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幽你一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幽你一默范文1
幽你一默范文2
关键词:模拟旅游;载体;情境
模拟旅游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假想的旅游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旅游活动,从中去观察、感受和体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增长知识,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欣赏自然美景、游览名胜古迹、了解各地风俗民情中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陶冶情操,有益身心健康,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那么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模拟旅游教学?笔者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以多媒体为载体,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仍属于经验型,我们的教学往往要从学生的具体经验出发,当学生缺乏有关感性认识时,需要通过观察实物、具体形象的材料,向学生提供具体感知,借助形象思维,使学生思维不断向高水平转化。模拟旅游教学,凭借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仪器,把模拟旅游过程中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的景观、材料等变成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感知材料形象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带入如临其境的旅游胜地。例如,《逐水草而居》一课,笔者创设了在东非草原模拟旅游情境。为加深学生对“草原上干湿季节的变化”,播放视频《马拉河之渡》。东非草原上的野生动物,如角马、斑马等食草动物,随着南方坦桑尼亚旱季的来临,为了生存,横渡马拉河,迁到北方水草丰美的肯尼亚。面对暴涨的激流和鳄鱼的狙击,野生动物展开了惊心动魄的“马拉河之渡”。通过视频播放,丰富学生对“草原上干湿季节的变化”的感性认识,进而明白生活在东非草原上的马赛人为什么要“逐水草而居”。
二、以旅游情境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七年级学生活泼、纯真、爱玩,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上课伊始,他们普遍存在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好奇心理和期待心理,希望教师在这节课里讲一些有趣的东西。以模拟旅游情境为导入,使学生感到这节课是“旅游”活动,将会看到比书本上更多有趣的新事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拉近学生与课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距离,创设了一种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例如,学习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前面两节课我们旅游了平原地区:湄公河平原的和美国中部大平原。同样是平原,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完全不同。湄公河平原是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在生活中留下了稻作文化的印记。而美国中部大平原则是高度机械化的旱地作物生产、商品性农业,人民生活水平高。今天同学们和老师要去哪里?”此时多媒体播放图片,展示山区的美丽风光,激发起学生浓浓的兴趣。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到山区走一走、瞧一瞧,山区人民是如何生产和生活的。”把学生带向了山区,使学生感到今天自己的身份不是学生,而是一个旅游者,老师是一个导游。这种旅游情境的课堂导入,使学生耳目一新,激发了学生想去看看的欲望,学生以旅游者的身份较快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三、以旅游见闻为线索,串联教材知识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教材上下段之间的连接性不强、知识跳跃性很大,需要教师重新整合教材知识。而模拟旅游教学,就是以师生的旅游见闻为线索,把教材知识有机组织起来,建构了知识脉络。例如,执教《IT新城:班加罗尔》一课,笔者设计了“旅游前的准备工作:随身衣服带什么?”这一问题,通过查阅气候图和地形图知道了班加罗尔的自然环境,地处德干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全年气温比较温和。乘飞机去班加罗尔,参观了那里的软件园区,高楼大厦林立,环境优美,到处都是软件公司;参观了一个软件公司,在公司的全球会议中心,有一个巨大的屏幕,原来职员在屏幕前在与世界的合作伙伴进行实时对话;也访问了一些人,了解了这里的就业情况、经济发展状况。根据这些状况,再让学生分析发展IT产业的有利条件和影响。旅游前的准备工作和旅游的所见所闻,串联了班加罗尔的自然环境、IT产业迅速发展的表现、发展IT产业的有利条件、IT产业对印度的影响等内容。
四、以旅游活动为平台,凸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要让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的教学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们能说……”,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调动他们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这节课,笔者在模拟旅游的过程中设计了寻找活动和归类活动,让学生寻找华盛顿最主要的建筑或机构,并进行归类。通过学生的寻找、归类,结论的得出是水到渠成:华盛顿是美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模拟旅游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和脑,让学生参与课堂,做学习的主人,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和提高读图、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以旅游感悟作小结,加深学生印象
幽你一默范文3
关键词:Ad Hoc网络; 按需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ns-2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6-6002-03
自组网(Ad Hoc Networks)是由一组带有无线收发装置的移动节点组成的一个多跳的临时性自治系统[1]。作为现有网络的一种补充和扩展,自组网主要应用在没有网络基础设施支持的环境中,或现有网络不能满足移动性等要求的场合。例如,军事作战前线、救灾现场、临时会议等等。由于Ad Hoc网络是一种分布的、移动的、无线的、多跳网络,其运行仅利用节点自身,所以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发送数据包的路由并且维护路由,将最终决定Ad Hoc网络的性能,而AODV(Ad Hoc on Deman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是专门为移动自组网设计的按需路由协议,它在DSDV和DSR路由协议的基础上改进得到,结合了两者的特点[1,2]。它由路由发现机制和路由维护机制两部分组成,同时使用序列号来管理区分路由信息的新旧,相对其它路由来说,是比较成熟、可用的一种协议。
1 AODV简介
AODV是专为Ad Hoc 网络设计的按需路由。它使得移动节点能够动态地、自启动地、多跳地建立和维护一个ad hoc 网络。AODV路由基于DSDV和DSR之上,在建立路由的方式上对DSDV进行了改进,利用了DSDV的按跳(hop-by-hop)路由、顺序编号和周期更新的机制,借用了DSR的路由发现和路由维持机制,不在源/目的节点间被选路径上的节点不需要维护路由信息或参加路由表交换[3]。AODV的主要特征是每个路由表项都有一个目的序列号。该目的序列号由每个节点来维护,而且该目的序列号会沿着路由信息发送到请求节点。
2 AODV的机制与改进
2.1 AODV路由发现机制
文章主要介绍AODV协议的路由发现机制。当某一节点试图给某一未知节点发送分组但其路由表中又没有去往这个目的节点的路径,或先前的去往该目的节点的有效路由已经过期或被置为不活动时,该节点启动路由发现机制,广播路由请求消息RREQ给它的邻居节点,该节点为源节点。路由请求消息的格式[4]如下:
其中:Type:表示消息的类型,这里统一为1,表示该包为路由请求包。
D:若此标记被置为true,表示只有目的节点才能初始化路由应答消息;否则,凡是知道去往目的节点的路径的中间节点都可初始化路由应答消息。
G:若此标记被置为true,当中间节点产生路由应答时,在单播返回源节点的同时,无偿地发送到目的节点。只有在双向链路的时候才能置该值。
Hop Count:表示从源节点到该节点的跳数;
RREQ-ID:标识RREQ的序列号;
Path Node: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所经过的节点。
每个节点有两个独立的计数器:节点的序列号和广播号。唯一确定一个路由请求。当源节点产生一个新的RREQ,这个RREQ的ID号比上一次RREQ的ID号大1,每个节点只维护一个RREQ-ID。在广播RREQ之前,源节点缓存RREQ-ID和它自己的地址,在预期的路由发现的时间内一直保存,以避免在接收到路由应答的时候继续转发请求包[5]。在一段时间后,如果节点没有收到路由信息,则应发送另一个路由请求信息,同时RREQ-ID增1。重复发送RREQ的次数应有一个最大值。等待发送的数据包按“先进先出(FIFO)”的原则存在发送队列中,如果重复发送RREQ的次数达到最大值,则丢弃该包。
2.2 AODV协议的改进
无线网络的终端可能是笔记本电脑、手机或PDA之类的设备,当笔记本电脑重启后,原先那些数据可能会丢失(路由表清空,序列号重设),这时,由于序列号的重新设置,很有可能造成暂时性的路由环路。这种暂时性的路由环路会造成不必要的路由和带宽的浪费,应当尽量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为了防止这种可能的发生,文章对那些重启后丢失自己序列号的节点在发送路由消息之前,设置等待时间x。在这段时间x里,如果节点接收到RREQ、RREP或是RERR控制包,则它根据控制包中的相应信息(比如序列号)建立路由表项,但它不进行任何的转发。如果在x时间段内,节点接收到单播发往某个目的节点的数据包,则该节点应广播RERR消息通知周围节点,本节点现在不可用,然后重新等待x时间。在这段时间之后,重启节点跳出等待状态,重新开始路由,在这个时候,它的所有邻居节点将不会再认为该节点是它们的下一跳了,从而避免了路由环路的形成。该节点根据接收到的RREQ来更新自己的序列号;如果没有接收到RREQ,节点将自行初始化序列号,但不为0,0为保留数字,表示未知节点。
3 路由仿真实现
为了验证改进的效果,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Ns-2(Network Simulator 2)网络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实验[6]。针对上节对AODV的改进方法,在理解ns-2中有关AODV代码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修改完善。定义的重启后节点等待时间为5s,在这段时间内,节点只能接收路由信息,根据路由消息中的信息填写自己的路由表信息,如果接收到数据包,则丢弃该包,发送路由出错消息RERR给发送数据方。实验场景是在一个500m*500m的范围内,一共10个节点,节点随机的静止时间为0.1s,最大速度为30m/s。
实验仿真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下面对模拟所得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图1和图2分别展示了不同网络场景的增加重启动作后的网络性能和没有增加重启动作的网络性能的比较图。在图1中,在2s时,节点1启动cbr流量发生器,这时,节点1广播路由请求消息RREQ,一直到3.8s,节点1才找到路由,发送数据包,查找路由一共花费了1.8s时间;而在图2中,节点1也是在2s时启动cbr流量发生器,但由于增加了重启动作,所以在前5s内,它没有广播RREQ消息,而是通过hello消息包互相知道彼此的信息,填入自己的邻居节点路由表信息中去。根据实验数据,在5s时节点1广播了第一个路由请求消息,5.2s时节点1找到路由,发送了第一个数据包,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所改的程序运行的正确性。
在采用是相同的网络场景、相同的路由协议(只,而得到不同的数据图,这是因为在5s的时候,图1中的节点1还在使用它在3.8s找到的路径,因为这条路径没有损坏,而此时可能这条路径不是节点1到节点0的最短路径,那些比它更短的路径会较先返回RREP给节点1。这样导致了在同样的网络场景,使用同样的AODV的情况下,因时间上的小小差异,而得到不同的结果。
4 结论
本文介绍了Ad Hoc网络的基本原理、并对影响其性能的关键点—路由协议问题进行了研究。路由协议的选择要根据网络的具体环境和具体要求决定。在众多的路由协议中,选择AODV作为研究的重点,因为它是专门为Ad Hoc网络设计的按需型路由协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对AODV 路由协议的机制和原理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种改进的AODV协议,用来避免路由环路,降低由路由环路造成的不必要的路由和带宽的浪费。Ad Hoc无线分组网络的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依然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 Mohapatra P,Srikanth V K.Ad hoc networks: technologies and protocols[M].New York: Springer,2005.
[2] 陈林星,曾曦,曹毅.移动Ad Hoc 网络:自组织分组无线网络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 黄全乐.Ad Hoc 网络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J].山西电子技术,2007(1):85-87.
[4] Sachin Kumar Gupta,R.K.Saket.Performance Metric Comparision of AODV and DSDV Routing Protocols in MANETs Using NS-2 [J].IJRRAS,2011,7(3): 339-350.
幽你一默范文4
关键词: 解析几何 减少运算量 高考模拟题
笔者在高三复习时遇到这样一道模拟题:
如图,已知椭圆C的方程为 + =1(a>b>0),双曲线 + =1的两条渐近线为l ,l .过椭圆C的右焦点F作直线l,使ll ,又l与l 交于点P,设l与椭圆C的两个交点由上至下依次为A、B.
(Ⅰ)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且双曲线的焦距为4,求椭圆C的方程;
(Ⅱ)求 的最大值.
本文以第(Ⅱ)问为例,按照解析几何的常规做法如下:
解:(Ⅱ)l∶y= (x-c)与椭圆C: + =1联立整理得:(a +b )x -2ca x+a (a c -b )=0.
由求根公式得x = = .
l∶y= (x-c)与l ∶y= x联立,可求得P( , ),
= = = = .
令t= ∈(0,1),
则 = = = ≤ = -1,(当t= -1时取等号)
的最大值为 -1.
总结:这种做法运算量很大,即使用了“投影”思想,究其原因是:此种解法并没有用到在解解析几何题经常使用的“设而不求”的方法,比如韦达定理,“点差法”等.从减少解析几何运算量的角度来说,此种解法中“设点并求”是不太可取的一种方法,不到万不得已不用.那么是不是除了这种“通法”外,此题就没有其他减小运算量的方法呢?
联想平时在计算解析几何题时用的一些减小运算量的小“技巧”,笔者试着从以下角度分析求解本题:
1.改变设法
另解1:(Ⅱ)l∶y= y+c与椭圆C: + =1联立整理得:(a +b )y +2ab cy-a b =0.
由求根公式得y = = .l:x= y+c与l : x联立,可求得P( , ), = = = (后同原解).
总结:当已知直线的横截距时,设直线为x=ty+m型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此题在求线段比时将其投影到y轴,可以减少一个点的坐标的运算.不要小瞧这“一小步”,对于较复杂的解析几何题来说这是“一大步”.
2.巧用向量
另解2:令 =λ,则 =λ ,
由原解知P( , ),进而x = = = y = = = 将其代入椭圆C: + =1得:(c +λa ) +λ a b =a c (1+λ) ,
整理得:λ= (后同原解).
总结:向量本身就是一种工具,此种解法正是利用这个有效工具,进而得到点的坐标,再利用在椭圆上这一条件得出结论,给人一种顺理成章,一气呵成的感觉.
3.活用平几
另解3:过P作x轴的垂线交x轴于C,过A作PC轴的垂线交PC轴于A .记l与l 的交点为D,则O、P、C、D四点共圆,
∠A PA=∠DOF, = .
由原解知P在椭圆的右准线上,则 =e,
= = =esin∠DOF.
又tan∠DOF= ,sin∠DOF= ,
= = (后同原解).
小结:以上解法借助圆的几何性质解题,令人拍案叫绝.采用“回归定义”的策略,简捷运算,是“数”与“形”有机结合的典范.
以上共介绍了三种解析几何中常用的减小计算量的方法.其实,在解决解析几何问题时,减小计算量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设而不求、点差法、三角代换、极坐标、参数方程、使用特值等,并且不同的题目会有不同的处理办法,只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实践、多总结,就能够以简驭繁、事半功倍,使解题思路构筑在较高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幽你一默范文5
队伍中有模拟器玩家的意思是队伍中有玩家是使用电脑下载模拟器玩手游的。
游戏是所有哺乳类动物,特别是灵长类动物学习生存的第一步。它是一种基于物质需求满足之上的,在一些特定时间、空间范围内遵循某种特定规则的,追求精神世界需求满足的社会行为方式,但同时这种行为方式也是哺乳类动物或者灵长类动物所需的一种降压减排的方式,不管是在出生幼年期,或者发育期,成熟期都会需要的一种行为方式。
合理适度的游戏允许人类在模拟环境下挑战和克服障碍,可以帮助人类开发智力、锻炼思维和反应能力、训练技能、培养规则意识等,大型网络游戏还可以培养战略战术意识和团队精神。
但凡事过犹不及,过度游戏也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危害,沉迷于虚拟世界里,随心所欲的宣泄情感,因此长期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会对周围的人和事冷漠麻木,有的还会荒废学业,甚至发生犯罪现象,给正常生长带来各种各样的危害。而且还会使人精神麻木。
(来源:文章屋网 )
幽你一默范文6
1.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
B.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C.甘油是极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2.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温和低温均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B酶是活细胞产生并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C细胞质基质中有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
D细胞质中没有作用于DNA的解旋酶
3. 下列选项中,两类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均可呈周期性变化的是
A. 蛙的红细胞与淋巴细胞
B. 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杂交瘤细胞
C. 人的胚胎干细胞与成熟红细胞
D. 牛的精细胞与精原细胞
4. 下面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 ①过程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B. 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死亡过程
D. 凋亡相关基因是机体固有的,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5. 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6. 以下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
B.姐妹染色单体间相同片段的交换导致基因重组
C.基因重组导致纯合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D.同卵双生兄弟间的性状差异是基因重组导致的
7.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家族遗传现象的疾病 B.在出生时就表现出的疾病
C.均由致病基因控制的疾病 D.染色体上的基因改变引起的
8. 对摩尔根得出“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这一结论没有影响的是
A.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B.摩尔根的精巧实验设计
C.萨顿的遗传的染色体假说 D.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
9.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10.右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1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 ②④
12.在人体血浆中,有多种不同功能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的功能不包括
A.催化蛋白质水解为多肽 B.与抗原特异性相结合
C.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降低血糖浓度
13.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调节过程不一定要经过反射弧
B.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是树突细胞体轴突
C.突触小体内的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D.神经调节作用的时间较短,但范围较广
14.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15. 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
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16.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7.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右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
18.下表表示午餐以后正常人体血液中血糖和两种激素浓度的相对变化,a、b、c分别表示
相对溶液变化 进食后的时间(min)
0 30 60 90 120 150 180
a(×10-5) 5.0 5.6 6.0 5.1 5.3 5.1 5.1
b(×10-5) 4.0 5.8 7.0 4.1 3.8 4.1 4.1
c(×10-5) 3.0 2.1 1.2 2.8 3.6 2.8 2.8
A.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血糖 B.胰岛素、血糖、胰高血糖素
C.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D.胰高血糖素、血糖、胰岛素
19.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D.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
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记忆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产生大量的抗体
B.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C.有人常患流行性感冒是因为机体经常不能产生抗体
D.浆细胞和T细胞都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
21.西班牙的科学家们发现,他们研制出的一种新型艾滋病疫苗MVA-B能够降低艾滋病病毒(HIV)的感染程度。下列关于HIV和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艾滋病患者出现的病症通常与其他病原体感染有关
B.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不能复制
C.HIV侵染T细胞,因此艾滋病患者仍保留完整的体液免疫
D.接种MVA-B后机体通过记忆细胞直接消灭入侵的HIV
22.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 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C. 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 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23.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B. 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C. 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D. 人体内的巨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24.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爆发出比平时更大的力量和产生更敏捷的反应,此时如测定其体内激素水平,明显提高的是( )
A.胰岛素 B.肾上腺素 C.性激素 D.甲状腺素
25. 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
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
二、填空题,5大题,满分50分
26.(10分)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 %。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 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 色的脂肪微粒。
(2)实验过程中,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 (填“C”、“N”或“O”)。
(3)实验第11d如果使萌发种子的干重(含幼苗)增加,必须提供的条件是 和 。
27.(10分)观察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①] ,促进[②]、[③]的 作用,调节水盐平衡,这样的调节方式属于 调节。
(2)下丘脑除了在水盐平衡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外,在人体生命活动的 调节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3)某人一天要喝10多千克水,不喝不行,经医生检查发现他的垂体功能有问题。你认为此人多饮多尿的原因是 。
28.(10分)人体内环境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请结合下图回答(1)至(3)题。
(1)图中①表示 系统;“甲”表示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及抗体)和记忆B细胞,该细胞的作用是 。
(2)当人紧张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丙”是来自神经元分泌的 ,完成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
(3)由上图可知,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9(10分)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 .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 ,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 。
(3)脂肪细胞 (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 。
30. 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将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草药灌胃)、空白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阳性对照组(免疫增强剂A灌胃),并检测免疫指标。
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一结果至少说明该草药增强了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 ① 。
(2)研究还发现:实验组小鼠的T细胞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近。这一结果说明:该草药可能通过提高小鼠的T细胞含量来增强其特异性免疫功能。通常,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 ② 。
(3)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 ③ 因子,受到抗原刺激的 ④ 细胞可在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 ⑤ ,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附加题(5、6、7、8班必须完成,9、10、11、12、13可自行选择完成)
31.(8分)
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秆(易倒伏)和感病矮秆(抗倒伏)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获得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代的育种规模,需要正确的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
其余两个条件是______ 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
(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上述3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请简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
参考答案
CCBCA AADDB AACCC CBCBD AABBD
26【答案】(1)苏丹Ⅲ(Ⅳ) 橘黄(红) (2) O
(3)一定的光照 适宜的水分和矿质营养(无机盐)
27. 答案:(1)抗利尿激素(1分) 重吸收(1分) 神经-体液(1分)
(2)体温(1分)
(3)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垂体不能将其释放,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减少
28. (1)免疫 记忆抗原特性,第二次被该抗原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在短时间内迅速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2)神经递质 反射弧
(3)神经—体液—免疫
29. 【答案】(1)胞吐 (2) 增加 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在细胞内的利用,降低血糖难度。 (3) 是 (4)先增加,后减少并趋于稳定。
30.
(1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②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
(3)③淋巴 ④B ⑤抗体
31答案】(1)抗病矮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