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与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和平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范文1

摘要: 在我国,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进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唯一道路,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脚步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之一。在此基础之上才可以谈到科学发展这一重要理论,这也是我们一贯主张的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和平发展。在世界,和平已经是世界发展的主题,每一个国家想要又好又开的进行建设,那么和平自然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大家违背了这一基本路线,那么对于发展来说只能是纸上谈兵,不具有现实意义。发展也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话题,在国际社会人们把和平发展看的要比科学发展更为的重要,因为它是对科学发展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所以说我们要寻求发展自然要先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是硬道理,那么和平则是为发展提供有力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和平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丰富;发展

在我国当今社会,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经济发展,在此期间就自然对国内的发展及国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主要的一点那就是“和平”,虽然说当今社会处于一个和平年代,但是和平发展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仍然是最大的威胁之一,发展要面向社会,面向全球,所以在谋求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还要谋求和平,和平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但是在以后的发展的过程当中,“和平”则是一个永久的主题所在,因为越来越多的恩门已经认识到发展环境对于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在我国,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科学社会主义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科学二字,如何能将科学与和平两者进行融合就显得有为的重要,下面我就通过自身的阐述来说明这一问题,给和平发展道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阐述一下我自身的想法与观念。

一、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我国,独立发展已经是一个定局,发展的独立性是保持我国一贯的主张,所以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当中,外部气氛的营造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托看自己的领域,真正的做到高效的发展,但是其前提条件就是要“和平”。在对外方面,和战道路是我国科学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在对外方面,我们应该做到互利合作,经验交流共同发展,这样才是促使和平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垄断式发展这显然已经不在符合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所以我们只有建立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才可以是我国科学生会注意得到其进步,是科学发展真正的实现它应有的价值。

2.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作为一个国家兴衰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进步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在我国见此走发展的道路那么首先就应该坚持吧发展作为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就是一个国家从一个社会向另一个社会迈进的一个中要标志,所以想要社会进步,那么发展自然是其重中之重。我当坚持走和平发展这一执政路线,以和平促科学发展,以和平加快发展,这样我国党和政府的领导才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更加迅速,科学发展才会真正的祈祷他应用的作用。

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和平发展则是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所以说,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那就是在和平道路上要想自己的新台阶迈进,那么科学发展和平发展就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二、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对于我国来说已经不陌生,但是再走很平发展道路的过程当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的坎坷遇波折。在这里就要求我们党和人民更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坚贞不渝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科学社会主义对于我国社会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虽然在我国提出的时间还不是很久远,但是他的理念却是我们国家所要坚持的,那就是走科学的社会主义道路,用科学改变国家的命运,促进国家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将我国送入国际化快车道的一个重要枢纽。所以和平发展就是起着一个交通指挥的作用。

我国随着世界的发展已经逐步的成为世界发展大国,在购机中已经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说我们要比其他国家更需要和平,做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最重要的选择。在国际发展的大潮中,互利共赢,多方合作已经是我们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和平发展,双边及多边贸易往来,提高科学生产的前提条件依然是和平。只有在和平发展道路上我们才会走得更远,只有在和平发展的前提下我们才会加快科学发展的脚步,引领世界发展大潮,在此过程当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和平协商,互利共赢,科学发展。这才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除此之外一切发展都是空谈。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就是要用科学手段将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在此其中,和平发展一直都是我们永久的主题,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坚贞不渝的走很平发展道路。

三、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各国对和平发展已经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其目的都有一个,那就是有利于本国的发展因素就是发展的动力所在。其最终的目标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文本发展。有很多国家认为发展要靠战争手段去获取,所以在经济上会采取垄断与封锁,在军事上形成强强联合用于对其他国家的垄断,这并不是发展的一个最有利的条件,促使国际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和平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有人说和平发展可以分为和平与发展,正是这一种观点才可以使发展在和平的前提下得到实施,给各国带来前提保障。

在我国,本世纪20年代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但是其前提就是要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走进小康社会,这样我国才能加快发展的步伐向小康社会迈进,人均生产总值才会有较大程度上的提高。在当季社会发展的浪潮中,世界各国对和平发展也都有着自己的认识,只有通过不断地进步才会有发展,只有科学手段不断的提高才能够得到进步,所以在科学社会理论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就是我们应该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前进,这也是整个世界发展的主题所在。

四、如何做好和平发展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1.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丰富和发展了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

指出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强调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理论。

3.提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

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结论: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中,我们必须确立和坚持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必须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国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

参考文献:

[1] 徐崇利;国际经济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以国际关系理论分析的视角[J];比较法研究;2005年06期

和平与发展范文2

关键词:山西;建筑业;区域发展水平;熵权法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巨大。山西建筑业在新

rij=,min(xij)≤xij≤m11,m1≤xij≤m2,m2≤xij≤max(xij) 

(5) 

根据上述变换方法及指标类型,对指标进行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变换,处理后的结果如表2所示。(表2) 

(二)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1、计算fij,即第j个指标下第i个方案的贡献度: 

fij=(1+rij)/(1+rij)(6) 

式中用1+rij,以保证fij大于0。 

2、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 

ej=-fijlnfij(7) 

3、计算第j个指标差异性系数dj: 

dj=1-ej(8) 

4、确定各指标的权重wj: 

wj=dj/dj,0≤wj≤1,wj=1(9) 

通过以上步骤计算出山西各市建筑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如表3所示。(表3) 

(三)山西各市建筑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山西各市建筑业发展水平si可表示为: 

si=wjrij(10) 

si是第i个市的指标综合评价值,如果某市的si值越大,则说明该地区建筑业发展水平较高;反之,则说明该地区建筑业发展水平较低。具体si值见表4。(表4) 

我们根据si的大小对山西各市建筑业发展水平进行分类: 

ⅰ类:si>0.9,该类城市只有山西省会太原。与其他城市相比,太原si值得分遥遥领先,各项指标在11个城市中处于无可撼动的地位,建筑企业总产值、建筑企业资产总计、建筑企业负债总计、建筑企业所有者权益、建筑企业工程结算收入、建筑企业利润总额几项指标基本已占到全省指标数值的50%,因此太原为山西建筑业最发达的地区。 

ⅱ类:0.17

ⅲ类:0.08

       五、结束语 

应用熵权法进行评价能使用较多的评价指标,提高了评价体系的整体性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克服了传统方法在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因子时主观因素的影响。将其用于山西建筑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上能够给出中肯客观的结果,从而充分反映山西建筑业的区域发展水平,为山西整个区域内合理进行建筑市场的宏观调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邱菀华.管理决策与应用熵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和平与发展范文3

关键词:城市化 水平 速度 河南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15-03

1引言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51.27%,而位于中部地区的河南省其城市化水平是40.57%①,不管是和全国平均城市化水平相比,还是和同等收入水平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河南省的城市化率都是偏低的,但就此认为河南省的城市化发展滞后并认为应该加快城市化进程,未免片面和武断,毕竟城市化发展水平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因素所决定的,可以说生产力、工业化发展是因,城市化是果,忽视这一基本点而得出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的结论,可能误导城市化发展战略,不利于推进城市化发展的社会实践。本文从测量河南省城市化水平入手,再综合分析河南省城市化发展速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战略性建议。

2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及河南的城市化水平评价

在本文当中,我们用城市人口比重来测度城市化水平,它是指某一地区内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既反映城市化本质,又简单明了,具有很高实用性,是公认的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按照这一计算方法,河南省2011年的城市化率为40.57%,从横向比较来看,河南省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城市化率51.27%。

当然,城市化水平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动和工业化发展有着密切的正相关联系,如果仅仅和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比较而得出城市化发展滞后的结论,明显是不科学的。

2.1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看河南省城市化水平

这一部分我们主要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来考察和评价河南省的城市化水平,判断其是否滞后发展。这里,我们选用指标IU(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之比)。世界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和经验表明,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处于相互作用关系比较协调、呈同向联动发展适度状态时,IU比大致为0.5,当IU比明显小于0.5,城市化超前发展,呈过度城市化状态;当IU比明显大于0.5,城市化滞后发展。

根据2000~2012年各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出全省1999~2011年共13年的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如表1)。由表l可知,河南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有较大的提升,城市化率从1999年的17.81% 增长到2011年的40.57%,年均增长率为22.16% ;工业化率也从1999年的38.01% 增长到了2011年的51.80%,年均增长率为14.61%。整体看来,河南省区域整体城市化水平在这10年间都明显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IU比都大于0.5,全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远离协同状态,但二者之间的差距在逐步减小。

表1 河南省1999~2011年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

注:城市化率 =非农业人口/总人口,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生产总值

2.2从经济发展阶段、人均GDP与城市化关系看河南省城市化水平

另外,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运用多国模型给出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有关成果如表2所示。

表2 钱纳里关于不同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正常变化的统计分析

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11年河南省人均GDP约为4446美元,将该数值代入表2,但不能直接按照原著中1964年的美元价值进行比照,所以笔者进行了一定折算,加入了2011年美元价值一栏。对照钱纳里的标准,4446美元这一收入水平上的平均城市化率为60.10%,但河南省现阶段城市化率40.57%,明显低于这一阶段的平均水平。

3 河南省城市化发展速度分析与评价

从上文分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河南省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是滞后的。那么滞后是不是就意味着要奋起直追呢?笔者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考虑速度问题,一个社会系统对城市化发展速度是有一个承受限度的,要促进城市化发展也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那么,在不同发展阶段,什么速度才是适宜的?什么速度才是社会可以承受的呢?

3.1从诺瑟姆曲线和Logistic模型看河南城市化速度

1979年,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在他的《城市地理》一书中提出了“诺瑟姆曲线”。他在总结欧美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把城市化发展轨概括为一条拉长的S型曲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城市化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率30%以下,发展速度也较慢;第二个阶段是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在30%~70%,城市化推进速度明显加快,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第三个阶段是城市化发展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甚至在有些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图1 S型曲线

这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虽然后起欠发达国家由于有发达国家现成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可借鉴,所以其城市化发展速度往往快于在历史上处于同一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发达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后起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脱离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迟早或晚,一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迟早要出现“S”型的发展轨迹,这是一条公理性曲线。

但是,诺瑟姆并未给出这条“S”曲线的具体方程,而且在这条曲线的第二阶段当中,明显存在着一个拐点,前一部分城市化加速增长,后一部分减速增长,对这一拐点在何时出现,诺瑟姆也未作论述。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以Logistic增长模型做补充说明,该模型是比利时数学家Pierre Verhulst于1838年提出的,用于资源有限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1980年联合国开始用它来分析和预测世界城市化水平。

Logistic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其中 为城市化水平,K、a、b都是>0的参数。这一方程的基本特征是:

(1)X=0时, = ;X∞时,Zt=K。所以,城市化水平的起始量是,终值即峰值为K。

(2)方程的二阶导数 ,令其=0,则X=-ln()/b, 而X=-ln()/b时,Zt=。 说明:当X在(0,-ln()/b)区间时,Logistic曲线凹向上,即城市化水平加速增加;当X在(-ln()/b,+)区间时,logistic曲线凸向上,即城市化水平减速增加,故Zt不能随时间无限增大,只能向峰值K接近。当X=-ln()/b时,曲线有一拐点,这时的Zt=,恰好为峰值的一半。

根据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地区城市化率在达到70%~80%时,会达到饱和值,如果我们假设河南省城市化率的饱和值是80%,即K=80%,那么按照Logistic曲线的性质,当城市化率达到,即40%的时候,其速度最快,之后将减速发展。2011年,河南省城市化率为40.57%,理论上已经渡过拐点,如果在没有太多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之后河南省城市化发展速度将逐步降低。

3.2有关城市化增长速度的其他观点

对于中国城市化年增长速度问题,周一星认为,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0.6~0.8个百分点比较适度,超过0.8个百分点就是高速度,个别年份达到1个百分点是有可能的,但是连续多年超过一个百分点是有风险的②;陆大道、姚士谋认为0.65~0.85是比较合理的③;顾朝林、于涛方等则认为每年增长不超过一个百分点,仅0.8~0.9④。也就是说,这些学者都认为城市化发展速度是有上限的,年增长不宜超过一个百分点。

根据表1数据,河南省城市化水平年增长百分比如表3。

表3 河南省1999~2011年城市化率增长百分比

数据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从表3来看,河南省城市化率从2004以后增长速度急剧加快,有6个年份年增长都超过了一个百分点,是超高发展速度,过高的增长速度隐含着高的经济和社会风险。

4城市化超速发展面临的风险

(1)城市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如果超过了自身资源环境承载力,将导致城市过度拥挤、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地下水位下降、空气污染上升等问题。另外,不光是涉及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城市化速度过快,从而引起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教育和医疗、住宅等相对短缺,不同城市人群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权利不均等,从而引发和激发社会矛盾。

(2)城市人口扩张超过了城市经济承载力,城市提供就业岗位增长慢于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导致城市失业率上升,被城市化的农民如果没有稳定的工作,又失去了土地保障的情况下,即使有城市居住条件,也为成为城市新的不稳定因素。

(3)城市化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如拆迁成本和完善保障体系的成本等等,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较早和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由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政策上的优惠,得到了外部资金的支持。那么,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的河南省,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如何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盲目推进城市化,势必会产生新的“危险的”资金链条。

(4)很多地方的城市化更多地体现为“土地城市化”,由于“土地城市化”的速度惊人,“圈地运动”此起彼伏,由征地引起的发生率上升,并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和城市边缘人群。

(5)由于“土地城市化”过程中要占用大量农用地,而河南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1.2亿亩耕地中有1.02亿亩的基本农田,稳固粮食基础需要耕地面积有数量上的保障。

5结论及政策启示

(1)综合前文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以及城市化速度过快所可能带来的弊端,笔者的结论是:1)不能人为地加快城市化发展速度,长期的超高速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上升、城市失业率上升、犯罪率上升等“城市病”,拉美国家人为过快城市化造成的结果已经有目共睹。我们应该吸取国际经验和教训,拔苗助长式的城市化不可取。而且,河南省已经迈过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拐点,加快城市化进程不应成为政府相关政策的主旋律和导向。2)城市化归根到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而引致的自然而然的结果,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的最根本途径还要靠发展生产力,所以关键是因地因时的采取措施促进技术进步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三产业协调发展。

(2)削弱政府作用和“长官意志”对城市化进程的干预和影响。其实从理论上讲,只要一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是一种健康的自组织演化过程,都应该具有Logistic性质,符合S曲线的特征。某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之所以出现偏离曲线轨迹过快或过慢的现象,多是由于人为过多干预有关,像现今包括河南省在内的各地方政府带有明显“长官意志”的“圈地运动”。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一种人类社会自然历史变迁过程,是客观规律,不应过度受人为因素或“长官意志”干扰。

注释:

① 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和河南省城市化率都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

② 周一星.城镇化速度不是越快越好[J].科学决策,2005(8):30-33.

③ 陆大道,姚士谋,刘慧,等.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④ 顾朝林.新时期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政策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1999,6(5):6-13.

参考文献:

[1] 王桂新.中国人口工业化、非农化与城市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6):33-40.

[2] 罗志刚.对城市化速度及相关研究的讨论[J].城市规划学刊,2007(6):60-66.

和平与发展范文4

关键词:社会发展水平;发展速度;领域;指标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074-02

2012年,温州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努力克服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及局部金融风波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环境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为进一步促进经济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现对2012年温州市及11个县(市、区)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一、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案介绍

为比较各县(市、区)的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方案设计了社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该指数是以温州市上年平均水平为基础进行计算的,指数越高,表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

本报告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计算,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使操作更加方便快捷。评价体系共分五大领域40个指标,包括人口发展、生活质量、公共服务、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等5个领域及“人口自然增长率”、“恩格尔系数”、“社会基本保险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的比率”等40个评价指标。

二、全市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1.全市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以2011年全市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为基准值100计算,2012年全市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为111.18,比2011年提高11.18点,全市社会发展水平总体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2.五大领域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与2011年相比,2012年我市五大领域发展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提升最快的是生态环境领域,提升了25.35点,发展速度比社会发展水平总速度高14.17点;其次是公共服务领域,提升了18.19点;社会稳定和人口发展领域比上年略有提升,分别提升3.12和2.04点,比总水平低8.06和9.14点。

3.绝大部分指标呈良好发展态势。从列入评价的40个指标来看,33个指标有所提升。提升幅度较大的5个指标分别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专利授权指数”、“每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传染病发病率”。7个指标的发展水平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别是“当年出生人口性别比”、“老年人口比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人口犯罪率”和“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三、社会发展水平分项评价

以2011年全市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为基准值100计算,2012年11个县(市、区)社会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鹿城区、龙湾区、瑞安市、洞头县、平阳县、瓯海区、乐清市、文成县、苍南县、永嘉县和泰顺县。

1.社会发展水平层次分析。2012年11个县(市、区)社会发展水平大致分为4个层次。

第一层次,社会发展高水平地区。包括鹿城区和龙湾区,社会发展总指数高于120。这两个地区的人口发展、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领域均位于全市前3位,但两地社会稳定领域发展水平较低,分别居倒数第4和倒数第3位;龙湾区的生态环境领域居倒数第2位。

第二层次,社会发展较高水平地区。包括瑞安市和洞头县,社会发展指数介于110—120之间,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这两个地区发展相对均衡,瑞安市的公共服务领域和洞头县的社会稳定领域均居全市首位,两地其余4个领域排名均居全市第4—7位之间。

第三层次,社会发展中等水平地区。包括平阳县、瓯海区、乐清市和文成县,社会发展总指数介于100—110之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瓯海区的社会稳定领域、乐清市的生态环境领域均居全市末位;文成县各领域发展水平不够均衡,其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领域居全市前2位,而人口发展、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领域则居全市后几位;平阳县各领域发展比较均衡,五大领域均居全市第3—7位之间。

第四层次,社会发展较低水平地区。包括苍南县、永嘉县和泰顺县,社会发展总指数低于100。其中,苍南县的人口发展和公共服务领域均居全市倒数第2位;永嘉县的人口发展、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领域均居全市后3位;泰顺县的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领域均居全市末位,其中公共服务领域仅有61.51分。

2.社会发展速度分析。2012年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包括文成县(113.85%)、泰顺县(113.58%)、苍南县(111.80%)和洞头县(111.23%),均高于全市发展总速度(111.18%)。其中,文成县的人口发展领域、泰顺县的公共服务领域、苍南县的生态环境领域和洞头县的生活质量领域发展速度均居全市首位。发展速度中等的地区包括龙湾区(110.94%)、永嘉县(110.53%)和平阳县(110.48%),与全市发展总速度接近。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的地区包括瑞安市(109.47%)、乐清市(108.15%)、鹿城区(106.71%)和瓯海区(105.55%),其中,瓯海区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稳定领域发展速度均居全市末位;鹿城区的生活质量领域、乐清市的社会稳定领域和瑞安市的公共服务领域均居全市倒数第2位。

3.社会发展地区差异分析。从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看,2012年11个县(市、区)社会发展水平标准差系数为9.15,比2011年缩小1.22点;11个县(市、区)社会发展水平离散率范围,从2011年的[-16.74,18.64]缩小为2012年的[-14.06,15.05],最高最低之差从34.42缩小到31.17,说明11个县(市、区)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略有缩小。

从各领域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看,2012年5个领域的地区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人口发展、生活质量、公共服务、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领域,其中,人口发展领域标准差系数最大,为25.50,其次为生活质量领域,为21.75,其余3个领域标准差系数均介于11至16之间。与2011年相比,公共服务、人口发展和生态环境领域地区差异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领域地区差异有所扩大。

四、促进温州市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1.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在控制人口规模的同时,统筹考虑人口的素质、结构、分布,使温州市的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更加协调,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的需要。首要措施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来调控温州市人口规模和提升人口素质结构。其次,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力度。引导和推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健全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长效机制,强化全程监管,从重打击“两非”违法行为,全面提升治理成效。再次,提升人口文化教育素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教育改革和发展,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创新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逐步形成高端产业与高端人才集聚的良性互动。

2.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公共设施向欠发达地区延伸、公共服务向欠发达地区覆盖,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贫富之间差距,使百姓能够同步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同时,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步伐,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加快城中村改造,保障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努力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3.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围绕保障改革发展和提升群众安全感,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加强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等工作,确保少出事、不出大事。要重视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完善“平安温州”创建工作机制和考评体系,确保实现平安大市“五连创”目标;关注民生问题,对危房改造、欠发达群众异地搬迁、困难群众增收、社会保障扩面、交通治堵、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古村落保护等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落实。

4.优化社会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建设“美丽中国”的部署,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加快生态生产生活融合,推动生态文明在温州的具体实践,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幸福家园。抓好农村社区整治和绿化等重点工作,打造一批有特色、精品化的美丽乡村。抓住“治水”和“三改一拆”两大突破口,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实现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城相融的美丽水乡城市,让全市人民共享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

5.提升百姓幸福感指数,共圆中国梦。注重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围绕居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加大社会保障和福利建设投入,破解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化解城市社会中收入分配、就业、上学、医疗、住房等突出矛盾,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正确处理好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工业化与城市化、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推动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把温州市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活富裕的美丽幸福城市,最大限度地增进民生福祉,共创温州梦,共同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熊贵彬,强卫东.建立云南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 顾朝林,甄峰,黄朝永.江苏省地级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

[3]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省统计局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课题组.陕西省2005—2006年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R].陕西综合

和平与发展范文5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发展组织;培训机制;业绩评价

“大学,有大师之谓也”。任何优秀的教学理念与方案的实施都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也集中地体现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素质与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的时期,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高校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教育大发展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自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阶段,各级教学主管部门与高校都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教师的规模与数量快速增长。2009年的教育部统计公报显示,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已达211.1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29.52万人,生师比为17.27:1。教师的学历层次、业务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基本符合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要求。然而,在发展的同时,应该看到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尚不相适应。

首先,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有一定距离。一方面,随着高校在校人数的快速增长,师资队伍也同步增长,新增的教师中,年轻教师的比例上升,虽然有些学历不低,但普遍存在教学技能与经验不足的问题,教学基本能力亟须提高。另一方面,由扩招带来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一人多课等现象较为普遍,精力分散,疲于应付,无暇进行教学研究,教学创新能力与社会的期望差距甚大。目前的教学改革,需要教师既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又要有学科教学与教育创新的能力;需要教师根据科学发展的进程,更新与扩充教育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方法与效果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即使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需要从已习惯的理论传授、技术训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向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转变。因此,无论新老教师都有必要定期接受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培训,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能力。

其次,现行教师的培训机制与培训需求之间的差距较大。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主要是依托一些师范院校、综合大学、重点大学建设培训基地,采用由政府主导的集中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集中优质教学资源发挥最大影响,但培训的教师人数有限,而且很难照顾到不同层次院校的教学特点。培训管理体制方面,大部分高校教师培训的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促进教师发展的职能分散在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等不同的部门,缺少统一的管理机构,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培训与评价机制。培训内容体系方面,尽管有教师上岗培训、教师资格考试培训等,但大多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教学理论培训为主,部分涉及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技能培训,大量的新教师是在教学摸索和试验中学习教学技能,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培训目标方面,教师培训工作以满足教育与学校的运行需要为出发点,缺乏对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规划与指导,缺少对教师教学理念、价值观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教育,部分教师的职业素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再次,以学术发展为主导的评价和重数量的教学业绩评价,对教师教学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高校教学评价普遍采用以工作数量为主的量化评价体系,评价原则、评价标准与教学质量的相关性不大,如上课课时数、论文数等,这种量化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工作量与付出,但缺少对工作质量、教学投入与育人成效的有效评价,忽略了教育工作的特点与教师工作成效的多样性,量化教学评价对激励教师教学改革与建设积极性收效不大。另外,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评价(如职称与岗位评审与聘任等),偏重教师的科研业绩,忽视教学成果,这种以学术科研为主的单一评价标准,挫伤了教师的教学建设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使教师教学研究与能力发展失去了原始的动力。

因此,研究并完善教师评价与发展的培训机制,从管理上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稳步提高,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机制和平台保障;研究与完善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教学业绩和任职要求评价方法,引导高校教师加强学习与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的自觉性与责任感,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欧美等国的教师发展组织与教师评价的相关经验

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教师发展工作起步比较早,在促进教师发展、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为我国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

1 完善的教师发展组织与机制

在欧美,教师发展工作的范围涵盖了个人发展、专业发展、教学发展等诸多方面。大多数高校都将教师发展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成立专门的教师发展组织。“如今,美国约有75%的大学与学院设置了大学教师发展项目及组织机构”,还建立了一些国家性与国际性的大学教师发展组织与联盟,例如教育发展国际联盟(ICED)和教职工与教育发展联合会(SEDA)等。从形式上看,教师发展组织主要有“多校园合作模式、校园中心模式、特殊目的中心模式和院系教师发展模式等四大类”。

一是多校园合作模式:存在于一个州或一个大学系统内,通常设立核心委员会,以调节几个分校之间的教师发展工作;每个分校又有专门负责本分校的交流和协调事宜的人。如威斯康星大学系统的专业与教学发展办公室、宾夕法尼亚州高等教育系统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等都是以此模式运行。

二是校园中心模式:由学校分管学术事务的副校长领导下的学校专门机构,配备工作人员与资金。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教学中心,牛津大学的学习学院,匹兹堡大学教师发展办公室等一些排名较前的学校都采用此模式。

三是特殊目的中心模式:存在于一所大学内,每个特殊目的中心有一个中心任务,这个中心任务比校园中心或多校园合作中心的任务要具体和有限。规模较大的大学通常设有几个特殊目的中心,例如关注职业发展、研究生助教、课程材料等,并配备有相应特殊专长的工作人员。如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研究生院教师项目、匹斯大学的思考和学习中心、匹兹堡大学的外部学习项目等。

四是院系教师发展模式:该模式一般存在于一些大型学校中的学院,由教授委员会负责管理。该类型的发展项目在活动类型和目标上与校园中心模式相似。如圣托马斯学院教学发展中心、西北大学大学学院教师发展

项目、古奇学院出版研究和教师发展委员会等。

当然,上述组织形式虽然名称和组织模式有所不同,但其工作内容基本一致,主要围绕个人发展、教学改进和组织发展等方面来展开的,包括指导教师进行职业规划,实施教师培训和奖励计划,帮助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推动校际之间的教师交流与合作等。值得注意的是,该四种模式并不都是彼此孤立出现的,一些教育教学资源有限的高校可能仅存在某一种模式,而资源充足并且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高校,则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模式。这种高度组织化的运作方式为高校教师发展工作的普及化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保障,也为教师职业生涯的终身发展提供的制度保障。

2 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

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把对教师的评价与激励作为队伍建设的主要抓手,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评价的核心指标是教师的教学行为。美国研究性大学对教师的评价考核主要从科研、教学、服务三个方面进行,科研和教学的比重基本相当。在教学性大学,教学的比重则更高,居于主要地位,是评价教师的关键因素。评价类型有两种,一种是总结性评价,作为教师聘任、晋升、奖励的依据。另一种是发展性评价,给教师提供优缺点的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在评价内容上,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培养、教学效果、教学讲授技能、教学设计技能、个人品质等;科研评价主要包括发表研究成果、校外经费、校外奖励等;服务评价主要是指校外的社会服务评价。在评价的方法上,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和途径,须综合书面总结、检查表,访谈等各种收集信息的方法与结果,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评价的主体有学生、同行、上级、教师自身以及民间机构。不管是教学评价,还是科研评价,这几大主体基本上都会参与,只是占据的分值各不相同,比如在教学评价中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占据的分值比较高。在进行总结性评价的同时,也要注重发展性评价,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诊断与建议,还应采用物质与精神激励结合的方法,激励教师搞好教学。

三、对策与建议

目前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已进入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的建设时期。把握教师质量提升的方向和方法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改革的成效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需要研究教师评价与发展机制,引导教师自觉地潜心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素质与能力。借鉴欧美国家高校教师发展工作的有益经验,提出以下措施与建议:

1 改革教师发展的工作模式

改革教师发展的工作模式,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让教师发展工作成为学校教学发展不可或缺的校本建设。政府可建立统一的教师发展中心,通过教师发展中心宏观调控高校的教师培训与发展工作;高校内部集中管理职能、整合资源成立专门的教师发展机构,统一规划指导教师的发展工作,根据自身特点自主设计教师培训与发展项目,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师发展工作,这样既能充分利用资源为教师的培训、进修和发展提供切合实际的指导与服务,同时也可以保证更多教师享有发展培训的机会。如现阶段的培养培训,一是要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强教师岗前、职后培训,建立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锻炼制度,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指导制度,让教学经验丰富、学术精湛的老教师,带动青年教师发展。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或科研团队,通过团队内交流合作来实现青年教师的自我发展。二是要根据学校与教师的特点,设计发展项目,开展校本化培训,组织教师开展专题研讨与分享活动,对在职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给予专业指导,并为需要的教师提供教学咨询、诊断与指导等。三是要关注教师的长期发展,给教师提供职前、职中和职后等阶段的发展规划,针对教师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形成个性化、层次化、模块化的培训内容以及多样化、丰富的培训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教学和个人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也需注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设置明确的标准和专项培养奖金,这会对全体老师起到了激励与导向作用。此外,还需要建立师德监督机制,加强教师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倡导教书育人的天职。

2 科学设计教师工作的评价体系

教师参加教师发展组织活动的愿望是主动并自觉的,其动力来自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和学校教学评价的压力。只有科学的设计评价体系,让评价真正成为推进教师教学发展的指挥棒,才能达到教学评价的教学促进作用。评价原则的制订,应以教学的发展性评价为主,引导与激励教师积极地投入到教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中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建议独立制定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办法,作为教师工作综合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并根据各高校自身的学科与教学的定位,在综合评价中合理考虑教学评价与科研评价的权重;对于教学型院校,综合评价应以教学评价为主导,并且对教学研究与学科研究的业绩同等评价,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人事政策上同等对待;在评价方法上,注意评价的合理性,围绕课程教学质量的工作目标,采用多角度、多元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方法,不仅看重教学工作的“量”更应突出教学工作的“质”;同行、学校、学生、个人评价相结合,充分体现评价结果的公平合理性,通过评价树立榜样,推广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成功经验,真正起到评价的激励效应。

我国高等教育处于转型升级与质量提高的关键时期,教师教学质量与课程教学水平是根本保障。我们相信,在国家、高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工作一定会跟随高等教育发展的脚步,稳步前进,为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和平与发展范文6

本报讯 1月16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调研和撰写的《2013年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61.95,增长2.88。其中,2012年基础环境指数为64.87,增长6.51;2012年工业应用指数为57.34,增长1.21;2012年应用效益指数为68.27,增长2.62。

报告表明,2012年我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2012年全国及各省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2010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52.73,2011年为59.07,2012年为61.95。2011年比2010年增加6.34点,2012年比2011年增加2.88点,2012年的增长幅度比2011年有所降低,这是因为2012年数据采集的样本量有所扩大,增加的样本大多为中小企业,其两化融合水平相对大型企业来说比较低。

二是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提升的政策驱动因素比较明显。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和应用效益三类指标中,增加量较多的为基础环境指数,从2011年的58.36提高到64.87,提高了6.51。这是因为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实施了宽带提速计划,各级政府加大宽带建设投入,使我国固定宽带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均有所提高。2011—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了“两化融合深度行”、两化融合成果展、以两化融合专项资金资助重点项目、中小企业两化融合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等工作,许多省份也出台了相应的两化融合促进政策,一些省份还设立了两化融合专项引导资金,这些政策对调动企业积极性、促进两化深度融合起到了显著作用。

三是东中西部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不平衡。东部11个省的两化融合平均指数是73.52,西部是51.25,中部是62.08。东部基础环境指数是76.16,西部是55.50,中部是63.38;东部工业应用指数是62.76,西部是48.92,中部是62.49;东部应用效益指数是92.42,西部是51.66,中部是59.96。2012年各省两化融合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江西、河北、浙江、广西、广东指数增长最快;在基础环境方面,重庆、山西、四川、广东、河北增长最快;在工业应用方面,江西、河北、浙江、广西、增长最快;在应用效益方面,四川、广西、上海、浙江、河南增长最快;在两化融合发展指数方面,江西、河北、浙江、广西、广东增长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