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数点加减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数点加减法范文1
三年级下册第95―96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旧知
师:六一儿童节刚过,你们一定过得很愉快吧?告诉老师你们都上哪里玩了?老师也利用假期去了一趟北山公园,买食物就花了58元,做各种游戏花了39元,谁能用竖式帮老师计算一下一共花了多少钱?(学生板演)师:说一说整数加法应注意什么?再算算买食物比做游戏多花多少钱?(学生板演)说一说整数减法应注意什么?(出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共同回忆。)
二、选购商品,引出加法,探究算理
1.引出加法问题
师:快到期末考试了,我们来买一些学习用品迎接它吧?听说文化商店正在促销,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多媒体:商店画面)师:请同学们说出学习用品的价格。如果我买一个卷笔刀和一支不带橡皮的铅笔,一共应付多少钱?谁能用算式来表示?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生答:8角+6角=师随机板书)
(预设板书 8角+6角= 0.6+0.8=)
2.探究算理
师:让我们用竖式分别计算他们的结果好吗?(生练习,并指生板算)
师:请板算的同学介绍计算的过程(预设)
(先角与角相加,6+8写4进1;最后在计算结果处写上元和角)
师:是的,相同单位的元、角,相加时要对齐,从最低位的角算起,满十进一。
师:你能把问题转化成我们已经牢牢掌握的整数加法,这一想法很好。那么你能说说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吗?
(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满十进一)
师:那么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在小数加法中还适用吗?先听听第二位同学的介绍。
生:(6+8写4进1,最后在计算结果元和角中间标上小数点。)
师:6和8相加是因为他们都是角,在小数点后第一位,单位相同,就是数位相同,要一一对齐,计算时也是从最低位算起,满十进一。
在平时计算时,没有标注元和角,我们可以利用什么来对齐数位呢?(生答)是的,小数点对齐了,前面的元,后面第一位的角也就对齐了。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它与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是一致的。(板书课题:小数加法)
3.复述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4.情景练习
①示范练习
师:其实,文化商店里还有很多文具。(出示文具的价格标签)
你最需要哪两件文具呢?(指生说出所需的两件文具。)
谁能用算式来表示?(生说)
好,请你在草稿纸上列好算式,用竖式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
(投影交流学生作业,反馈,评价)
②小组练习
每个小朋友想购买的两件文具肯定有所不同,把你想买的两件文具告诉你的同桌,让同桌帮你计算需要多少钱?(同桌列式,互算)
算出结果后,把计算的经过和结果交由他本人检查。检查计算的经过是否符合要求,结果是否正确?(反馈,评价)
三、减法的教学
1.沟通加减法,迁移学习小数减法
师:刚才我们提出的这些购买方案都是求二个小数和的加法,现在我想算一算带橡皮的铅笔比没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板书减法)生:学生列出的算式1.2-0.6
师:我们选择这个小数减法算式来研究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请你联系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尝试用竖式计算,可以吗?(学生尝试练习,指一生板书)能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生介绍计算的经过)
2.师:比较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过程,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生讨论)教师评议: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在计算时都要做到相同单位的数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算起,不同的是加法是满十进一,减法是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作十,最后还要在计算结果的元和角之间标上小数点。
3.完成做一做的练习,学生汇报。
四、综合练习,巩固提高
1.下面的算式计算的对吗?请你为他们治治病?
2.用竖式计算97页第1题,看谁计算的又快又好。
3.《脑筋大转弯》6.8元,《校园科幻》3.2元
(1)《脑筋大转弯》比《校园科幻》便宜多少元?
(2)各买一本书,10元钱够不够?
4.想一想:用5、0、7和6这几个数字写出下面各数,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写出小于1而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五、小结
小数点加减法范文2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了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的生活空间“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教师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购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糅合在一起。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小票,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的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学生调动“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片断一:教师课前安排学生一次购物,并让学生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
教师展示生A的购物小票:从这张购物小票上,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青田县新华书店
书名 数量 零售价 金额
小学生作文 1 19.819.8
数学教与学 1 7.967.96
小计: 27.76
交款:50
找钱: 22.24
生1:我想计算一本《小学生作文》和一本《数学教与学》的价钱是不是与计算机算出的价钱相等?
生2:一本《小学生作文》比一本《数学教与学》贵多少钱?
生3:我想帮助生A验算阿姨找的钱对不对?
随着学生的提问、回答,黑板上出现:
19.8+7.96 19.8-7.96 50-27.76
片断二:师:列了这么多算式,该怎样计算呢?自己选择一道试试好吗?
学生立刻行动起来。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介绍给大家好吗?
生1:我选择第1题,先把19.8元和7.96元写成“分”作单位,然后根据整数加法计算,结果是2776分,也就是27.76元。
1980+796=2776
师:能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有数学头脑!
生2:我的想法是这样的,19.8元就是19元8角,7.96元就是7元9角6分,把相同单位对齐再相加,结果是27元7角6分,即27.76元。
19元8角+7元9角6分=27元7角6分
生3:我选择第2题。我是列竖式时,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对齐上面的小数点在差里点上小数点。
19.8-7.96=11.84
师:差的末尾为什么是4而不是6?
生3: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在19.8的末尾添一个“0”(边说边在竖式上添写),0减6不够减,从十分位退1当作10,10减6得4。
师:你从哪里知道可以这样算的?
生3:我爸爸教过我。
师:你很爱学习!列竖式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生1: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单位对齐,即分别把元、角、分对齐。
生2:因为计算整数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包括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小数点对齐了,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这样就可以进行计算了。
生3: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根据小数数位顺序表,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
师:同学们能采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真了不起。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哪些?
二、实践反思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意义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脱离生活的数学是无意义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并有效地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学习对象的建构,而且体会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小数点加减法范文3
一、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实践证明:没有一节课是完全的新课,都是在旧有知识上加上一些新内容而构成了新知识。小学数学知识连贯性非常强。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教材,掌握知识体系新旧连接的知识点。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新知识,而这些新知识往往是上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甚至上一学年所学知识的延伸,是在已学过的旧知识的基础上传授的,旧知识是新授知识的立足点,它们之间有个连接点,也是教学新知识的关键。如: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小数点对齐实际就是数位对齐”这个连接点。学生明白这个关键问题后,小数加减法也就掌握了。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教师要扣住:“商当然也是几个二十分之一,”所以商的小数点就应该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举一反三地练习,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讲在关键,练在重点
老师在备课时,已经把握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课时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讲解新旧知识连接点这个关键上。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教师要集中语言向学生讲清:怎样根据积变的规律,推导出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里就应该有几位小数的道理(包括积末尾的0),这是小数乘法的关键。其他的知识,教师可以少讲或不讲,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小数点处理这个重点。
三、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
为了解决教学的难点。在学生掌握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这个关键之后。教师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新知识。例如:教师在教学小数乘法例题后,可设计如下练习题:
1.给下列各式补上小数点
(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补。)
2.说出下列各式的积里有几位小数
3.55×2.3130.63×1.22.53×0.0030.25×0.3
通过这些练习题的训练,帮助学生解决了积的小数点应该在什么地方这个难点,比起让学生重复单调计算小数乘法式题要好得多,又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再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完例题后,可设计如下练习题:
(1)把下列各式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不计算:
(2)改错:
小数点加减法范文4
一、语言的吸引性
刚上课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要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进入课堂角色,教师要采用一些具有吸引性的语言,把学生“吸”到课堂上来,并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用各种方式制造“冲突”,设置疑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举。
如教学“求平均数”,导入新课时,我抓住“求平均数”的意义,就上一单元测试成绩,出示第二、第三组学生的测试成绩表,让学生讨论哪组学生测验了。通过讨论,学生积极脑,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无法达到共识。这时,学生都江堰市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我揭示了求平均数的课题。通过这个具有吸引性的问题,唤起了学生主动问题的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形象生动的、带有启发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应提出一些启性问题,尤其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让学生积极思考,多读书、多发问,以读促思。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采用“多变”的语言启发诱导,使学生既有思考的问题,又有说的机会;既有听的乐趣,又有做的时间。活泼而又紧张,严肃而又认真,听得明白,理解得透彻。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先让学生自行讨论计算方法。
当学生迟迟讨论不出结果表明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遇到的人是什么?”学生回答:“分母不一样,不直接相加减。” 教师这时再启发学生:“ 怎样将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数呢?”经过这样启发点拨,学生马上会想到异分母分数的分母不同,需要先通分,化为同分母数再计算。启发性的语言,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情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快速、准确地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三、语言的趣味性
分组精炼是巩因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乐于”练习呢?这就要求教师的确语言要有“乐”可寻,要突出语言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练习的。教师趣味的语言和趣味性的题型,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功败垂成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两道题:(1)小工在外婆家连续住了了两个月,正好是62 天,想一想是哪两个月?(2)小强满12 岁时,只过了三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天出生的?这种题型趣味性强,学生感兴趣。同时教师可采用“比一比,看谁最聪明?”这种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做题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玩中巩因知识。
四、语言的概括性
在数学课概括总结这一环节中,先由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然后,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对本节课做一简要的总结。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课堂知识的复习巩固。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概括性。
小数点加减法范文5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2.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
4.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今天早晨吃什么早餐了?
生1:米饭和西红柿炒鸡蛋。
生2:面包和火腿肠。
生3:馒头和粥。
师:想知道老师今天早上吃什么早餐了吗?
生:(兴奋)想。
课件出示 :
牛奶 火腿肠 面包 粥
2元 3.2 元 2.5元 0.8元
师:看,这么多的早餐,老师只选择了两样,你猜猜是什么呢?
生1:可能是牛奶和面包。
生2:老师选择的可能是肠和粥。
生3:可能是面包和粥。
师:恭喜你,猜对了。谁再来说一说老师吃了哪两样早餐,分别多少钱?
生:面包2元5角钱,一碗粥8角钱。
师:谁能根据老师所吃的早餐情况,提一个数学问题?
生: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
【评析:教师设置了生活中常见的购物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获得数学信息,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学习内容――小数加法。】
二、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师:这个问题应如何列式呢?
生:2.5+0.8= 。
师:谁能说一说老师早餐一共花了多少钱?
生1:一共花了3元3角,因为2.5元是2元5角,0.8元是8角,5角加8角是1元3角,加上2元一共是3元3角。
生2:老师,我也认为是3元3角,因为2.5元是25角,0.8元是8角,25角加8角一共是33角,也就是3元3角。
师:太好了,你能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很有数学头脑!
师:这是一道小数加法题,用竖式该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采取小组合作、小组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示:
1.你是怎样计算的?与组内同学交流一下竖式计算的过程和方法。
2.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小组内活动。)
【评析:在小组活动之前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使得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使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都投入、深入地进行学习。】
三、汇报展示,强化重点
1.小数加法
师:刚才在小组内合作时同学们都十分投入。下面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生汇报:
生1:下面由我们小组进行展示汇报。
生2:我们是用竖式解决的。先算5加8等于13,写3进1,再算2加0等于2,加上进来的1,等于3,所以这道题等于3.3元。
生3:下面由我来总结一下,计算小数加减法第一步要将数位对齐,第二步是从最后一位算起,第三步是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我们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在计算的时候,小数点千万不要忘记落下来。
生4:下面我来评价一下我们组的表现。生1声音很洪亮,生2说话很有条理,生3虽然说话不太流利,但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我认为我自己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安排得很有序,在汇报的过程中也能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4:我们小组汇报完毕。
师:这个小组汇报得精彩极了!同学们有什么质疑的吗?
【评析:依托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竖式计算经验,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小数加法的竖式计算,让学生再次品尝探索成功的喜悦。而且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注重全体参与,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角色进行展示,注重全体学生的倾听、质疑能力的培养。】
生:老师,我认为这个小组汇报得很好,但我想问一下他们,你们是怎么把相同数位对齐的呢?
师:这个问题真好,这个小组能给予解答吗?
生:能,我们觉得只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师:你对他们的解答满意吗?
生:非常满意,我们也是这样想的。
师:很感谢这个小组精彩的汇报,更要感谢这名提问题的同学,让我们知道了小数加法相同数位对齐的方法。
【评析:通过学生间的质疑、提问,突出了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水到渠成地突破了教学重点。】
2.练一练
师:刚才,通过计算老师早餐的总价问题,同学们知道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你想计划一下明天早餐选择哪两样食品吗?需要多少钱呢?
(学生独立计算。)
【评析:让学生自己计算早餐需要的钱数,学生兴趣十足。在此活动中也看出来老师设计的用心,有整数加小数的情况、有得数是整数的情况、有小数加小数的情况,通过学生的计算,将所有情况罗列出来,使学生对小数加法的计算更加明晰。】
3.小数减法
师:刚才同学们计算了明天早餐需要的钱数,哪位同学愿意汇报一下?
生1:我选择的是牛奶和面包,2+2.5=4.5元。
生2:我选择的是肠和粥,3.2+0.8=4元。
生3:我选择的是肠和牛奶,3.2+2=5.2元。
师:请这位同学到前面来,她早餐需要5.2元,老师早餐需要3.3元,你能根据我们两个早餐钱数的情况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比老师多多少钱?
师:怎么列式呢?
生:算式是5.2-3.3=。
师:这是一道小数减法运算,你们能解决吗?
生:(信心十足)能。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总结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评析:在研究小数加法的基础上,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理解小数减法的算理,自主探索类推出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练一练
师:你的早餐钱数和老师的相比是多是少,差多少钱呢?
(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四、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师:同学们通过计算早餐的价钱问题探究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老师这里有两道题目,敢挑战一下吗?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准。
1.用竖式计算
9.6-8.2= 6.8+8.7=
师:汇报时说一说计算方法。
师:还记得老师是来自哪里的吗?
生:老师来自七台河市第八小学。
师:你的记忆力真棒,我们学校举行了计算比赛,我班的小明同学得了第一名,想知道他的分数吗?
2.七台河市第八小学举行了计算竞赛,小明口算得9.8分,笔算得9.6分,他共得了多少分?
(生独立计算。)
3. 你想买些什么呢?需要多少钱?
师:六一儿童节马上就到了,让我们一起去文具店去逛一逛吧!
课件出示:
橡皮泥 格尺 钢笔 橡皮 铅笔 日记本
5.8元 1.2元 3.2元 0.7元 0.4元 3.4元
生1:我想买一把格尺和一支钢笔,1.2+3.2=4.4元。
生2:我想买一块橡皮和一支铅笔,0.7+0.4=1.1元。
生3:我想买一桶橡皮泥、一个日记本和一块橡皮,5.8+3.4+0.7=9.9元。
师:同学们在逛文具店的时候,将3个小数相加的问题都解决了,真是了不起。
【评析:结合学生购物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两个加数相加拓展到3个、4个加数相加,使学生对小数加法的认识更加深刻。】
四、课后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关于小数的加减法,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1:我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我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就行了。
生2:我还想提醒同学们注意,计算时一定不要忘记把小数点落下来。
【评析: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特别是注意了对探索过程的回顾,突出了对过程和方法的训练。】
总评:
隋吉玲老师执教的“小数加减法”一课是计算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运算的算理,提高通过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这节课的训练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突出体现了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第一,关注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计算教学往往让人感觉比较枯燥而又乏味,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隋老师选择生活中的早餐问题,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早餐中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的人民币计算,发展到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迁移人民币计算和整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计算老师早餐钱数、自己早餐钱数的过程中,在计算自己的早餐比老师的早餐多(少)多少钱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隋老师的教学始终注意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的开始通过师生聊早餐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老师早餐两样食品的钱数,根据钱数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计算方法,在交流过程中训练学生学会思考,训练分3个层次:一是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有条理地说清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的思考过程;二是用“先……再……所以……”的句式说清楚小数竖式计算过程;三是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注意问题……”总结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在训练学生学会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质疑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隋老师的教学别注重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每一个问题都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在展示交流活动中,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有书写的、有介绍的、有总结方法的、有学习评价的;培养学生反思质疑的习惯,在小组汇报后,引导学生质疑,能质疑出有价值的问题,会得到隋老师较高的评价。这样也培养了学生边听边思考的习惯,因为只有边听边想,才能有效质疑。良好习惯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建立,学会思考的训练,使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能有序些思考;汇报展示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的方法;质疑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获得了边听边思考的学习方法;学习评价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学习效果。习惯的养成,方法的习得,必然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发展数学学习能力。
第四,充分体现“设疑中引思,探索中创新”的教学风格特点。隋老师遵循设疑、引思、探索、解难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经历过的购物计算总价的情境理解算理、探索算法,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注重让学生在多样化、个性化地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充分交流和共享,并进行了有效的优化和规范化,较好地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较好地突出了理解算理、探究算法这个教学重点。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老师不但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发现、总结的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同伴互助等形式下完成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真切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隋老师的这节课朴实而有趣,真实而有为,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有趣的练习让课堂“活”起来,使原本枯燥的计算教学像磁铁般吸引着学生。
隋老师的课堂教学给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一句诗概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映入眼帘的是清新的、用心勾勒的水墨画。处处简约,处处都是风景。师生如话家常般聊着平平常常的生活中的早餐问题,借助已有经验,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运算算理,探索出了计算方法,获得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基本活动经验。简约中浸润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学生学得轻松、愉悦、自信。
课后有老师提出是否通过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迁移,在比较中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问题。有些相隔久远的学习内容是需要教师设计复习内容,为学生知识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和经验,但是多数课还是不要处处为学生搭梯子,梯子多了,就会减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寻求方法和经验。本节课虽然教师没有设计复习环节,学生面对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的知识,整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学生自己找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建构新的知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发展,学习能力就能得到提升。
对隋老师的课有两点建议:
小数点加减法范文6
一、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中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处理
1、算理与算法彼此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算法是简化数学计算思维过程,依据公式化的解题步骤,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算理是计算过程所依据的公式和思维方式,指导学生如何思考。简单来说,算理为算法指明了思维的方向,算法是算理正确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详细地向学生讲明计算题的算法,更要让学生理解计算题的正确思维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和计算习惯,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2、因材施教,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算理与算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同等重要,教师既可以在学生掌握正确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和掌握相应的算理,也可以在指导学生在掌握正确的算理之后,再进行具体的算法练习。这不但取决于教师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数学水平,而且还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正确的教学观念,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得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殊途同归,最终促进学生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算理和算法融合教学的具体策略
1、立足于基本知识和方法,促进算理和算法的相互迁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完成算法和算理的相互迁移。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中“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图中小明、小丽和小芳到超市买文具,钢笔的单价8元,笔记本的单价3.4元,讲义夹的单价4.75元,彩笔的单价2.65元。小明买一个讲义夹,小丽买1本笔记本,求①小明和小丽一共用多少元?②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引导学生掌握算法和算理之间的相互迁移。
在开始这节教学内容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加法运算和一位小数的运算,因此学生很容易在计算的时候,依据固有的经验进行相关的运算。虽然学生能够依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具体的计算,但是对于其中的算理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并不一定能去报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例如学生在利用竖式进行计算的时候,就会出现“将加数的小数点对齐”和“将加数末位对齐”两种情况。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元”、“角”、“分”的角度出发,相同的单位的数要对齐,通过这样让学生明白小数的加减法中,其正确的算理是小数点要对齐,从而得出①中正确的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4.75+3.40=8.15,4.75-3.40=1.35。
教师根据学生已经熟悉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将算法和算理相互迁移,可以帮助学生做到温故知新,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刻体会到算法和算理之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思考,构建计算的法则。当学生掌握了具体的算法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回顾,并通过交流构建算法所依据的算理。在如上例题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已经掌握小数的加法需要遵循“小数点对齐”,并且可以进行正确的计算。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思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回顾、交流和思考,很容易就会发现整数加减法的算理为“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为“小数点要对齐”,两者似乎有所区别。此时,教师可以从另种角度引导学生对例题进行思考和分析:4.75是4个1、7个0.1和5个0.01,而3.4是3个1和4个0.1,然后依据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将相同数位的数要对齐,从而进行正确的思考和计算:4.75+3.40=8.15,4.75-3.40=1.35。教师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深入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上理解和掌握不同数学知识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将知识更好的融合起来,在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正确的计算法则。
3、创设情境,以直观操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将算法和算理融合。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常常进行理论讲解而忽视了直观的操作,这样不仅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利用直观操作的形象性和具体性,帮助学生将算法和算理相互融合。仍以如上例题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两两一组,分别扮演其中小明和小丽的角色,让他们将各自买文具的钱数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和思考小数加减的算理。在学生交流结束后,教师可以再结合直观的操作和讲解,引导学生将4.75转化为四元七角五分,将3.40转化为三元四角,然后一边列竖式一边进行算理的讲解,这样学生对算法和算理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