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儿童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儿童的诗范文1
最著名的当数李白的《长干行》中的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由此还诞生了两个象征真挚、纯洁感情的成语“青梅竹马”与“两小无猜”,至今仍广泛运用。
古诗词中也再现了许多儿童游戏场景,如钓鱼、捕蝶、捉知了、放风筝等。胡令能的诗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小儿垂钓时的情景。杨万里的诗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盎然春意和孩童奔忙疾走的场面,相映成趣,让人不由心生向往。袁枚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犹如一部简短电影,传神而有趣地再现了牧童捉知了的情景。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映衬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施肩吾的“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崔道融的“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选取的都是儿童日常生活细节,使人读了之后顿生怜爱之意。
描写儿童的诗范文2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这两句描写的是儿童扑蝶的背景,那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静的小路,路旁的树花瓣飘落下来,嫩叶还没有成阴。这就点明了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说明这是暮春季节。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又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着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这两句描写的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维妙维肖,让我们就想亲眼看到似的,“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我留下了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我们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中不知所措的儿童。
描写儿童的诗范文3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曾经指出:“世上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叙陈同 会心集》)确实,我们诵读古诗,感到趣味盎然,觉得灵感顿生。然而,怎样品位诗趣,缘趣而美呢?
一 感受形象,体味情趣美
相传宋代名相寇准,少年时代有一首佳作《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这首诗描写了寇准小时候攀登华山,到达山巅之后的感受,形象生动,情意真切。华山巍巍,耸入云天,登上山顶之后,其他山峰没有一座可以与它比肩的,可见华山卓然特立,平时看起来也很高峻的千山万峰,在华山面前只有臣服脚下了!这是一个孩子亲身获得的感受,写得朴实无华,却有逸趣横生。为了进一步显示华山的高出云端,无与伦比,少年诗人又在三四句中作了充分描写:“举头红日近”,本来太阳远离大地,可站在华山之巅,一抬头猛然觉得靠得很近很近了;“回首白云低”,本来白云飘浮天际,高高在上,可是在华山之巅回头一看,白云居然在脚底下徘徊,真是山高人更高啊!这是一个孩子眼中所见,心中所感,多么富有气势,又多么趣味倍添,更是对华山的激情赞美啊!趣美,情更美。
二 把握构思,体会激趣美
优秀诗篇,大多构思新颖。诗人们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特定现象,经过艺术处理,化入诗行之中,我们读来顿觉机趣满纸,也许要会心一笑。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就是这类作品。“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此句描绘了徐公店旁的优美环境,展现了一派农村田园风光;对句接着点明时令,不用“三月”、“四月”这类抽象的概念化的词语,而让时令含藏在“花落”、“未成阴”的形象语言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三四句描写儿童捕蝶嬉戏的情景尤具匠心——蝶黄花黄,黄色的蝴蝶飞入这金黄色的菜花丛里,融成一片,哪里分辨得清,又哪里去寻找呢?诗人抓住蝴蝶和菜花颜色相同的特征巧妙构思,使读者可想象出儿童天真的懊恼情态,又可想象菜花金黄的烂漫景色,你不觉得机趣天成,闪烁着诗人智慧的火花,造成了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机趣美。
三 透过表象,体会理趣美
描写儿童的诗范文4
假设课外阅读是展现大自然美景的,一方面,可以利用午休、课间活动时间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的美景:嫩绿的枝条、金灿灿的迎春花,洁白的玉兰花、粉红的桃花;利用外出活动等车的时间引导学生欣赏河边拂堤的垂柳;班会课上带领学生浏览街边小公园,寻找春天的足迹。这样边观察、边欣赏、边议论、边想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为习作奠定初步的基础。另一方面,利用阅读课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描写春天的诗歌、童话、散文等优秀文章,有的熟读成诵,有的摘抄好词佳句,有的借鉴修辞谋篇……
读了大量文章后,可以用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对前一阶段的阅读进行复习巩固,归纳总结。课上,举行小小的比赛,让学生说说积累的描写春天的词语,学生兴趣很高,每个学生都会滔滔不绝,一口气能说出很多描写春天的词语(这时教师给予及时鼓励,发红花,盖红旗,发小奖状);然后让学生从这些词语中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两句话,练习造句,重点表扬能说出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学生;接着重温读过的有代表性的诗歌美文,总结这些文章在写法、修辞上的特点,如:总分或总分总的写法,想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比喻句的不同形式等。最后指导学生做片断练习:以“春姑娘是最勤快的”为总起句说一段话:春姑娘是最勤快的。她为大地( ),她给山坡( ),她帮小溪( )……
做了这样一系列的准备,再以“春天的赞歌”为题目,进行一次习作,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大大减少,不愁没的可写了,也不愁写不够字数了。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
描写儿童的诗范文5
我国唐宋时期的文人,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田园诗作。这些作品,除了因其中表现的闲适自在的情感吸引读者之外,更因为作者独具个性的表现,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为我国诗歌留下了一串串新鲜的、充满活力的文字。
一、语言、趣味的不同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
农村同样的天光云影,丽日和风,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韵味。
比如同样写山村景象,王维笔下就是一幅牧歌式的静穆情调的图画,具有高雅的诗意。比如他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在这里,诗人描绘了夕阳余辉中辋川附近的秋景。这首诗,再一次印证了苏轼对王维诗评价的精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我们感到诗人分明又是一个高明的画家:他远远地望着山村,先是画上了一抹微红这样一个广阔的背景,然后又画上逐渐变得苍翠的群山,画上了缓缓流动的清澈的溪水,画上了山村中第一缕袅袅生起的炊烟。轻柔的风送来远处的蝉的叫声,想必在那看不见的地方还有一片茂密的树林吧。这里,诗人把所有的景物都置于离自己较远的地方,以便观赏。而且,整首诗语言清新,取景典雅,恰是符合了这位隐居的士大夫此时悠闲宁谧的心境。
而较王维来说,苏轼的《浣溪沙》则更多了一些世俗烟火,少了一些“小资情调”。看看他的这首词吧:“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整首诗平凡入俗,诗人似乎是在不经意地向读者叙述自己的见闻,他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娓娓道来,选取的每一处景物都让读者感受到了亲切和平凡,而“敲门”“试问”两个词更为诗歌增添了一份平易与随意,情味深厚。
二、色彩、环境的不同彰现地域特色
田园作品,往往在描写的内容和表现的情感上是相似的,但同样是写农村,江南和朔北的肯定各不相同,作家的作品,就应该显示出各地特色,而这往往需要通过色彩和环境来完成。
比如唐词人孙光宪的《风流子》,描绘的是一幅典型的水乡农村风俗画:“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这里描写了槿篱掩映着几间茅屋,碧绿澄清的溪水中,菰叶生长,水葓开放,屋外有鸡犬往来觅食,屋内有纺车声响轧轧传出。这里,“溪水”、“菰叶”、“水葓”都表现出了水乡的风味。
而杨万里的一首《闲居初夏午睡起》却向我们展现了色彩和情调不同的田园风光。“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在这里,黄色的梅子,翠绿的芭蕉都让我们想见了春意的盎然和春光的明媚;而且,你看,这里的每一种生灵都是不甘寂寞的:柳絮因风起舞,漫天飘散。轻盈的柳花,惹得一群儿童笑啊闹啊,这就使画面更加生动,春意更加喧闹了。如果把上首诗比为一幅水墨画,那么这更像是一幅水彩画了。
三、风俗、形象的描写使作品别具一格
当然,除了上述因素使田园作品异彩纷呈外,各地不同风俗习惯的描写也可以使它别具一格。唐代诗人王建的《雨过山村》,写得就大有山村风味。“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这里除了写出山村的“幽”、“深”之外,还写到了此地的一种农事——浴蚕,即用盐水选蚕种,这一活动的描写既向我们表明了时节,又渲染了农家生活气息。另外,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诗句和苏轼的《浣溪沙》中“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诗句,都写到农村的另一种风俗——迎神赛会,不过一个写的是“春社”,一个写的是“麦社”而已。
而在刘禹锡的《竹枝词》里面,除了写当地特殊的劳动生活外,还通过对特殊服饰的描写,使诗歌的地方色彩更加浓厚。“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舍。”“烧舍”是山地少数民族的一种耕作方式,是春耕时节,把地里的草木烧成灰作肥料,然后播下种子。春天到来,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前去放火烧荒,而带着金钗银钏的少数民族妇女则负水做饭。我们仿佛还能听到她们衣服上的银佩发出的悦耳声响,作者恐怕就是循着这种声音,才看到在花木掩映中升起的袅袅炊烟,发现了这一“世外桃源”的吧?而杨万里的《插秧歌》也写到了农民的形象: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鸡鸭。”诗歌运用白描手法,除了刻画“笠是兜鍪蓑是甲”的当地农民形象外,还写到了他们的语言,俚语的使用,充满了热闹的市井生活的活力,使诗更具特色。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描写更加细致:“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甚至还写到了当地人的口音。
描写儿童的诗范文6
关键词:古诗文诵读;感受
教学中,我坚持“以诗文辅德,塑造人格美;以诗文践行,引导行为美;以诗文益智,渗透智慧美;以诗文陶情,欣赏艺术美”的主旨,努力探索古诗文诵读与素质教育结合的新形式,推动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一、兴味盎然吟诗词、语言丰富乐体验
(一)每两周推荐
每两周下发一份必会古诗目录,目录上我有选择地列出了各个朝代名家的著名诗篇,学生以每周固定几首诗文的速度吟诵着,背诵着。为了了解学生熟练程度和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我还绘制了“熟练程度”自测一项,请学生根据自己背诵的情况描画“金星”。利用每周三晨读时间、课间休息时间集中背诵或抽查。对在读书活动中的优秀者,评选为“诵读小能手”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古人在诗词的创作、吟诵中实现安邦定国的伟业,感叹世化的无常,歌颂祖国的大好江山,诠释朋友间的真挚情感。
(二)课外大拓展
春天来了,教材中有描写春天的夜晚的诗――孟浩然的《春晓》,我就根据早春、仲春、晚春等不同时令,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住宅、广场、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以及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然后搜集整理出描写春天的名诗,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杨巨源的《城东早春》、高鼎的《村居》、朱熹的《春日》、志南和尚的《^句》、程颢的《春日偶成》、贺知章的《咏柳》、杜牧的《江南春》。还有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寒食》等。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仅受到古诗文的滋养和熏陶,而且增强了对春天、对大自然的感悟能力和热爱之情,懂得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更重要的是:扩大了积累,增加了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继承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传承的祖国悠久的文明。这些目标的实现,也正是新课改所积极倡导的。
二、形式多样悟诗情、心灵丰富乐感受
(一)了解诗人
这样坚持不懈地背古诗,学生发现了许多朝代的著名诗人。李白的诗特别多,从《静夜思》到《望庐山瀑布》,从《古朗月行》到《望天门山》,进而猜测李白是最有名的诗人。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并趁机会向学生介绍了唐朝诗人中的“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用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话语向学生讲述了他们的生平,他们诗歌的特点和他们写诗中发生的故事,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地兴趣。从学生如饥似渴的眼神中,我感到了班内可能又将出现新一轮的学习,这是伴着背诗词出现的,那就是了解诗人。随后发生的一切证明了我的想法。学生兴趣浓厚地去了解每一位他们知道的诗人,每出现一首新的古诗词,他们就会首先看看作者是谁,如果是以前没接触过的诗人,就会向老师询问这个诗人的概况或自己查资料来交流。“诗仙―李白、诗史―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贾岛做诗斟酌‘推敲’二字;王安石作《泊船瓜洲》多次换字,终得一‘绿’……”这些故事学生讲得头头是道。除了唐朝诗人,他们还了解了宋、明、清各代的著名诗人,苏轼、于谦、龚自珍的名字对他们并不陌生。
(二)归类背诵
让学生背出送别诗,背过的古诗词在学生脑海中一首首闪过。《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都从学生的口中说出。学生诗人认识得多了,背诗时有时也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杜牧的诗说是杜甫的诗,白居易的诗说是李白的诗。这种现象用归类法也能很快解决。按诗人来背,李白、杜甫、苏轼、白居易这些诗人,你能背出几首他们写的诗词?以这种方法背诵,既巩固了诗词,又牢记了诗人,这样诗词与诗人就能对号入座了。
(三)开展竞赛
随着学生古诗词积累数量的增多,他们也需要一个展示的舞台,“背古诗大王”得“金星”的小型竞赛便在我班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为了得到“背古诗大王”的称号,每个学生都拼尽全力,课间和同学轮流背,也敢和老师来挑战。这种温故知新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收获颇丰,还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三、置身诗词品诗境生活知书乐达理
(一)诗情画意
一首首诗词,如此吸引人,如果配上图画,是不是会锦上添花,配上图画的诗词又是有另一番景象呢?事实上,学生爱给诗词配上图画,他们乐意用彩笔来阐述诗意。
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诗,在作画时,对“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两句就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说:“要画蝴蝶,不画蝴蝶怎么说明‘儿童急走追黄蝶’呢?”有的说:“不要画蝴蝶,诗中已经说了‘飞入菜花无处寻’。”有的说:“‘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因为菜花是黄的,蝴蝶也是黄的,分辨不出哪是黄蝶哪是菜花,蝴蝶还是要画的,不过要画在菜花丛中。”有的说:“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点翅膀,就更有意思了。”……一双双稚嫩的小手绘出了可爱的美图,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诗意。
(二)感悟韵律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在读中感悟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自然感悟诗的韵律美。
(三)体会情感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于感染性。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上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等。让学生身临其境,不知不觉进入,带着感受诵读,体会诗人的心情,自主自悟地学习。
(四)净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