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奔腾年代影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奔腾年代影评范文1
【关键词】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精神自传;断裂;诗意;代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大概是觉着十个字的片名太长,不怎么符合华语影片的传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多数时候被人们简化为《致青春》。然而这种朗朗上口的简化也一并略去了片名中那份深沉的伤感与无奈,以及伤感无奈中隐含的不舍与不甘。同时,这种简化方式也将这句本属于特定人群的诗意抒怀予以“广谱”化了——本来,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上,能有资格发出这么句感慨的人,只能是属于“70后”这个处于青春末期、行将迈入中年门槛的社会群体。青春正欲走未走,自己则欲留难留,终将逝去的眼下还在延续,虽则延续却无能为力。一代人回望青春时的不尽怅惘、欲说还休,都由这个过长的片名传递出来。而以片名为入口,考察影片复杂缠绕的青春叙事,则能发现这部影片具有鲜明的“征候”性,它充分折射出当下社会的种种文化生态和心态。
一、“70后”:精神自传之难
就着力于讲述“70后”的青春故事这一点,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殊为难得,勇气可嘉。中国当代文化中一直存在一个颇为诡异的现象,那就是生于1970年代这批人的青春故事在中国内地的电影(包括电视剧)中多年来一直是整体缺位的。“70后”一代人基本在20世纪90年代走过青春时光,可是在近些年影视剧的青春表述中,这个年代的故事已然断档,浓墨重彩登场的都是发生于80年代之前那些“红色后裔”们的“阳光灿烂”或“血色浪漫”、抑或平民青年“长大成人”的青春残酷物语,要么就干脆直接跳到新世纪,表现“新新人类”们的古灵精怪与“职场”中的“奋斗不息”,而“承上启下”留在90年代的青春史却没有被认真或成功地表达过,它更多是让位于转型时代的社会集体经验——在一代人走过岁月后,当年铭心刻骨的青春记忆却自觉不自觉地被集体忽略,被尴尬莫名地悬置在历史的黑洞中。
记录这段青春的责任,本应该属于70后的影人们,因为这就是他们的自身历程。遗憾的是,虽然在这个年龄段的电影从业者并不算少,但他们多半喜欢把玩一些貌似深沉晦暗的主题,更多关注于当下都市样貌与各种“底层”的生存图景(想一想那些被含而混之指称为“第六代”的70后影人们),普遍无意于回顾自己来时走过的路。贾樟柯或许是其中最愿意怀旧青春的,他的“故乡三部曲”就是在重拾自己的青春记忆。只不过贾樟柯过于刻意在故事张力上做文章,更多关注小偷、、无业青年等边缘人群,所以他这种青春书写往往激进有余,而提供给人们的却是“类奇观”式的观影体验,很难视为一代人的青春自传(当然他也不屑于承担此种“代言”重任(1)。何况贾樟柯也很快就掉头转向了,早早结束了自己特色独具的青春叙事。
作为大众文化重要品种之一的电影,固然讲求创作者的自我经验,但争取最大数量观众的认同、满足他们的情感诉求也是电影作为一种商品的本质属性。为此还是有理由要求、期待从业者们拿出更具情感整合性的,能获得更多心灵共鸣的影片。换个角度看,适龄主创者们的无意于此或许只是事情的“果”而非“因”,对于一代人何以会缺失有分量的精神自传,更深层的心理原因或在于:“‘70后’这代人生长于计划经济时代,再碰上市场经济时代,他们文化主体性比较复杂。20世纪90年代末,他们刚开始发出声音,就被‘80后’青春代表人物抢去了风头,到现在也没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和讲述者。”(2)所谓“文化主体性”,即是在文化人格方面如何达成对自我的准确认知,建立起个人的身份认同感。在当代思想家阿尔都塞看来,人的“主体性”原本是一个“空位”,要由某种意识形态才能“召唤”出来,[1]当代社会学家吉登斯也认为,人的主体性是“在不断反思过程当中被惯例性地创造出来和维系着的某种东西。”[2]58人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身边社会各种关系的反思和甄别。所以上面这段话非常敏锐地点明了,正因为遭遇了时代的“转型”,计划经济时代与市场经济时代彼此不同、甚至是完全冲突的主导性“意识形态”先后都融入了他们的人格成长过程,使得他们对自我和身边社会的认知产生了困惑甚至是混乱。难以确立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就很难“飞越迷雾,把生命看清楚”,找不到一套系统的“话语”来对应、来解释自己的故事,这才造成了对自己青春岁月的“集体失语”。——在这种情况下,去讲述“别人的故事”显然比讲述“自己的故事”还更为轻松讨巧。而作为例外的“20世纪90年代末”他们发出的声音,指的应该是1998年那部有着一个计划经济时代革命文化气质剧名的偶像剧集《将爱情进行到底》(关于这部剧集,下文还将述及)。
90年代,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加速融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十年。中国在韬光养晦中悄然崛起,而商品经济和市场化也在迅速重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消费主义高扬的商品社会,对经济与物质的追求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也渐渐渗透多数社会成员的内心意识。它颠覆了人们的价值结构,改造了既往计划经济时代个人存在的依据和动力。“70后”一代人的尴尬由此而生:在他们的青春前期,还驻留着红色年代浇灌出的“精神至上”的理想主义光辉,以及“新启蒙”时代高扬自我个性的呼喊,可到了他们的青春后期,社会中却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物质欲望,伴随着失序的丛林生存法则。缺失了主体的延续性,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如何定位自己的当下,或许一直纠结着很多“70后”,虽然他们早就奔往“不惑之年”了。
于是,我们能够发现,作为一名青春横亘于时代断层两边的“70后”的导演赵薇的胆量和抱负。或许,赵薇如此“胆大妄为”是因为她身体里永远都活着一个机灵、皮实、混不吝的“小燕子”吧。
二、叙事的断裂与诗意的消逝
果然,《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面世后,票房与口水齐飞。或许是赵薇的雄心太大,总是希望面面俱到,超过两个小时的公映版最后还是显得匆促散乱,在叙事上存在明显的断裂。影片前半部分是一段较为完整的校园爱情,演绎了青春片有的浪漫与疼痛,而后半段则线索枝蔓、多头并进,最终显得支离破碎。有人甚至将此归结为导演对于所讲述时代的淡漠:“从中没有发现赵薇对那个时代的激情、立场和想法。”[3]
这种评价显然是过于简单粗暴了,只要认真看过影片的人都不会质疑赵薇的诚意。其实,对于影片叙事的前后断裂,与其将它归结为导演的能力或态度,不如说,这一“断裂”本身也是一个绝佳的征候,完整对应了、解释了这个时代的“断裂”。在断层的彼端,是一段纯粹的、可以完全为了精神、为了信仰而存在的青春,而断层的此端,则是另一段彻底放逐了精神的高蹈、只为现实逻辑所主宰的青春。影片叙事由流畅而突然坠入凌乱,正是直观表达了这代人在面对断裂的时代顿挫失据的精神生态。
“青春”是一个“现代性”概念,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长者本位”的“老大帝国”,“青春”更成为先行者们掀起“启蒙与救亡”大幕的一个策动力。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到“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青春”一直都和阳光、热情、力量、勇往无前等热烈美好的词汇联系在一起。“少年布尔什维克”出身的老作家王蒙甚至这样感慨过:“青春、革命、爱情,这三样东西加在一起还能不点燃全部世界与全部生命!”[4]273这是充满诗意的抒怀,因为青春的蓬勃生命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它睥睨现世成规、超越凡俗烟火,满腔的豪情只为精神的光芒所点亮。
正如影片前半部那个美丽的雪夜,在经过了各种不择手段的“死缠烂打”后,女主角郑微终于让陈孝正接受了自己的爱情。那一刻,郑微心花怒放地走在校园的雪地上。走着走着,她低下头,惊奇地发现:脚上的深色运动鞋竟然变成了一双闪闪发光的水晶鞋,炫目而圣洁的光辉在暗夜里照亮了她青春神采的脸庞。此时,她已经变身成为最幸福的公主!——在整体风格非常写实的影片中,这短短十几秒钟的场面如梦幻般浪漫唯美,堪称神来之笔,充分诠释了诗意青春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仅仅凭借这十几秒钟画面,就没有理由质疑赵薇的努力与情怀)。此时的陈孝正,只是一个出身贫寒、前途未明的穷小子,但在郑微心里,他就是值得自己不顾一切来追求的白马王子。郑微愿意如此放低身段,并非因为她是无人关注的灰姑娘,她的身边一直有一位高调的追求者:富家公子沈开阳。如果以现实条件考量,他其实更具爱情的竞争力。但,即便沈开阳算得上是英俊靠谱的“高富帅”、即使他屡屡送上价值不菲的礼物,郑微却始终不为所动。影片中沈开阳第一次试图送给郑微的礼物就是一个豌豆公主的玩具:这就是沈开阳心中尊贵娇嫩的郑微。然而,郑微却宁愿让自己 “低到尘埃里”,在陈孝正面前做一名角落里的灰姑娘。
只是,此刻大学围墙外的时代已经发生断裂,残酷的物质社会与围墙内的诗意青春劈面相逢。毕业前的招聘会上,人山人海的求职场面无情挤压着年轻人的飞扬不羁。迫在眉睫的生存压力、颇有诱惑的留学前程,陈孝正在必须做出的二选一面前放弃了两人的爱情远走美国。然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几年之后,外面的世界终于改变了一切,就连郑微本人,都从任性刁蛮、大大咧咧、作业出错都无所谓的“玉面小飞龙”变身为冷静干练的职场女白领,犀利告诫下属要留意做事的细节。此时反观陈孝正的畏缩薄情,似乎也无需太多苛责,只不过是由于贫寒的出身决定了他比同龄人的“转向”更加迅速罢了。个人无法与时代抗衡,诗意的青春等不到年华的老去就戛然而止,这就是一代人必然要接受的无情命运。而不甘心舍弃青春记忆的阮莞,最终落了个玉石俱焚,她付出自己的生命实现了青春的永恒。
诗意的青春消逝之后,影片中的青年人进入了社会,开始现实而紧张地“活着”了。影片至此也开始陷入线索繁多、略显纷乱的窘境。——恰如影片外这代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状态。他们似乎无法在物欲时代里活得心安理得,因为青春闪亮的彼端还在那里映照着今天的蝇营狗苟,让他们在回忆面前无地自容。就像若干年后,陈孝正得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他也因为自己一路上的不择手段而时刻处于内心的煎熬。
由是想起上文所提到的电视剧集《将爱情进行到底》,那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纯情”剧,是诗意青春的放肆张扬。在90年代后期,时代断裂之痛还没有充分发酵,剧中的男女主角们每一个人的爱情选择都是忠于内心而无视物质的。杨铮也罢,若彤也罢,无论个人的发达与落魄,他们的爱情从来不会因为物质发生改变。或可认为这部剧集是时代断裂后“70后”一代人对断裂前的青春时光进行的最后回望和凭吊。虽然追求真爱的路上百转千回、起起落落,但他们很幸运,他们是拥有诗意青春的最后一批人(十多年后原班人马拍摄的同名电影“续集”《将爱情进行到底》正好与此剧集的“纯情”形成绝佳对照:2011版影片充满了物质决定爱情的潜台词,刻薄地宣扬了无产者无爱情,要想鸳梦重温首先必须有优越的经济保障[5]——诗意的青春消逝之后,爱情将无可避免地沦为物质的附庸)。
当然,开展如上讨论的前提,是一个人他(她)曾经经历过、信仰过这样纯粹唯美的诗意青春。在影片中,郑微的早年恋人林静不是这样的人,郑微的室友黎维娟也不是,他们就生活在郑微、阮莞、陈孝正身边,但自始至终都是无比现实、无比理性(陈孝正本属于黎维娟这类人,因为被“裹挟”进郑微的青春中,他才体会到只有这段日子他从“爬行动物”变为“直立行走”的美好感觉)。他们不曾遭遇过青春的断裂,因为,他们从来也没有在生命中拥有过诗意,拥有过青春。
三、可通约的“疼痛”与不可通约的“感动”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充满疼痛。这种疼痛深入骨髓,无从救赎。所以会有论者感慨:“没想到赵薇镜头下的爱情竟然知此疼痛, 到底因为那是一个疼痛的年代, 还是因为疼痛本来就是青春中的宿命? ”[6]这一追问非常敏锐。“疼痛”,当然是青春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是这份疼痛背后指涉的内涵各有不同。其中,既包括叛逆青春遭遇固有现实时必然遭遇的对抗与失败,也包括从精神上告别既往,重新建构自我认同的艰难成长,既有被抛入社会边缘或底层的愤懑与反击,也有精神在自我流放中的脆弱感伤。——虽然彼此的“痛处”各不相同,但只要是从“疼痛”的方向看,青春电影中永远都是斑斑泪痕、累累创伤,无论港台还是内地,无论西方还是东方。
不过,作为一部票房超过7亿元的热销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痛感”显然没有被降解在代际差异中。今天国内的电影市场主要以“80后”甚至“90后”观众来支撑,他们对于影片中的疼痛依然能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即使他们的“痛处”与说故事的“70后”并不相同。银幕上的主角们因为消逝于时代断层的诗意青春而痛,银幕下的观众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境遇而痛。一位来自电影网的“观后感”这样说道:“(因为看到电影中这些年轻人生存的逼仄与无助)……我会想起自己刚到北京时的茫然,毕业找工作时那种无钱无背景无关系的无望恐慌和求告无门,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为了多挣点连续几天熬夜赶节目,在回家的公交上酣然大睡坐过站的疲累,想起北京的雨季租住在简陋平房中的我到处堵漏舀水的狼狈。”[7]这是完全生长于断裂时代此端的青年人的现实感怀。断裂前的时代他们没有经历也无需经历,因为断裂后的时代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艰难无比。青春之疼痛一样刻骨铭心,和他们的“70后”前辈完全可以通约。——在当下的中国,高不可及的房价、越发稀缺的成功机遇,让一茬茬的年轻人更早体会了“生之多艰”,他们的青春在起点处就被取消了诗意的存在空间——如此说来,这一代曾经诗意生存过的“70后”,还是比现在的青年人更幸福了。
如果说,超高的票房可以解释在“疼痛”的立面上影片能够通约几代青年,然而在为何而“感动”的立面上,影片内外的代际差异就格外突出了。
影片末尾,历尽了情感的起起伏伏之后,郑微悟出:“我现在知道,其实爱一个人应该像爱祖国、山川、河流……”此时的画面,是郑微搭乘着装载着玉米的卡车在广袤的乡间行进。配合着这段独白,镜头中依次掠过葱茏的山峰、奔腾的河流。整个场面舒展大气,甚至可以说是荡气回肠。这段镜头是影片对于诗意青春的终极伸张,是一种无望中的顽强追怀。而这种情感比喻、这种镜头语言都采取了“70后”最为谙熟的表达方式。对于影片内外的他们而言,祖国、大好河山,爱情,这些词本身都闪烁着崇高的光辉,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愿为之感动,纵然今天生活在一片尘嚣中——这种情怀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脉。然而,这一场面总是会在影院中引起笑场,新一代的观众们无法理解、分享这种情怀,他们更觉着这是一种可爱可悲的迂阔,是上一代人不够智慧、“启蒙”不足的残留。
恰好,紧接着《致我们终极逝去的青春》,另一部“青春片”《小时代》高调开画。在主打“90后”故事的招牌下,后者提供了意味深长的“对读”文本。同样是丰富细腻的诗意抒怀,但此时让他们感动的却是散发着耀眼光辉的另一种魅惑。影片中有这样浓墨重彩的一场戏:在一个疲惫落寞的晚上,女主角林萧的老板宫洺很无所谓状地送给她一个名贵戒指,老板的话中之意是这个戒指是送别人被拒,自己也不想留着了。然后镜头一转,林萧已经接受了这份厚礼,并且被老板感动得魂飞天外:“我仿佛从那个小小的窗口里,看见了他广袤而孤独的天空。这样的他,远离了平日里呼风唤雨的高傲外壳,留下一颗柔软的心脏。就像他此刻窗户的孤灯,像是寂静宇宙里一颗遥远而又孤独的星球,在无边的黑暗里沉默不语,轻轻地发着光……”如此柔情爆发真是令人心旌摇曳。只是,影片没有让人们看到,作为一个年轻女孩子,理应有敏感的自尊去拒斥异性(兼老板)超乎寻常的好意,会自觉保持一份得体的距离与矜持,影片也没有让人看到,林萧是否会想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会想到一枚男性赠与的名贵戒指包含了什么样的深意,它只让人们看到了,这一“高端”礼物拥有神奇的魔力,击中了女孩内心温润柔软的角落。此情此景,令人不由感慨马克思所言“物质的微笑”当真是无法抗拒,无需抗拒。大概,对于物质年代里长大的一代新人而言,为这种充满华贵气息的物质所感动,这就应该是正常的反应吧。
已经尝到市场甜头的“青春片”势必还会络绎不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叙事,不同代际的青春话语之间还会有更多的交流和交锋,还会产生更多的“征候”式文本供人们解读。同时,影院外的时代仍在激变中,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能够产生出比较稳定、惯例的“青春类型”影片,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或许还只是一种奢望。
注释:
(1)贾樟柯曾经明确表示:“电影应‘习惯于自我经验的描述’……谁也没有权力代表大多数人,只有权力代表你自己。”参见程青松、黄欧《贾樟柯:我不诗化自己的经历》,《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年版第367页。
(2)张颐武语,参见吴越、戚佩佩《“‘70后’一代开始主导青春怀旧?”》,《文汇报》2013年5月23日。
参考文献:
[1](法)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J].李迅,译.当代电影,1987(3)、(4).
[2](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3]《致青春》:致命剧本·青涩导演·春华零落[EB/OL].“时光网”影评.http:///mtimereview/blog/7606478/7/.
[4]王蒙.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5]郝朝帅.爱情:中产者的专利——论《将爱情进行到底》[J].艺苑,2012(5).
[6]禾刀.青春在世俗立面上的疼痛投影[J].大众电影,2013(11).
奔腾年代影评范文2
>> 最佳预告片 预告片的空间 电影预告片玄机 电影预告片解读 新派电影预告片 《达・芬奇密码》预告片 掀起预告片的红盖头 影视预告片的剪辑艺术 预告片电影营销新利器 预告片里的营销密码 《饥饿游戏》续集预告片出炉 预告片也要学会“说话” 预告片的美丽与哀愁 《但丁密码》预告片 论预告片的视觉传播 预告片:无敌绿巨人 预告片:国家宝藏2 警匪动作片《破局》预告片 独自精彩 “剪刀手”的人生预告片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预告片 独自精彩 预告片 独自精彩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黄文潇")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魏楠(前排左一)与他的团队是国内预告片市场重要的参与者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工作是专门看未上映的新片。普通观众要两三个月以后才能看到的电影,他们都提前阅毕了。这样的工作你羡慕吗?
可以大量看电影的权利,源于这些人的职业——要为那些投入不菲的电影制作预告片。按照新丽传媒总裁张文伯的说法,预告片是电影的广告,在30秒、60秒、90秒,最长不超过3分钟的时间里,将电影最精华的部分,包括它的话题性、人物关系、主题,组成一个故事,讲给观众听,以达到让观众掏钱进影院的效果。“评判预告片好与不好,就只有一个标准。你看过它之后,是不是想去电影院,如果想去,它就是成功的,如果不去,它就失败了。”
换句话说,预告片是否成功,与影片本身的成功与否没有正相关关系。比如下面这一幕:荧幕上刚滚动出演职人员字幕,杨幂等人还未唱完跳完,孙强就一脸沮丧跟女朋友一道从影院退场。他感叹着刚刚的经历,就像是在电影院看了次加强版的PPT。孙强在北京的一家外企做IT工程师,被他称为PPT的,是票房迫近5亿元的《小时代》。显然,28岁的孙强并非《小时代》的主流观众,至于为什么去观影?孙强愤愤地说,前几日上网时,无意中看到了《小时代》的预告片,被吸引。
不得不承认,这部太空堡垒制作的预告片剪辑技巧非常花哨,曲线玲珑的美女、高档红酒、漫天白雪等元素巧妙糅合在一起,制造了电影本身并不明显的冲突感和悬念,吊足了大家胃口。孙强抱着几分新鲜感,就在买票时,选择了这部影片。被预告片“忽悠”进电影院的观众并不少,据艺恩咨询对2012-2013年中国电影观众调研结果显示,观众选择去影院观看影片考虑的因素有近三成左右,是受预告片影响。
在电影的圣地好莱坞,第一支预告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2年。发展到现在,好莱坞有20家预告片公司,其中5家大公司,还有15家中小公司。然而,就算在好莱坞,拖车公园(Trailer Park)以及蚂蚁农庄(The Ant Farm)这样的预告片公司也很难为普通大众所熟悉。当然,说到他们的作品,一定都知道。拖车公园是《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以及《普罗米修斯》的预告片制作公司,而蚂蚁农庄则是《哈利波特》系列与《星际迷航:暗黑无边》的预告片制作方。总而言之,这是一个躲在幕后的“小市场”。在中国亦是如此,但其背后的江湖风云,并不比他们制作的绚丽夺目的预告片褪色半分。
作为电影的辅助服务性行业,中国开始有预告片这回事,始于2010年。那一年,魏楠的简单点文化传媒与张小北的太空堡垒同时成立,时间相差不过三四个月。这个时间节点,与华语电影的兴盛蓬勃相关。艺恩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后期制作市场约6.2亿,预计2013年将再翻一番。在这样规模的后期制作市场上,预告片公司的诞生显得水到渠成。
影片可以不精彩,预告片却不能不精彩。这便对预告片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由于预告片本身是基于电影的再创作,其内容完全来自于影片,故而对于一部预告片来说,最重要的部分自然是剪辑,而最核心的部分却是创意。
什么样的人能够做好一半艺术一半商业的预告片?艺恩咨询高级分析师杨舒婷表示,预告片最需要的是广告人的敏感度。被媒体称为开创中国预告片行业的“华语电影第一剪”魏楠,正是广告人出身。 (从左至右)张小北、崔毅、田明在太空堡垒工作室的5.1声道音棚内,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可以找到很多电影道具
从2010年中国市场上出现第一家预告片公司到现在,专门从事预告片生意,且被业内人士熟悉并认可的,也不过就“两家半”公司。一家是魏楠创立的简单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追踪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另一家是由张小北、田明、崔毅创立的太空堡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代表作《小时代》预告片。而现在已经并入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的天工映画(由常洪松与肖洋创立)只能算半家,是因为其主营业务并非预告片,而是电影后期制作。
而就这两家半的预告片公司,加起来制作了每年市场上超过九成的国产电影预告片。其行业垄断程度,甚至超过了耳熟能详的制作公司。
正因此,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之一,就是做圈子。经营与运作这类公司的人,亦都是有丰富经验的资深业内人。魏楠是拍琼瑶戏的童星出身,从90年代开始,就从未离开过这个圈子。张小北是知名的影评人,田明则是一位电影剪辑师。这些经营者虽然从业经验丰富,却大多是80后。
这样的一群人,与影视圈有着盘根错结的关系,魏楠受张艺谋青睐,而常洪松与肖洋则被冯小刚与陈国富看好。之前的作品与积累起来的口碑,让这些公司均已达到“客自上门来”的水平。
从2010年到现在的3年时间,这样的预告片公司给宣发公司提供的是一种服务式的体验。作为专业的预告片公司,剪辑预告片提供了从包装、音乐,到特效、字幕等一系列全套服务。一部电影的预告片会有不同的方案,其中包括有文字版、动漫版,甚至有中间阶段性的话题版。然后有先导预告片、终极版预告、海外版预告,很多根据这个电影设计的一系列电影预告和策略,都是由预告片公司提供。
因行业集中度很高,几家制作公司所收取的费用也不菲。魏楠表示,目前其公司将视频物料制作的定价分为A类与B类,A类套餐价格在100万左右,提供给一些大制作、大成本,宣发费用较高,要求也较多的影片,包含了预告片、制作特辑、海报等全方位的物料供给。B类价格在50万左右,主要是一些中型成本的爱情片、文艺片。当然,这价格最终决定因素与要求视频物料的数量相匹配。太空堡垒的田明表示,目前公司所承接的大片标准配备是,3支预告片再加4、5支制作特辑。而一般的小片,全套视频物料包括了2支预告片,配上1、2支制作特辑。如果制作方有某些特殊要求,比如要求作品必须是3D版本,这些都会增加预告片的制作成本。
目前,业内公认预告片最贵的价格出自魏楠,但预告片的价格并不绝对,“比如魏楠接了一个很牛的片子,他可能会为了树立品牌,而降低价格。”杨舒婷表示。对于一些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制作公司,预告片制作的价格倒不是大问题。张文伯从2009年起就跟魏楠的公司合作,他表示,总能将价格谈到一个大家都觉得比较合理的地步。
随着本土电影市场的火爆,中国预告片市场的制作价格正水涨船高,数年前可能二三十万拿得下来,如今已涨到了三五十万。张文伯表示,从2009年到现在,制作预告片的价格大约有20%-30%的上涨,但他同时表示这样的上浮实属正常,因为电影在整个营销上的投入也是增加的。天工异彩操刀了《中国合伙人》的梦想版预告片,这支长度为2分37秒的预告片,价格为三四十万人民币,而《一九四二》的预告片全案价值超过了一百万人民币,其中包含了5支预告片,以及3支制作特辑。对于上千万的营销预算来说,预告片所占的预算有限。张文伯表示,在他做过的案例里,预告片预算最高能占到整体营销预算的5%。在好莱坞,普通预告片制作费用大约在10万-15万美元(人民币62万-92万左右),而好莱坞大片的宣传费用平均为3500万美元。
预告片公司价格傲娇,影视公司也不傻。“你觉得他会花一百万剪出一个什么都不是的预告片吗?不可能的。”杨舒婷说。刚离开小马奔腾的宣传营销中心副总关雅荻表示,只要预算允许,一般会将这几家预告片公司都找一遍。而最后出来的预告片成品,也可能是几支出自这个公司,另几支出自另一个公司。譬如《中国合伙人》的预告片,即是出自魏楠的公司与天工映画的合作,《画皮2》的视频物料,由追踪者跟太空堡垒分担完成。 电影预告片的传播途径调研
虽然预告片的价格不菲,几家公司也表示自己的收入流水已达到千万级别,更有媒体爆出魏楠公司的剪辑师,最高能达到10万元的月薪。但目前为止,这些公司都尚未开始盈利。追踪者CEO张宇彤表示,公司刚完成更名、增资以及内部架构的调整。从原来注册资金为300万元的简单点文化传媒,改为了目前注册资本为500万元的追踪者文化传媒,并且增加投入,新增设了海报和制作特辑两个部门,进行了人员与设备的补充,所以收入也已主要投入经营。
另一家公司太空堡垒的情况也大同小异。太空堡垒的联合创始人田明表示,太空堡垒2012年的营业额大概在300万元左右,成本主要是人员、版权及一些公司运营的基本需求。目前基本属于收支平衡,去年11月的公司搬迁,从原来120平米的规模,扩大到现在的400平米,现在太空堡垒有自己的音棚,单音棚加设备的价格就达到了80万。
虽然市场竞争者不多,但是仍旧存在差异化。关雅荻将追踪者与太空堡垒做了影片类型上的大致划分,他表示诸如动作、悬疑、特效片等主打影片效果的电影,去找魏楠一定没错。而太空堡垒则接手爱情、文艺片更多一些,田明亦认同这样的分类。
在制作理念上,杨舒婷帮助追踪者做过深入的预告片市场调研。她表示,魏楠的预告片强调明星阵容,认为剧情不重要,“他的看法是预告片要告诉观众的是这部片子的卖点以及所有的精华所在。”
正因如此,追踪者在筛选人才的时候,以做过广告营销作为第一优先考虑。视频剪辑这些技术类的活可以进来以后再学,而懂广告,用广告的思维跟广告的理念更加重要,魏楠这样认为。太空堡垒没有标榜自己的专业性,创始人张小北表示,太空堡垒就是一群草根影迷的公司。“很多热爱电影的人到了这里,就像是找到了组织。”田明笑言。这样的定位同样体现在了选择人才的时候,来太空堡垒应聘的面试者,被问到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看了多少部影片。而进入太空堡垒的员工,阅片量基本在两千部以上。
投资者的身影,也开始出现在这个行业中。魏楠表示,已有投资公司看到了追踪者的市场价值,双方已经进入相互接触、谈判阶段。对于投资方,魏楠表示暂时不方便透露,但他同时也谈到,不懂资本运作的自己,找到的合作者,一定要是懂电影的公司。太空堡垒的张小北则表示短时间内没有接受资本的意向,要保持公司的自主性。
这个方兴未艾的市场也有自己的苦恼。艺恩咨询关于预告片市场的调查显示预告片的影响力,将会受到一个反向的作用,即这个片子越知名、阵容越强大、导演越出名,预告片能发挥的作用就越小。同样,越知名、投入制作越大的影片,宣发的经费就越高,投入预告片的资金规模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