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流通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效流通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效流通体系

高效流通体系范文1

关键词:初馏塔 安全 优化 途径

一、概述

初馏塔是一个简单塔,对操作而言并不复杂,但如果操作不当很可能出现塔顶超负荷、出黑油或者塔底泵量波动甚至不上量的现象。对常减压装置而言,如果能利用好初馏塔系统,对减轻常压炉的负荷和常压塔顶的负荷,提高装置处理量会有很大的好处。

二、现状调查及分析

某装置自2004年扩量改造增加初馏塔系统以来,装置运行操作中的一些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通过实际分析影响系统安全运行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工艺操作条件、管线设计、设备结构和人员操作等。目前初馏塔系统具体存在的问题是塔顶负荷大、二换原油阻力较大造成电脱盐容易超压且初馏塔入口管线振动较大、塔底外送流量经常波动甚至断量等,这些都严重威胁着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

经过现场调查,查找导致初馏塔系统安全隐患的各种因素,主要有三类17条,其因果分析图如下:

三、对策及实施

针对目前初馏塔主要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以上“因果分析图“中三类17条影响初馏塔系统安全平稳运行的主要因素,主要是从工艺、设备和操作入手,制订了详细的有针对性的实施对策,具体对策如下:

1、2008年初顶空冷器油气出口后增加一台水冷器E1023/3,降低回流温度。

2、初常顶回流调节阀前加跨线,可以实现初常顶互相打回流,方便操作方法选择。

3、对塔顶水冷器定期反冲洗(2~3月一次),塔顶空冷器因为脱后原油含盐高时容易发生堵塞,根据现场情况安排水洗,例如在加工劣质巴西油期间,对空冷器就进行了4次水洗,提高水冷器和空冷器冷却效果。

4、如果确实因处理量大或原油轻组分多,引起塔顶负荷大,冷却负荷不足,通过改变常规办法进行冷却,例如今年夏天在加工巴西油期间就曾自E1023/3油气入口线注水,来降石脑油冷却温度,当时石脑油温度降低3~5℃。

5、针对初馏塔进料设计温度较高,与实际生产要求不符和的情况,为降低初馏塔进料温度,我们经过讨论后决定调整换热器流程,分别于2008年、2009年对E1019、E1018两组换热器先后由二换改到三换。调整后初馏塔温度降低45℃左右,并且同时提高了三换换后温度(升2~3℃),炉子负荷进一步降低。

6、原初馏塔入口线在大管排拐弯处悬空且负荷大时振动较大,2008年拐角处加横梁和支撑,处理后初馏塔进料线振动减小。

7、2009年对二换原油线自E1013原油出口至初馏塔入口更换,由原来DN150管线更换为DN200管线,电脱盐压力随之降低;随后,2010年在我们建议下罐区原油泵加变频,手动控制调整进装置压力,进装置压力原来2.5 MPa,目前可以控制到1.5MPa 左右(根据处理量大小可以调整),进装置调节阀后压力为1.0 MPa左右。通过改造也减轻了原油泵的动力消耗,降低了换热器介质压力,减轻了装置安全压力。

8、原初底浮球液位计浮球受进料油下落冲击,造成液位显示不准,不利于塔底液位控制,2009年在塔底浮球上加挡板,遮挡下落原油,减少对浮球冲击,液位稳定常炉进料量也就稳定了,更加有利于装置操作平稳。

9、初底泵增加自保磁式开关,当装置晃电时塔底泵会快速自启动,缩短了启动时间,有利于快速恢复装置生产。

四、效果对比

通过现场对策实施,初馏塔系统原存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改造后:初馏塔进料温度由原来270-280℃降至240-250℃;正常生产期间初底泵运行平稳,塔底外送量更稳定,塔底液位由原来每月波动2~3次降低到目前每年0~1次(外部原油造成波动除外);二换系统背压降低,表现在电脱盐系统压力由原来的1.0MPa降至目前0.6MPa左右;初馏塔负荷降低,目前初馏塔塔顶压力在10KPa~15 KPa,回流温度20~35℃;另外通过初常顶回流互打,为塔顶负荷控制提供了更多选择,即使初顶冷却系统出现问题,也能有效保证装置安全运行。通过一系列的改造,全装置整体效益和安全运行上了一个新台阶。

高效流通体系范文2

关键词:流媒体;互联网;异步传输;互动教学;教育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8-6801-03

1 概述

目前的高校教学,大多以课堂播放演示文稿的方式进行,这虽然利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对提高课堂效率有一定的作用,但课件过于程式化、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能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这些都掩盖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基于这一现状,本文设计了一套即时互动的教学系统,该系统基于流媒体服务器推送技术设计,辅助互联网异步传输技术,把教师现场教学和学生线上反馈紧密结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互动教学方案。

2 流媒体技术简介

流媒体技术也称流式媒体技术,它不是一种单一的技术,而是网络技术及音视频技术的有机结合,主要应用在在线会议、网络直播等实时数据传送系统中。它的传输原理是将音视频媒体编码压缩为一系列压缩包,由服务器推送到用户计算机,或由用户计算机向服务器提交拉传递申请,最终实现从服务器到计算机连续、实时的数据传送。这一过程只需要用户端计算机缓存足够就可以开始播放,而不必下载完整个文件。这种技术不仅使启动延时大幅度地缩短,而且对网络带宽的需求也大大降低。

流媒体技术的传输协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实时数据传输协议RTP(Real-timeTransportProtocol) ,主要用来传输具有实时特点的数据;一种是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Real-timeTransportControlProtocol),主要用来控制服务质量,并在进行的会话里传送参与方的信息。它们是由IETF(Intem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的音视频工作组于1996年制订的,主要是为了弥补互联网带宽不足和服务质量控制机制微弱的局限性。RTP和RTCP配合使用能以有效的反馈和最小的开销使传输效率最佳化,因而特别适合传送网上的实时数据。

流媒体传输方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顺序流式传输,即录制拉传递,它适合于供用户点播的音视频信息,非同步;另一种是实时流式传输,即实况推传递,它适合在线同步直播的音视频信息。

在运用流媒体技术传输数据时,文件要采用一定的编码格式,不同格式需要用不同的播放器来播放,目前主要有三种主流格式,一是微软的ASF,这类文件的后缀是.asf和.wmv,可以用操作系统自带的播放器Media Player播放;二是RealNetworks公司的RealMedia,它包括RealAudio、RealVideo和RealFlash三类文件,文件的后缀是.rm,对应的播放器是RealPlayer;最后是苹果公司的QuickTime,这类文件扩展名通常是.mov,它可以用QuickTime来播放。

3 系统设计

3.1 总体结构

本系统主要包括流媒体模块和交互模块两部分。流媒体模块是系统的核心,主要完成对课件、现场视频等教学文件的采集、存储和广播功能。交互模块负责把流媒体模块存储的数据源形象化的展示在界面上,同时负责即时交流功能,让学生和教师实时沟通,完成互动教学。总体流程图如图1所示。

3.2 流媒体模块

流媒体模块主要分为信息源的采集存储和广播两个过程。

信息源的采集存储过程采用微软公司的Windows Media Encoder软件,流媒体的编码格式为ASF。该软件可以捕捉采集卡、电脑桌面、辅助音视频采录设备等多种终端,操作简单,迅捷。但单纯的教室现场视频和桌面采集还是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势在必行。利用微软公司的Movie Maker和PowerPoint的Producer组件可以很方便的制作包括字幕、特效、复杂框架的多媒体演示文稿等在内的形式多样的展示文件。把这些制作好的多媒体文件和现场视频通过Windows Media Encoder软件编码存储到流媒体服务器上,就可以进行实时广播和点播工作。

流媒体服务器负责媒体源的广播和,它的架设离不开Windows Media Server。这款软件是微软服务器系统组件之一,用户手动添加系统组件即可完成安装。架设好的服务器还需要添加点之后,才能进行流媒体的播放功能。流媒体站点的有广播和点播两种类型。本系统在课上时间使用广播类型,把教师制作好的多媒体文件和现场的音视频等内容实况发送到服务器上,同时广播推送到学生端,并根据交互模块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授课内容的调整;课下时间则采用点播类型,学生可自行选择要学习的课程。流媒体站点完成之后,就可以使用系统自带的Media Player软件进行观看学习。

该系统交互模块会设计更便捷更友好的网页客户端界面,减少观看操作的步骤。

3.3 交互模块

交互模块负责把流媒体模块的数据源形象化的展示在界面上,同时负责交互功能,让学生和教师实时沟通,教师端也可以屏蔽这一功能。

该模块主要采用网页异步传输技术,对互动数据进行同步传送。网页异步传输技术即Ajax技术,它是一种利用JS进行服务器交互的新的网页开发技术,利用它可以使用户通过浏览器直接与服务器进行通信,而不用重新加载整个页面,从而减轻服务器的通信量,使交互界面实时友好。关键代码如下。

3.4 系统框架

该系统目前已完成主要的模块设计和整合,系统框架如图2所示。

左侧框架为演示文稿展示模块,该区域可以实时的显示教师端机器采集的流媒体,包括桌面操作、音视频文件的播放等;

右侧框架的上半部分为教室现场模块,包括黑板板书、投影播放等等,也包括该课程的简介;

右侧框架的下半部分,课上时间为实时交互模块,该模块模仿在线留言的方式,把学生的反馈实时的发送到教师端,教师可以根据反馈及时增加知识或修改课件,教师端可以屏蔽该功能,屏蔽之后该区域可以显示课后作业等信息。课下时间该部分为课程选择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选择之后,文稿展示模块和教室现场模块会显示之前现场录制的或者线下制作的学习资料,供学生学习。

4 结论

该系统借鉴和融合视频会议流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异步传输技术,打破多媒体教学的固有思维,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种充分利用高新科技力量,借鉴各行业前沿技术,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由传统填鸭式向实时互动式转变的方案,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常秋艳.流媒体技术的演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8).

[2] 庄捷.流媒体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3] 钟晓流.多媒体视听技术与应用环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宋智.基于流媒体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研究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06(8):66-67.

[5] 余江,刘威,王泰,等.流媒体缓存技术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6(1):18-21.

高效流通体系范文3

2009年秒针系统推出中国首个iGRP(互联网毛评点)体系,把电视广告评估的方法引入互联网,现在这一广告评估体系已经获得广告行业的广泛认同,超过70%的品牌广告主正在使用这一体系对互联网广告效果进行评估。随着互联网广告占据广告主预算的份额不断增大,对互联网广告投放、优化、评估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这就对互联网广告的投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更需要一个技术成熟、公正、中立的第三方广告管理系统。

秒针系统本次的Miaozhen Adserving实现了不同形式广告跨互联网媒体投放的频次控制、时段和地域定向控制、创意轮播、创意优化等功能,并能支持图片、视频贴片、富媒体等主流广告形式。更为关键的是,该系统投放管理和评估监测相结合的模式,更有效减少互联网媒体修改、移动、合并监测代码等环节,以及这些环节中可能出现的作弊行为所带来的投放损失,极大的提高广告主实时利用数据优化媒体投放的效率,为广告主提升在互联网媒体投放上的ROI。

宝洁和欧莱雅作为全球领先的广告主,最早在去年9月份就已经开始使用这一系统,并成功跨网站媒体实现动态调整排期、创意轮播、创意优化、跨媒体频次控制。在实际投放中,有效解决了以往先投放后评估、无法实时优化、投放和评估相脱节、过多人为干预给数据作弊带来可能等问题。

高效流通体系范文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即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小学生。

通过对这部分学生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由于家庭教育观念淡漠,加之家长长期不在家中,部分学生缺乏家长关爱与指导,不良学习习惯层出不穷,与其他学生相比,情况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1)课堂常规较差,缺乏良好的课堂学习的习惯,上课的有效注意力较差,易分神、多动;(2)作业时有拖拉现象,字迹潦草,正确率较低,效果差;(3)课前准备不足,缺乏基本的自学能力。(4)计算习惯差等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学生的整体发展。

在开展课题研究中,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2.培养留守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2.1 留守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①加强课堂常规管理。教师要严要求、常督促,做好留守学生的课堂常规管理工作。②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本来就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来激发留守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这也是培养留守学生勤思好问习惯的起点。③榜样示范,激发思考。根据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留守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如:"因为你肯思考,所以你的发言很精彩"、"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你的发言思维含量很高"、"你对××同学的评价很到位"、"你很善于倾听"、"我们以×××的名字来命名这种解法好吗?"、"你的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你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等等。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④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及时鼓励留守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留守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这也是在培养留守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的开端。

2.2 留守学生认真作业习惯的培养策略。①端正留守学生的作业态度,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的具体要求。在进行留守学生作业规范化训练时,突出时间上的要求――及时,态度上的要求――认真,思维上的要求――独立。同时紧紧把握住演算草稿和检验答案这两个细节,对学生强化态度的严格要求。②教会学生读题、审题,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完成作业的基本方法。认真作业习惯的培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会学生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理解运用算理的基本方法;不仅仅解应用题要这样,做计算题、概念题也同样如此,如:计算题要求学生读题,看清运算符号,分析计算数据,看有无简便方法。再确定运算顺序,动笔演算,这看起来仅仅是一种计算习惯的培养,实际上同时包含了思维的条理性和灵活性的训练。

2.3 留守学生良好自学习惯的培养策略。①指导自学法。这种方法是在留守学生自学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沿此方向自己探索,从而获得新知。②操作自学法。这种方法是让留守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从而获得新知。③模仿自学法。这种方法是在学习新知前,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同类知识过程,然后让学生模仿,自学。④尝试练习自学法。这种方法由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尝试练习新知。

2.4 留守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策略。①教会学生认真审题。教师从低年级起,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意识。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建立解题的基本程序,如审题――列式――计算――验算一一作答等,把审题摆在解题过程的第一位。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求整体把握题意,逐词析义,以求审题准确无误。长期这样坚持,可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②明确、统一摆竖式计算的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正确、规范地摆竖式计算,统一格式要求。并且通过课堂巡视、定期检查、抽查等常督促学生,一旦发现不按要求摆竖式计算的情况,马上纠正。通过比一比等方式选出好的作品参加班级评比、学校评比。选出优秀作品进行作品展览。③教会学生认真验算。教师在教学中要把验算作为解题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加以强调,让学生知道验算的意义和重要性,持之以恒地养成解题验算习惯。④规范书写格式、要求。教师用统一的书写要求规范全体学生的作业,诸如字的大小、空行、题目的排列、错题更正的形式、卷面的整洁度等,要求全班学生一致,不合要求的要重做。长期坚持这样,学生才会重视书写,养成书写规范化的习惯。

通过对这部分学生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由于家庭教育观念淡漠,加之家长长期不在家中,部分学生缺乏家长关爱与指导,不良学习习惯层出不穷,与其他学生相比,情况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1)课堂常规较差,缺乏良好的课堂学习的习惯,上课的有效注意力较差,易分神、多动;(2)作业时有拖拉现象,字迹潦草,正确率较低,效果差;(3)课前准备不足,缺乏基本的自学能力。(4)计算习惯差等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学生的整体发展。

3.激发留守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效流通体系范文5

关键词:城乡流通;协调机制;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7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2)01-0034-05

一、引言

流通产业已成为引导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统筹城乡流通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1)统筹城乡流通是转变为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是目前我国居民消费领域最主要或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决定的。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至少要滞后于城镇居民10~15年。城乡居民消费比(农村居民为1)平均达1:3.6,扩大消费的重点应在农村。(2)统筹城乡流通是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有力途径。新农村建设要求统筹城乡利益关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我国农村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落后的商品流通体系为代表低下的农村市场化程度。而商品流通市场体系不完备会直接导致农村经济缺乏活力进而影响农村小康及和谐社会的实现。相关研究表明,统筹城乡流通对农民生产增收和消费品购买,对维护农民利益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3)统筹城乡流通改革是发挥商业先导性作用,进一步促进城镇化的必然要求。R・库克斯(Rbavis Cox)把城市理解为“流通组织”,流通服务业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特别是农村流通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推进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统筹城乡流通是实现消费公平,实现农村安全消费,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和农村繁荣问题,实现城乡利益均等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5)统筹城乡流通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战略转移,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重要载体。从国民收入来看,流通产业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岗位,从而提高其收入水平。而随着流通产业的不断发展,在流通领域从事经营或劳动的人越多,那么,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也会越高,进而使国民福利也得到增进。

因此,完善的城乡流通体系,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流通体系的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一个重要障碍。长期以来,在对待农村流通体系与城市流通体系的关系上,重城市、轻农村的观念一直根深蒂固,这直接导致了城乡流通体系的严重失调,制约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统筹城乡流通体系,促进其合理化,就成为目前的一个焦点问题。

二、研究综述

有关统筹城乡流通,国外的经典文献早有论述。马克思曾指出: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可以概括为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城乡分离和分工对立的运动。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1776)最早从分工的角度研究了城乡流通关系。他提出了动态生产率理论,即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流通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著标志,因而流通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杨小凯和赖斯(1994)。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原理分析了城乡差别的问题。研究表明,城市的分工水平由于居民集中居住所带来的交易效率的提升而显著增加,从而造成城乡商业化方面差距的扩大。在处理城乡流通体系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践方面,20世纪70年代,日本“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和韩国“第三次国土规划”突出强调点(城镇)、线(基础设施)和面(农村地域)的网络化发展,较好地处理了本国的城乡流通发展问题。

国内学者对此问题也有较深的研究。黄国雄(2006)指出城乡流通的和谐发展是促进商业系统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则和王雪峰(2010)认为增进城乡居民消费的要点是改善消费环境,排除消费增长的非收入制约和化解购买力存量,重要的是统筹城乡流通。高铁生(2007)认为加快流通发展,是建设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柳思维等(2007)则论述了统筹城乡的发展理论和中国城乡商品市场失衡的制度诱因。总体看来,国内目前对统筹城乡流通体系构建的研究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1)以超市下乡为视角,认为构筑统筹城乡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应该把城市市场中的商业业态、流通模式推广至农村,把农村市场作为城市的延伸和承接(尹汉宁,2007)。(2)以电子商务健全城乡流通体系为视角,认为农村的互联网、电话用户相对不足,导致了农产品销售信息闭塞。大部分市场主体是从批发市场得到供销信息或者从农户、销售市场终端搜集信息以及从其他商务伙伴处得到信息。因此,必须加大农村的电子商务建设,发展城乡一体的流通体系(谢菁,2006)。(3)以加快农业产业化为核心发展城乡大流通的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可以使农村流通减少中间产品之间的商流活动,进而减少流通风险和增加收入。(4)以供销社改造为视角,提出要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的经营网络,为农民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提供便利(周声涛,2007)。各地供销合作社可以为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建立和完善为农综合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全过程、系列化的服务,真正成为农村的商品购销中心。(5)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的观点。夏春玉和张闯(2009)通过案例研究城乡互动机制,提出了一个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概念模型和可能的建立路径。

综合上述观点,可以看出,流通研究者就统筹城乡流通体系的构建及其对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影响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对策层面,并没有对其作更进一步的分析,对城乡流通体系不协调的制约原因及构建策略涉及较少。笔者拟在此构建一个统筹城乡流通体系制度分析框架,从制度供给主体的特征分析制度变迁模式,探讨城乡流通失调的制度原因,探讨统筹城乡流通的路径选择。

三、我国城乡流通失调的原因分析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城乡经济协调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以及以商业化、市场化为特征的农村流通改革,导致农村流通体系日益落后,城乡流通失调,直接表现为流通体系建设脱离城乡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农村流通体系支持。当前城乡经济发展失调,在很大程度上是落后的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所致。

我国城乡流通与农村经济失调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流通制度进行了有效变革,而农村流通体制变革滞后,城乡流通资源的理想比例遭

到破坏,进而导致城乡流通的发展关系走向失调,具体原因如下。

(一)薄弱的农村经济基础条件的约束

从总体上看,城乡商品市场失衡是与城乡制度相关联的。农村流通体制的变迁始终受制于落后的农村经济。城市经济发达,商品市场分工水平高,有着明显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各种新型商业业态的产生大大降低了运行的交易成本,分工也不断深化,城乡在制度上的差异导致落后的农村经济交易成本大大高于城市,农村商品市场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城市商品市场。

(二)长期“城市偏向”发展战略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工业化”的城市偏向制度发展战略,人为拉大工农产品“剪刀差”,牺牲农业,为迅速实现工业化积累资金,加上分离的户籍制度、二元分割农村土地制度、城乡流通制度等人为的制度安排严格限制农民向城市迁移,使农民身上的锁链日益牢固,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中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程度,造成了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导致乡村与现代化的城市落后巨大。

(三)城乡流通的制度差异

改革开放前的城乡流通制度变迁是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利益集团,由政府整体推进的;改革开放后的城市流通和商业规划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的。而农村流通制度变迁则体现了农民个体的利益要求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包括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体等多种利益主体博弈的渐进过程,非正式制度对农村流通市场变革起到了主要作用。国家采取的相对自由的农村流通体制策略暗含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假设,从而忽略了对市场的研究,也忽视了城乡之间消费差异以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对农村的价格歧视行为,导致农村流通进一步弱化。

(四)对农村流通体系的准公共品特性认识不足

如前所述,城乡流通协调发展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而在我国,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对农村商品流通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地方政府对流通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熟悉不足,对自身应履行的职能熟悉不清,并且履职重点也存在偏差。农村流通体系的准公共品特性要求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应由国家提供,由此农村流通体制的制度变迁模式也应由政府主导。而对农村流通体系的准公共品特性认识不足导致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村流通体制创新常常落后于农村经济制度创新。因此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城乡流通系统就会走向非均衡状态,资源就不能在城乡之间达到最优配置,从而使城乡流通系统发展不协调。

总的来说,城乡流通体系不协调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历史原因形成的落后经济初始条件的制约,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和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导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农村经济主体发育不良;也有国家采取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和传统观念的束缚的影响,使城乡流通体系一开始就脱离经济运行。具体表现为:农村流通体制结构不合理、缺乏政策支持,农村流通市场化改革落后,农村交易成本高,制约了商业性流通体制、合作流通体制发展,从而导致城乡流通体系的非协调运行。

四、统筹城乡流通体系的协调机制分析

城市和乡村作为一种非均质的地域经济空间,在发展过程中受各自特定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条件制约,其产业发展、功能形态以及生活习俗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统筹城乡流通体系的最大特征是农村产业效率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和居民消费质量逐步趋于一致。城乡统筹流通不是城乡资源统分统配,不是新的绝对平均主义,不能以牺牲城市效率求得低层次平衡,也不能揠苗助长。城乡流通协调发展的本质内涵是流通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最优配置。这种最优配置的前提是城乡流通协调制度处于均衡状态,因此,一定要对统筹城乡流通体系的协调机制有正确的认识。

(一)城乡流通体系的协调发展是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新农村建设的实现过程

城乡流通体系的协调发展的实质是城乡资源的可持续性优化配置,也是农村城市化道路和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现过程。其协调发展不仅依赖于自然、地理等条件,而且还依赖于交通、通信、信息化基础设施、交通工具、交易技术水平,同时还依赖于社会传统、法制诚信水平、开放程度等制度条件。城乡流通体系之间既可以相互促进,又可以相互制约,这关键取决于政府以及城乡流通协调系统发挥其功能的能力。

(二)宏观制度环境的优化协调是城乡流通体系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

宏观制度直接影响城乡流通主体能力和交易环境。城乡流通体系的协调从均衡实现过程看,城乡经济发展、分工与交换是统筹城乡流通体系的基础;平衡经济发展和利益集团要求的流通政策,以及城乡流通体系资源报酬率和创新能力是城乡流通供给均衡的主导力量。城乡流通体系的协调均衡具有多重性,但都要求与城乡经济长期均衡发展相适应。

(三)城乡流通协调发展必须以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基础

从市场经济规律来看,城乡流通协调要求农村流通资源的净收益应大于等于其用于其他用途的机会成本。由于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流通资源净收益率偏低,因此,城乡流通协调要求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必须有以财政支持为基础的优惠性流通政策与之相匹配,营造良好的农村流通产业发展环境。在主体行为方面,城乡流通协调应注重通过制度创新,关键在于把农民利益的提升作为设计统筹城乡流通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提高流通主体信用水平,发展长期交易、合作社交易、关联交易,强化农村流通功能,降低农村流通的交易成本。

(四)城乡流通协调机制是协调路径一致性和具体形态多样性的统一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城乡流通市场协调发展模式,有一个共性,即非常重视政策性、合作性和商业性流通的配合。具体协调手段的选择都是包括政府、市场,以及介于其问的企业、各类合作社等准市场组织、个体经营和社会协调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过程;因此,中国城乡流通协调机制建设一方面要注重发挥政府职能,制定统一的从城乡两个层次统筹考虑流通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的城乡优势互补原则,形成既有分工又有联系,优势叠加、劣势互补的城乡流通体系。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虑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地构建城乡流通协调机制与模式,进而寻找出城乡流通协调机制建设的切入点。

五、统筹城乡流通体系的路径选择

统筹城乡流通体系离不开流通体系建设的环境。我国目前的城乡差距更多地表现为流通体制创新的环境不佳、统筹城乡流通的协调制度缺乏弹性所产生的外生性城乡差距,因此,要实现城乡流通协调发展,必须建立有效的制度创新机制。

(一)深化协调城乡发展的公共服务和收入再分配体系改革,解除城乡流通不协调的经济约束

城乡流通的协调同时是一个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发展的问题。在经济从低水平分工向高水平分工演进的过程中,城乡差距的出现是一种必然。城乡协调发展就需要深化协调城乡发

展的公共服务和收入再分配体系改革,通过提供均等化的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比较利益和农民收入,解除统筹城乡流通薄弱的农村经济基础约束。

(二)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流通的制度环境

要始终把“三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以国民经济发展为目标,构建符合市场化要求的制度环境。要以协调发展为原则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以城乡统筹为手段改变二元经济和现有农村流通结构,构建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的协调发展机制,保持城乡流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双重协调。此外,还应合理把握协调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治理结构及能力,培育和保护好农民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明确为农村流通组织创新提供制度基础设施,是当前我国政府统筹城乡流通体制改革的首要职能。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村的投资回报率,也可以为城乡互动创造条件。

(三)创新城乡流通尤其是农村流通的制度供给模式

要尊重城乡流通主体的创新精神,在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明显的农村地区,尤其要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农村流通制度创新模式。做好企业制度、市场制度以及政府对流通领域的宏观调控与规章制度的创新。城乡分离是历史存在的,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退出经济领域,国有企业的自越来越大,民营企业、合资企业、跨国公司等成为了经济的主体,这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歧视行为造成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城乡差距不断加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的逐利行为。因此,关注厂商的行为,鼓励他们向农村倾斜发展,开发适合农民消费的产品就成为统筹城乡流通的重要环节。

(四)加快流通现代化步伐,以流通技术促进农村流通效率的提高,实现城乡流通协调

统筹城乡流通要求在农村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落后的流通结构与流通业态,发展现代化的流通方式,构建流通功能联盟,以电子商务等现代技术强化流通功能,缩短流通时间,打造高效率服务的城乡流通体系,以流通技术的提高来促进城乡流通协调。

(五)树立现代农村大流通意识,鼓励农村流通主体的创新,促进多层次城乡流通市场体系的建设

要树立现代农村大流通意识。首先,要树立制度流通意识,按流通发展规律推进城乡流通协调体系建设。其次,要树立城乡大流通功能意识,按统筹城乡经济的需求推进城乡流通体制效率的提升。第三,要树立流通产业意识,按产业发展规律推进统筹城乡流通改革,要着力推进农村供销合作社的产权改革。在统筹城乡流通体制改革中,要充分利用农民合作组织这一潜在的重要流通创新主体,推进正规流通组织与农村合作组织合作,围绕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探索建立适合于不同协调发展模式的农村中小流通机构,促进多层次城乡流通市场体系的建设。

(六)改进城乡流通治理和管理模式,以“公平高效”为目标,实现和谐城乡流通

统筹城乡流通要求改进城乡流通治理和管理模式,注意城乡流通监管中监管与安全,政府与市场,创新与效率之间的动态平衡。要以“公平高效”为目标,切实赋予并保护好农村流通体制的产业地位,加大监管和支持力度,注重发挥其诱导协调城乡消费市场的效能,实现和谐城乡流通。

参考文献:

[1]王智,对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和消费品市场走势的基本判断[J],调研世界,2011(11):7―11.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杨敬年,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3]Yang x,Rice R,An equilibrium model endogeniz―ing the emergence 0f a dual structure between the urban andrural sectors[J],Journal 0fUrban Economics,1994(3).

[4]黄国雄,论流通产业是基础产业[J],财贸经济,2005(4):6l一66.

[5]宋则,王雪峰,商贸流通业增进消费的政策研究[J],财贸经济,2010(11):77―81.

[6]高铁生,发展大流通建设新农村[J],中国流通经济,2007(9):18―22.

[7]柳思维,晏国祥,唐红涛,国外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述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8(6):111―114.

[8]夏眷玉,张闯,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互动机制与建立路径[J],财贸经济,2009(10):106―112.

高效流通体系范文6

关键词:农村流通体系;城乡双向流通;农超对接;农家店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3-0087-04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的过程,也是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农村家庭既是生产单位,也是消费单位。农村作为与城市相对应的区域概念,生产以农业为主,但农村居民需求除了农产品之外,还包括各种工业品和农副产品;农村家庭与城市家庭相比,除了作为消费单元需要各种生活消费品之外,作为生产单位,还需要各种生产资料。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循环经济与科学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因此,从城乡角度而言,新时期的农村流通体系必需打造“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从农户角度而言,农村流通体系必需包括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和生活资料流通体系两部分;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而言,农村流通体系必需是一个包括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循环流通网络。

一、新时期农村流通体系的特点

“新时期”主要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界定的:从生产角度而言,“新时期”是指最近几年循环经济、科学发展的观念日益受到重视,伴随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成为经济建设的核心目标。从消费角度而言,“新时期”是指农民人均收入迅速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换代加快,耐用消费品迅速进入农村家庭,农村居民对食品的质量要求也开始提高。因此,在“新时期”的大环境下,农村流通体系日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城乡“双向流通”日渐成型

城市与乡村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封建时期,农业生产的剩余量是决定城市规模的重要因素,但城市制造业和生产业的发展程度也是影响农业生产力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建国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下,我国城市侧重于发展重化工业,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村资本投入较少,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因此,城乡之间的流通以“农产品进城”为主,“工业品下乡”的规模和品种都相对比较少。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农业生产资本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工业品下乡”的规模和品种日益增加,城乡之间“双向流通”的特点日益增长。

(二)农村“循环流通”初露端倪

在资源有限的约束下,流通不仅要将有用的商品以最快、最节省的方式从生产商运送到消费者,还必须同时将使用后的可再生资源运送到回收拆解企业进行资源回收再利用,实现商品的“循环”流通,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居民居住较分散、可再生资源较少、资源回收成本较高,农村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一直比较落后。但是,随着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可再生资源的增多,农村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将日益完善。目前,政府已经在部分城市社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构建农村流通体系必需要考虑可再生资源的“循环流通”问题。

(三)农村“现代流通”不断发展

在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下,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统一配货等现代流体方式日益发展,通过组建区域配送中心和培育大型连锁超市,先前散落在各个村庄的销售点开始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连成一个统一整体,既节省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又保证了产品质量,改善了购物环境。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9年新建和改造的农村商品配送中心达到约1 000个,农家店商品配送率将提高到50%以上。随着农村地区电脑的普及和个性化消费的兴起,在传统农村流通网络不能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情况下,电子商务将日益发展,网上购物将在经济发达的乡村地区率先兴起。

(四)农村“一网多用”逐步推进

由于农村居民居住比较分散,配送成本较高,配送难度较大,一次性配货数量较少,推进配送系统的“一网多用”,可以有效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目前,在农村已建有网络的包括供销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邮政、电信等中,推进相关网络的结合,提高“一网多用”的力度,可以有效降低“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流通成本,强化生产与消费的互动,更好地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和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在扩大农村消费的同时,实现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产销衔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目前,邮政系统开始涉足农资流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农家店开始涉足邮政报刊、科技信息、电信及代收代缴义务。

总体上,随着农村流通规模的增长、流通品种的增加和城乡流通一体化的推进,农村流通将日益呈现出“双向流通”、“循环流通”、“现代流通”、“一网多用”的特点,这既是农村流通的发展趋势,也是农村流通市场的竞争结果。

二、农村流通体系的构建模式

在新时期,构建农村流通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农产品进城”的流通体系,又包括“工业品下乡”的流通体系;既包括生产资料的流通体系,又包括生活资料的流通体系;既包括商品的流通体系,又包括可再生资源的回收体系。构建农村流通体系涉及农产品与工业品流通的方方面面,必须合理设计、系统推进,在实现农产品、工业品高效流通的同时,推进城乡流通的一体化进程,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

(一)构建以“批发市场”和“农家店”为载体的城乡“双向流通”体系

农村需要城市的工业品,城市也需要农村的农产品,从流通的角度而言,必须综合规划,构建城乡之间高效的“流通体系”。由于农村居民居住较分散,单个家庭消费规模较小,构建城乡“双向流通”体系,必须充分发挥大型批发市场的核心示范辐射作用。无论是农产品进城还是工业品下乡,除个别厂家和合作社采取直营或直销的模式外,流通渠道主要是先将农产品和工业品以批发市场为中介进行集聚,然后再通过配送中心或连锁企业配送到每个农家店,最后零售给农户。为了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政府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扶持建立了大量的农家店和批发市场。“农家店”作为工业品的零售终端和农产品的收购点,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和工业品的集散地,构建以“批发市场”和“农家店”为载体的“双向流通”体系,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产品的卖难问题和工业品的销售问题。一方面,“农家店”利用到城镇批发市场进货的机会可以掌握城市居民的农产品需求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将城镇居民所需的农产品运送到城镇批发市场;另一方面,“农家店”贴近农民日常生活和生产,掌握农户对工业品的需求信息,将农产品运送到城市批发市场后,可以有针对性地采购农民所需的工业品运回农村销售。这样既能提高运输车的利用率,降低运输成本,还能满足农户销售农产品和购买工业品的需求。

(二)构建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农超对接”为辅的“农产品进城”体系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专业分工的深化,城市的农产品供应已经由过去以郊区供应为主转变为全国供应,由于农产品流通规模较大、流通半径较长,在小规模生产和小规模消费的共同制约下,农产品进城必须以大型批发市场为主渠道,充分发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挖掘农产品价格信息,实现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最优配置。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生产规模化进程的推进,在大力发展销地批发市场的同时,必须大力推进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以实现产销地批发市场的有效对接。对于大部分易储藏农产品,大规模的长途贩运有必要以批发市场作为销售的中转站,但对于少量的鲜活农产品,在合作社和超市的共同推动下,可以实行“农超对接”的方式,减少流通时间,降低流通损耗,保障鲜活农产品的色泽和口感。从提高“农产品进城”效率的角度而言,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应该是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超对接”只能发挥补充性的作用。随着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无论是通过批发市场中转,还是通过“农超对接”直购直销,都有必要完善鲜活农产品的冷链运输系统,降低损耗,提高质量(如图1所示)。

(三)构建以农家店、集贸市场、超市为主的农村终端零售网络

农产品除一部分通过批发市场或农家店进城销售外,还有一部分是在农村内部流通的,主要流通渠道便是集贸市场。对于日用工业品和生产资料,除“农家店”直接销售给农户外,还有一部分是通过超市销售的。总体上,农村终端零售网络主要是由农家店、集贸市场、超市构成的。目前农家店主要发挥了“工业品下乡”的功能,“农产品进城”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集贸市场则是农户购买部分日用工业品和蔬菜、水果、副食品的主要场所,交易方式较简单,交易环境相对落后,交易规模也不大,但对满足农户的日常生活需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超市作为现代流通主体,购物环境优雅,食品质量有保障,但成本相对较高,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较多;对于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消费者更关注的是价格而不是购物环境,超市不如集贸市场有优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村终端零售网络,一要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提高农家店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农家店的双向流通作用;二要加大农村集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力度,在政府扶持下,改善集贸市场的经营环境,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三要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鼓励超市的发展。总体上,农家店、集贸市场、超市在满足农民生活需求方面,各有比较优势,共同组成农村终端零售网络。在有条件的发达农村地区,可以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四)构建以“回收拆解企业”、“二手市场”和“以旧换新”为主的农村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和工业品废弃物的数量不断增加,在环境资源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农村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农村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目前,为了刺激消费、改善民生、保护环境,政府在部分城市开展了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随着农村家电存量的增加,可以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实施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减少资源浪费。对于可以流通循环使用的耐用消费品,包括农机、家电等,可以在政府扶持下鼓励发展“二手市场”,提高农机、家电等耐用品的流通次数,满足低收入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对于无法使用的、有回收价值的耐用消费品,通过“回收拆解企业”进行集中处理,有价值的部分通过拆解回收再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无价值的废弃物通过焚烧、掩埋的方式进行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目前,我国的农村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还不健全,有必要在合理规划、政府扶持的基础上,实施“以旧换新”的政策,推进农村农机、家电等耐用小费用的“二手市场”建设,扶持“回收拆借企业”的发展,最终实现耐用消费品的循环利用和资源的有效回收。

随着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流通的作用越来越大,无论是从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而言,还是从贯彻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的角度来讲,都有必要在政府的扶持下,以政府目前开展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等工程为依托,加快农村流通体系的构建速度。

三、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构建农村流通体系,在系统推进的基础上,有必要在政府的扶持下加快重点环节、重点渠道的建设速度,以此推动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从实际出发,目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

(一)整合现有农村流通网络,推进“一网多用”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流通资源缺乏和浪费的现象并存,一方面是流通设施短缺,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的需求,另一方面现有流通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整合农村流通网络,一个是提高“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双向运输力度,防止“空载”现象,提高流通设施利用率;另一个是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和邮政系统的现有流通设施,采用“借船出海”的方式,推进“一网多用”。

(二)加快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

我国农业生产的家庭经营模式,使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有集聚辐射、挖掘价格、调节供求等作用,是二级批发市场、城市社区菜市场的进货来源地,是农产品的产销中转站,有利于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满足城市居民需求。此外,对于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连锁超市,必须依附于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才能健康持续发展。考虑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特征,政府有必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三)发展农村“二手市场”,加快农村农机和家电的流转次数

发展农村“二手市场”,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加大城乡二手家电的流转,刺激高收入人群家电消费升级换代,满足低收入人群的需求;二是增加农村农机具的流转次数。农机具作为投资额度较大、使用周期较长的耐用品,有必要通过建立农机二手市场,促进二手农机具的流转,提高农机利用率。随着农村农机和城乡家电存量的增加,发展农村二手市场对扩大消费、改善民生、保护环境意义重大。

总之,构建农村流通体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但由于农村经济较落后、农民支付能力较低、农村流通设施外部性较强等原因,单纯依靠市场无法有效构建农村流通体系,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财政扶持补贴力度,在市场与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构建新型的农村流通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尔烈.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36,(12):11-13.

[2]祁春节,蔡荣.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演进回顾及思考[J].经济纵横,2008,(10):45-48.

[3]李圣军.“农超对接”:农产品进城新模式[J].农村经营管理,2009,(8):10-11

[4]李圣军.我国城乡市场价格传递机制的实证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6):46-50.

The Construction Model of Rural Distribution System in New Times

Li Shengjun

(Market Study Department, China Commerce Distribution Productivity Improve Center, Beijing 10073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