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面板数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面板数据范文1
首先,我们先要登陆宝塔后台,可以在左则看到一行菜单栏。
找到数据库这一行,点击进去。
来到这个界面,我们可以看到:添加数库,root密码,phpMyadmin三项功能。如果你还没有创建数据库呢,先创建好再导入数据库。
如果你只需要导入数据库,那么你只需要点击:phpMyadmin菜单入进数据库。
选择上方的导入菜单执行操作。
这里我们只需要点击选择从计算机上传,找到你本地要导入的数据库文件,点击确定即可完成。
面板数据范文2
关键词:R&D;GDP;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0-01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手段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R&D投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Aghion el al.提出了基于R&D的内生增长模型,指出研发投入可以加快经济发展。之后,姚洋研究了R&D投入有助于企业生产力的提高。众多学者研究认为,我国 R&D 投入效率偏低,应当优化 R&D 投入产出结构,提高 R&D 效率。针对目前我国的现状,本文将用面板数据定量研究R&D增长对GDP增长的直接作用,测算二者的数量关系,为评价分析我国的R&D效率提供直接依据。
二、研究设计及数据分析
为探究R&D增长比率与GDP增长率的关系,拟建立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2000到2010年的GDP数据进行统计,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计算出实际的GDP增长率,同样计算得到R&D增长率。(R&D统计范围为研究与开发机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大中型工业企业。)
在eviews6.0中构造面板数据,面板数据模型( panel date model)综合了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两方面的信息。面板数据具有控制个体异质性、提供更多的样本信息、减少模型的共线性,提供更多的自由度的特点,可以更好的识别和度量其他模型无法发现的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
一个平稳序列的数字特征(均值、方差、协方差等)是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可以通过建立模型拟合过去的信息,来预测未来的变化,但大部分趋势性较强的经济变量,通常都是不平稳的,很难通过已知序列的信息去推测整体的变化趋势。为了避免伪回归,确保估计结果的有效性,必须对面板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而单位根检验是检验时序平稳性的有效方法。分别对GDP和R&D进行单位根检验。
图1:GDP单位根检验
图2:R&D的单位根检验
由单位根(平稳性)检验,在GDP序列的单位根检验中,只有一项检验的概率值小于0.05,故接受原假设,认为GDP序列非平稳即存在单位根。在RD序列的检验中各种方法都拒绝原假设,认为该序列为平稳序列。
面板数据中有平稳序列也有非平稳序列,则认为变量之间为非同阶单整。此时,为避免造成虚假回归,不能直接进行协整检验,也不能对原序列回归。故对GDP一阶差分。一阶差分后,再次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显示为平稳,两个序列为非同阶单整,协整的前提是同阶单整,不能进行协整检验。对模型进行回归,首先要确定影响形式。经计算,模型Hausman Test的统计量是0.020179,P值为0.8870,P值大于0.05,接受原假设:随机影响中个体影响与解释变量不相关,可以将模型设定为随机模型。具体有三种模型,进行分别检验,结果如下:
图3:变系数模型:
图4:固定影响模型:
图5:不变参数模型:
经计算,F1=0.4428 F2=0.7124 ,查F分布表, F1
三、结论
由此可见,我国的R&D对GDP的贡献效率较低,仍需要加大力度鼓励及推进R&D投入,促进经济结构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琳.中国研发投入及其产出效率省际比较研究[M].2014,06.
面板数据范文3
[关键词] 出口额;专利合作条约;面板数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25
[中图分类号] 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036- 03
1 引 言
专利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创新活动的重要指标,也代表了该地区的科技实力。专利战略已成为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重要手段,尤其对跨国公司而言。我国专利制度运用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国内发明专利不仅在数量上远低于国外发明专利,在质的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外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出口导向型制成品行业。
对外专利申请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国外市场布局知识产权战略扩大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对外专利申请可通过PCT途径和非PCT途径。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为专利合作协定,专利合作条约是专利领域的一项国际合作条约。它主要涉及专利申请的提交,检索及审查以及其中包括的技术信息的传播的合作性和合理性的一个条约。PCT并不包含专利的授权,并且不受理外观设计和商标等的保护申请。自采用巴黎公约以来,它被认为是该领域进行国际合作最具有意义的进步标志。PCT是对巴黎条约的补充,它是在巴黎公约下只对巴黎公约成员国开放的一个特殊协议。申请人只需提交一份申请即可向多个国家进行申请。PCT的主要目的在于,简化以前确立的在几个国家申请发明专利保护的方法,使其更为有效和经济,并有益于专利体系的用户和负有对该体系行使管理职权的专利局。PCT制度自1978年开始运作后,受到了国际申请人的普遍欢迎。在20世纪90年代,PCT制度日趋成熟,成为国际申请的主要途径。截至2008年l0月1日,PCT成员国已由2000年1月的105个增至139个。
近年来我国逐渐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在PCT申请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2005年,我国PCT申请量已经超过2 500件,在全球PCT申请量排名中,首次跻身十强;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PCT申请数量不振,增速仅为2.32%,而我国PCT申请量达到6 089件,占全球PCT申请量的3.7%,更超越英国排名世界第六位,同比增幅11.9%;2009年,由于受金融危机持续影响, WIPO估计全球PCT申请量下降4.5%,然而中国PCT申请量在危机中实现了逆势增长,增幅达到30%。中国在PCT申请方面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绝对数量依然落后。据统计在PCT申请中前15大申请人来源国中除了中国和以色列,其他全部为OECD国家。
保护出口产品是企业申请PCT的主要原因,拥有国外专利对出口企业开拓市场,促进贸易起到很大作用。尽管我国是出口大国,但是在出口中产品蕴含的专利却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2009年中国每向美国出口一亿美元的高新技术产品,相应地在美国申请2.3个专利。2008年韩国每向美国出口1亿美元的高新技术产品,相应会在美国申请64件专利;日本每向美国出口1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会在美国申请157件专利,与中国的2.3个形成鲜明对比。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
专利作为技术创新的产出被许多学者应用在经济研究中。Soete(1981)运用截面数据模型,表明科技活动(由美国专利授权数衡量)对贸易发展有积极的效应。Laursen(1999),以19个国家的17个制造业部门为研究对象,使用贸易数据和美国专利数据分析了技术变迁对贸易增长的影响,得出1965-1988年8个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技术变迁和出口绩效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并且一个国家积极进入技术活跃领域的能力越强,出口的增长率越高。
2.2 国内研究
随着知识产权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学者也对专利有了更多的关注。李平,孙灵燕(2007)构建国外专利申请的技术溢出模型,对国外专利申请包含的研发存量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对国外专利申请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外专利申请对中国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东、中、西部技术进步的贡献度存在差异。姚立民(2007)研究了技术创新如何影响出口绩效,结果发现在技术和出口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作用。杨波(2008)运用面板数据调查了不同国家的R&D投入与出口之间的不同关系。结果表明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R&D投入对出口的影响作用要较小。余道先和刘海云(2008)将在中国的专利分为国内专利和国外专利,结论表明国外专利对出口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国内专利。张经强(2010)构建了国外专利申请溢出的传导模型,运用计量回归方法,实证研究了国外专利申请溢出对我国区域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外专利申请在中国各区域都产生了技术溢出,这种溢出促进了地区技术进步,但由于国外专利申请溢出在各区域之间的传导存在差异,则对区域技术进步的影响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通过研究研发或者创新与出口之间的关系发现他们之间的正相关作用。但是很少有人研究PCT和出口之间的关系,PCT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渐成为跨国公司申请国外专利的主要途径,因此有必要研究企业对PCT申请的运用及PCT申请与出口的关系。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PCT和出口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PCT申请的重要作用。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 模型描述
本文运用各国的PCT申请数作为其将本国技术应用到国外市场的衡量标准,并计算这种国外专利布局战略对出口的影响。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分析2000-2007年的PCT申请量对2002-2009年出口的影响。选取中、美、日、韩、英、德、意7个国家为分析对象,由于专利申请到生效的滞后期,以滞后两年的PCT申请为因变量,以各国出口额为因变量,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计算对外专利申请对出口的影响程度。
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是最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的统计方法,面板数据可以克服时间序列分析受多重共线性的困扰,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变化、更少共线性、更多的自由度和更高的估计效率。面板数据模型是结合时间序列和横截面两者的数据进行分析。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提供经济的一个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它指的是在时间序列上取多个截面,在这些截面上同时选取样本观测值所构成的样本数据。面板数据对国际经济问题的研究是很成功的。例如,在研究专利申请对出口的影响时,单纯的时间序列,即选择单个国家在不同时间点上的观测值,只能计算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专利对出口的影响,而不能计算多个个体不同的影响程度,不能得出国家之间的差异对出口的影响,不能进行比较,而单纯的截面数据又不能反映专利对出口的长期影响。因此,采用面板数据选取多个时间内不同国家的对外专利申请和出口额为变量,可以比较不同经济实力的国家在长期内,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对外专利申请对其出口的作用。
横截面的异方差与序列的自相关性是运用面板数据时可能遇到的最为常见的问题。由于这两种现象都突破了古典回归模型的假定,这时候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 将是不适合的。
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yit= αi+xi tβi + μit(i = 1,…,n;t = 1,…,T)
式中,xit为1×K 向量,βi为K×1 向量;K为解释变量的数目。该模型可分为3种类型。
不变系数模型,在该模型中截距和系数都是不变的。
yi=α+xi β+μi (i=1,2, …,N) (1)
变截距模型,在该模型中存在个体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可以通过截距的不同体现出来,系数不变。
yi=αi+xi β+μi( i=1,2,…,N )(2)
变系数模型,在该模型中系数和截距都是变化的。
yi=αi+xi βi+μi (i=1,2,…,N) (3)
在如何选择模型类型时先建立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在模型中截距和系数都是不变的;第二个假设为在模型中截距是变化的而系数是不变的。由于本文研究的几个主要国家经济实力以及经济结构均有较大差别,存在个体差异,在经过对3个模型的估计之后,根据残差平方和通过F检验我们拒绝了假设一和假设二,即模型中的系数和截距都是变化的,选择第三个模型变系数模型。因此模型满足以下条件:
αi≠αj,βi≠βj,?坌i≠j(i=1,…,n;t=1,…,T)
3.2 数据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OECD(经济合作组织)统计网站,和中国统计局统计年鉴,以及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Statistics on Patent中PCT Yearly Review。其中出口数据选取的是2002-2009年美国、英国、中国、德国、日本、韩国和意大利7个国家每年的出口额,以美元计算,并以2005年的价格指数为基准,因此出口额是消除了价格影响因素以后的美元值。对外专利申请选取的是以上各国2000-2007年相对出口额滞后两年的PCT申请数据,单位为件。具体数据请见表1和表2。计算时对原始数据取自然对数。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Export是各国年出口额,各国出口额及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于OECD网站,其中中国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解释变量Patent,为各国PCT申请数,数据来源于WIPO网站的PCT Yearly Review。因此本文的初始模型为:
ln EXPORTit=β0 +β1ln PATENT it + μit(i =1 ~ 7 国家和地区;t =1 ~ 8 年)。相关数据如下:
4 计量结果
通过Eviews计量软件我们对变系数模型进行了估计,结果如下:
因此得出以下等式:
Log(export)USA=6.865 8-8.06+0.96log(patent);
Log(export)UK=6.865 8+29.54-3.29log(patent);
Log(export)JP=6.865 8-0.96+0.28log(patent);
Log(export)KO=6.865 8-2.78+0.47log(patent);
Log(export)CN=6.865 8-1.92+0.53log(patent);
Log(export)GE=6.865 8-12.69+1.56 log(patent);
Log(export)IT=6.865 8-3.12+0.59 log(patent);
5 结 论
通过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发现PCT申请对出口绩效除了英国以外都有促进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程度随着国家的不同而呈现差异。在所研究国家中,PCT与出口绩效之间呈现最显著的正相关作用的是德国和美国,其中德国的系数为1.56,美国的系数为0.96。PCT申请对出口有最大促进效应的是德国。在中国PCT申请对出口也有一定的促进关系,其影响系数为0.56。PCT与出口的关系在应该呈现负相关作用,并且该作用并不显著。所以我们不能确定英国PCT申请同其出口之间的确切关系。
在模型中,中国的截距为正值,这表明在不存在专利的情况下中国依然可以出口,这和中国的出口模式有很大关系。中国的出口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出口结构。但与此同时,这些加工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技术含量较低,包含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仅占出口产品的很小一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仍然是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所以即使没有专利,中国依然可以利用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优势实现出口。相反,美国和德国的截距均为负值,说明在没有专利的情况下他们的出口将会是负值,这更进一步表明了专利对这些国家的重要性。在这些国家出口产品以高技术产品为主,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来技术创新。
结果显示了在不同国家之间PCT与出口的不同关系。可以确定的是PCT申请对出口有促进作用并且可以帮助企业扩展国外市场。
尽管近年来中国的PCT申请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PCT申请数量同中国的出口规模是不相匹配的。对外专利申请还没有最大程度地促进我国出口,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PCT制度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很多企业对PCT申请的理解上存在偏差。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加大R&D投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建立自主品牌以开拓国外市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优化对外专利申请的资助政策,明确资助目的,规范资助范围和资助额度,提高资助效率,鼓励企业进行对外申请,尤其重视对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资助,有效提高专利收益。
(2)引导企业通过利用PCT制度进行国外专利布局,提高国际技术竞争力。有效利用PCT申请制度保护国外市场。但也要注意避免盲目申请。
(3)制定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对外专利申请政策。规范PCT申请,鼓励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申请。
主要参考文献
[1]K Laursen.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on the Dynamics of Trade Performance[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1999,10(3):341-357.
[2]Luc L G Soete. A General Test of the Technological Gap Trade Theory[J].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1981,117(4):638-660.
[3]余道先,刘海云.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基于专利授量的实证[J]. 国际贸易问题,2008(3).
面板数据范文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依靠最大化发挥比较优势,充分运用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凭借廉价的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实现了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中国经济总量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GDP从1979年的4 063亿元增至2012年的519 470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9.76%。然而,以TFP为标度的经济增长质量或效率并不高,根据测算,中国1979年~2007年TFP年均增长率在3.72%,而2008年~2012年则下降到2.21%。多年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使得国内资源、要素与环境的综合承载力急剧下降,劳动力、土地等廉价要素红利逐步丧失,再加上世界经济危机复苏趋缓、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使得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中国经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出口、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为此,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战略,选择适宜的技术进步路径以提升技术进步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在此背景下,亟需回答两个现实问题:一是中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是多种技术进步路径发挥协同作用的结果,那么,近年来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经济增长尤其是经济增长质量的效应如何?即技术进步路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二是不同技术进步路径的经济增长效应在中国不同区域有何异质性,如何权变选择适宜于本地区的技术进步进步路径?
自Romer(1990)在内生增长理论中提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技术进步路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现阶段关注的重点,不同学者由于在考察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样本数据等方面的差异,所得结果也并不一致。Mathews(2007)、孙建等(2009)等认为后发国家应该重视自主R&D这一技术进步路径来获取后发优势;李小平(2007)等人的研究表明自主R&D对生产率的增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吴延兵(2008)等人的研究表明自主R&D对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吴延兵(2008)等运用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国外技术引进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表明国内技术引进对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Lucas(1988)在外部增长学说中说明了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Alfaro和Charlton(2007)、傅元海等(2010)等利用相关数据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分别为不同质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和不同技术进步路径下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
可以看到,已有研究大多是围绕国外欠发达国家或中国国家层面展开,很少从分区域层面,且把不同技术进步路径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鉴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发展阶段的多样性(林毅夫,2004;卢宁,2010),应该基于区域要素禀赋的视角来选择适宜的技术进步路径。因此,本文运用2003年~2011年中国分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对自主R&D、技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考察了中国不同区域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差异性。本文的后续部分结构安排为:第二部分是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第三部分是估计结果与讨论;第四部分是结论与启示。
二、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 模型设定与变量解释。本文研究技术进步路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且技术进步路径包括技术引进与自主R&D。技术引进包括直接技术引进和间接技术引进,直接技术引进又包括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引进;间接技术引进包括外商直接投资。而林毅夫等(2004)认为经济增长可分解为投入要素数量的增加、投入要素质量的改进和投入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本文重点考虑投入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借鉴吴延兵(2008)的处理方法,我们用TFP来体现经济增长质量或效率的产出,并将TFPit和f(?)定义为:
TFPit=?茁0exp[f(R&Dit,FTIit,ITIit,FDIit)]①
f(?)=?茁1lnR&Dit+?茁2lnFTIit+?茁3lnITIit+?茁4lnFDIit+?撞?茁jCTRit+ui+?着it②
将②式带入①式,两边取对数后,则可得:
lnTFPit=?茁0+?茁1lnR&Dit+?茁2lnFTIit+?茁3lnITIit+?茁4lnFDIit+?撞?茁jCTRit+ui+?着it③
上式中,TFPit代表第i个地区(省)第t年的全要素生产率;R&Dit代表第i个地区(省)第t年的自主R&D;FTIit代表第i个地区(省)第t年的国外技术引进;ITIit代表第i个地区(省)第t年的国内技术引进;FDIit代表第i个地区(省)第t年的外商直接投资;CTRit为控制变量,其中包括第i个地区(省)第t年的企业规模ESCit、技术能力TTCit、经济发展水平EDLit、经济外向度TEEit。μi为个体效应;?着it为随机扰动项。β0为常数项;β1、β2、β3、β4分别表示自主R&D、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引进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产出弹性;βj为控制变量的系数。
2. 数据说明。本文所使用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年鉴》,部分数据是根据原始数据进行整理而得到的。其中,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开发新产品经费、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或主营业务收入、R&D项目经费支出、产品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消化吸收经费、引进技术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有科技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和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均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出货值、工业销售产值、外商资本来和实收资本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年鉴》。其他数据是根据原始数据进行整理而得到的。
借鉴Fare等(1997)等的方法,基于投入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可以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表示。因此,在计算全要素生产率(TFP)时,用到的主要指标是地区的投入和产出数据。其中投入数据包括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产出数据包括地区年度企业产出。我们用工业总产值表示产出,并且用2003年为基期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其进行价格平减;用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表示资本投入,并且用2003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其进行价格平减;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表示劳动投入。由于工业总产值涉及到中间品投入,因此,用工业增加值估计的全要素生产率比用工业总产值估计的较准确。但是,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准确性以及可比性,在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时,我们选用的产出指标是工业总产值。我们用DEAP2.1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TFP)。由于获得的全要素生产率是环比指数,首先要将其折算到基期,然后再进行计算。我们以2003年为基期,并假设基期的全要素生产率为1。
三、 估计结果与讨论
我们运用Eviews7.2软件基于2003年~2011年中国分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对静态面板模型③式进行估计。在对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技术进步路径的经济增长效应模型进行估计时,我们运用了混合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分别进行估计。为了比较各种模型的估计效率,我们进行了冗余固定效应检验和Hausman检验,检验值的显著性水平均为1%。两种检验均表明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效率最高。下面我们分别对两种情况下的技术进步路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
1. 全国层次的技术进步路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由以上分析可知,基于固定效应的模型具有更高的估计效率。下面我们根据该模型来具体分析相关的变量。自主R&D、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引进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技术进步路径分别对TFP的影响。①自主R&D。无论在混合模型下还是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下,其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这表明2003年~2011年间,自主R&D对TFP的贡献开始显现,加大自主R&D有利于提高TFP,但整体来说,自主R&D对TFP的贡献率并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我国要素禀赋非均衡分布特征明显、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而自主R&D对TFP的贡献存在门槛效应,在我国自主R&D整体投入不大的情况下,对TFP的促进作用有限。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该继续重视自主R&D,以防止陷入技术陷阱,从而实现技术赶超(孙健等,2009)。②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引进。在三种模型下,其系数均显著且分别为负和为正,这与吴延兵(2008)等的研究结论不同。可能的原因在于,中国有能力购买国外技术,但是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能力较低,致使国外技术引进对FTP的作用不明显;而国内技术引进,无论是在林毅夫(2004)等提到的技术引进的成本方面还是咨询技术人员方面都比引进国外技术有优势。因此,中国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要加强对国外技术吸收能力的重视,提高技术转化率。③外商直接投资。在三种模型下,其系数均显著且为正。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这与傅元海(2010)等人的研究结论相同。因此,中国应继续扩大开放领域,逐步放开国家垄断但不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大中型国有企业,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契机,大力引进国外有较强资金、技术或市场优势的战略投资者,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在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对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显著为正;技术能力和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有负向影响;经济外向度则无显著影响。
2. 区域层次的技术进步路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不同地区的具有较高效率模型的估计结果。由估计结果可知,中国东、中、西地区的技术进步路径对FTP的作用存在差异。
①东部地区。仅国内技术引进的系数显著,且为正。而自主R&D对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没有显著影响。可能的原因是,东部地区多以"三来一补外向型"经济为主,且这些行业或企业往往对自主R&D还是国外技术引进的意愿还是投入能力都比较欠缺,这是该地区自主R&D和国外技术引进对TFP的贡献率为负的重要原因。这一地区服装、纺织、家电等产业集群发达,中小企业众多,集群内的共生关系与知识、技术外溢效应有利于技术的扩散与传播。这说明,东部地区尽管具有区域获取国外技术引进的成本优势,以及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但且没有发挥国外技术引进与自主R&D提升产业层次与TFP的作用,相反且陷入国内技术引进(更多的是初级加工品的简单复制与技术模仿)的路径依赖而产生自主R&D与国外高技术引进的惰性,这不利于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制约了该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当然国际跨国公司处于核心技术保护的考虑也致使该地区在国外技术引进尤其是核心技术引进迟缓的重要原因。②中部地区。模型结果表明,该地区受国外技术引进的影响显著,且为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较丰富的研发资源使得该地区倾向于购买国外的技术,国外企业出于对自身的考虑没有将先进的核心技术而是将落后的技术出售给该地区(吴延兵,2008)或该地区购买到先进的核心技术却无法掌握该技术。而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效率却不受其他技术进步路径的显著影响,自主R&D能力较弱、不重视国内技术可能分别是自主R&D、国内技术引进不显著的重要因素;介于具有丰富要素禀赋的东部和国家扶持政策的西部之间可能是使得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没有优势的原因之一。③西部地区。在西部地区,仅外商直接投资的系数显著且为正。可能的原因是,西部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西部大开发以来,该地区充分运用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后发优势,提高了TFP。而该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具有相对的比较劣势,自主R&D能力较为欠缺,对国外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不强,这使得该地区产业或企业更多依靠获取外商直接投资伴生的技术外溢效应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加大西部地区的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在更多的领域、更多的行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层次,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总量以及TFP的提高。
技术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出口外向度等控制变量,对不同区域FTP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技术能力在东部地区无显著影响,而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却对经济增长的效率有显著负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在东部地区对经济增长的效率有显著负影响,而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却无显著影响;出口外向度仅在中部地区对经济增长效率存在显著正影响,而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却无显著影响。而企业规模在三个地区对经济增长的效率均有显著正影响。
四、 结论与启示
面板数据范文5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距 公共支出 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模型
一、引言
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公共支出是一个重要因素,政府也越来越注重公共支出政策对经济的干预活动。地方财政政策的主要功能是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与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抑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无限扩大,实现不同区域间的公平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近来,国际上也越来越重视制度变迁和改革措施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当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试图获得一些对于中国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的解释和政策含义。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和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都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到区域经济领域。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的收敛假说,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提出了极具吸引力的预期。我国关于经济收敛性问题的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兴起,涌现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这些文献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区域经济存在明显的条件收敛趋势。从经济理论的发展看,研究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态的方向发展。
面板数据范文6
关键字:FDI;房地产价格;房地产市场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外资正以各种方式不断进入房地产市场,以追逐利润获取丰厚收益,从而使得房地产业已经成为继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之后的外商投资第二大行业。与此同时,伴随着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和热度空前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地产价格正在节节攀升,使得高房价已经成为与上学贵、看病难并称的新三大民生问题之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那么,不断流入房地产市场的外资是否对持续攀升的房价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呢,是否是房价上涨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呢?为了正确认识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将导致房地产价格泡沫的风险,我们有必要研究作为外资流入重要途径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针对FDI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问题,我国学者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刘洪玉(2002)从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房地产金融与投资开发的发展趋势等角度,探讨了国际资本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可能趋势以及国际资本进入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郑航滨(2006)利用利率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预期理论作为解释境外资本流入房地产市场的依据,研究了境外资本的进入对我国房价的影响效应。梁立俊,操陈敏(2007)通过采用VAR 模型对我国八年的商品房价格与房地产开发中FDI的投入额月度数据进行分析。证明FDI增长是商品房价格上涨的一个因素,同时FDI的冲击对商品房价格的增长是持续性的。范东君,单良(2009) 基于1999―2006年省际面板数据,研究房地产开发利用FDI以及其他因素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并计算出各个要素对房地产价格上涨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发现FDI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具有正向作用。黄书权(2010)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我国FDI与房地产业发展、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FDI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有正向的推动作用。
总之,多数学者是通过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了FDI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这些研究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与此同时亦忽略了我国各省份间FDI水平和房地产发展状况的差异。
三.理论模型
为了研究FDI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我们将各省房地产价格作为因变量,而自变量中,供给方面可设变量FDI、国内投资额,需求方面设置变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并加入CPI以剔除价格水平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由于本文是基于全国31个省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故该计量检验涉及对面板数据的处理。本论文是对31个省分别进行估计,需要考虑各个省的差异,故采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来说明FDI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此外,考虑到截面个数较多而时间序列个数较少,采用了截面加权回归的方式进行检验。因此我们可以构建如下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方程来反映FDI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式中,下标i、t分别代表省份和时间,P为房地产销售价格,ID为房地产业国内投资,IF为房地产业外商直接投资,Y代表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CP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表示与各地区相关的、时间上恒定的因素,为随机扰动项。在自变量中,考虑到供给因素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滞后,我们采用其各省份前一年的指标,使得分析更加合理。此外,为了消除解释变量间的异方差和自相关性,可以对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取自然对数进行模型改进。
四.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本文根据中国1999―2007年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上述模型对FDI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8),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1999―2008),并经综合整理所得。其中,对数据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2.实证过程与结果
本文选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模型分析FDI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根据整理的数据,利用eviews6.0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得到如下计量结果,其中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估计结果为下式,反映各省(市、自治区)差异的的估计结果为表2。
从上式可以看出,国内投资、FDI、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四个变量大约解释了房屋销售价格变动的95%;其中, FDI的流入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为正,回归系数为0.008831,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由于各变量均取自然对数,这就意味着FDI流入房地产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房地产价格就会上升0.008831个百分点。此外,表2说明了我国31个省之间由于地域的差异所导致的房屋销售价格的显著差异。
从上述计量结果中可以看出,FDI对我国房地产的价格上涨有正向的推动作用,但其影响有限,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为谋求丰厚的投资回报,FDI利用我国房地产市场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趁机通过操纵市场来推高房价,并导致境内民间资金的跟风入市,从而进一步炒高房价,使得房地产价格与真实价值脱离。因此,FDI对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另一方面,由于流入我国的FDI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其占FDI总量超过60%,而房地产业作为FDI流入的第二大行业,仅占FDI总量的10%左右。因此,实际进入房地产业的FDI相对于我国庞大的房地产业资金总量来说是相对较小的,对房地产业的影响有限。
五.研究结论
对于上述实证结果,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FDI是置于房地产市场中的一把“双刃剑”,其在改善房地产市场资本结构,发挥外资企业在房地产开发中的技术、管理优势的同时,也将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和投机性使FDI短期内刺激房地产需求的增加,在供给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直接引发房地产价格的迅速上升。而当房价上涨到一定程度后,外资的大量流出将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很大冲击,从而引发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各种金融、法律手段和政策法规在宏观层面进行监管和调控,通过对房地产领域的境外资金进行合理引导,规避其不利影响,使之对我国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对此可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首先,要完善政策制度,引导FDI合理流向房地产业。从上述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现阶段外资流入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为使外资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有利于外商投资的政策,同时完善房地产市场监管制度,避免利用FDI进行投机活动。针对我国地区发展程度的差异,政府应积极引导FDI投向需要资金支持,有利于当地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区域。通过引进民间资本、加快资产重组的方式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使得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真正能够实现多元化、市场化、国际化,进而更好的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书权.我国FDI与房地产业关系的灰色关联分析.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02)
[2] 范东君,单良.FDI对我国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02)
[3] 梁立俊,操陈敏.FDI 对中国商品房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国物价,2007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