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就业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就业帮

就业帮范文1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问题 帮扶 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69-03

近几年来,为缓解户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深圳市龙岗区委、区政府把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服务的重点,结合龙岗实际,推出了以“关爱大学生,真情助就业”为主题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帮一”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铺开了帮扶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新格局。

一、“一帮一”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龙岗区“一帮一”工作由区委、区政府主导,区委组织部、区人力资源局(原劳动、人事部门)共同行文实施。自2009年9月份推出以来,已累计将252名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户籍大学毕业生列为帮扶对象,由区五套班子成员、街道及区属各单位班子成员负责结对帮扶。据统计,除因入学深造、报名入伍、就业观问题等原因放弃帮扶资格外,有222人实现就业,其中5人自主创业。2011—2012年,未列入帮扶对象但仍然提供帮扶服务的98名高校毕业生实现了自主创业。

二、开展“一帮一”工作主要措施

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一件重要工作,解决一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就是为一个家庭送去温暖和希望,对于维护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培养龙岗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龙岗区在“一帮一”工作中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1.帮好重点,以困难家庭毕业生为帮扶主体。一是明确重点。将毕业两年内仍未就业的户籍高校毕业生作为帮扶对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列为重点帮扶对象:(1)属“零就业家庭”的;(2)家庭成员虽有就业,但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我市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3)父母一方属就业困难人员且目前仍未就业的;(4)家庭成员中患有重大疾病致贫的(重大疾病标准参照就业困难人员认定中所述标准界定);(5)其他生活确实困难并经批准的。二是全面调查。充分发挥社区就业协理员队伍作用,按照上述标准对辖区高校毕业生进行摸底调查,建立“一帮一”援助档案,做到不漏一户不遗一人。三是合理配对。按照“三个结合”的原则,对帮扶对象和帮扶干部进行人员配对。在匹配中主要贯彻三条原则:帮扶对象户籍所在地尽量与区领导干部包点联系街道相结合、区直单位尽量与挂点联系街道相结合、帮扶对象所学专业尽量与帮扶单位管理职能相结合。四是目标管理。帮扶配对名单确定后,责任单位和街道均就帮扶任务专门召开了帮扶工作布置会议,认真研究制定帮扶措施,并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范畴;不少单位专门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帮扶工作小组,建立了目标责任制,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组织保证。

2.帮转观念,以推行“一、二、三”为主要手段。在当前岗位较为丰富的情况下,就业观问题实际上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转变择业观、加强就业观的辅导和矫正是促进上岗、稳定就业的前提:一是落实“一、二、三”要求。即帮扶干部要对帮扶对象谈一次心,上门走访两次,帮助推荐三个以上就业岗位。实践证明,这“一、二、三”方式对于转变帮扶对象就业观念、规范帮扶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区检察院在接到帮扶配对名单后,在第一时间与其负责的帮扶大学生取得联系,当时该学生在东莞,区检察院相关领导详细了解了其具体情况及就业愿望,并几次面谈帮助其确定职业目标,最终将其安排到区检察院工作,并对其工作表现予以关心。区城管局负责的帮扶对象共5名,根据对帮扶对象掌握的情况,该局领导带领责任科室多次深入街道、社区协助解决就业,同时结合该局的职能特点,推荐他们到有用人意向的生产经营单位应聘,并要求下属单位安排专业骨干对其实行“一对一”传帮带,使其迅速适应新岗位的要求。目前,5名帮扶对象已全部实现就业或创业。二是注重多形式教育。近年来,龙岗区抓住“课堂、家庭、社会”三个集中点,采取多形式的就业观辅导教育。例如,区人力资源局以“开创崭新人生”为主题,以座谈会的形式,向100多名帮扶高校毕业生进行了生动的就业观和创业观教育;区财政局也组织帮扶对象进行了专题座谈,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区总商会采取个别辅导、谈心等方式,引导帮扶对象不挑不拣就业,并提出就业“三要”目标,即要敢于从事基础性工作,要到基层就业,要深入基层、服务基层。许多单位和干部不仅在寻找岗位上对帮扶高校毕业生给予扶助,更注意从思想上进行帮扶。帮扶活动中,不少干部抽出时间对帮扶对象进行约访谈心,对其进行就业辅导并协助物色对口用人单位。统计局领导负责的3名帮扶对象分别属于坪地、横岗、龙城户籍,该局领导召开专题会议对帮扶就业工作进行了研究讨论,之后三位领导分别行动,多次与街道社区和大学生本人沟通,根据帮扶对象的专业特点和个人意愿,积极向街道统计办和我区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推荐就业。目前,该项工作已得到稳步落实。此外,“一帮一”活动开展过程中,很多帮扶干部都定期与帮扶对象进行电话沟通和谈心,了解其就业进展情况及思想动态,在其迈向职场的道路上切实帮扶解困。不少区领导和部门领导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热心进行就业辅导和协助物色对口用人单位,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家长的高度评价。

3.帮拓渠道,以实现人岗匹配为根本目标。在当前市场就业条件下,帮助毕业生寻找岗位不难,但要实现稳定就业才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标。为此,龙岗区人力资源局把“人岗匹配”作为“一帮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想方设法拓展岗位渠道。在继续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职介机构提供社会岗位的同时,仍然把公益性职介机构作为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二是群策群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为促进辖区内毕业生就业,很多街道主动配合区相关责任单位及区领导,在推荐户籍高校毕业生就业、挖掘街道社区公益性岗位方面不遗余力。帮扶工作开展以来,龙岗区各街道办积极配合各责任单位及区领导,把“一帮一”帮扶活动作为一件力促民生的好事实事来抓,在推荐本街道户籍大学生就业、挖掘街道社区公益性岗位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各单位及领导也充分利用街道组织部门的作用,加强与帮扶对象所在街道办的协作力度,统一思想,密切合作,想帮扶对象之所想,急帮扶对象之所急,群策群力帮扶大学生就业,确保“一帮一”帮扶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例如,在首批帮扶对象中,龙岗街道户籍的高校毕业生有24名,全部来自困难家庭,多为低保户、父母就业困难或零就业家庭,为此,街道领导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在力促用人单位提供适合大学生的工作岗位的同时,经过多方探讨协调,拿出了一批协管、协理类岗位采取劳务派遣的方式解决大学生就业,有21名帮扶对象被安排到该街道市政服务中心或街道执法队(其余3名主动放弃推荐),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旅途。三是千方百计匹配安置岗位。深龙组通[2009]58号文件在人员配对原则上,要求尽量考虑帮扶对象所学专业与区属单位管理职能相结合,但由于目前大学学科的丰富程度远远大于区属单位的业务职能范围,所以有很多帮扶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其责任帮扶单位所需的专业不相匹配,给岗位安排工作带来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帮扶干部在认真了解帮扶对象所学专业之后,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想帮扶对象之所想,急帮扶对象之所急,努力克服困难,多方协调,在推荐岗位方面既注意帮扶对象个人兴趣,又注重帮扶对象所学专业,尽可能达到岗位、专业、兴趣三统一。例如,区直机关工委充分利用挂点联系坂田街道的优势,在充分了解帮扶对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与该社区领导就帮扶工作进行沟通、协商,从全面了解该街道辖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岗位空缺情况和工作类型性质,到具体分析帮扶对象的专业、特长、就业意向及职业规划,形成了初步的就业帮扶方案和就业定位。有些单位与企业接触较少,岗位开发有一定难度。但帮扶干部仍然努力克服困难,密切结合帮扶对象的自身特长,积极关注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尽可能促进其早日就业。旅游局负责的帮扶对象是大鹏街道的两名毕业生,其专业与旅游局职能毫无关联,在与其进行了亲切交谈之后,该局领导根据其就业意向初步选定了几家用人单位,带着他们先后上门走访并极力推荐,最终两名大学生分别被鹏城社区及金沙湾旅游度假区招用。区职业训练中心注重提升帮扶学生职业技能,根据3名帮扶对象的专业特长和自身技能对其加强就业指导,推荐其参加针对性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实践证明,列入“一帮一”的帮扶对象,目前在岗情况较为稳定,没有出现群进群出的现象,使高校毕业生在迈向职场的道路上迈出了踏实和稳定的第一步。

4.帮扶创业,以引导建功立业为提升方向。在实施“一帮一”过程当中,帮扶干部发现有创业意愿和创业素质、创业条件的好苗子就积极引导帮扶对象走自主创业之路,并提供尽可能的创业帮助。一是延伸“一帮一”新链接。帮扶干部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推荐热心的成功企业家作为青年创业的带路人,悉心指导青年创业。例如,一些街道组织举办创业青年和企业家联谊活动,增强友谊,加强信息互动,帮扶解决青年创业者的实际困难。二是探索“一帮一”新办法。近年来,龙岗区通过举办创业大讲堂、培训讲座、创业项目推介会等形式,不仅在激发了高校毕业生创业热情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创业帮扶“一条龙”扶持机制,在区、街、社区建立创业服务窗口。尤其是去年推开的“创业加油站”建设,将政策指导、创业指导、项目服务作为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力支持体系。仅2011年,龙岗区就扶持了308名户籍人员实现创业,其中高校毕业生72人。三是构建“一帮一”新平台。开展“一帮一”工作中,注重发挥创业孵化基地的作用,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构筑新平台。特别是结合旧城改造和产业升级,引导和协助创业高校毕业生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投入新型产业,并给予创业青年优惠的入驻条件。目前,龙岗区已认定了8家创业孵化基地,其中参与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三、“一帮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一帮一”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但在帮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是就业期望太高。很多户籍毕业生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及公益性岗位作为首要就业目标,图舒适贪安逸,情愿呆在家里也不愿意投身民营企业,如果要去民营企业也必须有较高的薪酬。

二是“等、靠、要”思想严重。很多大学生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因此不愿主动寻找就业、创业机遇,而一味依靠父母帮助或等待政府安排,对现实缺乏了解。

三是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不完全匹配。不少企业过分注重实用性, 喜欢招聘一些有丰富工作经验、能够直接给单位作出贡献的人才,而不愿意招用应届毕业生进行锻炼实习,这样就减少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四是帮扶工作对口就业难度大。帮扶单位所能解决的就业岗位与帮扶对象所学专业很难一致,给帮扶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五是个别单位对帮扶工作的重视不够。某些干部因工作忙碌等因素,对帮扶对象缺乏关注和主动交流,影响了帮扶工作的进度。

四、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抓好大学毕业生促进就业工作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一件重要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培养龙岗新一代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回顾和总结一年来的“一帮一”工作,特就今后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继续提高各级党政组织领导的思想认识。龙岗区是一个工作岗位十分丰富的地区,理论上讲不应该成为几百名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地方,之所以存在户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说明区内的一些基层党政组织的领导对这项工作较为忽视,认为在市场就业机制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帮扶就业没有必要。因此,继续强调和督促党政领导加强和重视这项工作势在必行,这是充分调动各类资源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前提条件。

2.大力落实相关的高校毕业生扶持政策。2009年4月,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粤府办[2009]34号),该文件就岗位开发、就业扶持、补贴发放等工作作了一系列原则性规定。深圳市人民政府也于2011年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工作的通知》(深府办[2011]33号)文件。为此,建议区政府结合龙岗实际,在全面落实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就全区近三年户籍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定特殊措施,采取“促、扶、补”等措施,力促消化沉积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

3.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力度。就业观教育是当前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项基础工作,尤其是择业观的辅导和矫正是稳定就业的前提。为此。从现在开始,区、街道、社区及相关单位要建立一种常态协作机制,着力抓好“课堂、家庭、社会”三个点的多形式就业观辅导教育,为今后顺利促进就业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4.把扶持创业作为当前促进大学毕业生成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建区以来,龙岗区40~60岁劳动年龄段当中涌现了一大批工作骨干和民营企业家,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大批民营企业迫切需要新生代的参与或接班,而新生代普遍对创业感兴趣,有一批已经跳入商海。为此,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创业措施,建立各类大学毕业生创业基地,是通过扶持创业带动就业的一项重要捷径,应认真研究和大胆探索。

5.加强公益性岗位的管理和置换力度。目前,龙岗区的公益性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一些单位的责任意识比较薄弱,户籍居民按比例就业原则尚未得到充分贯彻。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岗位的申报和审批工作,拓宽岗位覆盖面,对有条件安置户籍居民的公益性岗位坚决腾岗清岗,安置岗位向户籍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困难家庭大学生倾斜。通过区、街道两级的联动和配合,形成一个优先解决本户籍人员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氛围,力求“安置一名毕业生,稳定一个小家庭”。

6.加大毕业生见习基地建设,通过专业实践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近年来,龙岗区人力资源部门推出了青年见习活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一个体验就业、积累经验、增长技能的良好平台。各部门及街道、社区应当更有效地运用好这批见习基地资源,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将扶持重点企业与建立见习基地相结合,加大见习基地建设,着力开发有利于大学生发挥专业特长的见习岗位,并鼓励见习基地接收优秀见学生就业,把服务大学毕业生落到实处。

就业帮范文2

关键词:就业质量;就业帮扶;农林院校;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170-04

Abstract:As the mainstay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postgraduates have been highly regarded as the scarcity of talent. In recent years,however,with the enlargement of scale of masters emrollment,graduate students begun to encounter difficult employment problems,which agricultural graduat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more serious. From the employment data in recent years,graduate employment rate is not pessimistic,but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mployment,employment levels,job satisfaction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aking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or the graduate student employment quality problem research,we can conclude that employment assistant policies and creating deep employment platform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Key words:Employment quality;Employment support;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s;Employment

在天津考察时曾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在于发展,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他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帮扶,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作为高校人才资源,农林院校研究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农林院校学子就业难一方面会影响到农林院校的声誉,另一方面会造成人才与资源的配置问题。现今我国农业经济结构正处在转型阶段,这就导致社会对农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及结构需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农林院校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结合培养方案、就业政策、就业体系等几个方面的就业举措效果来看,就业帮扶政策对提高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分析

1.1 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农科类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党的十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但传统的“农口”思想仍影响着农业类学生的就业观。毕业生宁愿进入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领域从事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的基层工作,也不愿意到农科行业就业;多数毕业生过分迷恋大城市,即使待业也不愿去与自己期望差距较大的单位或地区工作,造成部分毕业生有业不就。一些毕业生虽能接受到新兴的产业和中小城市就业、创业,但愿意到偏远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仍屈指可数。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毕业生求职就业的成功率与满意度。

根据湖南农业大学2016届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硕士毕业生共计821人,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选择按性质分类排在前三的是其他企业(51.89%)、国有企业(10.48%)、高等院校(10.35%)。而2015届的质量报告显示就业单位排前三的分别是其他企业(52.24%)、机关(12.62%)、高等学校(7.87%)。湖南农业大学 2014届就业质量报告,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按性质分类排在前三的则是企业(52.97%)、高等学校(13.10%)和科研设计单位(6.21%),根据近3a的数据分析发现农科类研究生毕业,多为聘用合同、就业证明等非正式协议,进入国企、机关、科研院所的比例逐渐下降,硕士生毕业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进入科研设计单位的比重由6.21%下降到5.6%(见图1),而进入机关的由4.17%上升到12.62%,签入国企的由2014年的4.8%增长为10.48%,硕士毕业生选择自身专业对口工作的人数逐年下滑,其中2015届毕业研究生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的比例高达79.22%。

1.2 自身原因 造成研究生就业质量不高、压力大的根本原因是其自身。从近3a的就业分析数据来看,部分学生考取硕士文凭动机有误,仅仅是为了获得文凭并不是想要深入研究,毕业后也并不从事本专业,这导致其研究生阶段专业素养较弱。而就业时要求过高或自我需求过高,也是导致就业质量不高的几大原因之一。据2014届、2015届硕士毕业生理想薪资(见图2)和毕业生理想就业地域(见图3)来看,研究生对工作的要求程度较高,农林类行业薪资水平相对较低且环境较差,学生自我定位不明确,形成供需差异。

1.3 外部原因 外部因素中占有最大比重的是院校。高校是人才抚育的基地,除了学生自身素质外,学校对其的培养也尤为重要。院校长期培育学术型人才,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形成了管理层多于基层工作的倒金字塔型;其次,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选择农林类院校成了学生们的第二选择,在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下,农林类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与其他综合院校相比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其在竞争中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弱;一些农林院校没有针对自身特色进行专业设置,而是跟随市场需求,开设学生与社会更喜爱报考的专业,导致专业课程不深入无法适于社会需求,或是该专业市场饱和度较高,供大于求;部分高校对于就业帮扶不重视,支持度不高,开展的就业课程、讲座、活动较少,导致研究生理论知识强,社会经验少。

2 农科类研究生就业帮扶现状分析

就高等院校自身来说,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一方面取决于学校的教学质量、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学校对学生的帮扶程度及效果。就业帮扶,是指在就业过程中对遇到困难的对象提供相应帮助和援助的内容、原则、方法和措施的系统工程。它是一个动态、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实践活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就业帮扶举措已形成以就业指导、举办招聘、心理o导、就业补助及政策解读等一系列环节的就业帮扶体系。以湖南农业大学(后简称我校)为例,我校针对不同专业研究生毕业就业进行了专项指导。分别从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与帮助、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开设心理讲坛、咨询室以及加强就业帮扶政策,如“一带一建”等,5个方面推进研究生就业工作。

3 建立就业帮扶体系

3.1 建立合理就业目标 从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农科类研究生热爱自身专业,并认为在农科类就业中的前景比社科类研究生更有专业优势。但是他们在就业观、择业观方面存在对自身定位不客观、不合理的情况。主观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是大部分毕业生存在的观念误区。农科类硕士与本科生相比,在找工作方面有更强的自主性。但是在找工作过程中情绪化和个人主观化极大地影响就业结果。农科类研究生就业期望值高于自身水平是另一个主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出台大量政策支持农科类学生发展,院校为其提供了优越的教学条件以及科研教学经费,平台高,起点高导致他们对发展前景要求也相对较高。但社会对农科人才的需求现状呈基层化、乡村化发展态势,造成其就业期望值过高。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首先学校应开展相关知识讲座、课程等,改变学生对传统农业领域工作的误解,提高学生素质,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理想。其次,对现有政策进行讲解,引导毕业生积极参加国家地方项目,例如,根据基层实际需求和高校毕业生的意愿,实施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毕业生应征入伍”计划等项目。

3.2 优化教学,提高质量 研究生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对其给予相应的重视。用人单位通常对研究生职业能力有较高的期望值,希望引进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人才。因此我校从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全方面培养,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视。以加强专业知识培养为主,开展就业引导为辅。以应届毕业生为重点,根据专业不同,学制不同设立相关的辅导课程以加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包括就业指导、心理教育、政策讲解、就业技能培训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帮扶。一方面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辅之以名师的就业讲座,为研究生打造适合自己的就业道路;另一方面,通过发放就业补助,组织大型招聘会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招聘平台。

3.3 实行导师责任制 在研究生群体中,导师发挥着不可提代的作用。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培养学生引导其正确发展并将其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教师职业的客观要求,是教师职责的重要体现。实行导师负责制明确责任,能够加强导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关注从而进行引导,循序渐进地鼓励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能力培养。导师负责制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以科学的激励手段来促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由于研究生阶段,学习自主性加强群体性减弱,注意力集中在专业学习和学术活动上,以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和自学研习为主。因此导师在培养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时可以细化到个人,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来打造适合的研究方向及就业规划。

3.4 划分受众层次,进行针对性帮扶

3.4.1 贫困型硕士与非贫困型硕士 贫困型研究生虽然比重较小,但仍不可忽视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在刻苦学习之余进行兼职,长期压抑导致其自卑、胆怯心理。他们在招聘过程中,通常显得紧张、局促、患得患失、情绪异常。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对其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工作,舒缓贫困研究生的压力。其次,对经济困难学生和非贫困学生开设不同的就业指导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业就业课程、职业能力素质拓展实践、就业政策解读课程等。贫困型研究生根本问题在于经济,在就业中还应设立贫困就业补助金,从生活上减小其压力。

3.4.2 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 针对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要建立不同的就业帮扶体系。专业型硕士培养旨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更适宜于社会发展,要求其有较高水平的职业能力,这对于院校的就业工作也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就业指导与服务发挥市场的作用,充分引入社会资源,形成广义一体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许多学校都已开展相关工作,但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实施。学术型硕士则有科研型人才和社会型人才两种培养方式,在进行就业帮扶时,除了常规的就业政策还需搭建科研平台,为尖端人才进行科技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3.4.3 女性硕士与男性硕士 2010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首次公开发表 《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被访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1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其中40%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研究生最觉困难。女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现象的反映,其根源在于社会性别定位及厂商利润最大化动机行为的驱使。农科类工作一般条件艰苦,工作繁重,因此大多岗位希望招聘男性。在这一问题上,高校应着重培养女研究生的竞争力,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女研究生自身生理特性和教育背景,探索出一套合理可行的女研究生素质培训体系。

3.5 设立相关工作制度

3.5.1 建立就业困难预警制度 从“学校―学院―系―导师”4个层级管理机制,设立就业困难预警制度。这一制度可以将教师教务系统与学生管理系统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定期跟进学生的心理、学业及就业状况。从各级领导到辅导员、学位点领先人到导师、同班同学到实验室伙伴,及时进行情况追踪与分析。对照培养计划和就业目标,快速、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分析,生成学业困难警示信息,对需要帮扶的研究生提供就业困难预警,提供相关解决措施办法,。设立就业困难预警机制,能够使相关负责人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反馈到学生所在系里。系里迅速做出反应,导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予以进行针对性帮扶。这一举措能加强研究生管理,有l不紊进行学习,保障就业质量。

3.5.2 建立就业工作制度体系 我校研究生就业工作延承《湖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湖南农业大学就业工作考评办法》《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意见》等8个相关的制度文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使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制度化、高效化。日后将导师责任考评纳入工作制度中,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帮助。

4 结语

随着硕士生整体生源量的增加,农科类院校研究生数量也呈相应增长态势,因而其就业质量问题也日益凸现而备受高校相关领导重视。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分析研究生整体就业情况,研究其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就业帮扶政策,为切实提高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袁首.大学生就业援助实践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8(25):45-46.

[2]李毅,曾福生.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01.

[3]彭春秀.农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J].农业教育研究,2011,03:39-44.

[4]李婷.农林院校大学生全程就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5]赵小峰,闫斐,杨军伟,等.就业帮扶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662-665.

[6]彭淼,朱杰辉,钟晓红.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提升体系的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132-135.

[7]许星.浅谈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及解决办法[J].大学教育,2012,02:26-27.

[8]雷世富.正确认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的导师负责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3:66-69.

[9]高珊,梅瑞华.导师负责制,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的新模式[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0:98-99.

[10]秦娟.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40).

[11]孙世平,孙鑫,李华.大学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0,02:58-60.

[12]张抗私,盈帅.性别如何影响就业质量?―基于女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03:83-90.

[13]王琦,许艳丽.女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08:137-139.

[14]: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人民风采社会聚焦[OL].[http://].

就业帮范文3

关键词:就业创业教育 农科大学生 就业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就业创业教育工作意义尤为突出,是解决农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应及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作为检验教育成败的关键,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教育环节。

一、农科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面临的挑战。首先,农业是艰苦行业,基础产业,目前尚属科技含量较低的弱质产业,对高级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显得不足。其次,对农业人才的引进和使用重视不足,一些地方处于形成之中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网破人散”,农业人才的载体遭到瓦解。第三,在新旧的交替中,由于农业的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低,制约了农科大学毕业生新的人才载体的形成。第四,农业院校中农村同学较多,与社会的联系相对较窄。另外,从农业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本身来讲,也存在着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需要的不适应和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等问题,特别是竞争意识和竞争勇气不足的问题。

2.机遇。目前农科大学生就业困难,并不意味着社会对农业高级人才的需要已经满足,市场已经饱和,农业人才已经过剩。无论是从我国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或实现农业生产的客观需要来看,农业高级人才还远远未能满足这种需要。从我国实现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处于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再从当前农业生产的实现需要来分析。现在,农民科学种田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渴望得到农业科学技术的服务,不仅展示了学农的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实实在在形成了新的农业人才载体,特别是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服从体系的逐步建立给农科大学毕业生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农业社会化服从体系和农业化经营模式,将是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符合国情的现实途径,同时也将为农科大学生提供巨大的就业机会,成为农业人才新的载体。总之,随着农业社会化服从体系的完善,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人才的需求量还会大大增加,农科大学生必将大有用武之地。

二、做好农科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从根本上讲,要解决农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赖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改善,有赖于“两个根本转变”的逐步实现,有赖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但是,就目前来讲,高校应该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的现象主要源于大学生择业观念陈旧。很多大学生一心向往大城市,向往政府机关,向往事业单位,向往外企,甚至部分大学生宁愿放弃所学专业在大城市打零工,也不愿意到基层、到农村去工作。高校共青团应利用组织优势,通过开展报告会、座谈会、主题班团会、就业创业指导课、辩论赛、论坛、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了解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树立投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和目标,从重薪金报酬、重物质条件的观念转变为重工作业绩、重发展机会、重事业前途的观念,引进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2.加强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择业指导,这是《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的一条重要义务。对毕业生应采取分层次、分类别、全方位就业指导,明确定位,全面落实毕业生的去向。当前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特别要强化三个方面的意识:一是市场竞争,二是为基层服务的意识,三是在自主择业的基础上的自主创业意识。同时加强对毕业生的择业观、价值观的教育,使毕业生树立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

3.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农业院校应该按照社会需要,做好结构调整,使“产品”适销对路。在专业结构上,应该按照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培养所需人才。在层次结构上,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缩小专科生比重,积极鼓励本科生报研究生。同时还应做好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加强实践环节等,从各个环节加强对大学生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的培养。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靠学校,高校应该加大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积极开拓各种途径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

4.帮助大学生解决求职心理问题。目前,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盲目自信的心理。有些同学认为自己择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如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等,因而盲目自信,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到头来往往会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自己的不足和困难估计不足而在择业中受挫。第二,自卑畏怯的心理。有些同学面对激烈的竞争,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的勇气,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第三,急功近利的心理。有些同学在择业时过分看重地位,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但往往事与愿违不能就业。第四,患得患失的心理。有些同学在择业过程中当断不断、患得患失,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也是导致许多毕业生陷入择业误区的一种心理障碍。第五,依赖心理。有些同学在求职择业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不是主动选择,积极竞争,而是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这种心态也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勇于面对激烈的竞争,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

5.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市场。应建立具有农科特点的就业市场,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人才和单位选择上目的性更强,签约率更高。还要注重无形市场的建立,包括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各院校可以将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和资料输入网络,供用人单位选择,同样用人单位也可以将单位的情况、对人才的需求、条件输入网络,在网上实现双向选择。目前暂不具备条件的学校,也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合作,要摸清本校各专业在当地乃至全国的可能接纳单位,建立用人单位档案,加强与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和输送等方面的长久联系。

6.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而且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更要为大学生创业做好服务。要通过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帮助获奖的大学生向社会推荐优秀作品和申请专利,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机会和奠定基础;通过组织实施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为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提高创业平台和机会;组织优秀的青年企业家对有意向、有条件的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和辅导;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多层次、多渠道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基金的办法,为大学毕业生创办企业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翁细金,夏春雨.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

就业帮范文4

为了做好农村残疾人和残疾人智力扶贫生的就业工作,广东省残联就业服务中心结合第二十次全国助残日活动“关爱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的主题,制定了具体工作方针,利用与企业已建立的良好关系,把就业岗位送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及技工学校,帮助更多的农村残疾人、智力扶贫生实现就业。

针对农村残疾人就业难的问题,2010年春天,在广东省残疾人劳动就业中心的统一安排下,组织深圳富士康集团先后在湛江市、茂名市等市举行了农村残疾人专场招聘会,成功地招聘贫困农村残疾人120多名。

省残联就业中心除了加大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工作,还非常注重在校的残疾人智力扶贫生的就业工作。学校也给予积极配合,对即将毕业的残疾学生贫困学生做出提前实习、提前考试、提前就业的批示,配合企业帮助学生就业解决了后顾之忧。

就业帮范文5

一、提高妇女素质,是促进创业就业的关键所在

强化科学文化素质。妇女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增强妇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平等竞争、获得经济资源、实现经济利益的能力。要以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为抓手,为广大妇女争取更多的教育机会,提高她们的受教育程度。要大力开展女性素质工程,教育妇女把学习贯穿一生。通过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提升思想道德素质。要在广大女性中大力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和“四自”精神的教育,引导妇女做“四自”的新女性。要从青少年女性开始培养、教育,不断引导她们确立自我独立的价值观,增强个人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能动性和独立性,提高自我评判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锤炼业务技能素质。一是按需组训。发挥乡村女校和巾帼科技大讲堂的载体作用,采取以需带训、以训强能的方式组织有就业意向的妇女重点培训。二是以帮带训。大力实施科技专家进千村万户结对帮扶活动,切实帮助有创业需求的妇女普及知识、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坚持做到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培训层次分门别类,努力使培训成为妇女提升就业层次、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搭建服务平台,是促进创业就业的有效途径

理清思路,指导创业就业科学发展。要统筹推进城乡之间、妇女创业就业工作,把促进妇女创业就业与提高妇女素质结合起来,把帮助贫困妇女转移就业与提高她们的发展能力结合起来,把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与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结合起来,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要以“巾帼城乡牵手”、“巾帼创业行动”等作为服务妇女的有效载体,搭建特色鲜明、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平台。

培育品牌,提升创业就业工作质量。打造巾帼家政品牌,是妇联服务妇女创业就业的新优势。妇联组织要探索现代家庭服务业的管理模式,加强企业管理和市场运作,并将家政文化贯穿到企业管理始终,着力打造巾帼家政服务品牌。

搭建平台,促进创业就业全面发展。搭建好推介平台。通过举办女性创业就业推介会,推助妇女以岗带创。搭建好组织平台。通过成立女企业家协会等组织,为创业妇女提供组织依托和交流沟通渠道。搭建好转移平台。通过一系列转移基地,采取“跨地务工输出一批,聚集产业吸纳一批,鼓励创业转移一批”的举措,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剩余女劳力。

三、优化综合环境,是促进创业就业的重要保障

注重源头参与,营造创业就业政策环境。要积极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积极参与《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贯彻和落实,积极配合就业保障情况的执法检查和监督。要把推动妇女就业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积极参与地方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在参与政府决策中发挥代表和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作用,为妇女创业就业营造环境、争取资源、创造条件、提供服务。

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创业就业舆论环境。强化媒体宣传。利用“三八”等有利时机,积极在报刊、电台开设创业女性专栏,推出创业女性群英谱等妇女宣传系列,全方位地展示创业女性的风采,掀起妇女创业就业热潮。加大典型宣传。通过举办“三八红旗手”、“十佳女杰”等评选表彰活动,注重发现和树立一批敢为人先、自主创业的女性创业典型,宣传她们自强不息,大胆创业、勇闯市场的精神以及成功的创业经验,带动更多妇女实现创业就业。推广经验。及时总结交流妇女创业就业工作中的创新实践和基本经验,提高服务的实效性,扩大服务的覆盖面,使妇联创业就业工作在社会上产生更积极更广泛的影响。

就业帮范文6

关键词:辅导员;就业观念转变;就业帮扶

1.案例简介、分析与处理

1.1案例简介

2008级中医学专业黄某,在大学第五年期间曾赴多场现场招聘会,但直到2013年5月份还没落实就业工作单位。该同学实习期满一年后返校,向我反映其就业困难的就业境况,并寻求就业帮助。

1.2案例分析

1.2.1了解学生就业困难的具体境况

辅导员经过详细的了解,黄某未能够与单位签约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医学类单位招聘对专业有明确的要求。黄某为中医学专业,在招聘现场与招聘单位交流中了解各医院对中医学专业需求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导致就业面窄。二是市级以上的中医院对中医学专业学历要求在硕士研究生以上(包括硕士研究生)。根据相关部门研究表明医学本科专业考研深造率与其他专业相比是最高的。黄某自己定位是进市级以上的医院。三是黄某倾向与家庭较近的地方。家里托关系找就业单位,但直到将毕业仍然未见确定签约的答复。四是在考研与工作之间摇摆不定。自己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考研还是工作,二选一还是兼得之,没有明确的考虑。

1.2.2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树立自信,提高抗压能力

黄某家庭经济困难,主要经济来源仅靠父母务农的收入,而且家中仍有姊妹上学。所以辅导员积极鼓励他申请国家助学金,同时推荐他进行勤工捡学,这样能缓解一时的经济压力。同时辅导员也嘱咐黄某所在班级的班干多关心他,在他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时,辅导员会以作为朋友的方式多予以鼓励和安慰。例如黄某在班级上竞选班干时连续3次失败,辅导员当时鼓励他不断改进以取得班级同学们的认同。经过努力在大学三年级时,他以高票获选班级学习委员。担任学习委员期间得到同学们的拥护和好评;其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性格也开朗了。这些针对性的培养,使黄某树立自信,从最开始与人交谈,时不时地不自觉地抓头,到现在逐步改变这不良习惯。现在他不自觉地抓头的习惯了,能够大方的自然地交谈。正是有了平时的积累,黄某有了良好的抗压能力,面临多次求职失败,仍能保持乐观自信的姿态。这给他就业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就业帮扶

1.2.1正确引导学生就业观念

虽然目前医学学生考研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这个须要因人而异。对于黄某的家庭经济情况,我建议他先就业,家庭经济条件改善后再可以考虑考研。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对大学生很必要。目前国家正在进行着一场重大改革,医疗改革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作为一名医学学生应该抓住其中的发展机遇,敢于在基层努力工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切实掌握专业本领,并取得职业医师资格。这样以后你可以对工作环境、条件进一步选择。例如可以选择就业以后,再创造条件考研进一步深造。

1.2.2提供多种招聘就业信息,培训就业技巧。

作为辅导员,关心学生的就业。一如既往的继续在QQ上及时转发就业办的有关黄某专业的招聘信息;推荐参加2013年广西全区特困毕业生就业培训班,深入学习面试技巧,参加现场面试;针对他的情况,重点宣讲“三支一扶”的政策。

1.2.3 实现就业帮扶

通过进行充分沟通,对比得失并根据实际情况后黄某选择了生源地的“三支一扶”。目前报名并已参加笔试、面试,有很大的可能通过“三支一扶”实现就业。

2.案例总结

2.1把握政策、正确引导学生就业

促进学生就业既要发挥学生自身优势,也要有国家、社会、学校、学校老师的帮助。学生不能顺利就业有很多影响因素。作为辅导员应着重引导学生的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供建议和帮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中不一定能有效、及时、全面地掌握各种就业信息。这就需要学校和老师投入更多的关注。在本案例中高校辅导员在学生走向就业的路上以实际行动的人文关怀、高度责任感、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引导、促进了学生就业。且能很好的像学生解读国家推广的就业政策,详细地向毕业生推荐三支一扶的政策。

2.2发挥辅导员对学生就业的帮助,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

大学生与辅导员的关系不意味着是相距千里的或者严肃的师生关系;相反,它可以是近在咫尺的亲密的朋友关系。这样的关系使学生在大学中遇到各种问题后,能及时与辅导员沟通并采取有效方法解决各种问题。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有一下几点建议:一是建立交流平台。鼓励学生跟辅导员进行交流。如建立QQ群、移动飞信等便于信息和交流,了解学生动态。二是发挥班干协调作用。民主选举、换届班委,让选出来的班干体现大多数同学的意愿。这样选出来的班干能够更好协调同学关系,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