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谜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谜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谜语

数学谜语范文1

在秘书学的研究与教学中,常有人为秘书学的研究领域难以界定,以及秘书学与相关学科的重复现象而困惑。如何解除这一困惑呢?笔者曾作过较长时间的思索,现将其结果整理成文,以就教于行家。

一、重复现象岂容忽视

在秘书学的建设中,重复研究的现象较为普遍,且迄今未能引起秘书学界的重视。如果此种现象继续存在与蔓延下去,不仅会影响秘书学的发展和成熟,而且也不利于秘书学的教学及秘书专业的课程建设。

秘书学研究的重复现象,是指秘书学与文书学、公文写作、档案学和行政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在研究上出现的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其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秘书学与文书学重复。现有的劝书学著作(教材),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文书学的内容,但大多是照搬文书学的研究成果,如文书的一般知识,文书工作的任务和原则,文书处理的程序和要求,乃至文书立卷业务,等等。笔者案头的一部秘书学著作,以全书近六分之一的篇幅,详细论述文书和文书工作,包括文书立卷业务。①

其二,秘书学与公文写作重复。多数秘书学著作(教材),都把公文写作的部分内容作研究对象,而且多从微观操作上进行研究。其中有各种通用公文的写作,也有机关应用文的写作,还有经济文书、涉外文书和交际文书的写作,甚至学术论文的写作。如笔者所藏的一部企业秘书著作,有近一半的篇幅是论述企业公文的写

作。②另有一部秘书学著作,则以超过三分之二的篇幅论述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酷似一部应用写作教科书。③

其三,秘书学与档案学重复。

有相当多的秘书学著作(教材),均以独立的章节和较长的篇幅论述档案和档案工作,主要是机关档案工作,其内容与档案学的的某些部分并无二致。如笔者备用的一部秘书学著作,系统地论述了档案工作的性质,档案工作的原则和档案工作的作用,以及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提供利用等业务知识,此外还介绍了档案室的类型、任务和制度。“这些内容,显然与档案学特别是档案管理学的有关部分一模一样。由笔者主编的一部秘书教材,亦将机关档案工作划归秘书学的研究领域。⑤

其四,秘书学与行政管理学重复。

有一部分秘书学著作(教材),或多或少地撷取了属于行政管理学的内容。如笔者手头的一部秘书著作,在“行政与行政管理”的标题下,分六节论述了行政管理与行政原理,行政领导与行政决策,行政组织与行政机关,行政法与行政方法,人事行政与财务行政,行政改革与行政效率等与秘书学关系不大的内容。“另有一部秘书学著作,则以相当的篇幅论述了诸如基建、房产、物资、财务、车辆、食堂、宾馆、招待所和机关环境等后勤工作。⑦

不难看出,秘书学研究的重复现象是普遍的,也是严重的。难怪有人怀疑秘书学能否成为一门科学,也难怪有人认为秘书学不过是多学科的拼凑,尽管看法失之偏颇,但问题确实存在,其症结何在呢?以笔者之见,大体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由于秘书学发展迅猛,致使许多研究者忽视了对秘书学自身理论的研究,如秘书学的学科对象、学科分类、研究内容、研究领域、知识体系和相关学科等。从一定意义上讲,秘书学的兴起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的背景下开始的,带有某些先天不足的成分。

第二,由于秘书工作与文书工作、文字工作和档案工作密不可分,而且秘书工作迄今包含文书工作和文字工作,因此秘书学与文书学、公文写作和档案学的交叉或重复,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加之秘书学的研究没有处理好借鉴与创造的关系,又助长了重复现象的发生。

第三,由于秘书学评论落后于秘书学研究,学术上的是非缺乏必要的争鸣与批评,象秘书学研究领域如此重大的理论课题,迄今未能开展认真的讨论。因此,使出现了秘书学著作虽然纷纷问世,而重复现象却依然如故的态势。

二、研究领域能否划定

任何一门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因受学科对象的规定,都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那么,如何给秘书学的领域划分界限呢?笔者认为,这需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是认识问题。在划分研究界限的认识上,必须坚持两点论:一方面要承认,给秘书学划定研究领域,到头来可能只是一种姿态而已,甚至有失败的危险。这是因为,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研究兴趣、研究重点、研究层次、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再说,任何一种划分,哪怕是最权威的划分,也缺乏约束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要承认,如果不大体上划分其研究领域,那就会出现两种后果:一是漫无边际地研究,致使秘书学无所不包;二是研究领域过窄,致使秘书学的研究难以拓展。不论是哪一种后果,都有碍于秘书学的建设与发展。正确的认识,应象美国社学家亚历克斯·英克尔斯所言:“那些界限应当象一件能勾画出形体的宽大的斗篷,而不应当象一套僵硬的盔甲,盔甲固然能防御别的学科的人对同一领地提出要求,但它毕竟太约束人⑧

其次,是观点问题。秘书学作为一门科学,即使研究内容再庞大,研究领域再广泛,也总是要有个界限的。要给秘书学划分研究领域,首先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即从秘书学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去划分其研究领域。秘书学原来的研究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如清代的幕学著作,就包括刑名、钱谷、挂号、书启、征比等知识。民国时期,由于政治制度的变革,秘书工作开始侧重于文稿撰拟、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等业务,因此研究文书与档案的著作相继问世。在五六十年代,档案工作逐步独立,档案自成体系;文书工作日趋完善,文书学开始兴起。自八十年代以来,写作学另立门户,行政学走向成熟。这就是说,用发展的观点来看,有不少研究内容不断从秘书学中分化出去,不再属于秘书学的研究领域。诚然,也有些研究内容不断进入秘书学的研究领域,如秘书人才学、秘书教育学、秘书心理学和秘书美学等边缘学科。如果将已经分化出去的研究内容继续留在秘书学之中,或者将已经进入秘书学之中的研究内容继续拒之门外,都不利于科学地划分秘书学的研究领域。版权所有

再次,是途径问题。要给秘书学划分研究领域,还必须解决途径问题。笔者借鉴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认为有三条途径可供采用:一是历史的途径,即通过对早期秘书学著作的研究,寻找开创者们最为关心和感兴趣的是什么内容。从八十年代初期问世的几部秘书学著作来看,当时秘书学研究者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是秘书史、秘书组织、秘书实务和秘书人员。其中的秘书实务,就包括了公文处理、公文写作和档案工作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受其影响,在其后的秘书学著作中,大多沿袭了上述研究内容,且成一种传统。不难发现,历史的途径可使秘书学的研究领域保持相对的稳定,保证秘书学发展的连续性。但它也有僵化的危险,因为传统具有保守的天性。二是现实的途径,即通过对近期秘书学著作的研究,探讨研究者们最关心的是什

么问题,以确定秘书学的研究领域。从九十年代初期间世的十余部秘书学著作来看,除了继续保留秘书史、秘书组织、秘书实务和秘书人员等传统领域外,又新增加了辅助决策、沟通信息、督促检查、公共关系和办公自动化等内容。⑩这种变化,不是研究者心血来潮,而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秘书学研究的重复现象依然存在,且有不断扩大之势,除了沿袭公文处理、公文写作和档案管理等内容外,行政管理学的某些知识成为秘书学的研究领域之一。显然,这是某种程度上的倒退。三是比较的途径,即通过对秘书学与相关学科的对比分析,从总体上区分各自的研究范围,将不属于秘书学的内容归还给相关学科。

三、秘书学领地知多少

划分秘书学的研究领域,应本着宜宽不宜窄的原则,从而勾画出一件形体宽大的“斗篷”来。笔者根据现有的秘书学著作(教材),拟将秘书学的研究领域界定为四个区域、25项内容:

(一)秘书史

秘书史主要研究秘书活动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其任务有三:一是描述秘书活动的演进过程;二是总结秘书活动的历史经验;三是探讨秘书活动的发展规律。秘书史的研究应包括以下内容:(1)中国秘书史,即综合研究中国秘书活动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2)外国秘书史,即综合研究外国秘书活动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3)国别秘书史,即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秘书活动发展演变的过程;(4)断代秘书史,即研究某一朝代或某一历史阶段秘书活动发展演变的过程;(5)专题秘书史,即专门研究某项秘书活动发展演变的过程;(6)秘书思想史,即研究历史上不同阶级、阶层和人物关于秘书活动的理论和主张。

(二)秘书理论

秘书理论是泛指关于秘书现象、秘书活动和秘书学自身的理性认识成果。其基本职能有三:一是描述;二是预言;三是解释。①秘书理论研究应包括如下内容:(1)基础秘书理论,即研究秘书学自身的理论,如秘书学的学科对象、逻辑起点、知识体系、相关学科、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历史演进等。(2)应用秘书理论,即研究秘书活动及其构成要素的理论,如秘书活动的性质和特点,秘书活动的职能和效率,以及秘书活动的主体、秘书活动的对象、秘书活动的空间和秘书活动的媒介等。此外,还有行业或部门的秘书活动。(3)交叉秘书理论,即研究秘书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的理论。

(三)秘书业务

秘书业务是指秘书人员或秘书部门的专业工作,由于秘书工作的范围较为广泛,且有扩大之势,秘书业务也随之不断增加。其主要内容有:(1)文字工作,即文稿的撰拟和审核工作;(2)文书工作,即文书的制发、传递、办理和保管工作;(3)信息工作,即信息的收集、加工、提供、存贮和检索工作;(4)协调工作,即组织之间、工作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与改善工作;(5)督查工作,即对重大决策、中心工作、重要行

动和领导交办事项的督促检查工作;(6)工作,即人民群众的来信处理和来访接待工作;

(7)提案工作,即对人大、政协、职代会等所提意见、建议、批评、提案和议案的办理工作;(8)会

议工作,即对会议和会谈的准备、组织和善后工作;(9)接待工作,即对客人的迎送、招待和服务工作;(10)值班工作,即在值班室固定或轮流担任工作;(11)保密工作,即保守和保护秘密,使之不泄露的工作;(12)其他工作,即领导临时交办或突发性工作。

(四)秘书技术

秘书技术是指秘书人员用于处理事务的方法、手段和技能。它与秘书业务相比,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动态性,其功能主要是培养秘书的操作能力。秘书技术应包括如下内容:(1)秘书工作方法,即秘书人员或秘书部门处理事务工作所运用的方式、程序、途径和技巧;(2)秘书办公场所,即秘书人员按照一定的制度,并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处理公务的处所5(3)秘书办公手段,即秘书人员为达到某种办公目的而采用的办公设备,操作技术和操作程序等;(4)公关艺术,即秘书人员为达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而采用的一系列的公关措施、方法和技巧。

以上四个区域、25项内容,是就秘书学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而言。可以预言,随着秘书学研究的深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秘书学的研究领域还会不断发生变化。

注释:

①王熙梅、王景清主编:《现代秘书学通论》,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第90至167页。②钱祺喻,刘开文:《企业秘书学》,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1,99至381页。

②张金安、常崇宜编著:《秘书学概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9至305页。

④张希林、吴长有主编:《文秘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5至203页。

⑤董继超主编:《秘书学教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至202页。

⑥袁维国编著:《秘书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至142页。

⑦搂宇生编著:《通用秘书学》,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至278页。

⑧[美]亚历克斯·英克尔斯著:《社会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l981年版,第l页。

⑨八十年代初期问世的秘书学著作有翁世荣等编著的《秘书学概论》(1984年9月)、王千弓等编著的《秘书学与秘书工作》(1984年10月)、张金安和常崇宜编著的《秘书学概论》(1984年10月)、孙云洁和王慎先编著的《实用秘书学》(1985年9月)。

⑩九十年代初期问世的秘书学著作有钟辉编著的《现代秘书学概论》(1990年7月)、袁维国主编的《秘书学》(1990年9月)、楼宇生编著的《通用秘书学》(1991年2月)、程明华等编著的《秘书学教程》(1991年5月)、饶士奇、曾斌主编的《秘书学概论》(1991年5月)、娄山关等著的《秘书学教程》(1991年10月)、任群主编

数学谜语范文2

不管是哪种情况――是陈述关于个体的事实也好,还是关于外部事件的事实也罢――主体间能够有效传递的,都只能是基于独立于个体感受、感知的客观的“锚”得以陈述的事实,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我们自动地就会发现,当你迷路时,对方没办法“锚定”你到底在哪里,当你在表述一件事情,其他人不懂你到底在说什么。

维特根斯坦说,构成世界的,不是事物,而是事实;他还说,一个命题的含义就是它被核实的方法。我上面讲的,也可以算是对这两句话的诠释。

第一句话否认了大家内心里所指向的“事物”是大家交流的基础,世界不是由这样的“事物”组成的,而是由大家基于共享的编码解码系统来进行表达、信息交流的“事实(或命题)”组成的。

第二句话相当于说,一个命题是基于人际间大家都在使用的编码解码系统生成的,所以,自然地,我们也是按照这套方法去明白它的意指,我们并不是因为它使得他人可以“看”到说话者的内心所指向的“事物”才懂得它的意思的。 经济学的“自说自话”

一个人迷路了不能用合适的表述让别人找到他,这倒是个小事情,但是,如果一个人看不惯现实、但又做不到使用合适的表述来对改善现实提供有效指引,却又凭借自己高大上的理论的光环让人相信,他在做这样的事情,这就糟糕了。

我指的是:大量的大家熟悉的经济学中的词,从剥削到价格歧视,从信息不对称到市场失灵等等,如果把其深层次的逻辑结构揭示出来,在性质上与一个找不到路的人说“我就在我在的这里”没有区别,无非是,这些词让每个人都学会了这样的看似学术的表达方式。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真的在讲点什么指向现实中的行动的、有价值的东西。而当大量的人――从学术圈最内核的人到多少总是受到学术圈的词汇、理论影响的公众――都变得习惯于围绕这些词来进行论证,并导致这样的讲话、论证方式已然成为常规时,这就更使得围绕这样的语言进行的论证自动地“合法化”了。

在公众看来,如果学术圈里的、写出厚厚的、自成体系的教科书的人们都这样讲话、论证,这应该不会错吧?再说了,在大多数时候,人们会发现,为了能够讲话、做一些论证,自己也不能不运用某个理论套路或运用某些理论概念,即便你就是为了反驳某些人的观念。例如,假设张三论证说这个世界存在着剥削,反驳他的李四大不了论证说不存在剥削。很少有人会想“剥削”这个词本身是否真的指向真正意义上的事实――人际间可核实的事实。

我有个物理学的朋友,她说,你们搞社会科学的,总是很不客观,一天到晚讲些东西乱糟糟的。

虽然我得承认,这种局面多少与社会科学内在的某些特征有关系,因此也是正常的,但实际上,这种乱糟糟的背后还有一个特别深层次的哲学问题。那就是:我们太容易陷入关于世界图像的这样一种错误想象中,即:这个世界不是由事实(facts)或命题(propositions)组成,而是由事物(things)组成,以及这个世界中的事物是什么,是显而易见的、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大家就是基于这个在交流。

例如,当人们在使用“剥削”这个词时,潜在地大家都好像能够“看到”同样一个“无剥削的世界”,类似地,在使用“价格歧视”一词的时候,潜在地好像大家都对“同样的东西”意指什么有完全的共识一样,在使用“信息不对称”一词时,似乎大家都心目中有个同样的关于“信息对称了会是什么样子的图景”一样等等。但如果仔细追问的话,恰恰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锚”,大家都在使用“剥削”“价格歧视”“信息不对称”这样的词,并不代表着大家真的是在进行有效的交流。

维特根斯坦说,哲学的任务在于为困在瓶子里的飞虫指出飞出去的路。当用来指涉现实的理论――注意,这些理论恰恰是建构在我们普通人容易陷入的关于世界图景的错误想象之上的,理论家对此并不比普通人更具有免疫力――却充斥着根本就不能导向有效交流的概念时,这样的理论就相当于那个使得飞虫始终飞不出去的瓶子,我们就像飞虫,永远困在其中。 无意义的语言之“锚”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什么是“剥削”吧。“剥削”一词用于人际间交易的场合,当一方在交易中被认为对交易另外一方的利益有所侵占、获得了自己本不应该获取的东西时,人们此时可能会用“剥削”这个词来谈论双方的关系。“剥削”的反义词是“不剥削”。前者可以认为是对后者的偏离。显然,发明“剥削”这个词是因为人们对“不剥削”的状态有向往,希望借助于这样的概念,使偏离这种所向往的理想状态的现实受到某些约束。

不过,就像一个迷路的人为了让别人知道他在哪里他必须以某种客观化的锚来传递信息一样,“剥削”一词要能够使用、能够指向人际间可以传递的信息,也必须有客观化的锚,使得大家不是基于每个人心目中的锚在说“张三剥削了李四”之类的话,而是大家有共同的标准来谈论现实中的一桩交易关系是否为“剥削”。有这样的标准吗?我们可以“科学地”找出 “应该的或不存在剥削的成交条件”吗?有这样的客观化的“锚”吗?

暂时地,我搁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继续进行到对于“价格歧视”概念的讨论。我会表明,它们虽然看起来毫不搭界,但在逻辑结构上却是完全的一致。

在经济学中,同样的东西在出售时如果定不同的价格,这被称为是“价格歧视”。该概念在经济学理论中最首要的用途在于对现实中企业的定价行为进行评价。

从表层语法上看,大家不会觉得价格歧视这个词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仔细追究,问:“何为同样的东西?”“谁眼中的同样?”这就麻烦了,因为:像这样的问题,只有两种答案:(1)“何为同样的”不分主体是谁――这相当于说,物品是否为同样的物品,是客观的物理事实,不以特定个体的主观感受、判断为转移;(2)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相关主体视为同样的,则就是同样的。

这两种答案可是有天壤之别。

如果是第一种答案,在逻辑上它要求外部经验对象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不会有实质性的感知差异,就像人作为生命有限的生物体,不同的个体对外部物理环境(例如,对事物的硬度、热度,对光线、时空、速度等)的感知差异可以说是可忽略不计的一样。

而如果是第二种答案的话,这意味着,我们只能从人们事实上表现出来的行为来反推“什么是同样的”,也就是说,是靠先观察到人们对某些事物同样对待,所以,我们说“它们是同样的”。相应地而言,当观察到人们对某些事物不同样对待时,我们就说,它们不是同样的。

如果是按照第二种答案,那么,理论家则除了基于观察到的人们对待事物的方式来谈论什么是同样的事物或不一样的外,他自己是不具有对现实中的人们如何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行干预的权利的。

如果是按照第二种答案,我们自动就会觉得“价格歧视”这个概念失去了其最初发明出来的意义了。此时,我们毋宁改换成“产品分化”来谈论这个事情,即看似同样的产品逐渐地分化成不同的产品,因此价格定得有所不同。显然,“价格歧视”一词的发明者不会接受如此理解的,因为,这个概念之所以出来就是要对经验现实起到规范作用,就是要对“现实如何偏离了某种应该”进行表达。

不过这里的关键是:如果我们按照第一种答案,它必须预设一个社会中的人们就“什么是同样的”达成了一致,或者,这个社会中的人们被强加了这样的一致,然后,我们才能说,现实中的做法是否偏离了它。但是,对于一个由不同个体的主观判断、行为所构成的社会而言,有这样的“一致”吗?

对这个问题不敏感的人、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眼中的“同样”在其他人眼中也必然如此的人,其实也就是陷入我们之前反复提到的关于世界图景的错误的想象之中。言之凿凿地使用价格歧视的概念来对现实中的企业定价行为进行评价的人,和言之凿凿地使用剥削的概念对现实中的交易关系进行评价的人,都是如此。后者,无非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看到”的不剥削的世界的样子也是所有人都看到的而已。

我这里只是简单地举了剥削和价格歧视的例子。这里讲的逻辑当然也适用于无数的其他的理论概念,包括社会成本、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完全合约或不完全合约理论等等。

维特根斯坦说,我们得贴在地面、靠着摩擦力才能前行。这里,我想说,很多时候人们不是不想贴在地面前行,也不是不知道只有靠着摩擦力才能前行。

但是,问题是,他们一不注意就陷入了关于世界图景的错误想象中以至于他们只能飘浮在云端。飘浮在云端的理论不落地、不对现实造成影响也罢了,问题是,它们不会乖乖地待在云端。 “坏的分析”

浮在云端的理论一旦落地,要进入操作,必然就会遇到不同的人心目中各自的“所指”(reference)其实是不一样的问题。这是一种根本不可接受的混乱局面。为了能够操作,唯一的办法是,那个被认为可以对现实进行规范的客观的锚,由掌握了最高权力的人来确定――他说它是什么、是怎样的,就是怎样的。当然,有关的理论还必然会被用于为找到这样的根本就不存在的“锚”提供“科学的”支持,在这样的过程中,理论看起来被得到了运用,而权力也得到了来自于知识阶层的人的合法化支持。

有人说,经济学理论在今天只要能够不作恶,就已经很不错了。基于上面的理由,我非常认同这个讲法。设想,我们的理论概念大量的都是基于根本不存在的客观“锚”而立在那里的,这样理论最大的可能不是为害还能是什么呢?这样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化,带给人们的是“坏的分析”,它不仅不让现实中的人们对于自己所在其中的社会获得正确的“看”的视角,反而使他们习得坏的语言习惯,每个人都陷在自我认定的、伪客观的“锚”中,导致最终一个社会必然大量地诉诸专断的权力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上述意义上的坏的分析有三个步骤:

第一,它从直觉上具有吸引力的“每个人自己似乎都可感知到的客观的锚”出发;

第二,它基于“每个人自己似乎都可感知到的客观的锚”来为现实中偏离这个锚的存在命名――例如,称之为“剥削”,或“价格歧视”,或“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合约”、“外部性”等等;

第三,它会进一步对纠正这样的偏离的主体命名,称之为“政府”,或者“权力机构”。这三个环节,可以说是环环相扣,但是,就像一卷毛线团一样,你不打开它还以为结束和开头是不同的,但一旦打开、捋顺了,你会发现,这绕的一整圈,还不都就是自己心目中的“锚”?

坏的分析在这个意义上符合个体的心理需求:但凡个体对于现实的不满,或者认为现实不够好,它都可以为你提供标签,在这个过程中你个人的主观任性会获得一种有理有据的感觉,进一步,由于它还为你提供了现成的问题解决者,个体更是觉得自己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左手是自己的不满、或愿望,换到右手,问题自动解决、个体的主观任性轻易得到满足,谁不喜欢呢?

坏的分析符合公众的心理需求不说,支撑它的一整套的飘在云端的理论本身如果不是因为有替代性的系统的理论出现,即便它再被圈内人士批评,也是难以被撼动的。这既与知识的生产变得越来越职业化、并因此使得知识生产者总体上缺乏应有的创造性而变得越来越体制化有关,也与飘在云端的理论所提供的坏的分析所具有强大的直觉上的吸引力有关。 人的理性行动

维特根斯坦说,哲学的使命不是要对这个世界为什么如此作出解释,而是对其进行如其所是的描述。这也适用于经济学的理论化活动。经济学不是要找到一个自认为存在的客观的基点,基于它发明出一套自成体系的理论说辞来对观察到的世界进行解释,而是要对已然就在这里的世界提供一个“看正确”的视角、一个从内而外地对其可以获得理解的视角。“看正确”意味着,我们需要始终在语境中讲话,而不是基于一个想象的世界、以它作为基点来讲话。

“看正确”和始终“在语境中讲话”是语言能够导向有效的行动的前提――否则,语言就只能沦为自说自话的智力游戏,并且,从云端走下来还必然只能“作恶”。

好的经济学理论因为会使得人们始终“在语境中”讲话,所以,它所提供的分析一定是那种为具体语境中的行动者指出行动方向的那种分析,而不是从“我感觉世界应该如此所以,它就得如此”的那种伪分析。

这里,我讲的行动不是马克思的理论那种意义上的基于所有人都看得到的、统一的客观世界的图景而展开的行动(没有那样的世界图景,那是妄想),而是微观的个体行动者基于他可能的各种身份――一般意义上的公民、企业家、试图推动社会立法的政治企业家――等等而展开的行动,是行动者基于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嵌入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中为前提的行动。

经济学理论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为这样的理性行动提供分析上的帮助。这里说的“理性”不是指在个体的手段-目的框架之内进行成本-收益算计,而是指个体对于如何通过自己在人际间的行动,从而使得自己感知到的并不那么好的世界可以一点点地朝向自己更满意的方向演化有思想上的自觉。这样的理性和个体执着于心目中自认为存在的客观的锚而对世界进行谈论、进行规范是何等的不同。

在中国,我们一向把“知行合一”当作值得追求的境界。就像经济学这样的理论化工作而言,这要求我们的理论必须是那种能够帮助现实中的人们跨越现实和理想之间的鸿沟的理论,也就是说,它所提供的分析必须能够带给现实中的个体行动的方向感,否则,经济学理论提供的“知”不仅指导不了“行”,反而会永久地将人们像飞虫一样困在瓶子里。

数学谜语范文3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数学兴趣;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这将改变当今教学的一些弊端,那么课程改革对教 师是一种高难度的挑战,最主要的是教材不是课程的唯一资源,因此,教师改变对教材的依赖性;课改在数学中的应用体现在让学生注重实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开发学生潜能,同时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从生活中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维解答,这样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将数学引入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当中。

一、问题所在

当今社会数学影响无处不在,遍及各个领域,从而对人的数学素养有更多要求,那么在教育实施的方面并不是那么乐观,存在着教学与生活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教学枯燥、学生学习被动、学生学习效率低,导致学生厌恶学习数学,对数学失去兴趣;还有部分学生是不得不学习数学的,将学习数学看成是任务只是为了考学,很少的部分学生是因为兴趣和爱好去学习。基于以上问题国家进行课程改革,推进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教育素养,其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落实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根本,强调教育要和生活实际生活相联系,不断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生活化的方式

新课程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数学眼界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能更有意识的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和寻找数学问题,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生活化的妙趣?

1.数学体现生活

数学引入生活中,首先教师要把数学的学习过程串联成一些故事吸引初中生的眼球和思维,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次,是要学生有动手操作能力,比如教学当中需要的立方体、图片让学生亲手制作,更加了解知识点的概况,增加学生的记忆力,这样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就改编成有趣的、有意思的、有价值的,适合学生学习的和记忆的学习过程。

数学其实是服务于生活的,在数学知识当中;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有其价值,知识是真的有力量的,比如生活当中的楼房建筑物都是要有精确的数学原理来完成的,通过数学知识作业把学生引入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这都是很关键和很重要的一步。例如:已知,a、b、c都是正数,并且a大于b求证;这个问题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很多,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另一方面要不断提示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完成任务会使学生更加的懂生活,更加热爱生活,更加主动的去研究和学习数学,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的真实性学生能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现数学的重要性是实践,数学是服务于生活的体现。

2.更新手段,掌握数学技术

教师要不断的自我寻找和开发新的教学手段,生动的图片和图像更加的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多媒体展示,这样更加直观和真实的展示数学魅力,教师可以很轻松的将其知识点的重点提示几句,学生就可以领悟,网络也是成为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比如数学资料、习题以及讲解视频,教师将其挑选一些经典题型和材料习题整理出来在上课的时候展示出来,这样方便了教师的工作也吸引到了学生吸引力和注意力,启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与技术相结合是新的教学方式当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或者说二者不可分割,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有非常大的好处。

3.情景出题

教师还可以随机出题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情况回答问题,答案也能在其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例如: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比行数多一个那么教师里总共有多少座位?等等。总的来说就是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生活化使课堂有了生机勃勃的色彩和充满正能量的气息。

4.鼓励教学

数学本身就是带有让人枯燥乏味的色彩,那么很容易让学生厌倦,这样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鼓励学生,让学生觉得自己行,自己能,会很好的起到提高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更加认真思考和听讲,以及认真完成作业。那么这个夸奖也要有个度,要有间断性的夸奖,要恰到好处,初中学生心里比较脆弱,可能很在乎别人的言语,也许老师或者家长的鼓励和夸奖活改变学生整个人生。

三、结论

教师的真正实力在于讲授知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有求知欲望,通过自己的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通过思维活动和实践能力获得知识,能够真真正正的学到知识让学生有成就感,数学源于生活,就要用发现的眼光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例子,数学生活化需要教师不断的想新的方法和手段,运用新的思维让学生适应和理解数学。不断的牵引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方向,让学生会生活,更懂生活中的数学,这也更加的让学生能够学有所思,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聂晶品.让数学生活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9).

[2]王波.中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化模式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09(33).

[3]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S2).

数学谜语范文4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将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期间,由于小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或者数学公式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就更有必要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大家知道,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把数学当做一种工具来改造世界,创造未来。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在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老师应该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教学紧密联系生活,要做到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生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具体的学习数学的方式。教师在给低年级学生讲解数学时,每每都把习题与小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既降低了小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又最大化地将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

数学谜语范文5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于创新,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并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我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办法。我进一步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

二、小学数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小学数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①数学具有高度的广泛性和实用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②数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对于开发儿童的智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③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形象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数学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因此,小学数学是对学行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三、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都可以量出来,要使系住乒乓球的线球一米远,此线需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现在把这条绳子都距地球1米远,绳子增加多少? 学生纷纷估计,有的说是一千米,有的说是一万米,有的说是一百米,答案形形,这时教师说:大家说的都不对,增加的长度比10米还短呢!在学生一双双惊异的眼光中,教师指出要是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开发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结构,是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

发展智力,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培养主要有3个方面的内容:①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及时沟通,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要联系分数应用题中比较量与分率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了解到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样适用于百分数应用题。②通过易混概念的比较,解答方法的辨析,加强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如,学完互质数的概念后,对质数、互质数概念进行比较;学完质因数,找出因数、质数和质因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比较和辨析,让学生学到系统完整的知识。教学应用题,特别是分数和百分应用题,要逐步出示线段图,让数量间的关系在图上显示出来,从而引导学生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③教学过程中设计多种形式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逻辑性。如应用题教学中的补充问题式条件、一题多解等等的综合训练。如,教师给出一个已知条件第二队人数比第一队多 ,刚好多3人,要求学生补充用一步、二步、三步、四步计算的问题各一个,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可提出以下问题①第一队有多少人?②第二队有多少人?③两队共有多少人?通过积极思考,学生便可得出结论。又如,有这样一道题:一列货车从甲城开往乙城用7小时,一列客车从乙城开往甲城,每小时行66千米。如果两车同时分别从两城相对开出,则3小时相遇。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对这道题,教师应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多种方法来解答。教师可先提示学生从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分数应用题等角度去思考,可有十多种解法。在讲评学生的解法时,力求最佳解法。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谜语范文6

纳米材料学研究作为纳米科技发展的基础其地位尤为重要。纳米科技在信息、国防、能源、医药、环境、材料、工程等众多领域都存在重要的应用前景。由于纳米材料对未来社会发展、经济振兴、国力增强有战略性影响力,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近年来很多高校开始增设该课程为本科生和硕士生的专业课。

2005年起,笔者任教的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为本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开设了该课程做为专业必修课。目的是让材料专业大学生掌握更多的纳米材料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纳米技术的前沿动态,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创新型人才。笔者在几年的纳米材料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工作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基础理论知识的透彻讲解

纳米材料是一种介观物质,其物理化学性质不同于宏观物体,也不同于微观原子和分子。众所周知,宏观材料的尺寸改变时其物理化学性质不会有大的改变,但当材料的尺寸减小到纳米级时,其物理化学性质会有很大的变化,显示出不同于宏观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如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隧穿效应、库伦阻塞效应、巨磁阻效应等。这些特殊性质使得纳米材料在众多领域中有着重要的潜在应用前景,因而吸引着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兴趣。

我学院为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是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无机材料理论基础和实验经验,因此比较容易理解该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在讲解时注意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的运用。例如,介绍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时先讲解学生已经掌握的液相制备法如沉淀法和水热法,让学生认识到纳米材料不再神秘,又能触手可及,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解量子隧穿效应时,运用量子力学的定态薛定谔方程来推导出一维势垒金属纳米粒子内部及外表面的电子运动状态波函数,结果金属纳米粒子外表面存在电子波函数,这种现象称为“隧道效应”。即金属纳米粒子表面处存在势垒,阻止内部电子向外逸出,但由于隧道效应,仍有一部分电子穿过表面势垒到达金属表面以外,并形成一层电子云。讲解量子隧道效应在扫描隧道显微镜纳米金属探针中的应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枯燥的理论,进而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我院材料专业本科生在三年级时学习了X射线衍射技术。因此在讲解纳米颗粒粒径的表征方法时介绍了学生熟悉的X射线衍射技术中X射线衍射线线宽法(谢乐公式)测定一次颗粒晶粒度的方法。

碳纳米材料中多壁、单壁碳纳米管是大家关注的纳米材料。讲解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时运用石墨片的模型。石墨片可以沿不同方向卷曲,得到各种螺旋度的纳米管,根据手性矢量Ch=na1+ma2的计算,可以将碳纳米管记为(n, m)。n和m的数值确定了纳米管的电学性质。例如当n=m时,纳米管为金属型,电子沿纳米管壁传输,因此金属型碳纳米管可用作纳米回路的导线等等。讲解单壁碳纳米管的表征方法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的高分辨图片HRTEM和Raman光谱中的环呼吸振动峰等来进行表征。

二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积极性

纳米材料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大学四年级的学生面临着找工作、考研究生、考公务员等实际状况。如果任课老师此时一味地讲解基础理论知识,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用,从而导致学生听课疲劳、厌学等现象,所以讲解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讲解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纳米材料,单臂碳纳米管阵列、磁性液体、钛酸钡纳米片及纳米纤维等。让学生了解这是一门有用的课程,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讲解单臂碳纳米管阵列的合成及应用时,借助图像和动画,生动、直观地介绍了用微点阵技术将金属催化剂固定在硅基板上,然后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特定条件下使碳纳米管在硅片上垂直生长,形成单臂碳纳米管阵列。因为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场发射性质,单臂碳纳米管阵列可用于场发射高清晰度平板显示器等。

详细讲解磁性液体的多种用途,如用于旋转轴的动态密封、剂、增进扬声器功率、矿物浮选、传感器、阻尼器件等。

广泛应用于数码产品中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发展方向趋于大容量和薄层化,其主要原料钛酸钡高纯超细粉体的制备工艺备受学术界关注。任课老师查阅最新的钛酸钡纳米片及纳米纤维的制备及表征的文献,介绍给学生并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课程在研究课题中的应用

研究合成无机材料的同学很多会用到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技术进行晶体结构表征。讲解纳米材料的结构表征时,让本科学生了解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结构的同时掌握支持膜法制备纳米粉末样品。而且该课程的内容可能在以后的研究生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为硕士生讲解时,要求他们掌握电子衍射原理和初等结晶学等内容,并选用立方晶系材料的选区电子衍射图片具体讲解了衍射斑点的指数标定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准备一些与课题有关的或最新的纳米材料英文文献,分组翻译,并进行讨论,将基础理论知识与研究课题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四营造和谐互动的课堂气氛

笔者是一位留学回国人员,在国外攻读硕博课程期间有很多的学习体会。例如每周举行一次组会。组会具体内容有基础理论学习、课题进展报告、文献研读等。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研究和学习的经验,讨论学习方法、学习经验,从而可以使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使用时间,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利用关键词搜索大量文献,通过泛读找到与课题有关的研究背景,再进行精读,来了解课题进展情况等。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参考部分国外的教学模式,例如组会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和一种或多种新材料的开发密不可分。新技术的产生是以新材料为基础的。纳米材料对我们国家经济振兴及国力增强,实现中国梦具有战略性影响力。因此高校为本科生和硕士生开设纳米材料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课程是有必要的。纳米科技具有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任课老师要针对课程特点不断地查阅最新文献,更新纳米材料科研成果的内容。讲解时要注重纳米科技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联系,借助图像和动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互动的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规划,有效利用时间,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志伊.纳米科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汪信.纳米材料化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徐并社.纳米材料及应用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

[4]张全勤.纳米技术新进展[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5]朱永法.纳米材料的表征与测试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