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历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学历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学历证

高中学历证范文1

学生权利

制约因素

论文摘要:权利的正常行使以相应的观念与制度的存在为基础。制约高校学生权利正常行使的因素主要有:我国缺乏尊重、保护个人权利的社会传统,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漠视高校学生的权利,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不清模糊了高校学生享有的权利的内容和权利遭受侵犯时的救济途径,学历社会中学生的弱势地位影响学生主张自己的权利。

高校学生的权利有其特殊性,高校学生既是一个“社会人”,又是一个“学校人”,他们拥有双重身份,因此,高校学生既享有作为公民应当享有的一般的法定权利,又享有作为受教育者应当享有的特殊的法定权利。然而,现实中,高校学生权利(无论是作为“社会人”还是作为“学校人”应当享有的权利)的正常行使都受到一定的制约。总体而言,其制约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缺乏尊重、保护个人权利的社会传统

任何现存的社会现状皆与历史传统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追溯我国传统社会中人民的法制意识、法律态度和权利的行使状态,可以窥视其对当今社会高校学生合法权利正常行使的影响。

1.传统社会重群体、轻个人的价值观忽视个人权利

从历史的角度看,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个人属于群体、部落,个人的主体性被同化于整体的主体性之中,只有整体的利益和权利,个人的一切是微不足道的。在传统社会中,家族是最基本的、最具自主性、无所不能的社会组织。家族是一宗法关系,突出的是身份、等级,家族中的经济生活完全由家长、族长的意志去支配,家族成员则只能服从,没有独立人格和意志可谈。处在这样一个社会结构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有赖于其生存的群体—家族,社会对个人的管理也必须经由家庭、家族来实现。因此,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家族主义是根深蒂固的,个人的一切问题全部要依赖家族伦理来解决,家庭对个体的严格控制,阻碍了个人的独立性和个体性。

另外,儒家价值观以群体为本位,这种群体重于个体的价值取向,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这种价值观忽视个人价值,在有着主流价值观的传统社会里,个人权利居次要地位。

2.传统社会人性善的价值前提削弱个人权利

由于儒家思想长时期占统治地位,“人性本善”成为中国人心中不可移易的观念。坚信人性本善的中国人把君臣之义喻为父子之亲,视礼义廉耻为治国安邦之道,人性本善论成为中国皇帝君临天下的“合法”依据。人性本善注重个人修为,强调道德约束,掩盖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对法制社会的形成造成消极影响。

性善论所提倡的平等为纯道德化的平等,而非性恶论所提倡的利益或效益之平等。人性善的价值前提仅仅是一种道德追寻而非历史的必然,更非一种实然的生活话语,人人为善、与人为善,人为善之道德取向无非是驱引人类生活接近于一种理想模式。相形之下,性恶论奉行的不是一种“理想”,而是一种“理性”或“人性”,性善论的理想强调“为善”,性恶论则仅仅要求“不为恶”。理想与理性之差距实则表现为道德与财富、义务与权利的双重背离,理想追求的是一种应然之道德状态和人类生存的义务性本质,而理性则追求的是一种实然的生活场景与人类权利之外溢性特征。I7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性本善”没有促成法制的普遍应用和对权利应有的尊重。

3.传统社会官府息讼、以讼为耻的法制传统压制个人权利

古代的宗法农业社会,决定了绝大多数人被附着在土地上,终身难以远徙,他们生活在熟识的人际网络之中。在这一个个的社会小圈子内,以打官司为耻为大家的公识。陆游曾告诫其子孙:“纷然争讼,实为门户之羞。”再加上“古代法律是王者之法,又都以刑罚方法统一调整制裁,在这样的法制体系中,一个好讼之徒,无异于拿自己的权利这个‘鸡蛋’去砸国家律法的‘石头’,小则自取其辱,大则自取灭亡”Lzl0

古代司法体制采取司法行政合一制,司法者也是当地的行政者,其政绩考核,诉讼治安状况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发案率低、结案率高为优。他们对本地的刑事案件,多以“内德外刑”的办法实施打压,以降低发案率。对于民事案件,则以息讼的策略以降低比例、提高政绩。官府息讼再加之宣扬“以讼为耻”,这样,谁都不敢主张自己的权利,而在这种思想泛滥之处,法将成为一纸空文。因为对带有无视权利、侮辱人格的权利侵害加以抵抗是一种义务,它是权利人对自身的义务—因为它是道德上的自我保护的命令,同时它是对国家社会的义务—因为它是为实现法所必需的。[3]如果一部分人不能为自己的权利斗争,那么剩下的人的斗争就更加艰难。如果法的实现变得困难,那么越来越多的人面对权利的态度则是消极的放弃和抛弃。久而久之,法不仅形同虚设,而且,人民享有的权利也会越来越少。

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漠视高校学生权利

儒家思想以社会利益为本,而儒家思想对我国有深远的影响,表现在教育中则是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每一项教育行动都是指向某个目的的一个过程的一部分。这些目的是受普遍的和最终的目的所制约的,而这些普遍的和最终的目的基本上又是社会确定下来的。‑Lal这是当代世界遵循的一个模式,我国也不例外。这一模式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把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作为衡量教育好坏的仅有的最高标准。诚然,任何社会为了保持其稳定、延续和繁荣,都会对其社会成员做出一定的规范;但也应看到,规范高校学生个性与压制其个性是不同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与把单个学生消融于整体之中是不同的。有学者分析了近期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弊病,其中的一个弊病就是在教育价值关系上忽视、甚至否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s7在教育领域,社会本位目前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思潮将社会的功能和地位极端化,从而导致人的地位的缺失。

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同的高等教育主体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国家与学校、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冲突并不表现为国家教育政策与学校、学生教育行为的直接对立,而是表现为学校、学生对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被动适应。国家通过法律形式将其价值取向合法化。((教育法》第八条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本身无可非议,然而只强调社会利益而漠视个人的发展和权利是不可取的。国家通过法律的方式将高校的以国家利益为首的任务规范化,而高校在遵守这些法律规范时有将其极端化的倾向,这将会造成高校无限度满足社会利益而忽视学生权利的状况。

三、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不清制约学生正常行使权利

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不明确不仅造成高校学生作为一方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不明确,而且也使学生在权利遭到侵犯时无法选择救济途径。因此,明确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学生享有权利的前提保障。

当下,对于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理论界认识还未尽一致。概而言之,主要有宪法关系说、民事法律关系说、行政法律关系说、特别权利说、综合说。综合说符合时展及国际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其他几种有关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观点,均存在一些缺陷。宪法关系说的问题在于宪法是部门法的上位概念,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一般没有具体的权利义务内容,司法实践中不能被援引。因此,把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定位为宪法关系,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行政法律关系说和民事法律关系说的缺陷相同,都是把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一部分法律关系看作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全部。特别权利说的问题在于把高校学生当作高校组织内部的组织成员。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学生当然是学校内部的组成人员,因为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是学校内部不可或缺的,如果学校缺少学生,学校教育就无从谈起。但从法律上讲,学生不属于学校组织的成员,高校学生和高校之间没有法律隶属关系。

由于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因而简单地认为高校与学生之间仅为纯粹的某一种关系都是不完全正确的。对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应依具体情形分别认定。此外,对于综合说也要有保留地接受,在特定情况下,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会出现变更。比如,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并且已经加入gyro,我国高校学生普遍被认为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因此,高校在学生人学之前和之后制定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对学生有不同的效率,因为高校的招生宣传相当于向学生发出要约,学生报考志愿相当于接受当时高校列出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学校的资源、规章制度、专业和课程等。学生收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就意味着教育服务合同的成立,合同双方应根据要约中规定的内容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如果高校学生人学之后学校规章出现变动,则是学校单方面对教育合同进行变更,学生则没有义务履行变动内容。那么,对于高校因新变更的规章对学生作出的处分,则关系到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民事关系。

四、学历社会中学生的弱势地位影响学生主张自己的权利

在开放而流动的现代社会里,学历作为鉴别人才从而对个人能力产生信任的有效符号,被广泛应用。这是降低用人成本的一个必然选择。中国学历社会的出现有其必然性,那么,什么是学历社会?判断学历社会的标准是什么?所谓学历社会是指,在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时,学历比其他因素更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社会。现在的中国是不是学历社会呢?关于学历社会的标准,一般来说,主要有两条:第一,看学历文凭在社会生活中被重视的程度;第二,看考试竞争的激烈程度。从我们国家现有的情况来看,应该说基本符合上述两条标准。a从第一条来看,学历文凭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涉及到自身重大利益的问题如就业、晋升、福利待遇等都与个体所获文凭的高低息息相关。因此,为了能接受高等教育以便获得文凭,老百姓即使砸锅卖铁也愿意送子女上学。从第二条来看,当前由于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的价值极高,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是高等教育资源仍属于稀缺资源。拿到某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的人就是幸运儿。而“美国的高中生人大学前,手里常拿着几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从中进行取舍。即使是哈佛、耶鲁,每年也都有被录取的学生不来、跑到别的学校的”fsl0

高中学历证范文2

【关键词】价值量;价值量的计算;反思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那年,从事高一年级政治教学工作。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思想政治课开设的是必修1《经济生活》,对于刚从事工作的我虽然在上课之前认真备课,对每个知识点仔细揣摩,力争课堂上把每个知识点讲的都很清楚,可即使我准备的再充分,在课堂上还是难免有一些问题的出现……。

那堂课我讲的是商品的价值量,这个知识点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所以我上课的时候讲的也比较详细。

一、商品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的定义。量即大小、多少的意思,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既然有大小,那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这就是价值量的决定问题了。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可见,要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就应当看凝结在该商品中劳动量的大小。那么,用什么来衡量劳动量的大小呢?――劳动时间,这是衡量劳动的天然尺度,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劳动――劳动量――劳动时间――价值量)。比如,生产同样一件衣服,甲厂用4小时,乙厂用3小时,丙厂用2小时,那么他们生产的衣服的价值量是不是一样大的?

如果学生回答其中一个大,那么就是说哪一个生产者的劳动时间长,他的价值量就大,社会上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现象:哪个生产者的工具越差,技术越低,人越懒,花费的劳动时间越长,他的商品价值量就越大。显然这是不合理的,与事实也是不相符的,所以,同一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我们把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不同厂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称为个别劳动时间。 (如果学生回答是一样大的,就问:那么是由什么时间来决定的?)既然不是个别劳动时间,那么是由什么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呢?这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在课本上P13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我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在这个概念中“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什么呢?比如某服装厂生产一件衣服,有的用手工,有的用电脑,而绝大部分是用机器生产出来的,那么使用的机器就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什么呢?在同样使用机器的生产条件下,由于每个生产者的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劳动态度等是不同的,因而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是不一样的,生产同样商品的劳动时间也就不同。生产同样一件衣服,甲厂用4小时,乙厂用3小时,丙厂用2小时,而社会上大多数生产者用了6小时,那么,决定这一件衣服价值量的就是这大多数生产者所用的劳动时间6小时,这也是生产一件衣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说甲厂、乙厂、丙厂生产一件衣服的价值量是一样大。但在同样多的时间里丙厂生产出的商品多,在市场交换中就能获得更大的收益,所以给各个商品生产者一个重要的启示:努力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注:劳动生产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如:6件衣服/1小时;一种是用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如:10分钟/1件衣服)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从而在竞争中获利。既然一件衣服的价值量是由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那么,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不是毫无意义的呢?不是的,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商品价值量变小,商品价格降低。当然,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于各个商品生产者而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两个结论:

(1)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该商品价值量就越小。

(2)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该商品的价值总量越大(价值总量=价值量×数量)。

我请大家计算这道题:假设某一服装厂生产水平处于社会正常生产条件。2011年该厂年产量10亿件,每件衣服价值15元,2012年该厂提高劳动生产率50%,问: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总量分别是多少?学生计算答案不一,所以我进行了总结。

我们先计算商品的价值量:假设2012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那么2011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50%,而2011年商品价值量是15,所以2012年该商品的价值量是:1/1+50%=×/15,×=10,价值总量=10(价值量)×10×(1+50%)(数量)=150.突然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认为这样算不正确,我让她说下她是怎样理解的。她说假设2011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那么2012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50%,而2011年商品价值量是15,所以2012年该商品的价值量是×=15×(1+50%)=22.5,当时我也被蒙住了,学生这一解释也不无道理,再一看答案就发现不合理,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那商品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明显学生这一答案高于15,所以不正确。下课回到办公室我赶紧从网上搜索到关于价值量的很多计算题,我发现我的那个计算方法是正确的,可学生的那个算法我还是解释不了,我发现我和学生的算法的区别主要在乘还是除。我在我计算过的所有计算题中进行了总结,突然我眼睛一亮,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价值量越小,二者成反比,反比应该除;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数量越多,二者成正比,正比应该乘;提高应该加;降低应该减。

自从那节课后,我备课除了备教师外,我还备学生,我备的时候我会把每节课的每个知识点学生都会有哪些疑惑都备进去,对自己不懂的知识我除了翻阅资料、上网查询外我还要多向老教师请教,我要不断的提高我的业务素质,我要靠我的学识赢得学生的尊重。

参考文献:

[1]中学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课本

高中学历证范文3

关键词:创造思维;训练思维;精密思维

在全社会提倡终身教育的大潮下,作为在校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具备一种自我学习,一种健康科学的思维方式,很强的逻辑思考能力,将在人一生的工作、学习和研究中显得十分重要。数学作为人类理性思维的结晶,不仅在于他是一门基础学科,更在于他是进行科学和工程问题研究的基石和工具,更重要的是他的理性思维是“开发智力”、“训练思维”的主要手段。弗兰西斯培根说: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读史使人明智。然而在本三类高校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突出的问题,学校过分重视短时期内成绩的实现,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学,在学校调动骨干教师去进行竞赛辅导的同时,必然导致其正常的课堂教学服务于竞赛。具体的表现:从竞赛出发,把课程讲授时间压缩,以题海训练来提高学生在竞赛中的能力,而忽视了基础知识、技能、思想的传授,这对于发挥数学培养学生精密思维的作用是不利的。更有甚者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定理只要求学生掌握其内容而对于其证明干脆不讲。证明定理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学生精密思维的培养,同时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面我们借助高等数学中函数项级数的Weiertress判别法的证明来阐述我们的观点。

函数项级数的Weiertress判别法及其证明。

函数项级数若满足:

1)正项级数收敛。

2),当时,。

则 在上一致收敛。

证明:,由条件1)知,,当时,,有,于是当时,及,有。由Cauchy收敛原理知在上一致收敛。

这个定理的证明很简单,但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精密思维的培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 不讲定理的证明不利于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外延和学生精密思维的训练。定理证明

中用到的知识有正项级数的Cauchy收敛准则和函数项级数的Cauchy收敛原理以及绝对值不等式,通过定理的证明,可以很好的复习这些基本的知识,而不必要在课堂开始之前复习前一堂课的内容。通过定理的证明,学生可以明白Cauchy收敛准则如何应用。而在定理证明中对于的要求则培养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在讲定理证明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证明,训练学生如何从条件得到结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证明这样一个结论的思维。我们在讲函数项级数的Weiertress判别法之前能用来判定函数项级数收敛的方法只有定义和Cauchy收敛准则,学生不难想到用Cauchy收敛准则,有了方法以后就是如何从条件中得到函数项级数满足Cauchy收敛准则,这就要求我们从条件中寻找,从而有了的选择。从定理的证明,我们知道函数项级数也是绝对收敛的,从而有了绝对一致收敛这个概念,而这一概念在大多数教材中是不提及的,如果不讲定理的证明学生可能就不知道这个概念了,即使把概念告诉学生,也不及在定理证明中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2.不讲定理的证明有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学生采取整齐划一的培养方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个体的发展,抑制了个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剥夺了部分学生接受知识的权利。我们不能因为部分学生因为知识难接受不了而剥夺了其他学生学习知识的权利。美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实验证明“学习迁移的发生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掌握原理,形成类比,才能让迁移到具体的类似学习中”。不讲定理的证明,学生也许就不知道如何使用Cauchy收敛准则,不知道绝对值不等式怎么用。我们相信在这个定理证明中,可能有学生已经想到了绝对一致收敛这个概念了。

3.不讲定理的证明是舍本逐末。学习的目的不在于会做题和掌握一些做题技巧,而是要了解一门课程内在的思想,内在的连贯机制以及这门课所蕴涵的科学文化。就数学这门课而言,讲授高等数学的目的是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从而在考虑客观实际问题时可以数学的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智慧,并有所创新,有所开拓。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指出:“无论是科学工作者,技术人员,还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而数学知识是第二位的”。作为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可永远发挥作用,可以受益终生,这是数学能力所在。我们开设数学课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定理、公式,学到多少解题技巧,而是要他们掌握数学科学的精髓,理解问题的本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敏锐力,能够看的更高,看的更远,能够学以致用。这个定理的证明,反应了数学的美妙和丝丝相扣,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了一种思维能力,正如Weiertress如何从Cauchy收敛准则想到这一判别准则,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4.在教学中应加强数学方法论和数学史的教学。教学中作为具有主导地位的教师,其最重要的是把握讲解知识的正确性和知识传播的科学性,只有对知识点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理解,作深层次的讲解和发挥,才可视为教学的创新工作。只有传授的知识是深层次和正确的,学生的创新类比才具备了必要条件。在授课中,老师用对这个知识点涉及到数学史对学生做大体的讲解,说明问题的来龙去脉,讲解数学家是如何想到,或者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得到的这一结论,这些对于学生的创新和知识迁移都是很有益处的。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数学的教改探索和实践,提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数学方法论的素养。

高中学历证范文4

一、多情境创设,让学生“想要问”

不同的情境,学生想要提问的意愿不一样的,教师通过特点情境的设置,为学生的思维发散提供氛围,有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首先,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预习课文,事先进行思考,发现疑问。这种提问意识的培养将提高学生课堂探究的效率,使课堂学习更具方向性,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容易集中。

其次,教师要打破一言堂的课堂传统,要通过“师—生”、“生—师”这两种纵向提问方式,让教学信息实现更好的交流,也要通过“生—生”这种横向提问的形式,鼓励学生想到提问、探讨与释疑。信息的多向交流有利课堂密度的加大,也利于真知的呈现。

再则,教师要有意创设让学生提问的机会、给学生质疑的空间。有时教师不经意的讲解错误可以成为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师不要个人主义而拼命保全自己的面子,而应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民主探讨的机会。有时,教师也可以故意讲错,让学生说说这样的表达是否有问题,这样做也有利学生提高课堂听讲的注意程度。

二、全方位激励,让学生“敢于问”

学生想问,但是他也有可能不敢问。为了避免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欲言又止的情况,教师应该注意以激励为主,努力营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疑问。首先,教师应该有一种以生为本的心态,不搞个人一言堂;其次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地倾听,认识地分析,引导其它学生作出合理的回答;对于提出方向性明确,有利课堂进程或者大家深入探讨的问题,则要加以热情的肯定。在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时,教师应尽量做到表情专注、态度和蔼,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哪怕所提问题幼稚和肤浅,甚至是错误的,防止在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

三、高层次引导,让学生“有的问”

认知冲突是课堂疑问产生的源泉,如果教师能让学生自学地进入原有认知状态与新知识间的冲突状态,则可以为学生提供够的提问时机,使学生有问题可以问。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到到疑点在何处。这些疑点一般是出现在新旧知识的看似矛盾处,或者教学内容的难点之处。比如学生学习了“我们国家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但当他学学习到“一国两制”这块内容时,他们就会主动提出 “两制并存是否影响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 “的解决为什么难于港澳?” “实行‘一国两制’后,我们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不是就由单一制变成复合制了?等一系列较为贴近时代和社会现实的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我们要指导学生从丰富的资源中找到获取问题的方法,激发他们思维的活力。这就要求教师为他们尽可能提供有利他们质疑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学会搜集素材、调查研究,通过演绎推理等方法提出科学的问题,有利进一步深入学习。

1.文本生疑。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本的内容,深入理解课本的要点,与自己以前想象的知识有何不同,从而构造问题的产生。比台在学习“当代国际社会”这块内容时,指导他们学习“现在国际上承认的国标准”,再说说自己想象的标准与现在学习到的有何区别,就可以产生问题。还有可以让学生提出“中国为什么在国际上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等问题,联系自己了解的我们国家的历史,提出足够的依据来解答他。另外,教材上的阅读材料和引文注释都可以成为学生研习的对象,成为问题产生的源泉。

2.联系生活。学生学习了政治课的内容,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不少表面上看来理论与实际不一定的东西,从而提出问题。比如对于市场商品的价格问题,学生也知道现在不少东西一涨再涨,就可以让学生提出一些如何解决现状的问题;再比如对于现在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则可以引导学生从公民交通意识与道德素养等角度来深入剖析,提出具体问题与解决方案;再比如可以联系日本在11年的海啸灾难后我们提供国际主义帮助的实际来分析我们的基本国策与国际主义等问题。身边的鲜活事例为学生提供了提问的空间,也给了学生加深理解的契机。

3.过程引疑。在课程进程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中无时不是生疑的机会,教师要鼓励学生抓住转瞬即逝的疑点,将其转化为有利深入探究的问题。比如对如何消费的理解中,学生存在“我只要做了大老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用什么就买什么的观点”,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质,从消费的本质、追求,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等角度来深入剖析,加深对教材的领悟。

四、抓机会辅导,让学生“会问”

会问是提问能力培养的较高层次,它已经提高到学法辅导与个人学习能力的层面,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环节。

1.方向明确。课堂探究尽管要求学生尽量发散性的提出有创意的问题,但也不能海阔天空、漫无目的。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先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或生动的故事,给学生一种情感的倾向,进而让他们进行归纳,确定研究的重点。

2.多维研究。教师要尽量扩大学生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既定的范围内发散性地思考,从而问题意识的重点转向于对问题的分析中。

3.关注细节。教学的细节往往可以成为提出的契机,学生能关注细节,其实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高中学历证范文5

【关键词】高中政治;案例教学;问题;措施

高中政治教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高中文化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政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每个高中都应注重学生的政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该结合当前的国家发展方向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努力的培养学生使他们的学习态度、工作态度得到全方位的提升。老师们要全力以赴地、精心地准备教学内容,同时合理地安排教学任务,最终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近些年,很多高校和教育机构在高中政治教学方面都尝试着改革,特别是案例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概述

1.1案例教学含义和步骤

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指的是政治老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相对经典、贴切的案例,将学生带人特定的现场,让他们深入角色,进而更好地分析案例,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充分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政治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并且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它提高了政治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素质教育。但是,这种教学方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给予更多的重视。

笔者对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总结为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设计筛选案例。老师在授课之前要精心地挑选适当的案例进行教学;步骤二,表达呈现案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将案例以纸质版的形式分发给每一个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事先对案例有个简单的了解,这使得老师可以节省口述的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步骤三,分析讨论案例。这个环节中老师要切实地将案例与课本内容详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高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步骤四,总结评价案例。在案例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在学生讨论案例的时候,老师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总结,对于不正确的观点要及时地纠正,同时对于正确的观点予以肯定,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分析案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一种新方法,它在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案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政治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第二,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政治教学中案例的应用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地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全面提高综合考试的能力;第四,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案例分析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要求学生掌握寻求答案的方法。

1.3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案例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这种方法的使用并不是完美的,它的使用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案例教学中老师的主导性太强,导致学生的参与不够,这样就使得政治教学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种现象在现行的高中政治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另外,很多老师在政治教学中将案例教学混淆为举例子教学,导致政治教学设计过于简单。这些现存的问题都是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2案例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案例教学被广泛地应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并且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它提高了政治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素质教育。虽然案例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这种方法的使用并不是完美的,它的使用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案例教学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这样案例教学可以发挥更好的教学作用。

3结语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决定走文化强国之路之时,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培养适应文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得到了广泛地重视。高中政治教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高中文化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在我国文化发展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要想很好地发展高中教育事业和高中政治教学,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政治教学的特点,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设备,同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更好的优化教学质量。另外,相关部门必须针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国家对此也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陈富斌.发挥学生主体性,构建和谐政治课堂教学――对高中政治新课程和谐教学的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

高中学历证范文6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自主管理能力 培养方法

为培养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福建省在中学全面开展新课程改革,新一轮教育改革指出:中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加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教育的需要,又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高中阶段,是中学生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期,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如果能抓住时机,认真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就能对学生的成长起重要作用,对于丰富思想政治课研究的内容和推动新课程改革也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面对本校这样的现实:

1.我校的高中生生源是按中考成绩从高到低由一中录取之后的第二批次生源,学生综合能力为全市高中生的中上游水平,自我管理、约束能力等相对薄弱,有待进一步提高。

2.我校多数教师都是从高一带班到高三年级,从高三回到高一年级时,往往因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一时还不能摆脱原有的毕业班模式,未调整好自己面对刚从初中迈进高中的新生,造成师生之间在高一新生自主管理认知上的落差。

3.我校坐落在城区,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溺爱、娇惯使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真正得到自主管理锻炼的机会并不多,且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

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可以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渗透和培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在管理自己中提高综合素质,为后续的学业奠定坚实基础。

我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本学科的一些原理入手,学以致用,开展了一系列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

一、强本抑末,分清主次:坚定明确的自主管理理念

《小雅》曰:“主道,治近不治远,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主能治近则远者理;主能治明,则幽者化;主能当一,则百事正。”以解决主要矛盾――认知自主管理能力理念,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明确、独具特色的自我管理理念,从而尽量避免升入高中后,因课程内容繁多精深造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或是因为师生正处在磨合期,从而在不适应中迷失自己。所以我认为:

首先在思想上明确“自主管理能力”,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日常管理制度和学习制度等,并积极参与管理制度的实施所形成的能力。

其次在理论上理解“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是指在教改实践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思想,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集体管理、学习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活动,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一定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成为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人。

此时,思想政治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帮助学生学习自主管理的有关概念,树立“自主管理”的观念,培养自主管理的行为习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为主的学习模式,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逐步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到最佳。

二、尚贤使能,竞争合作:共创集体的自主管理机制

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我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的教育观念,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制定一套有质量的集体管理制度,着眼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逐步培养学生在集体管理和课堂学习管理中的自主参与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从而不断完善和发展其自身素质。

当然,无论是治国、治业还是引领一个团队,我们都避免不了选拔合适乃至优秀的“领头羊”,保证尚贤使能,做到“度人力而授事”。在小集体的成员中,每个学生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能力与贡献也各不相同,要想让人人心服、人人尽责,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竞争与合作机制。

从目前我所任教班级中的高一(1)(2)班的情况来看,人才资源配制总体比较合理,班委、科代表、小组长的人选都是自荐结合竞争上岗的方法产生的,其中高一(2)班还慎重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选优上岗,确保在竞争中涌现、培养、锻炼“贤能”,做到班级“人才”按能分工,按力贡献,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化和引领作用。

在课堂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我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倡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方式,即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倡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改良政治课程教学方法,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

2011年12月我作为宁德市中学名师工作室成员随队前往山东,参观学习了“昌乐二中”“杜朗口中学”等课改示范名校的自主教育教学模式,并专门前往本市率先在全校推广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太姥山”中学调研学习。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生情,我逐步探索并实施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由基础不等的四、五位学生根据需要组成学习合作小组,在教师所给的备课题纲中自主预习备课,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分组自问、自答、自评,形式多样,适当运用“辩论会”“情景再现”“案例分析”“图片展示”“知识竞赛”等形式自主参与政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教材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关心时政、自主学习的兴趣,加强综合素质的提升,真正共创尚贤使能、竞争合作的课堂自主管理机制,培养班级学生间积极主动、拼搏向上的良好风气。

三、推陈出新、自我考量:推动个体的自主管理养成

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其基础是学生必须具备健康的自主意识。在学校、班集体中,有制度规范的约束,有任科老师的协助,还有班级干部的引领,学生落实自主管理的能力相对有保障,自主意识也能有所呈现。然而在家中,特别是双休日、节假日等时间段,又如何做到自主合理地安排和管理呢?针对学生的这种无人监管引导时的自主意识淡化、意志力薄弱,经不住诱惑的情况,我着手对两个班级共88位学生进行一项“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问卷调查。

从86份有效调查记录表可以看出认知“自主管理”的学生未超过半数,而真正了解“自主管理能力”内涵的学生则不超过30%,理解相对片面。其中第3、4两道题选择C的学生不少,认为自己的自主管理能力较弱的学生超过30%,而且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还远少于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人数,不难看出高中生自主管理能力的现状令人担忧,有必要尽快尽力培养。

所以,此项调查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自我检测和考量再次认识“自我”,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二是便于了解学生目前的自主管理情况,持续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研究,为进一步指导学生提供第一手资料,推陈出新,同时为协助学生开展今后的系统自主管理行为养成做好理论准备。

问卷调查之后,我和部分学生交流,果然发现问卷的内容让他们更直接和清醒地认识自主管理的内涵和意义,表示今后会自我调整,逐步落实自主管理的养成。

四、兼容并蓄,百花齐放:培养多元的自主管理文化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在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渗透培养中,可以借鉴荀子兼容并蓄的治学思想,荀子以儒家为本宗,而在坚持根本立场的前提下,吸纳收益了其他派别诸子的思想,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治学治国理论。我们同样可以采取以“自主管理理念”为基本,不断学习补充有关政治学科的“主观能动性”、“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个性与共性关系”、“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树立创新意识”等原理,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批判又吸收,勇于创新,寻找适合自己的自主管理模式。

而在多元自主管理文化的建设上,教师首先要认知到每个学生所具有的多元智力因素是不相同的,每个学生的学习经验、学习潜能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加强个性化学习。其次要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兴趣需要等方面的特点。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为开展多元自主管理做好摸底工作。最后引导学生合理结合性格、能力和兴趣相近的学生,组成小组一起采取自主管理的学习模式。

如小组可自主设计特色组名,凸显自主管理风格,高一(2)班有一小组名为“五舸争流”,意为五名同学激流勇进,以每周组内课堂自主管理自评和互评为考量,定夺“五舸”的争流排序,以自查每位组员的自主管理落实情况,具有很好的警醒和自纠作用。

还有的小组在班内张贴创意“海报”,以打擂台的方式挑战其他小组,以月考成绩和德育月考评两项总分比小组进步,累计分值最高的小组为当月“擂主”,检测本小组成员的“团队作战能力”、“个人贡献率”,也不失为一个很特别的自主管理创意。除了以学分和学习能力体现自主管理能力的“竞技”,还有以学科互助、家庭自理互动为载体的自主管理小团体,更有丰富多彩的为集体服务的“比贡献”自主管理的志愿者队伍……

如果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能以这样得天独厚的教学理论、教育资源为平台,辅之独特的教育风格和个性化教导,对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自主管理模式起示范引领作用,开启学生兼容并蓄、独特多元的“自主管理”大门,那么,大门内外一定会是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动人风景。

总之,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在认知方面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主管理理念,通过自我考量和践行,体验自主管理的良效和快乐,激励并调整自己的自主管理策略;在行动方面使学生养成自我约束、自主管理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自主管理能力,从而推动新课程改革。

高中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推进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知识的深层实践,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为他们顺利、高效地完成高中学业及将来上大学、进社会,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卢良芳.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张家港市港区初中课题组.

[2]牛卿玺.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3]陈芳.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