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艺术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艺术设计范文1
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的设计师,达到这个目的的途径就是设计实践课程的开设。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纯粹的理论教学很难被学生接受,如果只掌握理论知识而没有动手能力无异于“纸上谈兵”。实践课程的开设是和理论课程相辅相成的。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实践可以验证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又可以产生新的理论。设计实践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设计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吸收设计理论;
(2)设计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设计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
(4)设计实践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以适合社会真正需要。
二、艺术设计实践课程的教授方法
1.鼓励学生扩大兴趣爱好,广泛的阅读汲取各种学科的营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一个有丰富知识和开阔的视野的人才能解决设计上的各种难题。正所谓“功夫在诗外”,在设计学习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这样做往往造成一种在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之后也得不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的结果。有的学生把这种结果归结为没有灵感所致,其实所谓的灵感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之上的。在做设计时如果你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你就会有很多种解决方法,也会有很多种灵感迸发出来。
2.鼓励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艺术设计包含艺术的成分,而艺术强调个性,因此艺术设计也需要个性。在教学中的我们要充分的发掘学生的个性,然后因势利导,发展学生们的个性。社会中一些著名的设计师和设计公司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这些理念和个性都源于设计师的艺术个性。如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就有其独特的设计语言,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靳埭强强调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又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合天圆地方之意。中间一个巧妙的“中”字凸现中国银行的招牌。这个标志可谓是靳埭强融贯东西方理念的经典之作。
3.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杜绝学生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在实践过程中,互相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互相交流可以发现自身难以发觉的问题,可以群策群力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课程进行中我们可以增加学生讲述自己设计作品的环节,因为在社会实践中作为设计师我们要做设计提案,要陈述自己的方案,通过理念和方案的分析来说服客户采用自己的设计方案。这一步骤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讲述自己设计作品这一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为以后走向社会做准备。
(1)鼓励学生参加设计比赛。参加设计竞赛一方面可以锻炼设计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参赛选手作品的分析,可以“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借鉴吸收好的设计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参与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如果在比赛中能够拿到奖项则会增加学生的信心,同时也会激励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在这里推荐几个设计比赛:“靳埭强设计奖”、“时报金犊奖”、“白金创意”等。
(2)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设计任务。这里又回到了设计学科的实践性上来了,艺术设计和纯艺术的最大区别在于:艺术可以孤芳自赏,而艺术设计在强调艺术个性的同时一定要有功用性。所谓的功用性说白了就是设计作品是要被采用的,是要被投入市场创造价值的,一个没有被采用的设计作品是没有存在意义的。设计的功能性就强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安排一些设计实战,这就需要教师发动各方面的资源给学生提供这样的一个机会。实际的设计任务会调动学生学习和动手的积极性,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和社会接轨,从而了解什么才是社会需要的设计。
三、结语
课程艺术设计范文2
关键词:艺术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就业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课程中,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安排、组织下进行,而教学的内容则主要依据艺术学科的教学体系决定。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再是学习的主体,而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学生通过学习艺术设计课程,只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并不能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方式能转变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学以致用,为就业奠定基础。在这个大学生就业难的时代,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加希望通过接受教育获得职业岗位,实现就业。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了解职业的工作技能,培养专业核心能力。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化痕迹依旧明显。目前我国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课程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普教改良型”课程模式。艺术设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全部由教育部门负责,教育部门比较擅长从学科的角度分析技术发展的前景,但是并不善于从职业的角度考虑该行业的发展趋势。这就导致艺术设计课程中存在学科化痕迹。与此同时普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家长都认为,在就业之前应该打好理论基础,这一思想使得艺术设计课程的设计部门对学生设计经验的累计和实践能力不重视,最终导致该专业的学生在市场中失去了竞争能力。
(二)课程开发的科学性有待提高。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市场调研流于形式,制作的调查问卷十分简单,对调查的结果也很少去具体分析,完全是走过场。虽然很多艺术院校都提出了“校企共赢”的口号,但是在实际进行的时候只会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进行想象,这种凭空想象出来的课程体系会实际的岗位要求之间必定存在差距,校企合作不能发挥出最佳作用。同时,艺术设计课程的开发论证以及后期管理缺少相对应的评价机制,不考虑效果如何就直接实施。而由于缺少监督机制,导致效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三)目标定位过于片面。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目标是希望这些人才能够在相关的行业中成为相应岗位的优秀人才。但是这一教学目标经常被片面的理解,课程设计也就会出现偏差。首先由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又受到学科型的影响,导致在艺术院校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毕业之后不能适应岗位工作。其次,艺术设计课程的设计部门并没有对技能培养的内涵充分认识,也不重视从素质、技能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职业能力的培养。从上述三点可见,我国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发展并不完善,笔者认为只有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体系,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二、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措施
(一)树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从我国教育部的《2007年度高职高传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中可以发现,我国教育部门已经指明了课程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开发理念。总结艺术设计课程开发的思路有四个方面:第一,要承载市场需求,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的学习目标与职业岗位的工作目标相结合。第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应该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融入岗位职业资格内涵,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艺术设计课程。第三要在实施工学结合课程的过程中,适当对其它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在各门课程中融入立德树人的思想。第四,要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课程改革的需求对教师进行及时的培训,以丰富艺术设计课程的内涵。抹去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学科化”
(二)提高艺术设计课程开发的科学性。艺术设计课程存在的目标是为国家提供艺术设计行业的人才,满足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而社会的需求,只有从社会调研中才能明确。所以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开发部门应该在开发之前首先进行具体、详细的社会调查。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行业背景、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在进行了市场需求分析以后,认真编制调研报告,把握市场以及企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再通过企业和学校之间互相沟通,为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在充分分析、论证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上,由专家与技术骨干进行沟通总结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就业岗位中需掌握的知识。以此为依据作为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
(三)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制定课程的教学目标。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制定。注意不能太过于侧重理论教学,而是把整个教学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发的方面。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中尽量使学生能够获得实践机会,在工作岗位中明确所学专业的作用。总结笔者认为,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一体系能够使学生明确自己专业主要学的是什么,学习了有什么作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改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次的调研和反复的实践,这些都需要我国的教育部门认真完成。笔者相信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体系,必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岗位能力。
作者:李毓姝 单位: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贾学武,胡福志,闫瑞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研究——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0).
课程艺术设计范文3
【关键词】 无纸化测试,艺术设计课程,系统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现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影响着现代教育方式,从教学模式的多媒体化,到相关考试的无纸化。无不对传统教育模式发生着巨大的冲击。在艺术设计课程领域,无纸化艺术设计课程考试模式的构想也应运而生。
二、艺术设计课程无纸化测试系统的设计
1、系统工作流程
1.1考前系统录入考生信息。组织者建立考试题库,对题型,难度等方面进行分类。
1.2学生进入考场,系统鉴别考生身份。符合身份的考生进入系统。
1.3考试时,系统从不同的类别、难度的试题中选择考题来组织试卷。每份试卷除了题目存在差异外,整体难度应保持一致,试卷统一时间发放到各个客户端,学生在客户端操作答题。
1.4考试结束,系统收回学生所答试题。理论选择题和定性操作题由系统进行核对批改。自由设计题,也就是考试的最关键部分,则由教师进行审阅批改。
1.5批改工作完成后,学生通过自己的考试序列号进行成绩查询。系统对考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功能模块设计
为使整个系统协调有序的运行,系统主要应具备有以下几个模块:系统管理,考试设计,考试管理,学生中心,教师中心。
2.1系统管理
可满足用户的不同设置需求,用户在该模块中可实现模块管理,用户管理,角色管理,系统设置。各部分功能表现如下:
(1)模块管理:管理员可以在该项设置中对模块进行添加、整改、删除、导入,导出等操作,用户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模块进行调整、修改等操作。
(2)用户管理:对用户资料进行添加,删除,导入,导出等。完成新用户的添加,信息管理。在考试中控制用户对系统的访问。可对用户数据进行统计,制图制表,检索,为每个用户自动匹配默认文件名格式,便于管理和识别。
(3)角色管理:管理员可对不同的用户进行角色的设置。如教师可作为出卷者,批改者,答疑者;学生可作为参考者,提问者等。系统为不同的角色设置不同的权限,界面,操作按钮。
(4)系统设置:控制对系统模式的切换。控制监控系统,防作弊系统等相关应用的开关。
2.2考试设计
该模块包括对知识点的管理、题型的管理、题库信息的管理、试卷的管理和相关软件的调用进行设置。
(1)知识点管理:知识点作为题库的分类目录,管理员和教师可对其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支持无限级分类。
(2)题型管理:根据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考试,根据考核需求对题型进行设置,以达到不同的考核目的。应艺术设计课程考核的需求,系统提供的多种题型模板。
(3)题库信息管理:对题库信息管理的操作扩对题目进行添加、删除、批量删除、修改、自由组合,预览、导出、导入、下载等操作。
(4)试卷管理:教师可在题库分类的基础上,编订组卷规则。系统可根据组卷规则进行随机编卷,形成难度统一,考核点一致的试卷。
(5)相关软件的调用:考试满足了试题多样化的需求。还应保证学生能够方便的调用所需工具。
2.3考试管理
该模块包括对考试、练习、实验进行安排、授权,系统评卷和人工评卷,成绩管理,学生考试信息管理。
(1)系统评卷与人工评卷:考试结束了,系统在收集学生考试结果之后,保留选择题,判断题和定性操作题部分供系统批改统计。将每个学生的主观题答题结果一式多份随机发放至不同批改人员的批改中心。在批改完成后再统一回收统计分析。
(2)成绩管理:对用户成绩进行查看,制图制表,导出等。
(3)学生考试信息管理:对学生考试、练习和实验的出勤情况进行记录,存档。用作平时成绩的参考之一。
2.4 学生中心
该模块专门为学生而设计。包括“我的考试”,“我的练习与实验”,“我的收藏”,“我的信箱”,“我的账户”,“帮助中心”。
(1)我的考试:其中设置了学生的考试安排表。依据考试管理安排的考试日程对相应场次的考试按时进行开放。
(2)我的练习与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在教师安排的练习和实验中任意选择章节进行练习和实验。该模块与系统题库相关联,在非考试模式下,学生还可以依据现有题库制定组卷规则,为自己量身订造试卷。该模块还与教师作业批改中心相关联。教师可访问批改中心对作业和实验进行修改。
(3)我的收藏:学生可在此模块查看自己的错题和收藏的作品。可添加、删除、标记、批量导入、导出相关条目。
(4)我的信箱:包括写信,发件箱,收件箱,通讯录,回收站等条目。学生可通过此信箱与对老师和同学进行提问,收取回复和系统信息、管理邮件等。
(5)我的账户:学生可在账户信息查看自己的个人信息。与考生身份相关的信息如姓名,学号,身份证号,照片等将以制只读形式存在,考生不能进行修改。(只有理员可更改)。学生可在安全中心修改自己的登陆账号。
(6)帮助中心:类似于MSDN的帮助文献体统。在非考试模式下,如果学生遇到操作上的问题,可通过该功能检索相关帮助文件。
2.5 教师中心
(1)该模块专门为教师设计。包括我的题库,我的批改中心,我的信箱,我的账户。
(2)我的题库:存有教师的自主出题,收藏。该题库与系统题库相关联,可相互调用信息。
(3)我的批改中心:包括“试卷批改”和“练习与实验批改”。试卷批改中的试卷信息来自于考试管理系统对考生主观题答题结果的随机发放。“练习与实验批改”中有来自学生的练习及实验文件,教师可在批改中附加批注指导。
(4)我的信箱:与学生信箱功能相似,完成常规交流。
(5)我的账户:用于管理个人信息,修改信息和访问权限。
三、结束语
艺术设计课程考试的无纸化同其他无纸化考试改革一样,是一个较为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发现,更新,才能使无纸化考试日趋合理,公正,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王映雪, 蒋东兴.数字化校园建设[EB/OL] .[2006- 10- 16].
[2] [美]约翰·奈斯比特.高技术高思维[M].吉隆坡: 马来西亚大学出版社, 2000: 223.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5.
[4] 张倩苇,桑新民.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 2002( 2) : 101- 102.
课程艺术设计范文4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实践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体验式、感悟式、印证式、创新式等特点,正如“实践”的哲学内涵所体现的,意义、价值观的生成不在于训导和灌输,而需要通过真正的判断、践行来提高与完善。艺术和设计都需要艺术家和设计者深入社会,了解新科技、新材料、新理念、新发明,掌握关于设计创造有形无形的资源和信息,了解现代企业的商业化运作,培养更敏锐的商业嗅觉,推动学生从设计师和艺术家到兼具企业战略眼光和艺术设计管理技能综合性人才的角色转变[1]。而现阶段各高校在此类专业的课程设计实际当中,依然遵循目标模式的课程设计结构,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所适从,而且统一的模块结构使得专业课所占比例本来就较少,而实践课在专业课中所占比例就更少,况且实践课也没有真正去做项目,这就使得学生缺失了对实践的参与感,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当真正拿到设计项目时,不是胸有成竹,而是忐忑不安、无处下手。因此,加强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设计是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迫切问题。
一、课程设计模式的选择
我国以往的课程设计体制以集中统一为主,所设计的课程往往不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需要。课程设计的参与面较窄,以学科专家为主,导致课程的设计呈现学科主义的倾向。目前高校本科教学所面临的情况是:四年总学时必须控制在2600学时左右,扣除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能够真正用于专业实践课的学时较少。根据相关调研,从部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来看,其实践课程课时占总学时的15%左右,其中还包括军训、公益劳动、毕业论文等,真正的实践课时只占到总课时的7%左右,在短暂的课时里要求学生掌握具有较强的专业领域的实践能力是相当困难的。
新的课程设计理论针对不同的专业取向提出了不同的设计模式,即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审议模式、自然设计模式,其中最经典的当属目标模式,其意义在于,在规划课程时,必须回答四个问题,即学校追求的教育目标、应该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目标、这些经验如何组织、如何确定目标已经实现,由此可看出,目标受到了高度重视,目标起着统领和指导的作用,一切以目标为核心,使得课程各要素共同发挥整体的效能。这种模式适用于侧重基本知识、简单技能学习的科目或内容,一般高校基本都是按照这种模式进行设计的。而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经过对四种模式的适用性比较,笔者认为集体审议模式更适合于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计。
集体审议模式的课程设计是一种实践取向的课程设计,它在吸纳教师参与的基础上,针对要解决的问题,以实践为衡量的标准,对各种方案加以取舍,主张课程问题是实践的问题,要用实践的方法加以解决,当然也绝不因此而否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教师的参与能够增强课程的适应性,集体审议过程是相互教育的过程,而且使理论与实践在课程设计中达到更有效的结合。
二、实践课程的内容及学时比例
艺术设计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使设计人才胜任设计岗位、恪守设计伦理、承担设计使命,服务社会并引领生活。因此,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占到总课时的25%左右,而不是现阶段的15%还不到。经过多方查阅资料并进行比对,笔者认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及学时比例分配如下:
1.课程实践教学,占比20%。课堂实践教学是以课程结构和内容为主体,围绕相应课程中的知识吸收、技法训练、思维引导等开展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
2.创作实践教学,占比25%。创作实践教学不拘泥于具体的课程内容,以创作为核心,在实践性情境中培养设计意识,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创作实践可以是融合在课程之中的,也可以是独立于课程之外,单独设计的训练项目。 转贴于
3.项目实践教学,占比30%。项目实践教学是教学空间的拓展,目的是通过实务的、实际的项目,全面培养、锻炼从实际调研、目标规划、创意设计、创作制作到营销及管理分析等整个流程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整体素养。
4.行业实践教学,占比15%。进一步深入实际,在现实的行业运作中直接锻炼并检验职业素养、从业能力。行业实践教学具有较为突出的商业特色,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
5.社会实践教学,占比10%。社会实践教学就是在最广阔的空间中全面培养包括设计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等伦理观、价值观的全面生成、培育过程[1]。
三、创设实践方式
由于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笔者认为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做到:在保留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突出艺术设计专业的实用性,可以适当删减那些纯理论研究性的教学内容,并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实现实践教学,需要从每一门课程开始,更需要从每一位任课教师开始。即,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实践教学环节,创设实践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案例教学
正所谓“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参加设计实践,即使理论再扎实都是空谈。理论课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课程,如果不能加以实践环节和案例教学,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理论与实践并重,在课程教学中始终贯穿与突出设计主线,围绕设计来组织教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寻找和积累各种相关的设计案例,增加教材和参考书上没有的实际案例讲解,使教学的组织与编排实现从“理论讲解为中心”的教学到以“案例分析为中心”。通过案例把枯燥费解的理论内容进行分析讲解,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同时大量优秀的设计案例也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分析、评价及应用能力。譬如手机的翻盖和滑盖设计,这两种类型的手机在外型上看,都是有两部分装配而成。从运动关系上分析,翻盖手机允许有一个旋转的运动关系,且旋转运动有一定的限度,手机盖关闭后,要求有适中的自压紧状态;滑盖手机允许有一个移动的运动关系,且移动位移有一定的限度,手机盖关闭后,要求有很好的回位状态。通过分析,可以马上给学生引出几个工学方面的概念,“自由度”、“限位”、“自压紧”、“回位”等。如果这些概念硬生生地提出来讲解,可能会给学生讲的一头雾水,但是通过实际产品的应用,学生们就会马上有所联系,进而理解这些概念,并且领会处理的办法[2]。
2.虚拟化设计
课堂教学中创设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课程实践、创作实践和项目实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过程,每一个循环,如果创设的情境符合人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学生积极主动配合,就有可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例如在《景观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等一些设计类课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采用“虚拟化”设计模式,指导学生在实验室中完成创作活动,将课程的理论知识融合在学生的创作实践中,进行课程设计实践活动,通过控制学生设计创作活动的各个环节,达到训练学生创新创意思维能力和方法。还可以请在社会实践一线的设计公司设计师来授课,组织学生进入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认知实习和现场教学。这些环节的创设,一方面可以把实践引入教学,目的是把抽象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可视的形象来说明;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与专家、学者、设计师的互动,增强对行业的了解,提高创业的信心,激发创业的热情。
3.成立教师工作室。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艺术,设计的好坏需要社会、大众去评定。所以,课堂向社会延伸,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应该说,教师设计工作室的模式,是课堂延伸社会空间的最佳模式。教师把外面各种各样的设计项目揽回到学校来,带领学生进行设计项目的实践,既在市场上树立了自己的形象,又增加了自己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学生通过参与项目而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在干中学、学中干,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参与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完成设计任务的能力,达到了课程教学内容的认知,这种课堂上的教师为主转化为学生为主的方法,使学生得到锻炼。
4.参与教学基地商业活动。教师的工作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发现与解决设计中所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如何讨论和解决课题的策略;针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并作解释,让学生的设计作品能真正做到可行性,具有实际效应。教师也要经常走出去接受新的观念、新的事物,培养多方面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接受和领会知识,横向培养学生的知识、联系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系统概括知识能力与创造能力。实习实践基地不仅为学生学习创设条件,教师既要参与实习实践教学活动,也可以参与与设计相关的商业活动,为实习实践基地服务。
参考文献
课程艺术设计范文5
通过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加强相关设计基础学科专业知识,提高电脑、网络、多媒体等科学设计手段,拓宽设计领域,提高审美素质教育水平等实践环节教学,最终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高校教育新和适应新世纪发展的具有广泛推广性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河北省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内容及现状分析
河北省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内容大致共设置六类: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模块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实践环节课程。艺术设计专业经过1998年新的专业目录的调整后,内容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服装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当前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主要是以按质量、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为中心,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强调的是课程的整体,即从专业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过渡期,强调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过渡和衔接,重点训练的是学生所掌握的专业基础技巧,但是这样忽略了学生对设计课程的第一感觉,也因此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导致,艺术设计教学趋于僵化模式,限制了教师与学生的主动创造力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削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未知知识的能力。以至于影响到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上,造成学到的知识与现实设计不接轨用不上。从而对学校影响力起到反作用。
(二)河北省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内容改革
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设计是市场营销过程中的一个点,以便使学生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其设计思路,创造经济价值,做到设计与市场的真正接轨。合理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应该能够做到以下五点:(1)学习的启发性。启发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求知欲。(2)学习的目的性。使学生切实明白为什么学习此课程,能够应用在哪些方面。(3)学习的引导性。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再强化、再提高。(4)学习的满足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树立学习信心。(5)学习的连贯性。起到鼓励学生学习的作用,学习过程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方向清楚。
二、河北省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毕业生就业前景的关系的分析
课程艺术设计范文6
【关键词】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陶瓷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13-02
0.引言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创意产业的兴起为国内的设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的发展契机。但是,面对着发展成创新性国家这一战略机遇,我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如何培育出更优秀的能够符合时展的人才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虽然国内许多高校为我国陶瓷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怎样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且能够真正的使我国的陶瓷艺术设计教育融入社会走向国际成为我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筮待解决的问题。
1.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1.1课程设置缺乏全面性和联系性
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明显的问题是专业基础课比重过大,对陶瓷产品设计的课程设置严重不足。未能够全面而合理的安排各种类别的课程,各课程内容比例失调。因此导致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统筹兼顾,不能在各方面实现全面的发展。此外,由于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设计基础知识与工艺基本知识,产品设计方面未能紧密相连,导致学生对陶瓷产品的设计的认识肤浅,不能符合当代陶瓷企业的要求,尤其不能满足日趋增多的创新性企业对产品的实际需要。学校在陶瓷产品设计课程设置的中往往忽略了市场的这个环节的课程教学。陶瓷产品设计不能“闭门造车”,要求学生多参与社会项目创作,创造条件把学生带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单纯的掌握一门工艺或一味追求艺术表达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明确设计概念,了解社会需求,再加以创新型思维的运用产能解决高校陶瓷产品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1.2课程设置缺乏延续性和支撑关系
当今陶瓷技艺由传统的师徒教育模式发展到高等院校专业技能教育,许多社会信息通过各种渠道的交流使得传统技艺的生存现状面临着新的挑战。这种挑战就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的需求方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传统思维认识的一种单一的只注重工艺的教育转化为一种更人性化的教育,对口专业教育转化为个人兴趣或者说是一种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能力教育。如果学生在设计日用陶瓷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涉设计的概念及“设计是什么”,设计的目的即“为何而设计”学生就无法产生活跃的思维方式,也不能够拥有新颖的的设计灵感。导致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缺乏吸引力,创新力。只有让学生深刻理解设计的含义,设计的观念思想及其观念,才能彻底的明晰与认识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此外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很大程度上发挥着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绘画,化学,机械等学科密切联系,古今中外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相融合,因此,要求高校陶瓷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有拓展性。
2.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
2.1工业设计造型基础课程群
工业设计造型基础课程群除透视与结构素描,还包括色彩设计基础与造型基础三门在内的三门课程。[1]设计的根本是对创造力的培养,造型技术是产品造型的的关键要素。[2]造型基础课,是学生深入学习专业设计知识的必须要学好的一门课程,并且该课程对于学生学习来说,不仅要掌握造型的基本技能也要掌握造型的技能与理念。造型能力能够体现着设计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该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观察能力,能够推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发展新的观念。此外,引导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因素处理形态问题,并且能够树立正确的形态创造观。
2.2工业设计计算机与多媒体课程群
目前,计算机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的软件功能也在快速的提高,由于计算机对图形以及图像方面的处理能力十分强,因此计算机对工业设计产生重大的作用。计算机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同时降低了设计的成本,更大的意义在于计算机的应用使设计结果更加有水平,更加优秀。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能力已成为工业设计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尤其对于陶瓷造型设计更产生了积极的效果,这一措施的实施为陶瓷设计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且提升了技术含量与高科技的应用,面对现代教学的发展,在教学上应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已成为工业设计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对3dsmax、Unity、AfterEffect、软件交互技术的应用,脱离传统教学方法及以往该课程的模式化学习,将课程更生动的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多媒体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工业设计课程的兴趣。营造出更有益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
3.工业设计专业的产品设计课程体系
3.1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产品设计程序课程体系包括产品设计初步,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以及创新性产品设计在内的九次设计实践课程。不同的课程能够解决层次不同的设计方面的问题。能够拉动相应的基础课程逐步深化与加强的。此外,作为与设计课程并行的设计管理课程群能够为设计课程提供理论知识方面的补充。
3.2陶瓷产品设计与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
陶瓷产品的外观设计与工业设计密切相关,外观设计包括形体设计和色彩图样设计,这两方面的设计与工业设计专业中产品的设计中的造型基础,设计色彩,形态基础设计等方面紧密相连。图形的设计。
3.3工业设计对陶瓷产品设计的影响
工业设计专业的关于产品设计方向基本课程包含设计色彩,设计思维,材料工艺等多方面的课程内容。这些工业设计专业中的课程内容有利于促进陶瓷产品设计教学体系的更加完整,使陶瓷产品设计教学更具有系统性。因此,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应该增设与工业产品设计有关联的诸如陶瓷产品系统设计、陶瓷产品的设计思维等课程。尤其是对“陶瓷产品设计速写”这一课程的增设,有利于训练学生造型能力,学生在速写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表达自身的设计思想,加强构思的形象化。
4.结语
中国陶瓷艺术专业的起步相对于西方、日本等国家比价晚,在受到西方陶艺及传统陶瓷的双重影响,同时存在着课程结构不健全,教材不系统等诸多问题,作为高校的陶瓷设(下转91页)(上接13页)计教学工作者我们正处于教学实践的前驱队伍,对教学大纲的设置、对课程教材的选择与编排。这些都需要不断的实践与创新为陶瓷工业生产培养产品的设计研究人才是学院式陶瓷产品设计教学的核心任务,其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与整个生产过程联系得非常紧密,不仅要去课程教学对工艺上的训练并且更重要的是设计理念上的实用性与创新性。我国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要求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实施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相关学者提出绿色设计概念,这一概念有利于陶瓷产品设计专业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革新教学内容,有利于实现我国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理念得到本质的升华。[3]
参考文献
[1]刘谨.型有新生――产品设计中造型的探讨[J].神州.2011,(29)
[2]陈英.工业产品造型设计[J].乐山职业技术学院.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