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氢钠受热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碳酸氢钠受热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范文1

课前练习:

金属钠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的最终产物是()

A.Na2OB.NaOHC.Na2CO3D.Na2O2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新课引入]

钠的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在自界没有游离态的金属钠存在,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知道,它在空气中经过了复杂的反应,但最终产物是碳酸钠,我们在初中也学过碳酸钠的一些的性质,现在大家一起回忆一下碳酸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可以与酸及某些盐发生反应),碳酸钠是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除此之外钠的化合物还有哪些?(氢氧化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硫酸钠等),碳酸氢钠是碳酸钠的酸式盐,那么它与碳酸钠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物质的有关性质.

[板书]: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过渡]:我们这节课主要讨论它们的化学性质

由于它们都是碳酸这种弱酸的盐,那么大家想象它们共同的性质是什么呢?是不是都能与某种物质反应生成CO2呢?

[板书]:(1)与酸的反应

[练习]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属于离子反应,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过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酸反应,现在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热稳性上是不是一样,能否根据已有知识来判断,如果它们受热分解,产物可能是什么呢?如何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分别加热碳酸钠碳酸氢钠

[板书](2)热稳定性:

2NaHCO3======Na2CO3+CO2+H2O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的差别可以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板书](3)用途:

Na2CO3:制皂玻璃造纸纺织

NaHCO3:发酵粉灭火器治胃酸过多

巩固练习:

1.如何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的NaHCO3?[指导练习]除杂:(1)除去碳酸钠固体中少量的碳酸氢钠;(2)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钠

2.往碳酸钠溶液加入下列物质,能反应但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A.Ca(OH)2溶液B.Na2O2固体C.盐酸D.Na2O固体

[教学目的]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的主要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别的原因

[教学方法]

对比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实物演示实验仪器

我们过去学过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筒内装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发泡剂的混合液,玻璃瓶里装的硫酸铝的饱和溶液。

把灭火器倒转时,筒内的两种药液相互混和后,发生如下的反应:

A1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大量的二氧化碳跟发泡剂形成泡沫,从喷嘴中喷射出来,覆盖在燃烧物上,使燃烧物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最终是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中,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其实泡沫灭火器是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一种,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包括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及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内充装的是干粉灭火剂。干粉灭火剂在消防中是广泛应用的,如碳酸氢钠干粉、改性钠盐干粉、钾盐干粉、磷酸二氢铵干粉、磷酸氢二铵干粉、磷酸干粉和氨基干粉灭火剂等。干粉灭火剂主要通过在加压气体作用下喷出的粉雾与火焰接触、混合时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灭火:一是靠干粉中的无机盐的挥发性分解物,与燃烧过程中燃料所产生的自由基或活性基团发生化学抑制和副催化作用,使燃烧的链反应中断而灭火;二是靠干粉的粉末落在可燃物表面外,发生化学反应,并在高温作用下形成一层玻璃状覆盖层,从而隔绝氧,进而窒息灭火。另外,还有部分稀释氧和冷却作用。那么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就是利用了它的不稳定性。,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对空气产生稀释作用

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约0.5立方米的气体。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范文2

答:铜绿受热分解能产生CO2,但不适宜实验室制CO2,因反应需要加热,不节约能源,且铜绿价格较贵.人呼吸能产生CO2,但不适宜实验室制CO2,因人呼出的气体不卫生、且收集的气体不纯净.碳酸氢铵受热分解能产生CO2,但不适宜实验室制CO2,生成的气体有两种:NH3、CO2,收集到的CO2不纯净.木炭燃烧也能产生CO2,但不适宜实验室制CO2,原因是难以收集,且气体不纯净.

二、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能否将稀盐酸换为浓盐酸?能否将稀盐酸换为稀硫酸?能否将石灰石(或大理石)换为碳酸钠?

答:不能将稀盐酸换为浓盐酸,浓盐酸有挥发性,产生的CO2气体中混有HCl气体.不能将稀盐酸换为稀硫酸,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CaCO3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也不能将石灰石(或大理石)换为碳酸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速率过快,来不及收集.

三、实验室制取CO2使用什么发生装置?怎样检查这些装置的气密性? 能否在反应发生过程中加液体,能否控制反应的速率?

答: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属于固体 + 液体不加热制取气体这一

类型,因而采用H2O2与MnO2制氧气的发生装置.装置图如图1所示.

装置的气密性检查:A装置先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导管的另一端连接后通入至水中,用手捂住锥形瓶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则气密性良好.B、D气密性检查相同,在导管一端接上胶皮管,用止水夹夹紧,然后向长颈漏斗中加水,形成液封,继续加水,若漏斗内水面不下降,则气密性良好.C装置气密性检查略.

比较固-液制CO2气体四种发生装置能否加液体与能否控制反应的速率情况,见表1.

四、怎样检验生成的气体是CO2?如何验满?

答: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为CO2(初中阶段).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若木条熄灭,则CO2已满.

五、现有烧杯、破试管(底部有孔),大理石、稀盐酸、铜丝、弹簧夹、带导管的橡皮塞.你能设计一个控制CO2发生与停止的装置吗?

答:将铜丝绕成网状,放到试管底部,把块状

大理石放在铜丝上,再把带导管的橡皮塞装在

试管上,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稀盐酸,将试管放

入烧杯内,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则能产生CO2 ,

如将试管从烧杯中取出,则反应停止.如图2所示.

六、实验室制CO2时,怎样检验发生装置中导出的气体有CO2、HCl 、H20(气)?如果有HCl气体,为什么不能用NaOH溶液来吸收HCl气体?

答:由于气体通入溶液时会带出水分,对发生装置导出的气体有无H20(气)造成干扰,因此,发生装置中导出的气体要先检验H20(气),检验顺序如下:先将发生装置导出的气体通入无水硫酸铜中,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再将导出的气体通入AgNO3溶液中,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含HCl气体;最后将导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若变浑浊,则含CO2.

不能用NaOH溶液来吸收HCl气体,因为NaOH不但能吸收HCl气体,也能与CO2反应,结果就不能收集到CO2.

七、实验室制CO2时,怎样才能得到纯净干燥的CO2?

答:实验室制CO2时,从发生装置导出的气体有:CO2、HCl 、H2O(气),先将气体通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HCl气体,再将气体通入浓硫酸(干燥CO2气体或吸收水分).这样就能得到纯净干燥的CO2 .如图3所示.

注意:装置接口连接时,要长导管进,短导管出.装置接口连接顺序为:

a c b e d f.

八、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实验完毕后,瓶内溶液的成分是什么?你选择什么试剂?请你通过实验探究.

答: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了CaCl2 ,如盐酸量不足,则瓶内溶液溶质是CaCl2 ;如盐酸过量,则瓶内溶液溶质是CaCl2 和HCl.

溶液成分探究方法见表2.

九、(1)实验室制取时,若反应物之一是浓盐酸,把制得的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答:石灰水不变浑浊.因为浓盐酸有挥发性,使制得的CO2气体中混有较多的HCl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HCl溶于水形成盐酸,碳酸钙在盐酸中不能存在:

CO2 + Ca(OH)2= CaCO3+ H2O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所以石灰水不变浑浊.

(2) 如果想避免该现象的发生,可采取什么措施?

[TP

.tif>,BP#][TS(][HT5”SS][JZ]图4

[TS)]

如图4,先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 ,再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说明:A、B两试管中盛的都是AgNO3溶液,

A中溶液作用是除去HCl气体,B中溶液作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范文3

例1(河北)A~G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A为金属氧化物,E、F为金属单质,且F为紫红色。化学反应②和③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

(1)C的化学式。

(2)②的一个方程式。

(3)③的基本反应类型。

(4)E、F和氢由强到弱金属活动性顺序。

分析由题干可知,F为金属铜。然后我们倒着往回推导:由图可知D为铜盐,E为比铜活泼的一种常见金属,A必为氧化铜,B就是一种常见的酸,比如稀硫酸或稀盐酸,那么C肯定就是水了。至此该题的来龙去脉已经清晰了。

答案(1)H2O

(2)CuSO4+FeFeSO4+Cu

(3)置换反应(4)Fe>H>Cu

例2(黄冈)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略去),其中A为钠盐,X,Y均为黑色粉末,D为红色金属单质,F在常温下为液态,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A含三种元素,则A的俗名是;若A含四种元素,则A的化学式为。

(2)写出BC的化学方程式;指出C的一种用途。

(3)若EF为中和反应,则E的化学式是。

(4)写出上述物质转化过程中属于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由题干可知D为铜;从图的左侧来看,A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由此可知A只能是碳酸盐,也就是说A可能是碳酸钠或者是碳酸氢钠;联想到碳酸盐与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X、Y是黑色粉末,D是金属铜,很自然会想到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从图的下部可以想到是电解水产生氢气,然后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过程。

答案(1)纯碱NaHCO3

(2)CO2+C高温2CO冶炼金属

(3)NaOH(4)2H2O通电2H2+O2

例3(连云港)下图转化关系中(其中部分产物已略去),A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碳酸盐;E是一种蓝色沉淀,受热分解后,得到金属氧化物和水;K是一种白色沉淀。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物质中所含金属阳离子的符号为,物质G的化学式为。

(2)指出下列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③为反应,④为反应。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反应①

反应②

分析由图中“澄清石灰水”和A是碳酸盐可知B为二氧化碳,K为碳酸钙;由题干中“E是蓝色沉淀”和图中“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可知C为硫酸铜,E为氢氧化铜;从图中的“通电”可知D为水,F和G分别是氢气和氧气;结合B、C、D三种产物可知A就是碱式碳酸铜或碳酸铜;图的右边就是氧化铜被还原和铜被氧化的过程了。

答案(1)Cu2+O2

(2)复分解置换

(3)CO2+Ca(OH)2CaCO3+H2O

CuSO4+FeCu+FeSO4

例4(张掖)A,B,C,D,E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C为金属单质,下图是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请回答:

(1)C的化学式为

(2)写出物质E和B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右图转化中产生无色气体E的原因是

分析此题较为简单,A是单质铜,B是氧化铜,X是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C为单质铁,D为硫酸亚铁,E为氢气。

答案(1)Fe

(2)CuO+H2Cu+H2O

(3)氧化铜与过量的硫酸反应生成的X溶液中含有硫酸。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范文4

A. NH3・D2O和HD2O+ B. NH3・HDO和D3O+

C. NH2D・D2O和DH2O+ D. NH2D・HDO和D3O+

2. 关于盐类水解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呈中性的盐一定是强酸强碱生成的盐

B. 含有弱酸根离子的盐的水溶液一定呈碱性

C. 盐溶液的酸碱性主要决定于形成盐的酸和碱的酸碱性相对强弱

D. 室温下,同浓度的NH4Cl和NaCl的pH之和大于14

3. 下列各组离子中,每个离子都能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一组是( )

A. Zn2+、Ag+、HCO3-、Cl-、PO43-、SO42-

B. Fe3+、Br-、Al3+、H+、CO32-、H2PO4-

C. Ag+、SO42-、SiO32-、Fe2+、S2-

D. Fe2+、ClO-、OH-、HS-、Cu2+、HSO3-

4. 把NaHCO3作为发酵粉使用时,往往加入少量的明矾,这是因为( )

A. 明矾起催化作用

B. 硫酸铝钾比碳酸氢钠更易分解

C. 明矾受热分解放出气体

D. 铝盐在水中能起到酸的作用

5. 为了除去MgCl2酸性溶液中的Fe3+,可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这种试剂是( )

A. NH3 ・H2O B. NaOH C. Na2CO3 D. MgCO3

6. 将下列0.01 mol・L-1的酸溶液各10 mL与相对的同浓度同体积的碱溶液混合得溶液C,C溶液的pH由大到小的顺序正确的是( )

[\&a\&b\&c\&d\&酸\&硫酸\&盐酸\&盐酸\&盐酸\&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钡\&氨水\&]

A. b>c>d>a B. c>b>d>a

C. b>c>a>d D. c>b>a>d

7. 常温下,下列离子浓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pH=2的盐酸与pH=12氨水等体积混合: c(NH4+)=c(Cl-)>c(H+)=c(OH-)

B. 0.2 mol・L-1的CH3COONa溶液与0.1 mol・L-1的HCl等体积混合:c(Na+)>c(Cl-)>c(CH3COO-)>c(H+)>c(OH-)

C. 0.1mol・L-1的HCN和0.1mol・L-1的NaCN等体积混合:c(HCN)+c(CN-)+c(OH-)=c(Na+)+c(H+)

D.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c(NH4+)由大到小的顺序:NH4Al(SO4)2>NH4Cl>CH3COONH4>NH3 ・H2O

8. 阅读下列信息,回答问题:

①明矾和FeCl3可作净水剂 ②为保存FeCl3溶液,要在溶液中加少量盐酸 ③实验室配制AlCl3溶液时,应先把它溶在盐酸中,而后加水稀释 ④NH4Cl与ZnCl2溶液可作焊接中的除锈剂 ⑤实验室盛放Na2CO3、Na2SiO3等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橡皮塞,而不能用玻璃塞 ⑥用NaHCO3与Al2(SO4)3两种溶液可作泡沫灭火剂 ⑦在NH4Cl溶液中加入金属镁会产生氢气 ⑧长期使用硫铵,土壤酸性增强;草木灰与铵态氮肥不能混合施用 ⑨比较NH4Cl和Na2S等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或某些盐溶液的酸碱性

(1)与盐类水解有关的是(填序号) ;

(2)写出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⑥ ,⑦ ;

(3)NH4Cl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 ;

(4)Na2S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 。

9. 为了探究盐类水解的深层原理,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利用碳酸钠溶液进行探究。

(1)配制100 mL 0.1 mol・L-1碳酸钠溶液:在托盘天平的两个托盘中各放一张等质量的干净的纸,然后称取 g碳酸钠晶体,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待碳酸钠晶体全部溶解并冷却后,将烧杯中的溶液用玻璃棒引流转移到 (仪器名称及规格)中,并用蒸馏水洗涤 ,将洗涤液转移其中,然后再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处,改用胶头滴管定容即得100 mL 0.1 mol・L-1的碳酸钠溶液。

(2)在锥形瓶中加入20 mL上述配制的碳酸钠溶液,然后加入酚酞试剂,此时可观察到溶液呈;在25 mL的酸式滴定管中加入10 mL 1 mol・L-1的氯化钙溶液进行滴定操作。锥形瓶中除溶液红色褪去的现象外,还有: 。

(3)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叙述上述实验中碳酸钠溶液显红色,加氯化钙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 。

10. 某溶液中可能含有下列物质中的两种(物质的量浓度都为0.1 mol・L-1):HCl、NaOH、NaH2PO4、Na3PO4、H3PO4和Na2HPO4。已知:0.1 mol・L-1的NaH2PO4和Na2HPO4的pH分别约为4和9.5。

(1)这六种物质两两间可能形成 种互相不发生反应的组合。

(2)取(1)中某种组合溶液,滴入甲基红指示剂后为黄色(pH=6.2),则此组合是 和 的组合液。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范文5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化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三、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四、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 1、氯化钠 (NaCl) : 食盐 2、碳酸钠(Na2CO3) : 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9、硫酸铜晶体(CuSO4 .5H2O):蓝矾,胆矾 10、甲烷 (CH4):沼气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四、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五、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六、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 、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7、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2SO4;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Cl,剩下的是稀HNO3 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19、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

七、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u):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 加 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 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八、化学之最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2 。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原子 。 7、PH=0时,酸性,碱性最弱 。 PH=14时,碱性 ,酸性最弱 。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N,K,P三种元素,肥效的氮肥是 尿素 。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 金刚石 。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 中国 。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 。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氮气 。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氮 。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 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九、有关不同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 碳原子排列不同。 2、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 含碳量不同。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 分子构成不同。 (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水和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4、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5、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6、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范文6

考点一 考查计量仪器的特点和使用

“了解常见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是《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高考中对定量实验涉及的计量仪器的考查主要包括托盘天平、量筒、容量瓶、滴定管、温度计和pH试纸等,从考查的要求看,主要是识记层次,考查学生对常见计量仪器的结构、用途、读数和使用方法的认识.

例1 填空:(1)如图1Ⅰ表示10mL量筒中液面的位置,A与B,B与C刻度间相差1 mL, 如果刻度A为4,量简中液体的体积是mL.

(2)图Ⅱ表示50 mL滴定管中液画的位置,如果液面处的读数是a,则滴定管中液体的体积(填代号).

(A)是a mL (B) 是(50-a)mL

(C)一定大于a mL(D) 一定大于(50-a)mL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量筒和滴定管的结构特点、分度值及读数方法.图I量筒中最小刻度即分度值为0.2 mL,刻度A为4,即B刻度为3,读出3.2 mL.图Ⅱ中滴定管为50 mL规格,液面以下有刻度部分体积是(50-a)mL,再加上无刻度部分其体积大于(50-a) mL.

答案:(1)3.2 (2)(D)

例2 Ⅰ.下面a~e是中学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几种定量仪器:a.量筒b.容量瓶c.滴定管d.托盘天平e.温度计

(1)其中标出仪器使用温度的是(填编号).

(2)实验时用来精确量取液体体积的是(填编号).

(3)使用前要检查仪器是否漏液的是(填编号).

(4)由于操作错误,使得到的数据比正确数据偏小的是(填编号).

(A) 中和滴定达终点时俯视滴定管内液面的读数

(B) 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俯视液面定容所得溶液的浓度

(5)称取10.5 g固体样品(1 g以下使用游码)时,将样品放在了天平的右盘,则所称样品的实际质量为g.

Ⅱ.玻璃棒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其作用是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时引流.下列有关实验过程中,肯定不需要使用玻璃棒进行操作的是(可以多选).

(A) 用pH试纸测定Na2CO3溶液的pH

(B) 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剩余固体中提取KCl

(C) 实验室用新制的FeSO4溶液和预处理过的NaOH溶液制备Fe(OH)2白色沉淀

(D)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氯化钠溶液

(E) 取某溶液做焰色反应实验,说明该溶液中含有钠元素

(F) 用适量的蔗糖、浓硫酸和水在小烧杯中进行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

(G) 促使过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析出晶体

(H) 用倾析法进行分离、洗涤颗粒较大的沉淀

解析:Ⅰ.所有测量体积的仪器如量筒、容量瓶、滴定管等都标出使用温度;量筒是粗略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容量瓶是定容仪器,滴定管是精确量取液体体积的仪器;容量瓶和滴定管在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4)(A)中操作导致结果偏小,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B)中操作导致所配制溶液的体积偏小,根据c=n V 可知溶液浓度偏大.(5)从题给信息可知砝码质量为10.0 g,游码质量为0.5 g.托盘天平使用时称量物体应放在左盘,砝码应放在右盘:m(物)=m(游码)+m(砝码).若称量的样品与砝码位置颠倒,则m(物)+m(游码)=m(砝码),m(物)=m(砝码)-m(游码)=10.0 g-0.5 g=9.5 g.Ⅱ. (C)实验室用新制的FeSO4溶液和预处理过的NaOH溶液制备Fe(OH)2白色沉淀,只需要胶头滴管和试管,不用玻璃棒;(E)取某溶液做焰色反应实验,说明该溶液中含有钠元素,需要铂丝和酒精灯,无需玻璃棒.

答案: Ⅰ. (1)abc (2)c (3)bc (4)A (5)9.5Ⅱ.(C)(E)

考点二 考查定量实验的基本操作

“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也是《考试大纲》中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现行高中教材中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酸碱中和滴定等基本定量实验的完成,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将来参加社会实践或进一步学习打下必要的良好基础,这也是构成人才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

例3 为了确定乙醇分子的结构简式是CH3OCH3还是CH3CH2OH,实验室利用图2的实验装置,测定乙醇与钠反应(ΔH

①指出实验装置的错误.

②若实验中用含有少量水的乙醇代替相同质量的无水乙醇,相同条件下,测得氢气的体积将(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③请指出能使实验安全、顺利进行的关键实验步骤(至少指出两个关键步骤)

.

解析:本实验是将气体的体积转化为水的体积以便于量取,按图示无法达到这一目的,广口瓶中的进气导管不应插入水中,排水导管应插入广口瓶底部.当用含少量水的乙醇时,水也要与钠反应放出氢气,使产生氢气的体积变大.本实验关键在于测定气体体积,操作中应注意检查装置气密性、加入稍过量的钠、从漏斗中缓慢加入无水乙醇.

答案:①广口瓶中导管不应插入水中,排水导管应插入广口瓶底部 ②偏大③检查装置气密性、加入稍过量的钠、从漏斗中缓慢加入无水乙醇等

考点三 考查实验分析与设计方法

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中对考生设计简单实验能力的考查赋予较多的关注,其中就包括对定量实验的设计的考查,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题给实验情境中适当迁移,准确把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运用到某些类似的定量实验中去,解决一些原理和操作较简单的定量问题.它充分体现了“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命题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混合物组分的测定是近年高考对定量实验设计的主要考查内容,从其设计方法上看主要包括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

1.重量分析法

重量分析法就是根据可测量物的重量来确定被测物质组分含量的方法,一般是先使被测组分从试样中分离出来,转化为一定的称量形式,然后用称量的方法测定该成分的含量.根据被测成分与试样中其它成分分离的不同途径,通常应用的重量分析法又分为沉淀法、气化法等.

(1)沉淀法就是利用沉淀反应使被测成分生成溶解度很小的沉淀,将沉淀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的后成为组成一定的物质,然后称其重量,再计算被测成的含量,这是重量分析的主要方式.

例4 某纯碱试样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杂质,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确定纯碱的的质量分数.

解析:此题可以根据Na2CO3和NaCl的性质差异,即CO2-3和Cl-的不同特性,利用沉淀法设计为:首先将a g试样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再向试样的溶液中滴加0.1 mol/L的CaCl2(或BaCl2)溶液,直至不再产生沉淀时为止;过滤、洗涤、干燥并称量所得沉淀物的质量为b g;最终计算出纯碱的质量分数为:

106b 100a×100%

.同理向试样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和硝酸银盐溶液也可.

答案:首先将ag试样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再向试样的溶液中滴加0.1 mol/L的CaCl2(或BaCl2)溶液,直至不再产生沉淀时为止;过滤、洗涤、干燥并称量所得沉淀物的质量为b g;最终计算出纯碱的质量分数为:

106b 100a×100%.

(2)气化法是用加热或其它化学方法使试样中被测成分转化为气体逸出,然后根据气体逸出前后的试样重量之差来计算被测成的含量.如“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的测定”设计原理中就是利用了气化法.

例5 为测定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设含杂质碳酸氢钠),某学生设计了如图3实验方案,下列对实验方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称量所需要的仪器是托盘天平

(B) 样品放在蒸发皿中灼烧

(C)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0.76

(D) 如果灼烧后的样品放在空气中冷却,会造成实验结果偏大

解析:托盘天平不可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灼烧应放在坩埚中,而不是蒸发皿中;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求出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0.892;灼烧后的样品放在空气中冷却,碳酸钠吸水,会造成实验结果偏大.答案:(D)

2.滴定分析法

滴定分析法是传统化学分析法中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是将一种已知其准确浓度的试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通过指示剂的变化判断反应完全时,根据所用试剂的浓度和体积求得被测组分的含量.滴定分析法要求发生的反应要完全、反应速率要快、反应要等当量进行、要选择恰当的指示剂.根据反应类型不同可以分为酸碱中和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络合滴定;根据滴定的方式又可分为直接滴定法、返滴定法、置换滴定法和间接滴定法等.中学化学主要介绍的是酸碱的直接中和滴定.

例6 某样品是由碳酸钠和氯化钠组成的固体混合物,现欲测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某同学称取10.00 g样品,配成1000 mL溶液,用(填仪器名称)量取25.00 mL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加入甲基橙作指示剂,用0.1500 mol/L的标准盐酸溶液滴定至终点,平行测定三次,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如表1,则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 .

表1

实验编号 待测液体积/mL [ZB(][BHDG2,KW]标准液体积/mL

滴定前读数 终点时读数

1 25.00 0.00 30.06

2 25.00 0.20 33.80

3 25.00 1.40 31.34

解析:实验1、2、3消耗标准液体积分别为30.06 mL、33.80 mL、31.34 mL,实验1、3数据接近,而实验2数据偏离较大,属于一个实验“误差”数据,应予舍去.故消耗标准液体积为:V=(30.06 mL+31.34 mL

-1.4 mL)/2=30.00 mL.由Na2CO3~2HCl可得:

ω(Na2CO3)=

0.1500 mol/L×30.00×13-3 L×106 g/mol

2×(10.00 g×25.00×10-3)×100%=

95.40%.

答案:碱式滴定管 95.40%.

例7 实验室常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备Cl2(发生装置如图4所示).

(1)制备实验开始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接下来的操作依次是(填序号).

(A) 往烧瓶中加入MnO2粉末 (B) 加热

(C) 往烧瓶中加入浓盐酸

(2)制备反应会因盐酸浓度下降而停止.为测定反应残余液中盐酸的浓度,探究小组同学提出下列实验方案:

甲方案:与足量AgNO3溶液反应,称量生成的AgCl质量.

乙方案:采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

丙方案:与已知量CaCO3(过量)反应,称量剩余的CaCO3质量.

丁方案:与足量Zn反应,测量生成的H2体积.继而进行下列判断和实验:

①判断甲方案不可行, 理由是.

②进行乙方案实验:准确量取残余清液稀释一定倍数后作为试样.

a.量取试样20.00 mL,用0.100 0 mol•L-1 NaOH标准溶液滴定,消耗22.00 mL,该次滴定测得试样中盐酸浓度为mol•L-1

b.平行滴定后获得实验结果.

③判断丙方案的实验结果(填“偏大”“偏小”或“准确”).

[已知:Ksp(CaCO3)=2.8×10-9、Ksp(MnCO3)=2.3×10-11]

④进行丁方案实验:装置如图5所示(夹持器具已略去).

(i)使Y形管中的残余清液与锌粒反应的正确操作是将转移到中.

(ii)反应完毕,每间隔1分钟读取气体体积,气体体积逐次减小,直至不变.气体体积逐次减小的原因是(排除仪器和实验操作的影响因素).

解析:(1)注意加药品时先加入固体MnO2,再通过分液漏斗加入浓盐酸,最后才能加热.(2)①根据反应的离子方程式:MnO2+4H++2Cl-

〖FY(=〗 〖FY)〗Mn2++Cl2+2H2O,可以看出反应残余液中c(Cl-)>c(H+),用甲方案测得的是c(Cl-),而不是c(H+).②根据c(盐酸)×V(盐酸)=c(氢氧化钠)×V(氢氧化钠),c(盐酸)=c(氢氧化钠)×V(氢氧化钠)/V(盐酸)=22.00 mL×0.100 0 mol•L-1/20.00 mL=0.110 0 mol•L-1.③由于Ksp(MnCO3)M(CaCO3),故最终剩余的固体质量增加,导致测得的c(H+)偏小.④Zn与盐酸反应放热,因此,冷却后气体的体积将缩小.

答案:(1)ACB(按顺序号写出三项) (2)①残余清液中,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