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景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景谈范文1
关键词:写生;构图;方法
面对大自然,感叹景物美会使人产生一种按捺不住的内心激动,尤其是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接触奇异美的景物时,会引起你的情感冲动,迫使你想抓住其生动的姿态和典型的形象,运用多种造型手法去描绘它和表现它。然而,面对眼前丰富复杂的自然景物,又常常感到无处下手,如选取哪个角度?哪里放置地平线?物体的主次如何安排等等。由此,写生构图的经营,形式美法则的运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以下是我在写生、创作实践中运用构图形式美法则的几点体会。
一、取舍
自然景物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往往是丰富而繁杂的,这就需要我们用取舍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去抓住景物的美,描绘景物中好看的精彩的部分,舍去其有碍画面完美的部分,从而达到理想的创造美的目的。黄宾虹说:“对景作画,要懂得舍字,追写物状,要懂得取字。”他强调写生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写生者的主观能动性,根据画面的需要,把对象加以选择、剪裁、提炼,使之比自然形态的景物更完善、更集中、更理想。
选取“兴趣中心”,每一幅画都有这样一个兴趣中心。在构图时,兴趣中心应安置在画面较为突出的地方,画面的其他部分围绕着这个中心,与其他部分形成协调或对比,使画面既有重点,又统一在整体之中。
二、主次
五代画家荆浩《笔法论》中说:“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定宾主之朝辑,列群峰之威仪。”说的就是一幅画在创作前,要从创作意图和画面整体构思需要出发,恰到好处地定下各部分景物形象只有做到有宾有主,主次分明,而又互相联系,并构成一个紧密完整的整体,这样才能集中表现自然界中的美,使题意明确,构图完美。
一般主体是画中的主要形象,是内容上的重点,也是构成画面形式的主要部分,因此往往把它放在主要部位。次要的景物是为了陪衬主体,使主体通过陪衬更加突出。所以一幅画中,不能只有主没有次,这样便散漫无中心,题意不明确。只有做到有主有次,并且互相有机联系、配合,才能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画面整体。因此在面对景物思考取舍的同时,必须要先考虑画面中各部分景物的主次安排问题。
三、疏密与穿插
疏密与穿插变化是构图中各部分景物位置安排上的形式美规律,也是线条造型在组织上的艺术规律。画中景物的位置经营,须有主有次,有虚有实,同时也必须有疏有密,这样的画面才能形成对比而产生节奏起伏的变化。在写生中,要充分考虑画面形体的疏密分布关系。同时合理安排远、中、近景,近景要画得概括并以它来陪衬和烘托中景主题。可以形成一种深度的对比,并通过画面的透视线方向引入主题,拉开观者和主题的距离。表现远景时应疏减明暗、色相、纯度、冷暖等对比,与天空或地平线融为一体,使之产生深远的感觉。从艺术效果和绘画经验来看,中景是风景写生的主体部分,要鲜明突出,这部分往往也是最适合细致刻画、深入描绘的部分。
四、对景移位
面对自然景物,物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完美,意境气氛动人入画,作画时不需要有很大的变动。但在许多情况下眼前景物不是尽善尽美的,需要除去某种不入画的部分,再凭经验补充一部分,即将周围景物按需要移进画面,使写生画在忠于对象描绘的基础上,构图更完美,意境更充实。
移景构图在写生创作中运用得最多、最广泛。移景,既可以局部移,也可作较大的移动,即把周围二三个视域内景物的精粹部分移至一幅画中,使作品对景物美的表现更集中、更典型。但无论如何“移”,第一要移得合理,要保持所画对象的特点。第二要移得巧妙,切忌生硬拼凑不协调。完成作品后,使人看到了真实的画面,看不出移景的痕迹,做到天衣无缝。所以,我们看一些有经验的画家所作写生画,感到很美、很耐看,但如若到实地去寻找这一特点的景物角度,不一定能找到,而画中的景物要比现实景物更集中、更典型,这便是运用移景的手法,对大自然进行高度的剪裁和艺术的加工。
五、夸张变形
风景谈范文2
关键词:城市景观;风景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城市园林化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在加快城市生态建设,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构筑城市生态文明,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园林的建设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现物质与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充分的对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才能真正的发挥其生态效用与景观价值,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中国现代景观园林的现状
1、传统园林
传统的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国人对园林审美的一种集中发展,我们既要保护也要改造.在相对自然的地理位置上,以情感的和主观想象结合进行设计。以风景名胜、官员官邸、有文物保护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寺庙、历史遗迹等作为设计概念.满足人们观赏价值的同时,也深化了历史熏陶。它在形式上有别于西方的landscape(指从事景观美化或园艺工作),更接近于scenery(更强调自然景观)。在建设上遵循“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指导思想。(传统的中式园林如图一所示)
图一:传统中式园林
2、现代园林
现代园林是从西方传入的.与中国传统的造林方式有很大区别.主要采用与现代建筑相匹配的对称和几何形状等方式.注重对环境整体进行科学分析和理性规划以现代城市广场、道路、公园和居民住宅小区对现代建筑物为服务对象。重视人工改造和建设。
二、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随着现代园林景观从业人员构成的日趋复杂,各种设计理念层出不穷,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主流设计师的理论与实践,而不要片面地追随“先锋”、“前卫”的设计理论,或者只留意那些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1、主景与配景
各种艺术创作中,首先确定主题、副题,重点、一般,主角、配角,主景、配景等关系。所以,园林布局,首先确定主题思想前提下,考虑主要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考虑园林主景。景物能通过配景、陪衬、烘托,得到加强。
2、对比与调和
对比与调和是布局中运用统一与变化的基本规律,也是景观的具体表现形式。采用骤变的景象,以产生唤起兴致的效果。调和的手法,主要通过布局形式、造园材料等方面的统一、协调来表现。
3、节奏与韵律
在园林布局中,常使同样的景物重复出现,这样的同样的景物重复出现和布局,就是节奏与韵律在园林中的应用。韵律可分为连续韵律、渐变韵律、交错韵律、起伏韵律等处理方法。
4、均衡与稳定
在园林布局中的静态要依靠动势来取得均衡,或称之为拟对称的均衡。对称的均衡为静态均衡,一般在主轴两边景物以相等的距离、体量、形态组成均衡即和气态均衡。拟对称均衡,是主轴不在中线上,两边的景物在形体、大小、与主轴的距离都不相等,但两景物又处于动态的均衡之中。
三、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策略
1、园林设计理念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原则
(1)多样化原则。园林景观多样性是指描绘生态镶嵌式结构拼接的多样性,环境上的差别能保持植物类型的多样性。另外,园林景观多样性也包含垂直空间层面的差别导致的景观镶嵌复杂度。这一多样性多是通过不同生物学制度配备来完成。
(2)综合性原则。景观为文化生活与自然的系统性载体,对景观生态规划需要使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很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3)景观个性化原则。每一个景观都具备与其它景观不一样的个性特点,也就是不一样的景观的结构以及功能存在差异性,这也是地域差别造成的客观要求。按照不同的环境条件,选取合适的个性动态景观,将会呈现多彩性景观。
2、强化城市公园规划和建设,科学布置植物
(1)强化城市公园的规划与建设。积极开展生态保护是为了更好的治理环境污染,为此,需要不断加强绿地建设,以绿色植物为主的城市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进一步改善当地的小气候,达到冬暖夏凉的目标;适当增加城市内空气的湿度,制造天然扬弃,吸附空中的有害物质与浮尘,有效抵御风沙侵袭,大大降低城市噪音,涵养水源,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2)科学布置植物。城市内性质不同的用地中,都需要做好植物的布置工作,需要从用地的性质、景观营造的要求、建筑物的基本功能以及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出发,选取绿地设计的整体风格加以规划,进而有效控制城市绿的发展与建设。实现城市绿地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的同步实施,进一步加快城市园林绿化。
3、适当增加绿地面积,保护好原来的自然地貌与植被
(1)适当增加绿地面积。城市内的规划为系统性规划,为城市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绿地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整体目标以及要求,对城市内的各个类型的绿地加以布局规划,进而有效控制城市绿地的发展与建设。积极开展系统性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以此为契机,不断发展城市园林绿化。
(2)保护好原来的自然地貌与植被。当前在某些地方,尤其是城乡结合的地区正在大力搞经济开发,进行移山造地、大面积推土,这严重破坏了原来的地貌,建设了大面积绿地广场、商品住房等。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这一做法是不可取的。在城市内或者城市近郊,需要保持好原来的植被,因为它们是当地物种的典型代表,这对研究当地生态环境、生态变迁等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构建丰富园林景观
城市景观规划需要全面考虑到观赏价值,所以,需要建立丰富的园林尽管,开展科学植物造景,充分利用植物本身的色调以及植物层次来构建观赏性的园林景致。此外,在开展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只突出设计建筑,还需要充分依托城市的特色,设计大量的自然景观,将当地独有的特色物种、古老树木作为设计主元素,真正实现绿化城市与游览观赏的目的。
5、创建现代园林绿地衡量标准
从生态系统基本理论出发,园林工作人员在开展城市的规划以及建设的基础上,对能体现城市环境质量的园林具体数据加以衡量,这对城市景观规划来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功能标准。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作为现代城市园林功能进行评价;
(2)循环和再生标准。注重充分利用好生态系统本身的再生与循环功能,建立城市园林的绿地系统,禁止过度使用非可再生资源;
(3)经济和高效标准。注重使用最少的经济投入来完善自然生态,进而能充分满足人的身心健康,注重科学使用有限土地资源,减少施用农药与化肥。
(4)地方和风土精神标准。注重每一个地方的文化与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独有的地方特色。园林绿地对体现地方精神起到一定的作用,能从内涵上更加注重表达地方精神。
结束语
当前我国城市园林正处于全面建设阶段,但其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其发展,我们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尊重自然,以人为本,不断创新,适应市场,通过城市园林设计理念的改变,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手段,从本质上改变城市园林设计的现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性怡.论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设[J]. 生命与灾害. 2009(S1)
风景谈范文3
关键词:狭义美 纯化 和谐
在西方美学中有最重要的五个审美范畴: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和丑。其中,优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狭义美,它与崇高相对。崇高又称壮美,它以粗犷、浑厚、博大、劲健、雄伟为基本审美特征。而优美则以典雅、清新、秀丽、细腻、圆润等为基本特征。
在西方画坛,很多画家着力于优美的表现,尤其是在风景油画中。风景油画中的优美呈现给大家的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美,是最易为大众所接受的美的形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亲切、雅致、舒畅的视觉享受。优美的风景油画中在造型与色彩方面一般都不呈现强烈的矛盾冲突,而着力于矛盾双方的相对静止状态。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则表现为十分协调、和谐统一。
油画风景创作表现的是自然美,是对现实美的再创造。 但艺术美不等于自然美,它高于自然美。油画作品反映的是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油画创作的有力根据或根源。自然之中蕴含的优美与很多其他多种因素交织、共生,这就需要画家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因此,风景油画作品中的优美是画家审美取向与自然中内在美的一致,是画家独特的审美感受与自然内在的一种契合。画家在观察与表现自然风景时,需要对自然风景进行提炼、概括,也就是按自己的审美取向对自然风景中的各种元素进行纯化,使自己所提炼的部分达到一种总体的和谐。所以说,风景画中的狭义美即优美的本质在于画家情感与自然风景的共存与互融,是画家对自然内在美的情感认同。
十八世纪英国的哲学家休谟曾说:“美是各部分之间的这样一种秩序和结构:由于人性的本来的构造,由于习俗,或是由于偶然的心情,这种秩序和结构适宜于使心灵感到快乐和满足,这就是美的特征……”休谟这里揭示的“美的特征”,从根本上讲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画家与自然的统一。而他所强调的秩序对油画风景来说,就是透视中所蕴含的形的秩序与结构,以及明暗、冷暖、纯度等色彩变化秩序与色彩配置的结构等等。我认为,对于风景油画来说,美是上述秩序的和谐。风景油画中的优美,通过表现自然风景的光、色、形等造型规律中所包含的明暗、浓淡、大小、高低、刚柔等矛盾中的和谐统一,以天然的完美和谐作用于主体的感官,使主体获得安静恬美的心理感受。众多西方艺术大师们努力追寻“优美”,对这种“优美”的迷恋,使他们终生执着于对艺术形式的和谐――即“形式美”的探索和追逐,执着于画面形式的和谐。为了得到这种秩序上的和谐,画家们会删除自然风景中的不和谐的因素,恰如提炼矿石,纯化各种绘画造型元素的对比与调和关系。
每个风景画家都在其作品中努力表现他对于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风景被看作内容,只是艺术借以表现自身的真正形式,而通常认为只是形式的东西,恰恰构成了一幅风景油画的真正内容。从此意义上讲,风景绘画创作是具有强烈个性和情感色彩的精神活动,是生活与心灵碰撞之后激发出来的情感流露,油画风景作品是通过形象和技法手段传达作者感情思想以及审美理想的载体。
柯罗是朦胧优美的诗意风景画的伟大歌手。图1《梦特芳丹的回忆》是柯罗晚期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梦特芳丹公园风景如画,为柯罗的许多风景画提供了灵感。在这幅油画中画面的大部分都为一棵枝叶浓密的大树所占据,而与其相应的则是位于左边的小树,柯罗小心翼翼地平衡了画面的构图,用身着红衣的妇女和孩童加大了左侧的分量,中间一片水域倒映着远处的土坡和树木,银灰绿色的调子统一了整个画面。柯罗在处理时并不重视细节的精细表现,而是注重自然光线和阴影的整体和谐,画中的一切就仿佛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轻纱。画家的笔法轻灵飘逸,远树如烟,近树如雾,而中间偶尔拖出的白色笔痕则恰当地传达了在这田园一般风景中的那一丝动人的反光。这一片透明的天地,这令人陶醉的光线,或许只有音乐的意境才可以与之媲美吧。柯罗天生的诗意和对色彩的微妙感觉是无人可以重复的,而且他作品的精髓显然不止是表面上的那一点诗意。在光线、大气和形块的处理中,柯罗依旧执着于优美古典的和谐结构。对柯罗而言,线条、形、团块、调子、反光以及人物都是追寻画面秩序的内在元素,他根据画面需要来编排它们,来研究自然的结构与画面结构,并创造具有不同意蕴的画面气氛。
图2 是法国画家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拾穗者》。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在师,他的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与鼓舞。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整幅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面部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其中蕴含的其实是画家对形的内在秩序美的不懈追求。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在画面色彩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殊情感。
“大自然中,除了色调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是另一位毕生追求优美的诗意风景画的画家列维坦对大自然的感悟。列维坦是19世纪后期俄国艺术界的顶尖人物。图3《雨后的普廖斯》是列维坦的旅行写生作品。画里颇能展现他心爱的冷灰色调。雨后天光乍泄,万物的色彩都含而不露。在这单纯干净的天光下,色相的冷暖变化就更细腻。草色、沙土色、天色、水色、山色以及远村色,都一点点地收到灰蒙蒙的调子里。这种由宽阔的景深与细腻的渐变所烘托出的灰蓝,格外旖旎。列维坦的画具有一种温婉、明净的优美。
图4时列维坦的另一幅油画《月色》,这幅画更多了一种深沉宁静的气质。画中夜晚乡间的小路上的一点微黄在灰蓝、灰紫的夜色氛围中向远处平静地伸延。画面具有严格的形的秩序:左右两排夜树从高到低的秩序,路面上树的投影呈现从近到远由疏到密的节奏。夜景的细节刻画,在他来说纯粹是出于对夜色的多次观察和在画面上的重新组合。夜间云彩地变幻流变,小白桦树干上反射月光的虚实节奏,树叶成片地晃动,以及远处农舍的隐没,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班演奏着夜的静穆与遐想。
从柯罗到米勒,再到列维坦,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心感受着自然的脉搏,用色彩和线条演绎着自然中潜在的旋律。
风景谈范文4
关键词:风景园林竞赛;毕业设计;园林;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237-03
1 引言
2016年9月,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了14所普通本科院校作为转型试点高校,这些高校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向应用型高校转变,这其中就包括惠州学院。园林是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毕业设计是高等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要点。
为了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设计水平,同时为毕业生们提供一个全面展示才华和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国内大多数设有园林专业的高校都将参与“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作为检验园林专业毕业生设计水平的重要手段。旨在提高园林专业毕业生设计能力,带动园林专业的教育水平和质量,满足行业发展需要,培养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进而推动园林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1]。
2 “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的特点
2.1 国际竞赛加强合作交流
“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是国内外园林相关专业院系和中国风景园林网发起以及联合主办,每年在园林相关院校毕业生中开展毕业作品和论文的评选活动,命名为“‘园冶杯’风景@林(毕业作品、论文)国际竞赛”。专业性强,涉及范围领域广泛,是国内园林专业较具代表性的国际性赛事,既有国内外各大高校师生,也有国内外业内代表专家和企业,更有国际青年设计师的分享与对话,对于加强专业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2.2 专业评审激发设计动力
为保障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特设立竞赛活动组委会。组委会由参与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竞赛活动的组织、协调以及巡展工作,组织本校学生参与竞赛等相关事宜。在作品收集结束后,组委会组织行业权威专家进行评审和复审,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国际任何国家和地区相关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均可报名参赛。这一公平评选和竞争的机会给予广大应届毕业生极大的设计动力,参与竞赛不仅为了获得荣誉,更重要的是为自己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2.3 选题广泛反映时代问题
“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作品分为毕业作品类、毕业论文类、主题竞赛类三大类。毕业作品包含园林规划作品、园林设计作品和城市设计作品,毕业论文包含规划设计、生态植物和城市设计论文,主题竞赛包含文化景观、生态修复、海绵社区、康复景观和城市更新(含开放住区)等,毕业作品、论文限应届毕业生参赛。正因为如此,参赛作品的选题极具广泛性和前瞻性,内容丰富多彩且符合当前国内外专业发展趋势,在一定层次上能够反映出时代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园林专业视角。
2.4 多方参与促进专业发展
作为园林专业的重大国际比赛,“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促进了园林行业和谐发展。同时“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是“园冶杯”国际竞赛的一个组成板块,这一竞赛平台包含在校学生和社会企业,且作品类型包含设计类、施工类、综合类、论文类和科研类等,这一将学校与公司企业结合在一起的竞赛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园林设计水平,为毕业生们提供一个全面展示才华和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与公司企业亲密接触,了解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发展形势和方向。
3 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本科阶段最后一个课程环节,一般在大四第一学期要确定选题,第二学期要完成设计作品并进行答辩。这一阶段,一方面学生不仅要面临毕业设计的课程,同时还要面临专业实习、就业、考研和出国等现实问题,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冲突。另一方面,许多学生没有认识到毕业设计是检验大学本科阶段学习成果的这一重要环节,他们认为毕业设计不过是一门课程,因而往往为了其他事情而忽视毕业设计,甚至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去学习。这一现象导致许多学生对毕业设计投入的精力太少,仓促完成任务,大大降低了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不仅达不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加影响到专业的发展。
3.2 选题时效性不够,创新性不强
选题是毕业设计最开始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一个好的选题往往能够产生一个比较好的毕业作品,但是目前来看,许多高校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在选题上过于草率。园林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下衍生出选题,这一类的选题大都还较合理,在某些时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创新性不够,且选题内容过于局限;一类是学生自拟题目,这一类的选题类型多样,但大多数较片面,所选设计主题不是过大就是过小,且缺乏时效性和创新性,有些甚至只为完成课程任务而随意选定一个主题。
3.3 设计深度较浅,缺乏可实施性
评价一个园林景观设计方案是否合理,除了要有细致的设计平面图和效果图之外,更要有详细的前期分析以及后期的施工放样图,但在许多高校的园林毕业设计课程上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过于重视图纸的表现,缺乏对设计对象的详细分析,从而导致许多设计十分不合理。另一方面,绝大部分的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仅仅停留在方案设计阶段,并没有涉及到施工图,这一现象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并不系统,且与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一个优秀的园林设计,不仅要考虑平面空间布局、建筑小品布置、植物配置等内容,也要考虑设计是否符合行业设计规范、是否能够满足居民需求、能否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室外环境等方面,避免“纸上谈兵”。
3.4 单一的导师指导
在本科毕业设计导师资源配置上,一般都是一对多的模式,就是一个校内导师往往会指导多名学生,甚少有学校采取一对一的指导模式,许多学校也缺乏校外导师的参与。校内导师往往知识结构较为单调,大都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大都只能帮助其构建一个理论框架,缺乏实战经验,且个人的主观看法有时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些都会让学生的知识获得被局限,项目设计深度不够,综合性较差,解决问题的能力较缺乏[2]。
4 从专业竞赛角度谈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4.1 以“设计主题”形式确定毕业设计选题
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大部分是指导教师研究课题的衍生或者是学生自主选题,范围较为局限且颇具随机性,通常会集中在某一类型的选题,无法与园林专业当前最新发展趋势相互契合,大大违背了毕业设计课程全面考察学生设计水平的初衷。改进毕业设计选题模式,关键就是要在质量较高的选题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来提高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
从专业竞赛角度来看,可以引入“设计主题”来指导毕业设计选题。一方面,参与指导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专业发展动态和市场形势,一起探讨和分析出若干个设计主题,学生再依据这些主题来确定具体题目,在宏观的背景下再做出多样的选择,使得毕业设计更为丰富且能够与时代接轨。另外一方面,“O计主题”这一选题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不再是单纯地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固定地选择指导教师研究课题下的某些选题,而是通过自主选择设计主题来确定自己的指导教师,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设计积极性,学生选中的某一主题的导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具体选题进行指导,具体选题可以是实际存在的项目或还在计划中的设计场地,这符合了毕业设计真题实战的要求。对于计划中的设计场地,由于没有实施具体项目,所以相关数据和资料可能并不齐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去搜集相关内容,学会分析,这不仅可以全方位地考察学生的设计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培养专业竞赛素养。
对惠州学院园林毕业设计选题传统形式的改进,加强了设计选题的时效性,且更加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主题融入到毕业设计当中不仅可以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更加专注地投入到毕业设计课程之中。
4.2 组建“导师组”,构建多方位指导体系
与传统学校的园林专业一样,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导师制实行“一带多”的模式,即一名指导教师会同时指导多名学生,而由于惠州学院园林专业师生比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导师会同时指导约10名学生,这大大影响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质量。另一方面,单纯的校内导师的指导机制具有较大的限制性,且指导教师个人知识面有限,学生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思维得不到拓宽,这些都不利于提高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建设[3]。
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门课程,在某些程度来说,也是许多学生在毕业后找工作的专业能力证明,许多公司在招聘毕业生的时候,都会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些设计公司还会采取快题设计的方法来考察面试人员的设计能力,因此,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十分必要。组建“导师组”,构建多方位的指导体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
首先,聘请校外专家作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一起组成综合导师组指导学生。校外专家可以是其他不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可以是设计院或者企业相关从业人士,学科背景不局限于园林,可以是建筑学或者是城市规划学。这样,校外专家不仅可以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能给在校的毕业生提供行业最新信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能与社会发展接轨。
其次,组成多元化的导师组,各取所长。多元化的导师组人数不限,但每一个导师组只能以一名导师作为主导师,其他导师可以从旁辅助。主导师辅助这组学生的总体指导和方向规划,辅助导师则从专业其他领域进行补充。比如,主导师具有较好的设计构思能力,能够挖掘出刚好的设计题材和想法,但软件操作能力和植物配置能力稍弱,那么,这一组的辅助导师则应具有较好软件操作能力和植物配置知识,这样这一组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就能得到全面的指导,对其综合设计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帮助。另外,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不如企业和设计院的专业人士,因此,在施工图和扩初图的设计过程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个时候,若是将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组成一个综合指导组,那么学生也能更早地接触实际项目施工的知识,对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较大帮助。
4.3 增加公开评图环节,提高总体设计水平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常常需要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点评和修改,在毕业答辩之前,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也需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打分,指出相应的优缺点。按照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传统模式,每位指导教师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至少要给予10次以上的指导和点评,而在学生毕业设计提交之后,每个学生也会有一个对应的评阅教师来对其设计作品进行点评打分。这一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能得到相应的指导,也能够得到较为公平的分数,但学生之间的作品缺乏交流,且总体设计水平得不到更好地提高。
任何一个专业竞赛都会由多个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对参赛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只有获得绝大多数支持的作品才能够脱颖而出。从竞赛角度来看,在毕业设计课程中加入公开评图环节十分有必要,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经过指导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辛勤付出会完成设计初步作品,这个时候可以组织一次专业公开评图,毕业学生和所有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初步评价,集思广益,让学生和教师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对于每位毕业生的设计作品都有一定程度的帮助。而在学生毕业作品最终提交完成之后,学校可以在毕业答辩前举行一次更大规模的公开评图,可以邀请国内外同类型的院校进行联合评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多专业的指导和意见,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不同院校相同专业的交流,从而提高专业办学水平,通过院校间的共同合作从而促进园林专业发展[4]。
4.4 支持竞赛促改革,激发学习动力
毕业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最后一门重要的课程,学生需要利用为期至少一个学期的时间去完成这门课程,然后在毕业之前提交一份按学校要求完成的作品。不同的学校对于毕业设计的考察标准不一样,学生只要通过毕业答辩基本上都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也正因为此,许多学生并不太重视毕业设计,有些仅仅是为了完成,因此设计作品质量不高,不利于园林专业长足发展。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历年的毕业设计总体水平不高,缺乏较好的作品,园林专业也缺少一定的办学知名度[5]。
为了激发学生的设计动力,提高园林专业办学水平,惠州学院园林专业从2016年开始,以“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作为毕业设计的基本标准,要求所有园林专业毕业生按照竞赛要求完成毕业设计,从设计选题到后期毕业展板的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严格地按照竞赛要求完成。作品提交后,先在学校内进行公开巡展,并评选出优秀的作品给予一定的鼓励。获奖学生根据自主意愿参加“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最后,参赛的19幅作品内有9人获奖,其中一人获得三等奖,学院也获得先进集体奖和优秀组织奖,这对于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来说是历史性的突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从一个侧面检验了园林专业的办学水平,同时参赛过程中与国内外不同院校进行了很好的交流,促进了惠州学院园林专业的发展[6]。
当然,作为毕业设计课程改革的第一年,2016年的毕业设计课程还是存在一定难度,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重新审视这门课程,并且要寻求最合适的道路。之所以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改革得到了一定的成效,离不开学院、教师和学生的一致支持:学院从各方面给予了园林专业支持,领导非常重视这次改革,并且拨款报销在毕业设计课程中学生的图册打印费和展板打印费,包括后期参赛报名费也是学院统一缴纳;园林专业的任课教师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学生的指导当中,孜孜不倦地对学生的作品提出自己的建议,并给予学生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园林专业毕业生大多都十分重视毕业设计,认真选题,努力构思,积极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基本上都能够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课程,且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5 Y语
惠州学院园林专业以“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为切入点进行设计课程的改革初见成效,但还需要继续努力和完善,在竞赛机制的引导下,以“设计主题”形式确定毕业设计选题,组建多元化的导师体制,在设计作品初步完成时进行公开评图,环环相扣,综合提高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总体水平,从而推进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改革建设。
参考文献:
[1]郭 晖,朱凤荣.基于转型发展下的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改革探索[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 24(5):82~84.
[2]刘乐嘉,张合平,姚世磊.从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谈独立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 2010(35):122~124.
[3]金敏丽,钱奇霞.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6):267~270.
[4]王艳安,安运华,刘乐承,等.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1, 08(2):262~264.
风景谈范文5
【关键词】地方风景地名 英译标准 历史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51-03
地名是人对某一特定的地理方位或地理区域的指称,有明确的指位功能和特定的社会文化功能。地名作为指称地点的符号,深刻地打上当地文化变迁的烙印,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人们对自然和历史的认知,是当地人们宝贵的文化遗产。风景地名更能反映某一地区、某一民族与某一历史阶段的地貌和物产特点、经济发展与历史变迁生存条件和等。因此,地名,特别是风景地名的研究,是对人类的历史文化记忆的研究。钦州是广西北部湾三大港口城市之一,广西政府把钦州港定位为临海工业港和大型临海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区域来规划。自此,钦州与东盟国家、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因此,对钦州旅游景点地名英语翻译,既要遵循国际交流的规则翻译,又要体现钦州当地历史文化的内涵。并且,提高旅游景点地名的英译准确性,更利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体现钦州文化软实力建设水平。
一、地方风景地名英译的历史与现状
林宝煊(1998)认为专有名词即地名的翻译,一般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名从主人”,指地名应按该人该地所属的国家或者民族的读法翻译。例如:日本的京都,当然不能按照汉语的读法读Jing Du,而应按日语发音译为Kyoto。美国的Los Angeles,应采取译名“洛杉矶”等。二是“约定俗成”,“约定俗成”指人名地名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已为大家所接受公认,不能按个人的喜好翻译。但是,中国地名注音没有统一的国际国内标准前,“约定成俗”的局面是比较混乱的。如我国的首都北京,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在英语中一直译为 Peking,苏州译为“Soochow”,“南京”被译为“Nanking”“中华”译为“Chonghwa”等类似译法的汉译英地名。我国翻译界把这种已经成为历史的人名地名翻译方法称之为“威妥玛式”译法。威妥玛式地名注音我国的地名方法在国际上影响深远。至今,这些译名也经常出现在国内外的部分媒体上,特别是在英语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
威妥玛是19世纪一位在中国任外交官43年的英国人,1867年,他撰写了汉语教科书《语言自迩集》,并发明了一套用拉丁字母注汉字地名的方法,众人称之为“威妥玛拼音”,成为当时国际对中国地名、人名及事物名称英译的译音标准。后来,翟理斯(H. A. Giles)在1912 年出版的《华英字典》(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中对威妥玛的标音系统略加改良,于是形成了新的汉字注音方案,被命名为“威妥玛―翟理斯式”(Wade-Giles Modified System)拼音方案。此种拼音诞生后,被广泛运用在外交护照的中文、人名和地名的译音、邮政电信和海外图书馆中文藏书编目等。
1906年,上海举行的“帝国邮电联席会议”对中国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写方法进行统一规范,并以翟理斯所编《华英字典》(1892年上海初版)中的拉丁字母拼写方法为主要依据,并决定不采用任何附加符号(例如送气符号等)以适合打电报的需要,这种拼音系统被称为“邮政式拼音(Postal Spelling System)”。后继续使用此拼音系统,也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拼写中国地名时最常用的系统。
“威妥玛―翟理斯式”拼法开拓了西方语言拼写北京话、普通话、地方话的历史,是西方人对汉字进行罗马字母标音的尝试,也是汉语拼音方案实施前的“前身”。但是,“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也存在很多缺点,首先,虽然保持了与英文拼法相近的一些特点,但不完全遵循英文的拼写习惯;其次,“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没有充分考虑汉语的语音特点,不符合现在汉语普通话的语音规律,此拼音方案的声母注音采用了西方前人用送气符号表示的方法,使得汉语普通话400多个音节就有160多个音节带有各种附加符号,造成书写方面有很多困难。实际使用时,送气符号又常被省略不用,使得许多不同读音汉字都成了同音字,如裘、仇、邱都拼作Chiu,汉字同音字有可能有不同的拼法,如柳、刘拼为 Liu和Lau,Liu为普通话音,Lau为粤语音;相同的汉字亦有不同的注音,如“孙”可注Sun或者Suen,同为“北”,却有Pe、Pei、Peh几种拼法,湖北拼为Hupeh,河北拼为Hopei。再如青岛拼为Tsingtao,而青海拼为Chinghai,而南方方言的引入,更是增加了拼写的混乱,广东、广西和福建的地名拼法以当地方言如粤语、客家话、闽话音为准,厦门依照闽南方言拼成Amoy,香港、广州按照粤语拼“Hongkong、Canton”,“福州”拼为“fuchou”,因为当时国世界和中国均处于战争时代,无法制定统一的国际和国家标准,无论是“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还是“邮政式拼音(Postal Spelling System)”,都给国内外读者英译中国地名带来不同程度的混乱。
二、地方风景地名英译的原则
考虑到威妥玛式拼音方案在海外影响太深,为了捍卫中国的国家尊严,更为了结束威式拼音注汉语人名和地名在国内外引起的混乱拼法,我国政府在1958年颁布《汉语拼音方案》后,1977年派出代表团参加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明确提出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的国际标准译法,并得到会议的批准通过。据此,中国国务院宣布,从1978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律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以取代过去的“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拼写。ISO文献工作技术委员会在1981年把《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专有词语的标准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中国地名委员会与国家测绘局在1984年联合制定了《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部分)》,中国地名也得以有一个统一科学的英译系统。此后,中国大陆除了少数需要保持文化传统的场合外,如还使用威氏拼音注音的校名有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等,英美各国媒体现在都已将 Peking改为 Beijing,大多数国家是尊重中国的地名、人名使用汉语拼音注音中国地名的。
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和中国地名委员会的《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汉语地名中的专名英译原则按汉语拼音方案的注音音译,首字母大写且连写,不需连接符,通用名词即如“河、山、湖”等的类别名词一般意译,以人名命名的地名原则上也依照同名同译。这是行业公认的地名翻译总则,并衍生出四大翻译方式:音译、直译、意译、音译加意译。扩展之后,再加上音译加直译、直译加意译等。传统汉语地名英语翻译的四种方法则为:
1.专名(单音节词)+通名地名结构
通名视为专名的组成部分,专名音译并连写,通名意译与专名分写。例如:
泰山Tai Mountain,黄河Yellow River,西湖the West Lake,渤海the Bohai Sea
2.专名(双音节)+通名地名结构
专名音译连写,通名意译与专名分写。例如:
桂林市Guilin City
3.以人名命名的非自然实体地名
姓和名按规则分写,英语翻译方法按传统习惯处理。
(1)人名+通名。例如:
廖仲恺纪念馆Liao Zhongkai Memorial
(2)人名+ ’s +通名。例如:
中山陵Sun Yat-sen’s Mautoleum
(3)the+通名+of+人名。例如:
岳飞墓the Tomb of Yuefei
4.以人名命名的自然地理实体地名
人名的姓和名则应连写,且不加定冠词。例如:
鲁班路Luban Road,尚志市Shangzhi City
内学界如陈福季(1991)简单地归纳出我国风景名胜命名13种形式。任小玫(2009)则综合变通为7种,笔者据其规则举例:
第一,通名+of+(形容词+)专有名词,如国清寺(Monastery of Serene Realm)、独秀峰(the Peak of Unique Beauty)。
第二,通名+of+数字+专有名词,如万春亭(the Pavilion of Ten Thousand Springs)、五百罗汉山(the Mountain of Five Hundred Arhats)。
第三,通名+动词不定式,如镇海寺(the Temple to Guard the Sea)。
第四,通名+定语从句,如鬼见愁(Sights That Discourage Devils)、飞来峰(the Rock That Flew Here)。
第五,修饰短语+介词短语,如苏堤春晓(Spring Dawn at Su Causeway)。
第六,名词+ ing短语,有些表示动态的景点名称描述逼真,如迎客松(the Guests Greeting Pine)、三潭印月(the Three Pools Mirroring the Moon)。
第七,ing短语+介词短语,如柳浪闻莺(Orioles Singing in the Willows)。
上面几种并不是严格按照国际和国家标准的模式来英译,中文的某一些景点只是描述性的,有时候专名和通名都没有,如上面第七种。因此,我们对风景地名的英译不能走进“一定抱定规则”的“死胡同”。程昌宏、谢恩荣(2008)也指出,地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如只按照我国规定的地名规则采用汉语拼音直译,那么,英译出来的地名在指称、语义、语用三方面都不能传承地名在汉语中承载的内涵,丢失地名所承载的意象,甚至会出现歪曲。当今社会交流日益国际化,全部采用汉语拼音音译地名,会阻碍世界对中国地名承载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了解。
三、地方风景地名英译的策略
关于地方风景地名的英译,笔者发现一个现象,有些风景地名英译,并没有搞清楚地名中的专名和通名构成,采取了不恰当的英译方式,造成地方风景地名历史内涵的消失;另外,某些地方风景地名的英译,死抱着“地名必须按照国际标准与国家汉语拼音音译法”和“专名音译,通名意译”的规则,有时英译出来的地名会歪曲当地风景地名的历史内涵。因此,笔者认为,为了避免译名混乱,除了城市地名应严格按照国际和国家标准采用音译外,对于地方风景地名,应采取如下的英译策略:第一步,先分清地名的构成,哪一个词为专名,哪一个字为通名。第二步,分清地名的专名和通名构成之后,再确定地名的专名究竟是来自人名的专名还是属于“数字+专有名词”的类别,如是人名的专名,则采取直接音译法翻译,如是后者,专有名词则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下面,笔者以钦州当地关于钦州风景地名英译的争论为例,谈谈如何分清风景地名的专名和通名,而且,对于含有“数字+专有名词”类专名的地方风景地名,专名采用怎么样的意译方法,更能保留地方风景地名历史文化。
2014年11月18日,钦州当地人们就钦州的风景地名如三娘湾、五皇山地质公园的英译有过激烈的讨论。有网友对钦州市多处旅游景区指示牌翻译表示异议,认为景区地名应据习惯直接音译,比如“三娘湾”应该直接音译为“San Niang Wan”,而不应按照指示牌上的“Sanniang Bay”来翻译。
钦州市外事侨务办公室翻译室提出,旅游景区指示牌目前没有完全绝对统一的英语翻译标准,景区地名英译通常根据准确、易懂、译文习惯以及对外接待的经验进行翻译。
广西师范大学有一名英语翻译老师则认为,根据广西2009年出台的《公共场所汉英标识英文译法》地方标准和相关规定,“五皇山国家地质公园译为“Mount. Wuhuang National Geo-park”,符合相关翻译规定。
这则新闻引起当地一名在美国乔治亚大学攻读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的注意,并提出,不是所有的地名都是采用汉语拼音直接音译,应先看有没有约定俗成的官方翻译,比如颐和园的官方翻译是“Summer Palace”。如无官方翻译,可选择汉语拼音直接音译。因此,三娘湾翻译成Sanniang Bay比直接音译更好,外国友人更易理解,不然,外国游客不清楚三娘湾究竟是一个海湾还是一座岛屿。
在中国生活了8年的广西大学美籍教师Loren认为,直接音译的地名不容易了解景点的具体信息,对于外国客人,他们更迫切想知道旅游景点是一座山还是一座庙。
这则新闻反映了当前民众对世界交流中本地地名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的关心,从而关注到本地地名英语翻译的正误,这是一种好现象。从地名英译的标准与变通,笔者在本文浅议这几个钦州风景地名的英语翻译。
要准确传达钦州风景地名的文化内涵,必须先来了解一下这几个地名的历史传说。
三娘湾最被人公认的一种传说是这样的:相传三娘湾原来只居住着三位英俊的小伙子,他们共同生活在一条船上,共用一张网,相依为命。一天,三位仙女下凡,无意发现这个独特的海湾,和三位勤劳的帅小伙芳心暗许,决定下嫁凡间。玉帝经不住三位仙女的苦苦恳求,允许她们暂住海湾三年。于是,三位丈夫出海打鱼,三位妻子在家织网,生儿育女,家庭美满,过着幸福的凡间生活。三年后,三位仙女不舍得凡间的丈夫与孩子,没有按时回归天庭,玉帝不见仙女回来,大怒,连续几月掀起狂风恶浪,吞没渔船。三位娘子并排站在海边,顶着狂风恶浪,倔强地苦候丈夫归来,后来化成三柱花岗岩石,并排站立在美丽的海湾边上。人们被三位仙女和三个小伙子的勤劳勇敢和坚贞爱情所感动,每逢节日捧来香烛供品敬献三娘石,以表示对先人勤劳勇敢、坚贞爱情的敬意。
五皇山的传说更为有趣,相传3000年前,五皇山原来被叫女儿国,阴盛阳缺。慈悲的南海观音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繁衍子孙的局面,奏请玉皇大帝出面帮助,玉皇大帝有感于南海观音的慈悲胸怀,下旨派遣一名法力非凡的阳神下凡到五皇山相助。阳神不辜负圣望,下到五皇山不久,女儿国同时生下五个皇子,均英俊潇洒,才华逼人。玉帝大喜,特意把五个皇子接上天宫,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几十年后,这五个皇子个个都子孙繁盛,开枝散叶。从此,女儿国的阴阳平衡了,不再称之为女儿国,改称五皇州。
从历史传说我们了解到,三娘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指三个仙女。第一种译法“San Niang Wan”是完全拘泥于国际标准和国家的地名必须采用汉语拼音直译法,正如外国友人说的,只看到“San Niang Wan”的地名标识,根本不知道三娘湾究竟是一个海湾还是一座岛屿。“Sanniang Bay”是参照“以人名命名的自然地理实体地名,人名的姓和名的规则应连写,且不加定冠词”的译法,与三娘湾历史传说的文化内涵不符。无疑,“Sanniang Bay”比“San Niang Wan”传达更多的指称和语义意义,但没有起到真正的语用作用,也没有很好传达三娘湾历史文化的内涵。另外,网络上还有把“三娘湾”翻译为“San Niangwan Bay”,这个英译混淆了地名里面专名和通名的范畴,“三娘”无疑是“三娘湾”这个地名里的专名,“湾”则是表示地名类别的通名,译为“San Niangwan Bay”,则是把“三娘湾”全部作为专名来音译,后面又加一个表示类别的通名翻译“Bay”,这个翻译是引起语用误解的英译,更为不妥。笔者认为,可参照任小玫(2009)“通名+of+数字+专有名词”的译法, 专名“三娘”不宜按人名的专名直接音译为“Sanniang”,宜意译为“Three Fairies”,“三娘湾”则英译为“the Bay of Three Fairies”更能传达这个风景地名的历史内涵。同理,“五皇山”的“五皇”是此地名的专名,但不是来自人名的专名,而属于“数字+专有名词”的专名,不应按人名直接音译为“Wuhuang”,应意译为“Five Princes”,五皇山国家地质公园翻译为“The Mount. Of Five Princes National Geo-park”,比原译法“Mount. Wuhuang National Geo-park ”更能传神地表达五皇山历史传说的文化渊源。
综上所述,我们翻译地方风景地名的时候,单纯采纳拼音直接音译的译法,远远不足以解决生动、复杂、多变的英译需求,也不能说清地名的来龙去脉,更不能体现中国地方历史文化的内涵。地方风景地名的专名,一律采取汉语拼音音译,有时不能传神地表达地名的确切意义,更不能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的风景地名历史文化。因此,地方风景地名的英译,不必完全拘泥汉语的音译习惯,在遵循国际与国家的地名英译标准的基础上,应灵活保留当地风景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尽可能保留地名的原貌和体现中国文化特色。这样,地方风景地名英译既能提升地方的经济与国际声誉,又能真正体现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福季.中国风景名胜的命名原则[J].地名知识,1991(4)
[2]林宝煊.谈“名从主人”与“约定俗成”[J].外Z学刊,1998(4)
[3]贾秀海.旅游文化景观术语英译技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6)
风景谈范文6
关键词:环境恶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 TU98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业内越快越重视园林景观设计。这一设计内容涉及到了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在设计规划的过程中要保证设计的科学性与公平性。而随着生产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也是越来越明显。人类一方面在深刻的反省中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谋求建立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关系,以图重建已遭破坏的家园;另一方面,新时代的来临使人们更加需要建立一个融当下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生活方式、面向未来的更具人性的、多元综合的理想生存环境空间,这是新时代赋予景观设计工作的一个难题,也是一个挑战。
1、城市风景园林规划的作用
1.1城市风景园林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风景园林规划的首要目的就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众所周知,在我国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化工产业不断扩大的同时,环境污染带来的灾害,成为了我国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早些年的乱砍乱伐,造成了今天的土地沙漠化、洪水、泥石流……树木阻挡不了水土的流失、抵抗不了风沙的侵袭、其他动植物没有良好的栖息场所。而绿色植物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大气的天然屏障,维护生态平衡最重要的因素。此外,绿色植物,还可以大量吸收有害气体、粉尘等来净化空气,并能够起到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减小噪音、防尘、防风等作用,全面改善了城市生存环境。
1.2城市风景园林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近些年,我国开始加大对城市风景园林的建设,这不仅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更提高了城市的整体面貌,象征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随着我国城市风景园林的不断完善,布局规划更加合理,配套设施越来越齐全,居民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在这里,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可以开展各种科普知识与活动来丰富头脑,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
2、城市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2.1体现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特点
首先,在风景园林的布局设计上,要结合当地城市的地形因地制宜,在选择上应做到:巧妙利用原有地形并结合自然环境,达到设计要求。
2.2 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应选择适合的植物
在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上,植被的选取很重要。根据风景园林所处的地形对需要种植的植物进行选取,所选取的植物不但要符合设计整体主题规划,还要考虑到周围环境因素对植物的影响,如气候、空气湿度、土壤性质等。对于植物品种的选择,基本树木以乔木,灌木、银杏、松柏等居多,还根据设计需要适当引进种植一些名贵品种的植物。草坪多以种植苜蓿草、狗牙根、小野菊等,这些植被具有耐活、易养护、净化空气等特点,所以是种植风景园林的最佳选择。
2.3考虑到城市风景园林的艺术性
城市风景园林的建设不仅在于改善环境,提高环境指数,更在于带给人们愉悦的心情,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让辛苦奔波于工作的人们在休息时能够远离城市的喧嚣,放下紧张的情绪,扔掉压力与烦恼,遨游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之中,体会那独有的一份宁静与安详。风景园林的整体艺术设计在于设计者怎样运用已有自然景观加以装饰,迎合风景园林的整体设计主题。
2.4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需具有一定景观性
所谓景观性,就是指让不同种类的植物体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每种植物都有其各自特点,例如,颜色、形状、特性、观赏性、生态性等。利用植物间的品种、色彩搭配,摆放空间的整体风格等营造出不一样的意境,可以令整个风景园林表现出不一样的美感,使其更具观赏价值。例如春季,是一年新的开始。俗话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那么在品种与色彩的选取上就应该配合春季应有的特点来搭配,这样便可以大大提高风景园林的景观性。
2.5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应考虑到其功能性
在规划一个城市风景园林前,首先要考虑到其带来的功能是否符合人民需要。我国有很多城市的风景园林只注重观赏效果,却没有实用价值,设计虽然美丽,但是却没有考虑到人群的需求。例如,供给人们休息的座椅比较少,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人们无法驻足停留,大大降低了园林的使用率。
2.6城市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中应考虑到其舒适度
一个城市风景园林的好坏,并不在于它的设计有多豪华,它的建筑材料有多贵重,而是在于它能提供给人们一个方便舒适的环境,让人们能够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在这里得到放松。所以,一个人性化的设计思想便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应考虑到老幼的活动场地,在设计时应规划出一个专门的场地供给老人和小孩。残疾人也是规划设计里应该考虑到的,由于残疾人的出行非常不便,所以应开辟专门通道供给残疾人。
2.7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应符合本土文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而且民族种类繁多,所以各个城市受自然因素影响,其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风俗习惯等都大不相同,并且,一个城市在历史的沉淀下遗留给人们的文化也有着很大区别。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独有的象征,也是我国文化的荟萃,更是科学技术的结晶,所以,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结合城市的本土文化把风景园林建设成一个具有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场所。
2.8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应适当节约成本
虽然近几年科学技术的迅速发,但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并且各种资源的分布不均匀,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差异,甚至有些地区仍未脱离贫困状态。所以,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我们应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规划设计中,尽量利用现有资源,做到细心搭配、合理改造,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3、我国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在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上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在设计上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例如:一些设计上往往只重视市区的风景园林建设,却忽略城区的原生态风景园林,致使城区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过度种植草坪而忽略乔木、灌木的重要性;一些城市风景园林在设计上过度追求欧美风格,忽视了具有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气息的风景园林;在一些设计中,仍然出现抄袭、套用已有建筑模式、没有创意等现象,使得城市风景园林变得普遍化、大众化;缺乏完善的政策及建设体制等。为此,我们需要做的是:完善城市风景园林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改正、提高设计标准,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强化规划设计工作、我们在不断吸取国外设计理念的同时,不要盲目的套用在我国的风景园林设计中,更应该结合我国固有的自然生态景观,结合我国本土文化进行设计。
结语:
在今后,我们不但要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设计理念及经验,还要不断创新,逐渐完善,打造属于我国独一无二的城市风景园林。只要我们用心做,每个设计过程都严格按照要求,一定可以创造出高品质的风景园林作品,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提供给居民一个良好的休息娱乐场所。如果我们能够坚持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正视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认真解决其中仍存在的问题,那么我相信,我国的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一定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并且成为我国文化的象征。
参考文献:
【1】陈双.城市规划概论,科学出版社,2009,02.
【2】魏晗.浅谈现代景观设计的形式表现[J].小城镇建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