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感性与理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感性与理性范文1
有人说,感性是一匹脱缰的盲野马,它的驰骋奔跑是任意的,而理性正是野马的缰绳,掌控着野马狂奔的方向;无论野马怎样的驰骋,只要有缰绳适当的束缚,也总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奔跑是野马的快乐,缰绳的束缚似乎是阻止它奔向快乐的外力;然而,盲野马的驰骋奔跑自然是盲目的,它只在乎奔跑过程中给它带来的,给予它的快乐,全然不顾前方是否有悬崖;而正当它盲目地"享受"着快乐的过程时,前方痛苦的结果也在等待着它;而此时,缰绳为了避免这样的结果,便发挥了它的束缚作用,防止它奔向痛苦的结果!人天生就会倾向快乐,由于从小各方面的东西给我们带来了快乐的体验,所以我们从小就自然不自然地会倾向与快乐!这是人的天性.只要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事物,我们一般都会趋向与它!然而有的人不会去尝试吸毒,有的人不会尝试飚车,他(她)们当然知道(听说)那样会带给我们"无限的"快乐,但是他(她)们不会尝试,因为他(她)们更明白快乐过后,接着的可能会是什么!那意味更大的痛苦!所以,缰绳不是束缚野马,不让它奔跑,而是不让它坠入悬崖;同样的,理性不是为了剥夺感性给我们带来的短暂的快乐,而是为了防止长期的痛苦的结果.
正是因为我们许多人多无法抵御当前感性的快乐,而带给我们更多的就是将来的体验痛苦过后的后悔!然而,为什么我们许多人总是不够理智呢?其实,我觉得,是快乐的问题,也是对未来痛苦无法切身感受的问题!由于事物带给我们当前的快乐,我们的有意无意就趋向了它,开始享受这份背后隐藏着某种危险的快乐.我们容易陶醉,容易被迷惑.此时,野马便使劲地要挣脱缰绳的束缚了,当缰绳的力度不够时(意志力),缰绳就会被挣断,而野马就会奔向痛苦的快乐中去!这就是直接感性带给我们的诱惑,带给我们的快乐,而我们往往也会挣脱自己的缰绳,去享受那痛苦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明知道等待我们的是后悔,等待我们的是痛苦,而我们也总是不顾一切地去享受呢?也就是为什么野马明知道前方是悬崖,它还要往前奔呢?在当前快乐的迷惑下,因为我们盲目自信了,因为我们估计不足,因为未来的痛苦不可能具体地被提前体会.如果,未来的痛苦能够具体地被我们提前体会,我们就会"切身地"感受到将来的痛苦,我们也就会从当前的快乐中清醒过来!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在经历过痛苦体验后的"过来人"总是要敬告后人要干麻不要干嘛的原因,我想!罗嗦就是爱也确实不无道理,特别是关心你的人!
所以,要想避免不必要的痛苦,要想不后悔,因为体验未来的痛苦似乎绝对不可能了,所以我们要"假想"体验未来的痛苦!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告诉我们该不该去做什么事!当然,因为上面说到估计不足的问题,所以也难免"假想"不十分接近,这样我们就又得借鉴前人的智慧了!
感性与理性范文2
所以,未来肯定也会是这样,越专业的东西就越没人听。大家连做理性分析的时间都没了,都愿意感性地接受一件事情。因为,感性是最容易被别人接受的。
一般来讲,理性接受速度慢,感性接受速度快。
因此,很多理性产品恨不得把自己的产品做成感性产品。
但是,有一点必须说明一下,所谓的感性化就是我们卖产品是卖重复率的,换句话说消费者被感性化之后,今天接受了企业的产品,明天还会照样接受,并将一直会成为你的顾客。
娱乐产品可以感性地让群众接受,也可以理性地让群众接受,这就要看你想要什么了。比如说,两个人谈话,一个人很感性、很热烈、很随和,他的情绪就会感染到另外一个人,而另外一个人也会说出很多感性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很严肃,另外一个人也会跟着变得更严肃,那么两个人交往、交流的效果就可以想象了。
这就好比两个人谈恋爱,刚开始的时候,俩人都是理性的,慢慢地就越来越感性,最后俩人结婚了。如果说,谈恋爱俩人越来越理性,这就麻烦了,肯定结不了婚了。女的会琢磨你,说你这儿有这个毛病,那儿有那个毛病,不管你做一件什么芝麻大点儿的事,女的都理性地分析你;她如果不是感性地接受你,而是理性地接受你,那将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你们就等着分手吧!
所以,一般来说,做任何事情都最好让对方感性地去接受你。当然,这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说喝杯饮料,你非要让消费者理性分析半天再去喝,好像也不可能。可是,我们现在有些做饮料的企业,做着做着就开始犯晕了,说我们饮料里有营养,有什么这维生素,那维生素,都做成理性的诉求了。再比如,做酒的企业,本来是感性的诉求,是应该做情感的,可说什么“喝出健康来”,这就不对了。
本来是感性的产品,你给它做成理性的了,这就错位了,时间长了“后遗症”就会出来。因为,一旦你把产品做成理性的,大家喝你的产品的时候,速度就变慢了,这就会减慢产品的流转速度,那么,你的市场潜量就小了。
这就好比自己挖个坑,自己再跳下去,所造成的恶果都怪不得人家的。
感性的诉求,或理性的诉求,都是根据产品的特点得来的。
感性与理性范文3
幼儿教师一个感性与理性结合的职业,我想能选择幼儿教师这个行业的人,一定是喜欢孩子的,也一定是个可爱的人。做幼儿教师已有四年,见过乖巧伶俐的孩子,也遇到过能让你暴跳如雷的娃娃。正如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当然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即便他们是孪生,他们的相貌再像,性格气质也多少会有差异,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个教育方法。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做一个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的教师。”审视自己,我仿佛还做不到所谓的广度和深度,但至少,我要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没有高谈阔论般的道理,只有跟孩子们微不足道但足以温暖我的小故事。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首先要有发自内心的微笑和温柔的语气。小孩子都喜欢温柔的老师,喜欢甜甜的笑容。每天早晨,微笑跟孩子们问候,他们也会暖暖地回应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觉:当我微笑着跟孩子、跟老师问候时,我自己内心感受到的会更加的开心。无论何时,哪怕是平时孩子天马行空的发问,只要你微笑地、温柔地回应,他一定会喜欢来和你说话。
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要以幼儿为本,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感受和表达。在集中活动时,老师自身情感的代入特别重要。还记得我第一次组织语言儿歌的集中教育活动时,整个活动上下来的效果不是很好,感觉孩子们没有全身心地投入进来。我反思了问题所在,在第二次的语言儿歌教育活动时,可爱的语气、生动的表情、夸张的动作,我让自己表现得更加投入进来。慢慢地,我发现孩子们的眼神越来越亮了,小脸上露出了微笑,不自觉地跟着我做起了动作。后来游戏的时候大家都能积极参与,这次活动的效果好了许多。
感性与理性范文4
一、音乐中的感性思考:音乐认识与弹奏体验的“品位”模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受的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在音乐中的感性认识。我们通常把它认为是一种情感或感情的表达及欣赏者对音乐情感的认识。美学家玛克斯・德索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一书中就说到:“当倾听某种歌声时,我们还没有听清歌词和旋律,便觉得深受感动。有些音色使人立即兴奋或松弛,有时会使人狂怒,有时像微风一样轻抚我”说明了人们在“审美”初级阶段理性并没有发生作用,它是一种纯粹的感性活动,这具体表现为人们对音乐的一种情感与感情的反映。由此可见,音乐作品是以感性形象的具体性和生动性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也意味着接受者必须以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中去感受它的情感与美,与其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产生共鸣,因为只有这样,接受者才能感受到作品的全部魅力。在这种情形中,接受者将被作品吸引而不能有任何反思和有意识的记忆来中断和阻隔自己与作品亲密无间的直接交流。不可能用理性去思考什么,这也就证实下文中的感性是人们表达。体会。接受音乐美的重要部分。
从中国最具有代表的戏曲到中国的民歌再到中国民族乐器,仔细思考,中国的民族音乐更富感彩:中国的戏曲音乐历史久远,是中国人为之骄傲的经典文化,它是以传奇故事。民间史记作为材料,以各地区不同的方言和音乐作为腔调。来讲述故事。注重表现人物特征和内心情感。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唱腔“韵味十足”深受欣赏者的喜爱。中国的民歌极具地方色彩,无论是“小桥流水”,还是“豪情万丈”都特别强调其中的“韵味”。“韵”是中国民歌的最大特点。中国的民族乐器更是多姿多彩,有人把它们加上了形象性的标题:如:“古琴:老者的感叹”:“筝:壮士的柔情”:“三弦:骑手的放达”;“阮:文人的温厚”:“琵琶:小家碧玉的絮语”……这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联想趣味,让欣赏者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小泽征尔先生在听过二胡独奏曲《江河水》后热泪盈眶,他说:“就仿佛一个压迫者在痛苦地对我倾述”,这也是民族音乐“韵”之所在。“韵”在中国音乐艺术中地位如此之高。什么是“韵”?
韵是余味,韵是意境。也就是情感在中国民族音乐中的具体表现。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着眼于音乐性、线条感。在乐音音色的处理和音列的起伏中显出生命的律动和韵味。中国人特别追求那种余音袅袅,玩味不已的青年主义等。把它当作音乐最高的品质,幽婉深邃,韵味悠长。因此,中国的音乐更富感性色彩。是一种强烈的感情文化。
中国音乐的语法结构可以说“偏重心理。略于形式”。如古琴演奏同一谱本形式可有不同打谱句法或奏法:说唱、戏曲中同一曲牌可有不同用法或唱法;一个音、两个音都可成为乐逗或短旬,乐逗、乐节、乐句等句法的处理和划分较灵活自由,可根据演奏、唱者的语句、语调、约定和具体交际环境而变化,节奏富于弹性。常用散板结构,音乐语法结构具有开放性。从这些都说明中国音乐是富有感性色彩的。
二、音乐中的理性思维:西方理性分析的音乐审美体验模式
在审美体验中。西方人首先关注的是“美是什么”,这是一种知识型的追问方式,起决定作用的是认识关系,这种以认识以思维来把握,由思维的物化形态――语言所组成的一套明晰清楚且具逻辑性的概念系统表达出来。西方视理性(逻各斯)为人和自然的本体,而理性是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所以。关于美的本体论的追问决定了审美体验的方式是由理性主义所决定的偏重分析的逻辑思维。
西方音乐家、作曲家作品书写的建构,其根本是数理逻辑分析的力法建构。并影响到审美体验模式。其实,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源头就起于古希腊,理性(logos)在古希腊就已经包含着“计算”的意思,著名的希腊史学家基尔克解释到:逻各斯的词根leg原来有“选择”的意思。由此引申出“计算”的意思。而“尺度”、“比例”、“比率”不过是“计算”的条目,可见在古希腊思想中,logos本来就有“计算”的含义,并不是后人的妄为,至于从“计算”到“规律”。进而至现代的“理性”(rationality)原本只有一步之差。完全顺理成章。那么这样说来西方音乐更具理性化也是毫无意义的了。
感性与理性范文5
关键词:舞蹈创作;感性;理性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42-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我国社会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舞蹈艺术是一种广受欢迎的艺术形式,通过观赏舞蹈表演人们可以获得较高的视觉享受及品格熏陶。舞蹈艺术作品充满情感,而这种情感又要受到理性的制约,因而舞蹈创作者必须将感性和理性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一、舞蹈艺术的心灵感受
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主要取决于创作者,客观生活对于每个创作者而言都是公正的,不同的舞蹈创作者面对同一种生活情境会创作出完全不同的作品,同样的素材产生不同的美学情绪,究其原因,在于创作者心理条件的不同。舞蹈艺术界有这种观点,即舞蹈创作为情动而辞发,情动,就是舞蹈创作者的感性思维。所以,舞蹈编导创作舞蹈之前,一定要有独特的心灵感受,受到心灵感受刺激以后,编导才会有创作舞蹈作品的激情及冲动。编导的心灵感受形成是进行舞蹈创作的基础。
二、舞蹈创作中的感性和理性
在舞蹈作品当中,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视觉形象。观众看到的为视觉形象,编导创作的也是视觉形象,编导能创作出什么样的视觉形象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编导认识水平。
毋庸置疑,舞蹈作品包含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于舞蹈艺术作品,观众主要通过感官进行感受,还是以思维进行理解,一定程度上决定于编导所赋予观众的是什么,取决于作品内涵,舞蹈作品内涵又决定于舞蹈编导的认识水平。相同题材内容的舞蹈作品,有些编导仅仅表现了舞蹈应有的特征,做到动作到位;有些编导仅仅表现了相应舞蹈的精神内容,缺乏较强的可观性;有些编导却可以把舞蹈的精神同动作进行有机结合,在精神和视觉两方面打动观众,从而达到一种物心合一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关键要依靠编导的悟性和理性思考。比如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所编的独舞《雀之灵》就有效利用了肩胸、手臂、头部的闪烁性动作,形成了一种神奇幽深的意境,充分体现了孔雀的生命力,不像一些其他编导,在表现生命活力的时候通常都采取大幅度、跳跃性肢体动作。
对相应的舞蹈作品,观众要做的就是解读呈现在眼前的感官材料,但编导则要担负起赋予感官材料更加深刻的内涵及情感的责任。此外,舞蹈表演技法方面的创新也决定于舞蹈编导的认识水平,从舞蹈历史上看,舞蹈中重大技法方面的创新通常都源于方法论方面的创新,在哲学上体现为方法论方面的创新。舞蹈编导进行创作的时候通常都会受自身技法限制,很难把自身真正所想内容自由、全面、充分的表达出来,所以舞蹈编导一定要有较高的理论认识水平,从方法论角度创新自身技法。默斯・堪宁汉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研究并运用我国的《易经》和一些其他拙作,利用机遇编舞、录像舞蹈、电脑编舞等在世界上领导了三次舞蹈新潮流。所以,相应的舞蹈编导必须积极进行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促进舞蹈的不断发展。
舞蹈艺术复杂的概括了生活,在这一过程当中,就一定会存在编导和舞蹈演员的感性认识及理性思维,改过过程就是对来源于生活的材料进行加工的一个过程,加工意味着节选,筛选材料的过程当中理性思维居多,所以舞蹈的创作根本离不开理性思维。所有优秀的舞蹈作品都有着较强的思想内涵,它能够真正的切入到人们的生命及精神状态当中,对人的心理变化进行准确把握及开掘,对人的特定生存状态进行深刻呈现。
编导创作舞蹈的时候,一定要深刻理解并有效把握相应舞蹈作品语境、传承等方面的潜隐性因素,以观众的视角进行切入,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意识、更震撼人心的作品。当然,舞蹈为一种身体语言,不可能让所有观众都一目了然,对现代舞尤其如此。舞蹈虽然源于生活,但其又高于生活,怎样才能使舞蹈更加贴近生活,是观众深切的感受舞蹈魅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创作舞蹈作品完以后,编导要对其进行不断的加工和修改,力求舞蹈更加贴近生活,不仅要有比较形象的表现,还必须让观众深刻认识相应舞蹈作品的思想。由此可见,舞蹈创作具有极强的复杂性,要有效平衡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因为不同的舞蹈编导具有不同的文化素养、情趣爱好、生活经历、受教育情况、专业能力、性格特征等,所以会对生活内容具有不同的感受及理解,创作舞蹈的时候就会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段及表现方法,从而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舞蹈形象。舞蹈创作没有固定格式及方法,舞蹈编导有着无限的想像空间。舞蹈创作为一种审美创作活动,编导一定要遵循相应的舞蹈发展规律,这样才会使创作出来的作品获得较强的生命力,充分发挥其艺术影响力,长久的感染观众。
对舞蹈作品而言,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来源于生活,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所有艺术创作只有根植于生活土壤,才会展现迷人魅力。所以编导进行舞蹈创作的时候应将重点放到对人物的内心情感及精神世界方面,有效发挥舞蹈表现力。
三、结论
舞蹈艺术是一种肢体语言艺术,舞蹈编导进行创作的时候应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理性思维的艺术加工,创新舞蹈的技法表现,全面提高舞蹈内涵。舞蹈艺术是感性同理性有机结合的产物,所以创作的时候就要将二者从不平衡调整到融合状态,并进行完美结合,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黄建新.舞蹈表现中动作质感浅探[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5
[2]刘敏.论舞蹈艺术的感性与理性认识[J].怀化学院学报,2007(10):26
[3]赵向欣.情为舞之魂――浅谈舞蹈课中的意境教学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4
感性与理性范文6
“我在小学的时候,雀巢咖啡进入中国。那一年是1989年,这个红杯里的咖啡不仅是一种饮料,更代表了一种西方文化与精神。我当时一年的压岁钱也就二三十块钱,想去尝尝。可当时很奇怪,雀巢咖啡竟然是在我家附近的文具店里卖?!我进去就能看到有黑的白的两种,黑的要三十多块,太贵了。白的便宜,我就买了白的……所以你们该知道了,我第一次喝的咖啡其实是咖啡伴侣。”韩寒开场白如此自嘲,却也带领在座每一位来宾回想起自己和雀巢红杯的相识与相见。
韩寒这次受邀担任雀巢咖啡内地品牌代言人。也许,今后这红色杯中物不再仅仅是 “味道好极了”的时尚代名词,更是激发“敢性”精神的灵感之源。
BQ:你在什么状况下会喝咖啡?
H:我一般在半夜写作时喝咖啡,也就是一杯。巴尔扎克一喝就是四十杯,我做不到。我喝咖啡是为了不睡觉,但不是为了睡不好。还有就是赛车时,特别是拉力赛,我会在行驶路段之间用它提神。
BQ:你和雀巢咖啡间有何故事?
H:在中国,像我们这个岁数的城市青年,谁没喝过雀巢咖啡?只是,像我这样一开始没有喝成咖啡,却把一整罐咖啡伴侣喝完的恐怕不多(笑)。
BQ:现在的你名字前有很多title,我想知道从小到大,你写过简历吗?
H:我觉得人生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不写简历,无需用简历向别人介绍自己来为自己赢取机会机遇。和我相关出版物上的简历都是别人写的,我从没写过自荐信。
BQ:而立之年的你,真的敢于活出敢性吗?
H:对我而言,真的有许多不敢做的事情,比如我不敢参加摩托比赛,比如我恐高。好在那些真正放在心里的事情、姑娘,我都做到了敢作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