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范文1

通过教学实践和认真研究,我们认为,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确实是一个人文素养资源的宝库,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认识自我”、“体验情感”、“关注社会”、“走进经济”、“感悟自然”为主题,引导学生吸取其中的营养,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然而,这些资源大部分是隐性的,迄今为止,由于未得到系统开发,以至于不少语文教师身在宝山不识宝,更遑论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了,这样就直接制约着高中语文人文素养教学目标的实现。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着眼于语文教材,对教材中的人文素养资源分门别类,系统开发,变隐性为显性,以便教师在教学中信手拈来,灵活运用。为此,我们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体悟,以人才学、教育学、素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为指导,以教材中的人文素养资源为研究对象,把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人文素养资源一一开发出来。

一、人文素养资源的内涵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也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人文素养,是指人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底蕴,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染等,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在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格、气质、修养方面精神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资源,就是指用于教育领域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后备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一类教育资源。

二、人文素养资源的分类

为便于理解和掌握人文素养资源,根据人才学、教育学、素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我们将人文素养资源分为人文理想资源、人文精神资源、人文情感资源和人文哲理资源四类。

(一)人文理想资源

人文理想资源是指促使人具有人文理想的一类人文素养资源。人文理想是人们根据自身际遇和社会现实而确立的理想人格的奋斗目标。它反映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自我能力的期许,对他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对社会的崇高使命感。如变革社会的梦想,施展才华的憧憬,建功立业的愿望,对自由、幸福婚姻的追求,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二)人文精神资源

人文精神资源是指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和品格的一类人文素养资源。它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理想确立和得以实现的源泉和内在动力。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精神,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其核心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以及责任意识。如善待万物、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大公无私、甘于奉献、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团结互助、舍生取义、坚持不懈、保护生态以及人道主义、乐观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

(三)人文情感资源

人文情感资源是指培养人的人文情感的一类人文素养资源。人文情感是认同人文精神的刃奶逖椋是人文精神得以形成、人文理想得以产生的基础,如离情别绪、羁旅愁思、怀乡思亲之情、悲天悯人之情、忧国忧民之情、壮怀激烈之情、杀敌报国之情、博爱宽容之情、挚爱生活之情、热爱自然之情等。

(四)人文哲理资源

人文哲理资源是培养人对宇宙和人生进行理性思考的能力,使人懂得基本的人生哲理的一类人文素养资源。人文哲理是对自然、社会以及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方式的认识,涉及个体的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人生意义的透彻体悟,是为人处世智慧和经验的精辟总结,往往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快乐和辛福?人为什么活?应该怎样活?应当追求什么?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怎样取得事业成功?怎样对待功名利禄?如何看待自我?如何看待别人?如何看待社会?如何与自然相处?个人命运与社会、时代有什么关系?

三、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人文素养资源

依据以上定义和分类标准,我们对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至必修5的基本篇目进行了详尽分析,深入挖掘蕴藏其中的人文素养资源,使之系统化,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四、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人文素养资源的利用

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素养资源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使之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有待于我们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制订人文素养培养计划,确定人文素养培养目标

如前所述,语文教材必修1至必修5中的人文素养资源极其丰富,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吃透。此外,由人文教育到人文精神的内化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的领悟和体验才能逐步实现。因此,我们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制订适合他们实际的、有可操作性的人文素养培养计划,确定明确的人文素养培养目标,分阶段、有目的、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必修1侧重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价值,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初步养成勤劳、刻苦、坚强、乐观等精神品格,懂得关照自我,善待自我。必修2侧重于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挖掘出作品人物或作者身上闪耀的优良品性,感受其伟大的人格力量,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爱人民、爱亲人、重友情等崇高情感,具有一颗仁爱善良之心,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必修3侧重于引导学生感悟自然,感受自然的美,自然的生命,自然的活力,通过自然景物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初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懂得关心自然,保护环境。必修4、必修5侧重于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思考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初步培养对亲人、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懂得关心社会,回报社会。

(二)努力创设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情境

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诱导,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关心学生,信任学生,以真情感染学生,创设亲切和谐、宽容愉悦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活泼、友好融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与学生平等交流,合作探究。例如,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人文主旨的词句,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先由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悟,揭示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然后教师适当点拨,并鼓励学生进一步作出评价,谈谈自己的感想。再如,指导学生查找、搜集课文的有关资料,“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深入剖析人文理想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得到人生的有益启示。

(三)注重审美体验,切忌生硬灌输

语文学科具有形象鲜明、情感真挚、意蕴丰富的特点,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即便是人文哲理,也大多是通过形象的生动描绘表现出来的,所以教师不能在语文课堂把人文素养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应该对教材中的人文素养资源进行适当整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在语文课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审美体验,获得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和感染,进而化为自己的人格、气质、精神,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指导学生反复朗诵课文,然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构成一个画面,用心体味课文表达的人物崇高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从而引起情感共鸣,升华思想境界。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范文2

【关键词】 选修课 共同基础 多样选择 个性特长 面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090-01

语文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必修课要完成培养共性的任务,选修课更多的是要完成个性发展的任务。”“必修课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也应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所以,课标明确告诉我们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教学存在一些差别,因此,在宏观把握上,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定位要区别于必修课。具体来讲,必修与选修的主要区别有三方面:第一,必修课的教学更多地注重了“共同基础”,而选修课则应在“共同基础”上,着眼于“多样选择”和“发展个性特长”这一层面;第二,选修课不同于必修模块的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理解,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兼顾才是重要的;第三,如果说必修课内容为“点”,“点”上求精深、求辐射,那么,选修课内容就应该为“面”,“面”上求广博、求补充。可以说,选修是必修的延伸、拓展、补充、巩固、提高。因此,选修课的教学更应注重某一系列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那么《先秦诸子散文》如何来教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大胆放手,培养自学能力。在必修课文言文的教授中,老师往往是精讲、细讲,唯恐漏掉一些知识点,可以说必修课是老师领着学生走路。而选修课就要大胆放开,让学生自己去开创道路。《先秦诸子散文》在字面上是文言文,相对其他的选修内容来说是比较难的。但是,我觉得老师对文言文的翻译不应该再作为教学重点,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读,况且大部分内容学生是能看明白的,即使有比较难的句子,课文下面也有注释。老师没有必要再照本宣科,那样我们可以把节省出来的时间用在质疑、答疑的环节,课堂上学生可以把自已的疑问拿出来进行交流,共同探讨。例如,我在教《当仁不让于师》时,因为文段比较简单,学生课前自学,课堂上只讨论了同学们提出的“如之何其”如何解释,“为什么孔子到武城说‘割鸡焉用牛刀’?”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二,激发兴趣,拓宽课本领域。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可见兴趣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这样的文章时,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们不妨利用多媒体拓宽课堂,补充更多的相关知识。学《论语》时我们班观看了“百家讲坛”栏目中于丹讲论语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大家的风采。通过视频学生看到的不再是语言的东西,更多的是论语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变枯燥的语言为生动的画面。除了看视频,我还适当地补充了课外的知识。《论语》的不同版本对于文本的解释也是多角度的,我们不妨给学生提供不同风格的解读,让学生有一个全盘的思考。比如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侧重从美学角度解读孔子的观点,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是从道、佛的角度阐发《论语》的内涵等。对于同一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对选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从而丰富课堂内容。

第三,组织辩论,碰撞智慧火花。对于孔子的所作所为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看法。在他所处的时代有很多人是不解和嘲讽,那么在我们这个时代如何来看待他的行为?在现代的背景之下,我们是应该有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责任的精神,还是像孟子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以说这两种观点都不错,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认可的观点,然后分成甲、乙两方进行辩论。当然在辩论之前,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搜集资料,对两种观点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辩论双方为辩倒对方引经据典,说得有理有据。虽然最后谁也没有说服谁,但是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学到很多东西,而且这些知识是自己积极主动得来的,与被动学来的效果绝对无法相比的。辩论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辩论中思想得以交流,智慧相互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