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大专辩论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华语大专辩论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华语大专辩论赛

华语大专辩论赛范文1

浙江卫视上上下下,都看到了电视媒体的巨大市场。湖南卫视已经走在前面,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但这生意得做,不能让一家独大。

于是,大家看到浙江卫视这些年不断在尝试,一直到《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的成功,就好像一个人的头被按在水里很久,终于能抬起来呼吸一口空气那样畅快。

《中国好声音》的产品模式与众不同。它的前期是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后期是巡回演唱会《对战最强音》。

几乎所有的电视节目呈现出来的所谓的现场效果,都是节目编导们一手“制造”的。说得直白点儿,编导们通过电视剪辑的方式,可以让节目呈现出他们想要的效果,他们不想呈现的,即使发生了,也不会出现在电视画面上。所以,很多兴致勃勃来到现场观看节目的观众都是败兴而归的。

在这里,我一并致歉,给大家鞠躬了。

为了达到后期电视剪辑的要求,演唱会必须做到四个半小时以上。如果演唱会从晚上七点半开始,中间穿插一些小感受、小花絮,哪一场下来,都要五个小时左右,唱到凌晨才结束算是正常的。

学员们和《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真有那么大的魅力,能让观众们在那里足足坐五个小时吗?

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每年演唱会不断,观众见多识广,让大家埋单不容易,昂贵的场地费用也让巡演商望而却步。因此,全国巡演基本上都定在二线城市。

第一场南京站,在这里要特别表示感谢。演出开始时,天公作美,是一个大晴天,然而不久,一个超级无敌的大霹雳噼里啪啦而来,大雨滂沱。那是一个深秋的日子,风大雨急,再加上体育场那类似盆地的地理特点,我们算是找到了当年杨白劳的真实感受——饥寒交迫啊(一般我们上场前都不吃东西,饱吹饿唱嘛。而且,因为是频道的工作,我们都是没有实际演出收入的)!

但是南京的观众情绪非常高,长达四个多小时的表演,居然有近1/5的观众留到了最后,而他们穿的一次性雨衣根本挡不住雨。

当我说完结束语,学员们再次演唱《我相信》的时候,我套用了一句大俗话:我分不清脸上的是雨水还是泪水。哭了,我忍不住了!当时我在舞台上给大家跪下了,算是对衣食父母的感谢。在当时,我真的找不到更好的方式了。这份情,小的永远铭记。在职业生涯里有这样一幕,是我的光荣。

谢谢南京。

巡回演出一共制作了12场,除了首站南京之外,就只有深圳那场火爆得出乎意料。偌大的现场爆满不说,气氛也十分热烈,演唱中掀起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那场是所有巡演中唯一票卖光、人坐满的一场,很有纪念意义。但那确实是仅有的一场。

《中国好声音》和《对战最强音》实际上存在着中国电视行业长期存在的症结:过度消费。

尽管商业赞助和广告活动给我们的节目制作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为制作出高水平的节目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商家和电视台对于节目产品的过度消费,是在伤害节目本身。

对于一个节目的品牌打造而言,这么做并不是在提升它的公众形象,相反,将会使它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很快就变得模糊。无限美好之后就是过目即忘,到最后,我们还会剩下些什么?

同样的问题我常常在问自己,华少本身也是产品,这个产品能够卖多久呢?还有多少人打开电视看见他时会多停留一会儿呢?唉,自己卖自己的生意真是不好做,你懂的!

让我开口说话的……

成为主持人,可能最吃惊的要数我的家人。小时候的我,性格与如今大相径庭,不仅极其内向,见了陌生人还会害怕,几乎到了能不说话就不开口的地步。

你问我是多小的时候?一直到读初中之前。

听我母亲说,我是到了两岁多才开口说第一句话的,奶奶一度误以为我是哑巴。我第一次开口叫爸爸妈妈,余音未消,自己就害羞得钻到了桌子底下。

虽然那次开口讲话让家里人心中悬着的石头落了地,但我还是对说话十分恐惧,很少和周围的小朋友交流,更别说和陌生人交谈了,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上小学。

上了小学后,我的“社交恐惧症”略有好转,跟老师、同学多少有了些交流,但我对说话这件事产生特别的兴趣,是从第一届国际大专辩论赛开始的。

1993年,我第一次知道了辩论还有比赛,也第一次体会到所谓偶像的力量。

1993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是在狮城新加坡举行的,当时的评委中,《明报》出版人查良镛先生赫然在列,他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号——金庸。

辩论赛在全球华语地区掀起了收视,就像我们现在追着看《中国好声音》一样。中国拿下了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冠军。

不用说,我坐在电视前直直地盯着画面的一幕,肯定被父亲看在了眼里。他对我的这种爱好很是鼓励,还在辩论赛结束后给我买了本《狮城舌战》。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本书的模样:封面上不但有彩色的图案,还印着新加坡的石狮标志。

那本书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是绝对的枕边书。我翻来覆去地读,恨不得把每一个细节都刻进脑子里,然后慢慢尝试着身临其境地去模仿。直到今天,它还被我小心翼翼地保存在书柜里。

1995年,第二届国际大专辩论赛来到了中国,那时我正上小学五六年级。我自然是一场不落,守在电视前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除了看大专辩论赛算是学习说话之外,我小学和中学时对学习的兴趣并不浓,虽然每天也认认真真地上课听讲,但似乎一直不很开窍。

没有了家长对学习成绩的“残酷”要求,相比于很多同龄人,我小时候要自由很多,至少不用被所谓的特长班和奥数班搞得整天疲惫不堪。

当然,家里也的确不富裕,当周围的孩子都在为该学手风琴还是电子琴之类的问题苦恼时,父亲从来没在我面前提过一个字。对于他的回避,我倒不介意,甚至还偷着乐。

就这样,小学的时光悄然而逝,在说话方面,我虽然跟老师、同学有了些交流,但依然对说话比较恐惧,我依旧沉默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

然而,小学毕业假期的那一次远行,让我敞开心扉“开口说话”,成为生命中一次里程碑式的转折。说起来可能朋友们觉得太夸张,但事实如此。

珠海是我母亲常年工作的地方,珠海之行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飞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忐忑新奇是必然的,可是母亲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我忽然成了放养的孩子。

没有母亲的时刻照顾,我性格又内向,只好整天一个人待在屋里,百无聊赖。刚开始的时候,为了解闷,我就自己跟自己说话,后来跟着电视节目学说广东话,久了之后还是觉得憋闷,心里异常渴望和别人交流。

再后来,只要有叔叔阿姨来家里做客,我就主动凑上去跟他们聊天。

不仅如此,渐渐地我还发现,只要我叫声“叔叔”“阿姨”之类的“哄哄”他们,他们就会带我去吃好吃的,去买好玩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会说话能有这么多好处。

回到杭州,初秋九月,开学升了初中。由于这次远行和大专辩论赛的影响,我一改小学时的内秀,变得活跃了很多。尤其是对于辩论赛的热情,相较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在初中第一个学年,我就迫不及待地组织了一场小型辩论赛。

当时辩论的主题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我仍记得自己最后引用的一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的这句诗,我是从《狮城舌战》里看到的,那时候似懂非懂,并不能全解其意,但经常被我挂在嘴边,成了口头禅。

现在想想,寻找光明是多么宏大的命题,完全是当时的我无法理解的。

华语大专辩论赛范文2

一、提高认识

“言为心声”,美好的话语是人们美好心灵的显现。在校园生活中,和谐优美的口语交际是沟通人际感情的桥梁,是维系和协调人际关系的纽带。西方甚至有人把“舌头”同金钱、原子弹并列为当代威力最大的武器,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翻开历史的书页,有关口语交际的佳话比比皆是:晏子使楚不辱使命,张仪巧说六国合纵,诸葛亮东吴舌战群儒……成语中,所谓“一言定邦”,“一言安邦”,“一言九鼎”,“语惊四座”,“一语道破天机”,“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等等,无一不是在赞叹口语交际的神奇功能。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在一起就是语文。我们平常说的语文,“语”在前,“文”在后,可见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只有说得清,道得明,写起来才得心应手、流畅清楚。“说”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文轻语”的偏向。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或为了追求教学进度,适应考试要求,课堂上喜欢唱“独角戏”,搞一言堂。学生由于受考试影响,往往习惯于听老师讲,不愿张口回答问题,习惯于抄答案,不愿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的说话能力逐步地被削弱。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教师和学生同时意识到“说”在实施语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高思想认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口语训练中的薄弱和不足的问题。

二、巧妙设置情境,培养学生想说、敢说

新课标在口语训练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为了达到阶段目标中技能要求,比如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把话说得清楚、连贯,且不偏离话题,作为教师,应该设计现实生活需要的生动活泼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如创造性复述、讨论、演说、即兴发言、辩论等。而这些口语交际的活动,都离不开具体的交际情境,所以,口语教学一定要创设具体而多样的情境,除了语言激趣、肢体语言(演哑剧)外,还包括多媒体等音频视频的运用,让学生在不同的话题、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氛围构成特殊的交际情境中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在设置情境中,还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那就是小型多样。同时注意学生口语交际情感的培养,让学生从“愿意”到“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切不可提出过高的要求,而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鼓励、多表扬,使各个层次的学生想说、敢说。口语交际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小部分,教师不可能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口语交际上,而小型多样的口语交际耗时少、组织方便,符合生活的实际。

三、注重实际交际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说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这就道出了口语交际实践的重要性,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传授口语交际知识。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口语水平的提高必须多说、多练。于是,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千方百计地开展了多种活动,常利用课余时间播放“华语大专辩论赛”光碟;常开主题班会课,课前布置学习小组收集有关资料,让学生有内容、有准备地去说,班会课时我除了交代必要事项以外,把多数时间留给学生;每年9月1日开学时,安排学生接待、引导新生;每当学校举行各种活动时,让学生担当各项工作等等,从不同角度、不同场合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同时,我还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比赛活动。

小组朗诵比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讲故事比赛:训练学生流利清晰地表达,同时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演讲比赛:训练学生说话的自信心、勇气、主见、文雅的谈吐等。

辩论会:内容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现象。通过辩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应变能力和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