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春天的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春天的诗词范文1
一、问题导入求知情境
我们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给他们一些语文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课文中如:《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究竟有什么区别,是什么含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听课。又如《听听那冷雨》抓住怎样听,听出什么内涵,为什么是冷雨等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课堂上能带着问题进行听讲,既引发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故事导入问题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故事有时能起到点活课堂的作用。如在句式教学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私塾里,学生正在听先生讲课。一会儿,有两个学生靠在课桌上睡着了。“啪”——先生一戒尺打醒了那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学生,说:“你一摸到书,就睡着了。你看他,”——先生指了指旁边那个穿戴阔气的学生说,“睡着了,却还拿着书呢!”明明都是上课打瞌睡,为什么说法不同呢?先生讲的两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不同?这个设计把问题和故事结合。学生讨论后对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却对第二个问题束手无策。自然学生全部兴趣都被激发了。
三、扮演“角色”进入人物情境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如《白毛女》(选场)、《屈原》(节选)、《鸿门宴》等,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四、诗词导入课文情境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一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春》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比如:《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夜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上课时请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的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感知朱自清的笔下别样的春天景象。
五、播放音乐、图片、视频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食指的《相信未来》配上悲伤的音乐让学生听后暗自掩泣。在音乐中朗诵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之与诗人情感相合,更好的体会诗人心中的复杂情感。《肖邦故园》一课,通过肖邦的音乐引导出肖邦对故园的爱,引发出作者对祖国的爱。
有关春天的诗词范文2
首先,我带领学生想关于春的成语。学生们反映强烈,脱口而出,什么“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春色满园”、“春风得意”、“春寒料峭”、“春华秋实”、“春和景明”、“春意阑珊”等等。
其次,是搜索脑海中先人们描写春的古诗词,学生们更是争先恐后。
学生1说“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这是宋・徐俯《春游湖》中的诗句,它写出了游人的喜悦之情。
学生2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唐-韩愈《早春》中的诗句,它写了春雨如酥,万物皆醒的情景。
学生3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宋・朱熹《春日》的诗句,它写出了色彩斑斓的春景。
学生4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它写了春天花草的旺盛生命力。
学生5说“春风又绿江南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写春风的魅力的。
学生6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杜甫《春夜喜雨》的诗句的,它写出了春雨悄然无声的滋润万物。
学生7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是王湾《次北固山下》的诗句。
学生8说“阴春布德泽,万物生光浑。”这是《汉乐府・长歌行》的诗句。
学生9说“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诗句。
学生10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柳杨风。这是志南《绝句》中的诗句。”
看着这满园春色,学生们对春的喜爱化作为脱口而出的诗句,一个个沉醉在诗的海洋中,似乎都做了雅人,成了诗人,那片片坠落的杨花柳叶也变的越发可爱美丽。
接着我又问道:“最有价值的雨是什么?”“春雨贵如油”一个学生说。“最神奇的刀是什么?”“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有学生大声说道。“最富有生命力的草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学生高声地答到。
在后来,我又和大家共同联想着有关春的典故。于是有个学生就开始讲述“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来源:
相传唐朝中期,有位著名的诗人孟郊。他出身贫苦,从小勤奋好学,很有才华。但是,他的仕途却一直很不顺利,从青年到壮年,好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落了榜。
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孟郊又赴京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这次,他进士及第了,而这时,他也已经46岁了。他高兴地作了一首《登科后》的绝句:“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他当时愉快的心情。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那种穷困窘迫的生活是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今天我高中了进士,才真正感到皇恩浩荡;我愉快地骑着马儿奔驰在春风里,一天的时间就把长安城的美景全看完了。这首诗把诗人中了进士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千古名句。“春风得意”原指读书人考中后的得意心情,现在一般形容事情办成功,达到目的后那种得意洋洋的情态。听他滔滔不绝的讲述,我不禁也惊诧于学生知识面之广!
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就要下了,我又让学生们找带“春”的字的电影、电视剧、小说、以及歌名,这就更难不倒他们了:《春天的故事》、《春暖花开》、《春天在哪里》、《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甚至还听到不少学生在小声哼唱呢!
看的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已经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作为老师的我真的很高兴,真想不到,这美丽的大自然为我们送来这么好的礼物――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综合课,通过“春”这一线索串起古典诗词佳作,感受文学瑰宝魅力的同时,又能达到“温故而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关键的是这一切全是学生主动获得的,因此直到下课,学生们仍意犹未尽。
受此启发,后来我在“窗外雨潺潺”的课堂上,又和学生一同“品雨”;还在“玉树琼枝”的纷纷扬扬的大雪中,和学生一起“赏雪”;在“秋叶飘落”金黄的季节中和学生一同“颂秋”……意兴盎然,其乐融融,也许这也可以算作“情境教学”吧!
有关春天的诗词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8—0028—01
课外作业是教师设计的、学生在课外完成的一种学习任务。从当前教师布置作业的内容来看,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巩固及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课程目标提出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作业单调枯燥,偏重书本,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种封闭的、僵化的作业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因此,教师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设计课外作业。
“在人的内心深处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专题搜集型作业就是让学生们放开手脚,主动去探究知识,它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设计专题搜集型作业:
一、利用课文特点搜集资料
对学生来说,搜集信息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他们必须经过查阅、筛选、整理等活动,才能找到合适的材料。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通过因特网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并让他们将搜集到的资料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学生交流、讨论。这样,学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如,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不了解壁虎的尾巴具有再生功能,所以,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查找小壁虎的资料,了解壁虎的生活习性。课文学完后,学生热情未减,于是我趁热打铁,继续布置查阅资料的作业:查查其他动物尾巴的特点,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的什么东西具有再生功能。第二天,学生们纷纷汇报自己查到的知识:燕子的尾巴可以掌握平衡,人的指甲可以再生,头发可以再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课外知识。又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前, 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人类的不当行为给地球带来了什么样的灾难。比如,战争中的核污染、生物战、土地沙漠化、工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同时还让学生查阅各国在保护环境方面所作的努力等,让他们懂得地球环境的污染对于人类是巨大的灾难。完成作业后,学生就会明白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利用主题活动收集资料
有关春天的诗词范文4
关键词:古诗文 朗读 多媒体教学 生活化教学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是从目前教学来讲,很多小学生对古诗文产生一种厌倦的情绪,认为学习古诗文没有实际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增加他们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提高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一、引导学生朗读、倾听、体会、交流,创新古诗文
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让学生大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同时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挑选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然后让其他学生用心去倾听。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进一步启示和激发学生深入地体验和审视感受,领悟诗句中蕴涵的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事理。
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有的可能只是零碎片段,有的甚至还只是片言只语,所以特别需要在同桌、小小组之间充分议论。这样可以互相启发,激起“头脑风暴”。不仅会大大促进理解,而且会触发出许多感悟。使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这样学生自学能力会大大增强,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发挥古诗教学的特有魅力。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古诗文课堂教学
教学媒体都是以物质形式出现的,教学媒体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传统教学媒体,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正是教师所追求的。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枫桥夜泊》古诗时,学生还未走进教室,我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已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整个教室回荡着音乐,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
铃声响了。我站在讲台前扫视了一下教室,只见同学们静静地坐在那里,注视着我。此刻,我饱含激情地开始讲解:“说起唐诗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古诗发展的最高峰。许多作品虽然距离现在已有千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那经久不衰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这首唐诗并结识他们的作者。”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这节课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的语言,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并使这种兴趣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多媒体动画演示,以其生动形象的画面、鲜艳明丽的色彩、赏心悦目的形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带入语言描绘的境界,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题西林壁》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想象。开始,我用动画演示一个个广袤的空间,此时夕阳依傍,连绵的群山远远望去。危峰兀立。在浩瀚的天地间,景物有远有近,色彩有浓有淡,一个动静交错、气势磅礴的绝妙境界,启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在此基础上我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他们越读越觉得心旷神怡,不由自主的进入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境,感受群峰犬牙交错时产生各种不同景观的景象。接着。我演示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通过观察想象,学生很自然地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体验,明白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有关春天的诗词范文5
【摘要】社会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美学能力教学越来越重视,成为学生美学能力启蒙的重要阶段。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对低年级小学生进行美育熏陶。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生;美育熏陶;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人们思想的变化,社会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美学能力教学也越来越重视。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活动不再只是简单的识字辨物能力的培养,而成为学生美学能力启蒙的重要阶段。通过在现今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对低年级小学生的美育熏陶具有重要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美育的概述
信息技术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实现信息的整合、管理和传递。信息技术在现今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将信息技术教学引入到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美学鉴赏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美育是指通过各种艺术作品、自然界事物和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美学价值教育,塑造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通过美学知识传授达到美学教育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美育熏陶中的作用
1.信息技术手段能提高低年级学生的美学学习兴趣。学生往往还处在学习的适应阶段,对知识的接收是在好奇心的趋使作用下实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语文美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美誉熏陶的实现。如,在进行新课标人教版语文识字章节的学习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各种字体下的汉字书写,包括楷体、行体、隶书等,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汉字的文化美学魅力,对汉字书法的变化美和书写美产生兴趣,从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2.信息技术手段能提高低年级学生的美学学习能力。学生在幼年时期的学习方式往往是在实践中进行,如父母常常会以某个实物对孩子进行美育教育。而进入低年级学习后,很多知识具备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高年级发展的过程中,像美学这种抽象性较强的知识,相应的学习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实现学生美学学习能力由具体到抽象过渡的目标。而信息技术手段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往往能够促进这种学习能力的过渡,并塑造良好的美学学习能力基础。如教学《柳树醒了》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情景再现,通过图片展示各种镜头下的柳树摄影作品等,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学韵味。从实物过渡到图片或影像,再过渡到依靠信息技术手段的抽象教学,使学生能够逐步地掌握各种学习方式。
3.信息技术能够提高低年级学生的美学素养底蕴。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可通过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进行诸多美学艺术作品的展示,实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美学知识素养底蕴的塑造。如教《春雨的色彩》,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角度拍摄下的春雨时节的图片、影片或者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有关春雨的歌曲和朗诵等,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认知兴趣带领学生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美学基本素养的塑造,丰富学生的美学文学知识素养和底蕴。
三、信息技术手段在低年级语文美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视听中进行美育熏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因此在语文教育中要进行美学熏陶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创造视听环境,从感官角度实现学生课堂上的美育熏陶。一方面可以通过媒体手段为学生语文学习创建画面和声音,进行语文教学美育熏陶。如在识字章节教学中,可利用识字软件或者多媒体设备等,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感受,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充满美学色彩,从而在实现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从色彩和声音角度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熏陶;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朗诵配音等。如教《小白兔和小灰兔》时,可以通过学生角色扮演,利用媒体手段进行背景配音,从而活跃语文教学课堂的气氛。同时,也能通过背景配音等使学生接触影视作品、朗诵作品中的美学感,从而能够从生活的各角度接受美学文化熏陶。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对比实现美育熏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实现不同情景角度下的美学作品对比,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的美育熏陶。信息技术手段下的对比教学美育熏陶可以是古今对比,中外对比和不同呈现方式的对比。如教《春晓》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可对《春晓》中描绘的画面进行展示。此外,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对比来实现美育熏陶。如将《春晓》与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进行画面对比,同样是描写春天的诗词从两个角度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方式直观地感受到两首诗词的差异,以及同样是描写春天但却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一方面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感受到自然的无穷魅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学价值,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熏陶。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实现美育熏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课堂上除了让学生学会感受美和鉴赏美,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实现课堂上的美育熏陶。如教学《黄山奇石》,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呈现黄山的风景,然后另选一个角度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方法,对风景进行简单的描述,对于在创作过程中遇到障碍的学生给予帮助,或者让学生选取自己生活经历中的一处景物,通过语言进行简单的描绘。由于学生的创作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创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学生进行创作内容的完善和补充。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学生的作品进行配音、插图或者插入背景音乐等,使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从美学的角度进行体现,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感受到语文创作的美学所在,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意识,奠定学生的美育基础。
有关春天的诗词范文6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 小学语文
一、生活即教育
教师应将语文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寻找教育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经历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捕捉知识要素,在生活中获取教材以外的知识。比如,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享生活中的小故事,并让学生说出故事中总结出的生活经验,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生活。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户外运动,在户外的拓展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春游,让学生亲近自然,从而更好地感受生活的乐趣。春游过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日记,记录下春游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听、所闻。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春游中,帮助学生记忆有关春天的诗词,让学生在美好的大字让中,更深刻地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加强重点知识教育
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应让学生先从感性认知方面掌握基本知识,再从理性认知方面进一步掌握高层次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追求教学进度而忽略教学内容,而是在讲解教学内容时,张弛有度,将侧重点放在知识的难点和重点上。为使学生充分掌握重难点知识,教师应重复多次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由浅至深地巩固语文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语文课文中有很多难写难读的字,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成语等,教师应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多读多写。比如,风尘仆仆的“仆”不要写成“扑”,变本加厉的“厉”不要写成“利”,迫不及待的“及”不要写成“急”。再比如,有些名言警句和经典段落应要求学生背诵,从而加强记忆。
三、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比喻因材施教:教师应园丁培养花朵一样培养学生。园丁应在认识花朵习性的基础上给予适宜的水分和养料,并及时为花朵除害,从而帮助花朵快速成长,不至于枯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运用现代技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后,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另外,陶行知先生也强调说,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先生,虚心地向学生请教,因此才能更好地知道学生的能力和实际需求,从而更好地教导学生。事实上,话语中也渗透着教学规律,就是身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才让学生听从自己的教学内容,如果无法得知学生的特长和优点,就难以发挥学生的长处,也不能弥补学生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好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及能力,找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还能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水平。
四、教学合一
教学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另外,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实际上,教学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把教师的指导地位提到一定境界的充分表现。因此,教师的知识水平高,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另外,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教学的根本,教师的教学内容应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而设定,应围绕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低而进行。比如,教师可以与学生身份互换,把课堂教学工作交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知识,也能更全面地了解教师的不易。而对教师来说,扮演学生的角色也可以让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便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五、解放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学生解放大脑的目的,帮助学生自主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听从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在相互交流中发表观点,在课后作业中独立思考。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高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解放思想,更好地锻炼信心和勇气,与此同时,也能让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比如,教师可以提出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放散思维。再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激发学习潜力。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绕口令中提高反应能力,提高语言的认知能力。
总而言之,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是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另外,如何将陶行知教育思想有效贯彻到语文教学中,还需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研究,从而更好地帮助小学生掌握和巩固语言知识,保证小学生从小奠定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阮兰妮.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启示[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