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名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明威的名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明威的名言

海明威的名言范文1

[关键词]海明威研究;硬汉形象;发展过程

[作者简介]魏仙梅,江西省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孔凤华,江西省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引言

海明威的绝大多数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现象:小说中的主人公,全都历经了各种各样的磨难,虽然其人物年龄、性别、职业各不相同,但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些人物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即他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厄运,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不是失败,就是受伤,然而却没有哪一个在困难面前倒下。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出现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根据这些“硬汉式”人物成长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他们相似的生活经历,以及所受的种种磨难,还有对自我的认识和态度使这些人物形成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共同的群体特征。这些“硬汉式”人物都有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个性。无论是斗牛士、士兵、猎手或者是渔夫,其身体上的潜能往往在最危险的对抗中被激发出来,从而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然而这种潜能却往往遭到比其强大得多的力量的摧毁,而“硬汉”的价值就在于他的坚忍不拔,不屈不扰的个性,不被困难所压倒的精神。

一、海明威――典型的“硬汉子”形象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冒险和进取精神的“硬汉子”。他吃过蚯蚓、蜥蜴,敢出现在墨西哥斗牛场,到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他都自告奋勇地上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才l9岁。在战场上,当他看见一个意大利士兵受伤时,便冒着奥地利军队的炮火去抢救,结果自己的腿也被炸伤了,但仍背着伤员奋力前进。这时,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给他开路,放他过去。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莫泊桑、司汤达。既然下定了决心,他勇往直前、奋力拼搏。想尽了种种办法。据说,为了思维敏捷、写得快,他是站着写作的。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也暗下决心,一定要获得诺贝尔奖。于是,他匆匆写了一部小说去参赛,却没有成功。海明威没有泄气,他继续努力,不断总结经验,终于写出了举世瞩目的小说《老人与海》,并于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于是一举成名。

二、海明威塑造了典型的“硬汉子”形象

海明威给人们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硬汉”的主人公形象。硬汉形象最明显的标志是:能够在破碎处站立起来。海明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桑提亚哥等都曾以某种形式受过伤,但他们都没有被打倒,桑提亚哥在厄运到来时平静地向自己的命运挑战,显示了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海明威所塑造的主人公,个个都是英雄的硬汉形象;《丧钟为谁而鸣》里的乔丹;《太阳照样升起》里的巴恩斯;《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等,没有一个是“颓废”或“自暴自弃”的人物形象。从他们身上,读者可以受到他们精神的鼓舞,获得无穷的奋斗力量。

海明威在其小说中为主人公设置了一个个障碍,使他们面临种种艰难险阻,故事情节惊险,给读者留下了苦难和死亡的印象。尼采遇到了奥菲士教和基督教中神的死与复活的问题;对他来说,虽然遭受了各种各样的磨难甚至死亡,但狄奥尼索斯的再生就是对无法摧毁的、强大的生命的再次肯定,显示了不可战胜的力量。《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巴恩斯在战争中失去了,战争使人无路可走,无家可归,心中充满了凄凉。他们感到觉醒了而又不知何去何从的悲哀与苦闷。海明威道出了他们的心声。他在《老人与海》中,塑造了著名的硬汉子形象桑提亚哥。老渔夫桑提亚哥连续八十四天在海上打鱼而一无所获,连他唯一的朋友小男孩曼诺林也因他的“背运”而被其家长强迫离他而去。但是老人既不唉声叹气,也不怨天尤人,第八十五天的黎明,又满怀信心地独自出海了。这回他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比他的小船还要大的马林鱼,马林鱼把船拖往远海,老渔夫整整花了两天两夜才最后制服它。正当他高高兴兴地嚼着生鱼肉返航时,不料在途中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鲨鱼群的袭击。老人没有放弃生的希望而退却,他拼命地同鲨鱼进行搏斗,最后安全返回,虽然那硕大的马林鱼已被鲨鱼啃得只剩下庞大的骨头架子。《老人与海》作品最大的贡献首先就是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老渔夫桑提亚哥这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他是 “硬汉子”的代表。当他捕鱼多天而毫无收获时,他显示出了惊人的平静,并继续坚持不懈出海捕鱼,显示了他坚忍不拔的硬汉精神。当鲨鱼袭击他时,他奋不顾身地迎战。他先用鱼叉还击;可不久鱼叉被受伤的鲨鱼挟走了,于是他就用船桨打;船桨打断了,再用棍子打。他尽管明知同鲨鱼搏斗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但他仍以自己必胜的信心和惊人的毅力与凶狠的鲨鱼群坚持战斗到底。随着故事的发展,慢慢地我们感觉到,老渔夫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只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还有对生活与生命的执着追求。他与马林鱼的搏斗历尽千辛万苦,接下来与鲨鱼的搏斗更是惊心动魄,尽管老人对于他的努力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可以说是希望非常渺茫,尽管最后他所捕捞的马林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一副骨架,老渔夫的内心依然非常平静而骄傲,晚上他睡得非常安详。他的骄傲,来自于对自己事业和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地追求,对一连串厄运的不屈服,以及他必胜的信念。“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老渔夫的这句独白,朴实、坚定、充满了“硬汉”精神。

三 海明威的“硬汉形象”的发展过程

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伟大小说家,于1879年7月21日在芝加哥郊外一个叫橡胶园的小镇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生。母亲教他学会了审美,父亲教他学会了打猎、捕鱼。海明威继承了父亲的粗犷、豪放,他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后来,海明威做过记者,参军打仗。战争丰富了他的生活、感受,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所以他的作品中的“硬汉”形象写得非常逼真。“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海明威的著名格言。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塑造,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海明威在各个时期所塑造的硬汉形象,其实并不是等同的。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最早出现的硬汉形象,可以追溯到其早期小说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涅克,而其雏形则从巴恩斯和罗梅罗开始,亨利处于其中间的发展阶段,乔丹和桑提亚哥处于其完善阶段,他们是海明威所塑造的硬汉形象的典型。从这个塑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早期的硬汉形象,还很幼稚,还不能从根本上去谈论其硬汉的实质。如果与战时的硬汉形象进行对比,读者就比较容易看出海明威在其硬汉形象塑造过程中所产生的由量变到质变:海明威的主人公目睹战场上毫无意义的互相残杀之后,对“神圣、光荣、牺牲”的真实含义提出了质疑,曾经参加过一战的亨利看穿了这场战争的实质,并设法“逃离”战场,使其硬汉形象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而乔丹(海明威的化身)认识到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意义,宁肯战死沙场,也不退却,充分说明了海明威给其此时的硬汉形象完全赋予了道德意义,而乔丹之死成为道德价值“毁灭”的象征。海明威晚年又塑造了桑提亚哥这位古巴老渔民,这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硬汉子形象,与海明威塑造的其他硬汉式人物相比,桑提亚哥这一硬汉形象又迈出了一大步。从30年代海明威的作品和其塑造的人物可以看出,他对世界的看法基本是悲观的,他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座大拳击场、斗牛场,战场。处处都充满着残忍血腥,时时刻刻都面对着死亡。每个人都在遭受别人的糟蹋或糟蹋别人。生活空虚而毫无意义。他作品中的主人公总是伤痕累累,对生活总是充满了的悲观情绪。作品的主题总是“迷惘”,直到桑提亚哥的形象塑造成功,他才把个体生命弘扬到最高境界。从外貌特征上的精神。他笔下的二十年代那些被战争摧毁的主人公,到三十年代以后发展成为一种坚强不屈的性格,既真正的“硬汉子”。五十年表的《老人与海》使海明威赢得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

结束语

海明威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在写作中,他基本上遵循现实主义的基本创作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通过体现一定生活本质规律,具有某种典型意义的生活现象的描绘来塑造他的硬汉形象,从而再现海明威的现实生活。在人物塑造上,他主张客观地表现现实,但不能排除在客观的同时,加强他主观的色彩。如果海明威没有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经历,他的小说很难取得气势磅礴的艺术效果。所以海明威的艺术创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其主人公都是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黄铁池.当代美国小说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6.

海明威的名言范文2

【关键词】 苯海拉明软膏;微生物限度;验证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method to test microbial limit in diphenhydramine ointment. Methods Conventional method was adopted to verify bacteria, mold and yeast count method and control bacteria check. Results By conventional method, all of the recoveries of bacteria, mold and yeast were above 70%,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were detected. Conclusion Through the technological validation, the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Chinese Pharmacopoeia”(edition 2010) in force.

【Key words】 Diphenhydramine ointment; Microbial limit; Validation

苯海拉明软膏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外用制剂, 其主要成分为盐酸苯海拉明和黄凡士林, 具有抗过敏、止痒、消炎、消肿作用。2013年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医院制剂提出了标准提高的要求。现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1], 对苯海拉明软膏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进行验证, 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1 仪器与材料

1. 1 仪器 HTY-2000B集菌仪(杭州泰林医疗器械厂)、NS01-75D1薄膜过滤器(北京牛牛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批号20121223)、超净工作台(苏净集团安泰公司)、303A-1生化培养箱(上海浦东荣丰科学仪器有限公司)、SPX-100B生化培养箱(上海悦丰仪器表有限公司)。

1. 2 试药 营养琼脂培养基(批号:121220), 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批号:130108), 营养肉汤培养基(批号:121214), 改良马丁培养基(批号:130109), 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批号:130109), 胆盐乳糖培养基(批号:120309), 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琼脂培养基(批号:130215), 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批号:130520)(以上均来源于北京三药科技开发公司)。苯海拉明软膏(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批号:201309118, 201301111, 201401118;规格:30 g)。

1. 3 菌种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CMCC(B)44 10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26 003],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MCC(B)63 501],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CMCC(F)98 001],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CMCC(F)98 003],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 104](以上菌种的冻干菌均购自中国食品药品生物检定研究院)。

2 方法与结果

2. 1 菌液制备

2. 1. 1 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取新鲜培养物接种至营养肉汤培养基中, 置30~35℃培养18~24 h;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含菌数为50~l00 cfu/ml的菌悬液。

2. 1. 2 白色念珠菌 取新鲜培养物接种至改良马丁培养基中, 置23~28℃培养24~48 h;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含菌数为50~100 cfu/ml的菌悬液。

2. 1. 3 黑曲霉 取新鲜培养物接种至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中, 置23~28℃培养5~7 d, 加入3~5 ml含0.05%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 将孢子洗脱。然后, 采用适宜的方法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内, 用含0.05%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含孢子数50~100 cfu/ml的孢子悬液。

2. 2 供试液制备 取供试品10 g、十四烷酸异丙酯20 ml至含无菌玻璃珠的锥形瓶中, 置45℃水浴中, 充分振摇, 使供试品溶解, 再加入45℃ pH 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 ml, 振摇5~10 min, 置45℃水浴保温、静置使分层, 取下层作为1:10的供试液。

2. 3 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

2. 3. 1 试验组 各取1:10供试液、试验菌液1 ml, 注入同一平皿中, 立即倾注相应琼脂培养基, 待凝结后, 培养, 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 测定试验组的平均菌落数。

2. 3. 2 菌液组 取试验菌液1 ml, 注入平皿中, 立即倾注相应琼脂培养基, 待凝结后, 培养, 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 测定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

2. 3. 3 供试品对照组 各取1:10供试液1 ml, 注入平皿中, 立即倾注相应琼脂培养基, 待凝结后, 培养, 测定供试品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

2. 3. 4 回收率计算 各菌株回收率(%)=(试验组的平均菌落数-供试品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100%。结果见表1(回收率应不低于70%)。

由表1可知, 用1 ml/皿供试液时, 各菌株的回收率均可达到70%以上, 且3次均能重现试验结果, 因此本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可用平皿法检查(即1 ml/皿)。

2. 4 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 本品为局部给药制剂, 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 控制菌应检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2. 4. 1 铜绿假单胞菌检查法的验证 分别取1:10供试液10 ml、铜绿假单胞菌菌悬液1 ml, 加至胆盐乳糖培养基100 ml中, 按铜绿假单胞菌检查法进行验证。结果见表2。

2. 4. 2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法的验证 分别取1:10供试液10 ml、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1 ml, 加至营养肉汤培养基100 ml中, 按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法进行验证。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 本品可用常规法检查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3 讨论

同一人工污染菌种及接种量的微生物在不同剂型药品里可有不同的检出结果, 一些非水溶性油剂或软膏剂, 可因其与水难溶, 其中污染的微生物难与培养基成分接触或因缺氧而可能不生长[2]。因此正确地制备供试液, 使药品中污染的微生物得以真实反映, 是保证检验结果正确可靠的重要前提。

以此次验证试验结果为依据, 确定可采用常规法测定苯海拉明软膏的细菌、霉菌、酵母菌数和控制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查。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二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海明威的名言范文3

【关键词】海明威,《老人与海》,艺术成就

《老人与海》出版50多年了,但仍历久不衰,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读者,包括中国在内。它用十几种语言译出,成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艺术成就:

1.简约的风格

海明威有一句名言:“冰山在海上移动是很庄严、很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海明威反对传统史诗式的小说,也从不写恢宏的长篇巨著,他的小说往往只载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故事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做“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海面之下,但他又要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老人与海》就是这样,情节非常简单,除为开头与结尾简单写老人亚提亚哥与孩子曼诺林的交往,中间篇幅全是老人在海上所见所闻、所想、所为,特别是老人与大马林鱼对峙搏斗的艰难经历,这就是故事的全部情节。这样,使人们读起这篇小说,似清澈流畅、朴实无华的散文,简洁含蓄。

2.精湛的叙事艺术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是这样评价海明威的:“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这突出表现在他的近作《老人与海》中。”在这部短短5万多字的中篇小说中,海明威把其精湛的叙事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冷静的纯客观的叙述。小说开头和结尾部分主要通过老人桑提亚哥和孩子曼诺林的对话来交代老人的生活背景,以及这一老一少之间真挚的友谊。对话采用的都是直接引语,没有转述,没有叙述中介,它使读者与文本中的人物零距离接触,直接地感受到人物的情绪。小说主体部分,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独白,小说仍大多采用自由直接引语,将老人内心的感受直接袒露在读者面前,由于没有叙述语境的压力,能自由表现人物话语的内涵、风格和语言。

2.2 频繁转换叙事情境。小说开头部分“准备出海”采用的是作者叙事情景,采用第三人称“他”“老人”的口吻描述老人的相貌、阅历、居住环境、生活状况,把故事的主人公展现给读者。小说主体部分——老人与大马林鱼搏斗,采用两种叙事情境,一是作者叙事情节,二是人物叙事情境。写老人每一个捕鱼动作时采用作者叙事情境,叙述者仍以第三人称的眼光来观察。对于老人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作者则采用人物叙事情境,用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让老人自我倾诉,叙述者还经常潜入到人的潜意识中,通过内心独白,揭示出老人的内心世界。

3.以写实达到象征寓意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遇难,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托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途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一副骨架。这件事给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决策觉察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并与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开始创作《老人与海》,并与1951年2月23日完成初稿。小说发表后,许多人感到这篇小说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但海明威却对此予以否定,他说:“没有什么象征主义。海就是海,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不好也不坏。人家说的象征主义全是胡扯。”不过他也曾经说过:“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够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可能代表许多其他事物。”的确,尽管海明威的写作动机并非象征,但由于他为小说虚构了一个虚的背景,它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这就使得故事近似寓言,作品本身所散发出的浓郁的象征意味却是人们普遍能感受到的:马林鱼可以象征人生的理想,鲨鱼可以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大海可以象征变幻无常的人类社会,而狮子则可代表勇武健壮、仇视邪恶、能创造奇迹的勇气和力量,桑提亚哥可以是人类中勇于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的代名词,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可以蕴含着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而孩子准备与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则可以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精神将代代相传。为什么作家明明在写实实在在的人物、景物和事物,然而却达到如此引人深思哲理的效果?读读海明威的生平介绍,是他一生勤奋写作所致,是其丰富的生活经历加上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所致,更是海明威艺术造诣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所致。正如一个优秀的诗人在他努力再现原汁原味生活得诗作中不经意地援用了典故一般,并未刻意追求,只是底蕴深厚使然。

总之,《老人与海》的篇幅是简短的,然而,在这短短的文字当中,却渗透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体现着作家精湛的艺术功力,因而,这部作品才被世界广大读者长久地喜爱着。

参考文献

[1] 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6.

[2] 孙海芳.《外国文学史简明教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海明威的名言范文4

关键词:广西莪术(Cureuma kwangsiensis);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发生规律;诱集;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3.4;S4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1-0082-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01.023

广西莪术是《中国药典》收载莪术的3种基原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1.、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set C.F.Liang和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g Y.H.Chen et C.Ling)中的一种,为单子叶姜科植物,亦称桂莪术,主产广西,其根茎作为中药莪术使用,其块根作为中药郁金(习称“桂郁金”)使用。莪术有破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效,郁金有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之功效。近年来文献报道莪术油还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等作用[1,2]。广西作为广西莪术的道地药材产区,传统种植于钦州灵山县、贵港市等地,种植面积666.67 hm2。随着药材及其他作物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周边环境的不断变化,近年来广西莪术受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为害严重[3]。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是一种食性极杂的害虫,已知寄主植物有100余种,为害极其严重,在有些寄主上的危害甚至是毁灭性的[4,5]。国内外有关桃蛀螟为害姜科植物的报道甚少。国内仅吴忠发等[6]报道桃蛀螟是姜科植物的重要害虫之一,主要为害姜花、黄姜、圆瓣姜花;印度也有文献报道,桃蛀螟严重为害姜科植物可导致产量损失50%[7]。广西莪术作为桃蛀螟的新记录寄主,蒋妮等[3]已对桃蛀螟在广西的生活史、寄主范围(姜科植物)、自然天敌等方面开展了研究,经田间调查发现桃蛀螟除了为害广西莪术外,还可为害红球姜等24种姜科植物,其中对红球姜[Zingiber zerumbet(Linn.)Rosc.ex.Smith]的趋性最强[3]。为此本试验重点研究了桃蛀螟在田间的为害特性及发生规律,以及化学防治及诱集技术,种植红球姜作为诱集植物,引诱桃蛀螟到其上产卵、为害,然后集中消灭,探讨有效的无公害防治途径,以期为田间科学防控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康宽),由美国杜邦公司生产;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由江苏皇马农化有限公司生产;480 g/L毒死蜱(乐斯苯)乳油,由山东济南汇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乳油,由山东天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5.0%锐劲特(氟虫腈),由上海谱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1.8%阿维菌乳油,由华北制药集团爱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1.2 方法

1.2.1 田间为害特性及幼虫种群消长规律调查 2012~2013年在广西药用植物园姜园内虫口密度较大的地块设置固定调查样地,定期调查桃蛀螟的发生情况、为害部位、为害特征,结合室内饲养完成该害虫的生活史。4~11月莪术田间生长期调查幼虫种群消长规律,每个月调查1次,每次调查5点,每点20株,共100株,拨开整个植株,统计受害株数及蛀道内的幼虫数量;12月至翌年3月莪术倒苗期调查枯萎的茎干、叶片中的虫口数量,根据统计结果绘制曲线图。

1.2.2 田间防治药剂筛选 2012年在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小林莪术种植基地开展防治试验,试验区莪术种植密度为20 株/m2,按照当地传统方式种植管理。6个供试药剂随机区组设计,以清水作对照,共7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为防止农药间交互干扰,各处理间间隔1 m的距离不喷药。每小区面积为50 m2,首次喷药时间设在越冬代的卵孵化盛期及第一代低龄幼虫高峰期(5月20日),连续喷药3次,每次间隔6 d,最后一次施药后10 d调查药效,每小区调查5点,每点20株,共100株,拨开植株,统计死亡虫数,以校正虫口减退率表示药效。

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对照死亡率)/(1-对照死亡率)×100%

1.2.3 种植诱集植物红球姜防治试验 试验地设在南宁市隆安县小林莪术种植基地,设3个处理,小区间隔10 m。

1)处理1:2012年2月中下旬在广西莪术地块(约667 m2)四周种植宽约2 m的红球姜诱集带,种植密度为20 株/m2,9月下旬割掉红球姜地上部分集中烧毁,广西莪术不再采取其他防治措施。

2)处理2:2012年2月中下旬在广西莪术地块(约667 m2)四周种植宽约2 m的红球姜诱集带,种植密度为20 株/m2,并在8月中旬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 000倍液防治一次,9月下旬割掉红球姜地上部分集中烧毁。

3)处理3(对照):只种植广西莪术地块(约667 m2),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

1.2.4 调查方法

1)广西莪术受害情况调查:2012年9月中旬,在南宁隆安县小林广西莪术种植基地随机5点取样广西莪术植株,每点100株,共500株,统计受害株数,并拨开茎干统计桃蛀螟幼虫及蛹的数量,计算受害株减少率及虫口减退率。

受害株减少率=(对照受害率-处理受害率)/对照受害率×100%;虫口减退率=(对照虫口数-处理虫口数)/对照虫口数×100%

2)红球姜受害情况调查:2012年9月中旬,在南宁隆安县小林广西莪术种植基地随机5点取样红球姜植株,每点100株,共500株,统计受害株数,并拨开茎干统计桃蛀螟幼虫及蛹的数量,计算受害株率及平均虫口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为害特性及发生规律

广西莪术为多年生姜科植物,在传统产区每年3~4月种植,10~11月采收。人工种植地块由于水肥好、管理到位,植物长势好,虫害发生期要稍早于自然生长条件下的广西莪术地块。据调查,人工种植的广西莪术桃蛀螟为害时间为每年4~10月,而自然生长的广西莪术为害时间为每年5~11月。随着寄主植物的生长,田间表现出两种显著的为害特征。4~5月初广西莪术长出3~5片新叶,株高约20 cm,成虫主要将卵产在卷曲尚未展开的心叶上或嫩叶主脉两侧,散产,1粒或2~3粒。初孵幼虫蛀食叶肉,形成1~2 cm长的透明食道,发育至2~3龄经短距离爬行后,蛀入植物的嫩茎取食为害,田间多表现为心叶枯黄凋萎,拨开受害部位,蛀道较小,直径约为3~6 mm,这种为害状多持续至6月底;7月,株高70~80 cm,植株基本停止生长,成虫多将卵产在茎干上,幼虫孵化后蛀入茎干取食,随着虫龄的增大,幼虫不断往下钻蛀、取食、发育,蛀道较宽,直径约为8~10 mm,蛀道内较潮湿并有丝状体,茎干自上而下排列有孔径约为2~3 mm的排粪孔3~5个,植株近地面处可见明显虫粪排出,有些植株茎干上出现2~3头幼虫同时为害,老熟幼虫多在蛀道底部吐丝结茧,而越冬代幼虫或蛹多在枯枝落叶上越冬,田间多表现为茎干中空,易折断,整株倒伏。

调查结果(图1)表明,桃蛀螟种群数量在1~3月保持较平稳的水平,4月数量急剧减少,5月达到1个小高峰,6月数量又有所减少,7~9月为全年发生高峰,10月后随着天气转凉变冷,虫口数量呈减少趋势。以上全年虫口变化规律与该虫生活史有关,12月至翌年3月主要为越冬的老熟幼虫,所以数量保持在较平稳的水平;4月为羽化盛期,幼虫数量急剧减少;5月第一代幼虫孵化开始为害,幼虫数量随之增加,6月为第一代幼虫化蛹羽化盛期,田间幼虫数量减少;6月下旬及7月田间开始出现世代重叠,8、9月广西莪术营养生长至最旺盛时期,田间食料充沛,所以7~9月形成了一个全年为害高峰期。

2.2 防治效果分析

2.2.1 药剂防治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供试的6种药剂中,20%氯虫苯甲酰胺对桃蛀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田间防效为76.52%,极显著高于其他5种药剂;2.5%三氟氯氰菊酯对桃蛀螟的田间防效为71.62%;480 g/L毒死蜱、1.8%阿维菌对桃蛀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防效分别为65.37%和64.56%,差异不显著;5.0%锐劲特的防效为53.43%,4.5%高效氯氰菊酯防效仅为32.46%,防效均较差。

2.2.2 红球姜诱集防治效果 表2显示,红球姜与广西莪术搭配种植,广西莪术受害率为57.20%,红球姜受害率高达86.20%,可见桃蛀螟对红球姜表现出较强趋性。采取种植诱集植物进行防治(种植诱集植物红球姜诱集桃蛀螟,然后将被害茎叶剪下烧毁,达到防治的目的),与对照相比,广西莪术的受害株减少67.48%,虫口数减少75.22%;种植红球姜诱集并配合使用1次高效低毒药剂,与对照相比,可使广西莪术受害株减少93.71%,虫口减少96.21%,防效显著。表1显示,采取单一化学防治措施,用药3次后,田间最好防效为76.52%。可见种植诱集植物并辅以少量化学防治,防效更好,且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3 小结与讨论

氯虫苯甲酰胺是第一个具有新型邻酰胺基苯甲酰胺类化学结构的广谱杀虫剂,其作用方式主要通过对昆虫鱼尼丁受体的活化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可有效防治大多数鳞翅目害虫23种、鞘翅目害虫11种、半翅目害虫3种、双翅目害虫2种、等翅目害虫2种[8]。目前尚未见在防治桃蛀螟上的报道。本试验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对广西莪术桃蛀螟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该药剂较菊酯、有机磷等常用杀虫剂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防治桃蛀螟的首选药剂。而从长期的防治考虑,建议将氯虫苯甲酰胺与三氟氯氰菊酯、毒死蜱等不同类型的杀虫剂轮换使用,不易产生抗药性,防效更持久。

诱集植物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污染环境、对天敌安全等特点,不但能提高农田和果园生物多样性,而且作为天敌的培育圃,能够促进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从而大幅度减少杀虫剂的使用,节约成本,增加效益,因此利用诱集植物防治害虫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经济意义[9]。20世纪70年代以后,诱集植物在棉花、大豆、花椰菜、马铃薯、玉米等作物上得到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效益[10-12]。有文献报道,桃蛀螟对向日葵有较强趋性,4月播种向日葵,5~6月花期时向日葵的花盘可吸引大量桃蛀螟成虫前来取食花蜜补充营养并产卵,从而减轻桃树受害[13]。在广西,桃蛀螟成虫羽化产卵盛期为4~5月,此时为广西莪术花期,向日葵尚处于幼苗期,可见向日葵不适宜作为广西莪术桃蛀螟的诱集植物。本研究结果表明,红球姜对桃蛀螟有很强的诱集力,在广西莪术四周种植红球姜并辅助1次化学农药防治,广西莪术的受害株减少率及虫口减退率均在90%以上,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对保护环境及减少经济投入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红球姜与广西莪术同属姜科植物,物候期基本一致,且野生资源丰富,繁殖力强,易人工种植,建议将红球姜作为防治广西莪术桃蛀螟的诱集植物,在生产中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 曾建红,黄庆龙,陈 旭.莪术抗癌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5):426-428.

[3] 蒋 妮,刘丽辉,缪剑华,等.广西莪术蛀茎害虫种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2):172-175.

[4] 孟 文.杂食性害虫:桃蛀螟[M].第二版(上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5] 王振营,何康来,石 洁,等.桃蛀螟在玉米上为害加重原因与控制对策[J].植物保护,2006,32(2):67-69.

[6] 吴忠发,谢保龄.桃蛀螟为害姜科植物的特性及防治[J].广西农业科学,1998(3):142.

[7] KOYA K M A,BALAKRISHNAN R,DEVASAHAYAM S,et al. Assessment of yield loss caused by ginger shoot borer 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6e[R]. India:Central Plantation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1985.

[8] 徐尚成,俞幼芬,王晓军,等.新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及其研究开发进展[J].现代农药,2008(10):8-10.

[9] 许向利,花保祯,张世泽.诱集植物在农业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J].植物保护,2005,31(6):7-10.

[10] BOUEHER T J. Why perimeter trap cropping works[A].Proceedings of the 2003[C]. New York:State Vegetable Conference,2003.131-132.

[11] HOKKANEN H M T. Trap cropping in pest managementg[J].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1991,36:119-138.

海明威的名言范文5

关键词:陌生化;《老人与海》;语言表达;故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

前言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维克托·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现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陌生化”是相对于习惯和经验而言的,它产生于变形与破坏,产生于差异与独特。对于眼前的事物,人们在感觉上会渐渐习以为常,一旦这种习惯养成,就会出现机械的自动接受的倾向,因而必然导致对客体的熟视无睹。如要打破这种对事物的认识成了惯性的认知,就有赖于“陌生化”手法的运用。“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不是要达到一种审美认识,而是要达到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就是靠陌生化手段在审美过程中加以实现的”(朱立元,2005:45)。“陌生化”的一个突出效果即是对现实和自然进行创造性的变形,使之以异于常态的方式出现于作品中,从而使读者有“惊奇”之,产生对周围熟知事物的新“发现”。人们也正是在这种“惊奇”的“发现”之中使得身心得以超越习以为常的知觉经验,进而获得前所未有的审美享受(张冰,2000)。

20世纪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是一部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的经典小说。作者海明威对爱、恨、信念、人的尊严及命运的看法都在这部作品中有所体现。海明威自己也说过:“这是一部我一生为之努力的作品,读起来通俗简单,看着很短,然而却囊括了外部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部空间。”谈及《老人与海》的成功之方,人们大部分的研究聚焦在作品的寓意和硬汉形象的塑造及死亡的意义认知上,而用陌生化理论审视这部小说也不失为一种独特的视角,进而从中洞悉《老人与海》中所具有的艺术张力以及作品是如何增强读者的审美感受的。

一、语言表达

海明威素来以其简约洗练、干净利落的文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电报式”的语言成了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正如美国建筑师落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这也符合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冰山运动之美就在于它只有八分之一只露在水面上”(胡宗锋,1999:195)。在小说《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放弃了无关的素材,技巧的花招,感情的泛滥,蹩脚的形容。正如英国作家欧·贝茨所言:“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语言在故事的表达中是线形的,海明威在故事自身的描述中,语言符号尽可能简单化,明朗化,修饰语的运用降低到了尽可能少的程度,用几乎白描的手法叙述文中主人公桑提亚哥的言谈举止、事态发展和老人心理等。而“陌生化”有一个基本原则,即‘对日常语言进行有组织的’”(马新国,2002:393)。“陌生化”通过对前在文本经验的违背,创造出了一种与前在经验不同的特殊的符号经验,这种对前在经验的反拨,体现了陌生化的质的规定性,即取消语言及文本经验的前在性(陈旧而传统的文本经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势必要对前在的文本存在进行创造性的歪曲与变形,使之以反常方式呈现于主体面前,力求破常出新,正是在这种语言的变形与错位中,以求得陌生化效果”(杨向荣,2005:64)。传统意义上来说,一部为人称颂的小说在人们的认知中理应运用华丽的辞藻,繁杂的修辞方法来表现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这部小说中,语言在故事的完成中始终系统地采用了减少点缀与有意润色的痕迹,打破了某些传统语言叙述方式的常规,超出了读者的文体期待和接受定势。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说,白描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尽可能多的回味空间与想象空缺。

这部小说在语言上的陌生化还体现在作者对细节的详细描写。陌生化语言不同于其他表述形式的地方就在于,它以各种方式使普通语言“变形”。毋庸置疑,“变形”是实现“陌生化”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对细节的详细描写,可以使事物常见的比例变形,“当作家在艺术描写时,强调个别细节也就创造了一种特别的变形”(方珊,2002:66)。在《老人与海》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中,需要插入更多的素材描写。例如,海明威对老人捕捉马林鱼以及同鲨鱼搏斗的过程,精雕细刻,描叙详细。整篇小说共有77页。而老人捕鱼的过程,从大鱼出现到将它捕获(若不计大鱼上钩前的描写),就用去了33页,约占全文的1/2。老人同与鲨鱼的搏斗用了13页,约为全文的1/6,其中也一样充满了详尽的描述。故事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在我们眼前渐渐展开,一个个富有活力的细节积累起来,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一个接一个的细节,纷至沓来,读者不仅仿佛身临其境,而且更重要的是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受,因而进一步希望披文细读,去感受那种“清新”的冲击力。这种审美体验,是由于作家有意地“拉长”叙事,增加细节的复杂性,进而使其中的故事线索发生“曲折”,“拖延”过程的展开,增长了时间,使故事线索的展开由“线性”的“单一”,向细节的“多重”转化。因此,时间的序列,就有可能“异化”为空间中事物的组合。由于时间的流动缓慢下来,空间显得沉重而又突出,但读者却被细节的描绘牵引着,感情激荡不已。这样,时间走向空间,形成异化变形,作品中的时间和空间所形成的这种反差,与身在作品之外的读者的感受又形成新的反差。海明威的艺术之笔所造成的艺术魅力,就是这样巧妙地发挥作用的。还应该说明的是,细节的描写,是“选择”的结果。这里,也同样是“陌生化”在发挥作用。海明威曾经说过:

《老人与海》本来可以长达一千多页,把村里每个人都写进去,包括他们如何谋生、怎么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等。其他作家这么写了,写得很出色很好。在写作中,你受制于他人已经取得的、令人满意的成就。所以我想学着另辟途径。第一,我试图把一切不必要向读者传达的东西删去,这样他或她读了什么之后,就会成为他或她的经验的一部分,好象确实发生过似的。这一次运气好得令人难以相信,能够完全把经验传达出去,并且使它成为没有人传达过的经验。运气好就好在我有一个好老头儿和一个好孩子,近年来作家们已经忘记还有这种事情。……渔村里我所了解的一切,我都略去不写。

作者略去人们熟悉的、自动化了的东西,传达别人“没有传达过的经验”,抽取其他作家“已经忘记”的材料,正是为了突出老人深海捕大鱼斗群鲨这一事件。若真的把小说写到1000多页,不仅会使人们熟悉的材料读来乏味,也将把老人捕鱼斗鲨事件淹没在材料的大海里,老人的硬汉形象也将无从谈起。

二、故事结构

《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甚为简单:从渔一生的老渔夫桑提亚哥连续84天空手而归,在第85天只身一人驾小船远走深海,终于捕到一条强壮的马林鱼。不幸的是,归途遭到鲨鱼的袭击,老人全力搏击,回到岸上时马林鱼只剩下骨架。这个故事所涉及的几个意象—老人、大海、小船、马林鱼、鲨鱼—都是读者司空见惯的,如何让故事扣人心弦呢?这里作者就采用了陌生化的艺术手法。小说的开头写道:“他是独个儿摇只小船在湾流打鱼的老头儿,已经八十四天没钓着一条鱼了”。这句话给读者提供了三条信息:老头儿、小船和84天。这些信息都是现实生活中普普通通,极为平常的事物。它们本不会引起读者太大的注意和兴趣,也就谈不上给读者以审美感受。“但在艺术中,一旦经艺术家们有意识地对它们进行夸大或缩小、拆散与组合等加工改变,使它们在性质、外形、大小、色彩、形状等方面焕然一新,就会赋予它们以最大的艺术表现力,蕴含了艺术魅力,从而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方珊,2002:65)。读者的常识一般是,人到老年,应是畏天知命、逸享天年的时候,不应该“在湾流打鱼”。即使迫于生活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似乎也应该和他人结伴而“渔”,而不应该“独个儿”摇只“小船”。而“八十四天”竟没有打到“一条鱼”也是“反常”。作者对普通意象的重新“组合”,也就是对材料的变形。变形作为“陌生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使现成材料偏离其自然形式或通常惯用的标准,从而成为艺术的构成要素。通过变形,可以打破人们对现实中的人物和事物的习惯联想。经过偏离和重新建构的创造程序,生活事实变成了艺术事实,从而获得艺术性。作者这里已经告诉读者,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特别的老头儿”。这就为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马林鱼的出现“创造”了一个更为陌生的环境。它把小船拖到远海,进一步强化了“独自一人、无畏无惧”的意义。老人—小船—深海—大鱼形成了一组矛盾意象,为展示老人的个性创造了宽广的空间。“老人见过很多大鱼,他一辈子见过很多一千多磅重的,还捉住过两条那么大的,可从来没有自己一个人捉过。如今一个人,又在无边无岸的茫茫大海,他却跟他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过那么大的一条鱼拴在一根绳子上。而且他的左手仍然象收缩的鹰爪子一样紧紧拳着”。鱼越大越是衬托出老人在形体上的“渺小”,大海越是茫茫无际,“老人”的形象越是“形单影只”,就越能体现出他的“遗世独立”或“异乎寻常”。老人在捕鱼的紧要关头多次想起孩子,“孩子跟我来就好了”。年迈的老人,畸形的身躯(如“抽筋的左手”所暗示的),漂泊不定的小船,深不可测的大海,凶猛残暴的大鱼,这一切都突出了老人孤单的身影,以及与此相对立的坚强、毅力。同时,作者在作品中说得很明白:老人手中只有几件非常原始的捕鱼工具。这更进一步显示了,假若他不具备异乎寻常的力量,就不可能从险象环生的大海再回到人类社会之中;假若他不能体现出坚不可摧的毅力与勇气,自己的生存就会出现问题,捕鱼也一定会成为奢望。因而,老人只身一人驾驶小船进入大海,然后“无功而返”的过程,就是一系列矛盾相互激烈碰撞的过程。在种种矛盾的冲击当中,老人形象的艺术魅力才体现出来。换言之,海明威所设计的这些故事情节,其过程也就是读者追索艺术意蕴、展开审美体验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矛盾的提出和解决是一个打破“自动化”的过程。矛盾越尖锐,陌生化的程度也就会越高,作品的艺术效果也就会越强烈。对于熟悉的事物,我们已习惯于仅仅漠然地感知,这即是什克洛夫斯基所说的“自动化”。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自动化”存在于人的感受方式和各种活动之中。由于反复,这些感觉方式就会变成无意识的东西。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指出:“如果我们对感觉的一般规律作一分析,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动作一旦成为习惯性的就变得带有自动化了。这样,我们所有熟悉的动作都进入了无意识的、自动的领域。如果有谁回忆起他第一次手握钢笔或第一次讲外语时的感觉,并把这种感觉同他经上千次重复后所体验的感觉作比较,他便会赞同我们的意见”(方珊,1989:6)。一旦实现了“自动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会不假思索地去做事情,对习以为常的事情就不再那么专注,不去做深究理解,人的感受也就因此丧失了丰富性与诗意性,从而无法充分领略生活的五彩缤纷。艺术当中的“陌生化”同这种“自动化”正呈相反的趋势。“陌生化”手法在艺术中的应用能帮助我们摆脱感觉的“自动化”,使我们拉长与日常生活的距离,突破它的既成性去体验其中应有的清新与生机,去体验周围世界的绚丽多彩。在《老人与海》中,作者通过对老人桑提亚哥驾小船独自深海捕大鱼的叙事,背离并打破了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对“老人”、“小船”、“独自”、“深海”、“大鱼”等既成性思想观点和自动化理解,使它们呈现出引人注目的艺术魅力。

综观整部小说,故事结构的出彩之处还在于作者海明威对故事节奏的陌生化处理。作者并没有按照正常的叙事速度平铺直叙:“他是独个儿摇只小船在湾流打鱼的老头儿,已经八十四天没钓着一条鱼了。”故事就以这样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展开。这是一个带有高速度的概略,八十四天用一句话一笔带过,足见主人公桑提亚哥是多么地背运,为下文继续出海捕鱼打下了伏笔,接着作者放慢了速度,设置了一种悬念,使得读者的阅读心理和作品的故事情节的慢速展开形成一种对比,产生了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审美心理张力。在此,海明威用了几页的笔墨描述老人的生活,老人在和小孩马洛林轻松的聊天中不经意地决定第二天继续出海。叙述本身的节奏在桑提亚哥第二天早上起来时速度加快,渐渐地我们的视线跟着他的船缓缓地向前推进,这种减缓显然是必须的,“是因为伴随着叙述者的描述,出现了感受上的细微差别”(米克·巴尔,2002)。这种感受上的细微差别显然是源于故事节奏陌生化导致审美主体心理上守旧和创新这两股力量的冲突构成的张力美。它激发了主体的兴趣,使得他所观注意到的事物更加具体化,人物在这种特定空间中的细微的变化都难以逃脱审美主体的眼睛,而人物或者行动者本身的活动被慢动作化,描述也向前流动着。桑提亚哥和鲨鱼搏斗的场景的细致描述,为这段平和的音乐敲出了几个重音符,结尾当桑提亚哥睡着时,整个乐章轻轻地结束。小说的节奏如音乐般在平缓中有昂扬,在激烈中蕴藏着舒缓。老人只做一件事情,而这一件事情在海明威的笔下却被描述得跌宕起伏,令人回味而不为捕鱼的详尽过程感到厌烦,而文本话语和故事内容相互重复着,“这种重复的效果使不断发展、流逝的生活事件中某些东西有节奏地重复显示,从而显示出一种恒定的意义或产生某种象征意蕴”(童庆炳,1998:219)。陌生化的节奏中所形成的张力美使主体用新奇的眼光去关注被描述对象本身,让钝化的审美知觉复活,从而使主体在这种张力与新旧范式的冲撞中获得了新奇、陌生的审美体验。

三、人物形象塑造

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是文学史上不可战胜的硬汉形象的彰显。作为一名普通的老渔夫,桑提亚哥本并无特殊之处,但是海明威塑造人物形象的卓越之处就在于采用灵活多样的象征和表现手法,使故事和人物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老人”这一意象在西方文学中频频出现,而桑提亚哥不同于格林童话中的老渔夫,也不同于高尔基笔下的母亲,更不同于朱自清笔下伟岸的父亲,他完全是哲理化的人类形象和人类精神的象征。

“象征性文学为了暗示某种深远、普遍的哲理、意蕴和主观情思,在文学意象的塑造中,对客体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成为变形化、拟人化的假定性意象,这种意象有超越自身的内涵”(童庆炳,1998:163)。小说中,老人被放置在一个任性而永远无法预测认知的大千世界,使他无法摆脱这种无形的威胁与挑衅,使得征服强大自然的过程本身变得厚重而又得超越极限。海明威在此放弃了以前作品中“迷惘者”的现实性困惑与痛苦和“人被一个敌意的宇宙毫无理由地惩罚”的自然主义命题而“让位于个体英雄坚持到底的主体意志和尊严”(于冬云,2002:46)。桑提亚哥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被限定在个体的叙述空间和生存意义的寻求之中。他有着人们熟悉的老人的面孔和躯体,但是却有一颗年轻而敢于忘却自身生理表层上的限定,向无法预测、无法把握的客体意志宣战的决心。这陌生之处正是对历来“老人”这一固有形象的颠覆,它已经超越了其自身具体的、个别的现实属性,而是以更概括更提炼的方式诠释了他被赋予的象征性意义。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老人”同鲨鱼群进行殊死搏斗的过程,把桑提亚哥的形象推向极致。面对贪婪血腥的鲨鱼,老人拿出了船上所有的东西作为武器,鱼叉、刀子、船桨、棍棒、舵把、帆杠等统统派上了用场。他拼尽全身力气同它们展开了血战。硕大的鲨鱼一个个不死即伤,鲜血染红了海面。尽管鲨鱼越来越多,老人却越战越勇,明知保不住马林鱼,但他却不屈不挠,奋战到底。老人的孤单、衰老,与茫茫的大海、强壮的马林鱼、贪婪的鲨鱼群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作者越是突出这种反差,便越能反衬出另一种反差,即在老人之“老”同他在捕鱼斗鲨过程当中表现出来的惊人的力量、勇气、斗志之间所形成的强烈的反差。两种“反差”,都是对“老人”形象的“陌生化”呈现。由于把老人的形象置放在十分恶劣的生存环境当中,同时也由于对他的形象描写过程也就是在极限化了的情景中展开的,因而这种艺术上的“极端化”,创造性地展现了“陌生化”的要义:老人总是与众不同,总是别具风采,也总是那么异乎寻常。这样,他的形象才可能是突出的,独一无二的。这种“极端化”无疑因为有违老人形象的现实常规而形成“变态”。它阻断了读者对“老人”形象的既定性理解方式,使“老人”形象失去常态,迫使读者用新奇的眼光去看待“老人”,使读者诗意且持久地去体会“老人”的硬汉形象。

小说的结局是老渔夫的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下长长的脊骨,从物质表层来看,老人出海的目标已被粉碎,但是他在种种压力下表现出的气魄和优雅风度使得桑提亚哥成了海明威笔下最为典型的“硬汉形象”代言人。他那顽强拼搏、自尊自信、敢于向自然宣战的精神和气魄,使他终于取得了胜利。在塑造桑提亚哥这一人物时,海明威注重对其体貌和眼神的描写,体现出了老人外表的苍老与内在的力量。在桑提亚哥身上,两种势均力敌的抗衡力量形成了这个人物的极大张力,同时强化了读者对这一人物的期望和人物本身的真实感:一是桑提亚哥连续八十四天的背运以及那条像“永久失败的旗子”的破船帆和他那“未被打败的”眼神相对峙;一是他那“伤痕斑斑的肉体”和他那双“清澈愉快的眼睛”相对峙。这两种对峙使读者对人物产生新的期待,同时也为人物的行动展开了广阔的心理空间和环境空间。或许正是在这茫茫的大海上,在这险象环生的处境里,在奇特得不可思议的对峙下,老人这个“遗世独立”形象才得到印证,与此同时作者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点出他的主题意蕴:“人可不是造出来要给打垮的”,“可以消灭一个人,就是打不垮他。”

结语

文学创作的艺术宗旨不在于审美目的,而在于审美过程。人们感知已经熟悉的事物时,往往是自动感知的,是旧形式导致的结果。要使自动感知变为审美感知,“陌生化”手段就必不可少。在《老人与海》中,作者海明威无论从语言表达方面、故事结构编排方面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都出色运用了“陌生化”手法,使得读者冲破审美惯性,超常出新,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冲击和震撼。作者通过“陌生化”手法的运用,激发读者“发现”的力量,打破“自动化”的束缚,改变人们习惯的认知方式,还之以新鲜感,从而调动了人们的审美注意力,使得读者在审美张力中,理解了文学形象所赋予的寓意,并跟随作者简洁凝练的叙述,欣赏到文学艺术中所存在的美感。

参考文献:

[1]厄内斯特·海明威,1987,《老人与海》[M],董衡巽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2]方珊,2002,《俄国形式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3]胡宗峰,1999,《英美文学精要问答》[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4]马新国,2002,《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米克·巴尔,2002,《叙述学》[M],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乔治·普林浦敦,海明威访问记[A]。海明威,1987,《老人与海》[M]附录。桂林:漓江出版社.

[7]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A]。载方珊(主编),1989,俄国形式主义论文选[C]。北京:三书.

[8]童庆炳,1998,《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9]杨向荣,2005,陌生化[J],《外国文学》(1):61-66.

[10]于冬云,2002,硬汉神话与生命伦理[J],《外国文学评论》(2):44-51.

海明威的名言范文6

于是,在这个难忘的暑假里,我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入了海明威的笔下,遨游了《老人与海》的精彩世界。

《老人与海》,-本坚强的书,它用富有哲理的语言向我诠释了一个道理--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记得书中有一位年迈的古巴老渔夫桑地亚哥,他一直是靠捕鱼为生。每天老人都会钓上许多许多鱼。他感觉上天对自己很公平。但是有一次,老人干了一天都没有收获。他不灰心,他相信自己总会钓上鱼的。一天,两天,三天……一直到第八十三天,老人仍旧一无所获。坚强的他心中不免有一些失落,但他没有放弃。终于在第八十四天,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老人欣慰地笑了。他觉得虽然在这些日子里经受了很多磨难,但换来的回报是值得的。顽强的老人用他坚强的态度告诉我们: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

小说中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大不败他。”这是一句多么意味深长而又发人深思的话呀!是的,人的一生都会有失败的时候,这时困难会阻碍我们前进,挫折会打击我们的心灵。但是即使身心受到摧残,我们的精神也不容许让它战胜。就像杰出的科学家--爱迪生,他的一生拥有了一千多项发明。在人们的眼里他就是个天才。但试问有谁去想过在他成功的背后隐藏着多少另人揪心的失败经历?当面对失败时,他总是以惊人的毅力去战胜它,从不畏惧。在爱迪生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奇妙的东西,它是勇敢。古往今来,名人伟人数不胜数,他们都在用伟大的精神谱写着伟大的事迹,这些无一不是告诉我们: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

失败是什么?曾经无数次地问过自己。现在我可以认真地说,失败是不小心摔了一绞,爬起来就是了。那成功又是什么?爸爸说,成功是做了一番大事业;妈妈说,成功是做了一位合格称职的母亲。对于我来说,成功是勇敢地一次次从失败中走出,并学会“吃一先,长一智。

上一篇操心的表姐

下一篇对联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