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村民自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村民自治范文1

甲:家事国事天下事,

乙:计划生育是自己的事,

丙:群策群力群管理,

丁:要自治。

合:对!计划生育村民要自治。

(二)

甲:计划生育村民有责任,

乙:学习法律政策搞培训,

丙:提高认识换角色,

丁:当主人。

合:对!村民自治当主人。

(三)

甲:村民自治创新招,

乙:整建网络选代表,

丙:制定《章程》和《公约》,

丁:民主管。

合:对!民主决策民主管。

(四)

甲:村组立下"军令状",

乙:户户签订"全同书",

丙:干群权力义务都平等,

丁:负责任。

合:结!监督管理负责任。

(五)

甲:执行合同与《公约》,

乙:持证怀孕和生育,

丙:按时节育搞"三查",

丁:要自觉。

合:对!不能违约要自觉。

(六)

甲:外出办理《婚育证》,

乙:签订《合同》打保人,

丙:按季邮回"三查"单,

丁:要违约。

合:对!流动人口莫违约。

(七)

甲:村组干部常到户,

乙:协会活动把心聚,

丙:"三生"服务当桥梁,

丁:好现象。

合:对!村民自治好现象。

(八)

甲:享福不在子女多,

乙:培养成材个顶个,

丙:致富路上显身手,

村民自治范文2

农业孕育了中华文明,农村至今占中国国土面积的90%左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仍将占中国总人口的很大比重。农村的发展和改革,关乎中国发展改革的全局。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意义:“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既管当前,也管长远,是长期指导思想。”

30年中国农村改革中,乡村民主化进程,是中国农村制度变迁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中国改革成效的重要体现。1982年“村民自治”制度入宪至今,乡村的民主化进程逐步推进,为搞活农村经济、促进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三农”事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功效,提供了制度保障。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农业发展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但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农业农村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呈现出:“农业生产综合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农村社区变动不居”、“自治主体经常缺位”、“自治内容繁杂急迫”、“外来力量频繁介入”等特点。不断深化的农村经济改革、农村社会的结构性变迁、农民的分化等,都对农村的治理模式、乡村行政管理制度职能转变,特别是村民自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

虽然“村民自治”入宪已有三十多个年头,但作为政治实践大规模运用并被公众关注,才仅仅十多年的时间。社会各界对村民自治寄予了各种美好的期望,但村民自治发展至今也遭遇了诸多问题。近年来,中国各地发生了许多与村民自治有关的热点事件,折射出中国乡村治理的诸多困境。如2011年发生的“乌坎事件”,就反映出诸如村“两委”的体制性矛盾、民选村委会因为受制于村庄治理结构和民主治理机制不够健全而治理绩效下降、村民思想意识分化村庄治理难以达成共识等问题。就“乌坎事件”本身而言,其发生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它所反映的乡村自治的困境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所以,深入研究村民自治的现状,理解村民自治在实践中的遭遇、问题及其内在逻辑,把握村民自治的时代特质和未来趋势,既具有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它是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工作的基础,也是推进农村全面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所在。农村当前正处于重大的发展转型期,改革问题错综复杂,但若能正视问题,系统梳理,全面、准确、深入、理性地进行研究和分析,就一定能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为此,我们邀请了学界长期致力于村民自治研究的专家来共同参与有关此问题的探讨,这里集中呈现了程同顺、董磊明、陆益龙、贺雪峰、吴理财、贺海仁等学者的代表性观点,希望能对乡村自治的改革实践和研究有所助益和推进。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村民自治范文3

谁也没想到,重庆巫溪会成为会议主角。

“巫溪是乡村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经典样本。”专家们说。

管理之痛

三年前,李俊是巫溪闻名的“刁民”。

“那时候真是‘坏人’喽!”提起旧事,李俊有点不好意思。

李俊所在的白鹿镇大坪村,人均耕地只有0.42亩。2002年,大坪村发展黄姜产业失利。2004年,大坪村发生公路征地事件。从此,村民便不信任干部,遇到问题开始“绕道走”。

平日爱打抱不平的李俊,顺理成章成了上访带头人。镇里、县里、市里,她带着村民不停“折腾”。七年来,集中上访29次,多次截车堵路。

但在巫溪,“扯皮村”远不止大坪村一例。

三宝村产业停滞、上访成风。

羊桥村道德回落、赌博成风。

…………

“‘三农’投入逐年增加,农民满意度却没提高;政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和谐的事反而越来越多。”巫溪县委书记郑向东十分头疼。

怎么办?

巫溪决策层陷入沉思。

北门沟启示

9月1日,巫溪北门沟小巷入围“重庆最美街道20强”。

谁会想到,三年前,北门沟还是巫溪有名的“龙须沟”。

“小桥流水人家,苍蝇蚊子乱爬。”老百姓这样评述北门沟。

有一天,时任县委副书记罗成(现任县委副书记、县长),终于被北门沟“上访游击队长”陈振翠“逮”住了。

罗成到现场一看,被深深震撼了。

罗成觉得愧疚,但他说了一句大实话:“自己家门口堆了这么高的垃圾山,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动手去清运、维护呢?”

一语点醒梦中人。

“全县这么多大街小巷,为何唯独我们北门沟垃圾成山?还不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把自己当主人!”陈振翠回去对居民说。

当天,几年没开过党员会议的北门沟,召开了全体党员和积极分子参加的专题会议。

第二天,北门沟居民全体出动。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用一周时间将70多吨垃圾清运一空。

随后,该小区成立了自治小组,制定了《小区文明公约》。

从此以后,北门沟就变靓了。

“北门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把乡村管理好,需创立群众参与机制,实现共建共管。”郑向东说。

乐和试验

羊桥村,乐和大院,一场联席会议拉开帷幕。

与会者有村委会领导、乐和代表。

议题是讨论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

“建不建?怎么建?”村党总支书记王开明抛出问题。

一位乐和代表说:“我拥护,今后农产品可以拿到那里去卖。”

另一位乐和代表说:“占地要公平解决。”

讨论很激烈。

最后表决,与会者全举起了手。

工程涉及80户农民的承包地。三天内,79家签了协议,一家不肯。

这家人想自己牵头修建这个市场,但联席会议的决定是找一家大公司来做。

“我能做通他的工作。”羊桥村乐和协会会长冉启伟说,“我没用大家一分钱,我只是给大家做事,大家认为我是他们的人。”

果然,冉启伟很快搞定。

2010年,巫溪决定在羊桥等三个村,创建群众共建共管机制――建设“乐和家园”。

“乐和,即快乐和谐地生活。”郑向东说,就是自己的事自己办,大家的事商量着办,不好办的事按规矩办。

第一步:村民选出14位代表,组成乐和协会,代表享有对村级事务的知晓权、监督权和建议权。

第二步:建立联席制度――以村党支部为召集人,形成村委会负责、乐和代表协同的共管格局。

乐和试验很快见效。

乐和代表产生的第二天,他们就率领200多户村民,把村里硬化路两侧杂草、垃圾打扫得干干净净。

以前乡村规划,政府出钱出力,还难以让群众满意。

现在完全变了样。

“一户村民修了四层楼房,但按村里的统一规划,房子不能高于三层。”冉启伟说,“这户村民抡起锤子,主动拆了第四层。”

自治效应

三宝村三户村民很心焦。

因为门前不通公路――买点肥料,卖头肥猪,只能肩挑背扛。

他们想修条路与村公路连起来,但遇到难题――路要从王吉学家猪圈通过。

“要拆人家的猪圈,我们怎敢开口。”

“补助你2000元拆墙费。”村支书知道后,找王吉学商量。

“墙拆掉,至于补偿费嘛,一分不要。”王吉学说。

三户村民连忙感谢。

王吉学说:“这点小亏都吃不得,还算乐和人吗?”

这个月,王吉学被村乐和协会评为十星级和睦家庭。

“拆了猪圈,拿到十星,值。”王吉学呵呵直笑。

羊桥村等地的乐和试验见效后,巫溪决策层决定将此经验推向全县80个村。

80个村在“乐和家园”的大原则下,又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小创新。

三宝村评卫生、和睦、致富、孝道等“十星级文明户”就是其中之一。

创新激活了一池池春水。

邻里扯皮,“和事堂”上门管。

治安不好,“五户联防”确保安全。

创业无钱,“资金互助组”上门服务。

财务不透明,有“公事账”敲门。

…………

这些创新很快结出美丽果子:大坪村摘掉“上访村”帽子,三宝村成了“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

“用群众智慧管理和服务群众。”巫溪乡村管理一下活了。

村民自治范文4

村民自治20年来的主要成就在于民主理念、民主规则和技术程序在农村的推广,各种村民自治组织通过民主方式建立,并按照民主方式加以运行。这给农村带来了村庄的基本社会秩序,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保障了农村改革的推进,化解了矛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为村庄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平台。它对基层民主和整个国家的民主化都在产生推动和借鉴意义。

二、当前村民自治面临的环境和存在的问题

(一)面临新的制度环境

一是国家化推进的环境。取消农村税费以后,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过去由农民承担的公共产品逐步由国家承担起来,村级自治范围的内容逐步缩小。二是行政化发展的环境。农村税费改革后,村干部出现行政化的趋势,村干部工资由财政支付,村财乡管,乡镇政府加大了对村级的干预。三是城市化的环境。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形势下,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乡村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农民工进入城市,农村务农的劳动力大大减少。四是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环境。封闭的乡村经济、文化传统越来越受到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冲击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民主意识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二)村民自治实行中的现实问题

在现实调查显示,选举民主单方突进,后三个民主显得滞后。其一,选举成为村庄内各种政治社会力量的竞争焦点,但候选人的选举动机则偏向于个人和小集团获利,增加了贿选和不正当竞争的可能;其二,选举方式不规范,一些地方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其三,选举后治理呈现出“村委会少数人自治”局面,村民没有更多有效途径监督村干部。其四,竞选还不普遍。

(三)现行村民自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不清晰、不具体、不明确

一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权力结构包含了村官腐败的可能性。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内容看,村委会是执行机构,村民会议是权力机构,同时行使监督职能。但《村组法》对具体的权力结构没有明确规定。

二是没有明确农村“两委”之间的职权范围。

三是村委会成员候选人任职资格条件过低。对村委会成员候选人只有年龄上的要求,即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四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工作程序的规定上不利于村民代表会议发挥作用。笔者在实践中观察到,村干部常常不愿意召集村民代表会议,使村民代表会议对村委会的监督流于形式。

三、推进和完善村民自治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强村民自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村民自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前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不够快、经济发展不平衡,其别是当农民群众收入普遍提高的时候,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甚至瘫痪,难以对民主建设形成有效支持和呼应。因此,农村的“四个民主”必须围绕村级经济发展来落实。要拓开视野,不拘成见,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愿奉献的人选进村“两委会”班子,使村干部都要成为能够带头致富而且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集体经济有了发展,村民福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就有了保障,村民也就愿意关心、参与村级班子建设和村务决策管理,村民自治也就有了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实践证明,只有雄厚的集体经济力量才能为村民自治的正常运作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撑,而集体经济愈发达,就愈需要通过村民自治,扩大村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保证集体经济规范运作,使利益得到合理分配,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

(二)要完善和落实现行制度

要认真总结20年村民自治的成功经验,将现行经过实践证明的成功的做法通过法律制度加以固定下来,对存在缺陷的制度进行修改和补充,对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的内容要提倡和鼓励。要突出五个方面的制度完善:一是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产生于有关村级重大公共事务决策,其最初目的就在于让村民能够充分发表对于有关公共事务的意见,以使村民委员会的有关决策符合广大村民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村民政治参与的渠道。随着这一制度的推广,其自身的功能也逐步得到了拓展,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在制约和监督村民委员会的具体运作上,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村民可以通过这一制度关注有关村内公共事务决策的执行情况。二是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公开是防止腐败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随着国家对农村投入的增加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农村资金数量不断增大,因此,要在村民自治制度中将村务公开作为核心的制度内容。它要求涉及村民的具体利益的公共事务,都必须对村民公开,以便让广大的村民能够充分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以确实维护自己的利益,促使村民委员会的正确运作。三是制定村民质询制度。这要求村委会每周召开一次质询会议,会上村民可以就村务财务政务等有关问题质询干部,村干部当面答复并给予解决。这一做法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了“一事一议”制度,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感和服务农民的意识。四是发动民众广泛参与的制度。包括村务会主任的选举可以吸收外来务工人员,可以吸收行政人员。五是村民自治的保障制度。将村民自治的经费法制化,主要通过国家财政提供。

(三)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的评价体系

随着村民自治的深化,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的评价体系,应当提到议事日程。评价体系应当包括的主要内容:村民参选率的高低、村委会干部的素质包括文化教育程度、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形式和实效、村级经济发展的指标、文化、教育、社会发展指标、环境等指标体系等等。

(四)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使传统的村民自治向社区自治转型

村民自治范文5

村改选举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非法拉选票

漾濞县双涧乡是在去年6月至9月,采取先试点后铺开的办法,选举产生了5个村党支部委员会和5个村民委员会,全乡全面实现了村民自治。总体效果是显著的,它极大地深化了山区农村村级组织体制的改革,增强了乡村两级组织体制的活力,推动了山区农村的发展。

但在选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可置疑,不可回避,不可忽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将会对我们今后的“两委”选举工作提供一些好的经验,促进村改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两委”选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家族势力影响着选举。有的村在选举过程中,从候选人的产生到竞选成功,都受到家族势力的影响,比如有的候选人,候选条件很一般,但靠着庞大的家族势力,拉选票,搞串联,完全控制着整过选举过程。反而那些有一定真才实学、公道正派、有一定管理能力,群众拥护的候选人,却往往得不到人源背景的帮助而参选失败,体现不出选民们的真正意志。二是个体老板的竞选影响着选举。有的个体老板有了一定的资财后,想弃商投政,参与了竞选活动,这些个体老板靠着资金雄厚的优势,不惜遍地撒金,非法拉选票,使选举活动受他们左右,严重地破坏了选举法。三是当地选民的整体素质影响着选举。许多山区农村的广大村民对选举工作反映冷漠,思想不够解放,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素质普遍低下,认为谁当支书、村主任与已无关,投谁不投谁对自已关系不大。因此,就给那些进行非法选举活动的人创造了条件,谁给他们好处就投谁的票,不把村中的大事当回事等等。

在选举过程中出现以上这些问题,必然地给选举产生后的“两委”班子不好协调工作和产生矛盾埋下了伏笔。其实我们在选举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不能回避地认识到,主要是我们在引导村民、宣传政策、制定选举法规、业务指导上是存在不足和问题的。当然,作为一项新的制度,新的体制,干部群众一时难以适应,出些问题是正常的,是难免的。关键是我们如何认清主流、把握方向,善于总结、找准问题,便于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的问题。

“两委”在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主要矛盾:争权夺利

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选举产生后,步入正常工作不久,有的村逐步在村务决策和管理上不断产生矛盾,并使矛盾日见突出,有的关系还比较紧张,影响了正常的工作。一般表现为:一是争权夺利矛盾暗生。村民委员会认为自已是村民们选举的,现在是村民自治,应该是自己说了算,因此,做事一般不与村党支部商量,我行我索,甚至有的时候,连乡党委政府的话都不当一回事,使许多乡村工作显得异常的被动。村党支部则认为村民委员会是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村民委员会这种不请示不汇报的行为是对村党支部的蔑视,于是,凡是村民委员会擅自布置的工作和其它所有村务工作都一概否认,使许多村民在村上办不了事。“两委”关系紧张还主要表现在,经济管理权属的争执上,都认为村级的经济应该属于自己管理才对。所以明争暗斗,矛盾日见突出,村里显得很是不太平起来。二是推拉扯皮矛盾上升。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都是选举产生的,因此,新上任的村干部,都不敢大胆地管理,该说的不敢说,该管的不敢管,怕失去下届的选票,甚至有的村干部为了在村民们面前喜功卖好,有权有利的事争着管,无权无利或得罪村民们的事就互相推着、滑着,谁都不愿意去做,出了问题,就你推我滑谁都不愿承担责任,矛盾不断加深。三是互相拆台矛盾激化。有的村民委员会喜功好大,素质低,不尊守村规民约,与村党支部比高低,争大小,因此,就发展到了你上树我扯脚、互相打小报告、否认对方功过是非的现象,有的时候竟然面对面吵架争执不休,矛盾公开化。有的还发展到你在村上,我就不在,几个村干部竟然很难走到一起,村民找村干部办事找不到村干部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村务的工作等等。

化解村民自治中的矛盾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村级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认真分析村民自治中的矛盾问题,有的矛盾是老村级组织的时候本来就有的,延伸到了村民自治当中,成了新问题,但更多的是村民自治当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这主要是由于农村推行村民自治、让农民自己当家做主人这种新型制度与原有的的思维模式、领导方式、管理体制、工作方法发生了碰撞的结果;主要是一时打破了原先村级干部考察任命、优化组合的方式,把村中的当家人拿给村民自已民主推选,因此在组织实施、引导村民选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漏洞,把那些素质低、甚至是有过违反乱纪的人选进了班子等原因;主要是对“两委”新班子的业务指导、政策教育不够及时,配套管理跟不上,管理制度缺位,职责不分,村党支部不知道管些什么、村民委员会不知道干些什么,村党支部缺乏民主意识,村民委员会缺乏工作经验,村级所制定的有些管理制度落不到实处等等所至。提出这些问题不是讲村民自治有不好的地方,村民自治是我们党顺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而做出的正确选择,是合民心顺民意的大事,它全面深化了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但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教育、组织村民搞好自治的问题。

村民自治范文6

【关键词】村民自治;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参与现状;调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使得经济快速发展,逐渐打破了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使得更多的村民赋闲在家,于是越来越多的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村青壮年开始进城务工,农村人才的流失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挑战,我们能不能创造性地把眼光放在留守乡村的妇女身上,让她们参与到村民自治中,这不仅符合基层民主建设的内涵,也能实现妇女自身的政治发展。

一、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为了更深入了解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现状,我们采用了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发放考虑了样本地区的异质性、代表性和科学性,设计了配额抽样。课题组选取苏南的苏州、无锡,苏中的南通,苏北的徐州三个样本地区,并对样本区随机选取1-2个村庄。调查对象均为18周岁以上的农村户籍妇女。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07份,合格率90.44%。其中苏南、苏中、苏北各发放问卷150份。而问卷主要包括个人情况、政治参与现状和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三个部分。

2、三地妇女留守情况

由于苏南经济发展迅速,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就职于当地工厂或在当地做小生意,本地妇女一般在附近的城镇上班,早出晚归,或者赋闲在家做家庭主妇。而苏中由于本地工厂以及高速公路收费站、加油站等工作岗位较多,工作轻松且收入可观,故很多妇女包括一些只有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年轻妇女愿意留在本村就近工作。苏北经济发展较慢,一般年轻妇女不愿留在本地,大多在外发展,留在本村的妇女大多为35岁以上妇女。

而江苏农村妇女的教育情况也因为年龄层的不同略有区别。青年妇女(18-34岁)文化程度较高,86.0%为高中及以上学历,而70.7%的中年妇女(35-54岁)大多为中学学历,55岁以上妇女大多为小学学历及以下,为73.8%。

二、参与意识

有效的公民参与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而公民有效参与的基础就是具备参与意识。参与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即参与认知和参与态度。

1、参与认知

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1]而农村妇女对一些基本理念的认知显然不足,数据显示55岁以下妇女参与认知较好。48.2%的妇女认为“村民自治”是村民自己管理自己,其中87.2%为中青年妇女,而39.3%的老年妇女(55岁以上)不明白其含义。显然这与受教育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

除了对参与的一些概念的理解外,政治认知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认知渠道的多寡与通畅程度,因此,拓展和疏通政治信息渠道是提高妇女政治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2]以前信息传递困难,大家对外界事物了解很少,接触和认识政治事务的机会少之又少。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得信息快速而便捷,也拓宽了人们参与认知的途径。

从“妇女了解时事新闻的途径”一题中可以看到,49.7%的妇女通过电视了解时事新闻;其次是网络,为18.2%,且大多为青年妇女。而报纸杂志作为传统的信息获得渠道,其作用逐渐减弱,只有12.7%。而随着村委会的宣传栏的作用逐渐式微,和其他人闲聊这种非正式沟通也起着不小的作用,部分妇女表示平时闲聊虽不会聊到国家大事,但是会聊到村里的公共事务以及对村干部的评判等等。

2、参与态度

参与认知影响参与态度,而参与态度又直接影响其参与与否以及参与程度如何。从问卷中“你对村委会事务的态度”一题可了解到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态度比较被动。45.2%的妇女选择“叫我参加我就参加”,表明政治参与比较被动。而政治冷漠,即不想参与的人只有7.1%,占极小的比例。表示会积极参加所有事务的占到35.9%。

三、参与行为

如果说参与认知和参与态度是隐性状态,那么农村妇女的参与行为则是显性的,其表现为农村妇女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参与活动。

1、参与程度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层民主建设逐渐完善,农村妇女参与政治的方式和途径除了周期性、制度化的投票选举活动以外,还参与到民主自治中民主管理等环节。但是从调查数据来看,即使是妇女参与的主要途径——民主选举,其参与程度仍较低。数据表明只有37.3%的妇女参与过村委会换届选举。而对于与妇女平时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事务的参与也明显不足,调查显示41.3%的妇女从未参与过村里公共事务的讨论,经常参加的不过9.1%,显然农村妇女的参与程度还不够。

2、参与效能

这里的参与效能主要指妇女的自我效能感。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的信念,它涉及的不是能力本身,而是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3]农村妇女自我效能感普遍偏低,只有20.9%的妇女觉得自己的选票对干部当选很重要。27.3%的人认为一点作用也没有,而对于“你是否想过参选村干部”一题,50.4%的妇女表示从未想过,23.3%的人曾经有过这个想法,17.0%的妇女想当选并相信自己有能力为村民尤其是妇女服务。如何提高妇女参与效能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四、研究结论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江苏省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现状有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参与意识不强,不能指导参与行为

中青年妇女还是具有一定的参与认知的,她们学历较高,有一定的参与意识,而较之前,现有的参与渠道多样化,但是我们看到妇女仍然未能广泛地参与到村民自治中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她们未能将参与认知直接指导参与行为,从而有效参与政治。

2、参与方式多但是参与程度低

农村妇女参与政治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除了周期性的投票选举活动外还能直接参与到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环节中来,但是妇女的参与程度都不高,只是象征性的参与,并未能很好的意识到自己参与的意义所在。

3、参与效能不高,降低了妇女政治参与积极性

农村妇女的自我效能较低,严重打击了妇女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而如何提高农村妇女的参与效能,不仅需要社会舆论的引导,同时还需加强妇女自身素质的提高,让她们能够有能力、有信心地接受在政治参与中的各种挑战和工作。

【注 释】

[1]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上一篇经济学原理

下一篇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