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不孝有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不孝有三范文1

散步是最简单的长寿之道

俗话说“百炼不如一走”,散步是最稳妥、最省事,也是最容易坚持,且不用花钱的长寿之道。

强腰、补肾、利筋骨。俗话说,人老腿先老。散步第一个好处就是锻炼腰腿,促进下肢的灵活。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腰好自然肾就受益;肾主骨,所以散步还能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

锻炼心脏。走路能增强心血管的机能,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心脏病,降低血压。中医认为,心脏强健了,全身气血畅通,能带动各个脏腑器官良好地运行。 促进肺功能。散步,特别是快走属于有氧运动,能增强肺活量。中医认为,肺主气,肺功能强了,能更好地呼出浊气,吸入清气,让人神清气爽。

促进消化。走起路来,能促进肠蠕动,最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排便通畅。脾胃是后天之本,有了良好的脾胃功能,身体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并且益寿延年。

减轻体重,降低血糖。如今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这跟吃得多、动得少的生活方式有关。有个口号叫“管住嘴,迈开腿”。经常散步对减轻体重、控制血糖增高有很大的好处。

缓解精神紧张,消除疲劳。很多人成天抱怨压力大,没时间锻炼。实际上,走路恰恰是治疗情绪紧张、解除压力的一副“理想解毒剂”。

调节免疫功能。坚持散步的人,平时感冒都很少得。免疫功能得到调节,人自然能长寿。

正确散步讲究多

散步虽然不分性别、年龄,但不等于可以随心所欲乱走。专家称,由于每个人的年龄、体质不同,以及外界环境千变万化,要想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散步也是有一定讲究的。

首先要把握散步的运动量.散步可快可慢,可远可近,通过步速、距离都可以进行调节。最快的是疾步快走,和小跑差不多,步速可在5公里/小时左右,这种步速仅适合年轻人。老年人一般步幅在50~ 60厘米,步速在1.5~1.8公里/小时比较合适,即每分钟走25~30米。散步时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在状态好的情况下,原先每天走5圈,今天可以多走两罔;原先用15分钟走完全程,今天可以稍微加快速度,用12分钟走完。反之亦然。标准运动量是微微出汗正好,如果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则是运动过量了,必须调整。

其次注意散步姿势二要抬头挺胸,微微收腹收臀,两肩放松,手臂自然下垂,前后摆动、走路时足跟先着地,再过渡到前脚掌。步幅因人而异,个子高、年轻、身体素质好的,可以大步走,反之则步幅减小一如果步速较快,可以加上屈肘摆臂的动作

再次是配合体操等项日,让全身都得到锻炼、散步主要锻炼的是下肢。走了一半距离,肌肉、韧带都热了,这时候找个空地做做操、压压腿,或是利用路边的健身器材活动一下,既能调节心率、运动强度,还能兼顾上肢及全身多个关节的运动 专家建议,散步间歇时做一套传统的广播体操,包括扩胸运动、腹背运动、体转、体侧、跳跃等,然后再接着走路,身体得到的锻炼更全面。

最后,散步也要注意安全一是环境的安全,散步要远离空气污染重的地区和时间段,清晨污染重,应在太阳出来以后再走,最好选操场、树林、小区、河边等人少安静、空气清新的地方,雾霾天就不要出门散步了。是年纪大的要尽量走平路或缓坡,少走台阶和坑坑洼洼的路,以免对关节造成损伤,另外老年人最好有人陪同三是要有安全的装备,可选一双鞋底较软、较厚的旅游鞋或慢跑鞋,鞋底薄走路硌脚,鞋底硬走路会累,太窄的鞋会挤脚,甚至造成运动伤害 四是饭后散步要在吃完饭20分钟后进行,以免血液从胃肠过多地跑到肢体,影响消化和吸收,特别是心血管不好或胃下垂的患者,千万不要吃完饭立刻走

散步避免四大误区

除了要学会散步的技巧,专家还共同呼吁,散步要谨防以下几个误区。

1.盲目效仿他人。例如,倒着走对于加强腰背肌群力量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适合所有人,有的老人跟风,或者不顾环境是否安全,不仅有摔倒的可能,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有的学人家使劲摆动双臂,以为能加大运动量,可这种姿势只适合步速快的人,否则会使得上肢很累。其实,走得慢,手臂前后自然摆动最好,没必要刻意增加动作。如果想锻炼得更全面,中间做套操效果更好。

2.散步必须找整块时间。上班族可以见缝插针地利用一切间歇来散步,上下班是最好的步行机会。建议步行路程在40分钟以下的都可以走路上下班,这样全天的运动量就足够了。路远的,距离目的地两三站地时可提前下车步行过去,算是创造散步的机会。另外,上班期间也可以在走廊里走动,午休时间可绕着写字楼或到楼下绿地散步。

3.用跑步机代替户外散步。有的人说天气不好我就不出去了,在跑步机上走走。但这只适合年轻、体力好的人,不适合老年人,因为走路时人可以自行调节速度,累了自然慢下来,但走跑步机必须跟上机器的节奏,一旦体力不支,很容易发生意外。

不孝有三范文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因此,学校应把校本教研作为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合理设置机构、科学选取主题、优化教研过程,以校本教研为活动载体,助推学校发展。

一、合理设置教研机构

为了扎实有效地组织校本教研活动,学校应成立年级学科教研组和学科中心教研组,两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前者是指由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组成的教研组,由教导处领导,侧重于常规教学的监控与指导,落实备、教、辅、改、考要求,指导专任教师做好常规教学工作。

后者是指由同学科教师组成的教研组,由教科室领导,主要职责是通过专题研讨活动指导教师开展校本教育科研。可分语文、数学、综合中心教研组,各组每月开展一次活动。中心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主要实施机构。

二、科学选取研究主题

没有热情,就没有动力。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仅靠学校制度是不够的,无法调动教师参与的主动性。通过走“问题校本化、问题专题化”之路,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1.问题校本化

校本教研选择什么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这是开展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仅由学校决定,问题的选择没有教师参与,那他们只能盲从,被动地开展教研,教师研究的热情和效果可想而知。

问题校本化由此而起。首先,全员收集问题。每学年初,全体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提出自己最棘手的问题,并简要阐述产生问题的经过,教科室以提案的形式征集,同时教科室也结合课改动态提供一些热点问题。其次,以学科中心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确定学科教师共同关注的若干问题。最后,教科室整理出“校本课题指南”,为问题专题化奠定基础。

2.问题专题化

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如何成为校本研讨的主题,问题专题化是桥梁。每位教师(或者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为一组)从“指南”上选择合适的问题作为自己实验研究课题,在此基础上学习相关理论,制定课题实验计划。教科室精选学科共性问题,作为学科中心教研组每月的活动主题,由组长拟定每月的活动方案。

问题即课题,把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教学问题与课题实验、学科中心教研组专题研讨活动统一起来,教师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参与教育科研,同时中心组又为其提供观摩、交流、展示的机会。这样就能有效预防教育科研与实际教学两张皮现象,让教师主动参与专题研讨活动。

三、切实优化教研过程

学科中心教研组专题研讨活动是校本教研的重中之重,直接影响着参与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要切实优化教研过程,认真开展以下流程:理论学习——观摩研讨——说课议课一专题讲座——反思学习。

1.理论学习

每月活动前,由中心组组长制定下发详细的活动方案,教科室选编下发本次研究专题相关资料,让教师明确活动目的和要求,引导大家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夯实理论根基,在讲课、听课、研讨、反思时有的放矢,解决教师“无效学习”“低效学习”问题。

2.全程听课

观摩课堂教学是校本教研中的重要环节。在活动中,教课者因为经历了“磨课”过程,受益最多成长最快,但其他教师大多只听了最后一次公开课,对教学的理解远不如教课者,没有获得足够价值的体验和领悟。为了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应实施“全程参与磨课,共同感悟提高”。

(1)中心教研组结合研究主题,安排2~3位教师讲课(其中必有一位骨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展示,为研讨活动提供素材。每一次试教、分析、修改设计,同年级同学科教研组的教师都要参与,形成“一人执教、共同磨课”的浓郁氛围。

(2)为保证听课效果,听课前,中心组组长给每位听课者一张评价表,让听课教师结合研究专题,带着问题听课,并把切身感受即时写在评价表上。听完课后,学科年级教研组长将本组教师的听课意见收集起来,整理出本组的“观课札记”。

3.互动交流

观摩课结束,学科中心组教师开展议课活动。首先是教课者“说课”。围绕本次研讨主题来“说”:要解决什么问题?从哪些教学环节体现?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有什么遗憾或需要改进的?这样的“说课”才能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

接下来是议课。事先指定1~2位骨干教师围绕研究专题做主评,再由各学科年级教研组长交流“观课札记”,期间,执教教师也要参与互动,围绕某个问题深入探讨。这样的互动交流已不再是常规课堂教学的评价,它具有专题性.体现学术性,是问题的解惑,是认识的升华,是反思的源泉。

4.专题讲座

每次教研活动,提前邀请学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市县名师或是县教研员,结合研讨主题准备讲座或学术报告。他们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力量,有着丰厚的专业理论素养,经常深入教学一线,能站在新课改的理论前沿,着眼课堂教学实际,对教师们感兴趣的和困惑的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引领大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5.反思提高

不孝有三范文3

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有一天,主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老主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解析]

故事中的主持犯了一个常识性管理错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由于主持没有提前公布工作标准造成的。如果小和尚进入寺院的当天就明白撞钟的标准和重要性,我想他也不会因怠工而被撤职。工作标准是员工的行为指南和考核依据。缺乏工作标准,往往导致员工的努力方向与学校整体发展方向不统一,造成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因为缺乏参照物,时间久了员工容易形成自满情绪,导致工作懈怠。制定工作标准尽量做到简单明了,要与考核联系起来,注意可操作性。

塑造一个竞争性环境

一家森林公园曾养殖几百只梅花鹿,尽管环境幽静,水草丰美,又没有天敌,而几年以后,鹿群非但没有发展,反而病的病,死的死,竟然出现了负增长。后来他们买回几只狼放置在公园里,在狼的追赶捕食下,鹿群只得紧张地奔跑以逃命。这样一来,除了那些老弱病残者被狼捕食外,其它鹿的体质日益增强,数量也迅速地增长着。

[解析]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天生有种惰性,没有竞争就会固步自封,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竞争对手就是追赶梅花鹿的狼,时刻让梅花鹿清楚狼的位置和同伴的位置。跑在前面的梅花鹿可以得到更好的食物,跑在最后的梅花鹿就成了狼的食物。学校也应按照市场规则,给予跑在前头的“头鹿”教师以丰厚的奖励。

构建一个全面性体制

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喝一桶粥,显然粥每天都不够。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不孝有三范文4

一、指导“有效听”是前提

任何一门语言学习都是从听开始的,英语也不例外。因为人们只有听清楚了语言,才能正确输入语言信息,才能为语言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英语朗读教学中,学生只有“听”仔细了,才能读得准,读得好。现在,很多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会利用多媒体或者自己的范读来让学生听,但是效果却不明显,很多学生在听后开始朗读模仿时却大不相同。纠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学会“听”。因此,教会学生听是有效英语朗读教学的基础,只有抓好了“听”,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读。

1.引导学生养成“静心听”的习惯。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天生好动,自我控制能力特别差。在英语课堂上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很多小学生一听到教师播放英语朗读或者教师范读便会跟着读起来。这样的效果实质上很差,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听清楚就开始读,就不能掌握其朗读的重点和表现形式。因此,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静心听”很重要。例如,在教学牛津版小学英语3A Unit1 A这一部分内容,在教学时,我就先让学生静心地听录音,并且在听的时候注意其字母的发音,这样,学生在听的时候就听出了“A/ei/”这个字母时,在读的时候经常会误读成/e / 。这样,学生的听就是有效的。

2.指导学生形成“善于听”的能力。现在,一些教师在小学英语朗读课的教学中,总是不停地强调学生要认真听,要仔细听,而学生在课堂上却很少做到。纠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听的方法,这样,学生自然不知道应该如何让听更有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形成“善于听”的习惯,如,让学生明白第一次听要想办法去听懂,而第二次听则要想办法听出别人朗读时的语音、语调,这样,学生的每一次听才不是盲目的,而是具有目的性的,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形成“善于听”的能力。例如,“What’s your name”这个句型,第一次听要求学生要听出其意思,第二次听则要听出读的语调和节奏,从而为有效地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快乐读”是关键

现在,一些教师在小学英语朗读课的教学中,存在一味地让学生进行齐读,指名读,个别读等形式。由于学生读的形式单一,因此,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就会对英语朗读失去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内驱力,因此,在小学英语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快乐读”,这是有效英语朗读教学的关键。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1.赛读。小学生的好胜心特别强,因此,在小学英语朗读课中,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男女生竞赛读,小组竞赛读的方式。

2.小老师领读。小学生的表现欲望特别强,特别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挥这一特点,在课堂上让英语语音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带领大家进行朗读,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要避免只让几名学生进行领读,而是要让大部分同学都体验到成功。

3.分角色读。分角色读具有重要的趣味性,在小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描写人物对话的课文,这一些课文特别适合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能够让他们掌握英语语言的特点,从而让朗读更有效。

4.表演读。小学生天真浪漫,他们的模仿性特别强,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小学英语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情境性强的课文进行表演读,让学生在表演读的过程中与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对话。实践证明,表演读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感能力。

三、组织“趣味练”是保障

英语朗读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有效训练的过程,而小学生又具有天真活泼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趣味练”,以此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不孝有三范文5

《火烧连营》主要讲了在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刘备因为东吴杀死了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心生悲愤,于是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进攻东吴。但由于扎营不当和气候问题,被东吴的军师陆逊用火攻,导致蜀国的军队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

读了《火烧连营》,我深有感触,不禁为刘备感到惋惜。七十五万大军,为了一口没争到的气而命丧黄泉,多悲惨啊!本来,蜀国粮食充足、兵多将广、实力强大,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猛将,完全有能力统一天下。但由于刘皇叔的冲动,让怒气冲昏了头,不听手下的劝告,气冲冲地去攻打东吴,结果把更多兄弟的性命都赔了上去。征战沙场多年的刘皇叔居然被一介书生打败,而且输得那么惨,这对刘皇叔来说是多大的耻辱啊!自从那一仗后,蜀国便因小失大,不但没能报到仇,而且开始走向下坡路,成了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多可惜啊!刘皇叔的冲动导致了他的蜀国败北!

读了《火烧连营》,我又不禁想到了自己,自己不也有过因小失大的事情吗?

记得小时候,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李力。有一天,下课后,我和李力各自拿出了自己制作的小木船来玩。在玩的时候,李力不小心撞了我一下,我手中的小木船立刻飞了出去,裂开两半。我顿时火冒三丈,不听李力的解释,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摔在地上,变成两半。李力看后,愤怒地对我说:“我以后没你这个朋友!”说完便跑出了教室。我也怒气冲冲地走了。打那以后,我们便没有再说过话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十分后悔,后悔自己当初冲动用事,因小失大;后悔自己因为一个小木船而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后悔自己因为一次吵闹而失去了一段珍贵的友谊。

读了《火烧连营》,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不要因小失大,冲动用事,要能屈能伸,否则,你将失去更多更多。

不孝有三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77-01

掌握数学概念是开展数学思维的基础,学好数学概念才能正确进行判断、分析、推理、运算,有效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表达语言高度精练。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还有很多老师采用“展示概念―讲解概念―理解概念―巩固概念”的固定模式进行概念教学,方式死板单调,缺乏生机和活力,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数学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教学,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点出发,在概念引出、形成、巩固、深化阶段,将静态的概念教学动态化,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增强对概念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一、在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

有效的课堂引入能够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往往直接呈现概念,教学缺乏趣味性,学生被动地听讲,学习缺乏积极性,效果不好。对此,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选择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数学概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

例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课时,首先向学生出示一张座位号为“8排8号”的电影票,让学生说一说这张电影票中的“8排”和“8号”表示什么意思,并让学生讨论“电影院中的位置为什么要用几排几号来表示”。电影院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场景,他们会说出这样表示能够让观众很快地在电影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接着出示电影院的座位图,让学生找一找“8排8号”的座位。然后,再把电影院中的座位用一个个点来表示,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雏形。此时,教师再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

案例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概念,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个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的概念学习就能以生活经验为依托。

二、在活动探究中形成概念

很多老师在概念形成阶段,往往是让学生以死记硬背来代替对概念的理解,造成学生知道概念而不会使用概念,违背了教学的初衷。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概念,建构知识。

1.通过数学活动形成概念。数学新课标提出“做数学”的观点,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来说,“做数学”尤其有效。教师通过创设活动平台,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在“做数学”的活动过程中,感知概念,理解概念,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点到直线的距离”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概念,把学生带到室外场地进行跳远比赛。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使出全力,以期跳得更远。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记录一个同学的跳远成绩时,应该怎样测量?有的学生说,量出跳板与落脚点之间的距离即可。教师又问:跳板是一条直线,那应该量落脚点到跳板上的哪一点的距离呢?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的概念。

2.在数学探究中形成概念。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一课时,让学生任意作一个ABC,然后任选三角形的两条边如AB和AC,找到两边上的中点,分别标记为D和E,最后连接线段ED。接着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线段ED的长度有什么特殊性吗?它和BC间可以建立怎样的联系?学生在观察、思考后一致认为ED=BC。随后让学生试着论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建立模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猜想并证明猜想。接下来还可进一步将教学例题作适当延伸变化,通过加入其他已学知识和加深难度等,引导学生从多视角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在变式比较中巩固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所学的知识如果不及时进行复习巩固就会遗忘,因此巩固概念是教学的必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应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来让学生牢固掌握概念;通过变式训练来深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与无理数”时,出示与、π与3.14159、与3.030030003…等,让学生在变式比较中,正确认识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排除可能出现的错误认识。此外,还可以通过对相似概念的举例比较,让学生辨别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差异,减少误入“陷阱”的可能,获得对概念的清晰认识。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