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点燃智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点燃智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点燃智慧

阅读点燃智慧范文1

关键词:情智课堂;情智交融;情智奔涌;古诗学习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璀璨的明珠,它闪耀着灿烂的光芒,给读者带来无限的遐想与美感。在古诗的历史长河中尽情欢快地畅游,在古代圣贤思想的熏陶和感染下,我们踏着时代的气息,继续徜徉在文学瑰宝的洗礼与滋养中,拥有更加诗意的美好人生。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但小学六年的教材中古诗的总篇数不足六十篇,所以,要扩大小学生的古诗阅读量,就必须对古诗教学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殿堂,使其感受古典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语文教学要根植于课本,又不能囿于课本;立足于课堂,又不能局限于课堂。因此,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拓展教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能力。

一、情智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古诗年代久远,有的语言深奥晦涩,理解起来更是难上加难。作为教师,如何巧妙地创设情境,应当拉近学生与诗词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热爱古诗的学习与赏析。经过钻研、探究,我采用反复诵读、创设情境、自学诗意、合作探究诗情、配乐升华诗情诗境、表演再现古诗情境等多种情智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情智教学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厚重的古诗词积累和感悟加工能力,这样在古诗课堂的教学中才会有灵气、有号召力。

在古诗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反复琢磨、探究出灵活多样、激趣生情的情智教W策略,不断发展创新激发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着力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的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更加智慧。

1.反复诵读,重在指导读出诗词的韵味

古诗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又耐人寻味。所以,诗词教学的重点就在于指导学生对词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读是诗歌教学最基本的策略,王崧舟老师说:“吟诵就是理解、就是对话、就是以心契心,吟诵使诗人重新活在了我们的心上。”课堂上,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赛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多种方式,加强古诗词的朗读指导和点拨启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诗词朗读能力,也能增强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情趣。

2.研读词句,重在将文本转化成一幅幅优美画面

我们常说“一诗一画面”,古诗通过精妙的语言文字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幅形态各异、情趣盎然的画面。所以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配上入情入境的音乐,激发学生丰富而独特的想象力。在学生们大胆、合理的猜测与想象下,用自己的语言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幅加入各自感悟和想象的个性独特的画面。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清平乐・ 村居》这首清新自然、恬淡闲适的小令,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五幅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乡村画面:溪前茅檐、微醉翁媪、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和小儿卧剥莲蓬。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想象,因而课堂就出现了个性鲜明、赏心悦目的精彩画面创造。

3.补充资料,重在深入感悟“言虽尽而意无穷”的诗情诗境

古人留下的每一首诗词都寄托了诗人或悲或喜、孤寂惆怅、愤懑不平的情怀,因而具有独特迷人的魅力。这些独特不一的情感和诗人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诗歌的情感、情怀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与人生遭遇中的自然流露。如南宋词人李清照后期笔下的经典词作大都是她南渡后颠沛流离、家破人亡生活的真实写照,“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虽只有十个字却全面概括了她的悲惨遭遇。所以教学古诗时,教师应恰如其分地把这些课外资料适时地插入具体教学中,这对诗情诗境的深入把握和体会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古诗情智教学的一个大智慧。

二、情智交融,点燃学生拓展古诗的激情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应将课内所学古诗的方法迁移到课外古诗的阅读中去。诗词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对本首诗词的学习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学期一本教材就只选取四首古诗,这和浩瀚如海的古诗词作品相比、和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都相差甚远。所以古诗词教学我们必须进行同类主题古诗、同诗人其他作品的资源整合、补充拓展,有助于他们把课堂上所学的鉴赏诗词方法拓展迁移到课外。拓展延伸,重在以诗激趣、抛砖引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比如,我在教王士G的《题秋江独钓图》时,拓展补充了《江雪》和《渔歌子》两首同主题的诗词,在巧妙的对比赏析中,挖掘渔翁的不同形象,从而感悟体会诗人的不同情怀和诗境。这可谓是在情智的互融中,点燃学生拓展延伸古诗课外学习的激情。

三、情智奔涌,培养学生运用古诗的豪情

孙双金认为情感为智慧的生长提供动力支持,并且把握着智慧的方向;智慧则为情感寻找深刻的内涵,并且提供着价值判断和选择。是啊,情感和智慧的共生,激发了学生古诗学习的潜力,也鼓舞着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1.浅吟低唱,开展古诗诵读比赛活动

现代教学新理念倡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这是学生与诗歌、诗人的对话,是学生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学生个人见解和智慧的真实抒发。古诗的学习重在朗读,在反复吟咏、低声传唱中体会感悟诗歌内在的情感和意蕴。开展古诗比赛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不断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与激情,同时,对其他学生古诗的诵读学习也具有一定的感染和激发意义。

2.以读促写,征集学生的片段情景剧、诗配文、诗配小报、诗歌创作等个性化创意大作

诗歌的学习,重在理解与感悟,重在启发学生想象补充诗词的空白,让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更加迷人。征集学生的片段情景剧、诗配文、诗配小报、诗歌创作等个性化的创意作品,发挥学生的创作潜能,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诗意生活,引导学生学会“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曾说:“生命里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在当下“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社会,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孩子们也不例外。语文学习就是为了生活,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作铺垫。那么学习古诗,我们就得学会用诗中诗人睿智的思想、乐观进取的态度来调剂指导我们的生活。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起舞弄清影的苏轼,他们都在人生天地间诗意地栖居。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充满了诗意,每一缕阳光,每一条小溪,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个活跃跳动的音符。所以,让我们诗意地栖居,用心去享受生活的乐趣。

古诗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粹。教师通过课堂上对古诗的情智教学,以情激情、以智激智,不断地提高学生们的古诗学习热情,进而不断点燃学生古诗拓展延伸的激情,并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在古圣贤积极进取或乐观豁达等情感的感染与熏陶下,热爱生活,诗意生活!

参考文献:

[1]高万祥.语文的诗意[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

[2]王林波.上好语文课:在思考与行动中润泽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雷 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阅读点燃智慧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资源;高效课堂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一、导入──注入生活内容,点燃生命激情

【案例】《老人与海鸥》教学片段:

(上课伊始,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师:同学们,当我们的耳畔响起这动人的歌曲时,你们知道这歌曲背后感人的故事吗?

生:我听说过,有一位市民救了一只喜鹊,小喜鹊伤口渐渐好了之后,怎么也不肯离开自己的恩人。就算你把它赶走,过不了多久,自己又会飞到恩人的肩膀上……

师:这些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一幕幕,让我们为之动容。接下来,我们将学习课文《老人与海鸥》,看看它给我们带来的又是一个怎样震撼人心的故事。

这样的导入,潜移默化地奠定了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感基调,点燃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强烈的阅读期待自然会随之产生。

二、感悟──联系生活实际,丰富生命体验

适时灵活地联系生活实际,让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产生碰撞,让学生的感悟直击文本的主旨。学生对“好好儿活”的解读是那么的灵动、多元、深刻,甚至是那么的具有哲理。“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就是在这样的感悟体验过程中,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生命个体的体验得到了丰富,教学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在无痕中形成。

三、拓展──延伸生活实践,激发生命潜能

阅读点燃智慧范文3

“最简单的才是最有效的”,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作文,其实很简单,也就像玩万花筒。作文万花筒中的镜片主要是为文者的智商和情商。

智商是万花筒中的绿色

校园里流传着一句话:“智力强的学理科,智力弱的学文科。”真是这样吗?著名数学家、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教授说,如果让我校单独考试招生的话,提前考语文,语文不及格者,就没有资格报考了。这足以说明: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智慧的学科。智力是最具生机、活力的。绿色是生命、活力的化身,而智商则是作文万花筒中的绿色镜片。

作文万花筒中的“绿色”就是思维和想象。

思维是写作的体操,让写作茁壮成长。思维是人脑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象创造的过程。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而文章就是思维的果实。我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如果没有思维的参与,就难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没有内化就不可能薄发。如杨朔对蜜蜂没有细心观察、深情思考,就不会有美文《荔枝蜜》传世。所以,我们应具备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的思维品质。也只有具有这些思维品质才能富有激情,灵活运用写作策略,让睿智熠熠发光。因此,我们要做一个以思考为乐趣的积极思维者。

裴斯泰洛齐曾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作文教学,说到底,是一门挖掘人和民族心灵的精神之学,是关注学生思维体验的教学活动。而思维的深度不够,文章自然流于肤浅。作文要想写得好,思维品质的训练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层面。所以,我们必须学会联系地、全面地、发展地和历史地看问题,还应掌握一些思维方法,如联想思维、想象思维、聚焦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我们掌握了这些思维方法就能快速地将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选材组合等写作策略落实到位并写出激情文章。

想象是写作的翅膀,让写作飞入自由王国。想象力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也是写作的基本素质。我们怀着情感去学语文,定会在语言文字的温度里敞开想象的心灵;我们用智慧去触摸语言文字的时候,语言文字定会升腾起想象的云彩。激情触发想象,而且又渗透在想象的过程中。于是,邀游在想象的天空,徜徉在文学的世界,你定会发现另一片瑰丽动人的天地,你定会文思如泉涌,你定会携着写作飞入自由王国。

智力是人的注意力、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总和,是人思考和调整自己与现实的关系的一种能力。人要发展,要成功,当然应重视并开发自己的智力。为此要尽可能多地接受教育,并要长期坚持自学有关的各种知识。但是,如果把开发智力看作是成才的决定因素,以智力为中心,这就不合乎事实了。因为事实上,决定成功的因素并不只是智力,还有心理态度,或叫做情商。因此,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一个人的成功遵循20/80法则,即20%取决于智商,80%由其他因素决定,其中最重要的是情商。”

情商是万花筒中的红色

我们常说,千任何事情都要有一颗火热的心。这“火热的心”就是人的情商。这“火”的特点是热烈的、奔放的、升腾的、红艳的,所以说,情商是作文万花筒中的红色镜片。

作文万花筒中的“红色”就是兴趣与激情。

在应试教育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的今天,作文教学已经被充分功利化了,再加上处于多元而又浮躁的文化时代,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还受着快餐文化和游戏文化的夹击与挤兑,学生在为作文而作文,缺乏自主性,更无热情。古人云:“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笔者大力倡导“激情作文”。

激情是一种忘我的状态,专注于当前任务。激情与作文联姻,写作文时就会愉悦、高效。激情作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激情作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情绪情感,激情作文研究的方法是如何培养如何调适,激情作文研究的目的是发掘学生的情感潜能,点燃学生听说激情,养成学生读写习惯。

激情作文就是借助新课改的“东风”,让学生从荒芜的阅读沙漠或者快餐文化的包围中走出来,多读经典名著,增强文化底蕴;让学生从功利化、非自主化的写作氛围中走出来,多写既能打动自己又能打动读者的文章。激情作文的理念是约会心灵,读写双赢。激情作文的核心策略是用激情点燃激情,用思想碰撞思想,用思维激活思维。情感是文章的活水源头,文章是情感的自然结晶。所以说,热爱才能生“情”,真实才能动“情”,具体才能传“情”,激情才能入“情”。

激情作文就是尽力创造相对宽松的、淡化功利和有阅读氛围的外部条件,让学生产生犹如烈火燃烧般的写作激情和冲动的表达欲望,并在这基础上逐渐提高要求,让学生保持火红的心灵热度,积极关注生活、自然和人生。如果觉得生活犹如习习清风,有迎面扑来之感,还怕调动不起激情去再现生活、体悟生活、思辨生活?可见,是否善于培养学生的情商,是语文教师主导艺术高低的直接表现。

激情作文就是热爱作文、快乐作文、真情作文。真情是作文的血液。真情是作文中最富有激情的因素,它广泛地渗入学生的心田,在整个作文中浸染着学生的感彩;它又是触发学生心理情感的诱因,能调动学生的写作激情和写作动力。兴趣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动力,它可以使学生的感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激活状态,逐步形成积极的情绪。从而,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的心灵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的智慧火花不断点燃。学生在作文时就会更有激情,更有智慧。所以,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说:“没有情绪智力,思维就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

阅读点燃智慧范文4

关键词:语文;课堂;诗意;体验

从事语文教学几年以来,越往纵深处走入,越是诚惶诚恐,心里越是有颇多困惑,我们应该把什么样的语文课呈现给学生,若干年后让学生回味起中学的语文课,留在他们记忆里的到底应该是什么印象?反思这些问题,浅谈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语文原本应是闪耀着诗性的光辉,抒发着厚重的情怀。海德格尔说:“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作家龙应台说:“文学就是让我们看到白杨树在水中的倒影。”

我认为,置身于教育中的师生都应该是诗意的生活者。一个追求诗意生存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对生活充满热情,这种热情既有对自然万物的感恩与呵护又应有对社会人生的洞悉与思考。一位善于发现美的老师,学生的眼中一定也会五彩缤纷;一位善于创造诗意的老师,学生的手中也会描绘出盎然的春色教师也应融入学生的世界,从学生的心灵出发,用诗意的目光共同解读文本,语文的课堂才会变得诗意浓浓,轻舞飞扬。

一、创设诗意的课堂情境――“转轴拨弦三两声”

语文教学,以“情”为首。课堂上,要创设优美的诗境,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堂教学上,聆听一曲“春江花月夜”,吟诵一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扑向大自然的怀抱去寻找春天,这浓郁的诗意气氛会帮我们打开了学生感情的闸门,点燃了他们灵感的火花,带领他们走进了诗意的课堂。

树立教师诗化的语言,诗意似一股温柔扑面的春风,似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课堂上,教师眼笑眉开,学生就会燕舞莺歌;教师柔情似水,学生就会情深似海。教师诗一般的导语,学生就会情感迸发。

教师要通过播放音像、语言描绘、媒体再现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不自觉地融入其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与作者的心灵一起律动,或为之欢呼,或为之雀跃,或为之伤心,或为之哭泣。教师用“激情”点燃“激情”,用“智慧”唤醒“智慧”,用自己的人格熏陶学生,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让学生物我同一,产生共鸣。

二、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忽如一夜春风来”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语文绝不是简单字词句拼凑而成的面包,而是富有生命力的美的奇葩。诗意的语文,是心灵对话的语文;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的栖息地。而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心灵对话的过程,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是学生、教师和教材之间的一种沟通,一种碰撞。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通过语言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启迪学生对文本进行生命体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心灵感悟,用文本所蕴含的美好情愫、智慧光芒、理想火花把学生生命火炬点燃起来。

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师生敞开心扉,心灵彼此接纳,思想彼此启迪。在心灵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教材课本的解读者和知识的传递者,而是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引导者,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被动的接受,而重在于丰富之间的生命世界,激发豪迈的胸襟,走向生命的自由境界。

三、回归学生的诗意生活――“天机云锦用在我”

高万祥在《语文的诗意》中这样描绘:“杷充满热情的青春情怀还给学生,把健全人格的自由发展还给学生,唯有让语文与生活息息相通,语文和语文教育才有真正的生命力。”语文与生命同步,语文与生活同在。

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文本是生活的记录,教学是生活的阐释,阅读是生活的体验,作文是生活的再现。事实上,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当学生真正把语文融入自己的生活,把语文作为生活的需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他们都会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激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来。

阅读点燃智慧范文5

一、快乐孕育灵动,激发智慧

《太阳》一课教学伊始,我边播放课件(拟人化的太阳公公)边告诉孩子们:“这节课,老师带来了大家熟悉的老朋友,谁愿意和他打招呼?”(可爱的太阳公公一出现,就成了所有孩子关注的焦点,惊叹声一片,孩子们纷纷热情地和太阳公公打招呼。)

生:太阳公公,您好!

生:太阳公公,欢迎您来到我们的课堂!

师:孩子们,听了你们的话语,太阳公公笑得更开心了。(播放课件:太阳公公的笑容更灿烂了。)他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允许大家向他提问题。

生:太阳公公,您有多大?

生:太阳公公,您离我们有多远?

……

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和让孩子心动的情境的创设,营造了充满情趣的自主、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学中,孩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课堂成为孩子交流的课堂,想象创造的课堂,情浓浓、乐融融的课堂。

二、探究创造灵动,点燃智慧

1.激发兴趣,让孩子“乐”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在于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一双手》一课,我通过“猜手游戏”导入新课:“孩子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相同。老师这儿有三双手的具体描写,你们猜猜它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

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

师:孩子们,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对了。是啊,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板书课题),想了解这双手吗?

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课文。

2.提供时空,让孩子“愿”探究

教学《和时间赛跑》时,我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孩子和文本进行对话,孩子达到了“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第二节课一开始,我就提出了进一步阅读探究的要求,并提供了让孩子充分探究的时空,创造了表达展示探究成果的机会。

师:孩子们,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用心体会每一句话,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受,等会儿交流。

生:我想送给全班同学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珍惜时间吧!

生:如果我们也和时间赛跑,就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生: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同学们,努力吧!

三、生成捕捉灵动,演绎智慧

在学习课文《钓鱼的启示》的重点段,当读到“父亲再没有说话。詹姆斯知道没有商量的余地了,他使劲地闭上眼睛,脑中一片空白。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睁开了眼睛,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鱼钩从那大鱼的嘴上摘下来,双手捧起这条沉甸甸的、还在不停扭动着的大鱼,吃力地把它放入水中”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读着读着,我忽然同情起詹姆斯来了,他好不容易钓到这条大鲈鱼,放掉多可惜呀,更何况没有人发现。我觉得不放掉鲈鱼,也没有多大错误。”

师:“你能在读书后提出自己的想法,真好!对于他的看法,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当孩子的问题偏离了预设时,我没有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地捕捉了孩子生成的问题。对于孩子的问题,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进行了“冷处理”,让有疑问的孩子畅所欲言,然后花时间让孩子去读、去思考、去感悟,为孩子思维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听――

生:“我读完这段话,也有同感。詹姆斯放掉鱼是很不情愿的,父亲逼他放鱼,是对他幼小的心灵的一个打击。”

生:“我从这段话中读出来的是,这条大鱼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生:“不是的。课文的最后一段:‘这件事在詹姆斯的记忆中永远是那样清晰,他为自己的父亲而骄傲,也为自己骄傲,他还可以骄傲地把这件事告诉他的朋友们和他的子孙后代们。’这就是说,詹姆斯一生难以忘怀的是自己所受到的教育。”

生:“是的。从爸爸的话语中,可以知道他的崇高品质――放掉一条鱼,培养的是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好品质。”

生:“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应该严格地遵守规则。”

师:“同学们的争论很精彩,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明确,感悟也越来越深。现在,你们认为詹姆斯应不应该放鱼?”

生(异口同声地):“放――”

我很庆幸能够巧妙地捕捉住孩子稍纵即逝的灵感,并让它变成有价值的“生成”教学资源,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有了我的巧妙引领,孩子们妙语连珠,这不曾预约的精彩才会不期而至。

灵动的课堂,智慧的课堂,能让孩子多一些心灵和精神的自由空间,能让教师和孩子多一些真诚而深刻的对话,能让课堂成为师生有滋有味的精神会餐,成为孩子幸福成长的沃土。

参考文献

[1]马宏《构建智慧课堂,实践有效教学》。

阅读点燃智慧范文6

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钥匙”,课堂中,若是教师没有“含金量”高的提问,课堂就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缺乏对文本的全面深入理解,难以把握教材与学生的联系,使得学生游离于文本主题之外,脱离文本的重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常常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提问精雕细刻。好的课堂提问能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畅所欲言,言而有意,提高课堂效率。反之,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还会使学生思路“卡壳”,窒息课堂气氛,影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一、仔细研读教材,把握文本的主题

教师只从整体上对课文理解,深度把握,才能用有效的提问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引导学生感悟,让字里行间的情理意趣打动学生。课前读懂文本是精心设计问题的前提,提出的问题必须目标明确,紧扣教学重难点,直入要点。钻研教材一定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难点透彻掌握,融会贯通,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才能提出游刃有余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要让学生多读,仔细品味揣摩,理解内容,体悟情感,真正与文体对话。如窦桂梅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楚王让人关城门,让晏子从城门旁边的一个洞进去时,出示补充资料《胯下受辱》,提问:“那么,晏子的‘看了看’与韩信的‘看了看’有什么不同,从晏子的看了看,你看到了晏子的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会仔细品读,并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一提问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化。

二、问题要有启发性,有思考价值,有容量

有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能让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使学生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或质疑思考,使课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达到非说不可的境地。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突出了主体地位。提问力戒“是不是”的问法。有容量的问题能使学生围绕教师的提问,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驰骋,多角度、多渠道体验感悟。如教学《唯一听众》一课,文中三次出现“平静地望着我”,在此处教师可将问题设计为:从老人眼里第一次读出了老人对我的 ,第二次读出了老人对我的 ,第三次读出了老人对我的 。这样的问题,启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学生积极思考,探求答案,提高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又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提出四个递进式的问题:为什么借?怎么借?结果如何?通过借箭说明周瑜与诸葛亮是怎样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被调动,会主动积极去阅读、思考、探究,最终达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提问要有创新性、开放性,新奇蕴疑

教师要转变提问的内容、方式、角度,提出的问题要联系课文内容,又不拘泥于课文内容,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创造性运用语言,力求满足学生求异思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开拓学生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提问的目的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调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的积累,在文本解读中对语言意义的理解、语言情感的感悟。如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时,教师问:“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这样的问题联系了课文,又不拘于课文内容,学生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才能完成。如《春雨的色彩》一课提出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这样的设计极灵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如教学《落花生》一课为研究文章的结构,提问:“课文由三幅有背景、有人物形象的画组成,是哪三幅?”这样的问题既新奇、灵活,又转变了提问的内容、方式和角度,出乎意料,启发了学生质疑,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结束时,教师提出:“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什么?”这种别开生面的提问,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四、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难易适度

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不能过高估计学生能力,要化难为易,克服启而不发的状况。教师可先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先尝到解决问题的一些乐趣,然后再增加难度。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教师可在学生认真研读文本后提出:“晏子与楚王的三次对话妙在哪里?这样既考虑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又联系了学生对晏子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的理解,促进学生与文本进一步产生对话,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又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提出三个问题:(1)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2)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说说主要内容?(3)说说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在文本的解读中产生学生与文本对话之效,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化难为易,深题浅问,使学生都跳一跳摘到“果子”,跃进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对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的理解更加全面准确,对文本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上一篇国庆节的来历

下一篇康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