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踏浪歌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踏浪歌词范文1
本节课是湘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围绕学生喜欢而熟悉的演唱形式――“组合演唱”来安排教学内容。它包括两大块的内容:一是学唱《青春舞曲》《踏浪》《世界需要热心肠》《同一首歌》四首歌曲;二是进行班级演唱组合展示活动。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计划用三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学唱《青春舞曲》,尝试用组合的形式演绎歌曲;第二课时:学唱《踏浪》《世界需要热心肠》《同一首歌》三首歌曲;第三课时:以四首歌曲为素材,让学生自由选择他们熟悉喜爱的歌曲,用班级演唱组合的形式进行精彩表演。
本次教学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
《青春舞曲》是由有“西部歌王”称誉的著名作曲家王洛宾先生,在20世纪40年整理而成。是一首热情洋溢的新疆民歌,节奏鲜明,富有动感,很适合边歌边舞组合演唱。全曲由五个乐句组成,节奏基本相同,同样旋律的重复,既朗朗上口又百唱不厌,只在第三乐句的旋律上有些许变化,给人以新鲜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但对把握音乐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不是很强,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对于演唱组合的形式有一些了解,但自身没有体验过;尤其是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自小很少接触音乐,对音乐学习缺乏一定的自信心和主动性,需要教师的激励和引导,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主动参与音乐学习的意识,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七年级的歌唱要求是:能够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根据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能够结合所学的歌曲创设简单的形体动作进行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对自己、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根据这一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歌曲《青春舞曲》,让学生体验歌曲中轻快活泼的情绪。
(2)根据新疆歌曲的特点与风格,尝试用组合的形式表现歌曲的情绪和意境,并能自信、有表情地当众表演所学歌曲。
(3)了解演唱组合的特点,并能在演唱活动中对自己、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教学重点】
(1)学会歌曲《青春舞曲》,体验歌曲情绪。
(2)用组合的形式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了解演唱组合的特点,并用组合的形式演唱歌曲。
【教、学具准备】
(1)提前让学生查找关于王洛宾、新疆歌舞和演唱组合的有关资料。
(2)电子琴、铃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视听演唱,体验律动
1. 欣赏四大天王演唱的《青春舞曲》视频,学生思考:刚才看到这段视频演唱的歌曲名称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交流关于王洛宾和新疆歌舞的资料。
2. 欣赏教师边唱边舞《青春舞曲》,学生对教师的演唱和舞蹈做出评价。
3. 了解、体验铃鼓的演奏方法及简单节奏,学习新疆舞的基本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聆听、感知体验的方法,在欣赏教师示范表演与资料交流中,学生初步感知组合演唱、新疆歌曲的特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又轻松地导入课题,进入新课学习。
二、学唱歌曲,体验情绪
1. 完整聆听《青春舞曲》,体验歌曲情绪,找出特色衬词,唱一唱。
2. 随电子琴速度唱歌谱两遍,第一遍慢速,第二遍加速。
3. 教师电子琴弹奏旋律,学生学唱歌词两遍,第一遍慢速,第二遍加速。学唱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音准,记忆歌词。
4. 跟伴奏带演唱歌曲,根据学生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纠正。
5. 学生自己哼唱歌曲,记忆歌词,找出歌曲中各自的难点,同伴互学,教师指导。
6. 跟伴奏带完整演唱歌曲。要求跟教师一起边唱边舞,背唱歌词,唱出歌曲中轻快活泼的情绪。唱、舞完后自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通过教师的示范演唱、伴奏引导,学生的感知体验,模仿演唱、互教互学等多种方式的教、学,让学生从熟悉旋律、视唱歌谱、记忆歌词、感知情绪、完整演唱、边唱边舞、自我评价等各个环节中学会、唱好《青春舞曲》这首歌,完成教学目标(1),突出本课的重点。
三、互助探究,了解组合
1. 播放组合演唱片段,学生自由欣赏,思考:组合演唱的方式和特点?
(演唱组合有黑鸭子、动力火车、花儿乐队、阿里郎等,学生可以随意说出所熟悉的演唱组合的名称,也可跟唱所熟悉的歌曲)
2. 学生交流关于组合演唱的资料,师生共同总结组合演唱的方式与特点。
组合演唱的方式:只唱不舞(合唱),边唱边舞,边演奏乐器边演唱等。
组合演唱的特点:两人或两人以上一组演唱,或合唱或边唱边舞,充满青春活力。
设计意图:对组合演唱有了充分的了解以后学生才能运用。本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视听结合、师生讨论、资料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对组合演唱的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是突破难点的途径之一。
四、自主创编,分组排练
1. 提出演唱组合的要求:
演唱形式:组合演唱(二人或二人以上,选小组长,并为自己的组合取一个响亮的名字)
演唱要求:唱出《青春舞曲》轻松活泼的情绪,体现新疆歌舞的特点。
演唱方式:(可邀请教师伴奏)
(1)齐唱;
(2)边唱边舞;
(3)部分学生演唱,部分学生伴舞;
(4)演唱、伴舞、伴奏相结合。
2. 学生自由组合,选定组长,自主创编,分组排练,教师分组指导,参与学生排练。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理论知识的铺垫,学会了歌曲,还必须明确要求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并加以运用。本环节是突破本课中难点的途径之一,通过教师的讲解、指导,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自主创编等方式,意在让学生用组合的方式排练《青春舞曲》,突破本课的难点。
五、合作展演,师生评价
1. 学生依次分组上台表演,小组长自报组合名、演唱人数和演唱方式,教师播放伴奏带或电子琴伴奏。
2. 学生自评,师生互评,评出“最佳演唱组”“最佳舞蹈组”“最佳合作组”,并给与掌声激励。
3. 激励学生,布置作业。过几周举行一个“班级演唱会”的比赛,由学生自选歌曲进行演唱。评定标准是:声音和谐,配合默契,动作整齐,形式新颖,与众不同。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2)(3),突破本节课重难点的环节,把课堂氛围推向,有意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通过分组表演让学生用组合演唱的方式完整演绎《青春舞曲》,通过学生自评、师生互评让学生看到自身和同伴的优点,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便下次表演更精彩。最后一个“布置作业”的环节是让学生更明确组合演唱的评定标准,也为意犹未尽的学生提供再次表演的机会,将学生的表演兴趣延续下去。
踏浪歌词范文2
你笑得甜蜜蜜
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
开在春风里
……”
2月22日,在邓丽君《甜蜜蜜》的歌声中,歌词作者、台湾著名词人庄奴在重庆青杠护养中心迎来了93岁生日。年过九旬的庄奴满头银发、精神矍铄。一身大红衣裳的他,在听到由自己填写歌词的曲子时,仍会用手轻轻打拍子,随着旋律哼唱……
在歌声中甜蜜过生日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活动室,一身大红衣裳的庄奴与护养中心的百余位老人们一起,用那些耳熟能详的歌曲《甜蜜蜜》、《又见炊烟》、《冬天里的一把火》等歌曲庆祝自己的生日。
庄老的爱徒秋铃、易丹等弟子们也前来纷纷为老人献唱,同时也为老年护养中心的老人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音乐会。重温经典旋律,庄奴兴奋不已。
与其说这是一场精彩的音乐会,还真的不如说是一场老人们的大合唱表演。从《甜蜜蜜》到《又见炊烟》,从《小城故事》到《垄上行》,一首接一首。而《冬天里的一把火》顿时掀起了整场音乐会的。
“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焰温暖了我。”当庄老的徒弟易丹唱出第一句时,就有老人开始大声跟唱,有位老人更是中气十足地大吼一句:“温暖了我哟!”引来全场爆笑。坐在人群中的庄老不停打着拍子,时不时拿起话筒来几句。平日里,老人们就常聚到一起唱歌,庄老来了后,大家专门练他的歌,“有3000多首,挨着一首首唱就可以唱很久了”。
兴致来了,庄老亦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垄上行》,一字不落。
音乐会进行到中间,养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推上来一个插着3根蜡烛的生日蛋糕,庄老在蛋糕前高声许下愿望:“祝福璧山的朋友们,大家幸福、平安、快乐!”随后,一位同住在养护中心的吴老先生特地送给庄奴一幅书法作品,祝贺其93岁寿辰。
与此同时,庄老还许下了自己的生日愿望:希望可以回到39岁。但他同时表示,自己的心态很年轻。“我一直抱着自己活得愉快,让别人也活得愉快的心态,否则就没人理你啦。”耄耋之年的庄老还不改幽默本色,“现在年纪太大,没有女孩子喜欢”。
在护养中心生活快乐无比
2013年10月,庄老在重庆主城的家中不慎摔断左腿。11月23日,他来到重庆璧山青杠静养,住了近4个月。据康复医学科的白定群主任介绍,当时他左边股骨骨折,右边偏瘫,只能卧床休息,身体状况差。通过每天的平衡、步行等系列训练,如今,庄老的身体恢复不少,能在搀扶下慢慢行走,吃得饱睡得香,长了7斤。
而最让庄老开心的是,他交到不少新朋友,摆龙门阵成了每天的工作。住在护养中心的老人说,庄奴来到这里后,非常受欢迎,他经常带着大家办音乐会,教老人们唱歌。庄老还有一个新爱好——打麻将,每天都要打上一圈,理由很简单:三缺一。“我不去,别人会说我这老头子耍大牌哦。”
养护中心工作人员透露,老人牌技好,头脑灵活,牌品也很值得一提,每次遇到出牌慢的对手,他从来不急,最多笑呵呵调侃一句:“跟他们打,我都要睡着了。”
2012年5月24日,经重庆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重庆女婿庄奴便又多了一重身份——“重庆荣誉市民”。快两年的时间过去了,93岁高龄的庄奴正在不断地用自己的行动摘掉“荣誉”的帽子,喜欢打麻将、喜欢吃辣、最爱牛肉面的他,好像已是一名合格的山城市民了。身为重庆女婿、重庆荣誉市民,庄老与山城的渊源说不尽道不完,“我喜欢这里一切的一切,是真的恋上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至今笔耕不辍的庄奴被称为“与时间赛跑的老人”。虽然去年因腿疾入院,但庄奴没有停止创作。在接受康复治疗的庄奴仍会在闲暇写一些短诗和小品文。性格豪爽的庄奴为了表达对护养中心工作人员的感谢,还特地赠给护养中心一首短诗《青草地》:
“美丽的青草地,在辽阔的蓝天下,在重庆璧山的怀抱里,你日夜陪伴着我们,你从来不眠不休息,你为大地披上青色的外衣,一年四季让我们依偎在你的柔情里。”
歌曲需有情感才能经典传唱
与大陆的乔羽、香港的黄霜并称“词坛三杰”的庄奴是台湾乐坛“泰斗级”词人。他50余年笔耕不辍,问世作品超过3000余首,成就了邓丽君、高凌风、凤飞飞、费翔等多位音乐巨星。其中,著名歌星邓丽君80%的歌词都是出自他手,包括《小城故事》、《甜蜜蜜》、《又见炊烟》等至今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庄奴原名王景羲,笔名庄奴。他1921年生在北京,毕业于北平中华新闻学院,为了抗战,曾改名黄河。1949年到台湾,当过记者、编辑,演过话剧,以音乐创作彰显盛名。《甜蜜蜜》、《又见炊烟》、《踏浪》……庄奴的歌词总是充满古典而浪漫的色彩。提到自己曾创作的那些唱红两岸的歌曲,庄奴感叹,出色的词人要“心眼俱有情”。
“以前创作歌词,不仅要文笔好,还要心灵美。我们那个时候讲究‘心眼俱有情’。心里有大爱,眼里有真情,这样才能写出好作品。”虽然创作过不少耳熟能详的歌曲,但庄奴笑称自己“不太明白”现在的流行音乐,“没听过现在年轻人喜欢的歌”。
《冬天里的一把火》的原唱高凌风不久前因血癌离世,庄奴为此一直情绪低落。“好的歌词要遇上好歌手才能出彩,但我的老搭档们都先后离开。现在很少有人唱好歌给我听了。”庄奴说,《甜蜜蜜》遇上邓丽君,《冬天里的一把火》遇上高凌风,只有好歌手才会让歌曲红起来。说起故人,庄老言语中多少有几分伤感:“我的很多好朋友都挨个走了,当年《冬天里的一把火》是写给高凌风的,但他走啦……老伙计们,都回不来啦。”
踏浪歌词范文3
关键词:枣庄运河船工号子;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089-01
一、枣庄运河船工号子的起源及特点
“船工号子”是中国民歌体裁的一种,它是流行在行船中专为配合航运、船务等劳动过程中而传唱的。长期以来,大运河上的船民们在凌波踏浪、击风搏雨的航行中,也逐渐创造了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船工号子。枣庄位于京杭大运河山东的南段,在元明清三代,漕运进入了鼎盛时期,每年路过枣庄运粮食船有两万多艘,首尾相接十几里。
枣庄的运河号子也叫“粮米号子”,是船工们在运河劳动中为了协调劳动,激发劳动的热情的集体创作,已经传唱了数百年。据老人们传说,运河粮米号子是乾隆皇帝御封的,专为宫廷运送皇粮时唱的。当年运河日夜运漕粮,“船工号子”响连天。“十万八千嚎天鬼”足以说明当时运河”船工号子“的声势浩大。也有资料表明,光绪年间,运河的一段补给河流溃堤改道时,运河断流了,朝廷改征粮为折扣银两,漕运废除,水运凋敝,陆运兴起,运河的码头地位逐渐减弱了。1943年运河因大旱断流,水上运输才停止。到了50年代以后,轮船有了动力系统,摇橹就没有了用武之地,所以与运河共兴衰的“船工号子”也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二、运河船工号子的种类
枣庄船工号子是船工原生态的工作形态呈现,按角色的不同,分为领号与和号两种,唱号子一般需要一个领号者,待领号者唱出,其他和号人随之应和。如果按内容分区分,运河船工号子主要以摇橹号子、绞关号子、起锚号子、打蓬号子、撑篙号子、拉纤号子等为主。在船工号子里所涉及的船工活动任何工作形式,目的都是为了在行船过程中大家能够齐心协力的度过难关。因此,船工号子更讲究歌唱的内容,根据实际的需要,这些歌词内容基本上是即兴发挥的,比如快到中午的时候,拉货的船正好赶上激流,领号人就会唱“大家加把劲啊,管船娘子已(准备)好了......”从而达到统一步调齐心鼓劲的目的。虽然内容是即兴发挥的,但曲调一般却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属于哪一种号子,像摇橹的有摇橹曲调,拉纤的有拉纤的曲调,具有浓浓的文化特色。有一种号子在船工号子里面成为“闲号”。所谓的“闲号”,就是指船工在休息的时候喊得船号。其特点是比较的自由,都是即兴演唱,内容多是能愉悦别人的同时也让自己开心。之所以称为“闲号”,也是和运河的特点有关,运河的水势平稳,基本上没有什么惊涛骇浪,所以才有心情唱闲号,这是区别于其他河号的独特之处。据说,“闲号”里面的内容经常可以抓词,那时候河边经常有唱小曲的,也有唱大鼓的,就经常把他们的词放到自己的号子里面唱出来。
三、枣庄地区运河船工号子的现状及保护
随着大运河漕运功能的衰退,帆船被拖轮代替,河边的船工号子也慢慢的销声匿迹,“运河号子”已成为了“绝唱”。枣庄船工号子作为大运河文化的一部分,理应加以保护和传承,山东、江苏、浙江一些港行部门有关人士说,自2006年,大运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沿运和的一些有关部门便开展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至于“船工号子”的找寻工作却没有见到显著的成效。我认为对枣庄地区运河船工号子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枣庄运河船工号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制定出保护的政策措施,加强保护文化遗产重要性的全民宣传教育,提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从而增强抢救“枣庄船工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感、危机感、民族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抢救和保存濒危枣庄船工号子文化资料,对于存在的老一代船工们年龄偏大的现实,加紧进行抢救性的保护是必要的。
枣庄船工号子是枣庄船工们为了战胜自然困难而形成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历史留给运河两岸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它加以挖掘、保护和传承,是一件大事。“枣庄运河船工号子”是鲜活的历史记忆,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它是运河文化和枣庄文化标志性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通过对枣庄运河号子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加工提炼,赋予时代新意,使之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和新亮点,沉睡近百年的千年绝唱一定会重新响起,在中国运河文化中开出一朵别具异彩的艺术奇葩。
参考文献:
[1]枣庄市志编委会.枣庄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李振启.运河渔火[M].北京: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8.
[3]李宁武.船工号子[J].山东文学.1997(5).
[4]政协枣庄区委会.枣庄运河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
[5]杨羽健.关于川江船工号子[J].音乐世界.1984(5).
[6]曹竟成.运河号子[J].治淮杂志.1993(5).
踏浪歌词范文4
一、激发“兴趣”,使音乐课变得有滋有味
1.组织教学宜吸引学生
音乐课的组织教学不宜与其他课程的组织教学一样严肃,应突出音乐课的特点。用音乐的前奏让学生有顺序的列队在课桌的四周站成长方形,听着轻快动感的歌曲《踏浪》,做着热情的动作,然后用语言师生相互问好,老师应面含微笑、满面春风,让学生受感染,整个课堂气氛应亲切、和谐。
2.律动教学不呆板
律动是一种技能,它是在有规律的动作中培养节奏感和韵律感。在传统教学中,律动教学以模仿为主,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和学生都着眼于动作,学得会、做得像就达到了要求。为了学会这一技能,使参差不齐的学生都做得整齐划一,师生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训练、重复以达到要求,而以素质能力着手进行教学则可采用游戏法,以学生为主进行学习。首先,律动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之中,由于学生个性各异,爱好不同,每个学生所创作的动作肯定都不一样,千姿百态,学生边创造动作,边随音乐不断变换,生动有趣的动作常常使学生边做边笑,感到有趣,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很高。
3.节奏练习不生涩
在以往的节奏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论音符时值的长短,一律用一个“打”字把节奏念出来,如:3/4 XX XX X|X X 0|X X. X|XX X ﹣||第一、第二个合在一起“打”念一拍,第三个“打”念一拍。这样的打打打教学方法看似简单,做却不易。由于各种音符的读法都一样,不仅使学生容易混淆,还易破坏他们学节奏的积极性。我们应当积极地从生活实例中寻找节奏,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如吹蒲公英游戏,先进行气息的练习。然后在模仿老师读出的节奏,吹蒲公英。教学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模仿动作来练习,增强趣味性。我们还可利用节奏教学激发学生想像力及创作兴趣。由于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很容易就可引导学生举出其他例子。学生创作兴趣。在练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创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增长“乐趣”,使音乐课变得有滋有味
这是一节课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积极主动聆听音乐,感受体验音乐,锻炼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有认真的听才能有较为准确的唱。
1.“听”——要完整地聆听音乐作品
首先,让学生完整地欣赏一遍歌曲,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2.“听”——反复地聆听音乐作品
再次复听,提问式的进行分析,如这是一首几拍子的歌曲?歌曲分为几个乐段?情绪是怎样?主要写什么?在优美的范唱和情感中入手,激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让他们感受歌曲的基本节奏及旋律,体会歌曲情绪,把握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现歌曲的意境,为下一步学唱歌曲做好铺垫。
3.“听”——分乐句聆听歌曲旋律
通过不同方式的听力刺激,达到音乐听觉记忆的效果。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听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听力,这样既不会使学生厌学歌谱,又让孩子在老师的教学方法中学会歌谱,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性,也尽量减少了一句一唱一教的学习方法,孩子们学起来很轻松。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三、滋长“情趣”,使音乐课变得有滋有味
“唱”也是欣赏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师应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学唱、背唱的方法,熟悉作品旋律。其方法有:歌唱是人类本能的表现手段,它可以把孩子从音乐艺术始发点引向宏伟的艺术殿堂。歌唱是发自心灵的声音,能自觉、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唱好歌是在唱会歌的过程中体现的,歌曲的处理与表现是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完成的。
踏浪歌词范文5
1.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
1.1音乐与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民族音乐与古典文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二者同根同源、彼此贯通、相携共进,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音乐中有诗歌,诗歌中有音乐,音乐离不开诗歌,诗歌离不开音乐。《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最富文化价值的诗歌总集,也是历史上第一部可供系统考查音乐与诗歌关系的文化典籍。我们知道,《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不同的题材,这“风”、“雅”、“颂”既是对诗歌的性质、地域和使用场所的分类,又是对音乐的分类。“风”是指带有地方色彩的诗歌和音乐,“雅”是指周王朝贵族层的诗歌和音乐,“颂”是指宗庙祭祀时使用的诗歌和音乐。《诗经》中的诗作的具体音乐形式虽然已不得而知,但从诗的语言节奏和韵律,我们仍然可以体悟出它的音乐节奏性和旋律性,感受它的音乐美感。
1.2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也是如此,根据文学作品创作的音乐数不胜数。如《图兰朵》、《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虽然音乐不是对文学作品的再现,却能使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与精神得到升华。纵观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大诗人都是文学功底厚、音乐修养高的横跨音乐与文学两个领域的跨学科人才。他们不仅深谙平仄韵律,而且洞晓节奏音律,善写歌辞、会创作乐曲、能奏乐唱歌,给后人留下了大量音乐文学方面的佳章妙句。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一部典型的作品,作为剧作家,关汉卿具有音乐与文学双重修养,能够巧妙的将宏大的文学体裁用复杂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关山月》、杜甫的《清明》、刘禹锡的《竹枝歌》、王之焕的《凉州词》、王维的《阳关曲》、柳宗元的《渔翁》等。
1.3音乐与绘画是姐妹艺术,它们有许多共同点,从画面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中可以感到音乐旋律、节奏及曲式的流动,从音乐的音响中也能联想和想象到多姿多彩的画面”。所以有人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音乐与美术的意境竟是那样的相近。
1.4音乐与历史不仅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还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留下了音乐的声音。《十面埋伏》和《霸王别姬》虽然是两首不同的琵琶曲,但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我国古代的楚汉战争;丁善德的《交响曲》和组歌《不怕远征难》再现了中国工农两万五千里的历史;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气势恢宏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抗击法国侵略者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同时也歌颂了俄罗斯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通过对这些音乐的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丰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音乐。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由于过多地注重了音乐学科本位的学习,忽略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因素,所以不能深刻地领悟音乐的人文内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2.相关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正如《音乐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2.1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在音乐教材中,许多音乐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瑰丽多姿的民族音乐文化,又有丰富的世界音乐文化。如《阿细跳月》、《快乐的罗嗦》是彝族的民间音乐,《杵歌》是台湾高山族的民歌,《多快乐呀多幸福》是藏族的民歌。通过演唱或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世界的音乐是丰富多彩的,在小学音乐教材的《环球之旅》单元中介绍了世界很多国家的音乐,如《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通过观看电影,既可以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还有助于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草帽歌》是墨西哥歌曲、《木瓜恰恰恰》是印度尼西亚的歌曲。学习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了解许多国家的风土人情,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还有教材中的《西洋乐话》单元中介绍世界名曲,教师带领学生沿着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音乐家的足迹,走过音乐发展史的长廊。通过这些音乐作品的学习,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
2.2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情感体验不仅来源于音乐的音响,也来源于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信息和具体的形象。例如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首先为学生介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首先拥有完备的思想积淀。之后我又边欣赏边讲解,以图增加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悟,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学生听着忧伤的乐曲,看着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情而抗争的画面,丰富的文化激活了音乐的情感,学生们仿佛自己也置身在滔滔的情海之中,为千古绝唱的爱情的悲壮所感动。
2.3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通过教育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是21世纪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了……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音乐教学同样担负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这对传统的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创造力的培养包含着许多因素,其中,丰富的文化知识就是众多的因素之一。因为创造的过程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进行的过程,积累得越多就越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结合文化的学习,增加学生的文化修养必定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另外,音乐本身就是极富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演奏、演唱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由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
踏浪歌词范文6
搅动人心中的匕首
9世纪中叶,阿拉伯新、旧音乐派别分裂,伊斯兰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伊夏格・阿尔一莫希里(1shaq al-MawsiIi,767-850)坚决维护旧音乐,反对一切技巧炫耀。出于不能控制的嫉妒,伊夏格把他最好的学生兹尔雅布(Ziryab,789-857)赶出巴格达。兹尔雅布去了西班牙,带去伊斯兰活的音乐传统。相传兹尔雅布有一手堪称了得的乌得琴技。究竟如何了得,今人已无法亲耳听证。但在今天西班牙吉他和弗拉门戈吉他繁复如金丝穿梭火烫如金珠滚落的乐声中,我们仍依稀能想见当年那种风华。许多现代音乐学家认为,阿拉伯乐器乌得(Ud)是欧洲乐器诗琴(即琉特琴)的祖先,而中东的游吟诗人又是西方民谣艺人的祖先。
15、16世纪,东方的弹着琉特琴边走边唱的游吟诗人经常出现在欧洲大陆,这影响了欧洲民间音乐的发展。由于制作工艺简单,携带方便,不久欧洲大陆田野村镇便遍布了这种民间的弹唱声。古代的民谣诗人怀里抱着的肯定是琉特琴而不是吉他,从16世纪的风俗画,更早时期的人像雕刻,尚能追忆出远古的时风光影。琉特琴跟吉他很像,但是有11根弦。今天这种乐器还有人弹,却已艺学精奥如庙堂之高,听朗恩・麦克法兰(Ronn McFarIane)的苏格兰琉特琴和阿瑙尔・伯拉罕(Anouar Brahem)的突尼斯乌得,我觉得琉特、乌得就是吉他,更精致更细腻的吉他,比吉他更古更深更美。
16、17世纪,吉他更多地被使用了,6根弦的吉他,显然比11根弦的琉特琴好弹,也更容易将注意力转向唱的部分。比较公认的研究认为,吉他几乎与琉特琴于同一个时期由阿拉伯人传进西班牙,但直到600年后才得以流传,折射出音乐从宫庭向民间的递演。
欧洲大地上的游吟者,游走在人群中,身份更接近于说书艺人。他们不专门于写诗,节律性的长短句只是方便吟唱的必需。他们也不专事于撰写历史,说历史、传信息、谈论时事更是说书人的本行。所以民谣艺人着眼于生活,以叙事为主体,把唱歌当说话。短叙事曲(Ballad)是最常用的形式,包容了日常生活的全部内容。长叙事史诗着重讲史,将节的概念扩展为“行”和“体”。如今仍完整保留这种传统的阿拉伯人、乌得演奏大师瓦哈布(Mohamed AbdelWahab,1910-1991),他的歌一唱几十分钟、几个小时,不分节,也并非组歌,就是一个大曲子,像一个人表现的诗剧。在他活跃的60多年里,阿拉伯歌手无不受他的影响。
吉他弹唱的野风,一行四百年。18、19世纪,当苏格兰的农民诗人彭斯和英格兰的民歌学者夏普开始集中地采集这些原野大地的花朵,发现游吟者不只是游吟者,还是民间诗人、酒徒、信息传播者、讽喻现实的小丑、助兴人、诗诵家、史诗杂匠。由于传布广远,全凭口耳相传,有时同一首歌流传的版本多达100多种。
那是生命:真实的事物?
它在蓝色吉他上行进。
一根弦上有一百万人?
所有的行为都在,
所有的行为,无论错对,
所有的行为,无论强弱?
情感疯狂地呼唤,
像秋风中苍蝇的叫声,
那么这就是生命;真实的事物
蓝色吉他的声音。
盲人莱蒙・杰斐逊(1 897-1929)是一个赤贫家庭的七个孩子之一,因为自小双目失明,父母只能让其学习音乐,所谓学习,其实就是一边自己摸索,一边沿途卖艺混口饭吃。最早的乐器是自制的,用一个废木盒子外加一根琴颈,搭几根弦,一把木吉他就这么成了。成年以后,杰斐逊把达拉斯作为他的露天表演舞台,以街头流浪的巡回演出形式,将自己的个人经历改改编编,最终唱遍了德克萨斯每一个城镇乡村。
“他最普遍的主题一一贫困、酗酒、暴力、女人,有时甚至较公开地谈论――反映他生活经历的面貌。”1925年底,杰斐逊第一次离开家乡,应唱片公司之邀北上芝加哥录音,四年里留下了大约90首歌曲。而录音和唱片销量的所得,变成了这个“黑瞎子”雇车与司机在城里兜风的消遣费用。卖唱的瞎子也兜风,这是杰斐逊的酷,酷的后面却透出这个黑人艺人难以排遣的凄苦。杰斐逊用极为自由的方式,表现演唱上与吉他弹奏上都极为即兴复杂、有些居然是已经失传的手法;在谈论信仰、宗教或生活叙事时,杰斐逊的信口编唱自然完美。
1929年,杰斐逊酒醉后倒卧道旁。一个外貌如盲流的黑鬼,冻死在街头也无人过问。直到半年后,这个倒毙在芝加哥风雪中的人才被验明身份。他去世后,他的唱片再版了数十次。2000年,久经寻觅一夕在手的Blind Lemon Jefferson《Moanin’AllOver》终于在我的CD唱机上旋转,老黑人苍老的声音穿过65年的尘封岁月轰然降落,才发现它就是哭喊,比哭喊更让人锥心地疼痛。在盲人莱蒙・杰斐逊的时代,欧陆民谣经过黑人的继承和改良,变黑了,变蓝了,美国人叫它布鲁斯,我们则大而化之,称其为美国民谣。
杰斐逊死的时候,伍迪・加思里(1912-1967)刚刚15岁,是俄克拉荷马奥基玛小镇上最穷的白人。家中的一系列变故,使他不得不在一年前退学,开始了四处流浪的打工生活,流浪中他学会了弹吉他,用吉他卖唱谋生。在从得州流落到加州的过程中,加思里目睹了经济大萧条的刺目现实,尤其是与城市民歌手、剧作家、地下文人圈的交往,使他日益受到左翼政治思想的感染,道义感日趋强烈。以亲身经历的各类事件为素材,加思里创作了《富饶的牧场》、《旱区难民》、《这土地是你的土地》等歌曲。为普通民众而歌,为底层人民而唱,立意于唤起民众的觉悟,成为加思里的艺术追求。他曾这样表达自己的立场:“我不会去唱那些富婆的第九次离婚或者某个怪人的第十个老婆。我没时间去唱这些东西。即使有人每周付我十万块钱我也不会唱。我只唱那些普通的人们,他们干着被人认为是琐碎和肮脏的艰苦工作。我只唱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由于一个叫卢马克思的民谣采集者,这个城市流浪者、抱吉他的街头卖唱艺人,于1930年代被美国发现。加思里谱写和改编的歌曲有1000多首,这些歌曲中的一部分成为美国的珍宝,收进了国会图书馆。在动荡的五六十年代,加思里的歌曲突然复兴,成为民权斗争的武器。
加思里写有一本自传,叫作《奔向光荣》,这部传记记录了他大半生的云游、吟唱生涯,充满了革命者的豪迈和民间的热情。有一本看过这部书的人被加思里迷住了,这个人就是鲍勃・迪伦。
那人俯身,调校
吉他琴弦。日子青郁。
他们说:“你抱着蓝色吉他;
弹奏的事物并不真实。”
那人笑道:“蓝色吉他上
事物改变了本来的面目。”
他们又说:“你弹奏的曲调
必须既高于我们,又是我们自己,
蓝色吉他上的曲调
必须是事物本来的面目。”
一把木吉他,一只口琴,一口如苍老巫师的男人腔,在整个60年代,鲍勃・迪伦(1941-)成为引 领新民谣发展的主导。由于延承了加思里的吟唱生活和精神品格,一段时间他被称为“伍迪之子”。在1962-1 966年的5年中,迪伦出版一系列经典专辑,《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时代在变》、《席卷而归》、《重返6 1号高速公路》、《无数金发女郎》,这些作品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歌手,也影响了几乎所有门类的艺术家。
与传统民谣的直接写实不同,迪伦的歌词一直是象征性的,早期是枝叶纷披的隐喻和意象,后期是大量的《圣经・旧约》典故。他将晦涩多义的现代诗与民间歌唱质朴的旋律结合在一起,使60年代民谣成为知识分子的先锋艺术。他在歌词上的创作深受法国象征诗派影响,歌词中充满广阔的暗示和哲理性的意象。这时,民谣已不单是民间传统的代名词,更是时代象征、民间思想的代言。
迪伦曾说,民谣音乐带给人的亲切感,是任何别的音乐形式都无法比拟的,这也正是民谣的魅力所在。1963年初,迪伦从英国学习传统民谣回到纽约,开始他行将震撼世界的创作。这创作一开始表现为对传统全神贯注的吸收和改编,其后表现为对这些传统规则和限制的――打破――这是最有力量的打破,比一切现代派的胡作非为都更为惊人,它是来自于传统内部的颠覆,并最终成为传统自身无比强大的发展和新生。迪伦是多变的,他以自己的激烈变动紧紧抓住了周遭世界的激烈变动。正像后来我们所看到的,这是一个变化剧烈的年代。而迪伦的每一次转向,都恰当地成为时代转向的一个敏感坐标。
我弹不出完整的世界,
虽然我用尽了力量。
我歌咏英雄的头颅,巨大的眼睛
古铜色的脸,但并不是一个人,
虽然我尽力弹出完整的人。
弹他时几乎做到了这点。
如果小夜曲
和人一样重要,那么
完全可以说是小夜曲
弹奏蓝色的吉他。
60年代中期以降,台湾发生西方流行乐在青年学子中大举风行的狂潮,鲍勃・迪伦是影响这一时期大学校园的最大人物。有两个人留下了这段生命的暗记,一个是张培仁,把自己唤作“兰迪”,还有一个是陈升,把英文名取为“鲍勃”。
那时候他们都还是小孩子。但弹吉他的潮流很快在这批小孩子中间兴盛起来。70年代,民歌社团、校园竞歌逐渐红火。唱片公司推波助澜,举办起校园民歌的大赛。
侯德健开始出来。不修边幅,衣冠不整,穿着破拖鞋成天翘课的名牌大学生,功课不上进却酷爱着吉他。1978年美国与台湾断交,引发系列政治地震。侯德健一小时一挥而就的《龙的传人》,在两岸相继爆发性流行,成为台湾校园民歌最红火的一章。侯德健代表的是民谣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传统。但在一个时局动荡、政治严苛、诸事敏感的年代,现实从来不是那么容易反映的。反西化、回归民间、回归现实、艺术寻根这样的诉求,迟早如囊中之锥越出艺术,刺激了政治。民谣艺术就是现实,追求现实的艺术不可能不触及政治。
斗转星移,70年代最热门的美国民歌已经不是鲍勃・迪伦,而是连年占据广告牌前列、唱着《乡村路带我回家》的约翰・丹佛。这时青年学子手上的吉他弹唱歌本,丹佛是最流行的教材。丹佛的格言随着吉他唱本曾流布广远:“酒太少了使人沉醉,太多了令人痛苦,所以我只能寄情于山水。”
叶佳修推动了对山水人物、田野风情、自然趣事的热衷。风花雪月、淡淡琴声、清新男生女生让刚刚从政治大一统中走出的人们眼前一亮,哇!这么好听!《乡间小路》、《赤足走在田梗上》、《外婆的澎湖湾》、《踏着夕阳归去》……一系列叶氏名作成为两岸人民永恒怀念的金曲,而1970年代,则成为整个华语圈共认的“过去的好时光”,有着代表着过去、好时光、旧甜蜜的一大堆“老歌”,在民谣吉他的絮语声中,诉说着爱情、美景、好日子、春夏秋冬,非但不痛苦反而是甜蜜浪漫无比的流浪:《蜗牛与黄鹂鸟》、《兰花草》、《小茉莉》、《踏浪》、《秋蝉》、《浮云游子》、《雨中即景》、《阿美!阿美!》、《思念总在分手后》、《恰似你的温柔》、《橄榄树》,“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当我的手指在琴键上弹奏音乐
同样的声音
在我的心灵上也弹出音乐
那么音乐是感情,而不是声音
那么音乐是我的感觉
在这房间里,我渴望你
该仔细看一看吉他这门乐器了。从400年前,甚至推至更远,推至吉他的前生,中世纪的琉特琴家族。虽然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流转,这种吉他弹唱乐曲却一直有着一张统一的脸孔。当我们拿着一些古曲,拿着这个民族、那个民族不同的吉他歌谣,我们发现了这彼此相仿的统一样貌。它是歌唱生活的,沾着土带着血连着肉,讲着歌手出生的区域或生活社区中的一些事;它是说着话唱歌的,边说话边唱歌或同时又说话又唱歌、唱的歌里有说话、说的话里有唱歌。它是民间的人唱给民间的人听的,自学成才,自我成长,没有讲堂,没有宗师,社会是它最大的学校,街头、酒吧、人群聚集地是它最好的表演场所。
而吉他歌曲,一直是在吉他的套子中行进。吉他这门乐器,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成千上万作曲者后面最大的作曲者。六根弦定住了规范的大小调,最容易最明朗的和弦是C大调主属和弦,吉他歌曲便在和弦与和弦规范转换之间找到了旋律的方向。
吉他的孩子,你们歌唱着吉他,也被吉他歌唱着。
毫不足怪,1994年《同桌的你》平地而起,几无宣传地走红,打着1983-1993校园创作大搜集的旗号,校园民谣在大陆风行起来。才子高晓松,歌手老狼,不仅成了清华大学的名人,也成了每一所大学的名人;每一个大学的吉他弹唱者,都被《校园民谣》这小小的磁带鼓动起来,校园民谣不只是流行曲调,一时还成了波及全国的高校民间运动。吉他的习练者本来就多,现在找到了一个出口,一个艺术的热梦。
台湾民歌不远,鲍勃・迪伦太偏,新一代吉他演练者的最佳偶像或许是保罗・西蒙。西蒙的诗意、美感、被误认的少年腔都太得大学生的心了。于是,在高晓松、沈庆撺掇下,“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冬季的校园”、“漂亮的女生和白发的先生”、“流浪歌手的情人”等所代表的校园生活,被放大、歌唱、传播。大学生们把它当作自己的抒情,吉他弹唱者用它来吸引女生、聚众。漫画化地看校园外的世界,无比美好地美化过去的日子,成为经济大潮震荡之前,精神玩味者充满幻觉的流行病,校园民谣终究变成布尔乔亚的虚浮美感。众多校园歌手用几年的努力证明,他们只具有一点点的音乐入门知识,做音乐本来必须有的天才,他们没有。所以出了校门,民谣歌手就上班去了。
像是校园民谣另一半的和声,城市民谣、新民谣在另一个方向唱响。李春波、艾敬,《小芳》、《艳粉街》、《一封家书》……李春波用东北味的大实话鼓荡起知青的怀旧、上山下乡生活中的艳遇,又让打工者、异乡青年、外地大学生在一封家书中找到共鸣;同样是东北,沈阳姑娘艾敬充满期待又语义暖昧的“1997快点到吧,我就可以到香港啦”,也成为一个 时期跟政治挤眉弄眼,有话不说、话里有话的通俗符号。
校园民谣、城市民谣、新民谣,是这一时期中国民谣场景中最大的景观,却不是最重要的景观。以民谣极端分子的眼光看,它是不是民谣都成问题。真实世界被关在门外,还离得很远。现实生活还并未发生,苍白得割不出一滴血。说起大陆的民谣,它并不主要在贴着民谣标签的各种事物上发生。
同一时期摇滚领域中的张楚、何勇、王磊、郑钧、许巍,显然是民谣更强大的一翼。张楚用《上帝保佑吃完了饭的人民》、《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为民谣诗人正了名;何勇用他的《钟鼓楼》,用“姑娘姑娘,漂亮漂亮;警察警察,拿着手枪”唱出了只有成年人中的儿童才能唱出的儿歌;王磊用他四川打工者的身分、川剧的老底子、赤子的血性唱出了经济起飞时期国家底层盲流的苦痛。与传统民谣相通的是,它们是带着的,是哭,是比哭更锐利的喊叫。
不易被人看到的、坚定地自封为民间、民歌、俚俗的人士,在校园民谣的风雅、城市民谣的可爱对面出现了。现实的部分很容易变成意识形态,出现了关注无产者命运的张广天和力图要表达工人阶级观点的黄金刚;真正的生活和底层不应该是校园和录音棚,所以小河、万晓利出现了(酒吧),雪村出现了(市井),杨一出现了(街头),野孩子、苏阳出现了(民间,大西北)……
参考着中国大陆新的吉他一民谣场景,历史差不多已经说清了民谣的简单与复杂。这是离生活最近的艺术,连着身子带着肉,所以民谣是最简单、最朴实的艺术;由于离生活最近,在人的身体中直达人生的基层,所以它最狠,像是肉搏,又可能成为最本原、最先锋的艺术。
民谣中的诗人,诗人中的陋俗者,因才华过多而不满足于在套子中打转的天才,在民谣领域发起了各种艺术的冲锋。先锋景观成为2000年之后最大的中国民谣景观。要三言两语说清这其中的复杂幽深是不可能的,就举他们有趣的唱片名来意会吧:“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次远行”(尹吾),“上西天”(朱芳琼),“飞的高的鸟不落在跑不快的牛的背上”(小河),“请给我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美好药店),“人人都有个小板凳,我的不带入21世纪”(胡吗个),“到动物园散步才是正经事”(my little airport),“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左小祖咒),“一巴掌打死七个”(胡吗个),“沉默如谜的呼吸”(周云蓬),“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万晓利)……
而民谣最神奇的一面是,我们知道它是外来的,但它又分明说着好像是我们自己的母语,它很容易变成各民族自己的艺术,像一个从小捡来的孩子,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跟养父母越来越像。其中原因大概是,民谣是生活一说唱的艺术,它支持着说,所以在吉他的套子里允许和鼓励着口音和地方方言。虽然吉他和弦是纯正的西方和声,世界各地却都不乏既弹着吉他、又毫不含糊说着自己本族语言的民谣歌手,甚至经由歌手的改造,这吉他演奏也说出地方方言的节奏和音调来。乌得是阿拉伯的乐器,琉特琴是西方的乐器,吉他是西班牙、英国、美国的乐器,毕竟最后,他们都是人的乐器。
于是,民谣的地方话,中国的民谣艺术,民族的和本土的音乐语言,一点儿也不含糊地在这些人身上发展起来:说湖北话的胡吗个,说维族话的艾斯卡尔,说蒙古话的杭盖,说北方话的岂珩,说北京话的沙子,说西安话的许巍、杨嘉淞,说西北话的野孩子、苏阳,蹩出了民间一先锋一诗人惟我独有的自制黑话的左小祖咒……
麋集的思想,麋集的梦
梦见遥不可及的乌托邦。
山的音乐似乎
不断飘临,不断消逝。
2007年,与侯德健同辈、比侯德健还要老的台湾卑南族歌手胡德夫,推出平生第一张录音室专辑。
2007年,一把吉他走天下的林一峰,走香港走内地,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与“峰迷”见面。
2007年,小河、万晓利、苏阳、洪启、小娟,北京的民谣会一场连着一场。
2007年,陈绮贞、陈珊妮、“苏打绿”、“自然卷”、曹芳、黎亚,小众民谣在都市里流行起来。小众民谣称呼自己另有一套术语,不叫小众叫小资,不叫民谣叫Indie,不叫民歌叫Pop,但它骗不了人,吉他还是吉他,吟唱还是吟唱,叙事曲还是叙事曲。
2007年,李志头三张个人小样――《被禁忌的游戏》、《梵高先生》、《这个世界会好吗》――陆续为人所知。这些工艺粗糙、包装丑陋的自制唱片,通过网络时代的隐秘通道,激起了虚无青年冰冷的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