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风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风建设范文1
【关键词】 职业院校 校风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031-01
经过几年的努力实践,我校的职业学校校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收获。我来谈谈我们是如何实施职业学校校风建设的。
1 认清形势
几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学校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教师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职业教育还大面积存在,并且严重阻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实施。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尖子生的培养,不顾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2 转变观念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深深懂得应试教育还是根深蒂固,要想全面推进职业学校校风建设并非易事,一定要转变观念。
2.1 转变领导观念
有人说外行可以领导内行,但至少在职业学校校风建设这个范围内,这是一句空谈。没有高素质的领导队伍,绝对带不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施人才的转变,教师评价观的转变。
2.2 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是站在职业学校校风建设最前线的战士,可以说教师观念的转变是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前些年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作用,教师们多是只注重智育不注重德育;只教学生知识不教学生做人;只重尖子生不重视中差生。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学生上也是一俊遮百丑,学习好了,就什么都好了,学习不好,有再多的优点也不受欢迎。这些观念是实施职业学校校风建设的大敌,通过学习、座谈、交流、实践,教师们这种陈旧的观念转变了。
2.3 提高素质
常言道,要给一杯水,要有一桶水。对于组织领导来说,要想提高教师的素质,领导同样要有一桶水,所以要提高素质,既要提高教师的素质,也要提高领导素质。
2.4 提高领导素质
一个好的学校应该是以领导的高素质,带出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我们是采用以下方式提高领导素质的:(1)认真学习上级指示、文件精神,领会意图,掌握尺度,把握职业学校校风建设方向。(2)钻研职业学校校风建设理论,通过参加座谈、听课,交流学习本校和外地职业学校校风建设的先进经验。(3)根据领导自身的优势,要求主要领导至少选一门学科进行职业学校校风建设的长期研究。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校领导的素质大有提高。
3 提高教师素质
二十一世纪已经来临,科学知识飞速发展,相关学科互相渗透,形成了越来越多的综合边缘学科。因此,必然要求新世纪的人才是综合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强调具备综合素质,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文理兼通,博文强记、挑起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为了提高教师素质,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要求教师自学或函授高等文化知识。并为他们学习创造机会,提供方便。目前全校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提高,大专学历已占95%,本科学历的已达到80%。
(2)长期组织教师学习,钻研职业学校校风建设理论。定期召开职业学校校风建设座谈会,经验交流会,要求每一个教研组都要搞一个相关学科的职业学校校风建设的课题进行研究。
(3)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各种能力,其中包括写规范美观的三笔字。能说标准的普通话,会画二般的简笔画,能制作本学科的教具,具备操作微机的基本能力等等。
4 狠抓德育
教会学生做人是职业学校校风建设的首要任务。职业学校校风建设要抱德育放在首要位置,重视做人的熏陶和指引,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我们的具体作法如下:
(1)注重养成教育,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树立学生的爱国意识,使学生热爱祖国,树立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学生热爱集体,加强公民教育,使学生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
(2)既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主渠道作用,又要从其它学科教材中挖掘德育内容,渗透德育。
(3)结合重大庆典、节日、纪念丑,通过电影、电视、故事会、演讲赛等形式拓宽德育渠道,不失时机地开展活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我校曾和市剧团联系,进行了“法在我心中”文艺演出,对学生进行了知法守法教育。我们又邀请了司法助理进行法律讲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 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职业学校校风建设的阵地,因此抓好课堂教学改革是全面实施职业学校校风建设的主要环节。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要求每位任课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制订课堂教学改革计划,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操作方法,实施步骤,学期未写出经验总结。(2)实行领导监督制,校长、书记、教导主任包年级,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检查,看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否落到实处。(3)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互相听课,取长补短或参加兄弟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教研教改活动,开阔教师视野,增强课堂教学改革意识。 (4)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根据职业学校校风建设和课堂改革的实际需要,花大资金,增加声、光、电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数量,提高现有教具的质量,从物质上保证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经过几年的努力实践,我校的职业学校校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收获。仅以此篇文章给同行们借鉴。
参考文献
[1] 方泽强,刘星.对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新思考,《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第10期.
校风建设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风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校风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校风,才能培养更多的符合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要求的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创新精神、高超的实践能力加高技术能力的专门人才。
一、校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看,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校风建设总体比较薄弱,学生的价值取向、学习热情以及考风考纪等都存在着问题。高职院校在校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领导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的主要领导,精力尚未放在抓校风建设上,很多高职院校是由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升格或合并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领导的主要精力,重点放在高职院校定位发展、人员配备、专业调整与建设、招生与就业、上规模、上基建与增设备等方面,对校风建设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把校风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对校风建设问题不够重视。
1.2缺乏有效措施
校风建设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即使一些高职院校已认识到校风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校风建设怎样抓、如何抓等方面,还缺乏必要的、系统的、有效的措施。即使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很多也流于形式,没有严格执行。
1.3教育管理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第一,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都比较差,不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第二,由中学教师的严格管理到大学教师的松散管理,在过渡时期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明确的制度,一旦进入大学校园,失去制度的严格管理,高职院校学生自律意识差,很快就变得放任自流。第三,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特色不明显,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改革不力,学生对口就业率低,学校又不能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学生看不到对口就业的希望,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第四,少数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甚至放纵学生投机取巧,考试放水,给学生留下较大的负面影响。第五,少数管理者不能以身作则,品行底下,枉为人师,难以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1.4环境影响校风
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都对校风产生影响。高职院校自身的育人环境不尽如人意,育人环境包括高职院校物质环境的育人功能和校园的文化氛围,这是形成优良校风的重要外部条件,它会感染、熏陶、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不断进取。高职院校建立的时间较短,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和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一个过程。不良的教风影响了优良学风的形成。社会舆论、社会评价趋向、社区文化,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学生厌学的催化剂。因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导致资源紧张、结构失衡、生源差异、改革滞后等问题。由于教学资源紧张,造成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的困难及由此带来的思想问题;由于专业结构失衡,造成学生的就业竞争激烈,使很多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险,一些学生失去信心;由于生源差异,使教学难度增加,效率降低,教学质量下降,对整个学风产生负面影响。社会、学生、家长对高职教育缺乏认识,有的把高职等同于职高,甚至认为高职生就是技校生;有的视高职教育为“二流教育”,把高职院校当作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把选择高职视为无可奈何之举。部分学生失去了平静的心境,学习兴趣下降,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
1.5学风不尽人意
学风的好坏,与学习动力的强弱关系密切,如果学生学习动力正确且充足,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认真的学习态度,能够珍惜学习时间,讲究学习方法,追求学习效率。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动力不足。高职学生无学位可拿,考研、出国无从谈起,因而淡化了学习的内在动因;高职学生缺少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虽然目前有“专升本”的途径,但高职学生由于素质较低,一般没有能力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和较高水准的竞赛,学习上只是应付作业和考试,缺乏钻研和创造的意识。缺乏实践锻炼和社会经验,思维能力、心理发展和行为举止显得幼稚,缺乏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行为能力。不少学生仍未脱离高中生的心理行为,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对学习不感兴趣,且越来越放松,生活随便,最终浑浑噩噩渡过大学生活。
1.6学生自身原因
高职学生的心态比较复杂,但总体上是缺乏自信心,与进入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大多数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处于中下游水平,缺少成就感,对学习兴趣不大,没有养成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一旦失去外来的压力,极易放纵自己,造成学业危机。有的同学在进校后,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自己的学习没有具体的规划,认为自己已经上了大学,不必再拼命地学了,只要混个及格,毕业后有一份工作就行;有的学生觉得高职院校与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相去甚远,感到很委屈,终日提不起精神,牢骚满腹,无心进取;有的学生迟到、早退、甚至随意缺课现象严重,听课不认真,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良行为。有的学生特别贪玩,抽烟喝酒、打牌跳舞、长期乐此不疲,沉溺于网络游戏,把学习抛诸脑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交朋友、谈恋爱上,不惜荒废学业。
二、建设良好校风的途径
目前,高职院校的校风建设远不如普通高校抓得紧、抓得好,其状况令人堪忧,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常抓不懈。建设良好校风有以下几个途径。
2.1统一认识,狠抓校风建设
研究和制定高职院校加强校风建设的有效措施。高职院校领导在考虑高职院校发展的过程中,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校风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校风建设当作关系高职院校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为了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应该结合当前的新形势,积极开展校风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分析新时期、新环境、新条件下校风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制定校风建设的战略目标以及各个时期校风建设的具体目标、内容和措施,把各项校风建设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做到齐抓共管,人人有责,不走过场,形成优良校风。校风问题是不是要作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认识问题。一部分人认为社会风气对校风建设的冲击和影响大,加之现在学生质量差,对校风建设产生种种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主观认识上或客观行为上,把校风建设看成是某几个部门的单一性任务,或仅仅限于学生这一方面的事;把长期性的工作看成是应付检查、搞搞突击的短期行为;把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带根本性的大事,看成是一般性的行为管理的表面文章,甚至片面的认为就是抓抓卫生和纪律的事,这就影响和妨碍全体动员、全员动手来抓校风建设。校风关系学校兴衰成败,认识问题不解决,学校发展至上的要务就难以解决,应把校风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件长远的、根本的、重要的大事来抓,学校工作千头万绪,要解决的问题再多,校风问题必须解决好。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动员师生员工投身到创建优良校风学风的热潮之中,以良好的领导作风促教风、带学风。
2.2大造舆论,强化校风教育
积极营造整顿校风和加强校风建设的社会氛围。要利用院报、宣传橱窗、条幅、展板、墙报、广播等舆论工具开展以“校风建设”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校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表彰校风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全院或各系召开全体师生员工参加的校风建设动员大会,各班级召开学风建设的主题班会和学生学习经验交流会,开展“学风、教风、作风”主题讨论,各团支部配合开展共青团主题活动日,举行“正校风,从我做起”的大型师生签名活动和学生征文竞赛。同时,各系部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学风建设的有关文件和教学工作规范、学生学籍管理条例等,在教师中开展以校风建设为主题的大讨论,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大造舆论,强化教育,实施思想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的策略。为了培植良好的校风,通过各种渠道和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校风校纪宣传,组织新生参观高职院校校史展室,请老领导、老校友作报告,进行光荣传统教育;强化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实施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相结合的策略。要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的办法。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课在校风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和各科教学贯穿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校风建设。为使学生在课外广阔的天地中有一个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组织学生参加社团、协会的工作,参加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有了自己制定计划、自己组织实施、自己协调各种关系的机会,不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其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乐,而且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良好的学风逐步形成。
2.3齐抓共管,落实校风建设责任制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校风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制度建设和严格管理是校风建设的侧重点。学校要针对目前一些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自制能力弱的情况,从新生入学教育着手,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当然,校风建设不只是教务处和学生处的事情,需要教学、管理各环节和各职能部门协作配合。全院各系、各部处室都应把校风建设当作自己责任的一部分,层层落实校风建设责任制,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自觉对大学生进行校风教育与管理。尤其是教务处处长、学生处处长和各系主管教学副主任、学生工作副主任副书记、专职辅导员、教研室主任、任课教师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把校风建设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来,做到上课有点名、自习有人抓、早读有规章、晚修有监督、违纪及时管、学业严要求、宿舍经常去、领导亲自查。辅导员是在第一线从事学生工作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校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通过完善辅导员的量化考核办法、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指导和督促,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以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2.4端正教风,树立良好考风
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教风是指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是教师德与才的综合表现,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及文化水准的集中表现。学校要通过开展评选和表彰师德优秀群体和师德标兵、学习和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等活动,形成有利于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的氛围。考风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学生学风的具体体现。认真组织好各类考试,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制定更为科学的考试制度,规范全校考试制度,实行教考分离;二是在每次期末大考之前,各系部要召开考前端正考风动员大会,向学生和教师反复宣讲考试规定和纪律;三是严肃执行考试纪律,精心组织考试,加强考场巡查,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考试和教师监考情况,对违纪舞弊的学生和违纪的监考教师及时处理。
2.5求真务实,调动师生积极性
在教学改革上,要建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机制,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在教学管理制度上,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给学生更大的对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的选择权。在抓学风建设的同时,各系部、学生处、团委、图书馆要以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积极开展学术讲座、素质教育讲座和各种职业技能竞赛、征文比赛、英语知识竞赛、专业设计比赛、演讲赛、辩论赛等,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在学校内制造一种好学的氛围,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加强高职院校校风建设,是为了使校风建设逐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为基础管理向标准化管理,经验性管理向科学化管理创造条件,为逐步实现依法治校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J].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校风建设范文3
[关键词]民办高校 学风 教风 校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132-01
一、学风、教风、校风的内涵
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即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
教风是指教育机构在教学精神、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的长期的、稳定的教育教学风气。好的教风是一个学校崇高的精神旗帜,它对学生有着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学校干部的作风、各班级的班风上,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
学风、教风、校风建设,是学校制度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长春建筑学院“三风”建设的突出问题
(一)教风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老师不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出现上课迟到、提前下课、讲课敷衍应付、课堂接打手机、言行失范等有损教风的行为。同时对课堂纪律管理松懈,对学生上课聊天、睡觉、玩电子产品等现象视若无睹。有一些老师照本宣科,业务不精,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差。外聘老师一般来源于公立高校,教师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上没有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方法。
(二)学风方面
民办高校学生学习成绩起点相对普通高校较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缺乏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有很多的学生几乎完全丧失了学习动力,很多学生的目标是“混”一纸文凭;靠授课教师、辅导员老师点名才能回到课堂,许多学生只不过拿了一本崭新的教材,坐在教室的后排。缺乏诚信考试意识,在考场经常携带小抄,考试违纪现象比较严重。
(三)校风方面
校领导缺乏下沉服务,机关干部缺乏深入基层,学校管理缺乏规范有效,人事岗位管理缺乏更有效的进入、退出和奖惩机制,基层管理缺乏主体责任和务实严管的规范。在一些教职员工中,凝聚动力不足、爱校精神弱化、散漫松懈、消极浮躁、不思进取、应付从事,缺乏职业精神和主人翁意识。
三、长春建筑学院“三风”建设措施
(一)开展爱校、爱岗、爱生教育
爱校教育是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坚持正确价值取向,提高职业水平和职业道德,增强凝聚力,振奋精神、艰苦创业的强大动力;爱岗教育、转变作风的重要体现是爱岗敬业。在全体教职员工中,深入开展爱岗教育活动。加强岗位职责、岗位作风、岗位奉献等教育。爱生教育,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教育学生。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必须以学生为本。如果没有学生,学校将不复存在。学生培养不好,学校就办不好;反之,要办好学校,就必须培养好学生。
(二)校领导与校部机关下沉服务管理
转变作风,必须领导带头。要进一步明确校领导联系包保单位,深入课堂听课,多下基层调研,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进一步明确机关干部下基层指导协调、检查监督和听取意见的规定。克服领导与机关浮在上面、脱离基层、工作效率低、管理粗放的倾向。在这方面要接受基层与群众的监督。坚持每学期向基层征求一次校级领导和机关干部转变作风的意见,每年度在基层对校领导和机关干部转变作风测评一次。
四、长春建筑学院各学院三风建设实施方法
土木工程学院:实行班导师制度。班导师由授课教师担任,不同于班主任,他不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其主要职责是协助辅导员老师,侧重于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的困惑及难题,尤其是要在专业上对他们做具体指导,进而达到学生们更爱自己的专业,更爱学习,更爱老师的目的。
管理学院:实施晚自习改革,逐步推行按需进行教室分布,分层学习,避免学生晚自习乱哄哄、走过场式既浪费精力又收不到学习效果的局面,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自主性。
公共艺术学院:成立了由院长、书记、团委书记、办公室主任组成的督教组,检查学生上课的秩序、到课学生数、教室卫生等综合工作,每个月对检查督教情况进行汇总,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下一步整改措施。对于学生课堂睡觉、玩手机、带零食的问题进行严格检查和督促,现在在公共艺术分院形成了所有老师人人管课堂的秩序,克服了以往老师只管上课,不管课堂秩序等问题。
校风建设范文4
关键词:学分制;高等职业院校;学风建设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历经三十多年的曲折发展,从高等教育的辅助地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后,学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学分制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形势下,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以来,学生依据个人爱好、兴趣选课,选择教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学习积极性增强,学风活跃,校风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但问题随之出现,有的学生自主选课,认为哪门课好过关就选哪门课,有的学生根本不考虑专业拓展课程,随大流看他人选什么自己选什么,缺乏主见,只是为了学分而选课,导致上课没有积极性,学风松散,学分制流于形式,不但失去了学分制的本意,而且学风下滑,学分制改革与学风建设矛盾日益凸现。高等职业院校在学分制下,如何加强学风建设,成为教师必须面对并要解决的问题。本人依据自身长期从事教学与管理的经验,对此作一探讨,仅供同仁参考,不成熟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学分制与学风建设
学分制源于19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在我国率先实行“选课制”,改革开放后,国内部分大学开始实施学分制改革,近年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始推行学分制。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学分制是与学年制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制是以学年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则是以选课为核心,通过学分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学分制可分为学年学分制、完全学分制、绩点学分制、加权学分制、附加学分制,与学年制相比,优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学分制代替学年制改变了高等职业院校以学年课程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以选课为中心,允许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自主制订学习计划,根据自身的能力可以提前或推后毕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2.学分制代替学年制,是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新挑战
学生自主选课、选择教师,加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教师如果不能言传身教,上课不认真,准备不充分,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因此,实施学分制,通过学生选课、听课、评课,强化了对教师的监督,具有规范教师行为和思想道德的作用,能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风是高职院校的灵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风实质就是校风。学风建设即校风建设,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良好的校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证。
二、学分制与学风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推行学分制教学改革,是经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分制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学风建设尤为重要。其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较之普通高校相比,存在许多现实问题。首先,在校学生虽均为“90后”,但高职院校的学生录取分数远低于普通高校。以2011年为例,内蒙高考一本录取线是485分,而高职的出档线仅为160分,有的专业甚至降到120分,差距为325~365分。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先天基础薄弱,很多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懒散,约束力较差,不爱读书,并且学习没有明确目标,得过且过,直接影响了学风。其次,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校园外的一切物质与文化生活不断吸引着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愈加社会化,厌学、混学分现象普遍,课上无精打采,玩手机、说话、闲聊、迟到、早退,甚至逃课,课下无所事事,不思进取。最后,道德滑坡,不懂得互相尊重,互相谦让,甚至自己的生活都不愿搭理,教室、宿舍等学习生活区域如同垃圾场,果核纸屑、餐盒塑料垃圾四处可见。校风日渐下滑,令人忧心。加之高职院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不够完善,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校内和社会上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上述原因,导致高职院校学风不正,有碍于学分制的推行。所以,在新形势下,学风建设成为高职院系实施学分制改革的必然。
三、基于学分制的学风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依据经济发展设置专业,依据市场需求建设课程体系,实施学分制,打破学年限制,不但满足了学生在校学习需求,而且满足了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集中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为了有效地实施学分制,树立良好的学风,“高等职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此外,高等院校实施学分制,加强学风建设,即加强校风建设,还要注重两方面工作:一是社会环境建设;二是学校环境建设。
1.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国家政策、行业标准、岗位需求以及家庭教育等,是建立良好学风的外部环境
鲁迅在《两地书·致许广平二》中分析了学风外部环境的影响时说:“学风如何,我以为是和政治状态及社会情形相关的,倘在山林中,该可以比城市好一点。”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加强校风建设,要充分调动社会、用人单位、家庭的积极参与。社会、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对学生思想、就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建设工作,使学生形成紧迫感,从思想道德、知识技能、就业诸方面约束自己,严格的家教、良好的家风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从家庭教育方面,要求学生诚实做人、认真做事,从言谈举止、仪容仪表、礼貌修养等综合素质各方面加以熏陶,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使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社会环境是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外部环境,是校风建设的大环境。只有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家庭风气,实现整体大环境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职院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风气,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才能不再有盲目选课、混学分、厌学的现象。
2.高等职业院校学风建设除外部环境,更要注重内部环境建设工作,即高职院校自身的环境建设
学风建设的内部环境是指一个学校的规章制度、学习风气以及教师的风范,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建和软件管理,是扭转学风的根本,也是实施学分制的有力保证。不仅如此,高等职业院校推行学分制改革,建设校风,要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点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学校环境建设工作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本,建设学风
对于学生而言,学风是指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作风和精神风貌,是在长期教育和建设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一种风尚。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推行学分制改革,从实际出发,依据学生需求自主选课,自主选择教师,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思想的具体表现。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行业认知、实习实训等课程,实现课上、课下的学风教育,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选择课程,学好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中。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从学校的自然环境设计、人文景观设计,到物质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耳濡目染地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学习、努力成才,从而保证学分制的行之有效。
(2)以教师为本,建设教风
教风即教师的风范,主要是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具体指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高等职业院校的教风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自身建设的核心,也是学风即校风的象征。高职院校只有端正教风,才能做到为人师表,才能保证学分制公平有效地实施。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与其他高校相比,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水平,还要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不仅具有“双师素质”,还要具有“双师资格”;不仅要尊重学生,为人师表,还要教书育人,抵制学术腐败,遵纪守法,以德、以才、以技能和端庄的仪容仪表赢得学生的尊重,形成良好的教风,推进学风制的深化改革。
(3)以学校为本,建章立制
建章立制是高等职业院校加强管理的有效措施,是“以校为本”的具体表现,也是学分制改革,加强学风建设的有力措施。所谓建章立制就是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建立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制度文化,规范、约束学生的学风,规范、约束教师的教风。要将其作为良好学风建设的硬性指标,将教师的岗位职责,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奖惩机制等,“上墙”公之于众,作为长期有效的机制,相互监督。高等职业院校只有长期建设、完善制度文化,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科学的管理体系,形成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违章必究,从而实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杜绝一切社会不良影响,净化校园,实现学分制改革的成功。
校风建设范文5
关键词:民办高校;师生关系;学风建设
一所学校的学风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标识。学风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风的表现形式多样,从广义上讲,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习氛围都属学风的范畴。从狭义上讲,学风主要指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一个学校的学风是当前教学效果的反射和教学成果的展示,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生长远人生规划和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鉴于民办高校自身的办学特点以及生源质量来看,其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效工程,须整合教风、机关作风乃至校风各种资源合力共建,其涉及到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当前,民办高校学风建设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民办高校教师被行政工作和教研任务所累,学生学风建设难关注。
学风建设中教学与管理的师生关系问题从终身教育的立场和人类知识的发展来看,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要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责任感。
(二)民办高校师生关系简单机械化,学生学习风气受影响。
民办高校的师生关系相处模式单一且机械化,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办校体制走的企业体制,老师很大程度上充当的是管理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而不是引导者和培养者的角色,对学生的管理是统一的体制化,重视制度管理和培养,很难从学生内心世界去关注他们的生活,从而也很难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学习心态,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 民办高校师生比例悬殊大,学生个人学风培养难全面。
我国高校教师平均指导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多。2010年全国高校研究生、普通本专科生2385.63万人,教职工为215.66万人,平均每名教职工指导的学生超过11人。清华大学上年底在校生37650人,教职工7234人,平均每名教职工指导的学生超过5人。民办高校相对于公办院校来说,师生比更是悬殊,这就导致教师有心而无力,很难单一了解和关注学生,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和个人学习风格。
(四)民办高校教师心性难稳定,学生管理工作易懈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质量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因此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用人制度灵活,民办高校的师资水平普遍较高。然而,目前不少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离退休教师、兼职教师比例偏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系统中的主体。因此,必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良好学风建设。主要可采取从以下几个对策。
(一) 创新民办高校教学模式,创建师生关系平等对话模式。
教师在改善和提高师生关系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学生比较看重教师的性格与人格感染力;其次是尊重、理解学生;再次,教学水平高也是学生评价好教师的一个主要标准。教师如何建立宽松、公平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最需要着手改进的地方。专家指出,如何从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角度帮助教师消除不良的师生关系,真正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教师和学生之间日益隔膜,由此形成知识的“买卖关系”。而在信息化网络时代,师生之间在知识占有量、前瞻性上的差距正在缩小,教育的中心由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转移到以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主。这就需要转变教学模式,认知教师的角色,建立开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完善民办高校师生交流平台,拓宽师生交流渠道。
网络的方便、快捷、适时互动,拉近了辅导员、学生工作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辅导员通过MSN、短信的真情沟通、帮助该学生排解压力,消除了家长的很多顾虑。同时对于专业老师来说,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局限于课堂上,还可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通过一些网络聊天工具、网络日志或BBS等进行。师生之间也可以定期举行学术沙龙或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见面会等,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 完善班级导师制,强化专业指导。
班级导师的主要职能是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与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正确处理大学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指导学生认识大学学习的特点、不同阶段的学习方法、建立起个性化的学习模式等。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辅导员面对众多的学生,师生比例悬殊太大,所以很难做出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引导,所以亟需建立班级导师制,不管是在专业辅导还是生活指导,能协助民办高校的辅导共同管理学生,减轻辅导员的一些负担。实践证明,定责到班的班导师制实施效果较好,对密切师生关系具有创新意义。
(四) 加强师德建设,完善教师考评体系。
校风建设范文6
关键词:学风建设;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教育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教育深化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影响。在当前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学生工作管理的重心在学院把学院作为模型进行数据分析,能够较真实的反映学校学风建设的相关情况。
本文从统计分析角度出发以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为依据、以分析预警为基础、以思辨促动为动力,对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初步探析以期对当前高校学风长效机制建设有所裨益。
一、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1.学风建设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高等学府的使命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大学生是祖国振兴的希望和栋梁,加强学风建设才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条件,创建优良的学风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2.学风建设又是高校自身建设的重要环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学风的好坏决定着大学生的整体质量,也代表着学校的办学水平。高校在申报“211”工程的过程中,就有一些诸如四六级通过率等等的指标,与学生们的学风密切相关。在国家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学风建设一直都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重要工作。
3.学风建设是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心愿和迫切要求
家长都期望子女能够在一个有着良好氛围的校园内学习成长,老师们也都希望倾尽毕生所学让学生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们也都希望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促进和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20来岁的大学生们可塑性很强,与周围同学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因此,加强学风建设,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同学们顺利完成学业,帮助大学生在走进社会的时候实现自身价值。
二、学风建设的内涵
1.传统认为,学风就是学生的学习风气,而忽视了教育管理在学风中的作用
学风的主体是学生,但影响学风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良好的学风依赖于老师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也依赖于学生工作中的细致入微、润物无声;还依赖于优秀先进同学的光辉榜样和行为楷模。因此,学风并不单纯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融合了方方面面因素的系统问题。
2.学风建设不仅需要制度与管理,更需要学生主体的自觉
依靠制度和管理能做到的,只是让学生们机械的适应规章制度。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的抓好学风建设。因此,片面强调制度的执行,会让学风建设机械化,甚至让大学生们消极学习,敷衍学校。
3.学风建设不是学工系统的一家之责,而需要整个教育系统共同完成
如果学生工作和教育工作两极分化,缺乏融合,就难以形成合力。从学风建设的组织机构来看,其主体既有思想政治工作,又有教学管理工作;从学风建设的主体来看,既是老师们的齐心教育,又是广大学生们的积极自我教育;从学风建设的领域来看,既有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有对育人环境的优化。因此,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体师生形成的一股合力,是学生所处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的结合,是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结合。
三、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
1.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美术学院3个年级的全日制本科生,共2个专业和9个专业方向。共发放问卷调查1000份,回收942份,回收率为。其中艺术设计方向占63.4%,美术学方向占36.6%,男生占32.8%,女生占67.2%。调查以二、三年级的学生为主,二年级占54.1%,三年级占26.5%,一年级占19.4%。
调查形式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还通过与学生和老师访谈,充实相关信息。
2.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
(1)学生学习行为调查。据统计被调查学生中课程经常需要重修的占12.34%,偶尔重修和重修课程没超过两门的学生有35.6%和26.1%,这三项加在一起是61.7%。照此推算全校大约超过60%的学生都有重修课程的经历。导致重修的原因认为是“偶尔失误”的学生占20.2%,“不想学”的学生占12.6%“对课程不感兴趣没认真学”的学生占53.7%认为“教师讲得不好”的占19.3%。
这说明学生认为原因主要在自身。从问卷看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是学习不好的主导性原因有31.9%的学生认为“什么内容的课程”是平时影响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12.7%的学生因为对专业或授课内容不感兴趣而不去上课。
在调查中还发现只有23.5%的学生对学习和未来有明确的安排并有所行动 26.4%学生根本没有计划其余的学生虽然有计划但没有恒心实施。同时学生在学习中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如到课率在80%以上的学生只有52.8%有11.2%的学生承认经常不上课;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学生只有31.6%多数情况下能完成作业的学生有63.7%;在课余时间每天学习时间低于1小时的学生有89.7%低于2小时的有20.4%这说明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偶尔去图书馆的学生和很少去图书馆的学生分别是31.6%和52.5%;98.8%的学生在课余喜欢上网 96.4%的学生每天花1-2小时上网 20.1%的学生在课余喜欢在宿舍呆着或睡觉。78.8%的学生承认自己学习习惯不好 99.2%的学生认为自己基础差26.3%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方法不对。在访谈中我们同样了解到:很大一部分同学平时根本不怎么学习只是到了要考试时才突击一下。还有的同学常常通宵达旦地上网玩游戏、看小说。很多同学从来都没有仔细想过学习的问题。
(2)学生群体行为对个体学习的影响。在与学生访谈中发现学习成绩通常以宿舍为单位好或者坏。结伴学习和玩游戏、打牌的行为往往是一整个宿舍的群体行为。这说明同一宿舍学生作为相互活动、接触较紧密的群体同学之间特别是关系亲密的同学彼此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对对方的学习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如10.28%的学生在“其他同学作弊时如果老师没有发现就想效仿”,值得注意的是只有32.6%的学生认为班级的班风好或较好而56.7%的学生认为班风一般还有14.3%的学生认为班风较差。有21.1%的学生承认同学给自己带来积极影响也有42.6%的学生说同学对自己的影响是消极的;还有42.6%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同学和朋友经常逃课。这说明对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风气需要引起重视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班风和学风建设。
(3)教师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调查显示有近50%的学生认为老师的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 18.2%的学生认为老师的素质与水平一般;13.6%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教学态度认真 40.8%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态度较认真36.1%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教学态度一般93.2%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教学投入的精力不足; 59.6%的学生希望老师在学业上严格要求在课下和蔼可亲但40.5%的学生认为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一般较淡漠; 75.4%的学生证实自己的老师都能或在大多数情况下能耐心解答问题但有13.3%的学生表示自己的任课教师很少批改作业 80%的学生反映有老师上课不关手机 16.4%的学生反映老师上课关了手机但对学生没有同样要求;81.3%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考试方式不能反映同学的学习效果。
在访谈中学生还反映希望有机会给老师提出改进意见希望老师能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加强和老师的沟通。还有学生提到同学应尊重与理解教师但老师也要转变观念不要总以自己为中心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校的办学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对于学校的办学环境超过60%的学生对校园环境很满意。调查中反映学校环境对学习产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对良好校风的渴望以及对不同专业教学条件不均衡方面的意见。另外有58.7%的学生反映自己的学习常常与学校安排的有关活动发生冲突影响了学习。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学校缺少认同感这可能会使一部分同学丧失学习动力、或者不按培养计划要求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等。
3.对数据的分析
(1)从大学生中较大的课程重修比例和逃课率来看大学生目前学的状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学生们主要把它归结为自身的学习兴趣或对专业的兴趣等方面。但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习的精力投入不足才是主要原因包括不上课、不做作业、课余不学习、没有学习计划以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2)大学生群体行为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影响往往呈从众效应好的班风和宿舍风气可以带动和约束其他学生学习而不良的风气也拖动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学习。
(3)学生渴望教师整体素质与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希望加强和改进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等。少数教师教学精力的投入严重不足。
(4)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风建设强化校史教育、爱校教育和专业兴趣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四、对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的探索
1.学风建设的主体因素理论
从以上调研数据显示,学风建设一直紧密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要保证学风建设的长效性和高效性,必须在规章制度之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引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来论证。
(1)双因素理论也叫激励――保健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的。1957 年赫茨伯格开始和他的助手们对匹兹堡地区11个工商业机构、200 多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访问,提出了“需要激励双因素理论”。他认为影响工作动机的因素大体有两类:一类如公司的政策与管理、工资、安全、工作环境等,均不能构成强烈的激励因素,处理不好会造成不满,难以维持正常工作状态,处理好了可以消除人的不满,但调动不了人的积极性,这些因素是工作的外部因素,称“保健因素”;另一类如工作中的成就感、工作得到承认、工作本身有吸引力、承担责任、有发展前途、得到成长等因素,这些因素不具有时职工无所谓不满意,一旦具备了这些条件职工就受到了激励,这些因素是真正激励动机的因素,称激励因素。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了满足员工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与工作条件等保健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本身、个人成长等内在的激励因素,才能持久保持员工的激励水平。
(2)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双因素。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决于其学习态度,而学习态度又取决于学生需要被满足的程度,学生需要能否得到合理满足,与学习本身及学习环境又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作为高校要加强学风建设,应充分重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作用,既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着手,又要注意学生的精神需要。
影响学风建设的保健因素主要有:学校的生活设施,如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的条件,文体设施,主要包括操场、体育馆、篮球场、足球场、游泳馆等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如校园的风光、校园景观等,教学设备,如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图书馆等,学校的管理制度,家庭、社会环境等。以上因素只是影响大学生积极性的外在因素,是保证大学生安心学习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虽然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不可低估。
影响学风建设的激励因素主要有:学生人生价值观念体系、认知体系,所学专业内容、价值、重要性及发展前景,参与教学过程的师资、上课内容及教学方法,成绩的考核、奖学金的评定,所学专业课程建设、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需要,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和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快乐等,以上因素主要是用来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个人发展、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贡献等高层次需要的,是与学习本身、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直接发生紧密关系的因素,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本质因素和起持久作用的因素。
(3)整体联动、形成合力。根据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原理,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就是要在满足学生保健因素需求的基础上发挥激励因素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产生一股强大、持续的内驱力,最终达到全面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目的。
2.做好学风建设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1)教风与学风联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风、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的一项系统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工程,涉及到学校党、政、工、学、团等方方面面,只有全校一盘棋,齐抓共管,通力协作,才能真正把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工作抓实抓好。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教风如何,对学风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加强学风建设,必须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联动机制,以教风带动学风。
首先,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不断加大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不断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真正成为讲台上的“教育家”、学生求知的“专家”;其次,重视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学生学风的教育,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使他们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再次,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既要教学生怎样学习,又要教学生怎样做人,把育人渗透到教学全过程;最后,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用自己的优良品德、丰富知识和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实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并引导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
(2)激励与约束联动,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学风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学生学习目的与需求、学习动机与行为态度的问题。首先,高校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其次,要对在素质教育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学生、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再次,要建立健全学生绩效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表彰机制,切实发挥正面激励和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勤奋刻苦学习的积极性;最后,高校要不断完善奖励项目的产生办法,使每个班级及个人明确奋斗目标,找到身边学习的榜样,看到自身与先进的差距,进而达到促进共同学习奋斗的目的。
(3)要建立学风建设约束机制。应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如通过加强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安全守法教育、诚信教育,建立和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严肃考风考纪,建立学风预警机制等方式,通过外在约束和内在约束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增强其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优良学风的形成。
(4)课堂与课外联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学风形成的主渠道,是建设优良学风的主阵地。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介绍本门课程研究的最新动态、成果和研究方法,介绍本门课程对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素质发展的意义;其次,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改革,让学生树立热爱所学专业的思想;再次,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把知识传输变为智力开发,挖掘学生的潜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其不仅学到知识,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在课堂之外,首先,我们要努力培植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要根据学生学习与发展需求,增加人文内涵性、突出时代特色性,打造融专业文化、竞赛文化、社团文化、感恩文化等“多元文化”和基地共建、基层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公益等“多方实践”及考研辅导、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心理咨询等“多层服务”于一体的文化工程,发挥校园文化的整体塑造和培育功能;其次,要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对大学生科技的指导,以大学生科协为依托,通过重奖有发明创造的学生,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增强学风建设的推动力;再次通过专业介绍、专家报告、座谈研讨、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扭转学生学习的盲目和被动现象,加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认知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最后,对资源采取开放式管理,做到物尽其用,让学生充分享受学校丰富资源带给他们的乐趣。
五、结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 学风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坚持把学风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结合起来 与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与满足学生成才需求结合起来 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 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是高校学风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