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学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学专业

教育学专业范文1

师范类,泛指一类高校,而不是具体指某些专业。过去师范类高校中的所有专业均可算为师范类专业,包括不是从事教师工作的心理,教育学专业。现在很多师范类高校改为综合类高校了。因此习惯上将师范类高校中的数学、物理、化学、中文、外语、政治、体育等与中小学教育科目相关的称为师范类教育。同样,将中小学教育的科研基础性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等也称为师范类专业。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探讨、揭示种种教育的规律,阐明各种教育问题,建立教育学理论体系。

(来源:文章屋网 )

教育学专业范文2

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本标准是对义务教育学校合格校长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培训课程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

(一)以德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热爱教育事业和学校管理工作,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立德树人,人师表,公正廉洁,关爱师生,尊重师生人格。

(二)育人本。坚持育人本的办学宗旨,把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作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扶持困难群体,推动平等接受教育;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始终把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科学的质量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引领发展。校长作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担负着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重任;将发展作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秉承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实施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教育学专业范文3

关键词:特殊儿童;语言教育;教师专业化

一、特殊儿童语言障碍的分类

2006年4月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到2005年12月为止,我国0-14岁的残疾儿童为387万人,占残疾人数的4.66%。而国外特殊所占的比例也不低,前苏联特殊儿童的比率占5-8%;美国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占8-12%;英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检出率为20%。可见,特殊儿童在全球都是一个所占比例不小的人群。虽然,特殊儿童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临床症状,但研究表明:听力残疾、智力发育迟缓、脑性瘫痪、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等类型的特殊儿童都存在较普遍的语言障碍问题。

黄昭鸣等(2006)认为言语障碍主要有四类: 构音障碍、口吃、发声障碍和听力障碍, 其临床表现为语言障碍主要有两类: 失语症和语言发育迟缓。

(一) 构音障碍

构音障碍包括运动性构音障碍、 器质性构音障碍和功能性构音障碍三类。运动性构音障碍是神经肌肉病变引起的构音器官的运动障碍, 出现发音和构音不清等症状。器质性构音障碍 是由于构音器官形态结构异常导致的构音障碍。其代表为腭裂, 可以通过手术来修补缺损,但部分患儿还会遗留有构音障碍, 通过言语训练可以治愈或改善。功能性构音障碍多见于学 龄前儿童, 指在不存在任何运动障碍、 听力障碍和形态异常等情况下, 部分发音不清晰。通过训练这种障碍可以完全恢复。

(二) 发声障碍

发声是指由喉头发出声波, 通过喉头以上的共鸣腔产生的声音, 即嗓音 。多数情况下, 声音障碍是由于呼吸及喉头调节存在器质性、 功能性或神经性异常引起的。常见于声带和喉头的炎症、 新生物及神经的功能失调, 发声异常作为喉头疾病的表现之一, 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 听力障碍

从言语康复的观点出发, 获得言语之前与获得言语之后的听觉障碍的鉴别很重要。儿童一般在 7岁左右言语即发育完成, 这时可以称之获得言语, 获得言语之后的听觉障碍的处理只是听力补偿问题; 获得言语之前特别是婴儿时期的中度以上听力障碍所导致的言语障碍, 如不经过听觉言语康复治疗, 获得言语会很困难。

(四) 口吃

口吃是言语的流畅。口吃表现为重复说初始的单词或语音、 停顿、 拖音等。部分儿童可随着成长而自愈,通过训练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改善。

(五) 失语症

失语症是言语获得后的障碍, 是由于大脑损伤所引起的言语功能受损或丧失, 常常表现为听、说、读、写、计算等方面的障碍。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生。

(六)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言语发育落后于实际年龄的状态。最常见的病因有大脑功能发育不全、 自闭症、 脑瘫等。这类儿童通过言语训练虽然不能达到正常儿童的言语发育水平, 但是可以尽量发挥和促进被限制的言语能力, 不仅言语障碍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还能促进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特殊教育语言教师的专业化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机构中(包含聋校、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进行语言教育的教师的专业背景主要以下四类: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特殊教育学院听力语言康复专业、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等。他们的任职情况也分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专职教师主要为语文老师、英语老师、以及语训教师。兼职教师主要是由于岗位需要临时充任的语言教师,通常都是语训教师(高珂娟 2008)。由上述情况可见,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中教师专业背景比较复杂,岗位稳定性比较差。然而,语言是人获取知识以及交流沟通的工具,语言障碍会影响个体的生活、学习、交际等。因此,语言教师在特殊儿童的语言学习中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作为特殊儿童语言教育的实施者,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决定了语言教育的效果。

(一)了解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特殊儿童的语言教育要关注他们的兴趣、 需要、 认知与情感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形成等, 充分了解并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必须注意他们语言发展的特点和要求, 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的客观进程来开展语言教育。特殊儿童的语言教育也注意他们的特殊性问题, 比如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心理缺陷, 对于语言、 言语障碍的问题, 要运用特殊的方法, 采用特殊手段, 创设特殊的环境对特殊儿童进行语言教育。

(二)加强学科专业知识

作为语言教师,首先要掌握本族语即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决不能因为特殊儿童语言能力的缺损和迟缓而忽视语言本体的知识。只要准确掌握了汉语言的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特殊儿童提供正确完整的信息。同时,也使得教师具备了筛选教材的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特殊儿童的语言特点,选择不同的语言教材进行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三)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不论是语文教育或者语训,都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因此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以使教师积极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特殊儿童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其学习语言和语训中的心理机制。

(四)创设语言教育的良好环境氛围

儿童语言的获得不仅需要先天的语言能力, 而且也需要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认知的发展, 更需要在交往环境中发挥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 儿童是在语言交往的大环境中发展语言 意识、 获得语言形式、 习得语言规范, 最终获得交际技能的。由此看来, 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语言发展。研究发现, 部分有儿童的语言障碍来自于不良的语言环境, 如在儿童语言形成阶段受到复杂语言系统的干扰、 成年人不良的语言习惯、成年人对儿童语言表达的过分苛刻要求等, 均使儿童的语言获得过程遭到破坏 。因此, 在对特殊儿童进行语言教育时, 要为他们创设语言发展的良好环境, 包括规范的语言控制训练和良好的言语示范、交际环境等。

(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满足特殊儿童的学习需要

由于各种特殊儿童的语言障碍的程度不同,完全采用口语教学的方法与特殊儿童进行交流是不切实际的。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口语为主,以手语、书面语、图片为辅的教学方法,充分使用实物、图片、模型、玩具、电脑等媒体进行教学活动。

三、结语

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殊性"。只有深入了解了特殊儿童的语言特点才能有效地进行语言教育和语言训练,而特殊学校和机构的语言教师的专业化也为我国特殊儿童的语言发展和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昭鸣,等.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教育学专业范文4

一、高师语文教育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名称混乱

众所周知,早在1986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上就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育学”,相应地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材教法”的名称也自然应更名为“语文教育学”,然而时至今日,这门课程的名称仍然五花八门、叫法混乱。调查表明,目前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课程的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①语文教材教法;

②语文教学论:

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④语文教育学。

(二)课程被边缘化

语文教育学这门重要的课程存在着被边缘化的趋势,表现为

1.必修课程课时被压缩。一些师范院校中文系将本科语文教育学这门必修课程的课时由原来的76课时压缩为54课时,使得原来要一个学年才能学完的课变为一个学期就要学完。这样,对于这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在短短的54课时之内,既要讲解理论知识,又要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二者兼顾是比较困难的,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必选课被改为任选课。即将一些师范类学生的专业必选课程诸如《语文名师名课研究》、《语文教材研究》等改为任选课程,即可选可不选,同时增加了相当多的五花八门的选修课程,包括像养生学之类的。由于那些课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造成了不少学生放弃专业选修课程。

3.实习方式被改变。一些院校为了减少自身的麻烦,将本该学校组织的集体实习改为学生个人找单位实习。这样事实上造成了一种“放羊”的方式,学生的实习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三)教材选用杂乱

1.级别不一。有的院校使用国家级教材,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淼教授所撰写的《当代语文教育学》(2005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主编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2003年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2004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有的院校则采用省级教材。这类教材往往由省属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教研室或省级语文教学法理事会组织编写。由于级别不一样,相应的学术质量也有区别。

2.内容不一。有的院校采用的是“语文教学法”系列的,有的是采用“语文教学论”系列的,有的是采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系列的,有的是采用“语文教育学”系列的。

3.年代不一。有的采用的教材是2005年出版的,有的则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版的,年代相差将近二十年。

(四)教学设施落后

1.教学资料匮乏、内容陈旧。在很多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图书室中,有关语文教育课程方面的参考书籍少的可怜,零零散散,而且多半放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有些著作版本太老,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初。另外,一些必备的教学录像资料也没有。

2.教学设施落后。语文教育学这门课程由于其培养任务的特殊性,应当尽量做到小班上课,小班实习,进行微格教学。而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学校没有微格教室,甚至连一台教学摄像机也没有,教师只能采取上百人的大班上课,学生的教学实践也只能采用一只粉笔,一张嘴,学生讲,老师评。

二、高师语文教育学专业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加紧正名,统一称谓

由于课程名称混乱,使得高师语文教育学专业课程理论建设受制约、课程教学内容差别大。这将不利于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对未来语文教师的培养。因此,应采取措施统一课程名称。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范名称。可以通知,要求各高等师范院校的“语文教材教法”、“语文教学论”统一改为“语文教育学”,并不准私自确立名称。

2.学术团体自行带头更名。如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可以带头改名为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分会,各省、各地的分会也统一更名,这样起到示范作用。

(二)强化领导、加大投入

当前,部分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对语文教育学课程课时进行压缩,把一些专业必选课程改为任选课程,对于教学设施的投入不足,说到底,是由于这些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认为这门课程无足轻重。其实不然,从大的方面讲,这关系到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的定位,乃至生存。从小的方面来看,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就业,关系到他们的前途。为此,笔者建议

1.强化领导。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语文教育学课程不仅仅是几位教师的事情,它涉及到教学、实习等工作,关系着每个学生的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由有关领导专门分管。应当建立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和保护这门课程,定期召开教学会议,倾听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有关领导应当经常深入一线课堂,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实习,了解学生的需求。

2.加大投入。应当为语文教育学课程提供专门的经费保障,购置必要的教学资料、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包括微格教学实验室。应当为语文教育学教师的进修、培训、参加研讨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应当有意识地扶持语文教育学课程的理论建设,为其提供经费保障。应当为学生的教学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快整合,加强沟通

1.整合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语文教育学课程之所以在课程内容、教材使用等方面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教师们对于语文教育学课程体系认识不一,笔者认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淼教授所著的《当代语文教育学》(2005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比较好地构建了语文教育学的课程体系。这本著作的语文教育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语文教育、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部分中,作者论述了最新教育理念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包括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主义与语文教育;相关学科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理念自身的巨大变革;语文教育目标:语文课程。在语文教学部分中,论著涉及到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艺术、教学技术、教学评价等。在语文教师部分中作者撰写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教育、科研、心理、素质、成长等内容。综观这本著作,分类科学,体系严谨,应当成为语文教育学的标准体系。

教育学专业范文5

一、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发展同高等教育学人才培养模式相互矛盾

高等教育学面对的广大知识水平相对极高的大学生,因为该专业设置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普遍要求学生学术能力的提升,仍然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与教育学发展趋势同步。然而就当前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基本需求来看,更注重的是今后就业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强调专业知识教育,希望在教育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实用性知识,能够运用在专业领域。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发展同高等教育学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协调,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就需要采取进行深入的探究,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对策。

(二)大学生人才培养达不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求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高校纷纷设置了学分制来考察大学生的综合情况。在学分制度体系的约束下,高等教育的目的性虽然更加明确,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事与愿违。大学生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学分,单方面的发展自身的能力,使高等教育的本质产生了变化。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专业人才不仅同高等教育的本质相违背,甚至还会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无法满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求[1]。

(三)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待完善

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各项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准则,其中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培养方案是否同大学教育状况相适应、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否能够保障等,如果开展了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就会浪费教育资源,事倍功半。因此还需要对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完善,严格限定人才质量标准,使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二、基于理论联系实践的角度培养高等教育学人才

(一)使专业人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培养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人才掌握了基本的理论性知识,如果脱离理论教育只是强调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就会本末倒置[2]。所以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做好基础理论性教育工作,要求大学生涉猎高等教育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构建,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保障。

(二)帮助专业人才树立良好的研究意识

研究意识是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在具备较强的研究意识的基础上,大学生才可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力,从而更加科学的处理和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探究思维和习惯,这就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制定的高等教育学人才培养模式时,一定要充分发挥好学分制的作用,让大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状况,在所擅长的专业中发展研究能力[3]。除此之外,还要将大学专业人才研究意识的培养纳入到培养体系中,使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将研究意识培养贯彻、落实到整个高等教学过程中,确保大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钻探、探索意识,使大学生实现从理论型向探究型的转换,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成为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三)提升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也不仅仅包括授课这一基本方面,还要在大学生课下任务,要求大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因此在高等教育下,要想让大学生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就必须布置实践探索任务,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可以进行如下安排:1)让大学生自主完成该专业知识的搜集、整理工作,让大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资料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把握;2)设置一些较为困难的专业探索性课题,供大学生课下实践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对课题开展实证分析,及时解决疑惑,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钻研知识,凸显出高等教育实践性强的特征,培养出专业技能熟练、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教育学专业范文6

博弈论可定义为:一些个人、一些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博弈理论已经成为分析经济问题和其他领域问题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博弈论现正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化学等研究领域,并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因此,“博弈论”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更是一种方法。将博弈论引入教育领域,能够使教育问题得到全新的方法论观照。

二、校企合作的博弈模型

假设:E代表企业,S代表高校;Re代表企业正常收益,Rs代表高校正常收益,高校承担的社会成本为Co,高校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Cs;企业从社会招聘的成本为Cp*Pe,企业需要负担校企合作的成本Ce。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利益分配比例是r,企业分配比例则是1-r,这里的r∈(0.1)。

(一)假设企业用E表示,高校用S代表;Re代表企业正常收益,Rs代表高校正常收益

(二)企业E从社会招聘到合适人才的概率为Pe;高校培养合适人才的概率为Ps(三)如果高校S同意与企业E合作,企业E可以考虑和高校S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合作,在签订合同时,两者要对合作的收益进行分配,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利益分配比例是r,企业分配比例则是1-r,这里的r∈(0.1)。

三、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

(一)利益目标的博弈。

学校主要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就业质量。企业主要关心经济效益,政府希望社会效益最大。三方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以及校企合作中利益分配问题也很突出。

(二)信息不对称的博弈。

从校企合作的博弈模型中可以看出,博弈最优的结果是双方都选择合作策略,以实现整体收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校企双方信息不对称,高校和企业中的任何一方都不知道对方的选择,双方没有达成共识,只能根据对对方行为的假设和自身的收益作出选择,导致校企合作难以顺利进行。

(三)权利不对等的博弈。

由以上的模型可以看出,当R<Ce,无论高校采取什么策略,企业都会选择不合作策略。当R1<Cs-Co,高校选择不合作的策略才不受企业影响,其他情况都是高校受到企业影响。即博弈主体之间的权利不对等,企业的选择权比高校大得多。

四、破解校企合作困境的对策

(一)加强校企合作法规建设,明确权利和义务。

由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承担的社会责任少,校企双方之间的义务不平衡,使得校企合作陷入困境。因此,必须用法律的手段强制规定校企双方尤其是企业一方的责任。

(二)构建基于校企合作信息平台。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博弈的一方难以了解另一方的行为,免不了会出现其中一方“违约”的行为。因此,有必要建立校企合作的信息平台,让高校和企业能够充分交流和了解。

(三)政府对企业经济补贴,保障企业利益。

在校企合作双方中,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利用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例如,对于接收高校学生实习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予企业相应的培训经费补贴;对于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政府可以适当地给予信贷上的优惠资金支持

(四)以市场来主导校企合作。

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模式是我们当前改革的重点,实际上校企合作绝对不应是以企业为主导,而应以市场为主导。企业生产需要满足市场,高校培养的学生也要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和高校有了共同目标合作更加顺畅。

五、结语

上一篇买卖双方

下一篇职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