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苏教版语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苏教版语文范文1
在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后,专家对原来的教材编排方式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原来的编排主要是把同样的文体安排为同一单元,认为这种编排方式较为简单。以单篇的文章为中心,单元内部没有联系。单元的文体和知识点相同,容易给人留下呆板的印象,知识点教学出现重复。苏教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上主要以主题为单元。苏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在编排上具有自己的特点,教材编排具有综合立体的特点。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同一个主题下面包括多个学习板块,板块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其次,增设了积累以及应用的环节,在主题语境中,学生能够进行思考、探讨,开展活动。编排体现了创新精神,在主题环境中学生能够学习语文,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积累与应用”部分,根据专题内容,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与以前单篇教学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对板块之间层次关系进行预设,教材更加系统化,体现了教材的进步性。苏教版语文阅读教材在处理各板块之间的关系时,也出现了问题。主要是板块和文本主题相关,主题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板块在设置时,无法体现主题。以“月是故乡明”单元为例,分成两个板块:漂泊的旅人和乡关何处。教学参考中提到后一个板块是对前一板块的拓展,但是,仔细考虑,乡愁与旅人两者没有层次上的关系。在这个单元中,教材所选择的文章是和乡愁相关的,文章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几篇文章相对独立,在关于主题的学习方面没有体现层次的深浅。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教师通常忽视板块之间的层次性问题。教师在忽略主题进行教学时,只是针对单篇的文章,导致综合立体设计没有达到实际的效果。以专题来进行单元划分,编者的意图在于在每个专题下面分设几个板块,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
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教材的板块比较多,可以为教师提供多种教学的方案,很多板块前面以星号标注,教师能够自由的选择。但是,从实际情形来看,多数教师对此没有进行选择,仍然按照原来的方法进行板块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没有落实弹性机制,板块的设计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以“向青春举杯”方案A为例,在学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文章后,主要是对人生的追求进行思考。在“活动体验”板块,设置了多道题目,其中的一道题目是马克思提出职业选择所遵照的原则。方案B是《我的五样》,开展活动,进而感悟生命的意义。设置的题目,其中之一是对文章两句话的理解。练习题主要是以文本为中心,教师在讲解练习题时,很容易跟着书本的内容,没有自己的见解。进行活动体验,体现的是选择性,路径不同,但是,目标是一致的。在教材中,如果板块前标注星号,主要是让教师进行自由的选择,编者在此处犯下错误,在教材中提倡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说明可以供自由删选。
三、探究性的呈现方式
苏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在设计上注意探究性的学习。通过设置探究的环节,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用大量的篇幅设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积累与应用”等都有体现。在“文本研习”中,学生能够阅读到经典性的作品,为学生创造阅读对话的环境,学生能够参与到阅读对话中,相互交流读书体验,重点在于增强学生对文本解读以及鉴赏的能力。“问题探讨”环节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与探究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探究的引导,设置具有价值性的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深入进行专题的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活动体验”环节主要是以人文内涵以及学习的要求为中心,根据学习材料,语文活动体现出多样性以及丰富性,学会体验以及思考,提升语文素养。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探究性的呈现方式上同样存在问题,“问题探讨”中的问题不具有探讨性,只是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部分问题具有探讨的价值,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不能进行探讨。首先是因为探讨所需要的资料没有提及。其次,对于探讨没有提供相应的指导,以“珍爱生命”专题中的“积累与应用”板块为例,提到关于“文眼”的问题,对于“文眼”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关于文眼研究的资料比较多,在搜集以及整理资料时,需要多种方法。利用“文眼”对散文作品进行分析,教师需要进行指导。教师的能力相对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应当多提供一些资料。此外,为降低探讨问题的难度,编者在应用策略时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个人能力有限,对于复杂的问题不能完成探讨,编者主要是降低难度,没有提供相关资料,探讨问题失去意义。
四、阅读鉴赏的方法更加明朗化
苏教版语文范文2
在平时的教学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了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中在遣词造句方面的三处瑕疵,具体如下:
1.必修三第三专题中庞朴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第三段最后一句话:
“弄清这两个概念,很有必要,因为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把这一句话所在的段落补充完整,在它前面还有这样几句话:
“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我们常常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说法,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
在这里我觉得“媲美”使用错误,论证如下:
(1)首先从作者本来想表达的意思看: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之间与蜜蜂和蜂蜜之间的差别都很大。
(2)然后再从“媲美”本身的含义来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媲”解释为“匹敌;比得上”。“媲美”解释为“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例句为“该产品可与世界名牌货~。”
(3)最后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和“媲美”的意思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有差别。把原句主干找出来就是“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差别之大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请问“差别”怎么比美?这种“差别”美在何处?应该选用“相差无几”更为合适。作者在这里显然是弄错了“媲美”只理解为“匹敌;比得上”的意思,而忽略了这个词只用在“美(好)的程度”方面的比较。
2.必修三第二专题中杨绛的《老王》中第三段第一句话:
“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把这一句所在的一段话也呈现出来:
“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我觉得第一句中“不仅”使用不当,论证如下:
(1)根据前后文,我想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老王不仅老,而且有一只眼是瞎的。作者为何省略了“而且”或者“还”呢?
(2)从“不仅”本身的含义来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不仅”的解释有两个:1表示超出某个数量或范围;2不但。
对于义项1造句子如下:A.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看法 ;B.他看上去不仅六十岁;C.他的商业活动范围不仅在中国。这些句子中的“不仅”明显是用在数量和范围方面,它有实际的意义,如果去掉那么意思就发生变化。如A句就变成:这是我一个人的想法。原来的意思是:这是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的想法。
对于义项2造句如下:A.他不仅勇敢,而且聪明。B.多年频繁的战斗,不仅没有挫折他的锐气,而且像纯钢的刀锋,愈磨愈加锋利。C.在学校里小红不仅学习好还写得一手好字 。在这些句子中“不仅”作为连词,表示递进。连词是比副词、介词更虚的一个词类,它用来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群乃至段落,具有纯连接性,没有修饰作用,也不充当句子成分。如果把句子中的“不仅”去掉,句子的实质性内容不会发生变化。如A句就变成:他勇敢,聪明。它的意思没有变。
(3)那么原文中“不仅”是什么意思呢?首先看是否符合义项1,“不仅”后面紧跟着的“老”既不是数量也不是范围,可以肯定不能解释为义项1。那么只剩下义项2 了,确实也是这个意思。从整个句子以及整个段落来理解都是“不但”的意思。“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老王不仅老,而且有一只眼是瞎的。递进关系的句子重心落在后面,事实也是如此,这句话在这一个段落中是总起句,后面讲的都是老王眼睛的不幸,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
(4)既然“不仅”理解为“不但”,并且根据连词的习惯用法,那么文中就不能少了“而且”或者“还”。
3.必修三第二专题中杨绛的《老王》第五段: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代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这段话中我觉得“代送”用得不当,论证如下:
(1)“代”在新华字典中有三个解释:1替;2历史上划分的时期,世;3世系的辈分。显然,文中的“代”与义项2、义项3无关,只与义项1有关,应解释为“替”。
(2)用义项1造个句子如:他代我去拿文件。对这个句子进行拆解一下:原本是我去拿文件,现在是他代替我去拿文件,两种情况“我”和“他”都同做一件事“去拿文件”。依此类推,“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代送,车费减半。”既然是“代送”,那么就有这样两个问题:原本是谁送的?现在是谁送?现在是老王送的,那么原本是谁送的呢?是我们送的吗?自己把自己买的东西送回家吗?这显然不符合习惯用法。在原文中显然找不到准确答案。因此,推论得出“代送”一词使用不当。
(3)我觉得作者或者是编辑在这里不小心出了一个笔误,把“代送”改为“带送”就正确了。“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同时顺带给“我们家”送,因为是顺带,车费减半,这是老王的一番好意。因此原文应改为“愿意给我们家带送”。
苏教版语文范文3
关键词:活动体验 苏教版 高中语文教材 呈现方式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1-0037-05
作者简介:崔余辉(1991―),女,湖北宜昌人,扬州大学文学院语文学科教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
“活动体验”既古老又年轻,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由来已久,但是作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一部分却不到十年。当前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系统理论研究甚少,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必要对它进行全面研究。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内涵
(一)“活动体验”的内涵
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1] (P.1342 )。哲学和西方词源学更多地强调其能动的行为动作层面,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将活动分为内部和外部活动,开始关注人的内隐活动,为语文视野下的“活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体验也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德国狄尔泰从生命哲学出发,将其称为内在经验,即一种生命体验,它重视直接经验,又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内在经验”实际上是外在直接经验的内化,这种内化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的相互作用,这符合认知主义学习的观点,并让学习过程变得细腻而深刻。
活动是内隐活动和外显活动的结合,体验是外在直接经验的内化,故活动体验不仅关注活动的外在特征,还关注个体内在的行为心理与思维变化,“活动体验”就是个体在内外活动的结合中完成感官和灵魂的生命体验,并通过这种体验强化个体的认知和情感。
(二)语文“活动体验”的内涵
从形式层面来看,从教材编者角度讲,语文“活动体验”是一种教材的呈现方式;从教师的角度讲,是一种教的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讲,是一种学的方式。
从内容层面来看,“活动体验”中个体在内外活动中完成生命体验以强化认知和情感,将活动体验的心理学和哲学意蕴引入到语文学习领域。学生是语文“活动体验”的主体,既然活动分为内外活动,那么学生就得身心参与。有活动才有体验,活动是形式或载体,有活动的语文才富有生机和活力。体验是活动的内容或实质,它是“生活及自我向学生内心世界开掘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是意义的瞬间生成”[2] (P.291),有体验的活动才有效,没有体验就没有知识的积淀,没有语文素养的生成。所以语文“活动体验”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身心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亲历、感受、体认和验证,以提高语文素养。它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核心,以内化为关键,以生成为目的。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内涵
2004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丁帆、杨九俊主编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创新教材的呈现方式,将“活动体验”与“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并列为教材的三种呈现方式,引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分布与特征
(一)“活动体验”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分布
表1 “活动体验”分布表
如表1,有5个专题明确标注“活动体验”或“活动”的方式,在全书20个专题中约占1/4比重,可见苏教版教材对这种学习方式的重视。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主要特征
1.针对性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展开,旨在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建构。如“向青春举杯”专题针对“青春”话题,吟诵青春,体悟人生。
2.开放性
“活动体验”不限时空,文本的开放性使“活动体验”也具有某种开放性,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方式为师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如《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就提供方案A、B供选择。
3.实践性
“活动体验”注重亲历和参与,鼓励学生倾听、开口、动手和动脑。活动的设计也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带有强烈的实践特征。如“文明的对话”专题让学生搜集文化现象,撰写调查报告。
4.创新性
“活动体验”是苏教版独创的教材呈现方式,凸显新课程理念,活动的开展也是发挥创造性的平台。如《荷塘月色》“活动体验”题4的设计:
文学经典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谈谈你对作品新的感悟。[3] (P.98 )
学生会在研讨交流的活动中生发新的体悟,尤其是对文中“颇不宁静”的解读。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类型
尤金认为“活动的一般结构包括活动的目的、手段、结果和活动过程本身” [4],笔者借鉴社团活动组织经验,以为活动的运行还需要主体和受众,一定的时空范围和具体的操作内容,故本文将“活动”分解为主体、场所、时间、目的、人数、流程、内容、形式和效果九大要素,力求划分出“活动体验”的类型,弥补当前分类维度不统一、类别不完整的缺陷。
1.基于对课堂中师生关系和地位的考量,笔者按照活动的主体将活动体验分为“教师主导活动体验”“学生主体活动体验”和“师生平等互助活动体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学生为本,鼓励平等对话,故推崇“师生平等互助活动体验”。
2.按活动的场所可分为“课内活动体验”“课外活动体验”和“课内外活动体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立足课堂,走向课外,课内外活动的结合体现了大语文观,利于活动走向开放深入。
3.按照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者的认知经历信息准备录入、信息接收处理和信息巩固回馈的过程,据此按活动时间可分为“课前预习活动体验”“课堂学习活动体验”和“课后复习活动体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也经历这个动态的学习过程。
4.心理学认为主体认识结构是认知与非认知要素的结合,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学习“三维目标”,正构成学生主体的认识结构,也是语文素养的具化。故按照活动目的可分为“认知活动体验”和“非认知活动体验”。前者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认知能力,后者促进学生情感、意志、态度等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如《白发的期盼》中设置听记式训练可培养信息获取的认知能力,而捕捉录音中叹气声背后的情感则是非认知活动体验。
5.根据活动的人数,可分为“自主活动体验”和“合作活动体验”。活动的人数反映了活动的参与度,它是课堂氛围是否活跃的标志,也是师生关系的晴雨表。增加活动体验的参与度,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度和有效度。
6.苏教版高中语文常规教学以“朗读感知活动体验―研习欣赏活动体验―思考探究活动体验”为主线条,在此基础上添枝加叶。所以此维度下的类型划分依据具体的课堂内容结构,不可模式化。
闫学将课堂结构分为“未读”“熟读”“研读”和“延伸阅读”[6]四部曲,有助于教师把握活动体验流程。“未读”状态,设置导入活动,营造强烈的阅读期待;“熟读”状态,朗读感知文本,交流阅读体验;“研读”状态,开展研习、讨论或鉴赏活动,细化文本理解;“延伸阅读”状态,引入新的活动资源,鼓励思维训练,拓展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7.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不应因教材的专题人文特性而抹杀工具性内容,故按照活动体验的内容性质可分为“人文性活动体验”“工具性活动体验”和“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活动体验”。人文性活动体验关注选文内容及背后的人文内涵,意在让学生学习和热爱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如文化品读活动;工具性活动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关注汉字的音、形、义等形式层面;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活动体验统筹内容和形式,如教学《荷塘月色》时让学生在把握文笔特征的同时领悟文章背后的情思。
8.活动分为内隐活动和外显活动,故按照活动表现形式可分为“外显活动体验”和“内隐活动体验”。外显的如倾听、对话、朗读和写作等活动,内隐的如对课文的揣摩、品味、思考和领悟等活动。它们可同时进行,前者获得直接的感官体验,后者收获深刻的心理体验。
除开基本的听说读写活动,笔者突出强调看、演和想三种活动形式。“看”,如视频观摩、图文赏析,是信息时代下多媒体教学所强调的感官形式,如在“和平的祈祷”专题放映《辛德勒的名单》感知战争。“演”,即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它强调活动体验的亲历性和实践性,如表演剧本《雷雨》。“想”是可与听说读写并列甚至居上的活动体验方式,因为思维是中枢神经,起着控制指导作用,思维的过程正是知识重组、能力增长的过程。“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适当的思维训练,能让语文到达无言之美的境界。
9.按照活动体验的效果可分为“有效活动体验”和“无效活动体验”。前者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后者与课堂教学无关,与学生发展相违背,未达成语文学习目标,如一些非语文性活动。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明确了活动体验的类型,但如果只有活动没有体验,语文学习就如囫囵吞枣,知识得不到消化吸收。也就是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一方面必须明确活动的类型,另一方面必须强化体验的过程,通过各种恰当的活动使得体验一步步扩展和推进。
四、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运行、操作与评价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运行机制
活动运行方有体验生成,活动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笔者通过活动的运行轨迹来探讨“活动体验”的运行机制。
王囡在《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方式有效性研究》中描画了“活动的运行轨迹”[6]:
主体?邛动力系统 ?邛监控系统?邛对象?邛结果
图1 活动运行轨迹图
联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参与活动,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并监控课堂教学的进行。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思考探究等活动认识文本,使认识对象主体化,获得初步的认知体验。课后教师设计作业反馈活动,学生反思总结,最终使认知体验得到深化巩固,这就是语文课堂“活动体验”的过程,可用下面的图示来反映:
图2 “活动体验”运行轨迹图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操作策略
由“活动体验”的运行轨迹可以看出,活动体验实际上是一个认识对象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教师、文本和自我对话的过程,其操作需要用恰当的手段来使体验生发、发展和巩固。
1.设境激趣,引发体验
情境是“教师为配合教学任务,通过语言、图像、音乐等手段创设出的外在环境”[2] (P.395 ),好的情境导入与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如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先让学生闭上双眼,感受黑暗带来的不便。
2.诵读品析,细化体验
“读,就是一种涵咏咀嚼,品味体验的过程。”[2] (P.394 )通过朗读,可以对话文本,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获得独特的个人体验,反过来又加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
如扬州中学的张志强老师在上《老王》公开课时,设置了两处朗读:
(1)“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2)我强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发现:朗读的重音不同,声音传递的意思也不同。如句(1)有三种读法:
“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因为钱先生人特殊,是“常客”)
“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看病事儿大,说明老王善良、乐于助人)
“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这不是钱的事情,这是情意)
通过句(2)的朗读也可以领悟到杨绛当时害怕(“强笑”)、吃惊(“这么”“都”)而又感激(“新鲜”“大”)的心理状态,朗读让体验变得细腻而深刻。
3.想象迁移,丰富体验
想象是一种内隐的思维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学生一旦插上想象的翅膀,思维能飞到更远、更美妙的境界。
如教学《江南的冬景》,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诵,闭眼想象宛如泼墨画般的“微雨寒村图”,享受江南冬景的迷人景致;或扩写描写雪的诗句,想象动态的江南雪景,感受明朗的生命情调,体味郁达夫散文之雅韵。
4.研讨交流,深化体验
很多时候,体验只是一种直觉感悟,要想使浅层的感觉、印象和经验内化于心,就需要研讨交流。
研讨活动如结合脂砚斋等名家评点,细研《林黛玉进贾府》;交流活动如江苏省锡山中学教学《十八岁和其他》时,让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书信交流,互通感受。实践证明,学生获得了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5.促进反思,巩固体验
“反思是澄清自我体验,获得自我效能感的必由之路。”[7] (P.2 )学生通过对获得经验“带有感彩的回味、反刍和体味”[7] (P.62 ),使体验巩固、升华。
如舟山中学姚海玲在《祝福》中设置写“我”的鲁镇生活日记、祥林嫂小传、祥林嫂死因分析报告等活动,可有效检测、巩固学习。
五、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简单说来,常见问题有活动体验“矛盾化”――三种语文学习方式的矛盾不能协调、活动体验“游戏化”――未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性、活动体验“表面化”――只有活动没有体验、活动体验“简单化”――只动口动手而不动脑四个方面。根据问题,决解对策如下:
(一)“去粗取精”――提倡语文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与选择性
要想准确定位教材的处理方式,必须把握三种学习方式的特性,仔细分析文本的特征。审美性文本要开展鉴赏涵咏活动,如《荷塘月色》;论辩性文本如《拿来主义》,宜开展辩论交流活动;而经典文本如《鸿门宴》则要作为“定篇”反复研习;实用性文本如《十八岁和其他》应更多地从文本拓展开去,作为“用件”来开展与学生成长相关的活动。活动形式可多样化,关键要有机整合,去粗取精,选择最恰当的语文学习方式。
(二)“去伪存真”――突出语文学科的特性
笔者认为苏教版语文教学中之所以存在大量不像语文课的课,一方面是对活动的过分崇尚,另一方面是语文知识教学的淡化。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教材应该有语文知识的呈现,教师也应该关注双基,不能只唱人文戏。如“走进语言现场”专题可介绍手势等非体态语的运用、礼仪和控场等演讲技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师生要时刻牢记的语文学习目标,也是淡化课堂虚伪浮华之后留下的本真。
(三)“由表及里”――强化活动中体验的过程
“为活动而活动,忽视内隐性即内在体验的主要地位,是有悖于活动体验的宗旨的。”[8]所以,活动体验教学要关注知识生成和情感变化的过程,去表面化,让学生时有所思、时有所悟、时有所感、时有所得。如《荷塘月色》要让学生在体味恬淡优美的意境中获得审美体验;而《祝福》要让学生在剖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窥见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深层原因,心中生发一种理智的怜悯。
(四)“迁思回虑”――崇尚语文思维活动训练
思维也是一种活动,任何活动都由思维来支配,所以要将思维训练纳入活动体验教学,鼓励学生迁思回虑,拓展迁移。如探究《沁园春・长沙》和《相信未来》的情感基调,是否就是青春的激情和昂扬?探讨为何要“像山那样思考”;结合专题选文思考生与死、战争与和平、兴盛与衰亡的关系等。思考的过程就是活动体验的过程,而且这种过程本身就是无比深刻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是一种教材呈现方式和教与学的方式,是学生在编者和教师引导下参与诵读想象、思考交流等活动使体验一步步拓展和推进,最终获得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过程,其教学不仅要设置恰当的活动,还要促进体验的内化。只有构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理论体系,了解活动体验实施现状,才能有效指导活动体验教学。据说教材编写组将对教材作新的修订,笔者希望在“活动体验”方面看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中国哲学史卷编辑委员会.哲学大辞典・哲学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2]曹明海.本体与阐释:语文教育的文化建构观[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3]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5版)[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尼科洛夫.人的活动结构[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5]闫学.我负语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6]王囡.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方式有效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苏教版语文范文4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中存在的不足
(一)强调人文性弱化工具
文言文的练习设计需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协调统一,因此在练习设计上需要加强学生的诵读力度,使其进行知识积累,注重引导学生加强对作品语言的品味,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提出具体的问题,进而实现文言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苏教版”文言文练习设计中虽然有语言内容的品味题目,但数量太少。比如,在?廉颇蔺相如传?中有如下题目: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惧生。
有人理解句中“今”的意思为“现今”的意思,有人理解为“如果、假设”的意思,你认为怎样理解较为恰当?
《廉颇蔺相如传》这一课类似于这种练习的有很多,但其他课文中却很少或者甚至没有,这样其他课文就缺少品味语言文字的练习了,这是笔者认为其练习设计中语言文字品味编纂中的不足。
(二)缺乏助练情境
助练情境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练习的完成。“苏教版”中部分练习编纂得很成功,比如让学生根据《鸿门宴》课文内容编写剧本,但有具体的练习题目却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练习情境,这样使得题目的难度过大,与高中学生的能力不符。
(三)练习形式太过单调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材的体例应该多样化,但“苏教版”的练习题目多是思考、理解和表达类题目,缺少客观性,而题目的主要表现方式都是文字,缺乏图画、表格等形式,而字体形式多为简单、统一的字体和颜色,缺乏活泼生动的符号。且“苏教版”的练习题都在课后。不像人教版的教材将问题放在课文左边或者右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有利条件。
二、优化“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文言文练习的内容
好的教材是教师通过教材能够明白教学内容和可用资料,学生能够指导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步骤,所以文言文练习也要达到这两个标准。在进行练习设计时应该充分体现出课标的要求,将练习程度和学生需掌握的内容进行充分说明。练习题应该做到表述简单明了,要求与目的一目了然,必须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注重学生对知识的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培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能够做到对问题和知识举一反三,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增加助练情境
助练情境是指设计一些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练习,帮助学生进行思考的具体情境。苏教版对重点文言课文都会要求学生背诵,但却缺少相应辅助教学情境的设定。比如,在要求学生背诵《赤壁赋》一文时,可以设定以下要求:在背诵时读出节奏,注意语气,注意不同虚词在表达时的不同作用,充分表现出词语和句式的感彩,读懂课文的文脉、意蕴等。这样学生在背诵时就可以根据以上要求对课文进行深刻体会,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作者的真实情感。
(三)练习形式需要多样化
虽然苏教版教材的外观以及整体风格与传统教材相比有了较多改变,但其文言文练习形式上还有所缺失。首先要增加练习的形式,确保在预习、当堂学习、课后练习阶段都有所涉及,同时还需要设计能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练习。比如在学习《项脊轩志》时,有如下练习题:作者写道:“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试分析作者或喜或悲的原因,他是怎样表达这些感情的。这个题目较为简单,答案都在课文中,因此将这个题目放在预习中,就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和人物感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练习形式的增加上多借鉴国外教材或者国内其他优秀教材,比如利用不同的表示区分练习难度,用一群孩子在一起学习的图案表示合作型练习题等。
(四)增加内容趣味性
苏教版较为注重诵读,但语言表达缺乏趣味性,因此在设计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将背诵活动展现为有趣的活动。比如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古诗描述,将自己所理解的内容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就会增加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进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趣味背诵。
教师在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对教材的文言文练习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充分了解,若教材的练习题无法满足学生练习要求,教师可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对练习题进行补充,确保学生充分掌握课文知识。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的实际应用意义
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得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具有以下实际应用意义:其练习题型较为开放,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能够帮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团队协作的学习习惯;苏教版的练习题型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帮助;其比较注重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并且能够将陈述性知识转变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综上所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对教师和学生的指导性较强,利用性高。
参考文献:
[1]章湖君.“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苏教版语文范文5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149-01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语文作为主要必修科目之一。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理解课本,要求教育工作者切实做好小学的语文阅读工作。加强语文阅读,有助于学生积累优秀句子和词汇,增强表达能力,进行艺术的加工创作。针对新课改中对于阅读的改进,语文教师面临更高的要求,在注重读的数量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追求读的质量。以下是本人在工作中总结的几点提高苏教版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的建议。
1.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也都是依靠兴趣来支持。他们通常在兴趣的作用下,将读书变成内在需要和自觉行为。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应当以情激趣,入情朗读,正确指导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想读书。虽然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朗读能力以及领悟能力都不强,但是其模仿能力是不容小觑的。因而作为教师必须要切实提高自身朗读水平。例如在课文《我坐上了飞船》朗读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翻看课件后,先示范:"啊!我看见了中国,有长江,有黄河,还有万里长城。"在此读出作者的激动和喜悦的心情。随后,学生在看课件画面时,也会情不自禁模仿教师朗读。此时,教师适时评价鼓励,"读得非常好,感情非常充沛!谁再来试试,大声朗读给教师听。"学生就会纷纷朗读起来。由此可见,成功带来强烈的情绪力量,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其实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听到教师的肯定表扬。通过不断的肯定,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对朗读产生兴趣。
2.提高朗读技巧
2.1重点词句的强调。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所阅读的课文内容,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强调重点的词汇和句子,这样也能引发学生对文章情感上的共鸣。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再依靠本身特色地朗读表达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如此,便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达到以点带面,一叶知秋的目标。例如在朗读《军神》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如下方式鼓励学生"读出自身感受",使学生明白通过阅读自身表达出对军神的敬佩之情。学生只有将朗读当成一种"需要",读出了自己的感受,才能快乐朗读,才能更好地了解母语的深奥和伟大。
2.2注重正音和整体感受的相互融合。很多刚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普通话的发音不是很标准。因此,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正音。为了让学生准确朗读,教师需要将课文分解,进行逐字逐句讲解。但这样读有一个缺点,学生无法领略到篇章的气韵、句段的内涵以及语言的音乐美。如果一味地进行纠正读音,学生很有可能无法分清长短字词,阅读文章句子也没有轻重。假如长期都过于关注字音纠正,会导致学生无法领悟语感,从而无法培养朗读表现力。例如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以很普通的父母对于"我"的不同评价,母亲的称赞与父亲的严格,温馨与严厉,无论哪一个都是对自己的激励,在前进的路途中引领自己。只要没有严重的错误,引导学生继续朗读。分饰父亲和母亲不同角色,进行角色感地朗读,利用产生的对比,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体会节奏,分清轻重读音的变化,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
2.3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引领学生感性朗读。苏教版新课标阅读栏目里将能正确流利地用普通话朗读放在第一位。但在实施建议中注重阅读的个性化行为,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中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由于小学生还处于性格因素的发展阶段,具有发散性的思维,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文章的内涵和情感表达,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注重因材施教。例如五年级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作者多处运用夸张修辞,表现了诗人在听到失地收复后的欣喜之情,学生需要在对古诗背景以及诗人有所了解后才能体会这种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心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自以为是的"统一的、正确的文本解读方式"的解读,就不能起到真正理解诗中包含的真正意境。如此一来学生没有了自己解读课文的权利,同时也淹没掉了自己的个性化解读。
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反复斟酌其中的情感,在运用合理的语气朗读文章。在学生朗读文章的同时,教师也要体会学生的情感变化,针对学生不足之处,进行必要的点评,让学生在朗读文章的时候越来越完美。感性的去朗读,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波动,有助于加强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敏锐性,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2.4克服怯读的惯性。很多小学生集体朗诵时很是投入,几乎都能到忘乎所以的程度,一旦让其独自朗读时,又会表现出胆怯的毛病,不敢读,不会读,至少不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时就要锻炼他们大胆朗读朗诵的勇气,鼓励其忘掉一切,自己就是文章的主人翁,只有如此才能一气呵成的完整朗读整篇文章。
3.结束语
朗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阅读的习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和领悟感情,有助于学生培养语感。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具有较强的朗读性。教师应培加强养学生朗读的技巧,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朗读训练,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受到感染以及熏陶。学生在享受到阅读教学的乐趣后,才能逐渐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升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彭连国.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浅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5,14:84.
苏教版语文范文6
泉 电 里 面 青 点 鱼厅 西 飞
风 心 抱阴 知 写 放和 背 她
二、 基础知识。65%
1、 看拼音写词语。12%
qīng cǎo xiě zì fēng làng kāi fàng
bái yún bào zhù
zhèng zài fēi niǎo
duì miàn cháng jiāng yě xǔ gǔ shū
2、 比一比,再组词。10%
全 开 贝 手 子
泉 升 见 毛 字
3、 写反义词。10%
地 后 晚 无 来
晴 捉 今 进 外
4、 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6%
木 讠 亻
氵 女 日
5、 选字填空。4%
⑴五星红旗 上了天空。(生,升)
⑵这个瓶子里装的 是 水。(泉,全)
⑶ 是我的妈妈。(它,她,他)
6、 把句子补充完整。8%
⑴在公园里我看到。
⑵我爱吃的水果有 ,有 ,还有 。
⑶ 和。
⑷ 是的家。
7、 按课文内容填空。15%
⑴冰花像宽 的树 ,像柔嫩的 ,像满的牡丹。
⑵蓝天是 的家,树林是 的家,小河是 的家,祖国是 的家。
⑶大海 着明月, 着星星睡觉了。
三、 课外阅读。
1、 把诗句补充完整。5%
⑴ 不识月,呼作 玉盘。
⑵深 人不 ,明月来相照。
2、 连一连。5%
举头望明月 黄土变成金
遥知不是雪 人美在心灵
花美在外表 低头思故乡
朝霞不出门 为有暗香来
众人一条心 晚霞行千里
四、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5%
从前,有几个máng盲人mō摸到一头大象。摸到象tuǐ腿的人说:"大象像gēn根zhù柱子。"摸到象shēn身的人说:"大象像一dǔ堵qiáng墙。"摸象wěi尾ba巴的人说:"大象像一条shé蛇。"各人都说自己对,zhēng争得面红ěr耳chì赤。
1、这段话共有句话。
2、这段短文中的三个盲人分bié别提到的是大象的、、。
五、 看图写话。
xià yǔ le qīng wā dǎ zhe sǎn yù
下 雨 了 , 青 蛙 打 着 伞 遇
dào sān zhī xiǎo dòng wù shuí xū yào
到 三 只 小 动 物 , 谁 需 要
sǎn tā mén shuō le xiē shén me
伞 ? 它 们 说 了 些 什 么 ?
yòu shì zěn me zuò de
又 是 怎 么 做 的 ?
附加题:
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8%
⑴雪,云彩都是
水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