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建议和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管理建议和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管理建议和意见

企业管理建议和意见范文1

关键词:工业企业;绩效考核管理;建议

1工业企业绩效管理的含义

工业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是为了让企业的管理层能够更好的掌控员工的工作情况,确保他们的工作目标和企业的是同步的。它的具体含义是:企业的管理层采取一些手段,通过提高每个员工、每个部门的绩效来提高企业的总体绩效。由此可见,企业绩效管理制度能够帮助企业更好更快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绩效管理除了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的养成科学的管理技巧和习惯,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之外,还能够激发出员工的工作潜能,最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工作绩效。绩效由小到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员工绩效、部门绩效、企业绩效。员工绩效包括企业的全体员工的工作完成度,对企业的贡献等;部门绩效也包括对企业的贡献,还有对员工能力的激发和培养;企业绩效则包括整个企业获得的利润,顾客和社会对企业的满意情况,员工对企业的满意情况等等。从这点出发,企业的很多管理决策都应该以管理绩效为起点,最后又回归到绩效,绩效管理才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而且,还必须要让每个员工都意识到绩效的作用,让他们都能重视绩效,才能在平时的工作中表现优异,为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努力。

2企业绩效考核管理的重要性

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如何保证企业不断前进不被淘汰是所有企业管理者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而绩效考核则能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因为绩效考核制度能够给所有员工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激发自己的潜能,最大程度上做好工作,这种做法能够把员工和企业绑在一起,让每个员工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企业采用绩效考核制度能够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企业通过绩效考核去激励员工更努力的工作,做得越多越好得到的奖励也就越多,而员工们努力工作也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所以为了保障这种良性循环能够持续的进行,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企业绩效考核管理与其他方面的管理一样,对管理者来说都是要用心经营的。一个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不仅仅包括绩效考核这一块,还可能有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其他方面的管理等等。做好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对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3工业企业绩效考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绩效考核的方式简单

绩效考核是企业为了核定每个员工的工作情况和贡献而设立的一种考核方式。但我国目前的很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图方便省事或者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基本上都是采用一些简单的绩效考核方式,但这种过于简单的考核方式有时候可能连最基本的审核目的都不能达到,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为了节省成本而采取的这种简单的绩效考核方式可能更浪费了企业的财力。因为每个企业都会有很多不同的部门,如果不管青红皂白直接在任何企业,任何部门都采用一种简单的绩效考核制度,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好的竞争现象,这样不但不会提高员工和企业的绩效,反而导致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下降。

3.2不重视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无论是对员工个人的进步发展还是对提高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是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的。但往往很多企业都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企业的高层领导对其不够重视,在绩效考核的实施过程中也没有给于很大的支持。还有就是绩效考核是针对企业所有部门的,有时候因为一些关系和面子等特殊原因,可能无法一视同仁的进行严格考核。所以这样的绩效考核模式也是达不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3.3不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

因为我国的企业众多,形式也各不相同,每个企业也有不同的部门。如果不能正确根据不同情况设立不同的考核指标,就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考核指标过大或者过小,都不能正确反映出被考核目标的实际情况,这就是对考核目标不够了解造成的。所以一定要在足够了解的的情况下设立合理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否则可能会使得绩效考核达不到想要的结果。

3.4反馈部门不够完善

现在很多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都会设立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但往往效果都不明显。这其中可能出现了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都由于很多企业并没有设立反馈部门,或者反馈环节不够完善,导致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绩效考核的效果也一直不是很好。在绩效考核前,如果考核的双方没有足够的沟通,导致被考核的一方对绩效考核的具体细节还不是很清楚,在之后的工作过程中也就没法做到最好。在绩效考核之后,也没有很好的反馈环节,导致存在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问题在下次还是会一样存在。这样的考核将如同虚设,达不到企业想要的效果。

4加强工业企业绩效考核管理的建议

4.1树立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

企业管理层要树立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要认识到人才比绩效重要,之所以采取绩效考核制度是为了更好的激发员工潜能,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人才才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所以管理者应当意识到绩效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仅仅靠一些数据就去量定一个员工的工作能力,要公平公正,所以在为了给企业提高经济收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员工的利益,让每个员工都能意识到自己的绩效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这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企业才会发展的更好。

4.2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企业的管理层要以一种服务性的态度对待员工,协调各部门,各个员工的工作,保证企业的发展处于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中。首先要提高对企业的管理层的管理水平,然后可以请一些专家来对企业进行考察后,根据不同工作内容和性质提出有针对性的,适合本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另外,在绩效考核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和员工进行充分的交流,保证这个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4.3重视绩效管理的反馈

企业还应增设审核反馈部门,能够及时反馈绩效考核制度的实行情况,以及在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审核反馈部门的建立,首先要求企业的决策者有建立内部审核反馈制度的意识,建立审核反馈制度以后,企业的管理者要遵照审核制度定期地对绩效管理体系进行审核,确保该项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科学性以及正确性。在进行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审核时,要求对绩效管理体系的各方面进行充分的考核,还要依据企业近期的业绩成果,以及员工客户的相关反馈等。只有企业定期的对企业绩效管理体系进行审核,才能够确保该项绩效管理体系有效实施,并且符合企业的发展现状,才能够最为有效地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

4.4形成一个良好的绩效考核氛围

企业的绩考核管理制度是一把双刃剑,运行得当,将会帮助员工和与企业一起进步发展,但如果实施的不好,可能会造成负面效果。所以,除了设立一个科学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之外,形成一个良好的绩效考核氛围也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构成一种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潜力,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目标,确保员工能够和企业共同前进。奖惩要分明,员工与员工才能形成一种良性竞争,互相督促,努力奋斗。总之,企业绩效管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如何管理好企业的绩效考核是个难题,这需要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努力,在实行企业绩效考核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才能把绩效考核的作用最大化。

作者:汤继荣 单位:新疆博乐新赛油脂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建议和意见范文2

摘 要 本文对建筑企业的资金筹集和管理进行了研究,对资金分散筹集和管理的缺点进行了阐述,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善的对策。

关键词 建筑企业 资金 筹集 管理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良好的现金流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资金的流动贯穿企业的全部生产活动。良好的现金流是企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不断发展的直接源动力,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依赖于有效的资金投入和合理运作,科学的资金筹集与管理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力保证。

目前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上大多比较松散,集团公司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模式,难以从集团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统一安排投资和筹资活动,不但增加了财务管理成本,而且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下面以建筑行业为例谈谈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

一、建筑企业的资金特点

由于建筑行业是完全竞争行业,行业利润率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资金的科学筹集和管理是降低成本的手段之一。

建筑行业具有单个项目造价高,资金划拨频繁,单笔资金数额比较大的特点。企业内部法人和非法人单位分散占用资金,多头开户,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一是容易引起资金分散,单个账户的资金存量小,使集团总部管理资金的链条拉长,削弱集团总部对资金的管理力度。相当一部分的工程项目出于各种需要必须按项目设立专户,专款专用,造成资金闲置和沉淀。二是由于不能有效、及时地调度资金,造成一方面企业账面反映资金充裕,但实际却无资金可以调动,并且银行贷款规模巨大的怪现象,不但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且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约束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三是不利于企业总部对各下级法人和非法人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如果下属单位特别是非法人单位财权过于放大,就会削弱企业总部的知情权和控制权,出现财务风险的概率就增大。

二、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方法

由于资金分散管理存在不少弊端,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加强企业资金的管理,不是高度的集权管理,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适度集权与放权,只是对企业大的资金管理方向进行集权,如对融资,对外投资,资金的调配、下属企业的财务负责人的任命等进行集权,而对日常生产经营的资金拨付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权。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一方面,有利于盘活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资金统筹后,可调剂一部分资金作为内部信贷资金,减少银行贷款规模,减少银行利息支出。

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可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强化集团对属下公司资金的调配权,二是集团总部直接任命下属企业财务负责人,三是统筹下属企业的筹融资,四是加强资金的流转与监控。

(一)确立对企业的资金调配权

建立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是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有效方法,但对于未能有条件建立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的企业,也可以采取变通的方法,同样起到结算中心的效果:为了掌握集团的资金流向和资金状况,可要求下属企业每天上报资金存量和收支情况。这样也同样起到及时掌握整个集团资金流向和情况。规定集团对下属企业具有资金调配权。集团可以根据经营需要,从下属子公司调配资金,调盈补缺,平衡整个集团的资金需要,将盈余的资金借给资金紧缺的企业,但并不干涉子公司正常的资金流动,这样,不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降低了整个集团的对银行的刚性负债,降低了财务费用,提高了集团的经营效益。

这个调配权也适用于分支机构众多的企业。笔者所在集团属下一公司分公司众多,原来对企业内部资金的管理的模式是:将原来各分公司承担施工任务的项目收款直接划到各分公司,由各分公司直接支配,造成资金大量沉淀在基层,整个公司帐面看起来资金非常充裕,是银行借款的数倍,改革后,资金集中在公司总部支付,各项目的收款不再划拨到各下属各分公司,资金紧张的局面立即缓解,不仅归还了全部银行借款,还有充裕的资金行其他项目的投资。

(二)确立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任命权

下属企业的财务总监和财务负责人由集团直接任命,财务总监参与对下属子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与监督,确保会计信息真实,任命的财务负责人既对集团总部负责,向集团总部汇报工作,又对经营者负责,行使企业内部会计职能。该项制度的实行,使集团能全程了解下属企业的经营活动,及时了解下属企业的财务状况,确保企业内部统一财务政策的有效运行,有利于资金管理和运用。

(三)加强对企业融资的统一管理

对于银行的授信,如果单个法人企业单兵作战,独立向银行申请授信,由于单个企业融资规模小,带给银行的效益也相对小,议价能力也将大大降低,甚至难以获得授信。特别是建筑行业企业,每个中标项目必须开立保函,银行收取的保函保证金多的达保函金额的30%,少的也要10%,占用企业的大量资金。如按最低10%算,按笔者所在集团开立保函量算,所占用的保证金也要过亿之巨。统一由集团申请授信后,由于向银行申请的额度巨大,与银行议价的能力也迅速增强,全集团在各银行的保证金通过几年的调整,全都降为免保函保证金,并且规模小的企业也搭上集团的顺风车,获得了所需的授信额度。

(四)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监控

加强资金流转的跟踪与监控,提高资金安全性。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严把现金流量的出入关口,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各个环节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严格管理。将经营风险的控制前置,施工企业从参与项目投标就要进行风险评估,要对项目业主的履约能力,项目的资金落实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对业主履约风险低,项目资金来源有保证的优质项目才参与竞标,对业主履约能力差,项目资金来源不确定的项目坚决不参与投标,从承接工程项目前就把好风险关。承接项目后要监控好资金收付两个环节:一是收款环节。要确保收款的及时性,严格按照合同中约定付款时间及额度进行资金结算,防止甲方拖欠工程款。二是资金的支付环节。如果项目有分包,分包合同的款项支付条款尽量与总包合同挂钩,分包部分的工程款支付进度不得超过与甲方的收款进度,并规定如总包方如不能按合同规定支付工程款,那分包合同的工程款支付也相应顺延,预防变相垫资。

对于借支的款项,制定详细的借款规定,借支的款项要在审批表写明归还借款日期,过了规定日期未还款要进行催收,催收没正当理由仍不还的要向所在部门发通知书甚至告知纪检部门。

良好的资金筹集和管理,可以大幅减少企业的银行刚性负债,大幅增加企业的可调动的资金,以及减少应收账款坏账率,促使企业财务状况趋向良性发展,报表指标优良,银行对企业的评级不断提高。这又提升了企业的融资能力,评级的提高也提升了企业在投标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建议和意见范文3

【关键词】 固定资产 实物管理 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固定资产是企业的劳动手段,也是企业赖以生产经营的主要资产。从会计的角度划分,固定资产一般被分为生产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用固定资产、租出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等。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长期发挥作用,其价值会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逐渐地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并构成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固定资产占有企业大量资金,因此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固定资产管理对企业而言具备哪些具体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现状是怎样的?而企业方面又该通过哪些手段对现有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与完善,实现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呢?以下主要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一、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实意义

对企业而言,固定资产管理是其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可有资产的流动情况,同时也体现这其内部管理的整体层次与水平。固定资产管理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是部分人员的职责,而是企业内部所有员工都应当参与其中的一项工作。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可以使企业内部现有的产权问题更为明确,避免企业资产因管理不当而出现流失。同时,企业通过对其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可以使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得到全面提升,提高企业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另外,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还可以有效地盘活企业内部的资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与价值,保证企业资产流动的稳定性与健康型,为企业一切经营发展行为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固定资产作为企业总资产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总资产所占的比例是相对较大的,而固定资产管理不当而造成企业资产流失,这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而言无疑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成本管理的整体质量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而加强成本管理成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而作为企业成本当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一些较为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技术和手段也不断涌现,这些技术和方法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它们能够有效地改变固定资产数据处理的方式,提高固定资产实物盘点和清查的效率,解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问题,使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更科学、更简便、更有效。

但是,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一项工序复杂、管理内容多的系统性工作,几乎与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名员工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也就是说,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并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是某几个人的责任,而是需要企业内部所有人员参与的一项全员性的工作。尽管近几年很多企业都对其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重视,也都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完善,但基于我国多数企业在经营模式、管理思路、技术水平以及对固定资产认识上的局限性,再加上我国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起步本身就晚,所以很多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诸多的弊端与不足。而总结来看,这种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管理思想落后,管理意识不足

在目前的经营管理中,一些企业的领导者仍然用传统的思想进行管理工作。他们对固定资产管理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在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中持消极态度,制度执行也不规范。只对固定资产的购进、出售和报废的财会报表进行管理,而不注重固定资产日常的使用、维修和保养制度的执行情况,也不了解固定资产投资增值管理的意义和方式,片面地将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责归在财务部门和技术维修部门上,忽视了在其他各部门中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和作用,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的功能被大大削弱。

2、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手段落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周期大大缩短,一方面一些新型的固定资产不断涌现,它们的生产效率更高、能耗更少,性能更卓越,从而导致了原有固定资产的无形减值。另一方面一些更加先进科学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也随之产生并发展,对企业来说则有可能带来管理体制和观念的变革,这种变化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风险。但是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固定资产管理手段落后的情况,比如没有广泛普及先进的信息技术,工作人员素质不齐,业务水平不高,工作态度不积极等,都加大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难度,导致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不科学。

3、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存在缺陷

由于企业固定资产具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价值高昂等特点,企业必须要对其进行科学地管理。但是固定资产使用时间长,使用地点分散,使用方法不统一的特点,使得管理上困难重重。首先在财务管理方面,一些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会计处理主要依赖手工记账,对于繁多复杂的会计凭证和账目处理规定,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管理。其次,对固定资产的盘查和统计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常常会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容易导致资产流失和资产重置,造成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最后,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一方面会使固定资产得不到有效的维护和保养,缩短其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效果,增加单位的生产成本,甚至会酿成事故,另一方面账务处理不及时,不规范,极易产生权责不明、的不良现象。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并没有达到较为完善的发展水平,不管是管理意识还是管理手段,亦或是管理团队的建设,都还存在一些欠缺之处。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这些不足之处,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加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等都有着较为消极地意义。因而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已经是企业经营发展中丞待改善的一个问题。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要解决当前我国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固定资产从资产购进、使用、统计及盘点的整个过程更加简便与科学,企业方面应当对其现有的成本管理进行优化与调整,充分挖掘自身固定资产管理的潜力。

1、提高意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企业要从上到下树立科学管理的意识,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领导者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统一的标准,完善管理制度,设立必要的固定资产专职岗位,配备专职人员,明确各部门、各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将固定资产管理的任务分级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人员,明确固定资产的购建、使用、增减变动、维修、处置等价值核算与实物日常管理工作的责任归属和操作办法。落实有效的奖惩制度,以激励全体人员向着统一的管理目标努力,以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成效。

2、采用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

采用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可以对固定资产生命周期进行全流程的管理。首先在固定资产构建前,要对项目成本收益进行评估和计算。其次,要加强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企业要推进信息化建设,也可以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全程管理,比如近来推广的条形码技术,通过对每一件新购入资产的相关数据都及时录入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类管理,从而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为使用中的监督和盘查提供方便。在使用过程中,要选择符合企业实际的账目处理方法,对固定资产的增值减值进行准确及时的计量和登帐,可以使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时、准确地了解各项固定资产变动的情况,发现管理疏漏,挖掘增值潜力,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果。

3、组织培训,提高素质

企业要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必须首先要保证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由于观念和技术的发展和更新换代,企业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水平,从而能够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取得竞争优势。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管理工作,各个部门又在管理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职责,因此企业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首先要传达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和总体原则,确定固定资产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每个人思想上达到统一认识。其次要针对部门职责的不同进行培训。要明确其固定资产的管理职能,对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检修等工作树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固定资产处于良好状态,加强审核和监督,对固定资产盘亏盘盈。增值减值都要依据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处置。以使固定资产安全运行,取得经济效益。

四、结论

企业固定资产作为其内部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经营发展进程中具备较为重要的作用。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可以明确内部产权问题,避免企业资产的流失,提升企业资产的利用率与投入产出率,同时也能够盘活企业资金,使其在企业的各种经济业务及经营发展中发挥切应有的现实意义与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尽管我国多数企业在近几年已经开始重视对其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但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在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及团队建设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之处,亟待改善。毕竟只有在探索的过程中对现有的固定资产工作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才能够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雪严:论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J].集体经济,2010(7).

企业管理建议和意见范文4

一、建筑施工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必要性 

建筑施工企业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是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其在总公司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取消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银行账号,统一管理会计核算工作与会计人员,并为每个项目安排报账会计,负责相关财务资料的收集。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成效。 

(一)有利于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 

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前,各项目部的会计人员既负责账目整理,又负责会计核算工作。加上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素质水平有所差距,有些会计人员会根据自己的习惯偏好设置会计科目,会计工作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使得会计核算的质量参差不齐,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受到质疑。而会计集中核算采用统一的核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随意性的产生,统一核算也降低了分散核算带来的误差,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与一致性。此外,会计集中核算也增加了会计人员之间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促进了会计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 

(二)有利于提高施工企业的效益 

建筑施工企业具有施工单位部门多、机构与资产规模大等特点。较多的施工单位部门会导致资金的分散程度大,不利于资金的集中管理,造成资金的闲置。而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一方面可以将各部门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投资重点项目,扩大投资收益,有效避免了资金的分散与闲置,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将各部门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各种贪污挪用公司资金的概率。在对各部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各部门发现潜在风险,提前做好风险防控措施,提高经济效益。 

(三)有利于提升会计核算的专业化管理水平 

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将决策职能与核算能力分离,有助于实现降低企业财务管理成本的目标。另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在实现战略决策性职能与财务操作性职能分离的基础上,实现财务处理工作与实际核算工作的分离,有利于实现会计核算的集中与财务管理职能的强化。 

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集中核算面临挑战 

作为特殊的财务管理模式,实施会计集中核算能够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对提升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作为“新生事物”,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给建筑施工企业原有的财务管理体系带来了以下挑战。 

(一)集中核算缺乏监督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最终只剩下事后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监督的职能。其次,会计核算中心的人员需要对各个部门进行会计核算,但是工程项目数量众多与会计核算中心人员有限之间的矛盾,使得建筑施工企业很难保证对每一个工程项目都进行合理有效的会计监督。再次,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过程中,财务人员更多的侧重记账等具体事务,使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化,监督管理职能也未得到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提高。最后,目前部分会计核算中心尚未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没有形成有关员工的绩效考评标准,员工考核缺乏科学的方法与定量的指标。不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实现财务管理有效性的目标。 

(二)集中核算切断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联系 

建筑施工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会收回各个工程项目部会计核算职能,由总公司的财务部执行核算职能。而财务管理工作仍然由各个工程项目部负责。这种安排必然会切断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两者之间的联系,造成二者之间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两者联系的切断容易给相关人员造成一种“假象”:会计核算人员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会计核算,部门报账会计认为其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现金出纳与整理会计凭证,并没有将自身置于财务管理的高度。而会计核算中心的领导会认为,会计人员能够对公司财产物资实行严格审查。这种“假象”会对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性造成威胁。财产物资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之间的脱节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三)集中核算影响了项目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资金的集中管理具有降低资金管理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等优点。然而对于各项目部来说,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使得自身持有的资金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建筑施工企业对项目的投资,打击部门投资的积极性。另外,由于采用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各个项目部的盈亏状况都会体现在会计核算中心的账面上,财务的透明一方面会帮助部门发现潜在风险,提前做好风险防控。但另一方面,为了保持部门收益的稳定性以及财务数字在会计核算中心账面上的表现,各部门在拓展业务时,可能会由于这些顾虑而表现过于保守,不利于部门内部的改革与创新,制约部门的成长与发展。此外,部门的各种事项都需要向总公司反映,无形中加重了公司管理的难度与负担。建筑施工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人员则不再属于项目部门直接管理,出于部门归属感等方面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建筑施工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对策 

作为“新事物”,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实施,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建筑施工企业应抓住机遇并迎接挑战,正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努力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 

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监督职能,建筑施工企业在实施这一模式后,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措施提高财务的监督力度。“没有規矩不成方圆”,建筑施工企业应制定健全的内部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如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检查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将会计人员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联系起来,努力建成完整的监督体系;加强财务监督力度,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建筑施工企业应在企业内部建立不依附任何部门且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赋予其可以核查企业一切业务领域的权利,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效益;建筑施工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了解各部门资金使用情况、会计核算情况等内容,以达到随时监控的目的。 

此外,为了提高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标准,使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做到有章可循,将财务人员的业绩与升职加薪挂钩,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质量与水平,达到提高财务管理成效的目的。 

(二)加强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联系 

建筑施工企业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后,切断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两者之间的联系,导致部门财务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规模在逐渐扩大,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为保证财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联系。如建立健全员工工作岗位职责制度,使报账员认识自己的工作职责不仅是报账,还充当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桥梁。通过增加对报账人员的培训与业务指导,可以间接地使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两者的联系进行连接。 

企业管理建议和意见范文5

一、提高对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必要性的认识

1.加强企业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水平,实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是提高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必然要求,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就是在企业发展中确立科学发展观,从而实现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强企业管理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举措。随着*市经济快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日益艰巨。只有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才能促进企业由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才能更加有效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全面实现节能减排的任务和目标。同时,只有从企业的基础管理入手,切实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执行工艺纪律、工艺标准和操作规范,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生产不安全因素和隐患,确保安全生产的顺利实施。

3.加强企业管理是应对当前新形势、进一步解决企业发展问题的迫切要求。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增支减利因素增多,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加大,面对新的形势,必须通过加强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规范管理行为,提升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大力推进“双信工程”,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4.积极实施企业“双信工程”。“双信工程”是指以推动提高企业信用等级和信息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管理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市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工作职能,积极推进企业实施“双信工程”,引导企业走诚信经营、信息化管理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企业全面提高竞争能力。

5.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市经委牵头负责完善*市企业信用建设与管理方案,对企业信用分类及标准、授信主体、信息收集及组织协调等工作作出具体规定,奠定全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基础。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管理系统为依托,有关部门配合,完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每年对数据库内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评议。同时,制定信用信息披露公示制度,最大限度增强市场监管力度,发挥预警作用,增强消费者预防意识和经营者诚信意识。

6.积极培育高水平信用中介机构。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积极培育高水平信用中介机构。鼓励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协会,为企业提供规范的资信调查服务、信用评估和等级评价服务,引导企业守法自律、诚信经营。

7.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逐步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引导企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构建企业信息门户和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与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8.构建多层次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和人才支撑体系。加强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和人才培训力度,逐步建立各类行业和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区域产业集群信息化服务平台、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中心等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对经济的倍增作用;加大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力度,建立一批企业信息化培训基地,加快对计算机与管理类复合型人才的吸纳、培养和使用。同时,鼓励各县(市)区、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区域技术创新中心、信息化项目监理与评估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和服务功能,由重点企业牵头,搭建行业网站,开展信息,提高对行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三、强化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9.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引导企业依法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权责,制定切实可行的“三会一层”议事规则,完善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行使经营管理权,监事会对董事、经理实施有效监督的自*约束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0.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支持企业强化全员质量观念,建立健全各级质量责任制,严格实行质量否决制度,制定积极可行的质量发展目标。继续引导企业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方针,把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树立最大限度满足需要的质量观念,积极开展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认证,加强经济效益的“零缺陷”管理。

11.加快创新型企业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同时,围绕调整结构、改进质量、防治污染、提高效益和扩大出口等目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

12.推进企业创名牌工作。引导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品牌意识,加强品牌管理,制定企业品牌发展目标和争创优质名牌产品规划,在品牌竞争中抢得先机。

13.强化企业成本管理。引导企业做好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健全成本费用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原材料、能源消耗定额,建立跟踪市场价格的内部核算体系。积极推广目标成本管理,把目标成本分解到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目标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考核成本指标。

14.高度重视企业节能工作。大力实施节能降耗工程,把节能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抓紧抓好。鼓励企业主动淘汰原材料、能源消耗高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大力采用先进技术改造现有生产工艺和装备,降低原材料、能源消耗,杜绝跑、冒、滴、漏等各种浪费现象。

15.切实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预警机制,及时编制和修订企业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认真排查整改各类事故隐患,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制定切实可行的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并严格考核奖惩。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必须按规定进行安全评价,保障安全生产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建成后必须按规定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生产和使用。生产经营单位应加强员工安全生产教育,未经安全生产教育的员工不得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建立持证上岗制度。

16.增强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企业要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实施新《企业财务通则》和《会计准则》,规范企业财务会计行为,合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加快不实资产处置进度,健全各项风险准备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强化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责任追究,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健全资信、财务、劳工、环保、安全、产品服务等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坚持诚实守信经营。

四、积极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拓宽企业发展空间

17.做好市场信息服务。积极为企业提供对外贸易、技术经济合作、招商引资、风险投资等咨询服务,为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提供可靠信息。积极发展为企业提供形象设计、产品设计、产品推广、展览展销等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帮助中小企业制订营销策略、创新营销方式、扩大营销渠道,为企业提供展销展示会、产品交易会、供货会和国内外市场考察有关信息。

18.加强企业售后服务和营销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售后服务质量体系,严格执行售后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充实售后服务人员队伍,建立健全售后服务网络,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强化企业营销队伍建设,把加强营销员队伍建设作为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战略来抓,多形式、全方位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营销团队的业务素质和市场开拓能力。

19.积极支持出口企业开拓市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努力支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组织企业“走出去”参加国内、国际合作活动。积极支持各类出口企业努力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把调整结构与开拓市场结合起来,把利用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结合起来,面向国际市场提升水平,面向国内市场深挖潜力,增强适应市场变化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0.加大对企业经贸活动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参加市经贸部门组织的境外开拓国际市场活动和境内国家级重点贸易促进活动发生的费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适当支持;利用国家和省、市在境外设立的经贸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到境外集群式投资,对境外投资企业的前期费用、贷款贴息、人员保险等给予一定资助。

五、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改革创新

2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和经贸部门要高度重视企业管理工作,加强对企业管理的组织领导,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企业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解决制约企业管理上水平的各种障碍,不断开创企业管理新局面。

企业管理建议和意见范文6

关键词:企业文化;相互关系;企业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9.15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9-40-02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基本概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企业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反映了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企业文化有着丰富内涵,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方面,并始终贯穿于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般认为,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以及文化管理3个阶段。其中,文化管理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相互关系

第一,企业文化源于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出现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两者关系而言,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当现代企业诞生时,企业管理也随之发展。这一时期的企业管理是经验管理,企业管理者采用外部激励、外部控制的方式,通过控制人的行为来实现企业管理。随着生产力发展,企业规模壮大,企业管理进入科学管理阶段,企业管理模式从人治开始向法治过渡。随着“社会人”理论的发展,企业管理开始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社会人”不仅有追求收入的动机和需求,还要得到友谊、安全、尊重和归属。“社会人”假设将企业管理带入到企业文化建设阶段。

第二,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深层体现。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其来源于社会文化,又高于社会文化。它是社会文化的反映,但不是简单地将社会文化在企业中机械地反映出来,而是通过对社会文化中符合企业客观要求的部分转换成有益于企业发展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以企业文化为基础的企业管理,与之前的企业管理的本质不同是把人看成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把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企业文化管理作为新型企业管理理论,是站在原有理论基础上,批判地发展起来的,是企业管理的深层体现。

第三,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统一性。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从原生意义来说,二者均是以企业作为基本载体,离开企业谈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研究就失去了价值。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目标相同,它们都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以保证企业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其次,从两者的作用对象来说,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最终都落实到人,即企业员工。只有通过对员工的管理,才能实现管理企业的根本目标。最后,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建设,而企业文化的发展又批判地吸收了以往的企业管理模式,为企业管理形式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三、构建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

(一)现阶段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企业管理发展到文化管理阶段后,企业文化日益受到许多国家和企业的高度重视。而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才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十多年发展,许多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实际,也对企业文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优秀企业文化典型。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对企业文化认识不到位。对企业文化认识狭隘,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统一性,而是将企业文化简单归结为一些文体活动,或者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建设简单等同起来。这使部分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止于形式层面,没有达到融入企业管理的层次。二是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化。一味追求快速发展,致使照搬照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形式,没有从基本国情和企业实际出发,忽略了矛盾的特殊性。缺乏创新、脱离实际的企业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不可能起到指导企业实践、促进企业管理的目的。

(二)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对策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模式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将员工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首先,为员工解决吃、住、行等生活基本问题;其次,建立良好的培训及岗位指导系统,注重收集员工对企业的意见建议并认真回复,对采纳的建议应有奖励制度。企业还应经常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令员工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总之,以人为本就是想员工之所想,尽可能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从而提高企业凝聚力。

第二,重视无形资产。现代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已经成为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之外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具有决定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必须注重对无形资产的培养,强化企业无形资产的地位和作用。企业应将“信誉第一,用户至上”的理念融入企业各个环节,塑造形象、开拓市场,将信誉作为企业的最大财富,以诚信作为企业的竞争力,努力提高企业形象。

第三,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创新型企业。随着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活力之源,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一种体现。因此,企业文化要形成一种促进全体员工不断创新的氛围。要不断吸取先进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企业精神,以先进的思想政治觉悟武装员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与企业实际情况的新观念。企业应形成一种倡导学习的企业文化,鼓励学习、奖励创新。

第四,以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忽略基本制度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运行机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状大,就必须有良好的制度安排。为此,我们必须站在创新的高度,建立一整套能够给企业带来活力、动力甚至压力的体制机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把建立完善诚信、公平、公正的制度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同时,企业法规和企业经营制度会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企业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并促使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个性化和多元化。因此,真正制约和影响企业文化差异性的原因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企业制度影响和制约着员工的行为。企业文化需要通过企业制度来加以规范,企业制度也需要企业文化来进一步健全和规范。

总之,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必须依据企业文化精神,建立健全基本的诚信、公平、公正的规章制度,使员工既有企业文化作用价值观的导向,又有企业制度的规范,从而在道德与制度两个方面相互呼应,共同为企业的根本利益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德.企业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金占明.企业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 崇学文.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机遇和挑战[J].工会论坛,2003,(02).

[5] 孙云环.企业文化是崭新的企业管理理论[J].科技向导,2010,(07).

[6] 李敖.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深层体现[J].现代焊接,2007,(11).

[7] 金思宇.关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基本判断及对策[J].管理世界,2002,(07).

[8] 陈燕芬.关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的探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9,(09).

上一篇人物性格描述

下一篇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