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山中留客张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山中留客张旭范文1
一、活用词语
所谓“活用”,就是作者改变某些词语的词性。这类词语往往可状难状之景,可达难达之情,甚至可营造出一种意境。例如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句中的形容词“红”“绿”变为使动词,通过樱桃的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增强了词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倒装词语
诗词中的词序颠倒,一是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二是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以造成音乐之美。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辛弃疾《贺新郎》),这是宾语前置句,实应为“看风流酷似的渊明,卧龙诸葛”(即陈亮的才能和文采风流,既像陶潜,又像诸葛亮。)
三、意象叠加
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北宋诗人黄庭坚《寄黄几复》的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非常感人。上句追忆两人相聚之乐,下句抒写两人别后相思之深。“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是“乐”与“哀”的对照。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交情与当今思念,在时、地、景、事、情的解明对比中表现了出来,两句能用意象叠加,令人寻味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空间。
四、特殊词语
1.虚词
古典诗中的虚词,如用得恰到好处,便可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化板滞为流动的美学效果。
例如杜甫《蜀相》颔联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句中的“自”“空”两个副词,恰恰是该诗的诗眼,弄懂了这点,我们才能深切体会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才能体会到诗人的感伤叹惋的感情基调。
2.叠词
用叠字可描摹声音,渲染气氛,展示壮阔景象。
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状写秋风扫落叶的声音,营造出悲凉肃杀的气氛;”滚滚“绘出长江奔流东去的恢宏气势,给人以“逝者如斯”的启迪。
用叠字可抒发复杂而细腻的感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开首用七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达出作者孤苦无告的凄凉心情,绘出了一幅孤独、清苦、深沉、缠绵的黄昏闺房伤心图。
五、核心词语
核心词语是指能对突出形象、深化意境、表达主旨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这类词语往往就是诗眼或词眼。
山中留客张旭范文2
一、妙用古诗词
素材呈现
①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④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⑤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唐・张旭《山中留客》)
⑥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南宋・杨万里《桂源铺》)
运用提点
诗词素材,属于名言类素材。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理解诗词内容,明确写作对象及其特点。如:①写墙头的一枝红杏,突出春天的蓬勃生机;②写莲叶荷花,写出盛夏繁盛之景;③写晴空的一只白鹤,点染出秋天的爽朗诗情;④枯荷听雨,既写出了深秋初冬的衰败,又写出了一种落寞意趣。只有如此分析,我们才会在作文中运用自如。
2.把握诗句中事物关系,明确诗句蕴含的哲理。①⑥都揭示了一切新生的美好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而蓬勃发展的道理,可用于“束缚”“发展”“规律”等话题;⑤“莫为轻阴便拟归”写出了不畏困难的道理,可用于“挫折”“放弃”等话题;④从“枯荷”角度分析,枯荷虽然衰败,但凭其可于长夜听雨,因此,此诗可用于论证如何对待无用之物,也可用于论证“心态”“发现”等话题;①②③联系起来看,都属于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都涉及了两方面的事物,“满园春色”与“一枝红杏”、“莲叶”与“荷花”、“晴空”与“一鹤”,构成整体与局部、背景与主体的关系,可用于“自然之美”“感受自然”“个人与团队”“衬托”等话题。
化用语段
语段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电视、网络虽可告知我们花草鸟木的知识,但是,要想细嗅花草的气息,谛听鸟雀的欢鸣,还是要亲自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走进自然,我们才会感受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春天的勃勃生机;走进自然,我们才会欣赏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夏的旖旎秀美;走进自然,我们才会品味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秋天的浪漫诗意;走进自然,我们才会领略到“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冬天的意外惊喜。感知自然,就要走进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如此,方能对自然、对生命有真切的感悟。
语段二:一个人的成功,固然得益于个人的才能与奋斗,但是也离不开团队的助力。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团队却让他站得更高。自然万物都在昭示着这一道理。试想,如果没有那关不住的满园春色,又怎会有出墙的一枝红杏的醒目妖娆?如果没有那无穷碧的接天莲叶,又怎会有别样红的映日荷花?如果没有寥廓的千里晴空,又怎会有一鹤排云而上的诗情画意?正如有了喜马拉雅山脉的连绵,才有珠穆朗玛峰的巍峨耸立,人,在强大团队的助力下,更容易获得成功,更容易舞出人生的精彩。
技法点秘
文章中运用古诗词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直接引用,如语段一采用“诗句+特点”的方式叙述,突出诗句所写自然之景对人的感染,进而论证了“感悟自然要走进自然”的观点;一是采用诗意化用法,如语段二抓取诗句主要内涵,紧扣“个人与团队”的关系,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诗句,达到诗意与议论的融合,增强了文章的文采与文化内涵。
二、巧用书画茶道之理
素材呈现
素材一:《老子》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淮南子》云:“有生于无,实出于虚。”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如在颜真卿《刘中使帖》、宋克草书《杜甫壮游诗》、董其昌草书《白居易琵琶行》、怀素《自叙帖》中,虚实相间的例子更为比比皆是。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节选自孙鹤《书法与中国文化》)
素材二:中国画中的“留白”,或说是“布白”,是艺术性与审美性有机结合使画作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至高境界。以虚衬实是从审美的需要出发,有意识地将主体物象设置于画面中心位置,并以虚白巧设空景,使实景更加突出。李方鹰有画题曰“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独有三两枝”,这大概就是鉴于其艺术形式与审美取向而显示出关于“取”与“舍”的心理定向。“取”的两三枝为“实”,而“舍”的千万朵便是“虚”的“空白”了。这种“舍”的有意,是十分符合中国人“含蓄”心理特征的,这也是一种由广泛入精微的审美上的高明的表述。笪重光于《画筌》中有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见竹林桃花,便想有茅屋草舍不远于前;见蜂蝶逐马之蹄腿,便想是踏花归来……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如此“高”与“远”之境,当由“留白”之法予以实现。画中之白处,自当使人尽观睹妙想于幽远山水景致之间。(节选自韩延祥《浅谈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素材三:林清玄先生和于丹老师曾对茶道有深入的探讨。林清玄先生说,就“茶”字结构而言,其实就是人生活在草木之间,茶道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人生有很多起落,经过滚烫的开水烫过以后才知道人生的滋味,才会发现跟这个世界的草木没有分别,才会进入茶的境界。于丹老师说人生若如茶,那么人世就是那滚烫的水。她说人活在这世上,大多就是三种境况:第一种境况,有的人如鸡蛋,原本外壳坚硬,里面却是流动的液体,但经过水煮之后,内心渐渐变得生硬,不再灵动,这类人往往会成为愤世嫉俗的人;第二种境况,有的人如胡萝卜,放在人世这水里慢慢地煮,他逐渐变软化泥,这类人往往世俗圆滑,随波逐流;第三类境况,人如茶叶,在开水的煎熬下,茶叶逐渐舒展,散发着清香。
运用提点
三则素材,扼要阐述书法、绘画、茶道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与人生哲理。概括起来,可运用于下面几个话题:
有与无,实与虚。《老子》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淮南子》云:“有生于无,实出于虚。”书法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绘画中笪重光于《画筌》中有语“无画处皆成妙境”;茶道中用无味之水浸出人生百般滋味。都是从“无”中品出“有”。能从“无”中看到“有”,是人生的一种智慧。从无路中看到希望,从困境中看到坦途,从“山重水复”中看到“柳暗花明”,皆靠积极入世之心态,皆成不世之功业。
多与少,繁与简。书法中墨落宣纸,黑白二色,呈现万千气象;手挥兔毫,点画之间,自有雷霆之势。绘画有李方鹰画题曰“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独有三两枝”,画面的“三两枝”能让人有“千万朵”的感受。以简驭繁,以少总多,亦是人生妙理。
另外从书法“计白当黑”、绘画“留白”,可以谈论“要给生命留白”;从书法的黑白相称、绘画的合理布局,可以谈论“和谐之美”;郭熙画论《林泉高致》中的语句,体现掩映更能见其高远幽深,可以论证“含蓄之美”;“茶”字的结构,人在草木间,可以谈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茶经滚水煎熬才飘香出色,可谈论“人经磨练方得成熟”“时穷节乃现”等;茶叶在滚水中舒展,可以谈论“逆境中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当然,书法、绘画、茶道给人的启发,不止以上所说,在写作时只要找到观点与其的契合点,我们便可大胆运用,如此定会让文章多点书韵茶香。
化用语段
语段一:在对物质与精神的选择与追求中,人们往往过度关注物质的获得,而忽视精神的追求。生命被过多的物欲填充,精神缺少一席之地,人生往往会陷入迷茫。中国的书法、绘画在创作时从不追求某一方面的“满”,而是适当的“留白”。你看书法作品,白纸黑字,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成就了一份典雅;你看绘画作品,以虚白巧设空景,使人于虚白处观睹妙想山水景致的幽远,成就了一份淡远。当心灵被物质占满,灵魂便只能四处流浪,人生要给精神留点空白,留点空间。因为,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多一点精神的追求,才能写好人生的大字,才能让生命的画册上山高水长风光无限。
语段二:“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当听到培根如是说的时候,我想,人不是香料,人更多的像是一片茶。人生在世,草木一秋,人如草木啊,人生草木间,一个“茶”字,便形象地揭示了人生的短暂、生命的脆弱。但是柔弱如茶的生命,当遭遇命运的滚水时,却体现出了生命的坚韧,你看滚水中那慢慢舒展的叶片,那是生命的舞动;你闻那越是滚烫越是浓郁的芳香,那是生命的气息;你看那越是滚烫越是色彩碧绿的茶色,那是生命的鲜活。人生如茶,越是遭遇厄运,越会散发出香料燃烧般的清香。这是生命的坚韧,这是对命运的抗争。
技法点秘
运用书画茶道之理,关键是要找到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点。语段一用书画的“留白”阐述人生要给精神留点空间的观点,从书画“留白”的重要性切入,论证物欲满满的危害,从而强调精神对人生的重要性;语段二以茶喻人生,借茶遇滚水而飘香来写人遇厄运而坚强,抒写对生命坚韧的赞誉。
三、善用寓言典故、神话传说
素材呈现
素材一:lZ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n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柳宗元《lZ传》)
素材二: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刘义庆《世说新语》)
素材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夸父逐日。
运用提点
寓言典故、神话传说,因其通俗易懂,流传甚广,已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此类素材属于事例类素材,运用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找准角度,因果分析,明确适用话题。素材一可用由果溯因法确定适用话题。lZ为什么最终“坠地死”?从其“善负”分析,是其恃才放纵所致,可用于“有才能也要适可而止”的论证;从其“行遇物,辄持取”的习性分析,是其过于贪婪所致,可适用“慎取”“选择”“放弃”“舍与得”等话题。素材二可从人物言行给人的启示来确定适用话题。王子猷因雪起兴,雪夜访友,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不以见友人为最终目的,体现了一种洒脱、快意的人生态度。此材料可适用于“洒脱”“真性情”“摒弃功利心”“过程与结果”等话题。
2.创新思维,发掘常见素材的时代新价值。对一些常见的事例,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赋予其时代的全新意义。深入分析素材三中列举的神话故事,会发现其丰富的内涵。“女娲补天”彰显了以天下为己任,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勇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彰显了勇于开拓、富于创造、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彰显了修复自然生态的缺失、维护自然生态的完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更彰显了慈母胸怀和以民为本的博爱精神。“精卫填海”表现坚定不移、不屈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更表现了敢于向大海挑战的无畏精神。“夸父逐日”可赞扬其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可赞扬其对光明的追求。
化用语段
语段一:人生要学会清零,定时打理心情,剔除影响心情的负能量,否则,就会沉浸在人生繁杂之中,消磨掉生活的幸福。还记得柳宗元笔下的那只小虫子――lZ吗?“行遇物,辄持取,n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lZ“踬仆不能起”不就是因为只知拾取,不知舍弃清零吗?作为天地之性最贵者的人,我们不能做一只心理上的“lZ”,要为自己的人生定时清零。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忘记的要忘记,扔掉过去的包袱,时时刷新自己,不断书写自己成功而精彩的人生。善于清零的人生才幸福。
语段二:做人,就在于一个“真”字,有了真性情,才会有人生的大境界。忘不了千年前的那个夜晚,忘不了那场令四望皎然的大雪,忘不了那个雪夜访友的王子猷,好一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好一句“何必见戴”!这一声,喊出了洒脱飘逸的真性情;这一句,彰显了快意人生的大境界。一腔真性情,千载快哉风!做人当如王子猷,抛掉面具,追随心灵,就会随出个岩上无心云相逐,随出个有情桃花逐水流,随出个独立峰顶小众山的人生大境界!
语段三:我们中国人向来不缺乏挑战的精神,挑战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化作我们的精魂。挑战精神在那些远古的传说中闪耀。面对十日并出、草木焦枯的惨象,后羿将弓箭瞄准了太阳,是一种挑战;面对“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的衰败,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是一种挑战;面对苍茫的大海,精卫衔微木以填东海,是一种挑战;面对炙烤大地的太阳,夸父迈步追赶,是一种挑战。这些远古的神话英雄,他们身上活泼而坚韧的精神,就是我们的根。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人生旅途中的一切艰难险阻,我们一代代将社会推向进步,我们一辈辈将生命壮歌唱响在苍穹。
技法点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