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吉祥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虎年吉祥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虎年吉祥语

虎年吉祥语范文1

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要提高学生互动的有效性,就必须让每位学生明确口语交际训练的具体目标:如《自我介绍》一课,可要求:(1)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及姓名的来历。(2)介绍自己是说“三话”,态度自然。(3)仔细听后评一评。有了这些详细、具体的听说要求,学生就会有的放矢,不会感到困难。

二、教师示范,学生合作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互动前的示范引导很有必要,但教师作为示范者必须要有正确、规范的交际语言、交际情感、交际仪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间存在着客观差异,这种差异恰恰是交际的基础,也是将交际推向深入的动力。因此,采用合作的方法既能补偿这种差异,又能调动学生与生之间的互动。

三、精当点拨,适当参与

虽然学生在入学之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但口语能力存在差异,需要教师适时给予指导。(1)调动学生生活和语言的积累,根据需要适当提示并补充一些相关的语言材料或是和交际内容有关的材料,如讲以“礼貌”为交际内容的,可提供一些礼貌用语;讲以描绘季节为交际内容的,可提供一些动植物名称、颜色及气候特点的词语。(2)要对学生说话的完整性、层次性、逻辑性、条理性加以调控,同时对学生说的唆,重复,有语病或带口头禅和方言土语的话加以纠正。(3)对学生的听说习惯、仪表态度等进行指点。

四、激评结合,鼓励质疑

1.教师指导学生间互评

教师给学生提出评价的原则:评论“揭短”和“激励”相结合,对优点更应客观评价,因为这也是自己要学之处。教师可以指导他们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语言是否准确、规范、恰当。(2)内容是否清楚,有条理。(3)声音是否响亮,仪态是否端庄,表情是否自然。

2.师对生的评价

虎年吉祥语范文2

关键词老年人;睡眠障碍;相关因素;护理干预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解剖部位发生病变或生理功能紊乱,引起睡眠异常及睡眠过度等症状【1】。在所有年龄组中,老年人是睡眠障碍高发群体,>90%的老人在一段时间里曾有失眠和白天睡眠过多的主诉【2】。而我国已于1999年10月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1.3亿,占人口总数10.6%【3】。长期睡眠障碍会影响老年人原发病的治疗和康复,加重或诱发某些躯体疾病,是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4】。现就老年人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干预综述如下。

1老年人睡眠障碍特点【5】

老年人睡眠障碍特点表现为:①睡眠时间缩短,主要是夜间睡眠时间缩短,而白天存在短暂的间断睡眠或午睡时间较长。②睡眠浅,夜间易醒,老年人夜间一般要醒两次以上,连续时间较短,夜间醒后常感到疲乏,精神不振。③入睡困难或容易早醒,老年人就寝2小时未能入睡或凌晨醒来不能再次入睡,常感到睡眠不佳。

2老年人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

2.1老化因素

老年人的睡眠时间一般比青壮年少,这是因为老年人大脑皮质功能减退,新陈代谢减慢,体力活动减少,所以所需睡眠时间也随之减少【6】。近年来,研究发现,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是昼夜节律和内源睡眠诱导因子,夜间褪黑素的分泌与睡眠质量和睡眠持续时间密切相关,老年人尿6-硫氧褪黑素显著低于青年人,其功能下降可能是老年人及老年性痴呆患者睡眠障碍的机制之一【7】。

2.2躯体疾病

王晶等【8】调查发现,84.7%的老年人因基础疾病本身的症状和体征导致睡眠障碍。躯体疾病包括内、外、妇、五官科疾病。老年人不论罹患任何一种躯体疾病,其病痛和心理负担均可影响睡眠和减少睡眠的恢复作用。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特别是镇静催眠药、抗高血压药、抗组胺药也会影响睡眠功能,这类影响在老年人中尤其明显【9】。

2.3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患者经常出现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调查资料表明,精神疾病患者的患病率高达47%,远远高于正常人群10%~15%的患病率【10】。是诊断抑郁与焦虑有意义的体征,也是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疾病早期的临床首发症状【11】。大约有75.6%精神病患者复发前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10】。

2.4睡眠卫生不良

与睡眠有关的生活习惯,包括晚餐与睡眠间隔时间,午休时间,三餐规律性,白天运动情况,睡前洗澡泡脚,城乡老年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农村老年人教城市老年人差【5】。

2.5社会、环境、家庭因素

由于环境的改变,如旅行时乘坐火车,飞机,或环境太吵闹,过度兴奋、焦虑等,均可引起失眠。同时老年人随着年岁增长,心理承受能力愈来愈弱,遇事不能调整好心态,会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发展为某些心理疾病,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12】。多数老年人离开了长期工作的岗位,生活状态从紧张有序突然转入松散、无约束、无规律,一时间难以适应,会有终日无所适事的感觉;经济收入因退休而明显降低,常会担心生活负担过重;同时年老多病或丧偶等会加重失落、抑郁的感受,这些都可能引起失眠【13】。

3护理干预

3.1睡眠状况的评估【14】

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药情况,药物副作用,酒、咖啡因的应用,有无引起睡眠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与患者的床伴进行交谈,以确定患者的睡眠习惯,日夜睡眠情况,睡眠中有无打鼾,呼吸及异常行为等。

3.2开展睡眠卫生教育【15】

针对睡眠习惯不良的患者,应开展睡眠卫生教育,改变其不良的睡眠习惯,同时采用非药物治疗手段改善睡眠。方法如:①缩短在床上的时间。患者呆在床上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失眠。②建立规律的睡眠-觉醒时间表,尤其是规律的唤醒时间。这样能使患者每天在规定时间起床。③鼓励恰当的体育锻炼。参加恰当的体育锻炼的患者更容易睡好。④午饭后不宜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⑤建议睡前少吃点东西。

3.3睡眠行为干预

午休可以提高午休后的情绪和效果,但午休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最佳的午休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规律的三餐有宜于身体健康,促进睡眠;运动会促进血液循环,并能消除紧张情绪,提高睡眠质量;睡前洗澡和泡脚可消除疲劳综合症提高睡眠质量,尤其是用热水洗脚,可使血管扩张,引起血气下行,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老年人入睡时间缩短【5】。潘卫真等【16】研究发现,中药足浴按摩奇偶安神和助眠作用,通过中药的养神、解郁,达到宁心安神效果,同时通过足底穴位按摩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治疗失眠有肯定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小,也无依赖性,安全可靠。同时睡眠姿势最好采用右侧卧位,四肢略为屈曲,躯体呈弓形。这种睡姿能使全身肌肉完全放松,有利于消除疲劳,聚集能量,不会使心脏受到压迫,并有利于排血【17】 。

3.4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3.4.1调整卧室环境【12】

老年人入睡较困难,应有一个安静、清洁、舒适的睡眠环境。睡前关灯或灯光柔和和暗淡;避免四周噪声,室内温度不宜过冷过热,温度不宜过高过低。睡前开窗通气,使室内空气清新,氧气充足。

3.4.2睡眠工具的选择【17】

床的高矮要适中,床垫软硬适度,可以保证脊柱维持正常的生理曲线,使肌肉放松,有利于疲劳恢复。枕头要求高矮适中,因为它直接影响睡眠质量,以不超过肩到同侧颈的距离为宜。枕头以稍长,略有弹性,软硬适宜,过硬过软均影响睡眠。

3.5用药护理

失眠药物的治疗服用安眠药,应遵从按需用药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睡眠需求用药,只在出现失眠的晚上用药。针对不同的失眠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对入睡困难的患者可以选用短半衰期镇静催眠药,如唑砒坦、三唑仑及水合氯醛;对维持睡眠困难的患者,应该选用延长NREM睡眠第3、4期和REM睡眠期的药物,上半夜易醒者可选用咪达唑仑、三唑仑、阿普唑仑等,下半夜易醒者可选用艾司唑仑、氯硝西泮和氯西泮等,对晨间易醒者可以选用长或中半衰期的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和氯西泮等。应注意个体化用药,使用最小剂量,注意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毒副作用【14】。如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等药物作用较为温和,安全性好而广泛用于老年患者。氯硝西泮由于较强的肌肉松弛作用,服用时容易诱发跌倒应慎用于老年患者【15】。痴呆相关性睡眠障碍患者的治疗应当尽量避免使用长效苯二氮卓类药物,否则可能加重精神错乱与认知功能障碍【18】。

3.6心理调适【12】

保持乐观、知足长乐的良好心态,对离退休在家所带来的环境的转换,个人的得失等要有充分的认识,避免因生活上的改变和挫折导致心理失衡。自我调结,自我放松,可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也可反复计数等;有时稍一放松,反而能加快入睡。

4小结

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增至3.74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4.48%,进入老龄化高峰期【19】。睡眠障碍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加强对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治疗和护理将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质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老年人能过一个健康长寿的晚年。

参考文献

[1]叶光华.老年睡眠障碍的现代诊治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8):2018-2021.

[2] 瞿书涛.老年人原发性睡眠障碍.实用老年医学,2007,21(1):1.

[3] 刘新莲、戴红霞、曹艳冰.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护理杂志,2006,23(5):57.

[4] 李志彬.住院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J].广西医学,2004,26(10):1518-1519.

[5] 刘春格、陈长春、李健民、王静.城乡老年人睡眠现状及不良睡眠习惯的调查.护理管理学杂志,2007,7(5):16.

[6]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0.

[7] LuboshitzkyR,ShenorrZ,TzischinskyO,et al.Actigraphic sleep wake patterns and urinary6-sufatoxy melatoni exertion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J].Chronobiol.2001,18:513-514.

[8] 王晶、马莉冰、杨品.163例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05,11(7):510-511.

[9] 瞿书涛.老年人躯体疾病患者睡眠障碍及处理.实用老年医学,2007,21(1):16.

[10] 高之旭.精神疾病的睡眠障碍及治疗.实用老年医学,2007,21(1):8-9

[11] 陈兴时、张明岛.加强睡眠障碍的临床监测工具研究[J].上海医学,2004,27(1):1-3.

[12] 玺.老年心理障碍个案与诊治.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120-136.

[13] 冯正仪.社区护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65.

[14] 张美增、谢安木、章政 主编.老年神经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0-88.

[15] 谢帆.老年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及处理.实用老年医学,2007,21(1):14.

[16] 潘卫真、钱晓路、陆建平.中药足浴按摩对老年患者睡眠质量的疗效分析.上海护理,2005,5(6):9.

[17] 刘占文 等 主编.中医养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9-81.

[18] 吴瑞枝、袁勇贵.老年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处理.实用老年医学,2007,21(1):14.

[19]张正华、肖蓬.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医疗保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3(12):706-710.

虎年吉祥语范文3

关键词: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干预;脑梗死;老年患者;并发症

脑梗死临床又被称作缺血性卒中,其病因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脑组织局部出现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导致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组织坏死[1]。临床根据脑梗死发病机制不同将其划分为脑血栓、脑栓塞以及腔隙性脑梗死 等[2]。脑梗死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常并发语言障碍及躯体运动障碍等。护理干预对于老年脑梗死患者恢复至关重要,且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病率。我院近年来探讨常规护理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及其并发症的影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脑梗死患者资料,共72例,按数字表格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其中观察组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57~75岁,平均年龄(64.4±3.7)岁;按脑梗死类型划分:脑栓塞患者6例,脑血栓患者2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0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56~77岁,平均年龄(64.2±3.5)岁;按脑梗死类型划分:脑栓塞患者6例,脑血栓患者2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例。36例患者结合临床及相关影像学检查(CT、MRI)均明确诊断为脑梗死[3]。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继续给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干预 老年脑梗死患者由于肢体活动不利不便,疾病恢复比较缓慢,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心理干预,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鼓励患者建立信心恢复健康。

1.2.2语言恢复训练干预 脑梗死患者的重要并发症就是语言功能的受损,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语言交流,使患者了解语言交流对于恢复语言功能的的重要性,鼓励患者进行语言交谈。

1.2.3身体功能恢复干预 急性期过后今早进行身体功能恢复。护理人员告知患者进行恢复训练的重要性,鼓励患者进行自主活动,积极配合护理干预,进行锻炼。

1.2.4并发症护理干预 ①褥疮:老年脑梗死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肢体活动不利,无法自主翻身,非常容易并发褥疮。护理人员定时协助患者进行翻身,保证患者受压部位正常血液循环。②肺部感染:老年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在饮食时容易误吸引起肺部感染。护理人员定时协助患者变换,并指导患者进行排痰。

1.3评价标准 临床症状评价分为治愈、好转、无效,消失[4]:①治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生活能够自理,肌力恢复Ⅴ级。②好转: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生活不能够完全自理,肌力恢复Ⅲ~Ⅳ级。③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生活完全不能够自理,肌力0~Ⅱ级。临床有效率=(治愈患者例数+好转患者例数)/患者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结果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值P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痊愈11例,病情好转21例,治疗无效4例;对照组患者痊愈8例,病情好转16例,治疗无效12例。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2例,上消化道出血0例;肺部感染4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5.56%,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13.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我国,老年人群的脑梗死发病率较高,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老龄化的加快,其发病率逐年升高,而且大部分患者会并发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致残率较高,甚至引起死亡[5]。

脑梗死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恢复期以后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对老年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监护以及生活照顾,而个体化、针对性的康复恢复训练以及心理护理干预难以引起重视,错过了大脑功能改善以及机体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机[6]。常规护理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护理干预方案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尽早进行康复训练,针对性加强肢体运动及语言功能恢复训练,可明显降低脑梗死后遗症的发病率。如果恢复时间延误,临床效果越差。在脑梗死过程中,心理状态的好坏对患者病情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需求,鼓励患者积极积极面对疾病,树立康复的信心。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痊愈11例,病情好转21例,治疗无效4例;对照组患者痊愈8例,病情好转16例,治疗无效12例。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常规护理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疾病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金兰.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13):24-26.

[2]郑英华,冯鹏雄,郑纯.脑卒中失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31):538-539.

[3]张平,魏云.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的调查分析及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4):44-45.

[4]曹婷婷,王小花.脑梗死患者的早期针对性康复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6):33-34.

虎年吉祥语范文4

【关键词】 社区护理; 骨质疏松症; 生活质量; 预后

骨质疏松症是危害老人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了解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已被人们逐步认识。由于骨质疏松症早期无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生骨折后才被发现,故正确评价高危人群并指导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格外重要。本研究就社区护理健康干预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影响进行研究,以期通过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为患者进行疾病防治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骨质疏松症这一疾病的认识,掌握一定的防治知识,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60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48例,年龄66~75岁,均符合骨质疏松症中重度诊断标准[1],病程3~15年。文化程度:小学8例,初中20例,高中18例,大学14例。经济状况;主要来源为退休金,每月最高3000元,最低850元,平均1210元。均居住在社区中,排除理解能力、语言能力障碍及其他影响生活质量疾病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病情、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社区健康干预

由2名社区医生、1名社区护士、1名社区护理老师、5名志愿者组成健康干预小组,对干预组实施社区健康干预,时间共6个月。每周2次定期上门服务,每次30min左右,同时患者可根据需求随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家床组(健康干预小组)联系。①讲解疾病防治知识。向患者传授关于骨质疏松的防治知识,心理卫生知识建立良好生活习惯的意义以及正确服药四方面的知识。②指导其合理运用卫生保健资源介绍与就医有关的卫生法律法规、与老年人权益有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解决健康问题的途径。③自我保健训练,腰背肌、股四头肌、肩带肌功能锻炼等。适度户外运动、日光浴。④志愿者与患者对对患者提供帮助,由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督促与帮助,采取讲解并发放小册子、讨论、示教、训练及参观等方式。为巩固老年人的健康行与知识,以完善的组织机构开展社区健康干预活动,要求社区医生、护士为患者建立家庭病案,按健康干预的项目,以集中及分管相结合的原则,全程负责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并做好各项记录。对照组处在原来的自我管理状态,未采取社区健康干预措施。

1.2.2 评价方法

6个月后,对遵医率(包括正确服药等4项内容)、骨折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进行采用生活质量(quality of lving,QOL)测评表[2]评估两组骨质疏松症独居患者的生活质量。内容包括日常生活能力(洗澡、排便、饮食、上楼、提拎物品、娱乐等13项),社会活动能力(与朋友交流、对新闻事件的关心和兴趣、乐意帮助别人、父母职能履行等7项),抑郁心理状态(做事思想不集中、责备自己、对治疗疾病的信心、感到孤独等8项),焦虑心理状态(感到陈发性心慌、手脚发麻或发抖、无故发脾气、做恶梦等7项)。通过询问计分,每个问题采用4级评分,1分为最好,4分为最差。按要求逐项打分,分数越高,QOL越差,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观察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通过观察,两组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社会生活能力、抑郁心理状态、焦虑心理状态几方面结果见表1。表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2.2 两组观察患者遵医率及骨折发生率比较

通过有效的社区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的遵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生活质量下降、死亡率升高及住院和医疗保险费用高。疾病的长期压力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如果缺乏相应的保健知识,不进行自我预防与康复训练,不正确服药,病情会加重并产生并发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一直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生理老化过程,而现在认为是可以防治的。其中, 社区护理服务的健康教育是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护理服务是医院护理和社区健康护理并举的服务体系[3], 社区护理服务供给正在由医院内向医院外拓展[4],研究和关注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改善将成为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重点内容之一。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机构已建立,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在摸索与探讨中,通过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为骨质疏松症进行疾病防治的健康教育,教会、督促、巩固其功能康复的训练,以稳定与逆转病情的病理生理变化与病理心理改变。改善其生活质量。由于此前未见专门用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QOL测评表,而许多慢性疾病对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相近,故本观察选用了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生存质量评定表,来进行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测评。本研究结果显示:对干预组行社区健康干预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抑郁心理状态、焦虑心理状态和QOL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参考文献

1张智海,沈建雄,刘忠厚.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回顾性研究.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10(3):255~262.

2 方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生存质量测评表及应用.现代康复,2001,5(1):7~9.

虎年吉祥语范文5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8-0097-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8.054

伴随我国人口平均年龄的增长,2型糖尿病(T2DM)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并且临床调查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呈上升趋势[1]。糖代谢紊乱的患者心血管疾病预后不良,本研究对老年ACS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以改善ACS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的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8例ACS老年患者,ACS诊断符合2000年ACC/AHA制定的ACS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其中38例合并T2DM,T2DM诊断符合

2010年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入选后按是否合并有糖尿病,分成两组:研究组38例为合并有T2DM患者,其中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75.2±7.6)岁;对照组40例为无T2DM患者,其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73.3±9.4)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1.2.1 ACS一般护理 患者入院后绝对卧床休息,活动量要严格控制,禁止患者下床活动。要注意保持患者病房环境安静、整洁,防止环境因素刺激;按医嘱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禁烟、禁酒;饮食上要以清淡、高蛋白、高热量、低盐低脂食物为主,要注意不宜过饱和食油腻食物,宜少食多餐。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发生等以防诱发心衰竭和猝死。要加强监测心率、血压、呼吸、持续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危及生命的恶性心率失常。ACS患者多伴有内心紧张、焦虑、恐惧、甚至有濒死感,心理状态多不稳定,变化多,故需要耐心的解释,回答患者反复询问的问题,以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要耐心给予安慰及情感上的支持。对于过度紧张、疼痛剧烈患者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当的安定、吗啡,镇静、镇痛治疗,消除患者思想上的恐惧和顾虑。对于实施急诊溶栓的ACS患者,需要充分了解出血、过敏反应、低血压、休克、再灌注心肌损害等溶栓并发症,尤其要注意出血的可能性[2]。因此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颅内、消化道、泌尿道、皮肤黏膜等出血迹象。要持续性床边心电监护观察有无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

1.2.2 糖尿病护理 研究组患者在一般护理基础上给予糖尿病护理,加强对患者的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因ACS可导致应激性血糖升高,血糖过高甚至可以导致一系列代谢紊乱乃至酮症昏迷,故需要监测血糖,每2小时检测血糖1次,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正规治疗,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3.4~6.1 mmol/L,降低糖代谢紊乱诱发心血管意外的风险。使用胰岛素时也需要防止低血糖昏迷,故需要密切监测血糖,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精神状态,一旦发现异常立刻报告医生,及时按医嘱处理。

1.2.3 出院指导 嘱托患者不得进行剧烈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血压和心率。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运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同时按医嘱服降糖、抗血小板、降压、调脂药等药物,注意定期随访,监测血糖、血压变化。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血糖、收缩压水平及治疗后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AS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及收缩压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收缩压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心血管意外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规律随访,随访期间两组心肌梗死及猝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虎年吉祥语范文6

【关键词】护理干预;老年骨质疏松;骨密度;跌倒;骨折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 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1]。主要见于老年人群,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 [2]。。近年来,我国正逐步向老龄化社会过渡,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已接近1亿,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跌倒、骨折及骨折致残的风险增加,重视加强综合护理干预是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和康复的重要一环。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104例,患者均经过双能X线(Dual-energy X-ray absortiometry,DXA)测定(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且排除不良影响因素,纳入研究前三个月未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观察组各52例,其中研究组男22例,女30例。年龄61-85岁,平均(77.3±3.2)岁。观察组男24例,女28例。年龄62-84岁,平均(78.9±3.6)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均采用肌肉注射鲑鱼降钙素,口服碳酸钙D3片,600mg/d,口服阿伦膦酸盐(福善美)10mg/d或70mg/w。除上述治疗外,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防跌倒护理:据相关文献报道,骨质疏松性骨折在骨质疏松患者中的发病率为20%左右[3],骨折发生后将有80%致残,导致患者被迫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继发性引起栓塞性疾病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造成生理、心理上的伤害,甚至造成自残。骨质疏松性骨折一般发生于60-79岁的老年人,其发病特点具有外伤力小、死亡率高、愈合率低、致畸率高及治疗费用高的特点[4]。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重要意义。在护理干预中加强“四防知识”的宣教,即防摔、防碰、防绊、防颠。指导老年患者鞋子要防滑、耐磨;避免雨天、下雪天外出;不干重体力活不提重物;乘坐公交车要扶稳,不坐后排;跨越台阶应小心,防止倒、碰伤。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要严格遵循起床三步法;对于有一定运动能力的老年患者,实施改善肌肉力量和身体平衡性的训练计划,降低跌倒几率。加强日常生活护理,创造安全的病房及居家环境,例如地面保持干燥、防滑,增设防滑警示牌以及防滑垫,多安置扶手等。在老人经常活动的区域增设多样化的辅助措施,确保其方便借力,同时提供性能好的各种医疗行走辅助器械。加强巡视,以防意外发生,对于使用利尿剂或镇静剂的患者,要密切注意因药物作用而导致的意外跌倒。

1.2.2心理护理:骨质疏松的治疗是个长期过程,多数老年患者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悲观、焦虑心理,由于老年患者机能衰退对周围事物反应迟缓,心理压力大,所以护理人员要具有耐心,掌握病人心理,积极干预,帮助患者改善不良情绪,舒解病人心理压力,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使护理效果最大化。同时,指导家属尽量陪伴及照顾患者,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树立信心,正确对待疾病。

1.2..3饮食指导:增加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补充足够维生素A、维生素C及含铁的食物,以利于钙的吸收。鼓励患者少量多餐,合理饮食,丰富饮食搭配,增强营养。注意从饮食中补充钙,含钙丰富的食物有乳制品、鱼虾、豆类等。牛奶不仅含有丰富的钙,也含有相应比例的磷,有条件的患者每日喝牛奶500mL,对骨骼生长十分有益[5-6]。因此老年人因坚持喝牛奶,但要避免牛奶与菠菜同食,因菠菜内含草酸,可与牛奶中的钙形成不易吸收的草酸钙,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同时,应注意在烹饪过程中尽量减少钙的丢失,烹饪时间不易过长,以减少维生素C的破坏和丢失。维生素D含量高的食物有鱼肝油、动物内脏等,人体内维生素D来源于日光照射,故要保证老年患者有一定时间接触日光。

1.2.4用药指导:指导患者钙剂需长期服用才能达到疗效,服用钙剂时要增加饮水量,预防泌尿系结石;服用维生素D时,不可和绿叶蔬菜同食,以免减少钙的吸收;服用阿伦磷酸钠必须清晨空腹,同时饮清水300ml吞服,至少在半小时内不能进食或喝饮料,也不能平卧,以减轻对食道的刺激。服用二磷酸盐期间不加钙剂和维生素D。目前,治疗药物还有雌激素、降钙素、唑来膦酸(密固达)等,静脉滴注密固达后48小时内部分患者出现发热反应(体温37.5-39.5℃),应告知患者为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的正常反应,消除顾虑,指导患者多饮水至少1500ml/天,促进药物代谢,经48-72小时体温可恢复正常,必要时遵医嘱予降温处理。讲解药物的用法及注意事项,可让患者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同时通过护理干预可提高老年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1.2.5生活方式指导:加强卫生宣传,普及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知识,提高个人的防病意识,是做好骨质疏松症防治的重要环节。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骨量丢失的速率和程度,延缓和减轻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及病情。减少长期高蛋白饮食,避免抽烟、酗酒、饮用过多的咖啡及吃太咸的食物。因香烟中含尼古丁和咖啡因,可加速钙的排出,酒能干扰维生素代谢及机体对钙的吸收。让老年人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性并主动戒绝,有利于疾病康复。

1.2.6运动指导:据了解,较多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因疼痛和害怕跌倒、骨折不敢运动。而适当运动机械负荷可以提高骨转换率,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增加和保持骨量;规律的运动还有助于锻炼全身肌肉和关节运动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对于预防跌倒、减少骨折有重要意义。并且阳光照射可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产生而有利于钙的吸收。因此,应鼓励并指导老人户外运动,运动形式可以因地制宜采取远足、爬楼梯、保健操及重力训练等,强度要求适宜,即运动时的适宜心率为最大心率的60%-80%,或出现出汗、轻度疲乏、肌肉酸胀感等,休息后可恢复。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避免有危险的剧烈运动。

1.2.7疼痛护理:疼痛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常见症状,以康复治疗技术和康复护理为主导方案。产生剧烈疼痛时应卧床休息,采取正确的卧位,保持肢体功能位,全身肌肉放松。仰卧时应在双下肢下垫一软枕;侧卧位时应使腰椎在同一水平线上,可在腰后垫一枕头;俯卧位时则床垫要平,以免腰部过度后伸。对于合并骨折的病人,应按照骨折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卧位方法,疼痛减轻后应戴柔软的背部支架下床活动,避免久坐久站肢体过度负重。对于夜间疼痛可采取红外线照射理疗、局部湿热敷、中药制剂外喷,按摩患处等综合方法缓解疼痛。同时指导老人进行各种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慢节律呼吸,使老人从疼痛状态中解脱出来。疼痛剧烈不能忍受者,可遵医嘱服用减轻肌肉痉挛的止痛药。

1.3 观察指标

采用电话随访和家庭走访相结合的方式,督导患者坚持服药和功能锻炼,选择合适的健教方式,直至患者遵医用药及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随访时间为1年。时间安排如下: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上门访视1次,电话随访1次;第2-5个月:每两周上门访视1次,电话随访1次;第6-12个月:每月上门访视1次,电话随访1次。记录病人干预前后骨密度值的变化及跌倒、骨折的发生率。骨密度(BMD)测定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患者腰椎(L2-L4)骨密度。BMD小于正常同性峰值骨量2.0标准差为骨质疏松[7]。双能X线(Dual-energy X-ray absortiometry,DXA)测定是迄今为止唯一被WHO批准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的方法,它能提供与临床相关的骨骼部位非常准确的测量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骨密度干预前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研究组骨密度值显著高于观察组;跌倒、骨折率显著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P

3 结论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常见病,WHO将之列为三大老年病之一。据调查[8],我国60岁以上人群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为22.6%,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极大影响了老年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活动减少、日晒不足、微量元素及维生素D缺乏都是导致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生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研究组通过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随访1年,研究组骨密度值显著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P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增长有重要影响,可提高骨质量,减少跌倒及骨折的发生率,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展,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忠厚,杨定焯,朱汉民,等.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6(1):1.

[2] 罗德军,周旭,董锡亮,等.跌倒致老年入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3):19.

[3] 黄公怡.骨质疏松性骨折[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3,9(2):79.

[4] 程继武,肖德明.髋部OP骨折的危险性预测[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4,3(1):13.

[5] 任志宏,王永刚,刘莹,等.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经济负担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2,9(9):19.

[6] 吴非同,胡传来,方炎福,等.社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4(5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