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景色的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景色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景色的古诗

描写景色的古诗范文1

2、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白露》

3、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月夜忆舍弟》

4、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

5、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

6、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赠李白》

7、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八首》

8、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9、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10、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禹庙》

描写景色的古诗范文2

写景多用于记叙型的文学作品,例如散文、通讯、小说、报告文学等,还用于诗歌和剧本。写景主要是为了达到如下的目的和作用:1.交代地点、时间、天气、气候;2.交代社会背景;3.推进故事情节;4.渲染气氛,衬托人或物;5.借景抒情;6.托物言志;7.比喻、象征或比兴。

有些人所描写的反映季节性的气候特征和物候的特征的景色,内容带有共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缺乏个性,非常空泛,绝不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亲身观察到的真实景观的准确具体的写照,而是闭门造车,凭空臆想,想当然地写出来的,写出来的景色是哪个地方的,是否真的如此,连他自己都没把握,既不真实,也不具体,脱离实际,违反科学。

所以,通过细致的观察,具体、真实而又科学地把握自然环境的特征,是写好自然环境的前提。

可纳入观察范围的对象很多,包括天地、日月、风霜、雨雪、雷鸣、电闪,江河、湖海、草木、虫鱼、禽兽等。我们要根据写作的需要来确定观察对象范围的大小,要对观察所得的素材作出取舍,从中筛选出文章的写景材料,丰俭由文。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全文只有两句写景,惜墨如金,却有力的烘托了菲利普夫妇乘兴而去,败兴而归的心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大篇幅地描写小煤屑路、荷塘四周、荷塘上面的月夜景象,浓墨重彩,充分表现了他在不宁静的日子里从荷塘月色中得到的短暂的喜悦,片刻的安逸。

我们要立体的动态的观察自然景物。所谓立体的观察,是指对自然景物进行仰视、平视、俯视、环视和鸟瞰式的观察。所谓动态观察,是指对自然景物随着时间推移和空间变换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这涉及定点、动点和散点观察的技巧。例如,屠格涅夫的《村》运用定点观察,马致远的《天净沙 ・ 秋思》运用移步换景式的动点观察,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则按时间的推移描写景色的变化。

我们要开动所有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自然景物进行多觉观察,观察自然景物的形状、颜色、动静、声音、气味、重量、温度、质地、分布、种类等,从而发现其特征和意蕴。这要具备一定的地理学、气象学、气候学、天文学、生物学(包括动物学和植物学)、物候学等学科的知识,要以这些自然科学知识为后盾,再从文学角度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不然就会闹出“广州的雪花大如席”、“广州的高粱红似火”的笑话。

某地某时的自然景物的特征,除了可以凭借直觉马上把握外,还可以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来把握。横向比较,是指将某地的景色与同一时候其他地方的景色相比较,如《济南的冬天》,它就冬天的气候特点,把济南同北平、赤道、热带相比;纵向比较,是指将某时的景色与同一地方其他时候的景色相比,比如,就广州春天的气候特点,可以从气温、降水量、日照强度、季候风的风向与风量、动植物的状况等方面,拿它跟夏、秋、冬相比。

写社会环境,也许还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历史、伦理、民俗、宗教、建筑等方面的人文知识。

通过观察掌握了写景素材后,还得运用适当的文学技巧才能把景物栩栩如生的描写出来。因为,我们写的不是传播地理、气象、气候、天文、生物、物候知识的说明文,而是在具体、真实、科学地观察的基础上,把个人的主观印象和主观感悟融入观察所得,然后借助各种文学手段来写景状物,以反映观察所得,写出景物的状态、特征和美感,从而写成既有真实性、科学性,更有形象性、情意性的属于记叙文范畴的文字优美的文学作品。

首先,必须讲究修饰性、描绘性词语,如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拟声词等的准确运用,只有反复推敲锤炼,才能传神地表达出景物的形、色、态、音、味,等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字便以使动用法,把春风拟人化,描写出在春风吹拂下江南植物复苏吐绿的景象,既有色彩美也有动态美,令人叹服。

其次,要学会白描,也要学会巧妙运用修辞方法。屠格涅夫的《村》、鲁迅的《故乡》在景物描写中就运用了白描。鲁彦的《听潮》用拟人、博喻、排比、通感几种修辞描写海潮消退归于静穆时的情态和声音,将无形的难以捉摸的听觉形象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真是妙笔生花。

准确运用词语和巧妙运用描写,都能使景物变得具体形象逼真。

再次,要注意语句的骈散结合。写景,适宜用短小明快的句子,适宜用两两整齐对称的语句,以增加文章的形式美。当然,文章中也要自然穿插一些句式灵活的散句。只要欣赏一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整散句的运用技巧,你就能领略其中的真谛。

有的作家写景时,还喜用叠音词、儿化词来描摹景物,增强语言的音韵美。古诗文基础扎实的,还会信手拈来前人的好词佳句,加以化用。朱自清的《春》便是如此。

有的作者不但写眼前的实景,还联想到与眼前的实景有关的逸事、风俗、传说和诗文,甚至想像出一些超现实的事物。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就由人间的街灯联想、想像到天上的街市和牛郎织女,以他们在天界幸福团圆的生活,反衬黑暗的旧中国。

写景文章既要讲究技巧,又不能露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这才是最高的境界。

写景要注意条理。要么用空间顺序,如朱自清的《绿》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要么用时间顺序,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和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要么用逻辑顺序,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和朱自清的《春》。

另外,不能单纯地写景状物,必要的话,还得描写该景物背景下人们相应的活动与心态。朱自清的《春》便写到了经历冬困后纷纷出来活动筋骨、抖擞精神、喜迎新春的人们,梁衡的 《夏感》则描写了夏日里热火朝天地收割打场的农民,何其芳的《秋天》描写了人们伐木、摘果、打渔、放牧的情景,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亦描写了生活在暖和的老城里的居民们喜笑颜开的表情和有着落、有依靠、不着急的心态,以及误把冬天当成春天的错觉。

最后,我们不能为写景而写景,写景要有立意。没有立意,写景就没有灵魂。

在以写人记事为主,描景状物为辅的文章里,写景的立意就是要明确所进行的景物描写究竟为写人记事提供什么服务,是交代地点、时间、天气、社会背景、推进故事情节,还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鲁迅的《故乡》描写鲁镇的格局、氛围,就是为了交代孔乙几活动的背景,《丑小鸭》描写冬天的来临,是为了推进故事情节;契诃夫在《变色龙》里写广场和饭店周围的景色,为的是反映沙俄统治下的的萧条冷落,渲染气氛,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写烈日和暴雨的景色,为的是烘托祥子拉车的辛苦和他的顽强刚毅。

在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里,写景的立意就是明确所进行的景物描写要表达什么意思,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以景物比喻、象征人物的某种精神品格,或进行比兴,托物兴词。朱自清写《春》是为了赞美春天的新、美、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春光。周敦颐写《爱莲说》意在寄托自己对君子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喜爱。茅盾写的《白杨礼赞》便以白杨的品格象征中华民族的意志。《诗经》的《关雎》便以在河洲之上关关和鸣的雎鸠作比兴,引出追求窈窕淑女的君子。

景物描写里要融入自己的个人情绪和主观感悟。在《夏感》一文里,作者梁衡就开门见山地写出自己的感悟“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让我写《秋》,我赞美它的热闹繁盛高洁,我哀叹它的凋零萧索没落,我会吟诵“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景语即情语”,这就是说可以含而不露地借景抒情,间接表达立意,即所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对夜雨景色的描绘和联想便寄托了他杀敌卫国的情怀。当然,有时也可以在写景之余来一点直白的抒情,即直抒胸臆,直接揭示立意,如屠格涅夫的村的结尾便直接抒情“呵,俄罗斯自由之村的富足、宁静、丰饶啊!呵,和平和幸福啊!”

描写景色的古诗范文3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概括这首诗中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

这些命题考查的是景物在营造氛围上的作用,或者景物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一般采用“作者描写了……的景象,营造了……的氛围/表达了……的情感”的模式。根据这个模式,在答题时,我们可以分以下两步来赏析诗词的景物形象。

首先,描绘图景画面。写诗如同作画,作者会从各个角度进行描写以尽显景物之美。所以,要讲清楚“作者描写了……的景象”,可以从描写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第一,对于景物本身,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分析。

(1) 景物本身的形、声、色。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写景名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雪似的层层浪花,从形、声、色的角度生动地表现了壮阔雄奇的赤壁景色。

(2) 动景与静景的搭配。杜甫的《绝句》一诗就是典型的动静结合,动景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静景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早春的清、新、雅、静。

(3) 高低远近的写景层次。请看范仲淹的名作《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该词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地描绘了塞外景色,抓住秋景的鲜明特点――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建构了一幅开阔的画面,写景之中暗寓思乡之情。

第二,从景物给人的视觉、听觉和嗅觉感受入手。

比如2009年高考语文湖北卷考查的张先的《西溪无相院》:“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颔联的上句着眼于视觉感受,写浮萍,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首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感受,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首联的“静”字。

其次,品读景物意象。对诗词中景物形象的赏析离不开分析这些意象的作用,所以,在描述了诗词的景物形象后,还要品读景物的意象,点明其所营造的氛围或者表达的情感。这时,如果能掌握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特点和作用,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作者或借助意象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用枫叶、荻花这些典型的秋天的意象,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或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如将思念之情融入明月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或塑造背景、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前半句的三个意象塑造了镇守之地的苍茫,为后半句思乡情感的抒发作铺垫。

或塑造意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或衬托人物的气节、品质、性格,如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这一类的意象有雪、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

或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一词的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或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的“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的“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的“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

【练一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泊岳阳 (宋)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描写景色的古诗范文4

一、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我首先让学生试读、质疑。读后,学生提出:生字“逾”应读什么音?我就立即引导他们借助字典认识生字。于是,学生采用部首查字法查出“逾”。

为加强学生对“逾”的理解和记忆,又进一步引导:“逾”字与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意思相通?学生借助字典比较与“愉”读音相同,和“愈”的意思相通,是“更加”的意思。把“逾”放在“江碧鸟逾白”中,又如何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呢?通过朗读思考,有同学回答出:这句诗的大意是:碧绿的江上飞翔着白色的小鸟。碧绿的江水更加衬托出鸟儿的洁白。肌睜中“欲”是“将要”?还是“好像”的意思。到底该取哪种意思呢?联系诗句,引导学生讨论后,某生回答:盛开的花儿好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红。“花欲燃”中的“欲”是“好像”的意思。

就这样,通过质疑、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诗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抓重点词语,深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及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在《绝句》这首诗里,通过试读、质疑,学生已对待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然后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写作目的;在反复诵读后,一个学生回 答出: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的流露,你是从哪句诗看出的?学生找出“何日是归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的?学生答出:哪一天才是回家的日子啊!在这句诗中,哪一个词更加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呢?学生积极思考,一会儿有一学生答出是“日”,又一学生答出是“年”,是“日”还是“年”呢?引导他们查字典、讨论、比较。一位同学比较后回答说:“日”和“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年”表示时间长久,表明作者归期还很遥远,因此,“年”更加流露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思乡之情:学会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描写景色的古诗范文5

有一天,外婆看着我背诗词,外婆要去买东西,我暗自高兴,心想:哈哈,外婆出去我就可以玩了,真是个好机会。外婆走了,我迫不及待地把门关上,出去玩了。傍晚我回到家中,看见外婆脸色不好,就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外婆严肃地说:“今天把这几首背出来才能睡觉。”我乐极生悲,黄豆般的泪珠不停地滴落,可外婆一点也不怜惜。我真后悔中午偷跑出去玩。含着泪花,我在外婆严厉的目光中背完了那几首古诗,心里真是对古诗厌烦得要命。

到了上学的年龄了,我看到每一册书上都会有两三首古诗,而且有时候在试卷上和课外的题目都会有。顿时我醒悟了,明白了外婆为何在小时候就让我学习古诗词,我真感谢她。

渐渐地,我知道的古诗词越来越多了,后来我发现每一首诗的最后一个自都是押韵的,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光”、“霜”、“乡”的最后一个韵母都是“ɑńɡ”,掌握了这一点,我发现背古诗就容易多了。

描写景色的古诗范文6

第一节 如何把握古诗的意象

技术点拨

“意象”中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涵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诗歌的意象,包括三个方面:人物意象、物象、景象。

一、人物意象

人物意象指蕴涵诗人情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鉴赏人物意象要注意以下几点: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知人论世”主要指要了解诗人的阅历、情趣、心境乃至创作风格,了解诗人创作诗歌时的时代特点。“知人论世”应注意两点:

(1)单项思考。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有利于掌握他的写作意图,或别有所指,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同时,还可以联系诗人的创作风格,如苏轼的豪放旷达,杜甫的沉郁顿挫,李清照的柔婉幽深等。

(2)双向联系。就是要把诗人笔下的“客观对象”与他的“主观情志”联系起来,两者之间总有某种联系,或命运不济,或遭受打击,或不被重用,写物实则写人,物不过是诗人的“代言人”。常用手法为暗喻、象征、烘托。

2.抓人物形象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诗歌也不例外。古诗中的人物形象不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完整,它通常描述的只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刘禹锡的诗句“何处深春好,春深稚子家。争骑一竿竹,偷折四邻花”,诗人写道:哪里的深春景色最好?最美的春色原来是在儿童嬉戏的庭院里。你看他们正争着骑一竿竹马,悄悄地去邻居家折花。诗人用典型的动作“争骑”“偷折”写出儿童好动、淘气的天性,惟妙惟肖,极具情趣。用“竹”“花”写孩子的,暗示他们将如竹、如花一样地茁壮成长。

3.关注对人物描写的侧面烘托。侧面描写是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或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来表现描写对象。通过侧面烘托、映衬,含蓄地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给读者以特殊的美感。如李白的《子夜吴歌》一诗:“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镜湖方圆三百里到处都是盛开的荷花。五月里,西施到这里来采莲。若是在若耶溪,来看西施的人就要把若耶溪挤得水泄不通了。诗人用婉曲的手法从侧面渲染了西施的美貌绝伦。全诗只字未写西施的外貌,但是这种婉转表意的手法却言已尽而意无穷,足见其艺术感染力的深远。

二、物象

物象,即饱含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形象。一般来说,物象所蕴涵的情感是有一定的习惯性的。简要举几例:冰雪的晶莹象征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梧桐、杜鹃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鹧鸪鸟是离愁别绪的象征;鸿雁象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梅兰竹菊松和蝉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因此,在古诗阅读中,学生应抓物象的内涵。

当然也不可一概而论。比如同是《卜算子咏梅》,在笔下,梅是不畏严寒、凌霜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他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在陆游笔下则是孤高清绝的形象,寄托了词人的悲怜与同情。

三、景象

写景诗中的景象最集中,鉴赏时学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说,除了诗人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外,大多数的写景诗寄寓着诗人各种各样的情怀。有的借眼前景物的壮丽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有的借山水寄托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还有的在大自然的奇伟瑰丽中感悟人生哲理。当然穷山恶水也会引发诗人凄凉的身世之感,异地山水会让人有思乡之念。中国诗人历来有伤春悲秋的情结,见流水落花而感伤,悲叹的诗篇不在少数。有些诗人因为仕途不得志被迫隐居,景物之乐,虽然能感受到,但诗人志不在此,美景徒增诗人对现实的不满。这种情感以南宋诗人居多,学生鉴赏这些诗歌时应结合诗人生活的朝代知人论世。

2.关注诗人写景时的表现手法。大致说来有几下几种:

(1)对比衬托。如唐求的诗句“岩间松桂秋烟白,江上楼台晚日红”中“秋烟白”与“晚日红”色彩对比鲜明,如一幅加彩的水墨画。

(2)动静结合。如孟浩然的诗句“天开斜景遍,山出晚云低。余湿犹沾草,残流尚入溪”,“天开”“出山”是静景,意象开阔;“斜景遍”“晚云低”颇具动感,给人以清新、明。

(3)虚实结合,即将写实与想象结合在一起。如李贺的诗句“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诗人写实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将星空描绘得美妙多姿。尤其后一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为画面加进了醉人的声响。

(4)渲染色彩。如杜甫的诗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青”“红”二色,令人觉得花红欲燃,柳青如碧。

(5)观察角度的变化。①远近高低变化角度。如杜甫的诗句“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庭前有白露,暗满团”,描绘的是月隐云端后的景象。银河不因月出月隐而改变其明暗,关山也如往常一样空寂冷峻。院前有白露,在不知不觉中挂满了露珠。河汉、关山写远景,庭露、言近景,远景近景相映成趣,描绘出月隐云端后的一幅朦胧夜景图。②东西南北中、前后左右上下的变化。如晏殊的诗句“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描写的是一处安静闲适的居住环境,流露出词人闲适自得的孤高情趣。古雅的小阁楼,低垂的层层帘幕,轻盈的娇燕在堂间来回穿梭。片片落红飘洒在庭院中,犹如散在绿毯上的朵朵彩花,分外鲜艳。夕阳晚照,栏影斜映于凉池之中,随波荡漾,这是多么悠闲深静的环境呀。词中画面是依据时间的先后,采用视转景移的方法,从内向外,由上而下,从室中到水面的空间顺序进行着墨的。③调动各种感官综合感受。如杜甫的《绝句》一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鸡。”这四句诗描绘了山间村院雨过天晴之后清新明快的景象。诗人调动各种感官综合感受,使诗显得错落有致,情趣盎然。

(6)侧面烘托。如王勃的诗句“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诗人写山中春兰茂盛,遮掩了小路;城外的庄园中桃李争艳,绚丽多彩。面对这样的美妙春光,一切人间俗事都不愿过问,内心无比宁静,就连鸟的吵叫,也没发觉。诗人正是用侧面衬托的方法,描绘出醉人的风光。

3.掌握写景诗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做另一种事物或情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2)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能够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