的整个历程的角度,“花钱买太平”的策略过于简单化,其消极的治理效应不容忽视。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结构,社会矛盾及其表现出来的纠纷和冲突,也是纷繁复杂的。成熟与完善的纠纷化解机制,应当厘清各种矛盾性质和类型,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化解措施。但是,各级政府和组织忙于化解纠纷,没有时间和精力具体分析其具体的成因和机理。

在很多时候,不同类型的矛盾,我们都采用的是经济补偿的化解手段。然而,对于那些属于价值和心理诉求的矛盾类型,经济补偿就显得苍白无力。另外,不论是什么类型的矛盾和纠纷,都要由政府公共部门充当第一调停者,冲在最前面。从行政机构的纵向角度看,在当前自上而下的压力机制下,社会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往往容易往下转移。但是,越到基层,解决纠纷的能力和资源就越有限。

我国已经积累了化解社会矛盾的丰富经验,也形成了不同的化解机制和化解资源的体系。在调解类型上,可以分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等。从纠纷当事人诉诸渠道的角度,包括司法部门、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社区、协会组织等。

多元的机制设计,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妥善化解,但目前的问题是,不同的调解部门都有各自的工作理念、化解资源、化解机制甚至基于部门的本位思维。不同的化解机制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无法相互配合和相互强化,形成合力,有的时候还会相互抵牾和冲突。由于缺乏整体性的设计,不同条线内的部门性的政策,虽然有利于本部门的事务处理,但是有可能会使其他部门面临更为困难的工作局面。

矛盾化解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树立科学的社会稳定观,探索社会稳定的合理评价机制

社会稳定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在冲突和协调中寻找平衡,寻求社会发展的合理途径,是当前各国社会治理的共同特征。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政府的治理目标,向实质性和深层次的社会稳定局面发展,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格局。

因此,社会矛盾和纠纷化解的工作目标,不应该只停留在化解争端和息事宁人的层面。社会矛盾化解不仅关系到纠纷处理本身,也是关系到社会建设大局的宏观工程,化解社会矛盾应当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矛盾化解不仅仅是一种纠纷解决的善后和救济性措施,同时也是建设社会和谐的主动。社会矛盾的化解机构是和谐社会的保障力量,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力量。

要实现这一转变,关键在于各级政府。要实现政府行为的调整,关键又是评价机制的转型。在理念上,科学的稳定评价机制,应该能够真正探测和衡量一个地方社会稳定的状态和质量,而不是单纯以“平安无事”的标准,进行简单化的评价。这就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稳定相关的工作制度体系,包括信息采集机制、民意收集机制、量化评估机制和多元参与机制。

以多元参与的机制建设为切入点,推动评价机制的转变,以评价机制调动纠纷化解工作的转变。在矛盾化解中,真正实现“情理法”兼顾。既保护个人利益,救济困难群体,同时也弘扬社会正气、维护法律权威、构建成熟理性的公民文化。要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和谐,在更高的层次上达成社会稳定。

第二,正确认识社会矛盾,建立社会矛盾的分类处理机制

现代社会的矛盾和纠纷,在形式和性质上均有很大的差异。应当科学认识当前社会矛盾现状和发展趋势,参考国内外实践经验和教训,建立当前社会矛盾的分类标准。进一步的工作,应当根据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性质,及其发生、演变的逻辑,建立以化解为导向,服务于纠纷调解的社会矛盾分类体系。

应当在社会矛盾的科学分类基础上,建立社会矛盾的分类处理机制。根据社会矛盾和纠纷的差异,选择最佳的调解介入时间,采取不同的化解策略,确定合理的调解主体,以及配备相应的调解资源。分类处理机制,将有利于调解工作策略得当、有的放矢和资源整合,提高纠纷化解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整合化解矛盾的社会资源,建构多元参与的调解机制

化解矛盾,平息冲突,维护社会稳定,是一项重要的公共事务。作为社会公共治理的内容,它不仅是政府一家的职责,其他社会机构也应当是重要的力量。

化解社会矛盾的领域中,多元参与的机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首先,社会调解资源的引入,有利于解决政府公共资源不足的难题;其次,社会调解机构在体制和工作机制上,具有更大的弹性。避免政府行为刚性和不公平现象产生;再次,在一些类型的矛盾纠纷中,社会机构的调停更容易被纠纷当事人所接受,有利于获得更好的调解效果;第四,社会参与的调解模式,本身也是社会发育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有利于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和纠纷。

结合中国国情和国际经验,目前有发展前途的社会调解资源,包括社区积极分子、律师、人民法官的庭外调解、非政府组织以及专业化的调停机构等。进一步发挥社会调解手段的作用,有几个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首先是地位问题。要确立社会调解机构的独立性和平等地位。政府可以采取合同外包等方式,由社会机构承担调解职能,并转移相应的公共资源。使社会机构承担调解任务能够得到相应经济补偿,建立可持续性的社会参与制度。其次,是如何发挥社会调解的积极性问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参与调解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一些社会机构和成员自觉参与调解过程。最后,是社会调解行为的规范化问题。政府可确立相应的调解准入标准,通过制定规范标准,让具有调解能力与资源的机构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协调各类调解机构,建立相互强化的合作治理机制

现在的矛盾化解主要分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类,各类调解机构和资源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各类调解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整合各种调解资源,减少相互抵触和消减的现象,更为有效地发挥调解资源的功效。

当前最能够发挥作用的协调机制,就是利用一级党政组织的统一领导权力,在行政权力的框架下形成协调和合作。针对一些常规性、一般性的社会矛盾,需要开拓更多的协调机制。

矛和盾的集合范文4

关键词:生态学;双重矛盾;双重危机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068-01

奥康纳从生态学视角出发,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双重矛盾和危机。他在传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双重矛盾

奥康纳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双重矛盾和双重危机,生态学与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同的,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更加注重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二者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最终寻找解决危机和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而奥康纳的生态学理论提出了资本主义的“第二重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性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形成。也就是说,奥康纳把理论的重点转到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上,他指出资本主义第一重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第二重矛盾要相互作用,共同存在,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双重危机理论: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

奥康纳认为资本主义双重矛盾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结合和辩证的,而第二重矛盾是根本的东西。第一重矛盾对第二重矛盾起促进和加剧的作用,相反,第二重矛盾也加剧了第一重矛盾,这两重矛盾之间可以说成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二、资本主义的双重危机

奥康纳认为资本主义的双重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双重矛盾的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过程也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利润的生产过程,通过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以及进行可能的技术革新来实现。资本的积累就是把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相结合(工作日延长到最大限度,并存的工作日达到最大数量,缩小必要劳动时间和工人人数),不断的提高生产率和不断降低再生产的成本。首先,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积累了大量的剩余价值,并通过扩大商品再生产实现剩余价值的不断积累;其次,工人阶级被剥夺了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随着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工人阶级逐渐失去了购买自己再生产所必需的商品,最终中断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再生产,这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了生产的下降和经济的衰退,其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是第一重矛盾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在剩余价值规律支配下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工人阶级的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

如果资本主义要想扩大资本,实现经济不断增长,肯定会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那么原材料在商品价值中的比重就会不断的增大,资本主义就必须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力度,这就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率的下降。相反,如果资本主义采取合理的方法使用原材料来进行生产,那么原材料价格将会下降,成本也会下降,平均利润率就会有所提升;原材料价格的下降会带来资本主义生产对资源需求的增大,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这样就出现了生态危机。实际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经济危机的过程,必然会导致生态危机。

资本主义的双重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在生态问题上不可能可持续性发展。奥康纳认为解决资本主义第一重矛盾所导致的经济危机有两种途径,首先是调整生产力,其次是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具有社会性。通过技术改造降低单位成本价格,从而增加生产的灵活性来调整和重构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重组是以生产力社会化形式的多样性为基础的,这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只有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和重构才能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的第一重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矛和盾的集合范文5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 “三农” 关键

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

从国家经济建设总体来看,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落后,体制不完全,农民收入水平低,与城镇地区相比,贫富差距巨大。在此用一组数据来说明这种差距的严重性: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多元,差距为3.22∶1。全国有3.2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有一半的行政村未通自来水,近7000万户农民的住房需要改善,1.5亿农民需要解决燃料问题,2000万人口用不上电,近100个乡镇、近万个建制村未通公路。全国农村人口中,40%到60%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目前,农村中学生的数量是城市的4倍,而教育经费所占比重只有38%。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比率是22∶1,人均社会保障费比例为24∶1。

我国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结构特征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的基础设施比较发达;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农村人口众多,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等。这种经济结构刚好符合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刘易(lews,1954)关于发展中国家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的描述,这种状态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结构的突出矛盾,从而导致“三农”问题的产生,也是现代中国城乡贫富差距加大,总体经济水平相对贫穷落后的根源所在。

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和这种特殊的经济结构带来的“三农”问题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使中国的农业生产长期处以低迷状态,农民生活不富裕,文化落后,公共设施建设不全面,从而导致城乡贫富分化加大,形成“一个中国,两个社会”的社会矛盾。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固然与城乡不同的资源特征脱不了关系,而国家的宏观调控等人为因素却是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

1)建国初至上个世纪末,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和世界发展的形势出发,政府决定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以农促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决策是从大局出发做出的不得已选择,在一定的时期内,这种策略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为我国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时期,二元经济结构的负面影响就体现了出来。

2)在过去长达半个世纪的严格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不公平的升学就业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导致了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层化巩固化。这些由国家宏观调控所产生的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利于人口的自由流通,浪费了劳力资源。不公平的升学就业制度,使得农村人口受教育的程度明显低于城市人口,明显的依据就是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不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较少获得社会保险福利待遇,虽然中国经过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但从上文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这种不公平性还在延续。

三、缓解二元结构的矛盾的相关理论措施及设想

首先,建设新农村,自力更生是关键。在科技兴国的指导下,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将农业生产现代化,与城市的工业生产接轨,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用社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减少劳动力和市场资源的浪费。

其次,“三农”问题的形成和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农村自身,决定性的因素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与农业相关的体制有关。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重新确定产权制度,明确私有产权地位,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将城乡经济有机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将城乡间的劳动力合理分配,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完善农民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减少农民的生产生活风险。

最后,“三农”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农民自身的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不是将农村人口简单地搬进工厂、城镇,而是要将几亿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层次地改变,这种根本性的转变要求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其中包括信息、技术设备和经费。要真正实现农村工业化,就得从思想上、观念上实质性地转化,这样才能可持续性发展,才能永久性地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接轨并协调发展。

从我国目前相关政策措施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的形势非常有利。总书记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业富则国家盛,农业稳则社会安。”可见国家对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决心。为落实“把国家对基础设施的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的政策,近几年,国家对农村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促进了农村建设的飞速发展:

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介入,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很快,2004年,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6%,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4.1%;80.7%的行政村设置了卫生室,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42.7万公里,全国99.6%的乡镇、92%的行政村通了公路,96%的行政村开通了电话。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依靠本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在国家宏观调控制定相关体制和加大经济投入的情况下,已经渐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轨道。但是,要进一步地把中国农村的经济建设繁荣活跃起来,必须从根本上消除城乡间不公平的政策待遇。由国家出面,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相关措施,在中国工业快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提倡以工促农,工业带动农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市场。具体措施可以包括:

1)在农村设立原材料加工厂,进行农业产品的基本加工,为工业生产提供服务,减少因为季节、气候、运输等元素引起的损失。

2)把养老院疗养院等福利设施机构建在农村,既有利于农村生活用品的消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又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

3)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农业,为农民提供科技科学知识等帮助,为农民的产品提供生产销售信息,让交通、信息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力争不造成资源浪费。

虽然说现在的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要让农村建设取得成功,与工业齐头并进,达到共同富裕,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任务还是很艰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有其特殊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在建设的过程中,既不能完全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能闭门造车,不理实事。新农村建设应该借鉴工业建设的经验教训,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环境的保护,不能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路子,要注意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总之,新农村建设备受国民和世界的关注,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将对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起到巨大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早日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待有志之士进一步的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枝茂,张璐琴.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刚性及其改善.[经济问题On Economic Problems].

矛和盾的集合范文6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127-02

当前,宿舍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及生活的重要场所,宿舍集体作为大学生基本群体组织,相对于其他学生组织来说,成员之间的交往和接触更为密切和频繁。宿舍成员长期的共同生活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其宿舍人际关系较之男大学生更复杂化和微妙化,不和谐的事件时常发生。因此,研究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帮助她们妥善解决宿舍矛盾显得十分重要。实践证明,运用个别谈心与集体座谈相结合的方法能有效地化解女生宿舍矛盾。

一、理论概念

“个别谈心”是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情况等方面,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不同性质、不同情况的问题,运用一对一的谈话方式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该思想教育过程不仅能体现对谈心学生的重视程度,也能加深学生对谈话内容的印象和认识。

“集体座谈”是一名辅导员同时跟几个学生谈话。通过这种方式可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使参加者能更好地沟通。其特点是利于增进团结,可以为矛盾的解决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及时掌握学生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有利于与会者达成一致意见。

二、案例描述

以一起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女生宿舍矛盾为例。该宿舍中住着6位“90后”大二女生。2015年3月的一天深夜,笔者突然接到该宿舍女生A的电话,她向笔者哭诉,舍友对她存有偏见,使她心情很压抑,要求调换宿舍,否则要到校外租房住宿。笔者对该女生进行了安抚,并表示第二天帮助她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困境。第二天,笔者首先找来该宿舍的舍长了解情况。原来A女生有一些小毛病,例如喜欢深夜淘宝、看影视剧,手机屏幕的光时常影响到别人睡觉;走路时声响大,影响舍友午休;不遵守轮流打扫宿舍卫生的规定……曾有舍友对她进行过劝阻,但A女生依旧我行我素,舍友便对她采取“冷处理”,而A女生也放弃了和舍友沟通的机会。

A女生打电话给笔者的当晚发生的一件事,又激化了宿舍之间的矛盾。A女生晚上回到宿舍,便放起了音乐。其间有舍友打电话,要求她把音量调小一些,但A女生不予理睬,两人随后吵了起来。A女生的举动引起其他舍友的不满,纷纷指责她,于是便有了她深夜打电话给笔者的举动。大致了解该宿舍的情况后,笔者和A女生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到她从小受到家人的溺爱,性格有些执拗、任性。

三、实施过程

大致了解事情的原委后,笔者思索,如果找来A女生谈话并批评她,不但会让她有辅导员厚此薄彼的感觉,还会让她对舍友的出卖和排挤产生怨恨,这样对于解决宿舍同学间关系紧张的问题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加深她们之间的隔阂。宿舍出现矛盾,A女生固然有责任,但其他人也难脱干系,彻底解决问题需要对宿舍集体进行思想教育。于是笔者分别找来6个女生单独谈心,针对宿舍的现状,要求每人先作自我批评,再指出其他同学的问题。经过多次的谈话,笔者对该宿舍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接下来,笔者召集全体舍员到办公室集体座谈,笔者开场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开个座谈会,大家面对面,谈谈宿舍出状况自己应该负哪些?任。”因为有之前的个别谈心作为基础,大家检讨自己毫无保留,虽然是揭自己的短,但出乎意料的是气氛非常融洽。最后,笔者总结道:“谢谢同学们今天能够敞开心扉,正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宿舍生活中,多一份谦让和宽容,学会沟通,共同去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学习生活环境。”

经过个别谈心和集体座谈的疏导之后,这个宿舍同学间的关系变得融洽,多次获得“星级宿舍”的称号。经过了解笔者也获悉,A女生不仅学会了克制自己的任性,还经常主动打扫宿舍,并学会了帮助他人。更难能可贵的是,6个女生现在如果对谁有意见再也不闷在心里,互打“冷战”,而是学会用座谈会的方式进行沟通。

四、注意事项

(一)个别谈心时讲话要真诚,做到平等待人

女大学生宿舍之间出现的矛盾看似微小琐碎,其实是高校女生学习、生活、心理等问题的集中体现。在个别谈心的过程中,要避免采用强压式服从或者挫伤性的批评。

个别谈心是了解每个宿舍成员的想法及其对其他舍友的看法,综合了解宿舍情况,获取第一信息的过程。辅导员在与女生谈心的过程中,态度要真诚,语气要亲切。只有真心实意地去关心、帮助学生,学生才会与辅导员心贴心。虽然和学生之间是师生关系,但在整个谈心过程中,辅导员都要始终坚持平等原则,从自己切身经历谈起,对学生不要居高临下或横加批评。要从谈心学生的身份、心理状况、家庭情况等实际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交流体会,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切忌敷衍了事,甚至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想法。辅导员要秉承公正的原则,打消学生的顾虑,在与学生谈心时还要注意把握好说话分寸。在与学生谈心时可能会谈及学生的心理敏感区甚至隐私,辅导员还应为学生保密,充分尊重学生权利,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威胁到女生的自尊,就会让她们与辅导员拉开距离,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她们就再也不会敞开心扉与辅导员开诚布公地交流了。

(二)集体座谈时要掌控局面,发挥引导作用

进行集体座谈时,辅导员首先是一个倾听者,更重要的是一名引导人。座谈的主角是宿舍女生,而辅导员则要发挥引导作用,掌控好座谈方向,保持客观的立场,既不能轻易下结论,也不能任由矛盾话题的发展以致座谈陷入僵局。

座谈的原则是要让每个宿舍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和权利,也有责任倾听别人的观点和看法。在座谈之前,辅导员应设定一个预期效果,明确要谈的事项以及解决的问题。座谈之初,辅导员要做好开局工作。比如,辅导员可以用平和的语气说:“同学们,大家不妨坦诚交流,只有相互沟通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座谈进行过程中,辅导员要保证议题始终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及时纠偏,避免偏激情绪的产生。当场面陷入尴尬境地时,辅导员要善用幽默的语言调节气氛。宿舍成员之间存在矛盾和分歧,彼此间当面指出对方缺点有利于找到症结所在,但当对话僵持不下,或产生过激情绪时就会影响座谈的顺利进行,进而导致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辅导员在召开集体座谈时,要会运用出色的语言表达,引导与会成员回到中心议题当中。比如,辅导员可以用严肃的语气说:“同学们,大家说话应该对事不对人,我们一起座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宿舍成员作出自己的陈述后,辅导员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指出矛盾的本质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三)个别谈心和集体座谈后谨记跟踪回访

个别谈心和集体座谈实际上是了解学生内心思想、获取第一手资料以及搭建沟通平台、提供协商对话机制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对辅导员敞开心扉,让辅导员掌握翔实的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学生在表达和倾听的基础上,看清楚自身存在的问题,接纳同学的意见,学会换位思考和宽容待人。但谈心和座谈的结束还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辅导员必须要做好后续的跟踪回访工作。

在个别谈心和集体座谈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做好记录工作,同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和态度,以便评估该学生的接受、认同程度。根据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女生宿舍的矛盾很多是由误解引起的,而误解的原因是缺乏沟通。一次个别谈心和集体座谈很少能将宿舍矛盾完全解决,但却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机会,让她们能够表达内心感受、学会聆听别人的意见和懂得尊重他人的观点。由于宿舍成员的个性不同,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程度不同,在谈心和座谈结束后,辅导员要对特定的宿舍成员进行针对性教育,针对日后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新问题,引导她们自己找到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方式。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追踪回访,了解每个成员的心理思想和行为变化,确保每个人都能采取正确的方式来解决矛盾、摩擦,这样才能保证达到长期的教育效果,从源头上消除宿舍矛盾产生的隐患。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