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范文1

关键词:企业管理;流程;效益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成熟的背景下,对企业管理的重视度不断提升,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流程对于完善企业经营,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下面就以企业管理为切入点,重点分析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几点措施。

一、企业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

企业管理是建立在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思想和发展理念基础上的,这就要求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贯彻和落实企业的基本原则,以企业总体思想为依托,以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一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化发展的原则。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取得发展和突破,必须要构建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发展观念,加强多方面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实现企业内化兼修和优化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深入到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中,要做到以整体带动部分,以部分促进整体的发展,不能顾此薄彼,以确保企业发展和谐、统一。二是,重视对企业管理,将管理观念和管理体制切实的应用于企业观念的各个方面,提升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发挥管理的作用,对外,为企业提供准确、真实、实效的资料依据,保障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内,推进企业内部发展的稳定性,打造企业内部文化,促进企业整体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三是,抓住重点。一般对于企业而言,大大小小的方面都需要管理,这就难免造成管理的中心失衡,管理任务繁重,也影响了管理的效果,是管理不能做到面面俱到,甚至在部分情况下,过多的管理量和缺乏头绪的管理也丧失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出现无从下手、力不从心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企业要想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必须要理清思路,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是管理工作围绕一个中心和一个重点开展,实现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如:重点关注一些风险性较大的项目、亏损严重的项目、创新性项目、主打项目等等,完善企业管理流程,灵活企业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效益。

二、强调对企业的优化管理,提升企业管理的质量

强调对企业的优化管理,就需要树立现代化的管理观念,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对企业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升级,明确管理目标和管理任务,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变以往刻板、单一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的效率,提升管理效益。1.从企业资金管理质量方面来看。一是清理亏损单位,所谓亏损单位往往对企业的经济利润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形成专门的清理小组分析亏损部门亏损的原因,以及其对企业造成的不利用影响,从整体出发,判断亏损单位的价值,以确定亏损单位采用何种管理手段。如:亏损单位的亏损情况、发展潜力、发展前景、发展优势等等各个方面,及时的进行有效的清理和处理,以降低对企业经济的耗损,提高企业资金管理的质量。二是清理低效或无效的资产。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低效或无效的资产不仅浪费了企业管理时间和管理耗损,同时也增强了企业运营风险。对此,定期的对企业进行综合排查,对于一些低效或无效的资产采用修复利用、转让出售、租赁等方式进行清理,不仅能避免低效或无效资产造成的企业人力、物理、材料的耗损,而且也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利润,提高了企业资产流通的灵活性,增强了企业应对市场的竞争力,这种资产管理手段有效的提高了对资金管理的质量。2.从提高企业管理效益方面来看。(1)企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在管理过程中要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对于一些闲散人员和闲置人员要进行适当的裁剪,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成本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一旦闲杂人员过度不仅会造成企业人力成本消耗过高,还会降低企业的经营效益,影响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因而,在人才的选择方面,要明确的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制定合理、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对员工的选择要符合要求,充分的调动和发挥每一位员工的价值和作用,各个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益。(2)优化企业管理流程。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其管理流程是企业管理的一个依据和一个方向,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基本按照管理流程进行管理和规划的。因而管理流程的优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和影响到管理的质量和管理的效益。对此,强调企业管理流程的优化,成为提高企业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能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解决企业生产矛盾,另一方面,对企业职能重复部分和闲杂人员进行清理,全面分析生产过程中的矛盾。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流程,实现企业各个方面的优化发展。(3)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的引进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企业管理需求,对此,企业要树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于企业管理中,不仅有助于企业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内外情况,也提高了企业信息传播速度和效率,提升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三、提高企业管理效益的具体措施

1.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人才作为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在发展过程中,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为人才提供一定公平、平等的工作环境和晋升平台,满足人才对岗位要求和利润追求。1.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使其与员工薪酬、人员调动等方面挂钩。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2.将具体的岗位要求和发展指标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管理阶层上,严格的按照绩效考核体系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考核,对各个部门、各个人员对企业发展的贡献以及创造的效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为员工提供一个更为清晰的岗位定位。这样将指标、任务落实到个人、部门,明确各部分之间的指标要求,各部门之间、个人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关系,不仅有利于部分集体感的建设,而且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员工管理的效益。2.实行对标管理,提高紧张意识。从客观上来讲,实行对标管理是一种激励手段,同样也是寻求一种最佳、最优的管理方式,企业内部借助对标管理,使内部部门和人员保持一个相对警惕的状态,相互之间相互督促,互相作用,使内部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能采取有效的手段加以改善和调节,一方面,使内部工作人员在岗位专业性上和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上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每一个工作人员在能在对标管理中找到符合自身的工作态度,并进行自我完善,大大的方便了企业的管理。3.做好预算管理工作。企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在实施项目之前,要做好项目统筹和规划工作,根据项目要求做好预算工作,如:经营预算、资金预算、项目支出预算、项目利润预算等等,使项目各个环节的预算控制在一定的标准要求内,为实际工作的操作提供有利的参与依据,避免项目因预算失控和预算风险造成的企业资金的浪费,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管理效益。4.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做好风险评估工作是进行风险规避,提高风险预见性,保障企业健康、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小组,对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风险成因以及风险发生后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估。尽可能的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甚至杜绝风险性的发生,以避免风险对企业造成的损失。除此之外,对企业投资方面、财务方面、市场方面和法律方面也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最好风险预防工作,提高对风险的预见性,以保障企业运行的安全性、健康性、可持续发展性。

参考文献:

[1]梁金久.创新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J].中国煤炭,2000.

[2]杜成林.浅谈加强企业管理提升经济效益[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

企业管理范文2

当前,在新经济形势的大背景下,部分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与现代化水平产生了极大的变化[1]。首先是企业管理模式,它是指企业通过对经营活动和企业内部资源规划的方式来制定经营管理目标,以此来形成企业的管理结构。相较于以前实行的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因为企业自身无法拥有独立的经营管理权,所以对于自己经营的公司缺乏一定的积极进取心,长此以往也使得经济市场缺乏生机和活力,进而导致企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起步,现阶段的企业管理模式为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脉,从而奠定了企业管理模式新发展的基础。

其次是企业管理现代化,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企业管理现代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进步。在这一社会发展的趋势下,企业现代化的内容也不断革新,主要涉及管理方法、管理思想等方面,还包括管理控制、管理组织、管理制约的现代化等。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管理现代化不仅提高了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也为公司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整个企业的进步与发展[2]。

二、当前企业管理模式的特征

(一)情感式的管理模式

一般在企业初建时期,情感式的企业管理模式比较常见,它主要是通过企业与工作人员之间的情感和信任为纽带,来不断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从而增加企业集体人员之间责任信赖感。但是,由于企业管理形式的多样化特征,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在企业的发展中逐渐突显,仅靠情感来维持企业的发展,显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当企业高层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与关系较好员工之间的意见不统一,或者有分歧时,便会产生许多顾虑,使得企业经营错失发展的机遇。长久以来,企业工作人员之间情感不仅会破裂,还可能导致整个企业的管理秩序紊乱,从而带给企业难以弥补的损失。

(二)规章制度化的管理模式

企业运用一系列规章制度来对工作人员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操作技术进行制约,以此来确保企业管理的规范制度化,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3]。但由于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定方式过于单一,忽视了各个部门之间都有其存在的多样性特征,限制了工作人员创造性思想的发挥,阻碍了各部门工作人员之间沟通联系,容易造成企业职工之间的矛盾。

(三)家族式的管理模式

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顾名思义也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当中的人员在企业重要的职位任职,达到权力高度集中的目的。家族式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企业中的管理者和员工对新技术有着较强的吸收和消化能力,能够有效的防止企业机密和专业技术专利的泄露,从而对技术创新也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但是对于家族式企业而言,它准确的来说是一个社会经济组织,其管理模式会过于注重人情方面,从而忽视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不利于企业相关人员人际和谐关系的形成,造成企业成员与和企业有血缘关系的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应该需要一个客观公正的标准,根据统一的制度来管理企业人员,这样企业才能在相关人员中间建立起威信,形成公正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组织秩序。

三、当前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形势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虽然其促使企业管理模式和现代化迸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从部分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总体水平、发展状况以及创新性三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的简析,具体情况如下所述。

(一)企业管理现代化总体水平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模式的进步,虽然企业在现代化模式方向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但是毕竟我国的经济模式的改进并未全部普及国内的所有企业,部分企业的现代化水平仍旧处于落后的状态,以至于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最后难以摆脱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因此改进部分企业的现代化模式不仅仅是时展的要求,也是社会逐步发展的前提下势在必行的趋势。

(二)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经过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企业存在现代化管理制度不完善而致使企业内部出现问题的情况[4]。因为目前企业内部出现问题与危机的原因大都是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改进和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是当前企业需要展开的重点工作。另外,对于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改进,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与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企业的制度深入人心,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企业现代化管理体系,促使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水平的提高。

(三)企业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

新经济形势下,大众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由于部分企业中的工作人员仍然遵循陈旧的思想观念,所以就造成了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不前的情况。因而,有关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人员需要转变思维模式,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与时俱进,才能够为企业内部的现代化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做出贡献,以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促进有关管理工作的创新。

四、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调整

(一)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

在适应经济模式的发展变化下,我们对于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现代化必须进行不断地调整,创建新颖独特的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另外,对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念,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达到管理模式与管理现代化的共同进步,使得企业获得长远性的发展。除此之外,在上文中提到过的,对于企业新兴的管理模式,需要企业自身持之以恒的坚持,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现代化不断完善,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二)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能力

提高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能力,也是目前企业发展所做出的硬性要求。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需要工作人员的创新思维,能够提出为企业管理制度独特的想法,并把自己的创意点在适应时代的前提下,应用到企业管理制度的实际工作当中,以提升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性发展。

五、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前景

如今,企业中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现代化属于新兴管理领域的范畴,但是在管理过程当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中针对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形势,企业管理现代化总体水平落后、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企业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等问题最为严重,我们应当正确认识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弊端,注重企业科技化发展,创新企业管理模式,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的智能化水平。

企业管理范文3

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259.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33-0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个人还是国有企业都如同雨后春笋般随着经济发展澎湃而出。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国民经济管理迫切需要现代化的更新。才能使经济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现代化就要先从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实现做起。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的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经营模式,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符合时展的管理模式都是最基本的条件。

1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从实际意义上分析,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但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企业管理的模式和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手段,在这里暂时分开进行论述。

1.1企业管理模式

1.1.1基本概念

什么是企业管理模式呢?企业管理模式就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为了实现经营目标所组织的资源和经营活动的框架和方式。目前我国企业在实际的运营中使用的比较有效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企业的资源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过程重组,生产技术的优化等。虽然这些管理模式在企业的经营当中较为常用且有实际性的效力。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效益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现今的发展趋势,显出疲态。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从原来单纯的盈利性组织向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企业发展。

1.1.2未来新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在企业管理模式的更新过程中可以发现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①组织结构扁平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企业采用的都是科层组织的形式,这种科层组织跟金字塔类似。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这种科层组织凸显出了其优势效果。特别是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下,这种管理组织帮助企业降低了自身的成本,同时提高了产量。但是,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大规模生产已经不再占据市场主导。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组织结构开始向团队型扁平化过渡。管理的扁平化,其意义在于减少管理层次,使管理方式更为系统。

②竞争模式合作化。企业竞争模式化是有共同目标的多个企业,为了更好的发挥效益和开创市场而进行的一种合作的运作模式。多个企业的共同合作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各个企业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来达到共享资源,提高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等目的,合作化在现今的经济型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大的趋势。它能让企业在合作竞争中找到新的契机。企业之间的友好的战略合作作为一种新的竞争方式,是有利于中国企业发展的很好选择。

③组织结构柔性化。所谓组织结构的柔性化主要指的是企业组织结构的柔性。有柔性的组织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内部的集团化和分权化的分歧。

2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基础

在对现今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趋势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后我们来谈谈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的问题。

2.1基本概念

所谓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就是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通过科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管理手段,建立起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管理组织,使企业管理达到更为先进的水平。

2.2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跟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有关。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管理思想上相对落后,观念陈旧,营销机制不健全,缺乏市场开拓精神和意识。管理不严,纪律松弛等等。许多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础工作本就薄弱,又一味的追求盲目改革,大大削减了企业管理的组织力量。例如:近几年来许多企业片面的追求股份制改革热潮,认为进行改革是处理企业种种问题的有效手段,从而长期忽视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有些企业更把改制作为硬性指标,而对管理却松散对待,出现了“以改代管”的倾向。企业

3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实施方法

3.1建立专业化的管理体系

要实现对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建立一个专业的管理系统是必要的条件之一。如负责质量全面管理的质量管理体系;负责目标全面管理的计划管理体系;以经营机制为核心的现代化经营体系等都是企业建立管理系统的方法。各管理系统建立后,实行归口管理。在企业体制原则的建立时要注意原则的统一性,制定统一指挥和各级管理结合的原则;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3.2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机构

管理的基本定义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协调他人进行活动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从管理的基本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管理结构的建立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必要保证。管理结构的现代化包括建立机构和组织活动两个大致方面。首先是机构的建立,在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中,成立一个或多个领导组织机构并不困难,难的是真正发挥这些组织机构的作用。

4结论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我们发现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是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永恒课题。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企业应紧跟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注重创新的管理理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加快企业现代化的进程。使企业自身更好,更快的融入现代的主流经济。全面提升,推动企业良好、健康的发展。

企业管理范文4

生产管理是以产品生产为核心,以提高效率、增加产量、降低成本为重点的管理模式。生产管理是一种最古老的经营管理模式。营销管理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重点考虑消费者的需求,把发现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核心。营销管理是市场管理、销售计划管理、营销过程管理、客户管理的总和。物流管理是指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管理模式。物流管理包括:用户服务、需求预测、定单处理、配送、存货控制、运输、仓库管理、工厂和仓库的布局与选址、搬运装卸、采购、包装、情报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的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就是基于最终客户需求,对围绕提供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的信息资源,以基于In-ternet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工具进行管理,从而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供应链管理以最终客户价值最大化为管理目标,以有效满足客户需求为实现手段,即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合适的方式和价格,将合适的产品提供给合适的客户。

二、四种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共同点

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四者之间的共同点在于:

(1)它们均是一种管理模式,体现了一种管理理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指导着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活动;

(2)四种管理模式均有自己的产生背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四种管理模式的目标是一致的,均是通过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利润。

(二)不同点

1.产生背景不同

生产管理是一种最古老的经营管理模式。在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表现最为典型。生产管理的产生背景是:生产力相对落后、社会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历史阶段,由于市场商品匮乏,制造企业无论生产多少产品都能销售出去。于是就通过设备更新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增加产品数量、降低生产成本,来创造企业剩余价值。这种管理模式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表现得最为典型。营销管理理念产生于美国20世纪50~6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高速增长,企业纷纷把增加销售额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重点。营销管理的产生背景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产品充斥市场,商品呈现出供大于求的趋势,销售产生困难时,也就是第一利润达到一定极限,很难持续发展时,便采取扩大销售的办法寻求新的利润源泉。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表现得较为突出。现代意义上的物流管理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物流管理产生的背景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以及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场所上的不一致,顾客要求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通过运用现代物流技术更好地提供服务、扩大销售,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新利润增长源泉。供应链管理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供应链管理的产生背景是:企业面对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全球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纵向发展会增加企业的投资负担,这就迫使企业从事并不擅长的业务活动,同时也会面临更大的行业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纵向一体化”的弊端,为了节约投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转而把企业主营业务以外的业务外包出去,自身则采取集中发展主营业务的“横向一体化”的战略。原有企业和为它提供材料或服务的企业就形成了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在这种形式下,对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合作水平、信息沟通、物流速度、售后服务以及技术支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应链管理就是适应这一形式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管理起点不同

生产管理以产品生产为管理起点,营销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均以最终客户需求为管理起点,而这三者在满足最终客户需求的方式上又是有区别的。

3.管理重点不同

生产管理的管理重点是生产规模、生产成本;营销管理的管理重点是销售问题;物流管理的管理重点是降低流通成本;供应链管理的管理重点是供应链上的合作关系、合作成本。

4.创造利润的途径不同

正如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在他的著作《物流———降低成本的关键》中所谈,企业的利润源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经营重点的转移而变化。从生产管理到供应链管理,四种管理模式创造利润的途径有较大差别。生产管理通过设备更新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增加产品数量、降低生产成本来创造企业剩余价值,即第一利润源泉;营销管理通过采取扩大销售的办法寻求新的利润源泉,这就是第二利润;物流管理通过需求预测、定单处理、配送、存货控制、运输、仓库管理、工厂和仓库的布局与选址、搬运装卸、采购、包装、情报信息等处理,以尽可能低的总成本实现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即寻求服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一种动态平衡,并由此形成企业在竞争中的战略优势,即第三利润源泉;供应链管理依靠供应链上企业间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建立商业伙伴关系、业务外包、流程的整合与再造,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供应链系统的设计与管理、社会流通系统的资源整合等手段,实现企业利润的快速增长,成为第四利润源泉。

5.反映的管理理念不同

从生产管理到供应链管理反映的管理理念是从企业本位主义到社会资本主义的体现。生产管理从企业本身出发,是企业本位主义的典型体现;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理念,是社会资本主义的典型体现;而营销管理、物流管理是介于企业本位与社会资本主义之间的管理理念。供应链管理本身又包含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等管理理念。

6.行为主体不同

生产管理的行为主体是生产企业;营销管理的行为主体是生产企业与消费者(需求的一般性满足);物流管理的行为主体是物流公司、生产企业与消费者(需求的及时性、准确性满足);供应链管理的行为主体有: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批发商、消费者(需求的及时性、准确性、长期性满足)等。

三、研究启示

(一)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四者之间是相互关联和不断发展的关系

通过对各种管理理念产生背景的分析,不难发现,它们的产生和发展是互相关联、不断发展的。单纯的生产管理很难适应经济发展中客户的需求,便产生了营销管理理念;单纯的营销管理理念又很难满足客户个性化、快捷式需求,便产生了物流管理理念;物流外包使供应链由内部供应链转化为外部供应链,由此产生了供应链的优化和改造问题。营销是物流的基础,物流又是供应链形成和连接的关键活动,并促进了供应链的改造和优化。从学科角度分析,供应链管理离不开物流管理基础,物流管理离不开营销管理基础,而营销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又是以企业的生产管理为发展基础的。

(二)从生产管理到供应链管理体现了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资源的利用、管理的变革过程

生产管理是一种纯粹的内部管理,注重的是企业内部资源的充分运用,尽可能地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营销管理已经开始从纯粹的企业内部环境研究向外部环境研究转移,开始关注市场上客户的需求,并把客户需求作为企业经营的方向;而物流管理在营销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客户需求的深入分析,开始了对社会资源的深入挖掘、开发,开始通过对社会力量(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利用来提高企业竞争力;供应链管理更体现了通过对社会资本的充分挖掘、整合、利用,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从生产管理到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从对企业内部资源管理到对外部资源的充分利用、管理的变革过程。

(三)从生产管理到供应链管理体现了管理理念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发展过程

生产管理只注重企业的生产,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管理理念;营销管理则开始着眼于市场需求,相对开放;物流管理特别是供应链管理则是一种完全开放的管理理念。所以说从生产管理到供应链管理体现了管理理念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发展。

(四)从生产管理到供应链管理反映了管理领域从纯粹竞争到合作发展的过程

生产管理强调企业生产出比竞争者成本更低的商品来提高竞争力;营销管理强调企业生产出比竞争者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渠道建设、有效定价、产品促销等方式)提高销售量、提高销售额,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物流管理强调企业除了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外,借助运用现代物流技术,提高货物配送速度,降低货物配送成本来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供应链管理又是在营销管理、物流管理的基础上,依靠供应链上企业间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建立商业伙伴关系、业务外包、流程的整合与再造,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供应链系统的设计与管理、社会流通系统的资源整合来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从纯粹竞争到合作发展的过程。

企业管理范文5

关键词:家族制企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变迁

一、我国家族制企业管理的特点

1.企业用人机制。由于我国自古以来重视血缘的概念,将没有血缘联系的人视为外人,不予信任。家族作为组成社会和国家的基本单位,其中单个的“人”脱离了家族这个集体便无法发挥作用。时至今日,我国社会上仍保留有这种观点,对家庭内部的人更加信任,沟通交流也更加方便。因此,家族制企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企业中的一些重要职位都是由家族中的成员来担任,家族成员在企业员工中也占据了很大的部分,这使得大家在工作时因为天生的血缘关系而更有凝聚力,互相之前更为信任。2.企业管理结构。因为家庭成员之间存在一种先天的情谊,存在着长幼尊卑、贵贱亲疏的伦理关系,以亲情为纽带,所以家族制企业的管理结构较为简单。由于家庭成员间不需要很高的薪水或福利维系关系,聘请家庭成员担任管理层可以为创业初期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资源都匮乏的企业节约一大笔开销。3.企业产权关系。家族制企业的创始人往往是一位有强大人格魅力和企业家才能的、家族中的佼佼者,他所开创的企业管理机制高度集权,结构简单,任人唯亲,规范规章少,正式程度低,业主的权威不容侵犯。在这种情况下,该业主更倾向于中央集权的管理方式,身兼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生产者等多个身份。并且会将自己的心血直接传承给后人,家族制企业往往依靠家族关系决定继承关系。4.经营决策机制。家族制民营企业的内在凝聚力,更多地依赖于伦理关系和亲情纽带,通过家族成员间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企业的发展。由于高度的集权机制,加之没有复杂的董事会管理结构的制约,最高决策者的意见可以很快地被贯彻执行,效率较高。同时,这个决策者也将一个人承担一切风险和责任。在当今社会风气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低,这样的家族制经营决策机制保障了企业资产的安全性,成本较小。

二、我国家族制企业管理的弊端

1.员工选拔不能任人唯贤。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为了企业的健康持久性发展,企业必须建立良性的人员选拔及储备制度,任用真正适合的员工。但是,在家族制企业中,员工,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往往直接任用家庭成员,而并不考虑其是否可以担任这些职位。这些亲属职工依靠自己的血缘关系,不思进取,甚至成为企业的蛀虫。而有能力的非亲属职工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也会离开企业,使企业失去大量优秀的人才。2.企业筹资渠道单一。家族制企业为了保障资金的安全性,防止权力外流,其投资者往往大部分都有亲属关系,这就导致企业的运营资金极为有限。而众所周知,建设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尤其是在企业的初创阶段。这样单一的资金筹措方式一定会给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阻力。3.管理结构不规范。在家族制企业中,企业管理受个人意志影响严重,没有完整科学的管理章程约束。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4.决策机制过于草率。前文提到,家族制企业的决策者往往是家族中具有权威地位的某个个人,其意见将被完整的贯彻执行。由于没有完整的决策机制,导致“一言堂”的现象,即使出现了错误的决策,也没有一个审核机制去完善。容易产生决策失误,导致企业的发展出现重大问题。

三、家族制企业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变化的途径

1.明确产权归属,实现产权多元化改革。家族制企业的产权关系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很多矛盾的根源,要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如建立有限责任公司制、股份合作制等现代企业的产权模式,将私有的家族产权放归个人,以股东持股的方式明确企业内部产权关系,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吸收社会资本,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2.建立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管理机制。现代企业的标志之一就是完善的管理机制,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以董事会的形式进行企业的重要事项决策。这一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言堂”现象,使企业的各项决策更加科学民主。在董事会下设置总经理职务,负责管理董事会各项事务。完善企业相应的工会和监事会制度,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利。3.建立健全用人制度。3.1改变任人唯亲的传统观念。在传统的家族制企业中,家庭成员是聘用员工时的首选,这导致一些游手好闲的人进入企业。想要完成向现代化企业的转变,必须完全放弃任人唯亲的人才选拔机制,在社会范围内选拔真正合适的人才,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员工,让员工们尽心尽力地投入到企业的建设之中。3.2重视对员工的激励。在社会上广泛招聘员工后,员工之间没有了亲情的纽带,此时就需要用现代化的方法进行对员工的激励。企业应帮助员工设定合适的目标,对业务好的员工进行奖励。同时,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在公司中有归属感和成就感。3.3引入竞争机制。为促进员工更好地工作,还应该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不仅要加强外聘员工之间的竞争,更要加强原家族成员与新员工之间的竞争意识,使家族成员意识到努力工作的重要性。在竞争的激励下,有助于有才能的员工不断提升自己,发挥出最好的工作状态。而能力较低的员工,无论是否是家族血缘关系,都将被企业淘汰。由此,在企业内部形成完整的淘汰制度。

参考文献:

[1]陈高林.论家族制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的途径[J].管理世界,2003(10):174-175.

[2]杨建华.论家族制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的途径[J].博论社区.

[3]冯万贵,夏雯,金雷法.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

[4]刘文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途径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3.

[5]韩文国.中国家族企业制度理论分析[D].吉林大学,2012.

企业管理范文6

2001年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展计划委、国家经贸委制定了《设备监理管理暂行办法》,随后相继制定了《设备监理单位资格管理办法》《注册设备监理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等文件,为设备监理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1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加强重大设备监理工作,石油化工、冶金、电力和环保等9大行业、35个设备专业的重大设备或关键设备,被列入首批国家鼓励实施设备监理的重大设备目录,为设备监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带来重大机遇,给设备监理企业带来新的市场和挑战。监理企业要紧紧抓住设备监理行业深入发展的机遇,能否从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挑战,在竞争中求生存、在挑战中谋发展,在设备监理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取决于其经营管理模式向大型工程设备监理的转型,设备监理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髙。

安徽万纬工程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中国石化安庆分公司的一个工程管理部门,2005年3月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从中国石化整体剥离后,以企业改制为契机,以经营管理模式改革为动力,以设备监理为主线,结合公司长期从事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管理的特点,向大型石油化工工程设备监理转型发展。

2.管理模式的改革

公司改制后进行经营管理模式改革,以大型石油化工工程建设设备监理为主业,优化组织结构,理顺业务流程,完善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各项目部的设备监理能力和各职能部门的经营管理职能,促进公司转型。

2.1调整组织结构,实行扁平化管理

公司首先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压缩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调整后的组织结构分为3层:第一层为决策层,由原公司领导担任;第二层为管理层,由各职能部门承担,公司将职能部门整合为市场部、工程技术部、财务部和综合管理部4个部门;第三层为设备监理层,以项目部为经营单位,作为公司经营业务的责任主体,对项目的HSE、质量、进度、投资等进行控制和管理,项目部经理、总监由公司法人代表授权任命。

新的组织机构理顺了公司决策层、管理层和项目部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工作程序和职责,强化了项目部在公司经营业务中的地位,加强了职能部门对项目的指导和监督,构建了一个科学的、扁平化的组织机构,实行项目部的设备监理与职能部门的指导监督相结合的设备监理模式。

2.2 理顺业务流程,建立管控制度

公司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将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相结合,以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和奖惩机制作为经营管理模式改革的保障。统一和规范设备监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激励和约束设备监理行为,理顺公司的经营业务流程。

新的业务流程明确了项目部和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对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控,建立公司内部审查(内审)制度,并对项目部和职能部门与业务流程的衔接进行明确的规定。加强内部沟通,确保业务流程的畅通,严格管控业务流程每个环节,按照业务流程做好项目的设备监理,提高工程质量和运营效率。

2.3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监理水平

职能部门是公司经营业务的管理者,对公司经营机制的有效运行起着承上启下、沟通协调的作用。通过对项目部的指导和监督,促使其按规定、按流程完成设备监理目标。例如,工程技术部是项目部的主要管理者,发挥其全盘统筹、平衡协调的作用。对监理项目中的重要环节、关键流程进行重点指导和监督,注重设备监理目标的分解落实及日常跟踪,完善公司经营管理机制。

项目部是设备监理业务的实施者,应明确其工作程序,积极探索快捷、髙效的设备监理方式,以强化项目部责任主体来促进设备监理工作有效开展。具体体现在:

(1)提髙项目部设备监理工作实施能力,加强项目部对公司制度和程序文件的执行力,充分发挥项目部团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 充分利用项目部管控平台,做好项目资源优化组合,并根据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专业调整和资源配置。

(3) 完善和深化项目部内部绩效考核制度,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作用。

(4) 加强项目部对设备监理过程控制和管理作用,提髙设备监理水平。

3.转型发展的措施

在改革后的管理模式下,公司从目标管理、责任分工、管理体系和检查考核等方面促进设备监理的转型发展。

3.1确定设备监理目标

公司以项目为对象组建项目部,确定设备监理目标,将项目部的利益与设备监理目标直接挂钩。项目部按目标完成项目的HSE管理和质量、进度、投资控制,并对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各个层次的分目标。项目经理、总监、监理人员层层明确监理目标,步步落实工作职责,不仅优化了人力资源结构,同时提高了设备监理工作效率。

3.2合理配备监理人员

公司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地配备每个项目部的监理人员,制定每个人员的岗位职责,充分发挥每个设备监理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最大的专业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达到全方位、全过程对项目进行设备监理。

例如:中国石化安庆分公司炼化一体化项目(以下简称安庆炼化一体化项目)是中国石化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油品质量升级的国家重点工程,总投资90多亿元,于2010年1月开始建设,2013年9月建成投产。公司承担了该项目I联合装置的设备监理,成立了项目经理部,以区域划分为新区监理项目部和老区PMC(ProjectManagementContract,代业主管理)项目管理部,按给排水、动设备、静设备、管道、电气、仪表、焊接、无损检测专业配置设备监理工程师和管理人员,适时调配公司专业技术骨干,共调配各类监理人员80多人,其中注册监理师17人,中石化注册监理工程师23人,国家安全工程师4人。各专业设备监理人员配备齐全,不同岗位有不同的监理目标和岗位职责,实现全员参与、分工协作,人力资源合理利用达到最大化,对该项目进行设备监理。

3.3 制定项目管理体系

项目部按照“三控、四管、五协调”(三控:质量、进度、投资控制;四管:安全、信息、合同、资料管理;五协调: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之间的协调)制定设备监理管理体系,编制监理规划,每个设备专业编制设备监理实施细则和安全管理细则,依据国家标准规范、设计文件和监理程序文件,通过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及组织协调来进行设备监理,实现设备监理的质量、进度、投资控制目标。

例如:安庆炼化一体化项目经理部编制了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和安全管理细则、重大设备或关键设备监理措施90多份(册),完成了PMC14个项目管理程序文件的编审工作。这些文件与公司原有监理程序文件、管理细则、台账模板等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明确了安庆炼化一体化项目的设备监理目标、措施和关键质量控制点,有的放矢地对该项目进行质量、进度和投资控制,指导设备监理工作。

3.4按照目标检查考核

设备监理过程中以目标为导向,注重个人目标与公司总体目标的整合,对公司的整体经营目标以项目部进行分解和分层化管理,促使项目部按规范规定、业务流程和监理程序文件履行监理职责,激发全体员工完成各级分层目标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形成“人人有目标、事事有责任、时时有监督、处处有考核”的良好氛围,把设备监理任务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时段、每一个责任人,逐级进行检査与考核,直至各级分层目标的实现。

例如:安庆炼化一体化项目的监理目标按新区监理项目部和老区PMC项目管理部进行分解,前者再按常减压蒸馏、重油加氢、柴油加氢、系统工程4个监理组分层,逐级分解到总监、总监代表、HSE、合同和信息档案管理工程师以及各专业设备监理工程师;后者按炼油和化工I、热电和化工n、老区系统和港贮3个区域监理部分层,再逐级分解到经理、总监、各管理工程师和各专业设备监理工程师。每项分目标均与利益和效益挂沟,使个人利益、项目部利益、公司经济效益三者息息相关。工程技术部、财务部等职能部门对分解后各级目标的完成情况,按签订的监理目标逐级进行检査和考核,确保了该项目按照进度网络计划节点按期、保质完成和投产。

4.转型后的成果

公司通过企业管理模式改革向大型工程设备监理转型,拓展了经营业务,打造了精品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1拓展了经营业务

公司改制后,经营业务除了大型石油化工工程设备监理为主业外,还开展了造价咨询、招标、工程咨询等综合性业务,承接工程项目500余项。其中承担了投资38.2亿元的福建炼油乙烯项目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装置和投资34多亿元的安庆炼化一体化项目I联合装置的设备监理,参与了中国石化武汉80万t乙烯项目、中化泉州1200t炼油项目、淮南煤气化项目、中天合创鄂尔多斯煤炭深加工项目等大型工程设备监理,实现了向大型石油化工工程设备监理企业的发展。

4.2打造了精品项目

公司所承接的项目获得众多奖项,其中国家优质工程奖1项、国家鲁班奖3项、省(部)优质工程奖20余项。例如公司承担的中化格力(珠海)二期项目获得我国工程建设质量方面的最髙荣誉奖励——“2012~2013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该项目2011年投产当年即实现满负荷运转,达到了创建“精品工程”目标。

4.3 提升了经济效益

经营业务的拓展和精品项目的打造提髙了公司的设备监理市场竞争力,使公司经营业绩增长,经济效益提高,各项财务指标提升,持续保持增长的良好态势,实现了由管理模式改革促进设备监理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