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虽寿赏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龟虽寿赏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龟虽寿赏析

龟虽寿赏析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075―0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往往会忽略诗歌的张力结构这一美学概念。下面我从美学的层面回到了文学的本体上来讨论诗歌张力的美学构建。包括诗歌的张力结构和诗歌的特殊美学效应。

一、诗歌的张力结构

诗歌的张力结构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个意义,诗歌的张力是内涵和外延的有机完整的结构,是情感与意象的关系。第二个意义是,是言象意之间的连续完整的统一。我们可以举出其他学者从不同角度的类似解释。

如第一个意义马列文论中叫本质力量(知情意)与对象的关系。而西方解构主义从语言学的角度叫语言的能指性与所指性之间的关系。朱光潜先生在其著作《诗论》中以表现主义角度阐释为意象与情趣的关系。而第二个意义则是被我国学者嚼烂的“声文,情文,意文”之间产生的“神韵”“兴味”“韵味”“境界”“意境”等。

这两种精神之间便存在着张力与冲突。要么沉迷堕落,要么披着一身光彩超脱于世俗之上。而希腊人将两者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希腊悲剧,使意志外射于意象,产生一种悲剧意识,一种张力。在丑恶缺陷鄙陋之中,人们能够享受到美的情趣。

在我国古代经典的诗歌之中大都是情趣与意象的有机契合。富于诗歌的张力结构(注意这里是张力结构)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行》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二首》

在这些诗中情景交融,一幅幅画面牵引着我们的无限遐想,从而使我们游离于幻化世界中,感受着人生的冷暖,生命便超脱了现实的庸俗。

按着退特的说法,由词与词之间的组合而形成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是诗歌的外延意(词典意义),也就大致上相当于朱光潜先生的意象。它所引起的吟者的无限遐思则是诗歌的内涵意,也就大致上相当于朱光潜先生的情趣。

这不是一个事物的不同叫法吗?

因此王剑先生把退特“诗歌的张力”解释为诗歌的意象(外延)所引起的无限的审美联想(内涵)之间的审美想象空间张力。这只是诗歌的审美张力结构,他没有认识到诗歌张力的特殊美学效应。

二、诗歌张力的特殊美学效应

那么我们现在就谈一下在中学诗歌教学中诗歌张力的美学效应,请看下面几首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龟虽寿》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刘禹锡《浪淘沙》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读这几首诗直觉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在构成诗的意象上,形成两种或多种相反相承的艺术形象世界。一种丑恶鄙陋,如梅菲斯特一般向下牵引着人生的沉沦,而另一种则如浮士德般始终反抗着这种牵引,勇往直前激励着人之灵魂。这两种力量就构成了一种完整的富于张力的艺术形象世界。给人以紧绷感,以火山爆发之前的膨胀感,以满弓待射的感。诗人们顿悟了宇宙人生的缺陷,人生的世俗丑恶和世态炎凉后,没有沉迷于“人生不满百,行乐当及时”的误区。在这里人的灵魂没有滑向堕落的万丈悬崖,而是反抗着堕落,反抗着肮脏,以勇士般的气魄“不管前面是万丈悬崖,还是地雷阵,都将勇往直前,死而后已。”

在吟咏这些诗歌时,我们的心灵有被蹂躏后的解放感,有灵魂久处泥淖之中而重沐阳光的清洁感,有敢于直面生命悲剧,为生命质量冲锋陷阵的豪杰感。

龟虽寿赏析范文2

新课程实施许多年了,其理念早已植根在不少教师的心中。多年来,他们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根据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各显神通,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并在总结与反思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笔者经常参与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育综合督导和教学工作视导,在欣喜之余,也发现了部分语文课堂存在教师的教学行为浅尝辄止或过犹不及的现象。

浅尝辄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研读教材不够透彻

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课文是个例子,借助这个例子,让学生学会知识方法,具备会学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教师在备课时忽视教材内容,对课文内涵、亮点理解不深,课堂上重点不突出,不能研读品味达不到欣赏的目的。课堂上教者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也是走马观花,学生还没有知其所以然,就匆忙进行拓展迁移。教者只是草草完成“学会”的目标就鸣金收兵,下面的拓展迁移无异喧宾夺主,达不到提高的目的。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蓝蓝的威尼斯》一文,先让学生感受了威尼斯的水色美、建筑美、秋色美,再归纳出课文以游踪为序和分类描写的写法,最后出示威尼斯将要消失的材料,让学生讨论拯救威尼斯的策略,拟写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宣传标语。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蓝蓝的威尼斯”中“蓝蓝”有何含义,课文怎样体现威尼斯的美等问题教者都没有关注,当然就不能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学完后,学生对课文精彩之处全然不知,时间一长,就痕迹全无。这样做严重浪费教材提供的资源,违背了新课程理念的初衷,得不偿失。

二、学法指导过于肤浅

达尔文说过最重要的学问是关于方法的学问。新课程注重学法指导,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讲授《龟虽寿》一课时,教者能抓住诗歌教学的瓶颈,强调诵读和欣赏是学习诗歌的主要方法。课堂上教师先示范朗读,再安排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读的过程中只是纠正了错误的读音,至于怎样诵读,诵读时采用怎样的语调、情感、语速,重音的处理等则毫不涉及。在赏析诗歌时,教者归纳出抓关键词、品味感情、修辞手法、描述画面等几种赏析方法,让学生按图索骥。设置这一教学环节,说明教者已具有方法意识,但在具体赏析时,教者丢掉了上述归纳的方法,对学生信马由缰的回答,只是简单的说“不错”,失去了方法指导的意义,枉费了老师的苦心,没有达到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形同虚设。如能让学生从上述方法中自由选择一种,有针对性的赏析,教者再对学生不足之处作点评,就会达到方法指导的目的。

三、学生活动不够充分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课堂有学生讨论的声音,有学生思想的声音,有学生质疑的声音。

学生小组讨论是课堂常见的活动形式,也是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小组成员各抒己见,补充整合,这种形式集众人智慧,对小组每位成员能起到促动启发作用。小组讨论时,往往明确讨论问题,明确小组成员分工,讨论结束,形成明确的答案。部分教师的课堂上,教者提出问题后,小组讨论,几分钟后,便结束讨论,开始交流。部分学生还没来得及参与,更谈不上整合观点,没有达到小组讨论的目的。交流时,也还是个别学生的观点,不是众人的智慧,以至于使学生产生戏弄感,失落感。在《蓝蓝的威尼斯》课堂上,教者提出“为什么是蓝蓝的威尼斯呢”这一问题后,小组讨论不到两分钟就结束了,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小组讨论的形式有利于化解难点,应形成众说纷纭的热闹场面。很遗憾,笔者没有看到这个场景。

学生活动还表现在对话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对话教学,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大师对话,一些课堂对话过于肤浅,为了对话而对话。一位教师在《醉翁亭记》一课上,让学生提出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困惑,学生仅从理解文言词语的角度提出几个问题,而文章的谋篇布局,作者的情感无人问津,使人觉得学生没有沉浸文本,课堂质疑流于形式。鼓励学生质疑,与同学、老师、文本、作者对话,并教会质疑方法尤为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四、教师点评不够到位

新课程中教者从传授者退为活动的支持者帮助者。善于倾听,善于点评,善于煽情,善于把握目标是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教师的点评,不是简单的褒贬,而要注重点拨,启发引导,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判断和增长能力的关键所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课堂上,教者提出“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的回答竟是“高昂的语气”,笔者感到疑惑,而教者未置可否,是自己把握情感不准,还是怕影响学生的发言热情呢?在学生认识发生偏差疑惑时,进行必要的引导,纠正认知方向,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者责无旁贷。

《记承天寺夜游》这堂课,教者让学生描述美丽的月色,生描述道:月光洒下大地,大地如同披了一层轻纱……竹子、柏树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水墨画,一切如诗如画。据教者介绍,这是一个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班级,难得有这样精彩的发言。笔者认为教者肯定会以此为契机,作出有意义的点评,以达到鼓励该生激励其他同学的目的。可惜,只是两个字“很好”,学生的描述好在哪里,师只字未提。适当到位的赏识,是促进学生加速的动力,有助于形成和谐民主的课堂。儿童憎恨的是任何时候也不能从他那里得到表扬和承认的老师,某儿童心理学家的这句话给人启发。

五、积累运用不能夯实

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学生应该准备一本积累本丰富语文知识。课堂也是积累的主阵地。课堂上往往是学生说得多,写得少,活动多,积累少。语文课堂可以积累的知识很多,新词好词的积累,文言知识的积累,名言佳句的积累,文化文学知识的积累,文章技法的积累等。学完《龟虽寿》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后,可让学生收集表达雄心壮志和送别的诗句,整理在积累本上。《苏州园林》学完后,可让学生整理本课的成语,并运用这些成语写话。可是课堂上教师只是让学生认读理解完毕便进入下一环节,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呢?学完课文《一双手》后,学生了解了选取最具特征的部分写人的技法,教者让学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此时离下课还有二、三分钟时,只能作为课后作业。因为缺少交流,学生对这种手法运用怎样,不了了之,使写作训练流于形式。

课堂教学行为过犹不及表现在:

一、问题设计支离破碎

新课程倡导整体感知与品词析句相结合,反对注入式,满堂灌。倡导启发式,但启发式不是满堂问。一些课堂设计的问题太多,过于琐碎。一位教师在《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整体感知环节设计了五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走出户外?2.作者如何描写月色?3.月夜图有何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作者情感?5.怎样理解“闲”字?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阅读费力,产生畏难心理。这些问题前后不够连贯,过于松散,不利于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整体感知的问题要选好切入角度,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课堂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主问题可从文章题目、文章结构、文章语言等角度入手。如《记承天寺夜游》从题目入手可这样设计问题:作者和友人夜游承天寺看到怎样的美景?心中有何感受?这样设计既整括了课文内容,前后相互关联,学生心理上也易于接受。有些课堂教者的口头提问指向不明确,多次变换表达方式,学生无所适从,难以进入思考状态。

二、教师讲解越俎代庖

新课程下教师从传授主角退为活动支持者帮助者,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适当适时的点拨会使学生柳暗花明,如醍醐灌顶。必要时的讲解不但不可少,还要讲得生动,讲得细腻,讲得精美。但这种讲不是教者直接说出疑难问题的答案,不少教师抱怨学生基础差,如果不多讲,学生会领悟不清,害怕讲不透,讲不全。遇到教学重点难点,教师代劳。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闲”是理解的难点,交流讨论时,生回答不到位,教者害怕课堂预设任务不能完成,打断学生发言,直接讲解“闲”的内涵。笔者认为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可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自己道出“闲”的诸多内涵。教者最后作整合归纳。长期以往,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拓展延伸喧宾夺主

为丰富学生积累,课堂教学内容一般70%左右紧扣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拓展延伸。但这种拓展延伸也要把握一个量和度。一位教师在诵读欣赏《龟虽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上,整w感知两首诗后,拓展了曹操的《短歌行》和岑参的《醉里送裴子赴镇西》《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经》两首送别诗,学生朗读一遍,又出示柳永的《雨霖林》一词,让学生比较该词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风格的不同。学生读一遍就能明白四首课外诗的大意吗?一堂课一共讲了六首诗词,每一首都是浮光掠影,这种拓展意义不大,学生不会留下多少痕迹,甚至连课内必须掌握的两首也没有印象。

少数语文课堂语文味不浓,理解课文大意后,便拓展迁移。一位教师在《环球城市风行绿墙》的课堂上,让学生理解绿墙的特点和环保价值后,进行拓展,设计如下问题:有人认为绿墙不安全,你是否同意呢?你认为中国城市环境要达到巴西城市环境标准,需要做哪些工作?这两个问题紧扣课文内容设计无可厚非,关键是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出现思路混乱,理由表达不充分的毛病时,教者不能引导学生怎样引经据典,怎样描述使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或切实可行。怎样表达这是语文课的任务,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只就问题讲问题这不是语文课。

四、教学媒体哗众取宠

龟虽寿赏析范文3

摘 要: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课外古诗背诵应该讲究一定的教学策略。巧用前言析重点,来理解诗词;为了更好地贯彻积累,应该提倡通过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自学,训练语感;从民族思维与文化的角度挖掘诗词的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感悟。本文从这三方面内容进行教学探讨。

关键词 :课外古诗背诵 教学策略 诵读

古人云:诗贵言志,言以载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诗歌,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美学、伦理、道德等思想情感,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陶冶和文化价值的选择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余秋雨先生说得好:“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翻开初中课本的最后几页,十首课外背诵古诗词无疑增添了我们语文书的厚重感。这便是当今语文教育对于“诗教”的一种回归,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我们教育下一代不忘中华文化,就应该倡导多读诗歌。这些诗歌宛如一个个美丽的花窗,帮助学生们去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也让学生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有对中华文化的那种感念与认同。

但对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们来说,“背诵”这两个字确实让他们颇为头痛,不仅背诵还要默写,写错一个字还得不到满分,这让学生顿时丧失了背诵这些古诗词的动力与信心。作为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汲取中国传统诗教的精华,帮助学生领略诗词风采,增强背诵的兴趣。

课外古诗词背诵,可以布置学生们利用寒暑假先把这些诗歌背起来,会默写。开学就来个比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好。当然笔者会引导学生说:“这些古诗词可都是流传千年,备受历代文人赞誉,不仅是你们,许多古代名人都背过这些诗,而且大多6岁就能背诵了,你们已经十二三矣,是不是也该迎头赶上呢?”短短的导入或许能激起部分同学对于这十首诗词的兴趣,但真正要将诗教予人温柔敦厚的作用传承给学生,教师还要运用多种角度来教学。

一、巧用前言析重点

首先,教师应该明确如何教这十首古诗词。按照新课标的规定,这些古诗都是必背篇目,那么就有可能在中考试卷中出现。试题形式主要是默写,那么教学重点便是背诵积累。教师们也都明白理解性的背诵能让学生记得又快又牢。面对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从古到今的诗话中对这些诗词进行了大量的解读与赏析,该如何抉择最好的精华作为教学内容,除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了解以外,不妨好好利用一下这些诗词前面的前言来确定重点。如七年级上语文课本《过故人庄》的前言:“‘绿树’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开轩’两句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充满了回归自然的情趣。”这个前言从

关键词 入手,明确了《过故人庄》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点明了孟浩然诗歌语言“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的特点,却不乏恬淡的艺术美,更不乏淳朴的生活美,诗人抒发的感情也一语带过。《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前言:“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诗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着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描述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同样类型的前言还出现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如梦令》《逢入京使》等诗词当中。

教师依据这些前言,再去寻找与这些前言内容相符合的诗话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容与意蕴的理解,可谓事半功倍,既不会太深也不会太浅,还能和学生的接受程度相适应,为学生打开学习背诵这些古诗词的大门。

二、自学为主诵诗歌

陈寿的《三国志》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意思是说反复阅读一本书,自然能逐渐了解它的涵义。这是一种通过精读以促进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尤其适用于自学者的钻研。学生学习课外古诗词也要以诵读为主进行自学。现在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朗读课文,教师要求齐读课文的时候,总能发现一些滥竽充数的学生,张着嘴就是不读出声音,甚至走神到千里之外,根本不知道所读何物。长此以往,即使到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威逼利诱”下背诵了古诗词,也达不到真正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将古诗词的意蕴了然于心。首先,采用多种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教师用示范诵读引领,唤起学生的诵读欲望,激发他们的诵读兴趣。每次教师均先提出具体的诵读要求,读后请学生交流诵读感受。例如诵读《龟虽寿》《泊秦淮》时,教师多次示范,学生跟着诵读,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教师还可让水平较高的学生领读,以激起更多学生的竞争热情,或根据具体的诵读材料,现场即兴点名,让学生诵读,或由学生自主选定诵读诗句,提高学生的诵读信心。多样化的诵读方式,将丰富语文课堂生活。当然如果教师本身具备吟诵的本领,也可以教学生们吟诵,让他们更进一步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洋洋大观。

其次,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师示范诵读和个体诵读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诵读技巧:

(1)语调方面。诗歌内容的改变和作者的情感流动都会带来语调上的改变。比如诵读《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应用较为醇厚的语调,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开始语调逐步上扬,最后一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应到最高点,还要有酣畅淋漓之感。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深入研读的习惯,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把握诵读语调。

(2)语速方面。学生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时,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应表现得惊喜欢快些,语速中速偏快;而在诵读《逢入京使》一诗时,应表现诗人无法传递书信给亲人只能捎带口信的悲伤,语速应该慢一些。

(3)语言的节奏停顿方面。七言诗以四三或二二三节奏停顿,五言诗以二三节奏停顿等。

第三,可以采用小组展示,亮出学生有特色的诵读水平。教师可以不定期地组织诗歌朗诵会:可让学生自行组合,进行诵读展示活动,展现学生独特的诵读水平。

在不断地诵读中,学生理解了诗的含义,锻炼了语感,体会到了诗歌中的情感流动,自然也会爱上学习古典诗词。

三、积淀文化承传统

我们知道,这些古代诗、词、曲等文学作品都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综合来看,这些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词汇和语法。这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呈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

二是诗歌中涉及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古代文化常识。对这些常识,学生应有所了解,但这不是诗词学习的主要方面。

三是诗词创作中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思维方式。如李白奇特的夸张想象、朱熹的借景喻理等,无不体现出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思维。

四是古典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古代仁人志士的“志趣”。它集中表现为以国家为己任的爱国精神、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等。学习这些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完善学生的审美人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是学习古诗词的主要方面。

从以上四个方面出发,教师就能很好地利用课外古诗词背诵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如笔者在教授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时,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李白与朋友交往情况的诗歌,学生纷纷背出了《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诗中佳句。接着笔者问学生,这些诗歌都有什么异同点。学生便开始议论,诵读着诗歌,说出了这些诗歌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季节,也表达了诗人的感情。在比较中学生还体悟到了友情的方方面面,比如对汪伦的感念,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对王昌龄的担心等等。此时笔者还介绍了古人折柳送别的传统,同学们便从心底感受到了中国古人折柳“惜别怀远”的款款深情。教授《逢入京使》时,对“龙钟”在不同诗句的意思做了介绍;《竹里馆》中“篁”的小篆写法,进而一起诵读屈原《楚辞·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感受屈大夫忧郁之情,一起领略文人墨客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小小诗词却蕴藏着如此巨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怎能不让人着迷?

课外背诵古诗词都是优秀的作品,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不同的诗词往往从多方面反映了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形象地告诉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可以说,诗歌是社会和人生的浓缩。学生通过背诵优秀的古诗词,就可以了解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风貌,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人生经验,从而提高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创造生活、认识人、理解人的能力;加深认识自身正在经历的现实生活,帮助他们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极大地丰富他们文学、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使其知识面更宽,视野更广。

学习古典诗词,可以拓展孩子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等,这些绝美的诗句不仅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也让他们学到了观察生活、描写景物的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等,这些诗句则向学生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助于他们人格的成长。

教师应从多方面研究课外古诗词背诵的教学策略,努力将美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中,让学生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一代传承者。

参考文献:

[1]王芳.诗教的课堂艺术[D].苏州大学,2006.

龟虽寿赏析范文4

立秋的古诗(一):

《秋前一日览镜》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红叶》罗隐

不奈荒城畔,那堪晚照中。野晴霜浥绿,山冷雨催红。

游子灞陵道,美人长信宫。等闲居岁暮,摇落意无穷。

《落叶》齐己

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

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

《落叶》王建

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

《红叶》吴融

露染霜干片片轻,斜阳照处转烘明。和烟飘落九秋色,随浪泛将千里情。

几夜月中藏鸟影,谁家庭际伴蛩声。一时衰飒无多恨,看着清风彩剪成。

《岳州看黄叶》张说

白首看黄叶,徂颜复几何。空惭棠树下,不见政成歌。

《霜叶飞》方千里

塞云垂地,堤烟重,燕鸿初度江表。露荷风柳向人疏,台榭还清悄。

恨脉脉、离情怨晓。相思魂梦银屏小。奈倦客征衣,自遍拂尘埃,玉镜羞照。

无限静陌幽坊,追欢寻赏,未落人后先到。少年心事转头空,况老来怀抱。

尽绿叶红英过了。离声慵整当时调。问丽质,从憔悴,消减腰围,似郎多少。

《立秋日》令狐楚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

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心中旧气味,若校去年时。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诗经》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渳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昂否。人涉昂否,昂须我友。

《醉中对红叶》白居易

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槐叶冷淘》杜甫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

路远思恐泥,兴深终不渝。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

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一叶落》李存朂

一叶落,搴珠箔。此时景物下萧索。

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吹罗幕,往事思量着。

《莲叶》李群玉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在君塘下种,埋没任春浦。

《诗经》瓠叶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早秋客舍》杜牧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

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由。

《落叶》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和杜录事题红叶白居易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一叶落》白居易

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寒温与盛衰,递相为表里。

萧萧秋林下,一叶忽先委。勿言微摇落,摇落从此始。

立秋的古诗(二):

《立秋日》

(唐)令狐楚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

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

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

心中旧气味,苦校去年时。

《城中晚夏思山》

(唐)齐己

葛衣沾汗功虽健,纸扇摇风力甚卑。

苦热恨无行脚处,微凉喜到立秋时。

竹轩静看蜘蛛挂,莎径闲听蟋蟀移。

天外有山归即是,岂同游子暮何之。

《重叠金(壬寅立秋)》

(宋)黄升

西风半夜惊罗扇。蛩声入梦传幽怨。

碧藕试初凉。露痕啼粉香。

清冰凝簟竹。不许双鸳宿。

又是五更钟。鸦啼金井桐。

《秋夜雨(和韵刘制几立秋夜观月,喜雨)》

(宋)吴潜

不嫌天上云遮月。雨来正是双绝。

雷公驱电母,尽收卷、十分袢热。

三更又报初秋了,少待他、西风凄冽。

灵司话头莫说。且唱饮、刘郎一阕。

《思佳客(立秋前一日西湖)》

(宋)高观国

不肯楼边著画船。载将诗酒入风烟。

浪花溅白疑飞鹭,荷芰藏红似小莲。

醒醉梦,唤吟仙。先秋一叶莫惊蝉。

白云乡里温柔远,结得清凉世界缘。

《和王卿立秋即事》

(唐)司空曙

秋宜何处看,试问白云官。暗入蝉鸣树,微侵蝶绕兰。

向风凉稍动,近日暑犹残。九陌浮埃减,千峰爽气攒。

换衣防竹暮,沈果讶泉寒。宫响传花杵,天清出露盘。

高禽当侧弁,游鲔对凭栏。一奏招商曲,空令继唱难。

《立秋雨院中有作》

(唐)杜甫

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

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已费清晨谒,那成长者谋。

解衣开北户,高枕对南楼。树湿风凉进,江喧水气浮。

礼宽心有适,节爽病微瘳。主将归调鼎,吾还访旧丘。

《立秋后自京归家》

(唐)李郢

篱落秋归见豆花,竹门当水岸横槎。

松斋一雨宜清簟,佛室孤灯对绛纱。

尽日抱愁跧似鼠,移时不动懒于蛇。

西江近有鲈鱼否,张翰扁舟始到家。

《立秋日登乐游园》

(唐)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唐)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立秋夕有怀梦得》

(唐)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

《立秋》

(唐)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立秋日与陆华原于县界南馆送邹十八》

(唐)武元衡

风入昭阳池馆秋,片云孤鹤两难留。

明朝独向青山郭,唯有蝉声催白头。

《渔家傲(七夕立秋)》

(宋)秦观

七夕湖头闲眺望。风烟做出秋模样。

不见云屏月帐。天滉漾。龙軿暗渡银河浪。

二十年前今日况。玄蟾乌鹊高楼上。

回首西风犹未忘。追得丧。人间万事成惆怅。

《秋思》

(唐)白居易

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

寂寞馀雨晴,萧条早寒至。

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

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

《立秋日悲怀》

(唐)令狐楚

清晓上高台,秋风今日来。

又添新节恨,犹抱故年哀。

泪岂挥能尽,泉终闭不开。

更伤春月过,私服示无缞。

《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

(唐)李绅

深夜星汉静,秋风初报凉。阶篁淅沥响,露叶参差光。

冰兔半升魄,铜壶微滴长。薄帷乍飘卷,襟带轻摇飏。

此际昏梦清,斜月满轩房。屣履步前楹,剑戟森在行。

重城宵正分,号鼓互相望。独坐有所思,夫君鸾凤章。

天津落星河,一苇安可航。龙泉白玉首,鱼服黄金装。

报国未知效,惟鹈徒在梁。裴回顾戎旃,颢气生东方。

衰叶满栏草,斑毛盈镜霜。羸牛未脱辕,老马强腾骧。

吟君白雪唱,惭愧巴人肠。

《立秋日题安昌寺北山亭》

(唐)孙逖

楼观倚长霄,登攀及霁朝。高如石门顶,胜拟赤城标。

天路云虹近,人寰气象遥。山围伯禹庙,江落伍胥潮。

徂暑迎秋薄,凉风是日飘。果林馀苦李,萍水覆甘蕉。

览古嗟夷漫,凌空爱泬寥。更闻金刹下,钟梵晚萧萧。

《立秋后一日与朱舍人同直》

(唐)徐铉

一宿秋风未觉凉,数声宫漏日犹长。

林泉无计消残暑,虚向华池费稻粱。

《寄华州周侍郎立秋日奉诏祭岳诗》

(唐)李景让

关河豁静晓云开,承诏秋祠太守来。

山霁莲花添翠黛,路阴桐叶少尘埃。

朱轓入庙威仪肃,玉佩升坛步武回。

往岁今朝几时事,谢君非重我非才。

《立秋后题》

(唐)杜甫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立秋日》

(唐)刘言史

商风动叶初,萧索一贫居。

老性容茶少,羸肌与簟疏。

旧醅难重漉,新菜未胜鉏。

才薄无潘兴,便便画偃庐。

《立秋日》

(唐)司空曙

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

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

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

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

《酬李常侍立秋日奉诏祭岳见寄》

(唐)周墀

秋祠灵岳奉尊罍,风过深林古柏开。

莲掌月高珪币列,金天雨露鬼神陪。

质明三献虽终礼,祈寿千年别上杯。

岂是琐才能祀事,洪农太守主张来。

《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

《和太常王卿立秋日即事》

(唐)卢纶

嵩高云日明,潘岳赋初成。篱槿花无色,阶桐叶有声。

绛纱垂簟净,白羽拂衣轻。鸿雁悲天远,龟鱼觉水清。

别弦添楚思,牧马动边情。田雨农官问,林风苑吏惊。

松篁终茂盛,蓬艾自衰荣。遥仰凭轩夕,惟应喜宋生。

《念奴娇(七夕,是年七月九日方立秋)》

(宋)京镗

扪参历井,恰匆匆三见,西州七夕。

怪得骄阳回避晚,犹去新秋两日。

天上良宵,人间佳节,初不分今昔。夜来急雨,洗成风露清绝。

因为万里飘零,君平何在,谁识乘槎客。

插竹剖瓜休妄想,巧处那容人乞。

院宇初凉,楼台不夜,漫说经年隔。引杯长啸,醉看天地空阔。

立秋的古诗(三):

《早秋客舍》杜牧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

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

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由。

《红叶》吴融

露染霜干片片轻,斜阳照处转烘明。

和烟飘落九秋色,随浪泛将千里情。

几夜月中藏鸟影,谁家庭际伴蛩声。

一时衰飒无多恨,看着清风彩剪成。

《岳州看黄叶》张说

白首看黄叶,徂颜复几何。

空惭棠树下,不见政成歌。

《霜叶飞》方千里

塞云垂地,堤烟重,燕鸿初度江表。

露荷风柳向人疏,台榭还清悄。

恨脉脉、离情怨晓。相思魂梦银屏小。

奈倦客征衣,自遍拂尘埃,玉镜羞照。

无限静陌幽坊,追欢寻赏,未落人后先到。

少年心事转头空,况老来怀抱。

尽绿叶红英过了。离声慵整当时调。

问丽质,从憔悴,消减腰围,似郎多少。

《立秋前一日览镜》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唯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诗经瓠叶》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诗经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渳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昂否。人涉昂否,昂须我友。

《七禽咏.早耕早布》刘学箕

早耕早巾,节物如流春色暮。

金房土瘠无稻田,布耕播种种何处。

一春焦涸旱无雨,麦穗藏头犹未吐。

麦穗不吐人不尤,粟田再种秋要收。

只愁夏料欠输纳,悍吏坐门官不休。

《入涌泉道中》程师孟

因省先茔到故都,不妨閒步问耕天。

水云苍莽遥连洞,田野低窪稍近湖。

秋熟几家收橘柚,日生众口藉菰蒲。

今朝偶得西华稻,僧饭年年出玉腴。

立秋的古诗(四):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赏析:夜色转凉,出窝不久的乌鸦好像已经耐不住寒意,啼叫着飞散了,只留下寂寞的玉屏立在那里。夜寂静下来,枕边吹来一阵一阵清新的凉风,像是扇子在一下下的搧动。从睡梦中起身,来到寂静的院子里,沉睡中依稀感觉到的秋声却是无处可寻,只见明媚的月色下,满阶的梧桐落叶。

立秋日闻蝉

宋·杨万里

老火薰人欲破头,唤秋不到得人愁。

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

立秋到了,暑气会渐渐退散,一年之中的期望与丰收,也近在眼前,我们翘首以盼。

立秋

唐·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赏析:“流火”代指农历七月,仍然是较热的月份。“商飙”代指秋风。从立秋日开始转变,暑热渐退,秋风开始蠢蠢欲动。云际天空开始收敛夏日的色调,树叶间秋声已动。一句话,秋天的脚步近了!

城中晚夏思山

唐·齐己

葛衣沾汗功虽健,纸扇摇风力甚卑。

苦热恨无行脚处,微凉喜到立秋时。

竹轩静看蜘蛛挂,莎径闲听蟋蟀移。

天外有山归即是,岂同游子暮何之。

赏析:一路行走,葛衣上沾满了汗液,感觉自我脚力还健,可是用纸扇给自我扇风却明白自我力气小了。一向遗憾因为暑热无处散步,所以对立秋时的微凉感到欣喜。在竹轩中静静地看蜘蛛挂网,到长有莎草的小路上听蟋蟀搬家。天外之山是我的归宿,难道会像游子一样到了傍晚不知落脚何处

立秋夕有怀梦得

唐·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

赏析:簟席上的荻草竹条在夜露下显得清凉,手中蒲葵做的风扇轻摇。自从与好友分别,又听到秋蝉嘶鸣。立秋日凉风乍起,在清闲的环境中别有幽情。移灯时看到栖息的鹤鸟,隔着竹林听到笙乐传来。喝上两杯夜茶,吟咏几句秋诗,我所思念的好友在千里之外的长洲城!

新秋

唐·齐己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

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

赏析:立秋之日到了,不免惊喜三伏天慢慢要结束了,早起看晨露、朝霞,感觉有点冷意,傍晚看云层遮盖山峰,景色更加奇美。田垄上禾稼已经半熟,田野远处绿草显出微微衰枯之意。还好有清朗皎洁的秋辉,我们要安守仁德,不要产生悲伤的情绪。

立秋日

唐·司空曙

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

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

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

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

赏析:节气到了立秋,萧条的秋天从此开始。莲花虽盛也有了凋谢的气象,柳叶虽在也有了稀疏的面貌。朗朗秋日少了云层环绕,风雨减少只留下清风徐徐。卷起珠帘,凉风暗度,偶尔运扇,暑气渐无。青草静默,燕子翻飞天空,河水澄净,鱼儿时时露头。如今我官务简便,写诗一首以助兴。

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赏析:身外万事都已成空,在镜中看到生涯茫茫无果,仅有斑白的两鬓,还要应对明日秋风,禁不住黯然神伤。

· ·

· ·

· ·

· ·

· ·

· ·

· ·

· ·

龟虽寿赏析范文5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相关的教学软件,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完成活动项目;在网络中完成大量阅读的任务;在网络中进行写作教学的尝试;在网络中指导个别学生的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网络迅速走进我们的生活,透过“信息”这扇窗口,我们感受到的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在这种形势下,教会我们的学生正确运用网络,从网络资源中搜索、筛选、提炼自己需要的资料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语文教学中,这种能力的具备犹显重要。

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一)在网络中合作完成活动项目

在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语文文本的内涵之后,可以就某些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学生就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的优势,跟同学合作完成相关的讨论。例如在学完《杨修之死》后,布置学生探讨: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各学习小组从网上查阅资料完成。)在经过两节活动课之后,每个学习小组都提交了象样的报告。

1组: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是汉末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又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我们学过他的《龟虽寿》。我们欣赏历史上的曹操。

2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聪明干练、机智勇敢、敢作敢为、老练成熟。当董卓倒行逆施、鱼肉百姓时,他不像王允之流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流泪伤感,他设计毅然持刀刺杀董卓,此计不成,便回到故乡组织联络十八路诸侯军联合征讨董卓。他知人善任,敢于启用虽然毫无知名度,但气宇轩昂、威风凛凛的关羽去温酒斩华雄。他看人不分门第,用人唯才是举,而且在用人上胸怀宽广、不计前嫌,如他敢于启用曾通敌有叛逆意向(官度之战后)的将领,敢于任用起草过檄文,措辞激烈大骂过他祖宗八辈的谋士陈琳。这些都能看出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3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多疑、阴险、毒辣。例如课文里介绍的‘梦中杀人’。还有他误杀吕伯奢一家后不但不知悔改,还说出了“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人生信条!以及借押粮官人头来稳定军心等等,无不显示了他性格中的多疑、阴险、冷酷和狠毒。

……

在网络中学生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课题的研究,既锻炼了他们应用网络提取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习中的合作能力。

(二)在网络中完成大量阅读的任务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要求是这样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网络名著阅读可以搜索名人对著作的分析、导读,两相比较容易理解原著的含义。例如阅读鲁迅的著作,不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就不好懂,作者在著作中运用的反语有时也让学生费解。利用网络可以轻松应付,而且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锻炼了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也分享了彼此的成果,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培养了他们的欣赏情趣,提高了欣赏水平,促进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在网络中进行写作教学的尝试

在网络教室教学《背影》的时候,我用主题网站综合本课的课件、光碟等资源,又从网络上下载了相关的文字资料,综合完成了包括“作者简介”“朗读欣赏”“重点段落赏析”“结构分析”“主题阅读”“写作延伸”等栏目的课堂设计,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写作延伸”的栏目我是这样设计的:读朱自清《背影》,感受文中浓浓的父子之情,写写你最想对父亲说得几句话或是几句诗,抒发对自己父亲的真挚情感。

我在“论坛”版块给学生做了一个示范:父爱如伞,为你遮挡风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

张敏的《父亲的背》:父亲的背,是奔跑的汽车//在我生病的时候//驮我去医院//父亲的背,是水上摇晃的船//为我挡住冷冷的风……

……

越来越多的小诗完成了,虽然稚嫩,但字里行间却充溢着浓浓的感情。当大部分同学都写出来的时候,我又不失时机的让他们先在每个学习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修改,推举出小组中好的作品,然后全班进行交流。通过写作,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体会了朱自清和他父亲之间的感情,也对自己的父母有了更深的了解、体贴,达到了教学目的。 也让学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增添自豪感和写作兴趣。

(四)利用网络指导学生个别学习

对于课堂内容不能掌握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中的“名师辅导”“在线讲座”等栏目,指导学生观看、练习,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掌握的程度。对于语文学习特别优秀的学生,指导他们参与相关论坛的讨论,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下来,到相应的教育网站和论坛投稿,开设自己的网页,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能力。

龟虽寿赏析范文6

曹操其人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文武双全,年轻时的曹操即以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闻名,但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所以社会上没有多少人看好他,唯知人著称的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以单身刺杀董卓不遂献刀以保性命为始,召集群雄,立志消灭奸党,平定天下。一生破黄巾、擒吕布、除董卓、灭袁术、收袁绍、败刘表,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成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文学上,他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不论曹操有多大的功劳,他始终是三国最受争议的人物。汉室未灭,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既灭,儿子曹丕又公然篡汉,加上他贯有的“机谋权变”和素有识人之能的许邵先生“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自然被坚持正统的读书人所不齿。那么,这位站在时代风口浪尖上的曹操,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

性格奸诈,多疑残忍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最能体现曹操的性格。《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奸诈多疑、自私冷酷、老谋深算的化身,他幼时就“装疯诬叔”,诡谲奸诈已初露端倪,后又有弃袍割须、梦中杀人、借头抚众、割发代首、许攸问粮、焚书不究、虚设疑冢等,向我们展示了他性格中奸诈、伪善、多疑的一面;而杀吕伯奢、杀刘姓王室势力、杀边让、杀杨修、杀华佗、杀袁忠、杀桓邵、血洗徐州等情节,表现的则是他性格残忍、阴毒,冷酷的一面。另外,“濮阳之战”他因刚愎自用没有听从郭嘉的进谏,险些丢掉性命;“赤壁之战”他只听蒋干一人之言就斩杀了蔡、张允,等等,这些都是他性格中丑陋一面的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他也被世人称为“奸绝”。

唯才是举,知人善任

曹操帐下,人才济济,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将。他谋不如帐中荀、郭嘉、许攸、贾诩,武不如麾下李典、乐进、典韦、许褚、张辽、徐晃,然而这些天下最顶尖的人才都甘愿追随曹操,忠心耿耿,为曹操打下大半江山,成就了丰功伟业,这得益于曹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的策略。曹操清楚,霸业是济远的船,人才则是船上的浆手,所以曹操曾三次下求贤令,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不但“举”,他还“挖”,还“爱”,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就是他从刘备身边挖来的;陈琳,写檄文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但抓到他,一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尔”,不但没杀,还得到重用。正是曹操对待人才的这种态度,才造成了曹魏政权鼎盛时雄兵百万、战将千员的局面,他们为曹操运筹谋划和拼死战斗,才使得曹操的势力逐步扩大,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

文韬武略,成就非凡

一部《三国演义》,尽管罗贯中站在“汉”为正统的角度来扬刘逆曹,但谁也不会否认曹操的文韬武略,他是那个时代最有才能,最有气魄,最有贡献,最亲民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是刘备、孙权、周瑜、诸葛亮们无法比拟、望尘莫及的。在政治上,他能“挟天子而令诸侯”,取得政治军事的先机和优势,使得南征北战师出有名;在军事上,他能指挥着几万人马一举歼灭了盘踞在中原地区的最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的几十万人马,以一当十,成为历史上最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作为战略家,他能看到袁绍儿子流窜乌桓的危险,不给他机会,不留后患,率师亲征,踏平乌桓;作为文学家、诗人,他回师登临碣石山,面对大海,心潮澎湃,写下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不朽诗篇,至今传唱。另外他还是“建安风骨”之首,著名的书法家。因此史书《三国志》评价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考题点拨

例1:《三国演义》中_____一战,曹军八十万大部分被烧死,曹操率残余狼狈逃跑,到乌林口被赵云截杀,又中张飞埋伏,几近全军覆没,眼看过了_____就能逃出重围,可又遭遇武艺高强的关羽。绝望的曹操只好向关羽求情,关羽念当年曹操对他的恩义,违诸葛亮军令放过了曹操。(2007年山东省潍坊市)

点拨:此题考查《三国演义》中和曹操相关的情节。作为《三国演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我们应熟知与他相关的、左右时局的、改变命运的情节;作为反面人物,考查多体现他的狼狈相。

参考答案:赤壁;华容道。

例2.死后,有人拟了这样一副讽骂挽联:

_____云:毋人负我,宁我负人,惟公善体斯意;

桓温谓:不能留芳,亦当遗臭,后世自有定评。

其中上联中空缺的即是被后人称为乱世“_____”(评价性称谓)的_____(人名)。(2008年山东省临沂市)

点拨:此题结合现实考查《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相关知识。解答此种题型,既要读懂材料,明确命题者命制试题的意图,又要熟悉《三国演义》相关情节,另外还要注意依据对联格式要求填写。

参考答案:奸雄;曹操。

例3.品读曹操《观沧海》,按要求回答问题。(2011年云南省昆明市)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对本诗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2.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3.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_____”写的是动景,“_____ ”写的是静景。

4.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点拨:此题考查曹操诗作鉴赏。初中教材共选编曹操诗歌两首,分别是《观沧海》和《龟虽寿》,两文都展现曹操开阔的胸襟和豪情壮志,具有慷慨激昂的特点。解答此题,要做到知人论诗,结合曹操的性格及写作背景来分析。

参考答案:1.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2.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3.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4.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像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练习设计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1)选段中玄德是_____,该情节是“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3)选段中的对话充分反映了二人不同的性格,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马超奋勇厮杀,数合当中,一枪把李通刺下马。马超把枪往后一招,西凉兵一齐冲杀过来。曹军大败。西凉兵来势凶猛,曹军将士都抵挡不住,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惊慌,拿着佩刀马上割了胡子。军中有人把曹操割胡子的事,告诉了马超。马超又叫人大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听见喊声,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后人有诗说:

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仓惶脱锦袍;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

(1)请用一成语概括曹操的做法,并解释。

(2)选段能展现曹操怎样的性格特点?

3.下面是有人为曹操撰写的一副对联,请欣赏,完成后面的题目。

杀吕奢,借王,出奇兵,布疑冢,攻城善用臣谋,小名为瞒,人言尔诈;

礼关羽,赎文姬,歌赤壁,煮青梅,让县自明本志,大字称德,或见其真。

(1)写出至少两个相关情节。

(2)对联展现了曹操怎样的性格特点?

4.请用四个四字句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

5.简析《三国演义》“群英会”中曹操中了周瑜反间计的原因。

参考答案

1.(1)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2)凡是成为英雄的人,都胸怀大志,胸中蕴藏着精良计谋,他们都是具有能够容下宇宙的胸怀,吞吐天地的志气的人。(3)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格,同时也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踌躇满志与高瞻远瞩;刘备立志复兴汉室但此时寄人篱下,所以在故作木讷中处处设防,在危急时刻巧渡难关,体现了他的机智从容、大智若愚、韬光养晦。

2.(1)割须弃袍。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2)体现曹操机警、能屈能伸,诡谲奸诈的性格特点。

3.(1)示例如:杀吕伯奢。曹操刺杀董卓未果,逃走,在途中投奔故人吕伯奢,吕杀猪待客,曹操反以为是吕将加害于己,杀了吕的全家。“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成了他的至理名言。借王。攻打袁术,眼看粮草快用完了,曹操先授意王小斗放粮,后又借他的人头安抚众怒。(2)既奸诈又率真。

4.雄才大略、敢作敢为、善于用人、奸诈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