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人刘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飞人刘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飞人刘翔范文1

刘翔,一个响彻寰宇的名字,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有人称他翔飞人,有人称他国宝,有人称他民族英雄。

1983年7月13日,刘翔出生于上海。刚出生的他非常喜欢蹬腿,躺在摇篮中,没事就使劲地蹬,每次都把鞋子蹬没了,以至于母亲给他的小脚绑上棉布。13个月后,他会走路了,可却让父母多了一个烦恼,他喜欢蹦蹦跳跳,总是一会儿跳上花坛,一会儿又蹦到父母的面前。

盘点感言:

蹬腿、蹦跳,似乎是上帝给他的一个隐形的未来。他注定要成为一个短跑运动员,注定要成为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飞人,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创造神话,创造奇迹。

1999年,才十六岁的刘翔师从孙海平。他全身的运动神经像被激活了似的,仅仅练了三个月,连三级运动员都不是,可他却在全国田径大奖赛上以14秒19的成绩取得了第三名,并一跃成为运动健将。

盘点感言:

虽是初出茅庐,可是他初生牛犊不怕虎。因为在短短的三个月里,他全身心地投入,科学地训练,并付出了无尽的努力。因为在他的身上,有一种精神正在像火焰一般熊熊燃烧,那就是“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

2000年,刘翔参加法国里昂的一次室内田径大奖赛,他本是第三名,可裁判却误将那个摔倒的美国选手当成是他了,所以,判定他没成绩。

盘点感言:

这件事,让他无比沮丧。可是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流水也只有在碰到抵触的地方,才把它的活力解放。于是,这一次的误判催生出无比巨大的力量,成了一个他超越自我的契机。他要与世界的偏见作战,更要与自己作战,他说:“我一定要用自己的实力证明给这些人看,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是可以在短跑上有作为的。”

2002年,瑞士洛桑国际田径一级大奖赛,刘翔不负众望,以13秒12的成绩打破了由美国人保持了二十四年之久的13秒23的世界青年纪录。

盘点感言:

信念是一种无坚不催的力量,当你坚信自己能成功时,你必能成功。要不,怎么人们都说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呢?

2004年,雅典时间21点30分,第28届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获得冠军,打破了12秒95的奥运会纪录,平了世界纪录。

盘点感言:

飞人刘翔范文2

2015年4月7日,在与残酷的伤病抗争了整整32个月之后。这个对栏架有着无限眷恋的运动员终于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彻底告别这条曾经给他带来无数荣耀和彻骨伤痛的110米赛道。

他曾经是奥运冠军,曾经是全民偶像。他是刘翔。

羽翼渐丰

1993年,小学四年级的刘翔被选入体校,主练跳高、辅练100米短跑。后来因节奏感强,改练跨栏。因为年龄小,刘翔常被欺负。他决定转入上海市田径传统学校宜川中学,打算今后靠体育加试进入大学。1998年,名帅孙海平的说服,把他再次领回竞技体育的道路。

2001年起,刘翔羽翼渐丰,夺得各类比赛冠军,但中国的“翔飞人”还没能成为世界的“翔飞人”。

2002年2月在法国里昂举行的国际田联室内大奖赛60米栏决赛,给刘翔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刘翔曾回忆:“我站在第五道。发令枪响后,第六道的美国选手在跨越第三个栏的时候摔倒了,而我第三个冲过终点,但最终却没有我的成绩,和裁判几经交涉才明白。原来裁判以为是我摔倒了,他们没有想到一个中国人竟然能跑那么快。这次事件对我刺激很大。”

2003年巴黎田径世锦赛,刘翔跑出13秒23,获得铜牌,这是中国男选手在世锦赛径赛项目中收获的第一枚奖牌。那时的刘翔依旧是个青涩的大男孩。

巅峰时刻

12秒91!2004年的雅典,首次参加奥运会的刘翔用平世界纪录的成绩获得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个夺得奥运会田径金牌的男子选手。

2006年,刘翔在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洛桑站决赛中,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男子110米栏沉睡了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2007年的大阪世锦赛决赛中,他以12秒95获得冠军,成为集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于一身的男子110米栏“大满贯”得主。

悲壮迟暮

整个世界都期待着刘翔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再次惊艳绽放。然而。在8月18日接近爆满的“鸟巢”体育场内,刘翔因跟腱伤势疼痛难忍,最终选择退赛。全场愕然,举国愕然。事后的新闻会上大家得知:刘翔的脚伤已持续多年。赛前越来越重。他一直在坚持,一直在玩命,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退出比赛。赛前,三个医生为他作紧急处置,用药喷没用,冷敷没用,最后请专家为刘翔硬按摩,刘翔疼得全身发抖,嘴唇都咬破了……刘翔在鸟巢赛道上一瘸一拐的孤独背影。成为无数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2009年9月20日,刘翔再次回到了跑道上。他以13秒15的成绩获得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亚军。冲过终点的刘翔,以夸张的动作幸福地瘫倒在跑道上。

2011年,刘翔开始尝试改变此前一直使用的八步上栏技术,采用七步上栏。更改十几年的起跑惯用脚所带来的影响,几乎是颠覆性的。在成功完成转型后的首场比赛中。刘翔跑出了13秒07的好成绩,夺得2011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冠军。

刘翔的成熟并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大邱世锦赛上。有望夺冠的刘翔受对手干扰影响了节奏,最终仅获银牌。刘翔一句轻描淡写的“人生就是这样”。写尽了经历过大喜与大悲之后的荣辱不惊。

然而,人生无常,命运弄人。从人生低谷中艰难走出的刘翔再次因为跟腱的伤病,摔倒在了伦敦奥运会的预赛赛场上。一如北京奥运会之后那样,各种非议再次蔓延开来。刘翔默默承受。手术、康复、训练、为复出做准备,刘翔开始了又一个漫长痛苦的轮回。然而,他那早已伤痕累累的双脚已经无法承担长期高强度的训练。

飞人刘翔范文3

从赫尔辛基到大阪,田径世锦赛整整走过23个春秋;从一面令人惋惜的铜牌到一枚弥足珍贵的金牌,国人整整等待了23个春秋。刘翔的脱颖而出使中国男子田径队结束了长达20多年无缘奖牌的历史,中国男子田径队历经风雨终见彩虹。24,是刘翔的年龄,也是一个轮回的结束与开始,在今年,刘翔终于完成了奥运会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世锦赛冠军的一个大满贯。

赛前,许多人对刘翔能否夺得冠军忧心忡忡,毕竟,第9道,是一个让人感觉十分压抑的道次,非常不利于运动员发挥出最佳水平。即使作为观众的我们都能感到那个位置带给运动员的尴尬和别扭有多大,不仅是因为处于边缘地带,有一种要被挤到外边的感觉,更显得自己所处的跑道无比的窄,像是自己一个人在赛跑。

世锦赛上,刘翔的起跑并不顺利,赛程过半后的连续打栏,收尾时碰倒了第9个栏架。道次不利,起跑不利,还在擅长的途中跑频频出现以前罕见的“打栏”,三个不利因素就像埋下的定时炸弹,随时会让国人世锦赛夺金的光辉梦想立刻化为泡影。面对这些不利的因素,心态已经成熟的刘翔在比赛中从容面对,赛场上就像是只有他自己在表演,自己和自己赛跑,正如他赛后多次提到的那样:“我不管对手怎么样,我只跑我自己的!”

13秒瞬间的屏息,冲刺那一刹那激情的喷发让我们无比激动。如果说13秒钟能干什么,那么现在就得到了最佳的诠释:刘翔在一步一步,用一个个的冠军和纪录打破着田径赛场上所有对黄种人的鄙夷和轻视,捍卫着一个民族的骄傲和荣耀感,让整个亚洲因刘翔而自豪。13秒的过程是艰难的,结果却是美好的。刘翔用实力证明了大阪的第9道可以像罗雪娟雅典的第1道一样创造历史。如果刘翔只能在被包夹的情况下迸发,那么他是一个反压迫者,但如果刘翔能够在任何一个场地任何一条跑道上随心所欲,那么刘翔无愧是世界跨栏王。

当刘翔冲线夺冠的那一刻,我呐喊了,因为这次刘翔夺冠比以往夺冠都有价值,他是在顶住了许多压力和不良客观因素的条件下重新捍卫了自己110米栏的王者地位。尽管没有改写自己的纪录,但,正如刘翔自己所说的,冠军才是最重要的。铜牌、银牌、金牌;打栏、倒栏、冲线,不一定是荡气回肠,但结果一定是苦尽甘来。赛后,有人戏谑地称:“EMS、UPS 、DHL在这一刻都不再重要了,LIU XIANG或许将成为‘速度’的新代号。”

世锦赛经历了从所谓的“刘翔大战罗伯斯”到“刘翔爆炒萝卜丝”,“第9道奇迹”和“亚洲速度”将成为刘翔身后的附属品铭刻在大阪。没有人会质疑刘翔将获得最后的胜利,我们已经熟悉了这种胜利的方式,比如冲线前的左顾右盼,以及胜利后刘翔吐吐舌头。如果将特拉梅尔、罗伯斯乃至杜库雷划为刘翔的潜在对手,那么就错了,他们没有一个人像刘翔这样稳定,刘翔似乎是专为决赛专为大场面而生的。

飞人刘翔范文4

上海给予刘翔等27人终身免费医保待遇

近日,上海市体育局与上海一家医院签署医疗保障协议,该医院正式成为上海市奥运项目世界三大赛冠军的医疗保障定点医院。据悉,根据协议,包括刘翔在内的23名上海运动员将享受终身免费医保,今后,无论是感冒发烧还是运动损伤,甚至看牙,刘翔等人都是免费的。除了这23名运动员,上海市体育局还决定,包括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在内的4名在国家队带出这些冠军的沪籍教练员也享受同样的政策。

观点

世界冠军不该享有特权

我们当然赞成给予运动员终身的保障,但这必须在社会公众的保障框架内,不能有所区别,更不应该享有特权。刘翔比赛后找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医生看他的脚伤,体育局长“打飞的”慰问,我们一点意见都没有。但如果他这辈子连看个感冒都不用自己掏钱,那我们实在是看不下去。

世界冠军为国争光,并不意味着他就有了特殊的权利。(高路)

随意动用公共资源有违公平

给世界冠军免费医保的钱从哪儿来?不外乎两个渠道,一是财政给钱;二是医保基金全额报销。不管是哪个,用的都是公共资源,都是老百姓的钱。

公共资源分配首先要遵循的就是公平原则。体育明星可以有物质奖励,可以有种种荣誉。但是随意动用公共资源就有违公平了。(王易)

让看不起病的人心寒

对财富早已比肩富翁的刘翔们而言,免不免费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但对这个社会来说却意义重大,这代表着一种执政理念,你是将少数人的安乐挂在嘴边,还是将大多数人的甘苦放在心上?这个社会最缺钱的,不是那些体育明星,而是底层民众。一个官员如果看不到这些,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执政者。

那些为生计发愁、为看病贵犯难的普通群众,会怎么看待政府的这一行为?让一部分人温暖,让大多数人心寒,这不是政府部门该干的事儿。(钱晚)

“婆媳澡堂”开得好 江苏盐城 洪武

北京顺义石家营村有一家“婆媳澡堂”,免费向全村开放,但年轻人入内必须得陪着老人,如儿媳陪着婆婆、儿子陪着父亲。家里没有老人的,陪着邻居的大爷大妈去也可以。

读罢这条新闻,笔者不由得为这“婆媳澡堂”叫好,它是弘扬尊老敬老美德的好办法。

我们制定的每一个目标,都必须想方设法通过实实在在的措施来实现,正如石家营村村支书胡国卿所说,“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孝道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想出一项项落实的法子。”“婆媳澡堂”无疑就是进行孝道教育的有效法子。

“婆媳澡堂”就像一面镜子照着全村人,看:家庭关系好的,从澡堂里那个小带老的亲热劲就能看出来,当然具有“示范”效应;家庭关系不睦的,自然老少不会同去澡堂,那就会受到全村人的“舆论关注”,相关方面也会找上门来做工作。

“婆媳澡堂”开得的确好,有条件的乡村不妨试一试。

财富不透明,遗产税只是纸上谈兵 河南漯河 张枫逸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研究报告称,中国已基本具备征收遗产税的条件,开始征收遗产税时机已成熟,并建议将500万元作为遗产税的起征点。

应该看到,报告所涉及的内容依然停留在必要性的层面,即“该不该征”,并没有涉及可行性分析,即“能不能征”。可以预见的是,在财富缺乏透明度、资产没有全面实行实名制的现实语境下,遗产税一旦开征,必然面临征税基数的不准确性。

说到财富不透明,一方面在于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占据相当比重。2010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超富阶层隐瞒了1/3的真实收入,约9.26万亿元为隐性收入,其中有5.4万亿元是灰色收入。前不久,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也坦言,当前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开征遗产税非但不能缩小贫富差距、鼓励富二代自立,反而令富人担心灰色收入见光而加速转移财富的步伐。

同时,现行制度不完善也是导致财富透明度不够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全面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尽管储蓄、证券、房产等陆续实名制,但对于未存入银行的现金、金银珠宝等缺乏有效监控手段。另一方面,产权认定评估体系也不够完善,除房产外,古董、字画、珠宝等一般都不需要经过产权登记,市场上也缺乏专业、权威的资产评估机构,导致很难对遗产价值及应纳税额进行认定评估。

目前个人所得税已面临“工薪阶层纳税,富人群体逃税”的质疑,而开征遗产税很可能制造新的不公。与其憧憬遗产税,倒不如先补上财富透明这堂课。

“身入”还需“深入” 安徽蚌埠 姚国勇

为转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日前,安徽省蚌埠市某区建立了区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工作制度,并规定了区领导干部每年到联系点进行调研的具体次数。

区领导干部到基层搞调研,确有必要,关键是“身入”还需“深入”。那种心不在焉、走马观花似的调研,不仅浪费时间,也增加了基层的负担。

为了确保调研质量,笔者认为,应把区领导干部到联系点调研的具体时间向当地群众公开,变调研日为接访日。这样,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向区领导反映实际问题,使区领导直接听到没有经过“过滤”“原汁原味”的百姓呼声。利用调研接访机会,区领导还能听到群众对当地干部真实的评价意见,这对于考核基层干部来讲是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好时机。

当然,在不涉及机密的情况下,区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后应写出“调研日志”,并将其公开,让方方面面对“调研日志”进行“评头论足”,并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社区诊所必须加强管理 辽宁锦州韩学政插图 高凤成

前不久,我因感冒咳嗽到社区里的一家诊所就医。这是一家夫妻诊所,男的看病,女的打针。当我询问针剂名称时,得到的回答却是“针水多了,都是贵的”。这样答非所问显然损害了病人的知情权。本就对社区诊所持怀疑态度的我赶紧离开了这家诊所。

近些年,由于大医院病人多,看病难,社区诊所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有的诊所竞挂上了“某某医院诊所”的牌子。不少社区诊所的仪器设备、医疗水平等都让人不放心。

笔者认为,开办社区诊所本是方便社区居民看病、减轻大医院就诊压力的有效举措,但由于准入门槛低,加之监管不力,社区诊所良莠不齐,酿成了不少误诊、救治不及时等医疗事故。建议有关部门对社区诊所的环境卫生、医疗条件、医疗技术、收费标准等进行严格监管,提高其医疗水平。

网络新词新语

【校长撑腰体】 北大副校长说:“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这段话2011年9月21日出现在微博上,时隔一个月后,这则网帖突然火爆网络,并衍生出了多个高校版本,被网友称为“校长撑腰体”。

飞人刘翔范文5

三年前,《人民文学》设立了“非虚构”栏目,旨在推动文学创作对现实发言,对真实的精神状况发言。本次论坛上,《人民文学》重点推荐了乔叶的《盖楼记》、《拆楼记》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此外,“非虚构”栏目还曾推出王小妮的《上课记》、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等。

对“非虚构小说”这一看似矛盾的文学概念,乔叶以“素鸡”的比方辨析:“以小说艺术化手法来呈现的纪实作品,好比‘素鸡’是豆腐做的,却有鸡的味道。”

施战军认为,改革开放这30年间,中国曾经出现几次类似“非虚构”写作的浪潮。如上世纪80年代的纪实小说、报告文学的共同点,就是以事为中心,和现在的新闻作品几乎是一样的类型,是新闻报道、英雄人物报道的一个扩版。“如当时的《哥德巴赫猜想》,现在看来,就是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写的一个人物专访,专门给人物写的一个大特写。”

《人民文学》杂志创刊于1949年10月,在文学史上常规提到的十几部非虚构作品,“《人民文学》占5部到8部,算得上一部当代文学史的样本。”

“新闻结束,文学开始”

时代周报:为何设置“非虚构”?

施战军:文学创作如何对现实发言,如何对实际存在过的历史发言,如何对我们现在的真实的精神状况发言?这是《人民文学》一直思考的问题。到今天,我们发现作品里面缺少思想的力量,缺少以文学的方式参与现实的发言能力。意识到这一点,在前任主编李敬泽的倡议下,《人民文学》在三年前商议设立“非虚构”栏目。栏目设立、讨论的过程我也参与了,但“非虚构”到底能够办成什么样子,并没有底。我们是随着一批优秀的作品到了手上以后,底气才开始增强的。

时代周报:什么是优秀的非虚构作品?

施战军:反映“大地上的实情”很重要,非虚构作品表现的不仅仅是和现实本身的关系,还包括历史上一直没有解决的、公众应该知道而没有知道的。我推崇优秀的非虚构作品是茨威格的一系列东西,讨论的是战争和人的关系、战争和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关系、和将军的关系、和大人物的关系等,非常丰富、立体。

时代周报:王小妮就是优秀的非虚构作品。

施战军:作为文学作品,《上课记》除了写王小妮自己给大学生讲课的过程之外,有她意在言外、冰山之下的东西,那之下的东西非常沉重,这非常符合非虚构的品质。有句著名的话叫做“新闻结束的地方,文学开始”。非虚构文学要把新闻报道没有说完的地方、不便于说的地方、没有照顾到的一些地方,以呈现人性的方式说出来。新闻报道是有关事件或事件流向的那些东西,而文学最终要进入到人心里面去。

时代周报: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是另一个类型。

施战军:这个梁庄是中国现在的文化、经济、社会、时代甚至是心理演进过程当中的一个表征。梁鸿把它缩到了她的土地—梁庄里。她现在又该快完成《梁庄在中国》了,写从梁庄散出去的、到全国各地的人,包括农民工。这些人和中国的关系,和梁庄的关系,她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她生活当中的那种奋斗和安全感之间的关系。现在,梁鸿的这个稿件正在编辑部里边传阅,我也看了一遍,觉得可能是非虚构文学推出的又一个重头作品。

时代周报: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很像探访社会阴暗角落的新闻调查。

施战军:这部作品反响也很大,我们由此发现了很多非虚构的类型。研究非虚构栏目的时候,我们曾经研究过国外非虚构文学的介质,发现非虚构的作品里面有小说,而且这一形式已经存在了很久。

时代周报:刚才你还提到有很多作家的虚构方式不够完善?

施战军:现在很多文学作品都有现实的指向,但是我们会从很多常规的小说里面,看到作家在虚构过程里面有极大的局限,但这样的作品居然在国内有一定的反响,有正面的形象。所以我觉得很多作家的虚构,已经到了一种啼笑皆非的地步。

“知道生活的光亮在哪儿”

时代周报:相对纪实作品,非虚构作品有没有自己的尺度?

施战军:所有的纪实作品和中国这个时代的精神气息完全同构,而非虚构的价值尺度不在这里,它从出发点上就有不同的分别,有文学自己的路径,也就是说,非虚构写作是用一种人文的素质去关注人,而不是用一种所谓的单线的进步性的历史观看待人。非虚构文学对于作家来说要一个基本素质就是知黑熟白,非虚构作品最后要留下人性,描绘人本来的样子。

对作家来说,非虚构作品不是知黑然后描黑,而是知黑守白,非虚构作品最后需要达到的是:生活的光亮在哪儿?最后还是要给人以希望,让人更坚定地争取到自己做人的权利、尊严和信心,应该达到这一点。

飞人刘翔范文6

“这些都是这几年康复训练练出来的,小鬼头现在肌肉组织比原来强壮了很多,身上都是实打实的‘栗子肉’,康复训练有多苦,都体现在这上面了。”将刘翔过去和现在的衣服、鞋子一件件展示、对比,刘学根似乎都能看到儿子穿着这些衣物挥汗如雨的样子。而这些变化背后所诉说着的,是刘翔不为外人所知的付出。

飞人强势回归

在北京奥运会上因伤退赛整整398天之后,刘翔带着不再普通的右脚和忐忑的心情重新站到了起跑线前。

很多媒体不再唯刘翔是从,把这个北京奥运会前的头版常客撤到了后页,看跌不看涨的心态普遍存在。而且,赛前会上,美国老将特拉梅尔说,他只要跑出13秒30就足以夺冠,而刘翔,顶多13秒50。

但就是在悲观的情绪里,刘翔跑出13秒15。大屏幕上的终点照相显示,由于特拉梅尔有效部位率先撞线,成绩相同的刘翔不得不屈居亚军。

上海八万人体育场里,冠军特拉梅尔接过冠军鲜花之后,知趣地默默退场,把整个舞台留给了东道主刘翔。而刘翔着上身,衣服褪到脖子上挂着,不停地振臂高呼。

“刘翔回来了!”成了一个被用烂了的标题。但即便烂大街了,人们依然喜欢这么说:刘翔回来了,飞人回来了。随后的成绩虽然普通,但人们都以为,在亚洲范围内无人能敌的刘翔,真的回来了。以至于没有人能够想象得到,回归的飞人身上还会有那么多的变数。

接班人尚未稳

经过了一个冬天,恢复部分训练之后,刘翔右脚的伤情开始出现反复,他的成绩也因此出现了波动。对于这种情况,刘翔及其团队有过心理准备。但是对外界而言,在群情激动地热烈欢迎了飞人的回归以后,一个无法保证金牌的“新刘翔”令人难以接受。

2010年5月23日的上海比赛中,刘翔职业生涯以来第一次输给了队友史冬鹏。这一次的重创,就像一盆冰水兜头浇在了刘翔的心里。一时间,各种嘲笑、责难、质疑,还有那些本是好意却让人无法接受的怜悯,残忍地直指刘翔。“中国飞人彻底熄火”的言论终于再度成为“主旋律”。

刘学根说,在刘翔复出的这四年中,输给史冬鹏是最大的一次打击,“这件事情不是针对大史什么,只不过是从那个节点开始,我害怕刘翔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但事实证明,刘翔的强大,不仅仅在跑道上,更在于他的内心,一个从内心强大起来的人,不可能轻易被打倒。

历经冰火淬炼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