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内部审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内部审计范文1
论文摘要:内部审计是我国社会主义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评价活动。正确认识并恰当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是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内部审计制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企业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职能,经济评价职能,间接管理职能,而不具有鉴证职能。
内部审计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本部门、本单位规章制度,执行定期考察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协助管理部门更加有效地控制组织经营的一种组织活动,是相对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组织所进行的外部审计(习惯称为社会审计或民间审计)而言的。我国的现代内部审计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在政府的推动下伴随着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建立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虽然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起来并且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
1.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几乎形同虚设。内审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明确,独立性和权威性不高。同时,由于大多数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些领导误认为内部审计是“奸细”、是“内线”等等。这些不正确的观点给内部审计的发展带来了重重困难,使得企业内部内审机构势单力薄,被其他部门所隔离,最重要的是,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也不够,对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它的双重角色和自身局限性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从而制约了审计职能的发挥。
2.审计手段没有电算化、信息化,审计程序没有规范化。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起步比较晚,各种专业软件开发滞后,审计手段仅仅依靠企业内部素质不高的内审人员手工操作,缺乏有效性和权威性。特别是审计到往来款项函证,银行存款对账,审计线索外调等事项,缺乏法律上规定的审计权限和强制手段。在审计程序上,各个企业由于没有共同的参考标准,程序设计上多样化。在对本公司实际情况的审计方案规划时,考虑不全面,取证不合理,得出的结论不可靠,影响了审计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进而影响了管理者的正确决策。
3.审计范围狭窄,仅仅局限于财务报表的差错防弊上。目前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基本上停留在财务审计,即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损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查证上,忽视了经营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不便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也不能对企业的正确决策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探讨
基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做进一步的探讨。
笔者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应具有以下几种职能:
(一)经济监督职能
经济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是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被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在现代企业里,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事务的多样化和管理层次的多级化使得管理阶层对供应、生产、销售、财务的第一情况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这就客观上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对有关事项进行监督,监督各经济责任承担者按既定的目标、方针、政策、制度、计划、预算等要求,认真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达到加强控制、严肃制度、加强管理的目的。
从1983年建立内部审计以来,我国一直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是双向监督。内部审计既要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对企业保障国家财产保值增值进行监督,又要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对企业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各单位的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政府职能已发生根本转变,从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干预企业的经营转变为通过宏观调控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样,内部审计摆脱了双重身份,代表国家监督企业的职能将逐步由社会审计来替代。它的监督职能,将主要站在企业立场上,为企业的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
(二)经济评价职能
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审核检查,对企业中的各种计划、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定,对经济活动中的执行情况和进度进行评定,对经济效益的优劣和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进行评定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由监督职能派生出来的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项职能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中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着世界同行的激烈竞争,这些竞争迫使企业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进步要效益,向优化资源配置要效益,向调整产品结构要效益,向降低成本费用要效益。因此,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各种计量手段评价企业中各个环节各项费用、成本、支出的合理性,评价企业财务收支、经营成本及效益分配的真实性,评价企业运行效果,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可靠、有效。
(三)具有间接管理职能
从内部审计发展的历史来看,内部审计一直是为管理者服务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要参加日常的经营管理。相反,由于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要求,内部审计机构不能承担任何具体的管理责任。只有这样,审计工作的质量才有保证,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结论、建议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但是,由此认为“内部审计不具有管理职能,认为它应当独立于管理部门之外,是对管理控制的再控制,对管理监督的再监督”也是不全面的。虽然内部审计人员并不具有管理具体事务的权限,但是由于其最基本“独立性”,导致内部审计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对企业情况全面了解的能力。因此,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内部审计均不应独立于管理之外而应从属于管理,发挥间接管理职能,和其他部门一样为企业经济利益的增加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总之,由于内部审计特殊的性质使它在企业内部中既处于“参与者”又处于“协调者”的地位,间接参加企业管理同时也不失其独立性进而影响公平性。
(四)不具有鉴证职能
有观点认为,内部审计对企业所属各级组织进行审核,作出审计结论,是一种鉴定,只不过内部审计的鉴证职能对外无效,但对董事会下属的各级组织仍是有效的,因而内部审计有经济鉴证职能。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从鉴证最大的特点(由当事人以外的独立的第三者履行)来看,内部审计机构并非第三者,因为内部审计人员和委托人(董事会)并不是毫无利害关系,而是上下级关系,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聘用和被聘用的关系,因此,内部审计机构作出的决定最多只能是一种“自我鉴定”,对外没有充足的说服力,同时,其作出的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也是有限的。
三、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当我国加入WTO后,不仅具有先进管理手段和经验的跨国公司要进入中国市场,而且我们的企业也要走向世界,融入现代国际经济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也要与国际接轨,也要认识到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同时又要正确地意识到规范对策的重要性。
(一)发展趋势
1.内部审计将由财务领导转为由企业最高管理层领导的独立机构。随着内部审计重要性日益突出,管理者对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企业中内部审计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其职能范围也越来越广,由一开始的监督发展到服务咨询等多个方面,包括检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适用性、有效性;检查内部各部门及单位对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章的执行情况;检查业务经营和规划中既定目标的完成情况等。同时,由于内部审计要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向最高管理当局报告,以便得到及时解决。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成为独立机构,并由企业最高管理者直接领导。
2.内部审计由单纯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在完善企业管理中求得企业发展。这时,企业的经营者面临的大问题不是资金问题,而是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失控导致的风险加大和效益下降问题。因此,企业必须实现自我约束,建立自我约束机制。于是,为了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了规范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满足投资和管理层次多元化的需要,内部审计被赋予了更新的职责和使命,即从单纯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
(二)规范对策
1.在企业内部建立总审计师制度:使企业内部审计在组织上加强,在制度上得到保证,进一步深化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协调审计监督和其他监督的关系,一改目前从属地位的状况。
2.尽快完成内部审计向管理审计职能的转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提出改进问题的建议,不仅要查错防弊、评价企业内部各机构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还要审查企业资源的取得是否实现效益最大化,还要关注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时刻注意为管理当局及被审单位提供建设,改单纯的财务审计为全方位的管理审计。
3.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关键是要有合适的审计模式,健全的独立审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模式主要有董事会领导模式、总经理领导模式和监事会领导模式。因此,在对领导模式进行选择时,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实际情况。
企业内部审计范文2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质量;质量控制;风险管理
一、引言
内部审计在国际上定义为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顾问服务。它具有显着的建设性和内向服务性,其目的在于帮助本单位健全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以增加价值和改善营运为目标,通过系统、规范的手段来评估风险、降低风险,改进风险的控制和组织的治理结构,以达到组织的既定目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企业风险日益增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强化管理,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在风险管理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被人所重视。在我国,内部审计是指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
二、内部审计的概念
内部审计最初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检查会计、财务及其他业务的独立性评价活动,以便向管理部门提供防护性和建设。”而经过多次的修订,在2001年颁发的《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结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由此可以看到定义中一个明显的进步,那就是内部审计已经将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直接纳入它的定义,当成内部审计的一个直接的目标来看待,突出强调了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重大作用。
三、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管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他们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组织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的管理手段。
(一)内部审计可以防范会计舞弊
内部审计能更深入组织内部,从而达到防范会计舞弊目的分析会计舞弊的行为实质上是主观化、个性化的,如果刻意掩饰那就很难被观察到。内部审计人员根植于组织内部,与组织成员广泛联系、密切接触,先天融为一体,对组织文化、管理理念、经营哲学、人员素质最为了解,在有效防范舞弊发生等方面,内部审计具有外部审计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
(二)内部审计可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自己的监督工作,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督促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各位员工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客观的会计核算并及时地真实地披露会计信息,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其次,内部审计职能的全面实现,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
全面质量管理是根据组织向顾客提供最优产品或服务的原则制定的长期战略性措施,是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实施的全部管理活动。内部审计的顾客就是它的服务对象。最优服务就是从质量即利润的观念出发,以最小的成本帮助组织实现最大利润。
四、内部审计对于公司治理的意义
公司治理是一组规范公司相关各方的责、权、利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制度架构。从狭义上讲,它是指公司的决策者、执行者和监督者之间的制度安排。从广义上讲,它是指关于公司的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和监督者的权利、义务、责任及与外部关系的法规体系。因此,公司治理的本质是规范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一般设有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
(一)开展内部审计是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现代企业实行两权分离的制度,运用法律的手段,以契约的形式确定企业与国家之间、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责关系。一方面,经营者有权独立使用所有者授权的所有生产资料,适应市场需要,做出切合实际的并且可以发挥企业优势的经营决策。另一方面,经营者要承担明确的经济责任,这就需要建立确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责任评价与考核制度。综上可以得出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水平
开展内部审计并实行严格的经济监督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内部审计为了达到内部审计目标,主要包括保护国家财产安全、监督企业财务收支、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等,通过查错防弊等手段,可以帮助每个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从而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
(三)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审计可以查明单位管理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对症下药,促使企业改善经营、降低成本费用、挖掘潜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五、目前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虽然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对企业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目前内部审计自身以及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导致内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内部审计无法正常作用于企业的现代经营管理过程,只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
(一)从业人员质量风险意识有待提高
随着内部审计监督领域的不断扩大,审计范围的不断增加,审计项目越来越多,完成工作的压力也日益加大。通常审计部门人员少,所以有些内审人员应付思想比较严重,造成审计风险意识淡薄,质量意识缺乏,因此忽视了内部审计质量要求,表现出来,即是重数量,轻质量。造成项目审了不少,但真正有影响,能够提升企业内部管理的精品少,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现有审计从业人员很多知识相对陈旧,对于传统的一般财务审计了解得多,但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整体上应对复杂审计工作局面的能力比较弱。而且审计人员的开拓创新意识相对较弱,宏观意识和现代审计意识不够强。有些审计人员留在内部审计就是查账的思维模式之中,从而多层次、多角度审视问题能力不够,综合分析能力比较差。
(三)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有待健全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内部审计复核制度、考核制度等,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保障。但这些制度,企业要么没有制定或制定的过于简单,没能得到认真执行,其结果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能做到相互沟通、配合,以及互相监督、促进,没能很好地形成提升审计质量的合力。
(四)内部审计的地位和职能定位不够清晰
对于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将内审机构合并到纪检、监察或财会部门,或者由会计人员兼任。在已设立内审机构的单位中,一部分内审机构是由最高主管或审计委员会领导,但其他单位或是由副职主管,或是由财务总监主管,内部审计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内部审计的作用难以发挥。
六、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内部审计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了解到内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的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对症下药,找到能够解决内部审计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弊端的有效措施,从而尽可能帮助企业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
(一)抓住重点和重视全局
只有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抓住要害,突出重点,查深查透,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一方面要科学制定内部审计计划。只有充分完善内部审计的计划,才能有条不紊的将按照既定的流程对企业的经营过程进行内部审计;另一方面,要突出内部审计的重点。内部审计不是盲目的,要通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本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从而抓住审计重点,对症下药。
(二)创新审计方法并改革审计手段
为了更好的内部审计作用,必须适应企业财务及管理不断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内部审计的方法,改革审计手段。首先,要加强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的推广运用。其次,要积极探索经济效益审计。最后,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积极研究探索适合内审工作的先进方法,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水平。
(三)完善内部审计的管理制度
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核心。要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就要完善制度,严格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建设。制定制度时要密切联系企业实际情况,提高内部审计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
(四)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地位
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地位,以增强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在领导关系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审计活动与业务活动、财会部门以及其它管理工作的关系,尽量避免一个管理者同时领导财会工作和审计工作,这容易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七、结束语
内部审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面临着自身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面对内部审计环境变化和各种挑战。因此,内部审计的领域应当更加宽广,重视组织战略和社会责任,关注第三方风险和信息安全。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对企业内部的审计制度要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引起足够的重视,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为企业的顺利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时现.内部审计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2-4.
[2]徐政旦,朱恩荣.现代内部审计学[m].地震出版社,1998,7.
[3]李存根.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于弘.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完善途径[j].中华会计学习,2007(4):18-19.
[5]王艳芳.中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2):83-84.
[6]王潇,张彩云.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现状与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7,(3):81.
[7]张建民.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内部审计,2005,(11):53-54.
[8]姜民权,甘云亭.狠抓质量管理,提高工作水平[j].中国审计,2001,4.
[9]张超.论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改善[j].现代商贸企业,2009,4.
企业内部审计范文3
一、种子企业的控制要素
1、控制环境
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基础。种子企业控制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以及治理层和管理层对种子生产、种子加工以及种子销售环节重要性的认识、态度和措施。控制环境设定了种子企业的内部控制基调,影响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态度。
2、风险评估过程
任何经济组织在经营活动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对经济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产生影响。很多风险并不为经济组织所控制,但管理层应当确定可以承受的风险水平,识别这些风险并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
种子企业的经营风险包括生产风险、加工风险以及营销风险,具体包括:生产出的种子数量低于或高于企业需求或经营能力;产出的种子质量不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新的生产技术应用带来风险;种子加工技术不能保证种子中的水分降至安全含水量以下;不能满足质量等级和发芽率的相关标准;营销策略不符合市场和客户期望等。
3、信息系统与沟通
与种子相关的信息系统,包括用以生成、记录、处理和报告各环节事项,履行管理责任的程序和记录。种子企业的生产、加工以及营销等过程信息的处理包括编辑、核对、计量、汇总和调节活动,通常由人工完成。报告是指采用电子或书面形式编制生产报告和其他信息,供种子企业用于衡量和考核各部门业绩。
相关的沟通包括使员工了解各自在内部控制方面的角色和职责,员工之间的工作联系,以及向适当级别的管理层报告例外事项的方式。公开的沟通渠道有助于确保例外事项得到报告和处理。
4、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有助于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与授权(含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和职责分离等相关的活动。
种子企业的授权一是指生产授权,即保证生产的种子是在管理层的授权范围内进行,以保证本企业生产种子的数量和质量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二是加工授权,即保证企业加工出来的产品是在管理层的授权之下完成,以杜绝加工生产不符合市场预期或管理层意图的产品。三是营销授权,即保证企业销售的产品是在管理层的授权之下进行,杜绝企业销售未经授权的鱼目混珠的产品,并保证按照适当授权授予客户信用等级。企业内部的各部门通常会采取使本部门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例如,销售部门通常为了使销售额最大化而忽视企业的信用政策,生产部门为使自身生产的种子数量最大化而有可能在授权范围以外进行生产。因此授权控制是控制活动的关键。
种子企业的业绩评价是指企业分析评价业绩与预测前期生产的差异,将内部数据与外部信息相比较,包括评价生产环节、加工环节、销售环节的业绩,以及对发现的异常差异或关系采取必要的调查与纠正措施。通过调查非预期的结果和非正常的趋势,管理层可以识别可能影响经营目标实现的情形,从而将这些信息用于经营决策。
种子企业的信息处理控制包括信息处理技术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包括内部报告系统。其作用在于报告种子企业订货、库存、销售、费用、现金流量、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方面的数据资料。
种子企业的实物控制主要是指对原原种、原种以及产出的种子所采取的适当的保护措施,以及定期盘点并将盘点结果记录且与其它记录相核对的过程。
种子企业的职责分离是指企业应将授权、记录以及各类存货保管的职责分配给不同职工,以防范同一员工在履行多项职责时可能发生的舞弊或错误。
5、对控制的监督
对种子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是由适当的人员,在适当、及时的基础上,评估生产、加工和营销各环节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的过程。对控制的监督包括及时评价生产环节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以及根据情况变化采取的必要的纠正措施。例如管理层对是否定期进行生产数据与其他数据相复核进行监督。
通常,企业通过持续的监督活动、专门的监督活动或者两者相结合来实现对控制的监督。
二、种子企业内部控制总体评价
1、控制环境总体良好,但长远发展受限
尽管各企业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可能不尽相同,种子企业的管理层和治理层普遍重视各环节中工作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中,各部门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晋升和薪酬方面是各种子企业最严格的环节。目前,各种子企业对生产部门人员基本素质要求较高,生产部门的从业人员普遍具有大学本科或更高学历。
然而,在种子企业的控制环境中,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得不到重视。例如,生产环节中,各种子企业普遍重视对种子生产基地的硬件建设,地势、日照、雨量等等是基地选择中的首选要素。然而,种子企业普遍忽视了一点,即生产基地的软环境建设。目前,各种子企业普遍采用“企业+经纪人+农户”的生产模式,企业内部从业人员的素质可以通过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进行控制,而经纪人以及农户素质则无法通过企业自身进行控制。这部分人员素质却在更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种子生产的数量以及质量。
再如,营销方面,种子企业目前仍然采用以企业为出发点,以产品为中心,以推销和促销为手段,以通过扩大销售获取利润为目的的推销观念,重视短期目标的实现,尚未形成重视消费者买后的感觉和行为并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忽视长远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2、尚未全面实施的风险评估
(1)重视生产风险评估,但偏重生产质量。国内各种子企业大都是依托种子科研机构发展而来,因此,管理层和治理层通常具有高学历和较高的专业素质水平。这些基本素质决定了他们普遍关注国内外的行业管理环境,监管及经营环境的变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大量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先进的种子企业涌入中国。我国种子企业面临的行业竞争压力加剧。为了种子企业的良性发展以及保护农户权益,国家加大了对种子企业的监管。自2000年以来,《种子法》开始实施,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种子规范。这些内在的动因和外在的变化促使各种子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普遍重视生产环节的风险评估,但主要针对种子生产的质量。事实上,种子生产环节的风险还应该包括数量方面,即生产出的种子数量是否满足企业需求。目前的种子企业普遍忽视了这一点。
(2)重视评估物理加工风险,化学加工风险评估不足。种子加工的原理是根据种子的物理特性(宽度、厚度和长度等)和比重对种子进行加工,加工工序的选择取决于种子的类别、杂质的种类以及要求达到的种子质量标准。物理加工技术能保证种子中的水分降至安全含水量以下,保证质量等级和发芽率。目前各种子企业普遍重视物理加工过程,量化各类指标,防范加工风险的出现。然而对于用化学药品对种子进行处理的化学加工过程,例如采用种子包衣技术加工过的种子,无法采用量化的方法对风险进行估计。
(3)营销风险认识提高,但不全面。种子企业的营销风险是指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由于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有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目前各种子企业普遍重视市场预期和客户需求,但欠缺整合营销手段。
3、良莠不齐的控制活动
种子企业的授权环节控制得较好。例如种子的生产授权通常由种子企业管理层共同授予给企业的生产部门,生产部门不能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组织生产,其生产出的种子数量不能超过授权,同时质量也必须满足要求。所生产的种子有专人进行严密的库存保管,同时库存保管职责与授权生产以及生产、经营职责相分离。
但是,种子企业各个环节缺乏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再以生产环节为例,因农业生产易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产品产量和品质在生产前无法进行量化的估计,因此在遭遇自然灾害时,种子企业生产部门产出的种子数量若无法满足生产计划的要求时,作为管理层往往很难分清是因为生产管理因素还是自然因素。因此,对非预期的结果——超出计划指标或低于计划指标的种子生产,种子企业往往都无可选择。
4、薄弱的监督
目前各种子企业中对财务的监督较为普遍,较为大型的种子企业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在董事会下设立了审计委员会进行对控制的监督工作。然而,对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及营销环节的各项控制制度的执行有些企业没有实行监督,有些企业的监督还处于较低层次,即由各部门自身完成,没有专门部门和专门人员对各部门控制的执行进行监督。这种监督起不到独立的监督应有的效果,因此,控制的执行程度无法得到保证。
三、完善种子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完善的种子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必须充分考虑种子企业的自身特点,并结合控制要素,保证种子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和效益性并存。
1、优化生产环境,加强基地建设
种子企业应加强生产基地管理人员素质培训,提高基地生产水平。这种培训应该包括对经纪人以及农户的培训。建立领导、技术人员、生产者相结合的管理组织:繁育种子的单位必须选派得力技术人员制定计划,设立隔离区,落实面积,巡回技术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负责种子田的管理,定期举行技术咨询和培训班,提高生产者的制种水平。
2、提高风险评估水平
(1)提高生产风险评估水平。种子企业目前普遍重视的是所生产的种子质量满足国内各监管机构以及技术规程的要求,忽略种子数量的控制。有些种子企业因高估生产风险,形成了较大的库存量;有些企业低估生产风险导致库存量过小。当库存量过大时,其弊端当年即可显现:库存量过大不仅增加了库存管理成本,同时因当期生产成本过大,会影响当期以及以后各期利润。可以转化为商用粮食作物的种子企业相对而言损失会小一些。而过期种子只能予以报废的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大,甚至可能导致无法使该企业持续良性发展。当生产量过小时,其不良反映要等到下一年才能得以反映:企业可能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尽管当年的利润水平不会受到影响,但企业却可能丧失市场份额,因此在以后年度,企业的利润水平会受到严重持续影响。因此,种子企业的治理层和管理层必须紧跟监管环境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并根据本企业生产基地生产水平,生产人员技术水平,适当估计生产风险水平,使得生产计划的制定必须满足市场需求,既不高估风险形成库存积压,也不低估风险导致供不应求。
(2)综合提高加工风险评估水平。除继续采用先进的精选设备对种子进行物理精选加工之外,种子企业还应该投入相应的科研力量,评估化学加工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从而避免大量的化学加工成本投入,而未取得相应效益的后果发生。
(3)提高营销风险评估水平。恰当的营销风险评估应建立起营销系统。除目前各种子企业普遍存在的营销报告系统之外,还应该建立营销情报系统、营销调研系统和营销分析系统。营销情报系统的作用是向营销决策者提供偶发事件的信息;营销调研系统能随时为企业由于某个特定问题需要做出正确的、非常规性的决策服务;营销分析系统的作用是利用科学的技术、技巧来分析营销信息,从中得出更为精确的研究结果,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进行营销决策。只有形成系统化之后,种子企业才能真正面向市场,充分考虑客户需求,提高营销风险的评估水平。实现以目标市场为出发点、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以整合营销为手段、以通过顾客满意获取利润的长远发展目标。
3、增加业绩评价,完善控制活动
种子企业自动化信息控制的使用要根据企业自身成本效益原则进行选择。种子企业迫在眉睫的是设计实施业绩评价控制体系。仅以生产部门为例,对完成生产计划的部门进行奖励,对无法按照企业计划完成生产目标的部门进行处罚。在设计生产目标指数时,除了要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影响以外,应公平地设置各品种生产数量的浮动幅度,只要各品种生产部门生产的种子满足“计划目标±浮动幅度”范围,即视为完成生产计划。
4、实行独立的对控制的监督
企业内部审计范文4
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的机构执行。上世纪90年代,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做法在西方国家就已屡见不鲜,这为解决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瓶颈问题,提高我国内部审计部门的综合业务能力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堪忧
笔者曾向上海市国有企业发出100份调查问卷,对其2006年的内部审计情况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9份。通过分析,发现企业内部审计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够完善。有48家企业都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了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只有1家未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说明上海市国有企业认识到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但只有17家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仅占总数的35%,其他的32家与纪检监察部门或者财务部门合署办公,这是机构改革、缩编人员的结果,并非从内部审计制度职能需要考虑。另外有5家企业建立了审计委员会,仅占总数的10%。
其次是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不够高、独立性较差。调查显示,26%的内部审计机构受公司财务经理领导,57%受总经理领导,17%受董事会领导。
第三,内部审计职能和工作范围需要进一步明确。根据调查资料,49家企业全部开展了财务收支审计,73%的企业开展了财务预算审计,并且有离职情况和基建项目的企业都分别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和基建工程审计,但只有18%的企业开展了经营绩效审计和12%的企业开展了内部控制审计。由此可见,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范围仍是传统的“经济监督”审计,对管理活动审计相对较弱。
第四,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从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配置看,内部审计人员中来自审计专业的只占7%,绝大多数来自会计专业,而其中熟悉计算机技术和法律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更少。公司中从会计、财务、管理部门转到内部审计部门的现象突出。
从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培训来看,主要是会计继续教育及参加CPA考试的形式。国家审计部门及内部审计师协会举办的各种专题性质的培训班没有得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响应。
从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上看,25%的企业只有1个内审人员,38%的企业有2-3个内审人员,虽然对于大型集团公司来说可以根据需要临时调配下级公司人员,但是二级、三级企业就很难有效完成内审工作。
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实现途径
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利于内部审计领域的拓展以及方式的转变;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外部优势资源,集中精力追求更具战略意义的目标,从总体上提升竞争优势。因此,当前推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很有必要。
内部审计外部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要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对内部审计外部化进行决策分析,考虑是否开展外部化以及外部化的内容,然后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形式。
从国外的实践来看,内部审计外部化有4种实现形式,即作为内部审计补充、审计管理咨询、合作内审、内审职能全部外部化给会计师事务所。无论企业选择哪种方式,都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需要和成本来决定。但是成本将不再是企业管理层做出决定的唯一依据,审计服务的有效性,即能否在相同的成本条件或更低的成本支出下,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将成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言,可以考虑采用作为内部审计补充、审计管理咨询以及合作内审的方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参照国外的成功经验,根据企业的需要及成本效益做出决策。比如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等专业领域,可以采用“作为内部审计补充”的形式,借助注册会计师完成依靠内部力量无法完成的工作。企业对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及配备情况、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等方面可以采用“审计管理咨询”的形式。
对于那些内部审计业务很少的中小型企业,难以聘到高水平的审计师,单独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并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此时“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部化”则可能是企业的最佳选择。
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保障措施
首先是要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内部审计。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的态度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企业首先要明确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的运营,只要能更有效果、更高效率、更经济地达到这一目的,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是可以次要考虑的。
其次是要重设内部审计机构。建议我国大中型企业及上市公司都应参照国外成功模式,设立专门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机构,如审计委员会来提高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立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来负责内部审计工作。
第三,努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鉴于注册会计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进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时,建议企业与外部审计师联合对员工进行培训。根据企业的需要壮大内审队伍,强化内审力量。
第四,确保良好的内外沟通。企业管理当局应通过深入细致的交流,尽可能缩小外部审计师工作效果与内部管理层期望之间的差距。同时,企业管理层应使内部审计人员明白,外部审计师是来帮助他们而不是来抢他们饭碗的,消除担忧增加信任感,使内部审计师真正接纳外部审计人员。
企业内部审计范文5
关键词: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发展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改革的必要性及意义
1.强化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改革可以把审计的监督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有效的预防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企业内部监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企业内部审计,而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也是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控,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中运行良好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进而保障了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同时也实现增值。
2.强化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改革可以预防在国有企业的改制和经营过程中违法乱纪的事件发生。国有企业具有企业规模大、人员构成复杂、经营环节繁多等特点,因此在企业经营和改制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违法乱纪行为如:借机谋利、侵占国有资产、挪用公款等。我们通过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力度,改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为企业的经营和改制提供法律和制度的准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提高法制经营理念。
二、现阶段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所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审计模式与现代企业制度之间不适应。企业内部审计模式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和部署提供基础框架,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部分。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由与其定位不清晰,企业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机构之间存在着职能性的重叠,使其行使的权限不够明确。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与方式也与现代企业制度不相适应,不能够及时的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管理上的漏洞,不能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差。因为企业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的经营监督活动,因此独立性是其根本特性,这种特性包含两个方面:第一种就是形式上的独立性,第二种就是实质上的独立性。只有保障了审计工作人员的独立性才能使审计过程中得到的评估结果更具真实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当前,在我国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担任主管领导行使内部审计权利的审计人员基本都是有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直接负责的。由于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足,在人员配备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使得企业内部审计结果具有很大的波动性,难以做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三、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
国有企业所处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在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环境,影响其内部审计环境的主要因素主要分为主管环境和客观环境。客观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有: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科学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会计环境、历史环境、管理环境等;主管环境影响因素有:内部审计机构的模式、内部审计的方法、内部审计的人际关系、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内部审计的行为等。
企业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审计环境所决定的。良好的审计环境可以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使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内部审计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审计环境;审计环境还同时决定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因此加强和提高审计环境的质量对有效的实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有着重大的帮助,能够更好的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进而推进企业经营的平稳健康发展。
四、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措施
1.建立合理的内部审计模式,与现代企业运营制度相适应。
(1)我们要在内部审计的定位过程中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匹配,国有企业中国家既是企业的投资者也是经营者,因此内部审计的侧重点应以财务审计方向为主。企业的内部审计定位必须要以企业经营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前提,让企业在自主经营的过程中具有规范性的指导制度,实现企业经营的经济效益和增值效益共同最大化。
(2)完善内部审计的内容和方式,把审计前、审计中和审计后相结合,以管理审计为重点、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在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
2.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意义。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之一,与社会审计相比其独立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内部审计不像社会审计那样与被审计企业不具有经济利益联系,它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只有正确的认识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行之有效的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独立性,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主要包括提高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提高肩负内部审计职能的工作人员的独立性。我们也可以使内部审计外部化,借助外部审计的力量与内部审计相结合,两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推动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
3.加强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和法律法规建设
为了保障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我们要不断的完善与内部审计有关联的法律法规体系,详细规定内部审计人员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用法律的手段规范内审人员的行为。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一定的内部审计准则及各种相关的规章制度,推动我国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适应现代企业经营制度。
五、结束语
在我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内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制度有着不同的要求,我们要顺应时代的需求来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制度,这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我们只有通过这些变迁才能使内部审计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进而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企业内部审计范文6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企业制度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治理结构由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监事会四个方面构成,他们有不同的职权范围,以财产负责关系与职权的限定关系,形成企业内部的约束机制。从各自的权利、责任出发,他们也要求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监督机制,内部审计就成为实施这一监督机制的重要工具。
(一)强化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和监督
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要求不仅需要直接的管理,更需要间接的监督,这种间接的监督可以通过内部审计来完成。通过这种监督机制,企业CEO可以及时发现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治理和完善。
(二)促进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从独立客观的角度论证内部控制制度的适用性和运行效果,揭示薄弱环节,使之更严密、更科学、更有效,减少错弊情况的发生,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优化民营企业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由于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评价、控制、管理等职能,通过审计,可以了解经营管理中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客观评价下属企业的盈亏状况,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及问题,从而挖掘各方潜力,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潜力。
二、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缺少相关的国家法律政策约束;对内部审计的作用认识不够;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尽合理;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内部审计的制约性不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差。
三、我国民营企业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内部审计的策略
(一)更新观念,逐步建立和完善民企内部审计制度
强力主导,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形成共识,完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创新手段,建立预警机制。
(二)建立合理的内部审计模式,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一是完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改变民企内部审计管理层次,建立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体系,使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归董事会领导,由董事会根据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相应的考核和任用。二是加强内部审计行业协会的建设。从整个社会来说,内部审计协会是各类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注册机构,以定期培训内部审计人员,建立资格认证制度等方式,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和行为约束,加强行业准入制度建设,逐步增强民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三是采取下审一级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总公司审计分公司、分公司审计基层生产及营销业务部门的模式。对于必须开展的同级审计,则通过合理的方式由公司主要领导挂帅,将其转化为上下级审计,从而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一是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董事会应制定一套公平合理的内部审计责任制度,督促企业管理者重视内部审计结论,将各部门负责人的绩效考评同其所在部门的内部审计结论挂钩,并规定对各种违规违纪经营行为的处罚办法,以引起其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整改,降低公司经营风险。二是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考核制度。制订内部审计人员任职资格标准,促使他们具备必要的业务素质。对符合认证条件的内部审计人员给予相应的待遇,通过竞争来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日常考核,要求其定期开展不同的审计项目,并对审计成果加以关注,不断延伸内部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四)引入风险导向审计
内部审计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各种风险,即那些可能对企业战略和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行为和环境,包括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经营风险等,在对风险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风险为导向确定重点审计领域,设计审计方案,制定审计策略,以达到有效控制风险、提高企业整体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五)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与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更新,内部审计人员应适应时代的要求,深入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及时把握政策法规的变化,切实保证依法开展审计工作。要结合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技能培训,如计算机知识的培训等,使他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办公设备进行辅助审计,逐步造就一批复合型、专业化的审计专门人才,使内部审计工作跟上时代步伐,提高民企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总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势在必行,在为促进提高单位效益、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内部审计机制,是我国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绪刚.对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建议[J].绿色财会,2010(1).
2、王生贵,王翠.企业内部审计的缺陷及改进初探[J].会计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