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偏瘫康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偏瘫康复范文1
许多患者和家属认为,脑卒中偏瘫就是肌无力,可以通过在家里或去健身房自己练握力器或拉力器来恢复肌力。殊不知,脑卒中偏瘫不仅存在肌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其运动模式发生了改变,单纯的肌力训练根本不足以恢复其功能。因此,脑卒中偏瘫康复的目的不是以恢复肌力为标志,并且过早开始肌力训练不仅无益于康复,有时反而会加重肌痉挛,从而影响康复进程。
误区二 期望有“灵丹妙药”
有不少患者曾幻想有一种药物,一吃就好。他们的想法和愿望很好,可遗憾的是现在还没有这种药物。任何想凭借“灵丹妙药”得到康复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发生脑卒中后,患者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康复锻炼,进行包括肢体功能、言语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只有努力训练,脑卒中患者才有可能康复,才有可能实现生活自理。
误区三 康复是后期的工作,是可有可无的
有一部分医生和患者由于对康复了解不够,认为康复是后期的工作,是可有可无的,并认为只有当患者神志清醒、能够起坐及进食后,才能开始康复锻炼。其实,偏瘫的康复应尽早开始,在患者生命体征(如呼吸、血压、脉搏、体温等)平稳、神经症状不再发展的48小时后,就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早期、科学、合理的床边康复治疗。
误区四 康复是医生的事儿,与家属关系不大
一些患者和家属认为康复是医生的事儿,只要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就万事大吉了,与家属关系不大。其实,在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家属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家庭的温馨、家人的亲情及督促训练是支持偏瘫患者战胜残疾的力量;另一方面,偏瘫患者的穿衣、进食、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在家庭中不仅可行,而且极有成效。可以说,偏瘫患者能否回归正常人的生活,能否重返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对偏瘫患者继续康复的督促和重视程度。
误区五 急性卧床期要静养
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是脑卒中治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经常被临床医师和家属忽视。大家常将重点放在药物治疗上,并强调静卧不动。其实,即使是大面积脑出血、重度脑卒中及偏瘫并发严重肺部感染的昏迷不醒患者,也可以进行诸如偏瘫肢置的正确摆放、的被动变换、关节的被动活动等康复治疗,以预防褥疮的产生,避免或减少痉挛的发生,消除“废用综合征”出现的可能,大大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为以后全面的功能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误区六 喜欢在患侧上肢静脉输液
有的患者和家属认为患肢反正不会动,用来静脉输液正好合适。殊不知,这会影响患肢的康复。患肢的血液回流本来就差,加之渗液和活动受限,易引起手背水肿和粘连,从而增加肩手综合征发生的概率。
误区七 不注重基本动作的训练,强行练走路或爬楼梯
有些患者和家属心急,患肢略微能活动,就急于求成,迫不及待地由几个人牵着、拉着患者开始走路或爬楼梯,进行强化训练。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方法不可取。要知道“欲速则不达”,不注重基本动作的训练,漠视患肢运动模式所处的阶段,强行练走路或爬楼梯,极易损伤膝关节,引起疼痛,并加剧错误模式的固化,导致系统训练的停滞。
误区八 过分依赖医生或家属,过度被动治疗
有些患者发病后变得敏感而脆弱,表现为对医生和家属过分依赖,缺乏康复训练的主动性,认为医生的手法、针灸或家人的按摩才是治疗,自身的主动训练是没用的。其实不然,对脑卒中患者而言,主动训练比被动治疗更重要。
误区九 没有把康复动作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有些偏瘫患者在医院里训练时,能保质保量地配合医生完成各项训练项目,但是回到家中就忘了医生所教的,未能把康复动作贯穿于日常生活中。患者在医院里进行康复训练的时间毕竟有限,而肢体功能的恢复过程又是缓慢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反复刺激才能使功能恢复到一个相当的程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靠患者把康复训练动作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形成习惯,才有可能加快康复进程,巩固康复的效果。
误区十 患肢的恢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一般来说,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以头颅、躯干和大关节恢复为先,并且下肢的运动功能恢复比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快;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以先近端后远端的顺序出现。例如,一般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以肩关节的活动恢复为先,接着才有肘关节、腕关节的恢复,而手指功能的恢复则相对较慢,其中拇指的功能恢复最慢。当然,有时候由于偏瘫病变损害部位的特殊性等,也可使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顺序有所变化。
误区十一 康复不等于恢复
偏瘫康复范文2
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表现为病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有意识障碍且发病持续24 h或以上。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幸存者中3/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率在40%以上。我院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同时,进行了康复治疗与护理,在减少致残、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的残存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等方面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临床诊断标准[1]均符合脑卒中偏瘫。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35~76岁,平均52岁。脑出血有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脑梗塞20例。平均住院55天。40例病人均无视听及理解障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
2 护理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了积极治疗和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综合康复护理。在整个康复过程中未发生护理不当所导致的护理并发症,大部分患者经康复治疗后都能生活自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起病急、重,且有肢体功能障碍,神志清醒患者大都存有恐惧和焦虑心理,表现出抑郁和悲观情绪。有效的心理疏导对患者配合治疗和康复护理有很大的帮助。具体措施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热情接待患者,全面评估患者,了解其社会、生理、心理状况,多与其交流,以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鼓励患者面对现实,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治疗信心。对需开颅手术患者,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方法及手术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并予以心理安慰与支持。要重视家庭与社会的支持,患者是社会和家庭中的一员,特别是配偶,嘱其多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倾心交谈,参与患者日常生活的安排。鼓励探视,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亲朋好友在身边,一起面对疾病、战胜疾病,从而减少孤独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急性期康复护理
通常可以在发病后24至48小时展开急性期的康复护理,而血栓塞的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展。与此同时还要配合临床治疗,以减少继发性的神经损伤。正确的姿势的摆放在早期的康复护理中尤其重要,能预防肌肉萎缩。比如卧床姿势必须正确,并常换,俯卧位可以预防髋部和腰部屈曲。另外还要进行按摩,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减少肿胀并对肢体进行刺激。
2.3 恢复期护理
一般病后1~3周(脑出血2~3周,脑血栓1周左右)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便进入恢复期。此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经过功能训练进一步恢复功能,达到步行和生活自理的目的。软瘫期:恢复和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主动运动。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自助运动,逐步恢复到主动运动。注意用力平缓,尽量达到最大幅度,用力以引起紧张和轻度疼痛为度。配合针灸理疗和面部热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出现。改善期:评估患者的瘫痪情况,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为患者制定运动训练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可以尽早进行坐位的训练,从半坐位开始,然后从仰卧到床边坐位,最后坐到椅子或轮椅上,并达到三级平衡。继之进行站立步行的训练,让其在平地、阶梯、斜坡等不同地形接受步态训练,并指导其使用辅助器的方法以协助训练,上下台阶时注意“健腿先上,病腿先下”的原则。在训练时注意上肢和手的训练,手的功能基本上是最后恢复的,有的终生都难以恢复,应注意其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性的训练,如拍球、投球、写字等训练。训练中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勿因训练过度而致脑卒中再发,同时对患者的每一个进步予以鼓励,树立其恢复功能的信心。自立训练亦是此期重要内容,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洗漱、穿衣、进食等活动,恢复其生活的信心。
2.4后遗症护理:做好患者出院医嘱,帮其制定合理康复训练计划,定期随访。指导患者和家属在家庭中进行康复训练,利用残存功能,防止功能退化和肌肉挛缩,充分发挥残余功能,同时还要争取家庭和社会对患者心理和身体的支持,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和治疗效果,争取生活自理。
3 结果
所有脑卒中偏瘫患者通过在本院进行康复护理,不仅使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身心的负担都得到了减轻,对自身疾病都有了比较乐观的态度,从而能够积极配合临床的治疗,对尽早康复起着很好的作用。28例患者经经7~8周康复护理后生活基本能自理,5位患者通过全程的康复护理后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仅7例患者生活尚部分或全部依赖他人。
4 讨论
脑卒中病人的瘫痪是属于上运动神经元性的。此时脑部发生病变产生抑制,病变以下的脑干、脊髓则处于抑制释放阶段,它们产生的都是原始的、低级的属于病态模式。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治疗的原则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的反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肌力训练。通过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达到预防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整心理状态,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达到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树贞,赵曦光.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偏瘫康复范文3
关键词:康复护理;护理措施;偏瘫;康复医学
偏瘫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肿瘤、脑膜炎等颅内病变引起的以同侧肢体的上下肢随意运动不全或完全丧失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1]。患者主要表现为运动和感觉障碍(如偏瘫和深浅感觉丧失),言语和交流障碍(如失语,构音障碍训练等),认知障碍,情感障碍和心理障碍等。据统计此类疾病约75%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康复护理的临床介入和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或改善患者的功能、交流和心理障碍。
1 康复护理特点
1.1 早期介入 有些时候患者之所以恢复速度快,除了因为手术本身很成功之外,还有就是康复护理工作的早期介入。一般神经系统症状稳定后即可介入。
1.2 自我护理 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不再是单一的过程,一定要教会患者学会自我护理。
1.3 功能训练 从良肢位的摆放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这里的功能锻炼,一定要要求患者、患者家属、康复治疗者共同完成,尤其是患者本人的参与积极性,直接决定着后期恢复效果。
1.4 患者心理干预 刚刚挽回生命的患者很难接受目前的自己,大多情绪波动,比较痛苦和担心,要积极给予心理上的安慰与支持,使其倾诉内心的痛苦和烦恼,减少心理负担。康复之前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康复,心理护理贯穿康复护理的始终。
2 康复护理的基本目标
2.1 维持与改善患者残余机能 充分活动肢体,防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
2.2 帮助患者进行功能训练 早期卧床患者一般活动少,康复护理人员要帮助其活动,以减少机能的丧失。
2.3 告知家属患者的情况及需要 向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具体康复措施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并要求家属必须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护理与康复治疗中来。
2.4 充分发挥患者本人的潜能 积极的鼓励患者,使其主动参与各种机能训练,最大化的发挥其潜能。
3 康复护理的基本措施
3.1 一般基础护理和康复护理 见表1。
3.2 预防畸形和并发症
3.2.1 变换和姿势 早期变换和姿势可以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褥疮,肺部感染等,还可预防因患肢长时间受压,不感痛苦,而造成的患肢肩、髋关节的疼痛与挛缩。
3.2.2 预防压疮 压疮一旦发生,不仅给患者增加痛苦,而且还会增加精神负担,严重时甚至引起全身败血症而危及生命。因此,护理中要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和干燥,按摩背部及受压局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全身营养状况等。
3.2.3 气管切开护理:保持病室适宜的温湿度,通风、清洁。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床头抬高15°~30°,定时翻身扣背,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3.2.4 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长期卧床或者运动受限制者,由于关节、软组织、肌肉缺乏活动或被动运动范围受限而出现关节挛缩。因此要对患者进行各个关节、各方向的全范围被动运动,预防关节挛缩,也要注意保持主要关节的合适,矫正患者不良姿势,以防止髋外展、外旋畸形、膝屈曲畸形、足下垂等挛缩畸形的发生。
3.2.5 功能训练 协助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加强各大小关节被动运动、主动运动、抗阻力运动等,在训练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克服恐惧心理和疼痛顾虑。
3.3 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护理
3.3.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帮助或引导和患者进行床上活动、进食、洗脸、个人修饰、入浴、穿衣、下床、入厕、整理床铺、使用家庭用具,移动、户外活动等日常生活动作。
3.3.2 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高热量、高蛋白,禁食辛辣刺激、冰冷过硬的食物。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进食时应选择质地较粘稠的食物,采取端坐位,避免呛咳。若每日进食不能保证总摄入量,应留置胃管进行鼻饲饮食。
3.3.3 排尿护理 训练尿潴留或尿失禁的瘫痪患者排尿,是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可采用诱导排尿法,如用温水冲洗会阴或让患者听流水声,以引起排尿反射,也可采用定时按压下腹部(3h一次)等办法,若无效则进行留置导尿。对后期截瘫患者应教会其自我清洁导尿法。
3.3.4 排便护理 指导患者者建立合理的食谱,增加粗纤维食物,多饮水,建立有规则的排便功能,并定时排便。必要时可口服缓泻剂、或使用通便剂、灌肠等。长期腹泻患者,便后用软纸轻擦,用温水清洗,并在周围涂油膏,以保护局部的皮肤;对结肠造口术的患者,要教会他们自己进行冲洗处理,正确清洁造口和使用假肛袋等。
3.3.5 姿势转移及步行训练 步行前要对患者进行站立平衡训练、姿势转移训练,如从床上转移到椅子上,再从椅子上转移为站立,或者指导患者使用轮椅或拐杖、手杖等。
3.4 观察患者病情及康复训练过程的变化 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活动能力、心理反应以及失去的和残存的机能及机能恢复情况等,并认真做好记录。
3.5 学习和掌握有关对病、伤、残者的功能评价:并定期参加康复团队的初期、中期、后期评定会,以更好地了解患者情况。
3.6 实施心理护理 康复护理的对象有其特殊的、复杂的心理,往往表现出精神抑郁、忧愁、焦灼、烦恼、感情脆弱,甚至出现精神障碍和行为异常。应针对不同患者心理特点及不同表现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同时要以良好的语言态度,仪表行为去影响患者的感知和认识,帮助他们改变异常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躯体症状。使其重新认识自我价值,激励其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治疗和进行积极主动的康复训练,从而保证康复计划的顺利实施。
3.7 康复病房设施和环境,要求应与一般病房有所差别。
3.7.1 无障碍设施 要以坡道设施或电梯替代阶梯,以方便使用轮椅者的活动,一般要求坡道的坡高与坡长的比例应为1:12,最少也应控制在1:8,坡道两侧应设0.85米高的扶手,各种设施均以适应患者的需要为准:如门把手、电灯开关、水龙头、洗面池等的高度均应低于一般常规高度;病室、厕所的房门应以轨道推拉式门为宜;卫生间的过道不应小于120cm,墙体阳角部应做成圆角或切角;在厕所、楼道的一侧或两侧要安装高度80cm~85cm的扶手,以便于康复对象的行走、起立、入厕等训练的扶助等。
3.7.2 病房布置要安静、温馨、整洁、舒适、安全。
3.7.3 适当放宽探视条件,便于家人和陪护学习掌握康复护理和康复训练技能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3.8 患者出院后往往带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故返家后的康复护理工作并未终止,接下来的护理活动主要是如何帮助他们真正成为家庭、职业单位或社区的一员,帮助他们重新适应环境。出院后对患者可进行必要的自我生活护理和有关疾病康复知识的卫生宣教,也可采用家访护理方式进行,由此提高和巩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回家后的康复护理及康复训练计划需要家庭成员的参与和帮助,因此必须向家属讲授有关的康复护理、康复训练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患者能够得到家庭成员的最大帮,为其进一步恢复做好基础。
4 讨论
康复护士的职能是保存生命、减轻病痛、促进康复,而目前从事康复护理的人员多半是具有注册护士资格证书和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士,而且复护理在我国只有10多年的历史,对其学科研究尚无统一认识。康复护士在治疗中有多种角色:护理者、协调者、督促者、教育者等。康复护理有着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社会性、服务性,需要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较强的护理人员来担任康复护士。护士专业开设康复护理课程尚未被十分重视,目前国内在护理教育中设置康复护理教育专科院校不普遍,多数护士对康复护理认识少、康复护理技术缺乏,不能够娴熟的将康复护理应用于临床,服务于患者。康复护士康复知识水平高低和对康复护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掌握,直接影响了康复的疗效和质量。因此,培养康复护理学科专业人才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领域将有许多新的课题有待我们去研发,如何促进康复护理的发展、如何改善康复护理品质、如何推动康复护理与康复治疗的交融等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偏瘫康复范文4
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的多发病,具有发病急、恢复慢、致残率高的特点。自理缺陷是病人的主要表现,其主要症状多为偏瘫,早期的康复护理和坚持不懈的功能锻炼是降低该病致残的关键[1]。我们在对脑卒中病人入院后常规中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刺激感觉法、主动和被动运动、穴位按摩、针灸等综合性治疗,瘫痪侧肢体功能明显改善,有效地减少了功能障碍的发生,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人,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龄38~82岁。症型:中经络者60例,中脏腑者8例。66例为首次发病,2例为复发(前次未留后遗症)。其中肌力0级6例,Ⅰ级12例,Ⅱ级25例,Ⅲ级15例,经CT或磁共振诊断为脑卒中。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因病情急,瞬间发生肢体瘫痪、失语、吞咽困难等的打击,病人缺乏心理应激,难以接受,造成烦躁易怒、意志消沉、悲观等情况,给疾病康复带来不良影响。我们针对病人的不良情绪,及时疏导,耐心解释,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病人,与病人进行心理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做好阶段性宣教工作,鼓励病人参与到自护中来,保持乐观的情绪,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帮助病人正确客观地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2.2 临床护理:(1)经常变换,勤翻身,每2 h 1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注意保暖,防止受凉;(2)正确肢置的摆放(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交替变换)能有效使肢体处于功能位。仰卧位:肩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稍分开,整个上肢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枕头以防下肢外旋,膝关节稍垫起使之微屈并向内,使用托板使踝关节保持中立位,呈90度,足尖向上,防足下垂和外翻。健侧卧位: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展,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手中可放一卷海绵,患髋自然屈曲放在身前另一枕上,踝关节尽量保持90度,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展,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伸髋屈膝,踝关节尽量保持90度[2]。(3)在辅以针灸治疗时,应协助病人摆好,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防止晕针和滞针。(4)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低糖为原则,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
2.3 刺激感觉法:(1)对中经络者,发病3~5 d,病情稳定,中脏腑者待意识恢复,病情稳定7~14 d,采取用冷、热毛巾交替擦敷偏瘫肢体,清洁皮肤,促进血液循环。(2)抓、捏偏瘫侧肢体皮肤、肌肉,用手法按摩瘫侧上肢的曲池、合谷,术者拇指指腹按压病人合谷穴,食指或中指按压内关穴;另一手拇指按压病人的曲池穴,食指或中指按压少海穴。(3)对偏瘫侧下肢的内外膝眼、昆仑、照海、承山、涌泉穴进行按摩,一手拇、食指分别捏压病人偏瘫侧双膝眼穴,另一手食指或中指按压照海穴,拇指按压昆仑穴,接下来一手食、中指捏压承山穴,另一手食、中指捏压涌泉穴。(4)一般由末梢向心按摩,以帮助静脉、淋巴回流,时间为每个穴位5 min,每天2次。
2.4 活动瘫痪肢体训练方法:是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半节,运动幅度由小渐大,并嘱病人用力,尽量使瘫痪肢体的肌肉收缩,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对肢体的小关节,如肘、指、踝关节活动要特别注意,按规定每个动作各做50~100次。
2.5 主动运动:鼓励病人想象肢体运动,让病人先练习翻身及起坐等动作,然后逐步过渡到练习站立、扶物步行、用手抓握物品等活动,让病人慢慢学会洗脸、刷牙、穿衣、进食、上厕所等日常生活活动。
2.6 增加病人对瘫肢的感觉和认知,鼓励病人尽量多使用患肢,协助病人进食或与之交谈时,应站在病人的患侧,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帮助病人,还可以增加对患肢的感觉,有助于刺激病人使用患肢的作用。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后引起功能障碍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早期康复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病人后期的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早期康复护理及训练可极大地帮助和加快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坚持不懈的肢体功能锻炼,可促进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与肢体之间神经通道的建立,能使病人最大程度地恢复社会生活,提高其生存质量。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在发病后病情稳定后48~72 h就开始进行康复护理与训练[3]。护理人员对偏瘫病的康复护理及训练要抓住一个“早”字,在病人关节僵直、肌肉萎缩之前就进行康复护理训练。其护理方法由开始的“替代护理”过渡为“自我护理”,根据康复进展情况及时调整运动量,循序渐进,确保康复效果,这是现代康复学中十分强调的内容。偏瘫病人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的康复护理必须强调以基础护理做为保障,注意医护和护患的协作,使偏瘫病人得到系统规范化的整体康复护理,使病人重新回归社会,护士的督促及心理疏导需贯穿于整个功能康复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王喜会.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J):27.
[2] 徐 燕,庹 焱.康复护理高级教程[M].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309.
偏瘫康复范文5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相当高,常伴偏瘫,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如何能帮助患者最大限度恢复功能,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本人通过临床实践对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给予以Bobath观念为基础的运动疗法,结合肌电反馈电刺激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60例,年龄80岁以下,急性起病,有偏 瘫,偏瘫肌力0-Ⅲ级,并经头颅CT证实脑卒中(缺血或出血),既往无脑卒中或无后遗偏瘫者,随机分成2组,两组情况见表1。
1.2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基本相同的基础上,康复组在病情平稳,脑卒中后3-14天,此时格拉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8分,给予以Bobath观念为基础的运动疗法加肌电反馈电刺激治疗。运动疗法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共20天,以后指导病人及家属继续进行培训;肌电反馈电刺激,每天1次,每次25分钟,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分为卧床期(一般为2周)、离床期。卧床期给予患者量肢位、定时改、关节被动活动、Bobath式握手等,脑出血患者2周内不进行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所有病人运动强度均逐渐增加,肌电反馈电刺激仪的刺激强度逐渐增加。2周后为离床期,给予坐位平衡、站立平衡、重心转移、步行等训练。
1.3评定指标:运动功能采用Fn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巴氏指数(Barthol)评定,在康复前、康复后(1个月、3个月)分别评定,同时观察肩手综合征、关工挛缩、足下垂等病的生率。计量资料用x±s 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早期以Bobath观念为基础的运动疗法结合肌电反馈电刺激康复组,康复后1个月、3个月在Fn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依据脑可塑性和皮层功能重组理论,脑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后前3个月最快,卧床2周即可引起关节僵硬的观点,脑卒中后康复早期介入已逐渐被重视,但具体何时开始,以何种方式仍有争议。过早介入是否会加重病情,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一般认为,脑卒中发病后1个月以内开始康复为早期康复;但也有认为脑卒中发病后14天以内开始康复是安全的、有效的;WHO推荐的康复训练开始时间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以后48小时。有个别报道脑出血后14天以内康复会诱发再出血。本组康复组30例,均在脑卒中发生后3-14天开始,但主张个体化,脑出血2周内不进行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脑梗塞2周以内适当进行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2周以后才考虑站立训练,所有病人运动强度均逐渐增加,肌电反馈电刺激仪的刺激强度逐渐增加。在掌握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本组无1例因康复训练而加重病情,因此我们认为脑卒中病情稳定后3-14天康复介入是安全的、可行的。
康复方法很多,Bobath运动疗法仍然是传统的、有效的康复方法之一,与现代肌电反馈电刺激技术结合,能加快患者相关神经细胞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通过反复训练,使新突触建立起突触链,实现中枢系统的重新组合,使其他脑细胞承担起受损细胞原来的某些可能;肌电反馈治疗也属于心理行为治疗模式,通过患者意念、感觉和想象等进行主动训练,重新塑造患者肢体运动行为模式,增强康复的自信心。本组资料表明,以Bobath观念为基础的运动疗法结合肌电反馈电刺激康复组在Fn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序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Fngl-meyer运动功能评功分;在康复1个月后平均分高19.17;康复3个月后平均分高23.57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在康复1个月后平均分低5.79分;康复3个月后平均分低7.17分;Bobath指数:在康复1个月后平均分高20.00分;康复3个月后平均分高21.74分;两组比较,P
偏瘫康复范文6
1 临床资料:共观察病例80例,均为脑中风后在内科住院病人,经过中西医治疗后,进入恢复期的患者,男15例,女5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50岁。
2 治疗方法:
2.1电针疗法:取百合、大椎、风府、曲池、足三里
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下肢取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解洗、昆仑
痉挛瘫: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
言语不利:加廉泉、通里、哑门
口眼歪斜:加地仓、颊车、合谷、太冲
针刺得气后用GP805-C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宜,患者的肌肉随着电针频率有规律的轻微抖动,留针20min,每日一次,每周治疗6次,治疗一个月至半年。
天冷可在治疗仓内进行(治疗仓为凸隆木制物内装多组灯泡,可调控温度、保暖、促进血液循环).
2.2推拿:1前臂部操作,患者坐位,术者位于患侧,由手部至至腕部、肘部,做轻手法按揉,推拿手法,重点按揉手三阴经合穴。术者一手握住患者手掌、另一手控制住患肢肘关节,对患肢前臂屈肌进行拉伸活动2-3次,要求患者手掌同时呈背伸无痛位,每次拉伸持续20-30S,施术时间10min.
2 肩部操作,患者坐位,术者一手握住肘关节,另一手由肘部向肩部方向进行滚法操作,力量由轻而略重,并适当轻柔被动活动肩关节(外展、屈伸、后伸、内外旋等)范围由小到大无痛为度,适当按揉剪前,天宗,肩中俞,中府,肩髃等穴,施术时间15min.
3 患者下肢按摩、推拿……
3烤电 用仙鹤牌TDP磁谱仪对患者进行局部照射,可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无菌性炎症的吸收,改善营养,促进功能恢复,时间20min,每日一次。
4 康复训练 主要进行上下肢的功能训练。包括主、被动运动,诱发肌肉活动及训练伸向物体的控制能力,维持肌肉长度,防止挛缩。
发音器官的运动训练……医师每日指导患者康复训练1次,每次30min,每周五次。
5 头皮电针 针刺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通电,拿着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边走边治疗,由家人扶着。
6 讨论
百会为足太阳,手足少阳,组厥阴与督脉之会,能补神益智,疏通脑络,协调百脉,主头风中风,言语蹇涩,口噤不开,半身不遂。
大椎是足三阳与督脉之会,可调节阳经气血,风府、曲池、足三里等,可促进受伤神经元的恢复,醒脑开窍,疏通气血,平衡阴阳。
头皮电针:运动区、感觉区,它对应大脑下面的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而颞叶皮质于记忆、学习等有密切关系。其部位又是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之处,中风患者偏瘫,其病位在脑。取偏瘫肢体对侧,可以疏通肝胆经之气,平息肝风,鼓舞少阳生发之机,主治对侧肢体瘫痪,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认知障碍,发音障碍,流口水,颈项痛,耳鸣……
通过电针机械刺激,造成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增加脑血液供应,加强脑内侧支循环建立,从而促进轴突出芽,建立新的突触联系,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的生成。临床实践表明,脑卒中患者,经过及时的规范的中西医治疗,在恢复期经过及时的,规范的电针与推拿,烤电,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改善中风后偏瘫胡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提高生存质量,显示了中医针灸治疗本病后遗症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