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哲理文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哲理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哲理文章

生活哲理文章范文1

一、哲理与文本间的内在“默契”

小学语文教材及课外读物中存在着大量哲理性文本如《刻舟求剑》等,也存在大量非哲理性文本如《我们的民族小学》等。无论是哲理性文本还是非哲理性文本,都能引发“哲理与文本的对话”,成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人生价值观的优质资源。

1.哲理性文本的非理性解读

哲理性文本富含理性思想,以一人、一事或一物来揭示深刻的道理,探讨人与生活、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启发智慧、启迪人生。但是,哲理性文本立意的起点较高,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弱,给理解哲理性知识的理解带来一些困难,也影响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所以,在哲理性文本解读中,要善于用非理性的方式解读理性的文本。非理性的解读就是从生活实际的角度演绎哲理,让抽象的理性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生活化、形象化、情感化,以适合学生对心理与思维特点。把立意较高的哲理通俗化、生活化,帮助学生理解。

如:在教学《刻舟求剑》时,如果“往上提”,可以演绎出“运动与静止、辩证法与形而上的区别”等更高的哲理;如果“向下沉”,可以演绎到很多生活中的现象与故事如“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等。针对哲理文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重点是向下看,把哲理样本还原为生活样本,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思维与情感。

2.非哲理性文本的理性透视

对于小学教材中更多的非哲理性文本,它们或感性、或质朴、或深情、或优美,立足实际、联系生活。这些文本的教学,是从生活的角度直观地描述世界,符合学生的情感与思维特点。但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描述生活,更要启发思维,启迪人生。所以,这样的非理性文本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基于文本而高于文本,从文本中的人、事、物透视出人生的哲理,引导学生用更加理性的、智慧的目光审视这些非理性的文章,实现知识、情感的理性升华。

例如:《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抓住“谜”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是谁发现了这个“谜”?他们是怎样发现的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这些问题表述通俗,难易适度,立足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思维,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体味文章的哲理。最终,逐步体味到“现象与本质是什么关系”这样一个哲理性的问题。

总之,对于哲理性的文本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下沉”,让哲理回归生活;对于非哲理性的文本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提升”,从生活中感悟哲理,指导人生。哲理与文本的互补与互动,互相默契,形成崭新的小学语文教学思维模式,充分发掘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

二、哲理与文本的“对话”路径

无论从文本走向哲理,还是从哲理回归文本,都需要教师进行方向上的引导,打通哲理文本之间的通道,实现二者的对话与共鸣,形成和谐而又智慧的教学生态。

1.从文本中引出哲理

“引出哲理”的过程就是从“现象走向本质”的过程,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这句话说明两点:一是指过程,哲理的形成要从现象入手,从文本与插图中的意象、形象、情感、生活入手,通过对感性认识的提炼与升华而形成理性认识;二是指手段,哲理的形成过程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感悟哲理,构建起自己的理性认识。

所以,教师要在文本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分析概括。让学生把文本中描述的现象与自己的生活高度结合,把文本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与生活对照、与心灵共振,才能够促使学生从中感悟出哲理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是重要媒介,只有让文本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体验、让感情“触电”,才能为哲理感悟做好铺垫。同时,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实现对文本的深度思考,对情感的高度体验,不能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让学生在个性的张扬中感悟并表达属于自己的哲理。

例如:在《青海高原一株柳》中,把切入点放在“为什么说这株柳是‘神奇’的”这个问题上,引导学生从“柳树”这个意象出发,从“柳树的样子神奇”和“柳树的生长经历神奇”等方面着手,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透过文字想象画面,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的伟大生命力,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2.在哲理中演绎哲理

一方面,在哲理性文本的教学中,我们不仅需要把哲理“下沉”,也要适度把哲理延伸,进一步启发思考、启迪人生;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总结的哲理大部分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需要对这些哲理进行总结归纳,并上升到系统化的高度,进而指导学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以理启理”,把文本中的哲理与学生零散的灵感通过启发引导、归纳总结、推理演绎,形成系统化或者更科学的道理。

如何能够实现这样的转化呢?一个手段是通过生活材料激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材料,让学生在材料的比较中进行触类旁通,在知识的迁移中拓展自己的哲学灵感,纠正自己理解上的片面性与偏差;另一个手段是通过问题引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不断设计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在分析与综合中产生新的哲理,在哲理的推理过程中发现产生新的感悟;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通过争论、辨析,形成冲突与共识,把这些零散的智慧火花汇聚成火炬。

例如:《我不是最弱小的》中,“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是文本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

师:什么样的人是“强者”呢?

生:我认为能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的人就是“强者”。

师:一定要是保护“弱小的人”吗?

生:应该是能保护比自己弱小的生命的人就是“强者”。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但是,能保护比自己弱小的生命的人,就一定是强者吗?

生:不一定。有的时候去保护别人时,还应该看当时的情况而定,不能鲁莽。

生:对!在自身都难保的情况下去保护别人的话,那不是“强者”,而是“傻瓜”了。

教学中,从“怎样才不是最弱小的”,引发对“什么样的人是强者”这个更深层次探究,在自由的讨论和观点的碰撞中,使学生在思维的深刻性方面得到了锻炼。通过一个巧妙的反诘:“保护弱者的人就一定是强者吗”,引导学生的思考从通常的思维方法转向反思性思维,使学生对哲理的思考更为周密。

3.用哲理去解读文本

我们带领学生从文本中提升出哲理,并进一步演绎哲理,这不是不教学的终点呢?不是的。我们总结出来的哲理是师生共同学习的成果,这个成果是教学成功的标志之一。但是哲理的最大意义在于指导人生,在课堂上就表现为对文本的进一步解读,一种在更高思想与价值层次上的解读。这样不仅能够引发学生对哲理的更深入的思考,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高文本的解读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已经总结出来的哲理,用来重新解读文本内容,延伸文本内涵,提升文本境界。如:在教完《最大的麦穗》后,出示达尔文和巴尔扎克关于“机会”的名言,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课堂上的学习收获写几句话,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名言,最后让学生在集体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碰撞,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中蕴含的哲理的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再如:《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社会责任感等各种人生道理。在课文学习以后,我们用学生已经感悟到的哲理,重新去审视课文文字背后的东西,发现文本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空白,可以实现课文的延伸,让文本进一步走进学生的生活与思维。

4.让文本与哲理共鸣

文本、哲理、学生的共鸣是课堂的一种境界。在文本与哲理的互动中,思维、情感、生活等相继出场,构成文本与哲理对话的媒介。从文本中启发哲理,在哲理中推演哲理,在哲理中解读文本。文本与哲理相互交融,相互共鸣,形成了课堂教学的“磁场”。

生活哲理文章范文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如今受众对广告的鉴赏水平越来越高,那种开门见山式的宣传已难以为受众所接受,王婆卖瓜式的介绍不再为受众所相信,商业气息浓、带强修饰语的广告甚至会引起反感。受众文化品位的提高带动了精神方面的需求,即由主要重视产品的实用功能转向为主要追求产品的符号消费和商品的文化附加值。因此,由以前那种主要宣传物质转向主要宣传精神是受众对广告主和制作人提出的新要求。于是广告的哲理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广告的哲理化倾向其实和其他艺术的发展追求不谋而合,哲理化是艺术的最高层次。同样广告的理性深度无一不是以哲学思想来剖析广告创意的。

哲理化的广告标语蕴涵着生活道理,包含着人生真谛,能引发受众思考和感悟,并在认同其哲理的同时也对宣传的产品品牌或企业理念产生认同感。哲理化的广告标语虽然商业气息淡薄,却不影响表达效果,因为它一则提供给受众人生哲理,一则体现品牌或企业精神,从而既可以引导受众形成对产品的选择意向,又有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广告标语的哲理化是广告制作人文化水准、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哲理化的广告标语在宣传产品和塑造企业形象的同时实际也在树立广告人的形象。广告大师奥格威说得好:“没有必要让广告看起来像广告。”哲理化的广告标语正是这种看起来不似广告却又充分显示出广告功能的广告表现形式,它实现了广告与哲理完美而有机的结合,具有上佳的表达效果。

这样的广告作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它是鉴赏的材料,作文的源泉,是发散学生思维的优秀案例。我们语文教师若能真正做到引导学生从中吸取营养,为我所用,将真正体现语文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特性,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能力。

一、哲理化广告中的修辞对语文学习的作用

广告标语的哲理化通常是借助语言修辞来实现的。

比喻是广告标语承载哲理的一种修辞方式。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总有一个是表示抽象意义的,因而它会使广告标语产生一种联想力,能激发受众的想象,使他们从中悟出,甚至升华出某种生活理念。例如:

生活就像高尔夫——广州南国奥林匹克花园广告

家,是男人的另一个太太——台湾太平建设企业

创造太阳,每一种图书都是人类精神家园升起的新一轮太阳——云南人民出版社

前两则广告中的本体“生活”和“家”都比较抽象,而将它们比喻为比较具体的“高尔夫”和“太太”就能引发人们对“生活”和“家”两个事物的深刻思考,领会其与喻体的共同性,从而引发对生活和家的某些哲理性思考。后一则广告的本体是“图书”,喻体为“太阳”,但这个“太阳”已非天文学意义上的太阳,而是从“人类精神家园中升起”的“太阳”,表达的是“图书”在个人成长和人类进步过程中的指引作用,同样,它也会引发受众对“图书”的哲理性思考。

双关是一个语句兼有两种意思的修辞手法,一个可以满足受众,另一个意义则能满足广告主:

干干净净做人,中国人的奇强——奇强洗衣粉

把握“第一时间”,拥有美好一天——辽宁卫视“第一时间”

表面上(即“言内之意”)“干干净净”是说“奇强洗衣粉”的去污功能,深层意思却阐述做人的道理;“把握‘第一时间’”在宣传栏目的同时显然也蕴涵“一日之际在于晨”的哲理,这两则广告寓哲理于功能诉求的表现手法具有双重功效,即在受众还未意识到这是广告时就先接受了哲理并在认同中产生愉悦,而当他们意识到这是广告时又会把这种愉悦带入了对广告理解的过程中,从而会对产品或厂家产生好感,这是哲理化的广告标语妙处所在。再如:

珍惜每一份机缘,重视每一个细节——台湾中华航空公司

有的人你只和他一杯到底,有些朋友你会和他一辈子到底——Heineken喜力啤酒

这两则广告都是以阐明生活哲理的形式进行商务宣传,航空公司的广告介绍了服务的无微不至,啤酒广告则以“朋友”式的人文关爱在劝说购买。“机缘”既指飞机结下的缘分,又指机遇。一杯到底和一辈子到底的除了朋友还有啤酒。

哲理化的广告标语还常借夸张来表达一种境界或引领一种时尚,暗含有“生活本来就该如此”之意,或者借幽默的夸张给受众以启迪。例如:

世上无事不可为——盛世长城国际广告公司

世界的早晨,都是雀巢咖啡——雀巢咖啡

当你第一次喝我们的啤酒时就应该警告自己:别为它使自己破产——太平洋啤酒公司

第一则广告表达了该公司敢为先的创新精神,第二则广告着意引领生活时尚,最后的广告则以诙谐的口吻赋予消费者一种心灵关爱。

二、哲理化广告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广告中的哲理化倾向,是广告在向大众宣传产品的同时,传达一种理念,展示一种思考,揭示某个规律,说明某个道理,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共鸣,从而对人的生活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从本质上来说,哲理性的广告仍以宣传产品、树立品牌为根本目的,以广告本身为载体而又超越了广告本身。

在广告制作和表现上,这类广告凸显了广告语的作用。广告语的涵义是广告的灵魂所在,同时图文结合、情景交融地来进一步阐释道理和感染受众。

这样的广告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是巨大的,语文教师要做好足够的引导工作。

我们来看以下几则广告:

一切皆有可能——李宁

看起来唯心的一句话却给人无限向前的动力。

获得原谅永远比获得允许容易。——耐克

人要敢做,做错了可以获得别人原谅,但如果你事事要在别人同意之后再做,你将一事无成。其实这句话和JUST DO IT内涵相近。就是激励人勇于行事,不要受太多限制。褶子时刻需要抢占机遇的今天,不重要吗?

山高人为峰——红塔山

“山高人为峰”重新界定了“人”与“山”的位置,是一种典型的人本思想,只要“有信心,有梦想,就有超越的可能”。一位企业家说: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可流动的资源。唯有人,比世界上所有的山峦更挺拔、坚定;唯有人可以纵横天地间,创造梦想与奇迹。只要征服与挑战的心失志不渝,便能“勇者无敌”。

这些精简的话语如同警句深入人心。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对学习生活是激励,对其成长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哲理化广告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源泉

哲理化广告语的可以成为学生的作文题。比如《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写自信梦想类的文章。《不走寻常路》写创造个性特立独行的文章。《时间因我存在》写珍惜时间类的文章……这些题目本身就因为广告的传播而深入人心,再加上它具有的哲理性会令阅卷老师不得不颔首加分。

除了作为作文题,一些语言的运用独到之处也值得我们学习。如邦迪创可贴的平面广告。广告语是“邦迪坚信,没有愈合不了的伤口”。广告抓住了邦迪创可贴愈合伤口的特点,对伤口的模糊性和多义性进行了挖掘,除了肉体的伤口,还有内心的、历史的、民族的、离散家庭等等伤口,相信爱好和平的人看了这个广告都不会无动于衷。这里词语的模糊性和多义性的运用其实就是双关手法的运用。难能可贵的是将哲理和自己的产品特性用这种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这就教会学生们怎样将双关运用得更为合理恰当。

哲理广告中的不少巧妙的构思也为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和引导他们构思的方式。

比如“鹤舞白沙,我心飞翔”,一群白鹤飞出芦苇荡的水墨画一般的画面,使人心头一惊,对于久居于钢筋水泥丛林中的现代人来说,那一刻似乎有许许多多的童年梦想和赤子情怀也飞了起来。这样的画面怎么能不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怀想,对环境问题的探讨?学生不仅会从异常精致而漂亮的画面上获得视觉上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从那些绝妙的创意中感受到创新作文中构思的重要作用,并领悟某些创新构思的技法,这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哲理文章范文3

一、选准角度新颖构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角度感受生活,才能对生活有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作家、艺术家都非常注意艺术观察和表现的角度,表现独特的感受和认识。对同一“景象”,换一角度去观看,就会有新的感受。角度的选择,是作者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的反映。200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是“我想握住你的手”。握谁的手呢?父母?老师?似乎都显得平淡。一位考生写到鲁迅,巧借文化名人之手,使文章有了深度。

以“我和你”为题作文,很多同学写到我和同座,我和母亲。一个同学是这样构思的:我是中国,你是日本,我们一衣带水,我们应该和谐相处。这样的立意确实新颖而深刻。

“新”,就是不落俗套。只有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才能写出新颖的文章。

二 、蕴涵哲理彰显智慧

哲理,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发人深省,启人深思。作文蕴涵哲理,使文章深刻,有意蕴。要使文章富有哲理,就要用哲学的观点思考问题,比如一分为二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观点、内因与外因互相转化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等等。不管是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大都可以用哲学观点来审题,用这个方法,既快捷又深刻,且不会偏题。

请看这些题目:“危机就是转机”“你不必完美”“没有不受伤的船”“别因简单而错过”“熟悉的地方没风景”。一看就能感觉到这些论题深刻且富有哲理。

浙江高考优秀作文《暮然回首》的结尾写道:蓓蕾消逝了,鲜花却争奇斗艳;种子消逝了,大树却果实累累;积雪消逝了,江河却奔腾不息。消逝不是死亡,而是另一种新生;消逝不是毁灭,而是另一种存在。

这段文字诗意与哲理齐飞,排比句式点明题旨,突出“行走在消逝中”的审美价值,给人以启迪,余韵无穷,耐人寻味。

三、渗透文化提升境界

厚重的文化底蕴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和艺术品位,使句子生动,富有灵气,充满文采。苏轼《赤壁赋》就是典型的例子。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后歌咏的是“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望美人兮天一方”。用现代的眼光看,如举办一场《诗经》朗诵会,以天籁为音,以月光水色为景,让人感受到来自远古的文化氛围。在客人吹出“呜呜然”的洞箫后,又引出曹孟德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时此地,此景此情,诗人自然联想到三国英雄,借曹操伤古惜今,慨叹人生之短暂,自己之渺小。旁征博引,文采飞扬,厚重的文化底蕴,令人叹服。

生活哲理文章范文4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教学重点】

以两文的整合为基础,让学生对材料独立探讨以提高研讨能力,并加深对苦难的认识。

学习中先以学生筛选体现作者观点的格言警句为突破口,以期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然后学生进行两文相同相异点的比较;透彻理解两文深沉的哲思后,学生拓展开去,联想具象化的直面苦难的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座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学习方法指导】独立探讨,整合信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和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二、解题

题目中的“厄运”“苦难”,指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时时会遇到什么?——“逆境”。

三、展示学习目标: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四、阅读《论厄运》

1、速读2分钟,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学生回答,讨论后明确。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

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

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2、小结,同学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思考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五、阅读《直面苦难》。

1、对于苦难,作者阐发了哪三个观点?

讨论后小结:

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2、这样看来,《直面苦难》的主旨是什么?

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但不要一味地美化苦难,它也有消极作用。

六、为了更透彻地理解两文的哲理,请同学们用5分钟朗读刚才涉及的名句,并背诵其中的3句。

七、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2、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3、它们说理上各有什么特点?

相同之处是,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说: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不同之处是培根的“逆境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而周国平则汲取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养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他承认逆境的作用,但同时指出逆境对人的消极磨损作用,反对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英雄的做法,说“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辩色彩和哲理味,观点鲜明简洁而有力度,但是在说理方式上,却很不一样。《论厄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分析周密严谨,见解深刻独到。《直面苦难》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句、具象化的阐发,直接点明思考的结果。

八、拓展

生活哲理文章范文5

一、、搜索美丽的瞬间

身边的事亦非平淡无奇,相反是初学者的一个大金矿,就看我们如何去开采了。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一石一鸟,一花一草,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画面一个场景,偶见所感……这些具体而微的事,都可点燃写作的激情。生活中的美常表现在灵动的瞬间,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包孕生活哲理,蕴涵人间真情。这就要我们开发生活中的金矿,发现平凡中的奥秘,感悟自然中的哲理,唱自己的歌,写个性化的文章。

二、、存盘美丽的瞬间

一瞬间的感受,犹如划过天际的流星,稍纵即逝。作文难,难以捕捉生活的瞬间。就像我们乘车、坐飞机一样,风景只能在窗口一掠而过,错过了就一去不复返了。瞬间捕捉的风景,情感的升华,心灵的顿悟,要速写下来。否则,事过境迁,穷追往日时光,不仅费力,而且细节易忘。、

写作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一路走好,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三、、艺术地再现瞬间

生活哲理文章范文6

一、借景物点睛

即在文末描摹景物,言在此而意在彼,借景抒情,以凸显文章的主旨。借景物点睛,对景物的描写不在于多,而在于自然和真切;不在于全,而在于精练和传神。如中考满分作文《那脚印,那亲情……》的结尾:“昏暗的路灯下,雪还在飞舞着。我呆呆地注视着雪地上那渐渐向远处延伸的脚印。这脚印,与其说印在雪上地,倒不如说烙在我的心坎上。这一行脚印,越来越远,脚印的尽头,父亲的背影也愈来愈小……”小作者宛如一位画家,寥寥几笔,以景带情,景物渲染出奇制胜,唱响了一曲父爱的赞歌。

二、借话语点睛

即在文末巧借人物之口,通过人物所说的话点明文章中心,揭示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顺理成章点睛。如中考满分作文《鼻子和嘴的一场对话》的结尾:“眼睛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说:‘两位老弟不要怄气了,有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了矛盾而不愿意交流。’”文末借用眼睛富有哲理的话“点击”主题,行文自然,表达恰到好处,文章的中心也凸显在读者面前,入情入理,十分自然。

三、借幻觉点睛

即结尾为了深化文章的中心,或为了突出文章的意境而借助幻觉结尾,以达到点睛的目的。如中考满分作文《感谢那片梧桐叶》的结尾:“突然隔壁传来声音说:‘请睁大你的眼睛,那个最不起眼的枝条上,有片你想要的叶子。’我猛的朝那边看去,一片红得如火的叶子正在散发出它的活力,那上面似乎写着:‘生活的悲观者,你是否把眼睛朝前看,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我激动地哭了。是啊!生活靠勇气,靠自己去精心打造……”文末借幻觉揭示文章的主旨:生活靠勇气,靠自己去精心打造,富含哲理,意境高远。

四、借名句点睛

即在文末用精练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情感和思想意识,言简语奇,蕴含丰富,既点明文章的中心,又给人以启迪。如中考满分作文《告别绪想》的结尾:“‘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分离只是为了还要相聚,何必再为分离掉泪?在清风中端起酒杯干一杯,珍藏昨天的记忆,开启明天的梦想……”文末引志摩诗,不仅增添了文章的意韵,而且进一步点明文章的主旨:告别是为了迎接新的开始,是为了将来更喜悦的相聚。体现了当代中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上一篇外语教学

下一篇单身证明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