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萨智力测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门萨智力测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门萨智力测试

门萨智力测试范文1

他目前的精力主要放在正安堂和自媒体节目《东吴相对论》上,江苏卫视里有不少梁冬的朋友,《最强大脑》节目制片人王刚直接找到了他家,一番恳谈,梁冬说,我智商一般;王刚说,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脑力节目,你不需要做出很有智商的样子,只需要感受你作为个人在过程中感受到的就行,一切电视节目的本质都是借由一种形式呈现社会的观察―这也正是江苏卫视坚持让梁冬做评委的原因:他们看到梁身上的人文关怀。

坐在那张椅子里录了几期节目,梁冬笑称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智商挺差的”,但节目最初的设计就并非让最聪明的人去点评最聪明的人,只不过有时候观众和节目制作人之间有个误会,“公众想当然觉得选秀节目得找专业的人,既然是脑力节目,那就得找四个科学家;可电视制作人站在媒体角度,真找四个科学家,那可能就没人看了。”梁冬觉得这就是创新的成本,而观众对于几个评委的不认可声音可算来源于此。

他没太关注那些声音,“就是一个体验”,体验的结果大家都透过电视荧幕看到了:了解周玮的故事之后,梁冬痛哭“忏悔”;就“扒鸡大妈”的报笔画数技能到底有没有用,他与魏坤琳又展开了争论……节目中的梁冬显得感情充沛,他解释说,“现场我们是用了一个多小时来录的,最后被剪了几分钟,所以大家会觉得―梁冬的也来得太快了吧?其实我就是业务不熟练。”

这是外因,内因是,这几年他学中医学来了一个“附带品”:同情心。“好大夫非常敏感,一个脉搏的跳动他就能听到很多东西。”一个选手本来有攀岩天赋,因为老婆不喜欢就转而去做了老师,“他说的时候好像觉得没什么,我就悲从中来”;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到这个舞台,那么多灯光打着,那么多人看着,而后晋级失败,“他跟我儿子一样大,我就想如果是我儿子在上面,我会怎么样呢?”又难过半天;还有靠气息辨物的艾晓娃,“她上台的时候我听到后面有观众轻声聊天,开着不经意的玩笑,后来当我把眼睛蒙上、体会一个盲人的感觉,就发现那些不经意的语气会多么刺伤盲人的自尊心。”

这些“感觉”也正是梁冬最看重的东西,对于节目所展示的超强脑力,譬如从五千个魔方中找出一个变化了的色块,梁冬说,“我一点都不care”,因为“这些东西在电脑面前毫无意义,最强的人脑都是用电脑来检验的,你拿个扫描仪立刻就能测出来”。他拿让他痛哭忏悔的周玮举例,“他算得多牛多快和他所受到的命运的捉弄,哪个更值得我们去体会和感受?显然是后者。”他觉得《最强大脑》的意义在于令普通人开始反思,所谓的超级能力到底意义何在。“今天你感慨选手们的超强记忆力,可是当年一个话务员随随便便记几万个号码;现在大家还能把车开回家,估计再过二十年谁能不用导航把车开回家就是特异功能了,会开手动挡就可以参加选手节目了,你把时空设想一下就知道了,那你是要欢呼科技进步生活便捷还是悲哀人类的退化?和现在的状况是一样的。”

梁冬的关注点显然与节目坐镇的科学家魏坤琳有所不同,于是两者的各执一词逐渐成了《最强大脑》的另一卖点,梁冬笑称自己的想法“在理科生的眼里都很二逼”,不过在文科生的眼里,大概理科生也是一种冥顽不化的生物,“科学是以反科学为标准,它注定短命,因为新的科学家总是以否认以前的科学家为使命,对标准抱有怀疑才是科学精神。”梁冬欣赏《最强大脑》的一点,在于它给文科生和理科生一个对话的平台,外人看起来是争执,他觉得底子是信任。

只不过再争论,梁冬的看法是不变的,在电脑的时代,人的价值在于同情心和想象力,而智力如何跟生活得好不好往往与不那么相关的两件事。“我身边那么多有钱人,不见得有我聪明,我也比很多人更不聪明。聪明如果只是靠单一项目的量化就没多大意义了,譬如节目中多次出现的记忆能力、鉴别能力,绝非脑力的全部,只是因为这些方面更容易表达;还有许多脑力不能表达,如果你能控制你的梦,能把负面的情绪向正面的转化,我会觉得你脑力很强,但它们不是脑力科学研究的部分,就容易被人们忽略。”他觉得这是大众传播时代智慧的悲哀,因为智慧不可测量也不可被看见,但如果一档娱乐节目能引发这样的思考,也算得上是一件好事。

一群人的高智商结盟

华灯初上的淮海西路,都是行色匆匆的人,一个艺术创意园区,一场“聪明人”的聚会刚刚才上演。20多位门萨会员从上海及周边的各个城市赶来,为一位从外国回来的会员接风。

杨冰阳也在其中,作为中国内地最早加入门萨的会员、这位门萨前主席是让这个组织以及加入这个组织的那些“令人好奇”的聪明人为人所知的重要人物。

聪明人如何找到聪明人

“前几天在昌平拍大片,正在水里摆pose时,接到短信让我去收来自英国的邮件。打开一看,考过啦,会员编号是54374,接下来只要拿证就可以啦。大陆没有分会,所以我拿的是门萨国际(英)的证件。”2007年5月,杨冰阳在天涯论坛上用炫耀的口吻诏告天下自己正式加入“世界上顶级智商乐部―门萨组织。”

“当时国内只有寥寥几个门萨成员,散落在各地,相互间并无联系,与门萨总部也没有什么往来”。杨冰阳说,为了找到“组织”,她又是打国际长途,又是写邮件,颇费了一番周折。最终,杨冰阳的考试由2004年加入门萨的老会员管延放监考,地点被安排在微软亚洲研究院,那里其实是管延放工作的地方。“我就坐在茶水间里答题,门不断地被打开,不停地有人进来,还有人在一旁说话。”对于这次特殊的考试,杨冰阳至今还记得很清楚。

门萨的全称是“门萨国际高智商组织”,1946年,牛津大学的学生兰斯洛特韦尔以及澳洲律师罗兰贝里尔在火车上相遇,因为彼此的高智商而惺惺相惜,并决定成立一个全球社团,把全世界聪明人聚集到一起。于是门萨成立了,如今,门萨俱乐部拥有10万多名会员,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迄今为止,全世界共有30多个高智商组织。在这些组织中,拥有11万多名成员的门萨只不过是门槛最低、也是会员人数最多的一个。参与考试者需要在在20分钟内完成45道图形逻辑题,错题数不能多于6道。测试分数要达到多少,才够得到门萨的门槛?一般而言,在15的标准差下,智商130是门槛;16的标准差下,132是门槛;24的标准差下,148是门槛。

聪明,永远是一个令中国人血脉贲张的话题,而有一个专门属于聪明人的组织,更让人对这其中的一切充满了好奇。

杨冰阳始终认为,智商145为她带来的苦恼多过快乐,小学一年级,已经认识1700多字的她不得不和其他同学一起从“天、地、人”学起,而面对用“往”字造句的问题、同学们的“往东”、“往西”均被判正确,而她的“向往”却换来了一个红叉。直至今日,“与很多人不在一个频道,不好沟通”仍是她的苦恼之一、而“经常有人会抱着考考你的心态来挑战你”也让她压力不小。但好在她加入了门萨,而与其他门萨的会员在一起则是她难得的欢乐时光,“我们绝对不是惺惺相惜,而是同病相怜”,她说,因为“我们是怀着被视作异类的困扰而相遇的知音”,但“高智商就像个子高一样,是无法改变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杨冰阳这么高调,在淮海西路艺术园区的那次聚会中,林隆显得非常低调,他来自家电销售行业,“平时业绩还行吧,智商高的体现主要是老板在列举一些销售数据时,我比别人理解得快一些而已。”林隆认为,个人的工作能力不仅和智商相关,和情商、团队合作能力、勤奋的联系更密切。“我加入门萨,也不是为了证明我能力有多强,只是想找一个好玩的圈子。”“不是太多人知道我是门萨会员,就算知道了,我也没觉得在大家眼里有什么特别的。”复旦计算机系二年级博士生左青松说,如果说门萨证书有什么不一样,那可能是,平时同学们碰到一些智力问题,会想到来找自己帮忙解答。“大家聚在一起,一般人会做的事,我们都会做。”

其实当初加入门萨,除了找到同类,“找对象”,也是杨冰阳的初衷,“我就想找一个聪明的老公,还要有幽默感,不能讲过时的冷笑话。”如今,她的愿望已经实现,丈夫王鹏也是中国内地高智商圈子中的“神人”。2009年,王鹏曾打破智商界著名的克罗地亚人MislavPredavec某个世界最高智商测试的纪录,测试智商为182.9。凭借成绩,他加入了国际上不少高智商组织,其中最高等级的一个是OlympIQsociety(奥林匹克智力俱乐部),这个组织当时全球会员仅吸纳12人。

认识杨冰阳时,王鹏正在新加坡读书,在那之前,他在燕山大学读材料学,由于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大二时便办了退学手续,去新加坡学会计。“当时在门萨的中文论坛上,看到他在和别人吵架,特别有逻辑。”后来,尚未完成学业的王鹏就专程回国和杨冰阳见面。10天后,两人“闪婚”。王鹏因而再一次辍学。杨冰阳则如愿以偿地找了“全中国智商最高的门萨会员”做丈夫。

智商都高成这样了,难道不是那种应该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贡献的人吗?“活着最重要是让自己高兴,我现在这样就很快乐,如果非要让我朝九晚五地去坐班,或者做一项什么科学研究,我会闷死的。”杨冰阳说,如今,她和王鹏都是自由职业者,除了共同经营杨冰阳的网店,还和朋友在天津开了一家密室逃脱会所,在北京等地也有一些小的投资。

高智商组织的意义

就在上海的门萨会员聚会后不久,同样的聚会也在广州上演,目前已有278位门萨中国成员,其中广东成员占60席,和国内的其他地区一样,都是80后居多。大多从事金融、IT行业,也会有一部分是学生。

陈文锦是其中的活跃分子。1991年出生的他是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中文系的大四学生,智商超过160的他不仅是门萨中国的会员,还自己成立了一个名叫“胜寒”的高智商组织。

他说,发现自己的天分是在初二,源于一次偶然事件。初二下学期,语文老师授课时说了一句“地球是圆的”,他不干了,在座位上指出了老师的常识性错误,老师让他上去为大家解释为何,“圆形是一个平面概念,再者,就算看上去,地球也不是圆形的,而是梨形的。”站在讲台上的他滔滔不绝,解释完了顺便把狭义相对论的一些基本原理也跟同学们做了一些分享,“我原本以为他们都应该能够听懂,结果当我讲完下台的时候,台下鸦雀无声。这种尴尬,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2011年,因为看了《非诚勿扰》里的男嘉宾因为门萨成员的身份好像非常受欢迎,反响很热烈的样子,陈文锦产生了去试试看的想法。

他一个人在网上申请了门萨中国的考试。考试那天,他没有告诉任何的朋友同学,尽管也有焦虑和恐惧,但他最终用自己最擅长的逻辑演绎法说服了自己。

“考试的时候,我问自己能过吗?不可能过不了啊,如果过不了,我就无法解释自己为何这么优秀。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所以肯定能过。”

也正是在门萨广东的聚会中,陈文锦认识了同样是会员的刘海涛,两人还一起制作了中国高智商论坛,而在陈文锦创建的中国高智商俱乐部“胜寒”里,刘海涛兼任理事和主考官。

“胜寒”是陈文锦在成为门萨会员一年后成立的。 “胜寒”二字,取自苏轼《水调歌头》“高处不胜寒”。寓意是众多高智商的会员所组成的俱乐部可以战胜独处时的“寒冷感”。据陈文锦自己介绍,“胜寒”目前拥有143名会员(2014年2月数据),主要分布在沿海的省会城市。在“胜寒”协会的会员当中,有来自清华北大等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成功的商人、企业高管、科研工作者、在国外深造的中国留学生、未成年的中小学生以及懂汉语的外籍会员。组织内实行实名制,会员出生日期从1976年到2008年不等。

陈文锦成立“胜寒”的目的和杨冰阳此前所说要加入门萨的目的相似,“完全出于个人寻找同类的兴趣,我对它没有什么野心。我希望的是,这个特殊的朋友圈子能够越来越大,会员间能够有种向上的力量,彼此促进和提高。以及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公益的事情。”陈文锦说。

除了高智商组织本身的存在,旁观者对于这个组织内部的人如何相处也充满了好奇。曾有一个段子说,别人见面先互相问好,门萨会员见面先互相出题,看谁先难倒谁。

“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门萨其实就是一群好玩的聪明人聚在一起。”陈文锦说,互相考试倒不至于,只是谈论的话题会比较多,能从讨论双簧管到研究紫罗兰的球茎,话题转换的速度也会比较快。当然,这一切也有可能变得很玄乎,毕竟,在这个平均智商超过130的圈子里,“聪明”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平常得不能太平常,甚至不能称为“能力”的能力,因此你遇到的收会费的可能就是“学霸女神”,记账的可能就是一位博士……

“高智商组织最大的意义是会员间的交流,它将同样拥有出众思维能力的两个陌生个体聚集在一起,相识相知,成为朋友。甚至异性会员间,走向了婚姻。这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当然,不排除有一些心理不成熟的人本末倒置,追求一些虚无的智力上的优越感。”陈文锦说,他非常喜欢的一句话来自霍金―People who boast about their IQ are losers。“我把这句话放在了官网,也是为了提醒网友不要放错了重点。虽然在客观上,高智商组织确实能给人以某种光环。”

那些比智商更重要的事

“杨冰阳、王鹏、陈文锦的智商那么高,为什么高考的时候没有考上更好的学校?”这个问题一直是某高智商论坛中的热门帖子,对此,无论是杨冰阳还是陈文锦都说到了一个词―努力。

在杨冰阳碰到的门萨会员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平时成绩在班上拖后腿,但一发力,就考个全校第一,或者考上重点大学。她自己也不用功,但是因为聪明,总能在各种竞赛中取得不错的名次,成绩最好的一次,是初中时全省物理竞赛的第一名。可是中学毕业,她只考上了一所不太出名的大学。而王鹏也是因为严重的偏科导致高考成绩并不出色。

陈文锦的状况也很类似。由于厌学以及青春期叛逆,他本来不想上高中,但父母意见,还是勉强考试,成绩一般进入了一所普通高中。

高一的时候,他上课要么是跟老师顶嘴,要么就是趴着睡觉或者玩其他东西,即便这样期末也能取得还不错的成绩,“喜欢的老师的课程就好好学学,不喜欢的干脆不理”,如此任性之后的结果便是成绩倒数。到了高三最后三个月,他一模的考试成绩连大学都上不了。后来发奋了几个月,勉强考上了一个本科。

杨冰阳自我剖析说,“我们都很懒”,对于一件新鲜事物,聪明人很容易学会,因此不会刻苦用功,也往往没有太大的成就。

如今,杨冰阳和王鹏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很聪明,但我们都会刻意地不去强化这一点”,杨冰阳说自己就是因为小时候被强化的太多所以变得骄傲且浮躁,她不希望同样的问题再在儿子身上发生。

除了会因为天分而放弃努力,聪明人之间还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太容易彼此合作,“两个人有三个意见,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不错,这到底该听谁的?”杨冰阳说,在门萨中国不断壮大的过程中,这样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再加上门萨总部的管理问题,去年年中,杨冰阳宣布卸任门萨中国的主席一职,并和王鹏一起退出门萨中国。

在各种高智商论坛、组织中,大部分的成员都听说过William James Sidis的故事,这位出生于19世纪末的纽约人半岁就认识26个字母、4岁精通法文、9岁进入哈佛大学做四维空间讲座的顶级天才,智商可能已经接近人类的极限:300。但是他一生潦倒没落,成年之后选择做一名印刷厂工人,46岁死于出租房屋内。

“有的人会将自己平时在生活中不受欢迎归结为自己太聪明了,于是他来到了门萨,而在门萨,他发现自己依然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杨冰阳说,“聪明只是一个精彩的传球,不代表全部,更不代表最后你可以得分。”

在门萨中国的QQ群里,上海的门萨会员余骏就说:“你们有没有想过,加入门萨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我在想,如果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智商比别人高而加入门萨,这是一种空虚的表现。”陈文锦对此完全赞同,“如果你不用努力将天分变为实实在在的存在,那它终究只是一个假象。”

杨冰阳

智商145,门萨中国前任主席、网络红人、畅销书作家。

“聪明只是一个精彩的传球,不代表全部,更不代表最后你可以得分。”

陈文锦

门萨智力测试范文2

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样热爱英雄,从去年《雷神》之后就开始期待这部集结了各路超级英雄的《复仇者联盟》:一股突如其来的强大邪恶势力对地球造成致命威胁,六大超级英雄组成的“复仇者联盟”应运而生,共同为和平而战。强大的英雄联盟瞬间灰飞烟灭邪恶,然后谦逊的说抱歉我们太强大,请不要觊觎地球,这种场景光用想的就热血沸腾,我还是个年轻人,太容易被情绪左右,以至于看到某营养品促销柜台前cosplay的绿巨人和钢铁侠,瞬间掏出钱包。对于强者的膜拜,占据我本不强大的内心。

内心强大的人,当属演员和运动员,面临截稿下印厂Deadline的我们从不试图比拟。演员自不必说,犹记得某次面对镜头采访时哭得梨花带雨的艺人转头就笑靥如花,说她是花瓶当真不甚恰当。而最近看到德罗巴面对2012 年欧冠决赛那个点球时,硬是被他震撼。第五个出场,四年前这个本该由他罚、最后被特里罚飞的球,重新放在了他面前。我们都知道,这个球之后,切尔西队史第一个冠军杯敲定。同时这位老切尔西人比谁都知道,因合约期满,他很快将脱下蓝衫,泪别这支为之战斗多年的球队。离别这个字眼总是出现在我的感慨中,实在是眼看着自己熟悉的运动员离开,愈发感觉到自己离这项运动距离。当国乒出征伦敦奥运会的名单出炉,马琳的缺席在人们视线之内,2008年的两块金牌之后,如今他的奥运路走到了终点,如同王励勤一样成为队友的最佳陪练,内心不强大的我,又涌起落泪的冲动。

很久之前的6月疯狂中感受过自己的强大,像张无忌一样放空自己,然后仍然确信,我是要经历地狱的人。6月的空气注定弥漫高考的气氛,不管你到底是高三还是“三高”,其实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一定要安排在夏季,NBA选秀也是这样。朋友聚会的时候,认识一位高智商人士,瞬间很难问出“1到100的数字中有几个9”这样的问题来检测真伪,只能私下里向朋友打听,得知那位的高智商是经过国际认证的。只在访谈节目中听过“门萨徒”,据说他们比98%的人都聪明。

2%里的人突然走下神台,活生生跟我同在一张桌子上吃饭,这饭吃得都有点酸溜溜的。听说只要在限定时间内通过一个测试就可以得到一张会员卡,在考试面前从来就很强大的中国人,显然通过率要高于国际水准吧。我是会员控,也是卡控,但是拒绝了朋友忽悠我去考试的好意。如果你能通过测试,那么你肯定是聪明的;如果你不能,也并不说明你不聪明,仅仅表示你的智力处于标准测验无法度量的区域,其实他们也没那么强。

门萨智力测试范文3

1 我国审计市场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以及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注册会计师审计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审计定价也有明确规定:首先,注册会计师所提供智力劳动,需要补偿;其次,审计价格的高低应该由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时间等因素来决定;最后,收费应当合理。可见,对于具体的收费标准,准则中并没有详细准确的说明,只有凭借会计师事务所的职业判断来收取审计费用。目前,我国的审计收费主要由政府主导政策,市场化程度不高,因此审计收费标准并不成熟。

目前,我国审计定价市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审计收费标准不统一。国外对审计定价采取的是市场调节的方式,在定价时考虑包括审计成本、合理利润以及预期损失三个部分。在国外,审计时间是决定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而审计时间与客户的规模、经营复杂程度、审计风险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而在我国,审计收费标准多数情况下是由事务所直接与被审计单位讨价还价所确定,即使是在地方财政部门与物价部门指导下所制定的,也依然没有统一的标准。

二是由于审计市场竞争激烈,审计收费被严重扭曲,这严重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独立、客观、中立的立场。为提高市场份额,事务所之间相互压价,夸大业务量,直接后果是造成审计定价恶性竞争,事务所迫于客户的压力,会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造成影响,易发生审计违规的行为。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审计质量下降,注册会计师可信度减弱,行业的整体利益遭到损害。从发展的眼光看,制定一个统一、合理而具体的收费标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审计市场所必须的。

2 审计定价一般影响因素的研究

关于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国内外研究学者的研究主要包括上市公司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亏损情况、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和存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总资产收益率、审计意见类型等。

国外对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Simunic(1980)最先提出审计定价模型。其研究发现了决定审计定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关于审计定价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将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公司财务特征和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包括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审计意见等在内的10项因素。后续的大多数研究者都是基于此提出的审计定价模型,为了应用于不同国家不同细分市场,通过修正或者增加控制变量,得到的比较一致的结果是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业务复杂度、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审计风险是影响审计定价的重要原因(Simunic,1980;Francis and Stokes,1986;Firth,1993)。

在国内,王振林(2002)最初开始研究审计定价,其借鉴了Simunic(1980)的审计定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扩展研究,从而研究我国的审计质量。刘斌等(2003)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的规模、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等是影响审计定价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我国审计定价研究的文献整理可以看出,比较一致认可的结论是业务复杂程度、客户规模、审计师是否国际五大、客户是否处于经济发达地区与审计定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客户盈利能力没有显著正相关性。

3 相关因素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

3.1 公司治理对审计定价的影响

有效的公司治理是财务报告可靠的关键环节,而独立审计是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一种鉴证,相比较未经过会计师审计的公司,独立审计能够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更能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因此,独立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活动,能够提高企业价值。由此可见,作为提供审计服务的对价,审计定价与公司治理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

从国内现有的文献研究看,学者大都选择了分散的公司治理特征指标,诸如董事会特征、管理层特征、产权特征等,得到比较一致的结论是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与审计定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应收账款占资产的比率对审计定价存在显著的影响,而存货占总资产的比率则不存在显著影响;独立董事制度、高管持股和设立审计委员会与审计定价之间存在显著的影响(张继勋等,2005)。潘克勤(2008)使用公司治理指数,利用多元回归方法,结论认为公司治理指数越高,审计定价越低。

3.2 内部控制对审计定价的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萨班斯法案》、《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法律、制度规定的出台,其重要内容就是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等进行了管理和规范。已有规定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对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的同时,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进行鉴证,发表独立意见。这为审计定价的研究提供了契机,西方学者将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中所披露的信息如内控缺陷数量、种类及严重程度等作为研究变量,纳入审计定价的模型中进行实证研究。

现代审计中,内部控制控制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内部控制也是审计定价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风险导向审计,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前必须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解;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需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收集审计证据。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越完善、越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审计风险越小,审

计成本也越低;反之,当企业的内控风险较高时,出于回避风险的需要,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更多的证据,导致审计成本增加,从而导致审计定价的增加(Raghungandan and Rama,2006;田利军,2010)。

4 结语

门萨智力测试范文4

关键词:俄远东;外资;行业;国别

中图分类号:F835.12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6)05-0030-04

收稿日期:2006-06-24

作者简介:马友君(1964-),男,黑龙江拜泉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俄罗斯问题研究。

一、俄远东地区利用外资概况

俄远东吸引外资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1990―1995年)

俄远东地区外国投资在改革初年呈上升趋势。1990―1995年年底,外国与俄远东地区共签订直接投资合同3 357项,实际投资1 141项。1991―1995年,俄远东地区外国直接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额达21.37亿美元。仅1995年外国对远东地区直接投资额就达1.26亿美元。远东地区1992年合资企业有976家。其中与中国的合资企业最多,共有264家;处于第二位的是日本,拥有209家;处于第三位的是美国,拥有150家;之后是韩国,拥有65家。这一时期外国对远东地区投资的规模都比较小,每项投资都不超过200亿卢布,而且主要分布在滨海边疆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

(二)停滞阶段(1996―1998年)

该阶段由于投资环境恶化、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外国对远东地区直接投资出现徘徊和停滞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实际投资项目数量大幅减少。据统计,1996年、1997年、1998年外国对俄远东地区实际直接投资项目数量分别比1995年减少24.3%、17.9%和34.2%。

2.直接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额持续下降。1996年和1997年远东地区直接投资企业出口贸易额分别比1995年减少26.1%和26.9%。[1]

(三)发展阶段(1999年以后)

1999年伴随俄罗斯经济逐步好转,外国对远东直接投资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这一时期外国对远东地区直接投资有三个特点:

1.直接投资合同额扩大。1999年和2000年外国对远东地区直接投资合同额分别比1998年增加3.9倍和22%,1999年外国对远东地区直接投资合同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

2.项目平均投资额迅速增加。1999年外国对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每项平均直接投资合同额从上年的0.9万美元一举扩大到40万美元以上,这反映外国对远东生产性大项目兴趣迅速增加。

3.远东地区在外国对俄全部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扩大。据统计,1995―1998年,外国对远东地区直接投资仅占同期对俄全部直接投资的7%左右,1999年扩大到占对俄全部直接投资的25.7%。2003年远东与外贝加尔共引进外资28.29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2.3倍;在俄罗斯利用外资中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5%上升到13%。2003年引进的外资中有20.78亿美元是直接投资。

2004年远东地区吸引外资50.725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33.965亿美元,也是历年来直接投资最多的一年,占全俄罗斯吸引外资总额的12.5%,在各地区中处于第三位[2]。

2005年前6个月,远东地区吸引外资总额已经超过31亿美元。远东地区吸引外资最突出的特点是外资主要集中在萨哈林州和萨哈共和国,占整个远东地区所吸引外资的94%。而远东的近邻美国、日本、中国和韩国在远东地区投资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只占6.2%,而德国、荷兰等国在远东投资超过90%以上。

二、俄远东地区外资的分布

(一)外资的行业分布

远东地区吸引外资的主要是能源部门。外国对远东地区燃料能源工业实际投资项目数量在所有的投资项目中最多,从1995年占远东全部实际直接投资项目总数的5.4%扩大到1999年的12.7%。2003年该部门共吸引外资17.8亿美元,占外资总额的72%,比2002年的64%多8个百分点。目前,萨哈林2号项目是俄罗斯最大的外资项目,俄罗斯将从该项目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外国对远东工业实际直接投资项目数量的增加,扩大了外国在远东地区直接投资工业企业的产值。据统计,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外国直接投资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区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7年的3.9%增加到1999年的5.8%。2005年该边疆区获得境外投资2.46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1.5倍,其中53.5%的投资额投向了巴加姆岛,用于在德卡斯特里建设港口集装箱码头。最大的投资国包括英国、塞浦路斯、澳大利亚,这些国家将资金投入阿穆尔共青城的阿穆尔金属股份公司及矿山开采业。2005年外国投资首次进入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燃料动力部门,该边疆区造船厂得到了外国投资商的订单。与此同时,该边疆区有1.7%的居民在与外国合资的企业中工作,其产值占该边疆区总产值的20%。

远东外资流向的另一个主要的部门是运输业和通讯业。外国对远东地区运输、通讯业实际直接投资项目数量从1995年占全部实际直接投资项目总数的2.4%和1.5%,增加到1999年的5.1%和2.3%。1999年与1995年相比,外国对滨海边疆区运输、通讯业实际直接投资项目数量分别增加1.3倍和83%。

外国对远东地区商业、饮食业实际直接投资项目数量呈下降的趋势。从1995年占全部实际直接投资项目总数的38%下降到1999年的33%,三年间减少4.7个百分点。1999年与1995年相比,外国对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堪察加州、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的商业、饮食业实际直接投资项目分别减少68%、52%、10%和21.5%。2003年食品工业吸引外资额为6 550万美元,仅占吸引外资总额的2%。

(二)外资的地域分布

萨哈林州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因此成为远东地区吸引外资的领头羊。1996年萨哈林州仅占外国对远东直接投资的17.7%,1997年增加到25%,1998年和1999年分别增加到52.8%和91.2%。2003年该州吸引外资20.83亿美元,占远东地区吸引外资总额的74%;2004年吸引外资39.27亿美元,占远东地区吸引外资总额的95%。2005年,远东地区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仍是萨哈林州,在全俄罗斯排名第四位。

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在吸引外资方面位列远东地区第二位。2003年它吸引外资5.97亿美元,外资主要投入采掘工业,开发油气田、煤田和金刚石等产地。

2005年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吸引外资2.46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了2.5倍,[3]位列远东地区第2位,全俄排名第25位。

滨海边疆区2004年引进外资6 500万美元,比2003年增加44%。截止2004年1月1日,外国在滨海边疆区的投资共计3.438亿美元。在吸引外资数量方面,滨海边疆区在俄罗斯89个联邦主体中占第23位,在远东占第3位,处于萨哈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之后。吸引直接投资方面,滨海边区疆处于第2位,处于萨哈林州之后。在注册合资企业方面,根据俄罗斯联邦统计资料,滨海边疆区处于第3位,仅处于莫斯科和印古什共和国之后。滨海边疆区共有1 330家外资企业,占远东地区的75%。同时滨海边疆区运营的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的数量占俄罗斯联邦的第3位,处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后。2004年初在1 330家外资企业中,独资企业为552家,其中中资企业573家,与美国的合资企业109家,与韩国合资的企业91家,与日本合资的企业81家。

萨哈共和国吸引外资额在全俄排第40位;堪察加州在全俄排第56位;阿穆尔州在远东地区位列第6位,在全俄排第61位。阿穆尔州吸引外资额比滨海边疆区低20%;在远东地区排名最后的是马加丹州,在全俄排名第70位。

三、俄远东外资主要来源国

俄罗斯远东地区毗邻亚太地区,当前该地区是世界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对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投资的主要是东北亚地区各国,投资的形式主要是建立合资和独资企业。

(一)日本

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投资项目数量,日本都是远东地区最大的投资者。日本除了投资俄能源领域外,还对其他领域进行投资。1996年日本在俄符拉迪沃斯托克投资成立了“日本中心”,有计划地对俄罗斯公民进行各种职业培训,传授经营和管理企业的手段。这是迄今为止国外投资者在远东地区最大的智力投资,得到了俄罗斯各界的好评。截止2001年6月末,日本对俄远东地区直接投资合同累计额为1.9亿美元,占同期日本对俄直接投资合同累计额的74%。1992年至1999年日本与远东地区共签订直接投资项目合同377项,实际投资项目仅占1/3左右。同时,有日本资本参与的外资企业数量在远东所有外资企业中占据第二位。俄罗斯共有日资企业400家左右,其中远东地区就有300多家,它们主要分布在萨哈林州、滨海边疆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可见,远东是日本对俄投资的重点地区。2003年在远东与外贝加尔地区投资来源国中,日本位列第一,所占比例为29%(2002年为22%)。日本的三井物产公司和三菱商事公司拥有萨哈林能源投资有限公司45%的股份。日本对俄罗斯的煤炭早已垂涎。2005年9月日本三井物产公司宣布,将参与俄罗斯远东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境内的煤炭开采,计划在2006年秋季正式投产,预计在2008年以后年产量可达到240万吨。开采的煤炭将销往日本和中国、印度。

(二)韩国

韩国也是俄远东地区重要的投资国。俄韩两国1990年建交。目前韩国还不是俄罗斯的主要投资者,每年两国的贸易额只有30亿美元。1991年韩国对苏投资达到1 770万美元,1992年由于苏联解体,韩国对俄投资减少到320万美元,1993年则为300万美元。1996年末韩国对俄罗斯投资112项,位列韩十大投资对象国的第十位;而按投资金额计算,为3.28亿美元,排在第八位。2002年进入俄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的韩国投资额为3 330万美元,所占份额为3%;2003年的投资额为1 340万美元,所占份额下降为0.5%。韩国对俄罗斯投资主要面向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行业,以独资为主,合资方式较少。

俄罗斯现有的200家有韩国资本的公司中,有73家在滨海边疆区。这些公司经营的主要行业是服装业、农业和批发业。在滨海边疆区有大量的进行来料加工的服装厂,其产品占当地轻工产品总额的80%,提供了9 000多个工作岗位。在海洋公司组装LG和大宇牌冰箱和洗衣机。该公司还有海洋牌电视机以及LG、大宇等牌子的电视机生产线。LG公司向工厂提供了12万美元的电视机测试设备,这是在莫斯科之后的第二个安装了此类设备的工厂。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在吸引韩国投资规模上占第二位,截止2004年1月1日,在哈巴罗夫斯克注册的韩资企业共96家,注册资本2 503万美元;其中合资企业62家(韩国投资2 165.6万美元),只有48家企业正常运转;经营活动领域涉及服务(保龄球中心、汽车维修中心)、森林采伐及木材加工、商业、山货收购等。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玛吉多公司(1993年注册),它主要经营家具制造、旅游、咨询、居民生活服务。已有九年历史的达里乌公司拥有芬兰浴、俄罗斯桑拿浴、酒吧、餐厅、美容院、台球室、健身房及其他一些服务项目。印特萨特格公司已有六年的历史,应用韩国最新工艺设备制造并安装铝合金构件。

滨海边疆区的保龄球中心建设投资来自于香港,而哈巴罗夫斯克的保龄球中心则是韩国商人建造的。1999年10月杜卡西公司推出了第一个保龄球中心,有八个球道。2000年由韩国投资建造了则普林休闲中心,包括保龄球、俄罗斯台球、赌场、餐厅、酒吧等一些服务设施。但是韩国资本在工业生产上的投资却很少。

2002年韩国投资萨哈林州710万美元,相当于远东地区吸引外资的1%。在萨哈林州共有64家韩资企业,共投资1 820万美元;其中一半的企业从事贸易活动,其余的从事木材加工业、渔业和餐饮业。

在萨哈共和国只有一个韩国企业――爱拉尔股份公司,从事煤炭开采和加工。它于1994年由雅库特煤炭公司和LG国际公司合资建立。2002年它共开采476 854吨煤炭,其中有284 298吨出口到韩国和日本。最近两年韩国方面没有再向这里投资。截止2003年10月1日在萨哈共和国韩国共投资431.5万美元,占吸引外资总额的0.7%。

在堪察加州注册韩资企业17家,至2002年底有9家进行经营活动,其中3家是独资企业。其经营活动是批发和零售商业、运输服务、鱼和海产品捕捞业以及经营废钢业。1999―2002年堪察加州吸引外资17 645万美元,其中韩资646万美元,占3.8%。在2003年9月,该州吸引外资4 219万美元,其中韩资为144万美元(占3.4%),其大部分是实物投资。

在阿穆尔州以前一直只有一个俄韩合资公司,从事谷物和大豆种植业,投资额130万美元。2003年夏季又有一家生产饲料的合资公司在白山区成立。

(三)中国

中国在俄远东地区的贸易活动积极,但投资数量有限。1998年中国在远东地区建立了60家中资企业。中国在整个90年代对远东的投资为4 000万~5 000万美元,仅占这一地区投资总额的0.5%左右。2000―2001年中国对远东直接投资610万美元,占这一期间投资总额的0.45%。至2000年中资企业已达1 161家。其中70%从事商品贸易活动。2003年中国向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投资1 320万美元,占该地区当年吸引外资额中的比重仅为0.4%。中国投资主要集中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滨海边疆区。2003年中国对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投资990万美元,占该边疆区当年吸引外资总额的36%,名列第二(名列第一的是奥地利,占45.5%)。2003年滨海边疆区吸引中国投资200万美元,该边疆区有500多家中资企业,主要从事旅店业、贸易、建筑业、商业和森林采伐。2004年中国在滨海边疆区投资总额累计达950万美元。

参考文献:

刘家磊,于静.外国对俄远东地区直接投资结构分析[J].西伯利亚研究,2003,(2)

门萨智力测试范文5

――编者

英国:“学区房”同样热销

英国的学校有公立、教会和私立之分。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面对的是广大工薪阶层,不收取费用。不过,家长要把孩子送到好一点的学校也要费些力气。英国教育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英国有7.09%的学龄儿童在收取学费的私立学校上学,2001年的这个比例是6.98%。

一般情况下,与学校的距离是决定孩子能否进入优秀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关键因素。于是,一些类似于“教育、教育,还是教育”的广告成为房地产商的卖点。英国萨维尔斯咨询公司的研究发现,靠近优质公立小学和英国164所优质中学的住宅比一般的住宅价格高出10%以上。即便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候,“学区房”的抗跌性也比较强。

教会学校招生时要看家长的宗教背景,这就迫使有些家长突然变得虔诚起来,在孩子入学的前几年成为教堂的常客。

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的学校,在填写住址信息时,有的英国家长也会作弊。2008年,英国地方政府协会进行的调查发现,家长在住址方面撒谎的事件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将靠近优质学校的祖父母的住址填在申请表上,或者在学校附近购买房产,然后再租给别人。还有的家长让孩子冒充某个已经在优质学校上学的孩子的兄弟姐妹,以便在排队时能够靠前一点。甚至有家长为了子女能上好的学校而造假,差点锒铛入狱。为了甄别和杜绝家长提供虚假信息资料,英国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绞尽脑汁。普尔市政府甚至动用新制定的反恐法规对涉嫌造假的家庭进行秘密侦查。(张凯)

美国:移民学生加剧贫富差

在美国,经济条件好的家长会选择在有好学校的学区买房。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长,只好在学校附近租房,以达到同样的目的,不过,这样做属于“打球”,一旦被查出将会受到严厉惩处。

在美国南加州,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条件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尤其是重视子女教育的亚裔家长考虑的主要问题,买房时首先考虑该学区的整体成绩是否拔尖儿。记者所住的亚凯迪亚学区2008年在全加州综合排名位居第29位,其中亚凯迪亚高中更是一所远近闻名的好学校,吸引了大批亚裔学生。

大量移民的扎堆使得好学校获得的资金更加充盈,而差学校则被落得更远,好坏差距愈加明显。美国前总统布什和现任总统奥巴马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布什政府时期出台了旨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规模空前的教育改革方案,奥巴马则对其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去年夏天,美国教育部门出台最新举措,计划投入数十亿美元,在未来5年内彻底改造全美最差的1%的学校,大约为5000所,以此实现使美国的基础教育尽可能均衡发展的目的。

(道林)

日本:资源平衡,不需择校

日本实施9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中小学全部免费并实施平等教育,由国家提供公平入学的机会,保证公平竞争的环境,保证各学校最基本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日本还均衡各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并以一定的私立学校作为补充,因此,日本基本上没有择校现象。

日本的基础教育虽然是由地方政府负责,但是国家补贴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的人头费开支,以避免各地因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而造成不公平。日本学校的基本教学设施大体相同,学校无论规模大小,在校学生多少,都必须具备办学的必备条件和设施。甚至有些残疾儿童就读的学校,如东京都立品川聋哑学校,仅有几十名学生,也同样设有游泳池和音乐、美术、劳动技术课等实践活动室,并且各类器材齐全。

日本公立学校的教师一般都享受全国统一的公务员待遇,为教师校际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政府规定,公立学校校长不得连任,连任者必须在校际间进行轮换。教师在6年内一般都会流动一次。这样的定期流动对于提高教师的素质,积累教学经验,以及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保持学校之间的师资水平基本平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偏僻地区学校改善教学状况尤为有利。

(小岛)

德国: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德国是欧洲经济的领头羊,其科研能力更是位于世界前列,不能不归功于德国完善的教育体制。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统计,2009年德国教育投资额达979亿欧元,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8%。而根据2008年德国教育峰会制订的目标,2015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10%。正是在雄厚的资金支持下,德国建立起了中小学免费、大学低收费的教育体制。

在德国,学制4年的小学不存在择校这一概念。德国人在为孩子选择小学时多数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很少出现跨区择校现象,主要原因是各小学教育水平均衡。

德国的中学体制较复杂,基本可以分为含5~9年级的初级中学、5~10年级的实科中学和5~13年级的文理中学三种。其中,文理中学的教育水平最高,完成文理中学毕业考的学生有资格申请大学,但课程难度也最大。所有中学又分为免费的公立中学和收费的私立中学两种。

在中学择校的时候,对小学生水平的评定普遍由教师建议、学生考试成绩和家长意愿三部分组成,而各联邦州的情况又千差万别。教师建议由班主任结合其他任课老师的意见来写。考试成绩由小学第4年级上半学期的考试成绩组成,包括德语、数学、英语、道德、艺术等科目。德国的考试评分制也与中国有别,1分为最高,4分为及格。家长意愿则是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与老师沟通。

家长如果对学校的决定不满意,可以进一步要求特殊的评定,例如邀请文理中学的老师与班主任一起进行为期3天的鉴定,以尽量准确地评定孩子的水平。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做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或特殊才能等测试,这些都能影响孩子最后的入学。当然,所有这些测试都必须被官方许可。

数据显示,多数德国家长信赖老师和学校。这与德国老师的专业操守和得到严格执行的学校法有很大关系。

此外,德国很少家长存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初级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毕业后多数分流到各类技术学校。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既为德国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技术工人,也在社会中树立了不分高低贵贱的职业观念。在德国,技术工人的收入并不低,有经验的高级技工更是非常抢手。德国教育部部长沙范前不久发表了“高级技工重要性不亚于研究生”的报告,足见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

(于智)

印度: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印度很多设施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的学校,提供从幼儿园到12年级高考前的全程基础教育,所以,能否进入一所好学校的幼儿园,关系到孩子能否考上好大学。因此,每年11月到12月,大城市的家长和他们三四岁的孩子就开始了一场“幼儿园入学战”。据报道,一些比较好的公立学校,每个入学名额大约有20个幼儿竞争。

虽然不少学校的入园测试参考印度教委建议的百分制,但每个条件打多少分完全由学校自己决定。有学校规定家庭中有校友或有亲属在读的加30分,家离学校近的给40分。由于录取必须得55分,这就意味着要想入读该校至少需具备上述两个条件之一。有家长抱怨说:“这就像维持一个王朝,将我们这些准备第一次入学的挡在外面。”还有一些家长也抱怨,即使达到合格分数线,学校也青睐那些父母毕业于名牌大学,或者中央公务员的精英后代。

印度一些幼儿园的入学费用甚至超过印度最好的大学印度理工大学的学费。一些家长表示:“孩子出生前我们就开始为其上幼儿园攒钱了,还没入学已经花了6万卢比。”新德里和附近地区好的幼儿学校入学费用大约在7.5万卢比,每个季度还要交1万到3万卢比不等的学费,以及每年上万卢比的交通费和通讯费等。

虽然教育官员知道收取高额入学费违反了教育委员会的规定,但是因为只有家长带着证明来投诉当局才能处理,而他们迄今没有接到这类投诉,所以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门萨智力测试范文6

1.生平

阿图尔・施纳贝尔(Artur Schnabel,1882-1951),美籍奥地利钢琴家、作曲家、教育家。施纳贝尔1882年4月17日出生于当时划归奥地利版图的利普尼克小城(现为波兰城市)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纺织商。小施纳贝尔自幼对音乐就有一种天生的领悟力,7岁时投在名师汉斯・施密特(施密特写过大量的练习曲,他的五指练习现在还在出版)门下学习钢琴和乐理知识。很快,在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他觉得钢琴是如此贴近他的性格,更被这“乐器之王”所产生的各种音色变化和无比丰富的表现力等特性给迷住了,从而唤起了他持续70年的热情。由于他专注、执著和努力,在弹奏技艺上得到了老师施密特的嘉许,因此8岁时就能公开登台表演,琴音虽尚显稚嫩,但凝聚在脸上的那份庄重与投入,足以使人相信他未来的成功由此开始。

9岁时一家迁居音乐之都维也纳。经人引荐他就学于大名鼎鼎的奥地利籍波兰著名钢琴教育家、演奏家特奥多尔・莱舍蒂茨基(TheodorLeschetizky,1830-1915)门下,又随著名的奥地利指挥家、音乐学家奥伊泽比乌斯・曼迪切夫斯基(Eusebius Mandyczewski,1857-1929)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900年,学成后的施纳贝尔移居柏林。除了现场演奏,他开始尝试作曲。这时,一位年轻的女中音歌唱家泰勒斯・贝尔(ThereseBehr)走进了他的生活。贝尔性格内向但天赋极高,她演唱的舒伯特、舒曼和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在柏林享有盛誉,就连挑剔的施纳贝尔也不禁为之倾倒。

起先他为她伴奏,但很快便发展成对她的深深眷爱。1905年和她结为连理。婚后,这对艺坛伉俪情深意笃,施纳贝尔的演艺事业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他们夫弹妇唱,在柏林成功地举行了舒伯特声乐作品系列音乐会,谱写了一段乐坛佳话。4年后,他们的爱子小卡尔(后来也继承了其父的衣钵,成长为集演奏和教学于一身的钢琴家)出世,于是妻子息影舞台,全力抚育、培养幼子。而施纳贝尔则迎来了事业上的高峰期。

除了继续从事演奏活动外,施纳贝尔受柏林高等音乐学院的聘请,担任钢琴系教授,培养出许多著名钢琴家。1919年至1924年是他音乐上最激动、最欢乐的时期,创作上比以前更能以自己的音乐语言来表达他的构思,演奏上更懂得应该如何表达贝多芬的钢琴作品。1927年,在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中,他在柏林用了七周时间演奏了贝多芬的全部32首钢琴奏鸣曲,后来又在舒伯特的百年祭活动中,举行了舒伯特钢琴作品系列音乐会,使整个柏林为之瞠目和欢腾。并于1930年,录制了贝多芬全部钢琴奏鸣曲、协奏曲,以及《迪亚贝利变奏曲》的唱片。这又是在贝多芬作品演录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浩大工程,施纳贝尔为此花费了近五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他的名字从此与贝多芬难以分隔,甚至成了同义词。这个时期可算是他演奏艺术的高峰。

然而,就在施纳贝尔的事业前景铺满锦绣之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由于自己身上的犹太血统,他不得不为躲避纳粹的迫害而逃往瑞士,随即于1939年辗转来到美国定居。那里的听众早已从他灌录的唱片中领略过他的风采,美国人热忱得近乎狂热的欢迎态度,连他自己都始料不及。1940年至1945年在密执安大学教授音乐学和钢琴,1944年加入美国籍。不久他便感到这块弥漫着浓厚商业气息的新大陆,其实并不适合自己。这段时间,施纳贝尔在教学之余,渴望能找到一种与世隔绝的闲暇与清静,以便沉浸在对音乐的思索中。但是各种演奏会的邀请信如雪片般向他飞来,令他应接不暇、疲于奔波。更令他恼怒的是,经纪人为了追求票房价值,常常要求他更换演奏曲目,以满足喜好浪漫派音乐的听众们的欢心,而此时已入晚年的施纳贝尔,早已失去了弹奏浪漫派作曲家作品的兴趣。对他来说,这成了一种缺乏品位的工作。在一次与大学生的对话中,当有人问他为何拒绝演奏浪漫派音乐,比如肖邦的作品时,他直截了当的回答说:“我只被这种音乐所吸引,那就是其本身比任何可能达到的演奏效果还要好的音乐作品,除非一部作品的音乐内容吸引我,让我去无穷尽的探索,否则我就对它不感兴趣。比如,肖邦的练习曲是完美的作品,但我就是不能花费时间去弹它们。我相信我知道它们,但是对于莫扎特的奏鸣曲,我就不能肯定我真的懂它,然后我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弹它……给孩子们弹莫扎特,是因为音符数量很少,成年人避免弹莫扎特是因为音符的质量太高。”

这种对音乐的信念使得他的演奏具有内在的平静,也让他能够从容的应对生活和音乐舞台上的意外。据阿诺尔德・勋伯格①的回忆,施纳贝尔有一次与布鲁诺・瓦尔特②指挥的纽约交响乐团合作勃拉姆斯的《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这首作品是施纳贝尔常演不衰的保留曲目之一。但是在慢乐章时,他忘谱了。独奏和乐队无法凑到一起,当音乐停顿下来时,听众席里一片寂静,瓦尔特也大惊失色。施纳贝尔很无奈走到指挥台前,两位大师俯首查看乐谱。音乐重新开始了,施纳贝尔回到钢琴旁。对其他钢琴家来说,遭遇如此的精神上的冲击与羞愧,恐怕是难以克服的。但是施纳贝尔毕竟是临场经验丰富的大师,凭借他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老到的键盘控制,演奏像中断之前一样的优美,或许更加精彩,最终出色的将作品完成于末尾的一个音符。

无论如何,这次失误还是给视艺术如生命的施纳贝尔留下了难以弥补的创伤,他变得愈发暴躁、易怒。这时美国的评论界也对施纳贝尔后期演奏的贝多芬提出了毫不客气的批评,指出他在处理抒情的旋律线条和音阶走向上不加区别的混为一谈云云。施纳贝尔对此更是怒不可遏,一气之下解除了他在美国的所有演出、录音合同,返回瑞士定居。

1951年8月15日卒于瑞士卢塞思湖边的阿森斯坦,于当年1月20日在纽约亨特学院礼堂举行了他的最后二场音乐会。音乐会后他对儿子说的一句话发人深省:“有生以来,我今天第一次能够将贝多芬奏鸣曲作品90号的最后一行处理得比较满意。我发现它具有说服力。”这位毕生沉浸在尊旧识与创新知的音乐大师,以其辉煌的业绩谱写了69年的传奇人生。

2.莱舍蒂茨基与施纳贝尔的教与学

莱舍蒂茨基是钢琴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是钢琴艺术史上有着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的人物。这位性情无常、有着火爆脾气的大师,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在世界乐坛闻名遐迩的钢琴俊才, 如帕德雷夫斯基(I.Paderewski,1860-1941)、加布里洛维奇(0.Gabrilovich,1878-1936)、汉伯格(M.Hambourg,1879-1960)、弗利德曼(Friedman lgnaz,1882-1948)、奈依(Elly Ney, 1882-1968)、萨弗诺夫(Safonov,1852-1918,斯克里亚宾和列维涅的老师)、莫依谢耶维奇(Moiseiwitsh,1890-1963)等等,而对天性耿直、演奏起来颇有阳刚活力的施纳贝尔.他更是充满慈爱、提携有加。出于爱才,他将毕生所学无保留的传授给了这位弟子。莱氏的演奏在风格上属于19世纪下半叶的浪漫派范畴。在曲目的选择上,也很少对贝多芬以前的作曲家发生兴趣。他的学生也大都属于这一类型。擅长演奏贝多芬、勃拉姆斯、舒曼、李斯特和肖邦的作品.只有施纳贝尔及霍尔绍夫斯基(Horszowski,1892-1993)是两个例外。

莱氏挑选学生非常严格,他只收有才能的、高程度的学生。年幼而具潜力的学生由他的助手先教,其中一位是有名的钢琴家埃西波娃③。当施纳贝尔被莱氏破例收为学生时才9岁,是莱氏最年轻的学生。入门考试除了通常的钢琴作品外,还包括视奏。莱氏拿出一份刚出版的理查・施特劳斯④的歌剧管弦乐总谱。据施纳贝尔回忆,谱子上油墨都还未干,施纳贝尔顺利通过了测试。他先跟随莱氏的助手、他的妻子埃西波娃上课,她为施纳贝尔日后走上大师之路启蒙奠基。一年后,他已经有资格跟莱氏本人学习,并很快成为班上最杰出的学生之一。当时有一位美国女钢琴家纽卡姆(Newcomb)在她1921年于纽约出版的回忆录《我所知道的莱舍蒂茨基》一书中描述过他与施纳贝尔一起上课的情景:

我先告诉他(莱氏)我要弹的三首乐曲的名称。第一首弹得不错,当我准备弹第二首他作曲的玛祖卡时,他打断我。

“等一等”,他说,“你能不能在第一首乐曲与第二首之间, 以一个短的模进乐句过渡过去?”

我告诉他:“我不会。”

“你学过和声吗?”这是他的第二个问题。

“还没有,教授。”

“还没有”,他重复道,“而你却已经会弹《匈牙利狂想曲》了,这就是真正的美国人……”

他转向施纳贝尔,那时他大概只有八九岁,莱氏要求他上来为“这位女士”示范一段转调模进乐句。用“女士”这个词让我觉得在这个男孩面前我大了许多。他即兴演奏的转调模进乐段是如此轻而易举而且无比优美。

莱氏很早就看出了这位最年轻的学生与众不同的天赋。他对施纳贝尔说:“阿图尔,你绝不仅仅是个钢琴家,你会成为一名真正的音乐家!”⑤在他一手调教和策划下,11岁的施纳贝尔得以在维也纳正式举行首场独奏音乐会,很快.“超级神童”的雅号不胫而走,受到听众与行家们的热心关注。德国音乐巨匠勃拉姆斯曾经预言(据说老人家的确亲耳聆听过这位“神童”的弹奏:“这位少年日后必能让世人震惊!”⑥

在教学中莱氏强调个性,主张对前辈作曲大师的乐谱应当有自己灵活和自由的解释。作为车尔尼的弟子,他的音乐理念直接源自乐圣贝多芬。但他所承袭的却非迂腐不化、亦步亦趋的表达,而是力求让现代钢琴发出充满意境的自由之声。这无疑在小施纳贝尔的音乐个性上烙下深刻的印迹。很多年后,在谈到莱舍蒂茨基的教学时,施纳贝尔深有感触地说:“那是一股激流,它启发或释放了我内心深处的所有潜力;那是针对一个演奏家所必须具有的想象力、鉴赏力和艺术责任的教学方式。他从不提供一纸蓝图或通向成功的捷径。因此他给予学生的不是处方,而是任务。他所要求的是音乐诠释的真实性。”⑦

按照19世纪末叶听众的音乐趣味与时尚,莱氏已经察觉到,施纳贝尔的音乐理念和演奏风格是太过严肃了。施纳贝尔在12岁时已经是一位成熟的、有主见的演奏家。作为一个早熟的神童,他早已对纯粹的技术感到厌倦,他拥有足够的技巧,但他发现有比那些炫技乐曲更有意思的作品。他将自己的曲目有意识地限制在勃拉姆斯、贝多芬、舒伯特和莫扎特的范围。20世纪20年代,当施纳贝尔在纽约连续演奏贝多芬的全部32首奏鸣曲时,当地流传过一种说法:“你是否买了音乐会的门票倒没有关系,但如果你去听施纳贝尔的音乐会,而你的手上没有拿一卷贝多芬奏鸣曲的乐谱,那你一定进不了卡内基音乐厅。”虽说这只是一则笑话,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施纳贝尔与众不同的个性。莱舍蒂茨基对施纳贝尔的了解是如此透彻,施氏是他班上唯一被允许不弹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的学生,他预见到这些作品与他学生的气质不符。并不是施氏不能弹李斯特,事实上他的曲目非常广泛,在他早期的美国巡演中,施氏的节目包括肖邦的24首《前奏曲》和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1920年他在柏林演奏的李斯特《奏鸣曲》给人印象极为深刻。他的老师莱氏或许已经预见到施纳贝尔与他的其他学生相比将负有不同的使命,他或许已经预见到施纳贝尔会走上他自己的老师车尔尼的道路,以宣扬贝多芬的音乐为己任。不用说,在这位9岁的学生与他61岁的教授之间到底是怎样一种师生关系,我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了。不过施氏终身都保持着对他老师的尊崇之情,唯一的抱怨就是他太严厉。有一次,施氏在10岁时没有经老师同意,弹了内容很深的勃拉姆斯的作品119,引起莱氏勃然大怒,罚他停学三个月。也是莱舍蒂茨基,这位浪漫派老将,对年轻的学生说:“舒伯特为钢琴写了15首《奏鸣曲》而几乎无人知晓,它们完全被遗忘了。从来没有人弹过它们。而你也许会喜欢它们。”⑧如此的建议一种曲目的选择,决不是出于一时的心血来潮,这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对年轻学生所能做得最好的建言。而莱舍蒂茨基让施纳贝尔潜心学习当时被人忽视的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也使得施纳贝尔深得其益,音乐技艺有了长足的进展。在施纳贝尔16岁时首次公演的节目中就包括了舒伯特的作品,因而成为近代介绍推广舒伯特奏鸣曲的第一人。

如果莱氏的教学法有什么诀窍的话,那么根据他的学生的说法,诀窍就是他能够使学生自己听到和辨别他们在琴上发出的声音,从而让学生自己成为老师,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能做到这一点的。他的学生都能弹出令人难忘的美丽纯净的歌唱音色。这是莱舍蒂茨基教学的标记。帕德雷夫斯基说:“莱舍蒂茨基的教学法非常简单。他的学生学到了如何在乐器上发出美妙的声音去创造音乐,而不是制造噪音。”汉伯格说:“他的教学大部分专注于声音的质地。”正因为如此,他的学生包括施纳贝尔在内,大都能掌握在琴上唱歌的诀窍。施纳贝尔回忆道:“他是永远充满生气和活力的。他对于音乐的态度是,不在乎你通过音乐获取了什么,而是你如何为音乐服务。”⑨由此可见,莱舍蒂茨基在施纳贝尔充满创造的音乐人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3.施纳贝尔在钢琴演奏方面的成就

阿图尔・施纳贝尔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那长达50年的钢琴演奏生涯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演奏的莫 扎特无可比拟;他也许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舒伯特演奏家;他弹的勃拉姆斯令人叹绝。但是他最出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贝多芬钢琴作品的诠释上,被世人公认为贝多芬钢琴音乐的演奏权威之一。虽然他自己并不喜欢被称为“贝多芬专家”。但在公众眼中,他的名字几乎成为贝多芬的同义语,是再造了贝多芬的人,至少是再造了贝多芬的钢琴音乐。这对于其他的贝多芬专家,例如巴克豪斯、菲舍尔、塞尔金、肯普夫、布沦德尔、巴伦博伊姆等钢琴专家来说,或者多少有些不公,但施纳贝尔演奏的贝多芬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美国著名音乐评论家阿诺尔德・勋伯格称他为“创造了贝多芬的人”。在他的演奏处于最佳状态时,他将听众引向意气风发的境地。

施纳贝尔演奏贝多芬的钢琴音乐,使人如临妙境,他那出神入化的诠释常令人忘记钢琴的存在。虽然他也许在技术上存在瑕疵,甚至偶有错音,但这也丝毫无损于他在音乐创造上的伟大成就。他演奏的贝多芬,有着纯正简洁的句法,有着鲜明清澈的织体层次,有绵延连贯的线条,更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和弦、音阶、经过句各种音型以至触键发音技巧在他眼中都同等重要,音乐中所有因素在他手中都有表现功能,一切细节经他音乐化地处理之后均显得言之有物、意趣盎然。特别是他演奏的贝多芬晚期的几首奏鸣曲,其幻想的境界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虽然他在节奏的处理上似乎有些自由,但在理解上他认为是完全忠实于作者意图的,不过这种忠实是忠实于它的精神而不仅仅是忠实于作品的记号术语。正是有着富于逻辑、善于思索、激奋而又敏锐的头脑,才使他心里和手中的“贝多芬”独树一帜,卓尔不群。他的演奏中无哗众取宠的杂耍,无谄世媚俗的炫技,只有智慧、心灵、手指与精深学识的融合。

施纳贝尔坚信,就贝多芬作品诠释而言,哲学意义上的追问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演奏的准确性。面对不少以炫技方式来表现贝多芬音乐的现象,他冷冷地说到:“音乐可不在乎手指。”⑩从外表看,这位无可争议的“贝多芬权威”貌不惊人,他头颅硕大,个子矮小却异常结实,手指粗而短,与人们通常想象中的钢琴家实在相去甚远。而他的演奏姿势更是无美感可言,绝不使入神往。在演奏中,他从不把手抬高,也不摇头晃脑的故作深沉状。然而他的手指一旦在键盘上扣下第一个音符时。整个演奏大厅立刻一片寂静,仿佛让人置身于庄严肃穆的教堂里一般……据说施纳贝尔的演奏魅力在于:每当音乐会结束时,观众脑际中留下的除了他出神入化的诠释技艺外,更多的则是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心灵上的净化。

施纳贝尔不喜欢录音。根据他儿子,钢琴家卡尔的说法,施氏认为录音将某些未完成的构想固定下来了,他对自己的演奏从未真正满意,他终其一生一直在探索诸如理解和演绎的重大问题。尽管如此,他还是留下了为数不少的唱片,有莫扎特和舒伯特的作品,两首勃拉姆斯协奏曲,最著名的便是贝多芬全部32首钢琴奏鸣曲,现在这种全集式的录音是普遍的做法,但施纳贝尔是历史上第一位这样做的钢琴家。这套唱片使他成为好几代钢琴家心中的偶像。钢琴家布劳宁(John Browning,1935)说:“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神。”米夏・迪希特(Mischa Dichter,1945)说:“施纳贝尔对我的影响无法估量。他录的贝多芬奏鸣曲深深影响了我对结构的观念。施纳贝尔的演绎永远不会过时。”这部录音史上第一套贝多芬奏鸣曲全集的唱片,得以使施纳贝尔做了他的前辈彪罗⑾等人没能做到的事情:通过声音的记录,向所有职业钢琴家和乐迷宣告他对贝多芬音乐的理念,他在演奏的激情、自由与忠于原作之间达到了精妙的平衡。阿诺尔德・勋伯格的一段评论可以成为了解施纳贝尔奥秘的一把钥匙,“如果谁学究式地仅仅以有否错音来评判一位钢琴家的话,那么他完全没有领会到施纳贝尔演奏的精华。对重大的创造性成就的关注使他将技巧问题置之度外。他的贝多芬具有无与伦比的风格,智慧的力量和高贵纯粹的分句。重要的是,如果他的手指辜负了他,他的心智从来不会……如果一位音乐家具有真正的鉴赏力的话,就能听到,那是施纳贝尔,在作品110号的慢板中的吟唱,在作品111号最后一页中的清冷的银河星空和作品109号中的抒情纹理。没有诀窍,从不过分,有的只是头脑、心、手指和超人智力的结晶。”

除贝多芬外,施纳贝尔演奏的舒伯特钢琴作品,优美的抒情性和敏锐的节奏,使作品的各种因素都达到完美无瑕的地步。他指下的舒伯特奏鸣曲,是生动而有机的丰满的生命体,充满了像大自然那样的节奏律动与色彩的无穷变化。施纳贝尔善于在音乐背后发现音乐,他钻研音符之间的强弱轻重,为的是让整个乐曲都“唱”起来。他晚年则特别热衷于演奏莫扎特的钢琴作品,他把莫扎特的音乐理想化,常常把速度放慢。在他演奏的黄金时代,对于作品的理解可以说比他同时代的演奏家更入木三分。他演奏的几首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和回旋曲可以作为佐证,可算得上是施纳贝尔在艺术个性和创造方面最伟大的典范之一。除了完美的分句之外,漫长的旋律线条保持的起伏有致,毫无停滞和阻塞之感:慢乐章的处理在忠实原谱框架的基础上,更多了一份自由的呼吸与想象……

施纳贝尔一度热衷于演奏室内乐,多次与卡尔・弗莱什(C.Flesh)、布洛尼斯拉夫.胡贝尔曼(B.Hubermann)、约瑟夫・西盖蒂(J.Szigeti)、威廉・普利姆罗斯(W.Primrose)、帕布罗.卡萨尔斯(P.Casals)、艾曼纽・费尔曼(E.Feuermann)、佩雷・富尼埃(P.Fournier)等提琴大师合作举行室内乐演奏会。他与阿尔弗雷德,威滕伯格和安乐・赫金共同组成了“施纳贝尔三重奏团”,致力于演奏古典作品。后来该团改由施氏本人、卡尔・弗莱什和让・热拉尔迪组成。在后来又是施纳贝尔、弗莱什和胡戈・贝克尔。该团的精湛技艺曾为评论家们所津津乐道,在当时乐坛颇负盛名。他还与卡萨尔斯等名家组团演奏室内乐。这些经历与他理性、缜密的钢琴演奏风格的形成不无关系。

作为一名演奏家,施纳贝尔对曲目的选择带有强烈的感彩,除了在二三十年代对肖邦、李斯特和舒曼等浪漫派音乐家的作品有所触及外,他一生几乎将全部的热情倾注于贝多芬、舒伯特和莫扎特的音乐中。这既出自他不人云亦云、见解独到的审美情趣,也昭示出他严谨而深刻的治学方式。(待续)

注释:

①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奥地利作曲家,20世纪音乐巨人之一。

②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1876-1962),德国指挥家、钢琴家、作曲家、著述家。

③埃西波娃(Essipova,1851-1914),开始是莱舍蒂斯基的学生,后来成为他的第二任夫人。

④理查・斯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德国作曲家。代表作:《唐璜》《死与净化》等。

⑤⑧⑨朱贤杰《莱舍蒂斯基与他的钢琴学派》,载于《钢琴艺术》200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