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

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范文1

1、每个人都会做错事,如果有婚外情发生,我首先要知道对方在什么情况下犯错。如果是玩玩而已,无意放弃家庭,只是一时行差踏错,我会酌情宽办。如果他是喜欢上第二个人,不会再回头,我会放弃争取,不会勉强。

2、我本来就可爱,还用装吗!

3、说真的,我面对歌迷时,和我面对街上一群不认识的人,没什么区别,他们可能知道很多关于我的事,可是我不认识他们,不知道怎么跟他们沟通,这方面我很笨。

4、没有人可以完全了解我,因为我自己也不了解自己。

5、我觉得性感是女人的一种气质,每个女人都会性感,只是在不同的时候性感,有的女人一看上去就让人感觉她很性感,我觉得性感是让人想亲近她,不管是男人女人。女人眼中的性感跟男人眼中的又不太一样,那是一种气质,跟衣服多少没有太大的关系。

6、我人生的每一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快乐和痛苦,它们全都交织在一起,所以没有完全的快乐,也没有完全的痛苦。如果让我来选择”最想回到以前的哪一段人生时光“的话,我情愿就这么继续下去。

7、不是你信佛就能抓住什么,而是通过信仰来发现自己。

8、有些原则,一定要坚持,不能各个都要妥协,我想做我认为对的事。

9、如果一个人本身并不复杂,那么人际关系就很简单,与处在什么样的圈子无关。

10、一个男人最重要的是正直坦白,不要我左右猜测、说一套做一套就OK了。我对男人的外形并没有一定的要求。当然,基本上我不喜欢多话的男人,但也不是所有寡言的我就会喜欢。

11、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永远依靠的,除了你自己。如果生小孩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这个出发点本身就不会有未来,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别人身上,包括男人、孩子、父母等等。那部分是不可靠的,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期待,就会对自己有压力,也会对那个人有压力,如果不如愿的话,双方都会产生怨恨。

12、我觉得,有哪个人不会做错事?本质上人性差不多就是这样,既然每个人自己都没办法完全不做错事,怎么去要求别人呢?所以我觉得多了解自己你会宽容一点。

13、每个人在精神和灵魂上都是孤独的,所以说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也可以说人的内心是古代的。每个灵魂都孤独,当你孤独时才是最清醒时,再怎么亲密的关系也有不能沟通的地方。( 经典语录)孤独不是说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的那种,人基本上不能完全沟通,我说的这种孤独并不是很凄凉的感觉,而是人在内心深处或本质上是不能完全沟通的,而享受孤独其实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14、我挺懒,跑步只坚持了两天;我抽烟,危害健康的表现;我直来直去,得罪人成了家常便饭;爱发脾气,不懂得控制情绪;我缺乏耐性,尤其对不感兴趣的事情,我自信也自卑,矛盾得要命;面对歌迷,总觉得尴尬,我不太积极,老想要放假;我不算太听话,父母也拿我没办法。 我不是偶像,别崇拜我。

15、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自己要找到自己需要进步的地方,我不会去评价,因为每个人都没有资格去评价别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有自己的一套,最多可能是善意去提醒,但没资格去评论或是批评。

16、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聪明和绝对笨的人,只有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和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人,但有些人一直做错却认为自己是对的,有些人从未想过错对,只是碰巧都做到了。

17、任性这个东西我承认我有,但你也未必没有吧。

18、等待的时候,我会心烦气燥。但我还是会等,我不会匆忙地就去做些什么。

19、婚姻最大的领悟就是更了解自己,我对感情很投入,而且爱情对我是非常重要的,但又不是没它不行,在爱情中我不喜欢受伤但也不怕受伤,每个人在恋爱中自己都是主角,所以当你是旁观者时,就会有自己的一些意见,但是现在主角不是他们,他们不明白我感受到了什么,我不要求所有人都明白我有什么感受,或是希望他们了解我的快乐和其他的事情,最好就是尽情去享受,别被周围的事影响。

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范文2

    (一)注重人物性格塑造

    人物性格的塑造可以说是任何文学作品的精髓,可以使作品蒙上一层淡淡的艺术色彩。现对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几个典型人物进行分析。1.夏洛克《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喜剧作品之一。其将夏洛克塑造成一个贪婪、爱钱、自私、残暴的反面人物。但也曾有人质疑夏洛克是否还带有正面色彩即对女儿的关爱,对民族矛盾的抗议。首先,对女儿的关爱,笔者认为没有。他的这种亲情早已被金钱冲得无影无踪。他在女儿带着财产私奔的时候,撕心裂肺地喊:“我的女儿呀、我的钱呀!”此时他呼喊的只能是他女儿带走的金钱,而女儿在他的心里充其量和那些钱平等。而在后文中夏洛克对好友杜拔尔的一番话中,他宁愿女儿死在他的脚下,而那些钱还全部在女儿身上,这足以说明夏洛克把金钱看得比女儿重要。其次,对民族矛盾的抗议,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夏洛克高举民族至上的招牌,实质上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他在眉飞色舞地盘算着要割掉安东尼奥一磅肉时,说了一些愤激的、俨然要为犹太人“声张正义”的话,但这不是因为民族矛盾,而是商人利益之间的争夺。因为安东尼奥放贷的时候是不收利息的,这势必影响了他的利益,所以他想借民族矛盾除掉安东尼奥。虽然他在口口声声地“鸣不平”,但他的行为并不符合人民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莎士比亚不仅仅直接描写了夏洛克的吝啬、残酷,还通过他对待女儿的态度,为犹太人“鸣不平”的行为反衬他的反面特征。可见,莎士比亚将夏洛克这个反面人物描绘得淋漓尽致、塑造得活灵活现!2.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中期四大悲剧作品之一。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认为,在文章中莎士比亚要塑造一个懦弱、多疑、优柔寡断的人。他因父亲的鬼魂而决定复仇,但在复仇过程中,他担心泄露心事,也害怕鬼魂说的是假话,还要为复仇找借口,因此错失了很多良机。比如第三幕中,哈姆雷特就放过了正在独自祷告的克劳狄斯,他认为需要等待更残酷的机会。莎士比亚故意将哈姆雷特塑造成这样一个人物,将他的复仇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即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可最终因能力、人物性格而导致悲剧。但故事的悲剧性不能归根于哈姆雷特的这些特征,莎士比亚表面上塑造的是一个懦弱、多疑、不果断的哈姆雷特,实际是要表现出新旧接替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哈姆雷特孤军奋战、寡不敌众,故事的悲剧可以上升到整个时代的悲剧。

    (二)言语丰富

    莎士比亚时代虽是英国文艺复兴时代,但是他的言语并不复杂,词汇丰富,很多句子成了英语中的典范,为英语辞藻的丰富做了很大的贡献。经典的词句:(1)Frailty,thynameiswoman.(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2)Betterawittyfoolthanafoolishwit.(宁为聪明的愚夫,不作愚蠢的才子。)(3)Discardtime,thetimehehasabandonedDiscardtime,andtimeisuptohim.(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4)Humanlifeisshort,butifthisdespicabletooshortlife,ittoolong.(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卑劣地过这短的一生,就太长了。)上述语句,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除了文学作品中用语经典,其文学作品中更是运用了大量的谚语、格言。这些语句是英语的精髓,更是我们英语学习者必不可少的学习科目。Alightheartliveslong.(豁达者长寿。)Acathasninelives.(猫有九条命。)Careisnocure.(忧伤无益,烦恼无补。)Alltheworld’sastage,andallmenandwomenmerelyplayers.(世界是个大舞台,男男女女都只不过是演员而已。)

    二、我国高校英语文学教育现状

    根据笔者多年大学英语教学的工作经验,我国高校英语文学教育现状令人堪忧。我国目前的应试主义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教育者和学生思想,实用主义观念更为突出。对于学生和教育者而言,一切都是为了以后学生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所以说大学英语文学教育也就被挤在教育的边缘[1]。据笔者所知,目前很多大学开设了英语文学课,但这些课程被学生和老师不约而同地给变相化了。注重的不再是文学方面的教育,而是语言类的教育。不可否认,英语语法、格言警句对英语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作为教育者,也不能忽视文学的教育,应把学生培养成德、智全面发展的学生。更甚者,大学英语文学课程完全被语言类课程所取代。无法想象,如果学生仅仅知道经典词句,而对其文学背景却不甚理解,那学生该如何将这些句子运用到词句中,如何将自己的情感与这些优美词句更好地融合呢?而英语专业的学生,较其他有一技之长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他们缺乏文学修养、人文底蕴,他们以后如何在社会立足呢?

    三、如何开展英语文学教育

    (一)要通读外国作品,培养文学兴趣

    目前高校英语文学的基本教育模式是“节选+分析”。可是很难想象,若不结合文章的前后、文章的社会背景,如何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作品节选会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只有完整阅读整部作品,才能理解作者所塑造的人物,所要表达的主旨。当然通读作品的前提是培养浓厚的文学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简简单单地照本宣科,比如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我们可以变学习课堂为表演课堂,分组表演哈姆雷特,让学生自己体会人物的具体心态,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在课程名称的设计上也应有所改观,可以用《莎士比亚戏剧舞台》,让学生能彻底改变对文学的看法。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如今媒体越来越发达,课堂不能仅停留在鉴赏层面,可以将动漫用于学习英语文学教学,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欣赏完动漫后再让学生去精读经典段落,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因枯燥而读不完全文,另一方面又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作者所塑造的人物性格、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等。另外,教师还可以建议学校举行文学表演大赛、动漫配音大赛、文学作品歌曲大赛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

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范文3

摘 要: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女权主义运动的经典作家之一,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实践为出发点,凭借着一个女作家敏锐的性别意识,努力探索女性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密切关系。囿于传统观念及文学写作规范的影响,她的焦虑是更深层次的,一是作家身份的焦虑,即伍尔夫对自身文学创新如何超越前代作家,如何摆脱传统写作规范以及自我超越的担忧;二是女性身份的焦虑,即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伍尔夫对潜意识中各种束缚女性创作观念的超越以及对女性叙事方式的探索。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20世纪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女权主义运动的经典作家之一,她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实践为出发点,凭借着一个女作家敏锐的性别意识,努力探索女性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密切关系。伍尔夫通过探寻女性的文化传统,发现从题材到语言风格上,男女作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于不同的生活体验,女作家无法在男性话语中找到适合她们的表达方式。理论的传统话语方式只是便于表述父权文化的价值观点。弗吉尼亚·伍尔夫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男权话语对女性思想表达的束缚。她呼吁女作家必须自己创造,将现有的语句修改变形,使之适合她们自己的思想的自然形态,使之既不被压垮,也不歪曲她们的思想。伍尔夫在自己的文学实践中不断地与传统的男性作家的创作风格相抗衡,积极寻求一种能充分表达女性真实处境的、又适合女性表达的艺术创作方法。这使得她在创新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前代作家影响的焦虑及自身女性身份的焦虑。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在其诗学著作《影响的焦虑》(Anxiety of Influnece,1973)中将文学的影响比作父子关系,“影响的焦虑是期待自己被淹没时产生的焦虑……像惧怕洪水一样惧怕前驱(父辈诗人——引者注)的新人实际上把某一重要部分当做了‘整体’,而这个‘整体’乃是构成其创造性焦虑的一切,是每一个诗人内心的幽灵似的阻塞剂”。弱势诗人只能模仿其父辈诗人,而强势诗人却能奋起抗争,挑战父辈诗人,形成俄狄浦斯式的对抗。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芭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中修正了哈罗德·布鲁姆关于影响的焦虑的理论,将“文学父子之间的俄狄浦斯斗争的弗洛伊德范例转变成女性主义的影响理论,用来形容在父权制文化与文学中的19世纪妇女作家的焦虑”。实际上处于18、19世纪在传统男权社会的各种社会道德规范束缚下的女作家就扮演了文学中“子”的角色,长期以来,艺术创造被视为是属于男性的领域,女性作家是被放逐者,她的存在是不被考虑的。吉尔伯特和格芭指出:“在男性中心的文学俄狄浦斯范式中,女作家被忽略,女作家在面对这样男权中心思想所建构的创造力与文学史图景,她的焦虑是更深层的。——一种对作家身份的焦虑。”“在尝试拿起那严格防范她们使用的笔之前,父权制以及其种种文本早已囚禁了妇女,使她们当个顺民;她们必得要从那些男性文本中脱逃,那些男性文本把她们当作‘无用的人’,拒绝给她们自主权,以防她们拿来弄出另一套来取代现在幽禁她们防着她们拿起笔来的权威。”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作过程是她与各种男权中心的文化的、语言的规范抗争的过程,也是对以男性为代表传统的文学权威挑战的过程。其所受的影响的焦虑是双重的,一是其作家身份的焦虑,二是其女性身份的焦虑。

1.作家身份的焦虑

伍尔夫没有受过任何成为一个作家的正式教育。她自己认为,作家的训练并不像美术、音乐方面的训练那么明确,而阅读、倾听、休闲都同正式教育同等重要。虽然她因被父亲剥夺了同兄弟们同样的受教育的机会而怀有怨愤情绪,但宽松的家庭氛围却为她提供了不同寻常的非正式教育。她在书籍的包围中成长,父亲的教诲给了她很大的鼓励:“阅读你喜欢的书,只因为你喜欢它,绝不要假装赞赏你并不赞赏的东西——这就是他在读书的艺术上唯一的教诲。用尽可能少的语言写作,尽可能清晰、准确地写出你的意思——这就是他在写作的艺术方面唯一的教诲。”她的阅读似乎并不遵循任何轨道,完全是接受天然喜好的指引。她的笔记本里写满了大作家的名字及计划要读的书目,但没有任何当代作家,因为她要同经典作品一起并完全用确实第一流的思想来陪伴自己。大量阅读、倾听及讨论使伍尔夫有自己的观点,为其成为作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伍尔夫在文学创作方面进行着雄心勃勃、令人嫉妒的自我训练,她的目标是“重铸”传统小说、传统传记和人物性格的传统处理方法,更重要的是她希望自己的创作能捕捉并描写现实生活中难以琢磨的许多东西。在创造性写作方面,伍尔夫被奥斯丁、梅瑞狄斯和哈代的成就震吓住了,她曾多次肯定并赞扬简·奥斯丁在创作中发明的恰合她自己的一种完美自然、形态绝妙的句法,她也努力使自己的眼光超越成熟完美。她的1903年的海德公园门日记和1906年-1909年的旅行日记是她在创造性写作方面所进行的描写练习,在想到乔治·艾略特时,她赞赏她的观点的差异创造性行为,认为智力的渴求一定会使女性的观点变得完满。伍尔夫在1906年夏天也首次从模仿性习作转变到妇女“观点的差异”上来。她在1908年到1910年间所写的传记评论中,强调人物生命中的若干动机、行为和侧面的一个个自发的随意的瞬间镜头的描写,这些都是她后来成为小说家至为关键的文学理论,她所审视和关注的是一个人生命中的隐秘、瞬间和隐晦的成长体验,而不是公开化的行动。1915年出版的小说《远航》是伍尔夫就如何表现人性中被忽视的东西所做的积极的探索。其实早在1908年该书已经动笔了,伍尔夫多次重写此书,她留下了五种草稿,此外还烧掉了很多。她想改变小说的形态,想进行现代艺术的实验,但这在当时对她来说是孤立无援的艺术抱负。由此可以看出她当时内心的躁动不安,她曾对克莱夫·贝尔说“我的大胆吓坏了自己”,她在大胆创新和传统小说的适度规范之间来回转向。1917年,她与丈夫伦纳德的霍加斯出版社的成功创办,使伍尔夫成为当时英国唯一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女人,她不需要向专业出版社的挑剔低头,也无须配合出版商的需求和邀约而更改自己的写作计划。到了1923年夏季,当她创作《达洛卫夫人》时,获得他人赞赏的需要被全部抛开了。在1923年6月19日日记中写道:“我感到仿佛匆忙之间卸掉了所有的舞会服装,赤身地站在那儿。”她完全摆脱了外部的影响,她忠实于自己、忠实于小说中的人物。从1932年起,她开始称自己为一个“局外人”,这便开始了伍尔夫生命中最后一次腾跃,1932年10月2日日记中写道:“……现在,我50岁了,我正做好准备要无所阻碍地、笔直地并毫不偏斜地射出我的弩箭,不管它们是什么。”

在伍尔夫的文学创作中,自身对其作品创新、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焦虑使其处于精神痛苦中,甚至多次精神崩溃。伍尔夫在其日记中大量记载了这种担心与忧虑。“就写作而言,最糟糕的是作者过分看重外界的赞誉。可以肯定,这个短篇(《邱园记事》)是得不到什么赞赏的。而我还会对此有些在乎。一大早的没人来说好听的,很难动笔。”(1919年5月12日记)“《夜与日》仍缠绕在心头,浪费了许多时间。乔治·艾略特从不读书评,因为别人的飞短流长会令她无法写作。现在我明白她的意思了。毁还是誉我并不特别计较,只是这些东西扰乱了心神。”(1919年11月16日)“今天下午我终于设想出一部新小说的新表现手法。……即结构松散,可以包容一切,同时,更接近主题,却又能保持形式和节奏的不变。”(1920年1月26日)“我将不再为取悦别人而写作,而作出改变,现在我完全是自己的主人,将来也是。”(1937年8月6日)

通过大量的阅读,伍尔夫发现传统的写实的创作手法已被前代作家发展到了极致,且已经形成一套潜在的写作和批评模式,已很难超越;更为重要的是在伍尔夫看来,这种创作手法已经不能充分地反映社会的真实状况以及人们的精神世界。作为一个作家,伍尔夫创造性地运用现代主义的手法来表现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她既完成了对前代作家作品的创新,又实现了对自身作品的超越,虽然这种超越是建立在巨大的精神痛苦之上。她对前人作品的梳理点评见解独特,创造了明显背离当时现存的文学的叙事模式,其作品蕴含的丰富的女性主义思想更是吸引了后世读者的关注。

2.女性身份的焦虑

维多利亚时代风行的淑女典范并不鼓励女性成为一个自由表达个人观点的作家。伍尔夫的成长受到已经内化于心的贞洁观念的影响,她常处于缄默状态。“作为一个女性,她常常会感到很难替复杂的思想状态找到适当的语言表述。……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女性和小孩都储藏着私人化的词语内涵,因为她们使用公共话语的空间受到了她们低微地位的限制。”人类学家认为女人在若干世纪中已将自己的知觉适应于男子的编码语言,从而成为了一个缄默的人群,习俗也认为女人出名是可憎恶的,她们的血液里流淌着匿名的意念。所以,弗吉尼亚在推测一个生在16世纪却想要写作的女人的命运时,相信她肯定发疯,开枪自杀,被人嘲笑,即使写作,也不会署名。勃朗特姐妹在文学创作中用男性化名就是对传统文化规范采取的一种策略,千百年来女性的缄默状态与作家所必需的心灵的自由、表达的自由形成一种的尖锐的矛盾,这使得女性作家在创作活动中充满了困惑与焦虑,即如何超越潜意识中各种束缚女性创作的观念以及探索女性叙事方式。

伍尔夫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为一个作家的,虽然父亲对她的教育相当开明,但伍尔夫对父亲总是沉默无言,甚至不敢出示自己私下里写的文章。她的含蓄克制是因为父亲在女性享有学识问题上的矛盾心态。父亲从不给她热情的鼓励,甚至在女性出乎他意料之外突然要表达思想时便会恼怒。在原则上,他认为女儿们应按照最佳的职业标准发挥其才能。而实际上,他认为体面的女人绝不应该侵犯男性专有的职业。伍尔夫也亲眼目睹了凯瑟琳·斯蒂芬(后来是剑桥大学纽南姆女子学院的院长),因为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身份备受冷遇,她批评性的谈话更是激怒了不少男士。伍尔夫处于思想表达的压抑状态,“我有一个女人的感情,但我只有男人的语言。”当她写作时感觉到:女性写作“缺乏一种传统规范,而一代人的工具对下一代毫无用处,又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问题”。所谓的“一代人的工具”是指成熟定型的传统写作规范,即男性作家形成的符合他们目标的小说写作技巧。然而,相对女性作家而言,伍尔夫敏锐地指出:那些工具可不是我们的工具,那些事业也不是我们的事业,对我们来说,那些传统意味着毁灭,那些工具意味着死亡。

在文学创作中,伍尔夫发现,要大声地表达她作为一个作家的声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对现存的语言无法表现的女性特有的感情建构一种表述方式,几乎需要疯狂的冒险。基于传统的“性别类比的思维习惯”,大男子批评家像对待妇女那样评判她们的作品:“妇女作品所受的待遇好像它们本身就是妇女,对它们的评论往往始于其胸围、臀围进行的学术测量。”对于伍尔夫来说,写作是一种革命行为,她与英国父权制文化及其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形式和价值观的差异是如此之大,以致她在落笔时充满恐惧和决心。因为语言和文化被压迫者攥在手里,要和他们争夺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胆略,但伍尔夫还是义无返顾地拿起笔,努力地抗拒和颠覆着父权文化。

作为一个女性意识极强的作家,伍尔夫有意识与传统小说中男性沙文主义相抗衡,努力建构女性自己的文学,积极营建一种与女性作家性别身份相吻合的适合女性表达且能充分表现女性真实存在的新的文学话语方式。肖瓦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中,依据女性自我意识发展的历程,认为西方女性文学发展经历了“女性特征的”“女性主义的”和“妇女的”三个阶段,即从女性作家模仿占统治地位的男性作家到女性作家采用多种文学方式表现时代女性再到女性作家运用独特的叙事方式表现真实的女性自我。伍尔夫的创作活动几乎跨越了这三个阶段,前期的是现实主义创作,主要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来表现社会生活,基本是对传统文学经典创作方法的模仿,如《夜与日》《远行》《奥兰多》,其中《奥兰多》塑造了“雌雄同体”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双性同体”的两性和谐相处的人类理想境界。后期其现代主义作品大量运用意识流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真实的内心世界,是叙述艺术的创新,她通过内聚焦、多视点的叙事角度,建构女性叙事权威;大量运用暗示、象征、隐喻等手法,强调语言的抒情性,张扬女性化的审美机制;意识流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感官印象”等手法,充分表达女性内心真实,丰富女性形象,打破传统男性文学中女性形象非“妖魔”即“天使”的失真局面,她的文学创作活动对于文学经典和男性所创造的文学传统而言,是一种颠覆、一种超越。

参考文献:

[1] [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M].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 [美]伊莱恩·肖瓦尔特.我们自己的批评.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 宋素凤.多重主体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4] [美]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格芭. 阁楼上的疯女人. 转引自宋素凤. 多重主体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5] [英]林德尔·戈登.弗吉尼亚·伍尔夫: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M].伍厚恺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6] [英]弗吉尼亚·伍尔芙.伍尔芙日记选[M].戴红珍,宋炳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范文4

1、不要为那些不愿在你身上花费时间的人而浪费你的时间。

2、不要去恨你爱过的人,不要去问分手谁比较痛,在一起是缘分,可是爱也会变冷,爱的背后不是恨,而是遗忘和宽容。不可以做朋友,因为彼此伤害过,不可以做仇人,因为彼此深爱过。

3、缘分就像一场魔法雨,能把最好的和最坏的都给你。伸手去接时,它在掌心里,有可能是一粒钻石,一颗水晶,或者根本就是一滴雨、一块冰,它可以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

4、让我们都把握好手心里的情谊,珍惜好现在。有时想想,人的一生,仅仅是一颗流星,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划过那么窄窄的一道痕迹,然后,变得无影无踪,消失于无边的尘埃中。因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握好缘分,珍惜好真挚的情谊呢。

5、岁月流逝,容颜苍老,永恒的誓言在时间的湍流中雕琢,看着那曾经百年修来的缘分,似一张纸钱,在昏黄的火焰中销蚀,我们不无感慨:红颜苍老待谁归。

6、你可以选择,但十之八九也是随缘而聚,随缘而散。有的你把握了,成了你的好朋友或情人,但更多的却只能与你擦肩而过,很快就走出了你的视野,成为路人。

7、爱的初期:是一种缘分,窃窃的喜悦在彼此的心间。爱的热恋期:轰轰烈烈的爱火开始燃烧,演绎着柏拉图式的爱情。爱的平淡期:爱情演变为一种习惯,彼此相互的依赖。爱情的危险期:爱情最经不起折腾,折腾淡化曾经的缘分,破坏已成的习惯。爱的终结期:经不起考验的爱情变成了悲情。

8、遇见你是我一生的幸福,在我的生命里,你是我的整个世界,而我会是你生命的全部吗?有几千年有几个轮回,我们能有缘分这样并肩在雨中同行,虽然时间很短暂,但你不知道我有多开心。

9、不要因为寂寞爱错人,更不要因为爱错人而寂寞一生,尝试信任才能得到幸福。缘分是本书,翻的不经意会错过,读得太认真会泪流。女人会记得让她笑的男人,男人会记得让他哭的女人,可是女人总是留在让她哭的男人身边,男人却留在让他笑的女人身边。

10、君住江之头,妾居江之尾,同饮一江水,这是地缘。如果因为爱的倾慕,结成连理,那就叫千里姻缘一线牵了。

11、人际间的缘分,是在生活中邂逅,又在生活中流失。有些人与你,也曾心心相印,也曾相携相扶,后来随着空间的阻隔和时间的流逝,那缘分也就由浓而淡,由淡而终至于无了。

12、一直在等一个人,一个懂得珍惜缘分的人,一个愿和我牵手相伴到老的人,一个跟我一样相信世间有真爱的人;一直在等一个人,一个关心我在意我的人,一个懂得包容体谅我的人,一个也许并不完美但懂得珍惜我的人;一直在等一个人,一个与我相亲相爱的人,一个我们相互都喜欢的人。

13、人是随缘来到世上的,从你诞生的那一天起,谁是你的父母,谁是你的兄弟,这种亲缘,是先天注定的,也是无法选择的。至于后来,你的老师和同学,你的邻居和同事,走马灯一样地在你眼前流动,那也是缘。

14、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悲伤;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声叹息;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无奈。()回忆的花瓣掠过心湖,泛起片片涟漪,爱不是千言万语,也不是朝朝暮暮,爱是每当午夜梦醒时,发现内心牵挂的依然是远方的你。经典语句

15、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16、缘分有时真的很神奇,在冥冥中便无声无息的注就了一切莫名奇妙的开始、光怪陆离的发生,始料不及的结束。

17、缘分拒绝功利。它在友谊上表现为真情,在爱情上表现为青纯。

18、世事如棋,人海茫茫,人与人之间能够相遇相知,或是相亲相爱,是必然,也是偶然。冥冥之中,自有一种说法或叫缘分的东西。

19、人生就是一个圆,从终点回到起点,能有幸一直陪伴到尽头的人是有缘的。从不相信爱无法相伴,也把相信离开是爱的表现。

20、缘是什么,缘是一次机遇的把握或流失,是人际间的分分合合,是生活中演绎出的许多恩恩怨怨,也是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

21、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22、我们的爱情,像你路过的风景,一直在进行,脚步却从来不会为我而停。给你的爱一直很安静,来交换你偶尔给的关心。以为自己要的是曾经,却发现爱一定要有回音。原来缘分是用来说明你不爱我这件事情……

23、有些失去是注定,有些缘分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爱一个人不一定要拥有,但拥有了一个人就一定要珍惜,不要等到伤害的时候才去乞求原谅,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去挽回。如果我不小心流下一滴泪水,那是因为我不愿意忘记你是谁。

24、缘分是今世的擦肩而过。缘分是前世不变的誓言,缘分是今生痛苦的约定。缘分是一次机遇的把握,缘分是一种爱慕的流逝。

25、缘起缘灭,缘浓缘淡,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能做到的,是在因缘际会的时侯好好的珍惜那短暂的时光。

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范文5

[关键词]冯氏电影;人物语言;修辞策略

冯氏贺岁片已然成为年末岁尾人们渴盼的一道不可少的文化大餐。从1997年开始,冯小刚共推出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手机》《非诚勿扰》等八部贺岁电影。这些影片以平民化的取材倾向,戏剧化的故事情节,游戏化的叙事方式,博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影片票房更是一路凯歌。幽默、调侃的冯氏贺岁片中,精彩的人物语言是其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其中的一些台词甚至成为令人津津乐道的年度时尚流行语。这与冯小刚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幽默诙谐的修辞策略

在电影中,幽默诙谐的冯氏语言主要通过以下几种修辞方法得到展现。

1 夸张: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夸大或缩小的描述的修辞格。冯氏台词引人发笑、制造夸张自是有独特的一套。

在《非诚勿扰》中,秦奋的征婚启事,相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这么一句:“您要真是一仙女我也接不住,没期待您长得跟画报封面一样看一眼就魂飞魄散。”这是秦奋对女方容貌的要求,他的这种说法,是从主观感受出发,又极力地夸大了这种感受,加上“魂飞魄散”这一本为贬义词语在此处的灵活使用,因此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喜剧效果也更加明显。

2 仿拟:仿拟就是根据言语表达的需要,模仿已有的词语、词组、句子或篇章格式,临时创造,融入新的表达内容的修辞方法。在新形式展示的同时旧形式的影响还在,所以仿拟出的语言形式,是不同意义的映衬和表达效果的叠加,具有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冯氏电影中主要运用了仿词、仿句两种形式。

仿词就是根据表达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的辞格。在《大腕》中,优优和王小柱给泰勒葬礼拉的赞助中,出现了大量的仿词:可笑可乐、报丧鸟、搜狗、硕士伦等。对知名品牌的模仿,既加深了观众的印象,又制造了喜剧的效果,非常“可笑可乐”。

《非诚勿扰》的片头有一大段旁白,最后一句是:“21世纪什么最贵?和谐!”

屏幕上分歧终端机的出现,伴随着一行字: “一切皆可解决。”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老贼黎叔的这句话已成为社会流行语。而在《非诚勿扰》中,冯小刚将这句话稍加改造,照应了分歧终端机的出现,将这一宏大的时代主题扣在那样一个机器(其实就是毫无用处的废物)上面,让人忍俊不禁。而“一切皆可解决”则是源于李宁众所周知的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的改造, “一切皆可解决”说明了分歧终端机的神奇作用,而影片最后风险投资人范先生拿着它欲哭无泪的画面却充满了极大的反讽意味。

3 别解;别解是故意曲解词语原来的意思,重新做出解释,以满足某种交际需要的修辞方法。在别解中,新词义突破了原词义的约束,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大腕》中对“成功人士”和“大师”的解释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形象地揭示了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挥金如土,精神世界极度空虚的社会现象。这里对“成功人士”的理解明显是错误的,而这个错误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话竟然出自一个精神病人之口,就显得尤其好笑并且让人回味无穷。

“什么是大师,就八个字,特立独行,哗众取宠!”

“什么是大师?”观众一听到这个问题,马上会联想起来那些有突出成就、并且德高望重的人。而王小柱却给出了“特立独行,哗众取宠”的解注,“大师”的原有词义与影片中所赋予新词义的迥然不同,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对那些所谓的艺术大师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和讽刺。

《非诚勿扰》,秦奋和梁笑笑在酒吧里关于爱情的探讨也充分利用了别解这一修辞手法带来的喜剧效果。

梁笑笑:“你相信一见钟情吗?”

秦奋:“我一看见你就挺钟情的。”

梁笑笑:“那气味相投呢?”

秦奋:“两个陌生人,一见面就一通乱闻,这可能吗?”

“一见钟情”“气味相投”两个多么文雅的词语,而秦奋却对它们进行了极其通俗的解释,“我一看见你就挺钟情的”,对美女示爱张嘴就来。对“气味相投”的解释更是偏离原意甚远,文雅之韵尽失,而激趣之感顿生。

4 反语:反语是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句子或词语来表达本意的修辞手法。在《不见不散》中,刘元说李清:“你这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在关键时刻大义灭亲,说翻脸就翻脸,稍加训练就能成立一恐怖组织,还绰绰有余。”

“大义灭亲”是指为维护正义而不顾亲属间的私情,是一个褒义词。初看刘元的这句话,好像是赞扬李清,听到后半句,就明白了,刘元实际上是对李清发泄不满,是正意反说,加上夸张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这段话比反意反说表达得更加生动。

二、含蓄婉约的修辞策略

冯氏贺岁电影中有很多“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人物语言,这些含蓄曲折、婉约蕴藉的语言,在幽默之外,又增添了许多美感。

1 双关:双关是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兼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因为一语含两义,因而有含蓄委婉而又内涵丰富的表达效果。

《没完没了》中的韩冬劫持了大伟的女朋友小芸,因为小芸的病情复发,韩冬试着给小芸打针:

小芸:你特想扎死我吧?

韩冬:有气儿。

此时韩冬的手里正拿着给小芸打针的针筒,“有气儿”表面上是指针筒里面有空气,实际上是回答小芸的问话,因为小芸的男朋友不还韩冬的钱,韩冬心里很生气。虽然心里“有气儿”,可韩冬还是尽力照料病中的小芸,并未像小芸想象的那样“扎死。她。

《非诚勿扰》中,秦奋扮演熊向梁笑笑表达心意,当梁笑笑和“熊”说话时:

日本导游:不要和熊说话,熊会撕碎你的。

粱笑笑:我早已被撕碎了。

导游是警告梁笑笑,和熊说话的话,熊会把她的身体“撕碎”吃了,而梁笑笑此时回想起自己三年来无果的苦恋,身心备受折磨,“早已被撕碎了”语带双关,让人不禁对这个“第三者”起了恻隐之心。

2 借代:借代就是不直接说某人或某物的名称,借同其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一声叹息》里的梁亚洲被妻子和情人弄得焦头烂额,制片人刘大为对他说:“等改完了剧本,你再唱你的西厢记或唱你的陈世美,那都是你自己的事了。”刘大为急于开工拍摄,就劝梁先把其他的事情放一放,把剧本搞定后,唱西厢记还是唱陈世美就由他自己了。此处的“西厢记”代指梁亚洲和情人的幽会:“陈世美”代指梁亚移洲和妻子摊牌离婚。

《非诚勿扰》中的征婚启事中这样写道:“你要想找一帅哥就别来了,你要想找一钱包就别见了……没期待您长得跟画报封面一样看一眼就魂飞魄散……”其中的“钱包”代指“大款”,“画报封面”代指美女。如果启事中不用借代手法,而直接用“大款”和“美女”就会显得非常直白、俗气,自然也吸引不了那么多的应征女了。

3 引用:在言语交际中借用别人的现成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方法。冯氏电影台词善于创造经典,更善于引用别人的话语为我所用。

《一声叹息》中梁亚洲评价妻子晓英时说:“她是个为我和女儿,为家活着的女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流传很久的口号,梁亚洲用在妻子身上,刻画了一个一心为家的贤妻形象,也为以后梁的回归家庭埋下了伏笔。

4 婉曲:婉曲有意不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非诚勿扰》中秦奋和一位少数民族相亲者的对话中就运用了这种修辞格。

秦奋:要是咱俩不好了,能离婚吗?

相亲者:我哥哥会打断你的腿的。

相亲者并没有直接回答秦奋的问题,而是用了迂回曲折的方式告诉他:先不说我们俩能不能离婚,我哥哥那里你就通不过,言下之意,结婚之后,我们是不能离婚的。

三、新奇灵动的修辞策略

冯小刚在电影中将很多平淡的事情说得情趣盎然,这些“妙语生花”的台词,使观众无不惊叹于语言的魅力。这种新奇灵动的语言风格,和比喻、对比等修辞格运用是分不开的。

1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帆叫“譬喻”。冯小刚在其贺岁电影中充分利用这一修辞手法,以易知说明难知,以具体形容抽象。以浅显解释深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在电影《不见不散》中,刘元觉得李清在美国没有前途,劝李清回国时的一段对话:

李清:我要是你妹妹,你让我去跳脱衣舞吗?

刘元:脱衣舞怎么了?……就你这柴火妞的身子骨,谁看你啊?

“柴火妞的身子骨” 是刘元为了让李清打消留在美国的念头,故意挤兑李清。这一比喻将李清娇小消瘦的身材刻画得形象生动,也显示了刘元的贫嘴功力。

《非诚勿扰》中的比喻手法更是随处可见。未婚妈妈的相亲者想让秦奋做自己肚子里孩子的爸爸,秦奋不同意。

秦奋:孤儿我是可以接受的,父母双全是另一回事,宝马车头插一奔驰的标,恐怕不太合适吧?

相亲者:能开不就行了?

秦奋:可要是出了故障,奔驰的零件配不上,宝马又不管修,怎么办?

秦奋用一个现实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就将自己不愿做“名誉爸爸”的态度表露了出来。“宝马车头插一奔驰的标”此喻一出,相信造假者听了也不好意思再造假了。

希腊大师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前在《修辞艺术》中就把比喻作为修辞的三大原则之一,他认为: “诗与文之中,比喻之用大矣哉!”“世间唯比喻大师最不易得;诸事皆可学,独作比喻之事不可学,益此乃天才之标志也。”冯氏电影中将比喻这一传统的修辞手法运用得活灵活现,堪称“语言天才”。

2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也叫对照。”这种修辞方法,多是基于对比联想的心理机制。冯小刚在电影别擅长调动这种对比心理,在人物语言中多次运用这种修辞格,产生了形象、鲜明的表达效果,也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一声叹息》里梁亚洲对妻子说:“这是两种感情,晚上睡觉,我摸着你的手,就像摸我自己的手一样,没有感觉,可是要把你的手锯掉也跟锯我的手一样,疼!你们娘儿俩是我的亲人,她是我的爱人,两边一样重,谁也代替不了谁。”

在对妻子的感觉和对情人的感觉的对比中,一个中年男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无奈被准确、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在《大腕》中,优优这样解释悲剧:“No,他(皇帝)有很多漂亮的女人……我只有一个女人,还跟我离婚了,我的一生才是悲剧的。No money,no women才是悲剧的。”

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范文6

对于《繁花》来说,最不具创新特色的要数其双线并进的结构方式了,这是许多长篇小说作家青睐的结构,其关键的技巧在于如何自然地将两条线索绾结为一体,作者既特别标示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又有条不紊地将过去与现在联成了一片。全书除引子、尾声之外,共有三十一章,前二十八章均为单数章叙述过去、偶数章叙述现在,叙述过去的章节号大写,叙述现在的章节号小写,大小写之间的有意区分,透露出的或许是作者对于过去与现在不同的褒贬态度。小说选择了三个不同家庭出身的人物贯穿全篇,分别为资本家出身的阿宝、革命干部家庭出身的沪生、工人阶级出身的小毛,通过三人的社会关系辐射开去,上海诸色人等的“众生相”得以在小说中层层现身。属于“现在”这条线索的有生意场上功成名就的各式“老总”、有围绕在这些成功男人身边的各式情人小姐或者妻子、有车间里弄堂里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或者无所事事的阿嫂阿姨、还有各种来上海猎奇探险寻找姻缘的外国人,一个万花筒一样的绚烂世界。推动小说叙事向前发展的是一场接一场的饭局,以及。作者的大家手笔体现在频率如此之高的饭局却绝无雷同,颇得《红楼梦》神韵。譬如小说开篇不久常熟远郊徐府的饭局,重写汪小姐艳压群芳、风头出尽,却也埋下伏笔,因依傍徐总而与苏安、李李结下怨府,并怀上了怪胎。小说后半部分梅瑞母女与香港小开“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大宴宾客,却因陆太醋意大发而节外生枝,狼狈不堪,主人梅瑞饮酒过量,精神病发作的狂言呓语实则预告了即将到来的“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悲剧结局。作者说他的兴趣就在于记录琐碎的生活世相,不美化,也不补救人物的形象、提升“有意义”的内涵,因为人生本就如此,充满无意义的过程与特质。“过去”这条线索串起来的有落魄的资本家及其子弟,有先是受到调查迫害后又释放的革命干部,有性格、理想各异的阿宝、沪生、小毛、蓓蒂、淑婉、雪芝、姝华、兰兰、大妹妹等一群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循着他们的成长历程,情节自然向前延伸,两小无猜的童趣童真、懵懵懂懂的青春恋爱乃至糊里糊涂的初次性体验,在时间的潮起潮落中都成为了最刻骨铭心的记忆,老上海的那些风情与魅力、痛楚与变迁尽在其中矣。

小说最有创造性的是在形式方面,其叙述姿态、叙述腔调与叙述语言带给读者无比新奇的阅读体验,似古似今,既古又新。诚如作者在“跋”中所交待的“放弃心理层面的幽冥,口语铺陈,意气渐平,如何说,如何做,由一件事,带出另一件事,讲完张三,讲李四,以各自语气,行为,穿戴,划分各自环境,过各自生活”。小说题记“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为全文定下了基调,即放弃现代小说擅长的心理描写而退回到说书人的角色,将传统评书体小说“所故事”的绝活发挥到了极致,大故事套小故事,一个故事勾连起另一个故事,如引子部分陶陶颇有兴致讲的“”故事,却只得来沪生“龌龊”的评价,沪生也带有劝诫意味地给陶陶讲了耶稣如何对待“做了外插花事体”的女人,两个故事,一繁一简,一恶俗一警世,两人的品味也立见分野。其他如阿婆讲的比干大老爷路遇卖菜女人的故事、蓓蒂讲的小金鱼的故事、梅瑞讲的自己母亲与香港小开的故事、李李自叙惨痛身世的故事……各人讲述故事的不同动机、调式、内容织就了小说的“复调”。小说的叙述特色在于从不用直接引语,构成小说主体的即是人物之间的对话,但这些对话均为间接引语,小说中不见一处引号,譬如“阿宝对蓓蒂说,乖囡,下去吧,绍兴阿婆讲了,不许爬屋顶。蓓蒂拉紧阿宝说,让我再看看呀,绍兴阿婆最坏。阿宝说,嗯。蓓蒂说,我乖吧。阿宝摸摸蓓蒂的头说,下去吧,去弹琴。蓓蒂说,晓得了。这一段对话,是阿宝永远的记忆”,小说虽然使用的有上海方言但并不给读者的阅读带来障碍,这得力于作品发表之前作者对于语言的精心修改,“很多沪语句子,不易书面表达,只能舍弃,反复拿捏,用心良苦,因此语言上,实际过渡到了所谓‘蓝青官话’程度,整个过程中,我用沪语读一句,用普通话再读一次。”

小说中不说“事情”,而说“事体”;不说“是吗,好吗”,而说“是吧,好吧”;不说“站起”,而说“立起”;不说“……的时候”,而说“此刻”……更多的气息、节奏、腔调、气氛乃至动作的徐疾、时间的张弛,都只借助于逗号和句号的调节指挥。身为文学编辑的作者不满于当下小说创作中“几乎是一样的西文翻译味道”的语言,追求小说语言的弹性与陌生化,将上海口语与普通话兼容一炉,烧出了特别的味道。譬如第拾柒章第壹节写银凤、大妹妹、兰兰三个七十年代上海普通女子在小毛房间听王盘声的沪剧,“看眼前三个女子,闷进阁楼听戏文,个中滋味,只有上海弄堂女人,能够真正领教,尤其是本埠小家碧玉,骨子里,天生天化这类音色气质,代表沪剧的灵魂,沪腔沪调,二分凄凉,嗲,软,苦,涩,一曲三折,遗传本地的历史心情与节律……”不同于贾平凹《废都》《古炉》等小说中陕西方言的古朴简劲,也不同于叶广芩《状元媒》等“新京派小说”的字正腔圆,而将上海书面语温软雅致的腔调传达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