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写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写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写作

网络写作范文1

关键词:网络写作;草根创作;狂欢;匮乏;混沌效应

Abstract: Literary production is of game's nature, but the networkcreation is the game which most pretends to be serious. The Internetprovides the most convenient platform for anyone who has the desire ofexpression. The contemporary network literature presents the grassrootscreation the revelry shape. The content of the Network creation covers anydomain of tradition literature, but the most charactefful is the fantasy workwhich has the network digit survival impression and the entertaining spirit ofdigital life, this kind of work delayed human's imagination enormously, Atthe same rime, the way of writing online enables the creation advancementto become the possible object which opens to intervening, having enriched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network writing,

Key

words:

Network writing; grassroots creation;

revelry;deficient; chaos effect

文字载体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从简帛、纸张到今天的无纸化电子文稿,体现的不仅是形式的革命,传播途径的延展,更重要的是由此带来的写作内涵与思维方式的转变。然而,电子写作或者电脑写作并不等于网络写作,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写作应该是以互联网为基本媒介,以网络信息为主要创作来源,并且最先发表在网络上并时时与读者交流分享体验的游戏行为。当然并不是说只有网络写作才是一种游戏,事实上文学艺术都是成人“创造出一种虚幻的世界来代替原先的游戏”,只不过网络写作使得这种游戏的意图更加明确也更加虚幻。

网络写作之于传统写作并不只是内容的承继,形式的改变,更在于它蓬勃繁荣的表相下流淌着当代精神,表达着当代人的困惑与体悟。

一、草根创作的狂欢

当代中国的网络写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发端,那时候互联网刚开始普及,电脑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算得上是奢侈品,因此,不少作者都是在网吧或者学校机房里开始了他们人生的文字创作。当年,西陆社区的影响力与人气可与今天的天涯相提并论,最早那批网络作者就是从那里开始接触到让他们兴奋异常的各种信息,尤其是大量国外小说与文艺思潮的相关资料,阅读交流让他们在欣喜之余萌动了创作的欲望。这些人当中,极少人是专业学文出身,不少是理科生,因此,与学院派或传统文学关系甚微,他们最初的创作是纯个人式情感的喷薄,是受制于个人阅历、网读体验的模仿与游戏。

我曾接触过和间接了解第一批网络原创作者,他们在追述自己的创作经历的时候都会提到,最初的创作、交流源自网络BBS及各文学原创版。原创者以论坛为精神家园,在那里交换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好看的小说、阅读偶得、疑难问题、游戏技巧与攻略……”,可以说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其中不乏传统文学根底深厚的作者,他们常就某些感兴趣的话题,在论坛发贴争论,有争鸣的意味,大家各自搜索资料,交换所得,畅所欲言,于是结成了最初的网文原创圈子。这种圈子至今仍在,并不时推动当代网文创作。

当年的草根者变成了网络文学的前辈,有不少已经在传统文学界崭露头角,比如今何在、江南、大角、树下野狐、沧月等人。而那种年少轻狂的夹杂着认真与游戏的抒写状态也经由商业运作与文化产业发展而染上了功利与浮躁,正因如此,读者们却收获了一个全民消费阅读的草根创作狂欢局面。

从网络阅读到现如今的全民写博客,全民皆作者、全民皆读者(网民),网络写作经历了初期的孕育,现如今已初具雏形并开始强势的向纸媒与传统文学领域渗透。这种渗透带来的最显著的影响是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交流平台的逐步搭建,互通互动变得频繁,这对这二者将来的发展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网文作者向传统文学界靠拢的单向流动,更体现在二者之间既有融合又有妥协,既有坚守更有趋势的复杂交融过程而可能造就的繁荣新局面。

二、致虚极游八荒的精神诉求

文学创作中的虚构发端于生活实践或情感体验,无论文学所要传达的人、物、审美情绪是什么,这一切的内容皆有生活的根基在里面,就算最玄之又玄的神话也不全是子无虚有之事,它承载了上古祖先的祈祷与害怕,有对人类自身存在困惑的思考。传统文学创作中,虚构内容多源自古代典藉、自然幻想、神话传说甚至是某种情感的极度化。当代网络创作不仅从语言描绘的世界获取经验,更以光影声音等电子化世界为模拟对象,以期达到对镜中世界的再模仿、对此在生存的陌生化表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交叉融会,现实世界、语言存在、光影幻境杂揉并置,并在这种探索过程中追求文学的终极目的――返朴归真、发现自我。

当下网络文学创作将传统文学的一切体式都襄括在内,网络作为超媒体,给任何一个有表达欲望的人提供了书写及交流的机会。其中,真正能体现当代网民精神特质、或者说能代表网络文学精神的是那些以网络生活或电子音象娱乐及其衍生品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作品,偶有涉及到现实生活的也多止于印象派式的勾勒。当代网络创作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两类作品,一是奇幻、网游等幻想类小说,二是军史、穿越等伪历史小说。奇幻小说与网游小说之间关系紧密,奇幻小说可为网络游戏提供脚本与情节,例如《诛仙》游戏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魔兽系列短篇及龙与地下城系列等小说则建立在网络游戏已有的设定基础上。

都市奇幻可以说是现代版的《聊斋志异》,而古典奇幻则是

传统传奇与神魔小说的变形,至于经典奇幻则以《魔戒之王》中土世界设定为最高典范。穿越小说多描写现代人经由特殊灵异事件,身体回到历史上的某个朝代,做出一番丰功伟业甚至改变历史走向,代表作品有《新宋》等。这些小说的内容已经超越了人们此生此世所需要的感悟体验,也超越了关于彼岸世界的猜想,而是挣脱身心的束缚,让生命成为一束电子流欣赏、观照乃至参与到他者世界,而这世界是如此之浩瀚,远超于传统文学所表现的领域。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是不够的,他还需要拥有诗意的世界,在王小波眼里,这诗意的世界是自由的国度,而在当代网络文学里,这世界是穷极宇宙式的游戏,是超越线性时空的邀游,是形而上的老庄式冥想。

三、间接经验引发的可触性匮乏

如果说传统文学创作中饱含人类五感的某些切身体验,建立在一定的物质世界基础上,是游离于现实之表的虚构,是艺术的写实的话,那么,网络文学创作则更多的是建立在书本、游戏、图片等媒介之上,它的触角所延伸的领域是空泛而飘渺的情感体验,身体上的触觉却开始退居二线,表现的是真正的镜花水月。读者作为看客,他们所获得的体验是被多重隔绝与过滤后的世界的变形,不可能取代传统间接经验的获取更不能取代直接经验。多数网络文学创作是立于高楼上隔着厚重玻璃对人世间的远眺,虚幻得彻底。就像一个不知道痛为何物的孩子,任凭语言、画面、声音如何全方位立体的描绘这种感觉,他仍然不知痛感是什么样的,因为现实中的痛感是经由附着在肌肤、骨肉上的神经末梢传导到头脑后伴随冷汗、眦牙、红肿、痉挛、血腥味等一系列感觉组成的。

在网络文学的世界里,语言文字与想象是先于存在的,创作者扮演的是创世界的上帝角色。作者在网上看书、玩游戏、混论坛、足不出户,从中获得灵感与创作冲动,置于屏幕前,这种创作方式在奇幻小说与网游小说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网络小说里有个特别受欢迎的门类叫“种田小说”,即通过现代科技穿越到以前,做一些比较有建设性的事情(如搞发明、改革政体、科学种田、经商、伦理社会建构),从而满足自己在此生此世的无法作为。当然,奇幻的核心故事情节与元素还是离现实那样远,但其想达到的最终目的却指向人对现实及俗世情感的追求。由虚心而求实是文学的发展规律,也是人自身追求之路的反应。文学如果成了定式将必然被人们,正所谓“反者,道之动”,人的本体生存也正是沿着这样的规则,永远走在追求与变形的路上,体现在语言表达上则是归去来兮式的不断言说。

这是现代人跳脱现实生活最方便的救赎方法,也是现代人最安全的探险,身不至而心与天地同游与万物同在。这种创作与阅读尤其容易让人产生身体消散而精神独在的道家体验,也更容易让人进入精神的放松与自由。但是当奇幻世界的新奇过后,那个不可触摸的世界里的所有一切,不再拥有色彩,而那块横绝在所有人面前的玻璃再也不能幻化出新世界的色彩斑澜时,人们感受到了从内心发出的呼唤,同时也感受到了身体需要拥抱、触摸现实世界的渴望。

四、开放性写作的混沌效应

所谓混沌理论是指事情的发展并非是线性的而是类似于蝴蝶效应那样不受控制,会因为其中任何一个因子的改变而导致截然不同的结局,而这结局与过程皆是不可预知与控制的。网络写作的最大特征在于,它是一种在线写作方式,这种在线不仅仅是说作者一边上网一边写作,而且还指与读者时时互动并影响实际写作进程与构想。传统作品解读可以依据作者当时的经历与思想情感而找到蛛丝马迹;网络作者的情感是发散性、跳跃式的,随时会因为某个超级链接而改变或突然进发某种灵感,从而将以前的构想而重新安排情节。

这种写作方式是对大脑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与挖掘,作者在瞬间接受了大量信息并迅速加工取舍,这种反应将练习的场地拓展到了与逻辑截然不同的领域,直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非线性的思考及全面铺陈、多维度的对话,是网络创作过程中思维活动的显著特征。因而,不少网络作品,会受到网上读者的干预,作者会被要求改变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同时也能从某些读者的读后感与评论贴中得到灵感,从而不断丰富创作手法、思想理念。可以说这里有集体创作的倾向存在,读者作为一群需要表达并有能力干预作者文本世界的言说者,他们有比传统读者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甚至直接将小说世界当成是人生的另一种延伸。有不少作者在写新书之前,会在网上招募NPC,由他们自主决定人物性格与命运,这也是当代养成类游戏在语言世界的体现。

这种干预力量的出现,使得网络文学的内容及主题较传统文学有了很大的拓展。例如,奇幻小说会深究“人”创世及成为“神”的过程与情感体验,喜好探讨无法言说又不得不说的本体问题,设想通过外力扭转历史、改写人类文明进程……这些设想之境充分满足了人类通过语言来游戏世界的童心。网络游戏与超链接可以提供足够多的这方面的信息,网络是如蚁般的人群构筑精神之巢的地方,他们将自己心灵的渴望与网络生活及现实生存的体验展览,供所有连线的人观看索取。.于是,纵横交错,密织成网,铺层发散开来,参与其中的人无法预知后果,一切皆有可能。

网络是异想天开者最好的练习本,他们既是读者又是作者,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情感,这里永不乏同类,也不乏热心围观的看客。从这种意义上说,网络写作现象的出现算得上是传统写作的庸俗化,同时也是传统写作的救赎之道。在文学日显边缘化的今天,网络文学作为通俗文学的重镇开辟了另一个表现空间,成为表现当代生存状态的载体,这是数字时代的特色,也是数字时代的必然。

注 释

弗洛伊德《诗人与白日梦》[M].滕守尧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圣者晨雷《屏幕上的爬格者》[J]《创作评谭》,2009年第5期

关于文学的终极目的及终级视域等相关论述,本人参照了王乾坤的《文学的承诺》一书,三联书店,2005年4月

网络写作范文2

关键词:网络新闻 写作主体 写作客体 写作载体 写作受体 写作活动

随着网络技术研究与使用的不断扩展深化,互联网的影响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在新闻传播领域,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新闻表达和传递的渠道、形式日益丰富,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和途径发生了巨大改变。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11月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络新闻在2009年网络应用使用率(80.1%)排名第二,主要用户已经超过网民的八成”。网络媒体已然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如何提高网络新闻传播的质量,增强网络新闻传播效率,成为当前新闻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有必要系统地研究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性,掌握网络新闻写作的规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写作是以创造性为标志的活动,网络新闻写作研究的对象是有别于简单复制传统媒体新闻的网络原创新闻,即“网络记者自己采访写作的新闻报道;通过重组新闻资源、重新编辑改写的新闻报道;体现网络传播的特殊优势,适合网络信息传播规律专门制作的新闻报道”。

从写作学和传播学角度来看,网络新闻写作是一个由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和写作受体四大要素,相互联系组合而成的,动态、开放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历经了新闻文本制作、信息流动、新闻文本再制作、信息再流动等几个阶段。系统地研究网络新闻写作就要研究构成活动体系四大要素的特点,以及网络新闻写作活动的运行特点。

网络新闻写作四大要素分析

(一)写作主体

传播形式从最初的单向传播,到逐渐互动的双向传播,再到现在以Web2.0为代表的以个人为中心的个性化传播,网络环境中的新闻写作主体内涵与外延和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记者已经不同:

网络新闻的专业写作主体是“全能”和“全程”型数字化记者。西方学者提出,网络记者应该成为媒体融合下的“全能传播者”,懂得熟练使用数码设备和相应软件,要善于进行多媒体、超文本写作,并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文本,如讲求时效选择文字文本,讲求直观选择图像文本,人物访谈、讲话用声音文本,动态感强的场面和重大事件报道采用影像文本……

同时,网络滚动式的平台要求网络记者“全程式写作”。网络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时效性和海量性,没有传统媒体新闻的截稿时间和版面限制,新闻可以时时、时时更新。网络记者一方面要有“全天候写作意识”,保证第一时间把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呈现在网络上:还要有不间断追踪事态发展的“全程写作意识”,对新闻事件后的发展进程保持持续的后续环节报道。

网络新闻写作主体是善于利用网络传播特点,整合传统媒体信息资源,改写、编辑、策划、制作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新闻报道的专业人才。由于财力人力和运营方针等因素,我国新闻网站目前主要还是以转载传统媒体新闻为主,但网络传播特点以及网络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行为特征促使这些信息必须经过重新编辑。随着受众对网络新闻日益强烈的需求,编辑工作早已不是简单的剪剪贴贴,而是以熟练把握网络技术和新闻知识为前提的创造性的专业活动,如新闻网站的网页设计创新,立体化、多媒体式的网络专题构建以及网络新闻专栏策划等。

网络新闻写作主体的外延扩大。写作主体与受体的界限模糊。互联网开放式的信息空间给网民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平台,通过网上论坛、电子邮件、发帖、博客等网民可以信息或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评论。受众能动地参与到网络新闻的写作与中,否定了传统媒体“你传我受”的单纯灌输模式。网络新闻的写作主体已不限于记者这一特定群体,任何拥有计算机、掌握上网知识的人都可以成为网络新闻的写作主体,网络新闻写作主体与受体的界限已变得模糊。由此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是网络新闻数量、时效性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就是传统新闻“把关人”缺失后,网络新闻的可信度受到质疑。

(二)写作客体

写作客体即写作的对象或写作的题材,回答“写什么”的问题。网络新闻的写作客体并没有脱离传统新闻的写作范围,即“新近发生的或发现的,被公众广泛关心、感兴趣的,能借助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的事实”。但在这一基础上,网络传播时间自由、容量无限、呈现方式多样,又使网络新闻写作客体具有自身的特点。

由于网络新闻传播中受众可以多渠道地获取信息,较之传统新闻传播拥有更多的自由度和主动权,而电脑页面限制与信息海量之间的矛盾又使得受众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所以网络新闻传播比传统新闻传播更重视传播效率,在选择写作客体时,更注重满足受众需求。在网络环境中,“受众群体需求有三个明显特征:快速获取最新信息;精确接近深度信息;主动选择实用信息”。由此带来了网络新闻写作客体选择的三个倾向:

突发新闻和重大新闻即时动态进程。网络传播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优势,在反映突发新闻和重大新闻时具有即时跟进的特殊能力。新闻受众在高度关注新闻事态发展时,往往更倾向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也因此,网络新闻写作较为注重捕捉重大新闻后续发展的最新动态。

与主体新闻相关的深度报道。网络空间海量的信息储备、数据库检索、信息的长时共存方便了新闻数据的采集、归类和分析,网络媒体拥有向受众提供全方位深度报道的优势。网络新闻的受众不再仅仅满足于知晓主体新闻本身,还需要了解与之相关的背景、社会影响、发展趋势等,受众接收网络信息的心理预期逐渐由追求速度向探求深度转变,对于深度报道的需求日益强烈,“围绕主体新闻进行深度报道成为网络新闻写作的一种内在要求”。

满足特定受众多元化需求的信息。网络受众群体年龄跨度大,社会构成复杂,价值标准多元化,任何一个网站想要兼容并蓄都不太切合实际。如今媒体的专业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不同的网站或频道都有自己的受众定位,并以此为出发点满足特定受众群体的多元化需求,突出个性化和丰富度的新闻信息也是网络新闻写作客体的选择趋势。如受众通过新闻网站的个人定制服务,可以便利地获得“我的报纸”或“我的频道”之类的个性化信息:网络新闻频道建设自己的品牌栏目,为受众提供网站、专业评论家(权威人士)、受众多向交互的信息套餐等众多内容。

(三)写作载体

写作载体即写作的成品,是写作活动成果的物化形式。就网络新闻写作而言,主要考虑的是网络新闻文本的写作符号与写作形式问题。

数字化多媒体符号。网络传播环境中新闻写作的符号与传统意义上静态的文字、图片符号有很大不同。数字化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转化为数据进而压缩、复制、传递,实现了网络新闻文字、声音、影像、图片的同期呈现,并借助网络技术加以多种形式的表现,如文字就可以设计为各种字体:变幻字、运动字、渐变字等。网络新闻写作可以说是以文字为核心的数字化多媒体符号的综合表达,“身临其境”式和“重现”式报道带给受众全方位的感官体验是传统新闻无法比拟的。

层次化写作。传统新闻是文字或文字与图片、影像、音频的简单组合,是按照线性顺序组织的单个篇章。网络新闻写作运用了网络的特有技术――超链接,通过超链接,新闻以层次化排列的篇章组合的方式呈现。所谓层次化有两重含义:其一,受电脑屏幕的页面限制,网络新闻必须通过分层以若干超链接的独立篇章组合呈现:其二,根据重要程度对新闻事实进行立体化的层次划分,按照“倒金字塔”结构原则,通过多重超链接页面安排新闻内容。一个完整的网络新闻通常可以划分为下列层次,每一个层次具有明确的分工:

层次一:标题。网络新闻传播中,新闻标题是受众阅读的第一航标。“突出重点、强调新意、简洁明快、描述准确、寓意深刻”的网络新闻标题能够吸引受众索取下一层新闻内容,反之则会成为影响受众逐层阅读的障碍。

层次二:内容提要。提要是介于标题与正文之间对新闻主要内容进行概括的一段文字。它与标题出现在同一页面,可以补充标题的不足,吸引受众注意力;可以揭示新闻精华,满足受众信息量差异化要求:可以调整阅读节奏,缓和受众的视觉疲劳。

层次三:新闻正文。网络新闻的正文与传统媒体的新闻写作要求基本一致,即将最重要的新闻要素置于最前面,遵循“重要信息优先”的原则。但网络新闻的正文更应注重文字简洁,不使用复杂的句子和长的段落,尽量让完整信息在一个页面上呈现。

层次四:关键词链接。在正文中以关键词提示(下划线、闪烁、字体变化等)。通过超链接引导受众进入深层阅读。包括“新闻要素的解释与描述,支持结论的论据,直接背景资料,统计数据与表格,相关定义,更多的参考资料”等。

层次之五:相关文章。相关文章是与主体新闻有关的文章,通常由网络新闻系统自动添加而成。

互文性写作。所谓互文性是指“文本内部的文字符号、语言系统、情节话语等,与其他文本及情节话语存在着广泛的复杂联系”。网络传播具有强大的交互,受众可以用博客、聊天室、论坛等直接参与新闻传播,也可以在接收信息的同时通过媒体提供的交互平台发表意见。网络新闻的写作充满了互文性,网络新闻载体包括写作主体创作并通过网络媒体的第一文本,以及受众对第一文本介入、压缩、加工、编辑、改写后的第二文本。从第一文本到第二文本就是互文的过程。

(四)写作受体

写作受体是写作行为的接受对象,但网络新闻写作中受体的心理和行为带有网络传播的明显特征,对传统的新闻写作理念提出了极大挑战。

网络新闻受众信息获取趋向于追求速度与深度。据统计,目前以计算机上网和手机订阅新闻的受众普遍青睐网络信息即时更新的优势,要求快速获取生存环境变化的最新信息。另外,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储存以及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网络新闻受众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只阅读文字和图片或者只观看影像等较单一的信息接收方式,他们在追求速度的同时,要求网络媒体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新闻报道,如深度报道、调查报道、民间测验等,而且寻求文本、声音、图片、视频等全方位满足感官的信息享受。

网络新闻受众享有信息选择和的自由度和主动权。与传统新闻媒体单向传播和受众被动接受不同,互联网提供的开放空间和互动平台使新闻传播采用“多对多”的组织范式和传播模式。受众不仅在选择信息时拥有主动权和自由度,而且积极地参与到新闻写作和传播活动中,主动发表新闻评论,参与新闻讨论,增强与写作主体和其他写作受体的互动,传统新闻媒体对于信息的单方面掌控完全被颠覆。

网络新闻受众阅读采用快速扫描方式。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网络信息的海量存储、屏幕阅读的页面限制以及上网费用的消耗,促使受众采用与传统从左到右,逐句阅读方式完全不同的从上到下的扫描式阅读。这一阅读方式意味着受众在极短的时间内,浏览乃至跳过大量内容来检索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因此在网络新闻阅读中,呈现在首屏的新闻标题极为重要,往往成为“受众选择阅读的第一道关口”,多数时候网络新闻就是“读题新闻”。另外,设置醒目的关键词、清晰的提示与标志等细节也成为网络新闻抓住受众眼球的必要策略。

网络新闻写作活动分析

以上我们分析了构成网络新闻写作的四大要素: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写作受体有别于传统写作活动要素的特点。而作为写作活动,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正是通过写作要索之间的有机联系,才构成了写作活动体系,如写作主体在文本制作阶段与写作客体的结合产生了写作载体;写作载体在阅读阶段被写作受体接受:写作受体在反馈阶段作用于作者和社会……网络新闻写作活动以网络传播为平台,这一传播媒介兼具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特性,既可以单向,也可以双向乃至于多向传播,彻底改变了传统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具有开放的互动性,从而导致网络新闻写作四大要素在写作活动体系中的组合关联发生了新的变化。具体而言,区别于传统写作体系中写作主体为中心,“互动性这一网络传播的根本特征”,让受众摆脱了单纯接受的地位,拥有了自主的选择权和发言权,因此网络新闻写作活动与传统新闻写作活动区别性的特点,集中体现于写作主体与受体地位及关系的变化上。

网络新闻文本制作阶段,写作主体主导地位与写作受体的受导地位不变。原创网络新闻的写作主体――记者、制作者、再次写作的受众,在文本写作时处于矛盾的主导地位,他们的题材意识协调着与写作客体的关系:成品意识决定着写作载体的文本形式;读者意识要求其尊重受众需求,调整写作策略。

网络信息及流动阶段,写作主体丧失主导地位,受众享有选择的极大自由度和主动权。新闻写作主体通过某一渠道在网络上信息后,信息的文本形式通过网络应用技术――转载,在网络空间中流动。对于信息流动的推动或阻止,写作主体不再具有干涉的能力,反而是受众在其中起到主要作用。受众要不要转载?怎样转载'都会对网络新闻的传播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也意味着,由写作主体的新闻信息,会由于受众的接收选择在传播中出现变形、衰减甚至失真的可能。

在网络新闻再创作中受众取作主体,成为新闻文本的写作者。受众的再次写作与网络信息流动同时发生。互联网强大的互动功能,使网络受众不仅仅满足于信息获取,更争取与媒体平等的话语权。在互联网开放的空间里,甚至可以说写作主体的写作更多时候是为受众的介入提供“话题情境”,受众可以相同情境下其他的信息文本或对于话题的看法和意见,并作为新闻内容的组成部分,在网络空间里传播。从这个意义上看,受众完全摆脱了传统写作活动中的被动接受地位,成为写作活动的主体。

最后,再次写作的新闻文本又会历经在网络上再次和再次流动的过程,从理论上来讲,只要受众再创作的行为持续进行,该网络新闻的写作活动就会继续下去,和传统写作体系的完整、封闭不同,网络新闻写作活动是动态的、开放的。

网络写作范文3

【关键词】网络资源;写作教学;畅游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0

一、问题的提出

纵观历史,在我国外语写作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结果教学法(product-oriented Approach)和过程教学法(Process-oriented Approach)。其中结果教学法认为教学过程就是老师给出刺激(stimulus),学生做出反应(response)的简单过程,其关注点主要是学习者的学习结果(product),整个写作过程均在老师的支配下完成,学生缺乏自由的写作空间,过程比较枯燥乏味。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快速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教学很快成了时代的弄潮儿,这为语言教育和学习提供了便利与挑战。作为语言教师,我们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它对现代语言教学的巨大影响。新课标在写作的九级要求中对写作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中生应能用英文写摘要、报告、公务信函等;能比较详细和生动地用英语描述情景、态度或感情;能阐述自己的观点、评述他人的观点。

二、高中英语网络畅游式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 Theory)

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ogotsgy)和美国心理学家科恩伯格(O.Kernberg) 为代表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认为学习具有社会性,借助学习是获取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2. 输入假说理论(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说理论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提出。他认为人类的语言学习有赖于语言的合理性输入,既不能远远超出习得者的现有水平,也不能低于或接近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语言输入只有稍高于原水平的语言能力,具有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既有趣又有关(Interesting and Relevant)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三、高中英语网络畅游式写作教学的辅助资源

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逐步拓展,网络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愈发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需求。目前常用的学习资源有语料库(Corpus),网络百科(Online Encyclopedia),网上电子图书馆(Virtual Library),博客(blog) 等等。

1.语料库

语料库是以电子计算机为载体承载语言知识的基础资源,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能快速准确地为学习者提供搭配,语体和词汇等诸多真实实用的语言信息。英语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简称BNC )是目前网络可直接使用的最大的语料库,由代表广泛的现代英式英语文本构成,其中书面语占90%。

2.网络电子图书馆

电子图书馆,是依托通信技术的语言学习网络平台。电子图书馆,具有存储能力大、速度快、便于查找等特点。利用电子技术,在这种图书馆,学习者能从各色各类的资料中,快速查找到自己写作所需要的参考资料。

网络百科是一个所有网络用户均能平等的浏览的信息平台。2001年Bomis网站的总裁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首先发起并创办了维基百科(Wikipedia),这为广大的学习者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学习和交流空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英文网络百科不断涌现。

3.博客

博客是目前众多网站提供的一种网络空间服务。从内容上讲,博客是个人化的行为,博客的文章是从个人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思想。由于博客的沟通方式灵活方便,它已成为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流行的沟通工具,并且逐渐被应用到教育实践领域中。

博客写作日益普遍,这种正在兴起的写作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写作格局,因其不受各种“门槛”的限制,使“自由表达”成为可能。我们都知道,日记是一种私密的表达空间,而博客则是把这个私人空间开放化。让每一个阅读者都能看到作者的生活故事、思想历程和闪现的灵感。同时,阅读者也能把自己的感受和评价在博客上给予反馈。

四、高中英语网络畅游式写作教学的原则

1.诱发写作动机 ,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除了依靠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受兴趣、情感、动机、需要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运用多媒体网络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把抽象的事物变为生动形象,触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写作和表达的欲望,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求知,去发现,去创新,促使他们进行情感的表达、流露和交流。

2.鼓励主动探究,发展思维能力。

在写作训练发展思维能力历来处于重要的地位。网络语言与普通语言相比的一些内在特征,使得它在语言学习中对思维的培养作用重大。

五、高中英语网络畅游式写作教学的实践

笔者认为,网络畅游式写作教学是基于网络技术环境下的作文教学。其核心是学生利用网络自主获取信息、自主写作、交互评改,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我校网络畅游式写作教学的技支持平台和课题研究探索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学校网络课程的开发、使用和管理。

基于学校“英才孵化网”,开发丰富多彩的中学网络课程,不断优化其使用和管理,实现三个整合:①星海明灯(Moodle平台)、星海博客、概念图Inspiration软件等不同信息技术工具与网络学习平台的整合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体系的整合③学校网络课程学习、评价、服务、管理等多样化功能的整合。

2. 提升网络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指导力。

通过学习培训和全体师生课前、课中、课后进行网络课程的教与学的实践,有效提升网络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指导能力和学生利用资源进行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师生利用网络平台教与学的效能最大化。

3.完善学习策略,促进畅游式写作教学。

在网络课程背景下,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学习、实践与研究,不断完善学校“一二三齐步走”的整体性教学策略、完善畅游式学习策略,有效促进畅游式写作教与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在数字化时代、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网络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笔者认为我们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有必要对网络空间的辅与英语写作教学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并找到两者有效的结合点。作为教师,我们还要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在实践中转变教学方式。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科学构建网络写作教学平台,深入研究网络课程与学生畅游式学习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真正成为知识的积极构建者,在知识的海洋中开心畅游。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英语课程新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Jack Chin.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ituation Analysis[R].California:The Gordon Moore foundation, 2001(4)

[3]衷克定.《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认知问题探讨》.《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出版 2002

[4]贾国栋.《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网络写作范文4

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优化和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加快,网络新闻传播日益拓展。初露头角的新闻网络化写作,正以其特色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鲜明优势,并被其他媒介广泛借鉴,混搭并相融于传统写作的文本格式中。研究并确认网络新闻文本的特色,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是面对网络媒体发展和网络新闻传播日渐提升的有效办法。本刊特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者撰写了一组《网络新闻文本与写作初探》的文章,探讨网络新闻文本,一种在不断变化提升中走向规范并产生外溢影响的崭新新闻文体。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了内容。一个习以为常的道理,又一次让我们对网络化新闻的文本与写作作出新思考:新闻的网络化写作已经成为当下新闻文本的重要变革内容之一,正在深刻改变其形式。其中网络新闻消息的文本与写作,更首当其冲成为网络新闻文本与写作形式发展中应该研究并解决的重要问题。

尽管网络新闻消息的写作要遵从传统新闻媒体写作的一般要求,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日益明显。网络新闻消息文本从传统媒体消息文本中脱胎、解构而来,已经成长为相对独立、体现优势与特点并正在重构的新文本。研究这些差异,探讨网络新闻消息写作的特殊要求,掌握网络新闻消息的写作与文本重构方法,对于提高网络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网络新闻消息文本:更现场,更时效,更多源

由于当前各网站直接采访获取新闻信息的条件还不充分,网络新闻仍以转载传统媒体的为主,优秀的原创文本仍然鲜见。

2011年9月27日下午,上海地铁10号线发生的两车追尾事故,因其突发性和传统纸媒报道刊发的时间差,网络成了报道最快速、最重要的媒体,相应的消息文本,也显出其特质与特色,新民网的报道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范例。该消息的基本文本如下:

上海地铁10号线列车追尾 地铁证实有人受伤

2011-09-27 14:32 来源:新民网

记者:李欣,萧君玮,胡彦,许明,袁蓉,陈炅玮 新民网编辑:张嘉佳

【新民网・独家报道】9月27日下午,地铁10号线发生一起两车追尾事故,造成多人受伤。事故发生后,有关方面立即投入应急处置,将受伤人员及时送往市九医院、瑞金医院和卢湾中心医院等处救治。在这起事故中,有260余人到医院就诊,目前无乘客死亡。

上海地铁运营信息,9月27日14:10,10号线新天地站设备发生故障,交通大学至南京东路上下行采用电话闭塞方式,列车限速运行,发车班次间隔延长。期间14:51分,在豫园至老西门下行区间,两列车发生追尾。

新民网记者从地铁方面了解到,10号线突发设备故障,全线路实施人工调度、手动驾驶,可能会因此导致列车的运行速度降低,同时老西门站和南京东路站实施换入10号线限流,建议乘客换乘其他线路。

这条网络新闻消息与传统纸媒消息的报道在文本上有两个明显不同:一是报道时间、消息来源和记者、编辑一齐在标题下全部出现,时间精确到了分秒,而这些内容因传统纸媒的整体性并非要在文本里全部出现。二是该消息的主体提到的重要内容因时效非常接近现场情况,报道更为细致,更具现场感,而相关部门的建议因明显的时效性在传统纸媒报道中也并不常见。

网络新闻消息报道,特别是对突发事件和发自现场的报道,对其文本提出了鲜明要求,这就是要更现场,更时效,更实在。

而传统纸媒在同样消息的报道中,因其时间差,不会太多注意这样的现场感和时效有效意义,实用价值。

我们再看一条中国新闻网发自前方报道的一则消息。

中国船员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劫 12人遇难1人失踪

2011年10月9日 22: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昆明10月9日电(记者 张丹)云南省外事办公室9日晚证实,10月5日上午,“华平号”和“玉兴8号”两艘搭载13名中国船员的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遇枪击事件,致使12人遇难,1人失踪。

10月7日,有网友发帖称,5日上午9时左右,“华平号”和“玉兴8号”在湄公河流域被两艘不明身份的武装快艇劫持。据“玉兴8号”股东郭志强介绍,事发时“华鑫6号”也在,但由于处在较靠后的位置,未被武装快艇拦截。“华鑫6号”船员证实,有7到8名武装匪徒登上两艘船挟船离去。5日中午12点左右,“玉兴8号”船长突然用紧急广播呼叫,只说了四句话,“我现在在吊车码头!马上叫救护车!马上报警!有人受伤了!”之后便没有了消息。

这条网络新闻消息的主体文本特点与新民网消息的第一点相同。但由于该消息是在现场情况后几天报道的,特别是这一事件的复杂性和相关情况核实所需要的时间,所以消息并无上文的第二个特点。但它呈现了这一文本的另一特点:即网友的报道成为重要的消息源,补充并强化了该消息的内容,成为与记者采访中消息来源的重要印证。多源的新闻线索,特别是网友这一源头,是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优势,是网络新闻消息文本写作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

更现场,更时效,更多源,可以说形成了网络新闻消息文本及写作的突出特质,它不仅对网络新闻的消息报道提出了新要求,也是网络新闻消息报道应该坚持的优势表现。

二、网络新闻消息的标题与导语:关键词一目了然

网络开辟了当下阅读的新时代,扫描式阅读打破了以往翻页中可断可续的阅读方式。网络读者抛弃了对传统纸媒逐字逐句的解读,而更乐于“浮光掠影”,在对大量网络信息快速扫描的过程中“猎取”关键词句,挖掘对自己有用的新闻信息。

网络受众这种扫描式阅读带有的跳跃性特点,便要求网络新闻消息首先在标题上要更鲜明更具体,在导语写作时应更强调关键词,尽可能突出重要信息的字词,削弱整个句子或者是一个段落的整体表达,以适应快速扫描状态中眼睛一次只能掠视两三个词的可视限制。

传统媒体的新闻中,标题被称为“新闻的眼睛”,作用非常。而在网络新闻消息中,标题的重要性尤显突出。由于新闻网站采用在首页集中显现新闻标题的逐层导入式版面布局,最先映入受众眼帘的是新闻标题,受众只有通过点击标题的链接才能看到新闻正文。正是这一特点,网络新闻标题成了受众是否阅读这一文本深层内容的第一个入口。

传统纸媒的新闻标题常见采用正副标题、单双行标题、实题、虚题等形式,但在网络新闻中显然不太适宜。由于网络新闻以网页的形式存在,消息的标题和正文是分开的,显然难以容纳正副标题、虚题的复杂形式,同时也会使内容变得模糊,难以抢来受众眼球,可能导致受众放弃阅读,从而影响其点击率。因此,网络新闻消息的标题要更明确,更简洁,更突出主题。

网络新闻消息宜采用单标题的形式,以更为直接、简单、实用的主谓宾结构或一个精炼句子,概括整条新闻的主要信息。单标题有益用精炼文字清晰、准确地表述新闻事件,使内容更具体化,从而吸引受众关注并阅读。

网媒确实是最适合报道突发性事件的媒体。各大门户网站及专业新闻网站的即时新闻和滚动新闻栏目,都以最快速度为受众提供事件发展的最新进展。为适应这种阅读,网络新闻消息文本也需要采用更为“骨感”的写作方式。如传统消息文本中的多少个“W”并非要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最关键的2到3个“W”即可,以侧重点吸引人,收到更佳的阅读与传播效果。

新民网上则消息的导语,可谓非常典型。它只是侧重报道事故人员受伤的情况,突出了关键词“260余人受伤”和救治伤员的医院,它回答了受众最关心的“谁”、“何地”的关切,这两个要素成为网民辨识新闻主要内容的标志,浓缩了新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同时也引起了受众的强烈阅读兴趣。

尽可能鲜明、精炼并单句的标题,更加突出关键词的导语,是网络新闻消息文本与写作的又一特质,也形成网络新闻消息报道直观化、具体化的传播魅力。

三、网络新闻消息文本与写作的解构可能:轻形式,重内容

由于网络新闻消息大都来自传统媒体,大多原文转发,或是对标题进行略微修改,对原文进行一些删节,网络新闻消息的描述方式和内容布局结构总体上没有大的改变。因此,当下网络新闻消息呈现出较单一的平面媒体新闻的结构形态,缺乏原创性,拖沓冗长,影响了网络新闻消息的文本美观和阅读、传播效果。

进一步说,网络新闻消息文本的解构可能趋势已经突出存在,这种对传统新闻消息文本的颠覆趋势,正在大声喊作者们回家重新设定思路:轻形式,重内容。

在网络新闻消息面前,传统新闻消息的“倒金字塔” 结构的写作形式,显然落伍;希望读者依然用阅读纸媒新闻消息的方式按部就班在网络上阅读新闻的想法,已经失效。这不只是引起读者视觉疲劳,更与读者主动选择新闻、深度索取新闻的需求背道而驰。

网络新闻消息颠覆传统消息文本结构的冲击还在于:这一新文本不再过分强调根据事件重要程度递减的顺序分段传统,而在轻结构甚至消解结构的非常态中强调关键词表达,浓缩内容,削减分段。网络中的微博新闻,对此已经作出了榜样,它文字简短,事件核心突出,以140个汉字完成使命。微博这一文本的突出建树,已经为网络消息的文本革命先行了一步。

一切皆有可能。网络新闻消息文本的解构内驱力,已经锐不可当。中国新闻网的上则消息是一个明证。

网络新闻传播中,速度和原创是网络新闻消息的生命力。网络受众越来越崇尚新闻的原创性,原创新闻是网络新闻媒体的灵魂所在。是否拥有富于冲击力与渗透力的原创内容,对于网站的成功至关重要。一个网络新闻媒体仅仅从其他传统纸媒复制、粘贴来“搬运新闻”,是不可能占据新闻传播的制高点的。从解构到重构,是网络新闻消息文本写作的必由之路,也是其发展与希望所在。

网络新闻媒体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同志仍须努力。如何通过变通的方式,例如网络商业网站与传统纸媒达成深层战略合作关系,资源共享,追求双赢,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既是网络传媒发展之道,也是网络新闻文本重构的突破口所在。

注释:

①2011-09-27 14:32 新民网 《上海地铁10号线列车追尾 地铁证实有人受伤》,http://shanghai.xinmin.cn/tfbd/2011/09/27/12212218.html

网络写作范文5

    【关键词】网络诗歌;界定;民间化写作;倾向

    一、网络诗歌的界定

    要讨论网络诗歌,首先要弄清楚网络诗歌到底指什么。网络作为不同于传统纸质文本而存在的一种新的物质媒介,给人类的文化传承带来了不容置疑的影响。一直以来,关于网络诗歌的论争不断,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截然相对的观点。

    一种观点肯定了网络诗歌的存在,并大力推广网络诗歌的发展,充分认可网络诗歌对当代诗歌发展的意义。1997年学者兼诗人杨晓民在《网络时代的诗歌》①一文中,率先在中国大陆将“网络诗歌”这一命题推到了文学研究的前沿,该文是中国内地最早关于网络时代的诗歌特质和诗歌发展走向的论文。作者在论文中提出,网络的开放性、游戏性、参与性与交互性,为诗歌彻底打通走向大众之路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网络文学将彻底瓦解现行的诗歌文本,现行的诗歌将悄然隐退,网络诗歌必然崛起。

    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在场地意义上理解网络诗歌,反对“网络诗歌”这一词语的命名,甚至主张取消这一命名。认为根本就不存在着所谓的网络诗歌,诗歌只是通过网络这样一电子媒介而得到更广泛的交流,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诗歌的本质因为网络这一传播方式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所谓的网络诗歌更多的是指代有具有网络气息的诗歌。网络并不能催生一种新的诗歌精神。无论诗歌是在纸质文本上刊出发表,还是在网络上张贴发表,评判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标准不会改变。诗人伊沙说:“我以为对诗人而言,不该有‘网络诗歌’这个概念,诗歌以任何载体存在都不能降低它的至高标准——在此一点上,不论是作者还是读者的我,决不妥协。”②

    由上面两个关于网络诗歌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尝试着为网络诗歌下一个定义:网络诗歌是以网络为媒介和平台,以网络电子技术为依托,进行存储、创造、传播和接受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诗歌包括网上在线创作以及非在线创作但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可供诗人与网民进行交流和传播的一切诗歌作品;狭义的网络诗歌则特指运用电子网络技术手段,即超链接技术制作的超文本(下转第145页)诗歌和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诗歌。目前,学者所关注的主要是广义的网络诗歌。

    二、网络诗歌的民间化写作倾向

    网络诗歌区别于传统诗歌最显着的特征在于它的新的民间化写作倾向。要分析和讨论网络诗歌,“民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事实上,网络诗歌就是一种新的民间诗歌。传统的民间诗歌写作强调的是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主要反映的人民大众的生活情况和思想感情,表现的是劳动者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其中最关键的是强调诗歌创作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网络诗歌与传统的民间诗歌创作在对待这一关键点的态度上,是一致的。但是网络诗歌的民间化写作倾向的“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新的方式中。

    (一)网络诗歌的崇低性特点。

    就传统诗歌创作的精神姿态而言,崇高和诗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传统诗歌相比,网络诗歌的文学精神向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由崇高转向崇低。与传统平媒诗歌相比,网络诗歌更多的表现出对人文精神的解构。很多的网络诗歌的作品都表现出一种消解神圣、崇尚鄙微的倾向。网络诗歌是一种平民文学,与平民的价值取向有天然的亲近感。这使得入网者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回避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控制,他们倾向于远离那种不现实的崇高,甚至讨厌那种虚伪的崇高。以这样一种心理进入网络诗歌创作,便是以巴赫金的“狂欢化”方式规避传统观念,鄙视主流文化,清除本质主义、直至嘲讽或者颠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而采用非正统的、前卫的、后现代的价值观看待世界、社会、生命和生活。如飘云的《我也玩玩诗歌行不行?》:“远看烤箱生紫烟/近看烤鸭挂眼前/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这种戏仿经典、解构经典以抵制崇高的网络诗歌写作在网络比比皆是。很明显,这是一首戏仿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诗作,作者用戏仿的手法来颠覆了崇高的概念。

    (二)、网络诗歌语言的口语化。

    阅读网络诗歌作品时,一个重要的感受就是大量口语、网络词语迎面而来。网络诗歌的出现是对诗歌创作的一次重大挑战。由于创作门槛的无限制,创作队伍的迅速扩大,各种生活化的通俗语言,大面积且迅速的抵达了网络诗歌的创作领地。网络诗歌把诗歌口语化的特色推向了一个。网络诗人在创作时,描写平凡人的生活,讲述平凡人的心情,表达平凡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语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反讽、调侃、幽默,甚至是嬉皮士语言,成了众多网络诗人的语言追求。如张稀稀的《四季歌》:“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夏天来了/小草长高了/秋天来了/小草的叶子黄了/冬天来了/小草啊小草/它不见了。”作者简单的语句描写了一年四季小草的生长状况,从小草的生长透视四季的变迁。贺建飞的《大街上很嘈杂》:“他拿着喊话器/朝马路对面的一群人/喊着什么/对面的人群无动于衷/正欲发火/他突然发现/原来喊话器的开关/忘了打开。”作者的用词取自生活,取材也源自生活,记述的是生活中点滴小事和隐藏的小幽默。

    (三)、网络诗歌创作的广泛参与性和交互性。

    网络诗歌以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为载体,谁愿意创作作品,谁就可以发表作品,只要轻轻点击一下,就可以实现当“作家”的梦想。网络诗歌使诗歌创作走向了人民群众。因为网络是虚拟的大众化的共同空间,网络诗歌因此也具有全民性、公共性和大众性的特征。欧阳友权说:“网络文学借助电子信息技术的航船,抵达的却是‘返祖’的文化港湾——文学话语权回归民间。”⑩网络诗歌的网民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写作者,一部分是阅读者。网络诗歌的交互性是由网络的交互性这一特点所决定的。诗歌阅读者既是信息的参与者,又是诗歌信息的接受者。一首诗歌一旦在网上发帖,很容易立即引起大量的评论跟帖,这种近距离和快速的交流方式,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是诗人和读者之间的顺畅交流体验。如网上炒得很火的“赵丽华”恶搞事件。以赵丽华的《红提》为例:“我原来买红提/买过60元一斤的/还都是蔫蔫的/那时候我想/什么时候我能买到2元一斤的提子啊/今天在新华路和花园楼的街口/我又遇到卖提子的/真的2元一斤/而且很新鲜/我买了5斤回家/一路上我想:/我总算买到2元一斤的提子了。”这语气说是口语诗,不如说是“口水诗”。大量的网友在阅读赵丽华类似的诗作之后,纷纷仿效赵丽华的这一语体在论坛留言。韩寒在其博文中《诗人急了,不写诗了》中写道:“我建议我们把赵丽华的诗歌先排成横的,然后让赵丽华自己再分一次行,看看能不能分的和原诗一样。我情不自禁要写一首诗。”韩寒的这首诗就是《行》:“你行/你就分行/不行/你行行好就别分行/别行不行就分行/免得分的行又不行/诗人决定你分的行行不行/行不行你的行就不行不算行。”十分具有讽刺意味,读罢叫人哭笑不得。

    本文对“网络诗歌”这一概念的争论进行了概括式的总结,并试图做一个可供研究者研究参考的界定。在对“网络诗歌”进行了界定的基础上,本文继续对网络诗歌与传统诗歌相比较的标志性特征——网络诗歌的民间化写作倾向作出进一步的探讨。网络这一平台的出现和大量普及实用,一方面促进了诗歌写作的大力发展,另一方面网络像一把双刃剑,对诗歌创作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网络诗歌在很大程度和很大范围对传统诗歌创作的精神向度进行了解构,带来了新的发展,也引发了新的问题。我们必须注意重塑网络诗歌的人文关怀,凝聚新的文化精神,引导和驾驭网络这匹野马,使网络诗歌向着人的价值全面实现的精神指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网络写作范文6

把多媒体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中在高校形成了普遍现象。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写作理论研究出现了过程写作及新近的社会认知写作理论,国内的写作教学也出现了有关成果法、过程法和体裁法等诸多理论的讨论和研究。随着对写作本质的认识加深,人们趋向主张在写作教学中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从写作成果的教学转向写作过程的教学,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和修改。同时大力加强教师对学生写作全过程的技能训练和指导,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和测评,激励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协作学习,特别是师生协作共同参与教学设计、实施和测评的整个过程,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理论依据

语言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自己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有意识采取的行为和步骤。语言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提高学习者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语言教学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都会对语言习得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研究语言学习策略的基础上研究教学策略,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方面,实际研究可以充实应用语言学理论,使其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对实际外语教学起到启发和指导作用,指导教师使用与学生学习策略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的使用给予积极的指导和训练,使他们更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元认知属于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l(1971)在元记忆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学习者以自身的认知系统为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两方面。元认知知识是指人对于影响自身认知活动的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等问题的自我认识,即“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策略是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认知和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的、自觉的监控和调节。它主要包括规定策略、监控策略、评价策略和矫治策略(武和平,2002)。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掌握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是教授者实施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的关键。行动研究又叫行为研究,它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这是个螺旋式自我反思的行为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步: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元认知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元认知知识来源于个体体验,是元认知主体本人认为正确、有效的东西。其主观性显著的特征必然影响教授者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因此教授者必须在“行动研究”的引导下不断反思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三、研究结果

(一)项目中期工作及阶段成果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是学生认识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的综合反映,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和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从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看,写作是最薄弱的环节。该研究意在促进英语教学工作,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其作用和意义在于分析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滞后的原因,并制定出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措施;探讨体裁教学法、目标教学法、错误分析法等不同教学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利用网络现代化高科技手段不但能快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收和理解,通过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的兴趣,同时能扩大学生写作的思维面,让学生体验信息使用的全过程,包括从搜索、分类到加工、创造的一系列活动;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别是利用电子辞海、在线翻译、谷歌、句库网、wiki、博客、电子邮件、短信等手段,使得学生在信息获取和交流中英语写作变得轻松而有乐趣,作文批改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以行动为导向强调师生不仅是教育实践者,更是教育研究的主体。研究的问题具有直接性、特殊性、微观性。教师发起的课堂研究,目的是加深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阶段性成果是:(1)根据以往所做的教改立项所得的调研结果制定该调研的设想,即对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提高本科学生英语课堂写作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进行调查和研究,并按入校分级测试成绩分班并进行分班教学。(2)针对提高学生英语的写作技能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查工作。调查为期半年,对调研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找出问题所在。(3)根据出现的问题查阅相关文献,研究改进措施,同时教师要运用理论系统地反思自己的实践,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4)根据反馈的信息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对有效的和改进的教学策略进行试应用和推广。

(二)项目后期工作及研究成果

该研究是个实证研究,有前期实证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根据以往所做的教改立项所得的调研结果制定该调研的设想,即对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提高本科学生英语课堂写作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进行调查和研究。首先调研学生英语的写作策略。制定调查问卷,对调研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出有效的英语写作的教学策略。即制定了以网络教学为辅助手段进行写作的三个基本步骤:写作包括写作前、写作中和修改三个步骤。写作前利用模仿策略,学生首先确定主题,利用图书馆特别是网络尽可能多地收集素材、触发灵感、拓宽思路。写作中利用语块策略和注意策略,学生可注意词汇的正确使用、中心句子的设置、长句的应用和逻辑关系的表达等,依靠电子字典和在线翻译规避句子的语法和句式结构的错误。最后在修改的过程中利用TRP系统的检测功能和句库网的自我检测功能自行修改作文,也可利用同仁反馈策略向老师寻求良好的建议并认真对待老师对文章的批语。随后整理调研数据,并做出分析,以动态和发展的评价观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