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化烟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合理化烟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合理化烟幕

合理化烟幕范文1

    关键词:优化调度 弹性相关 径流 动态规划

    综合利用水库的优化调度受多因素影响,如径流,水库特性、用水特性以及电站的机电特性等,其中径流的影响较大。本文采用马尔可夫单链弹性相关理论处理径流,以供水流量为决策变量,在考虑有效雨量的基础上建立了动态规划数学模型,编制了结构简明,功能完善,便于操作使用的大型优化调度计算程序,自动绘制出三维优化调度图,利用优化调度图进行综合利用水库调节计算,在几乎不增加投资的条件下,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经实践证明,本方法准确可靠,适合于大、中、小型水库,也适合于平原水库、地下水库;更适合于我国北方水资源紧缺地区使用。

    1 采用离散的马尔可夫随机过程描述径流

    1.1 用马尔可夫过程描述径流

    为了计算和应用的方便,将时间序列离散化(即分为若干时段:月),相邻时段存在着依赖关系,以水库来水的3个相邻时段t1、t2、t3间径流关系进行分析。用X1、X2、X3表示3个时段的径流,三者之间的相关情况可分为2种情况:(1)直接相关。即不管X2取值怎样(或不计X2取值的影响)的条件下,X1与X3相关,称为偏相关,其相关程度用相关系数表征,可用数量表示为γ13。(2)间接相关。即因存在着X1和X2、X2和X3之间的相邻时段相关关系,故X1的大小影响着X2的大小,从而又影响着X3的大小。这种相关是由中间量X2传递的,不是直接的,因此叫间接相关。

    1.2 计算相应条件概率

    当一年分成K个时段(月),每个时段的径流以平均值来表示,记作QK(K=1,2,3,……,K)。

    应用相关理论分析,可以确定相邻时段径流QK,QK-1(如图1所示)的条件概率分布函QK,QK-1的条件概率分布函数示意 数F(QK/QK-1)。其条件概率分布是一个二维分布,用概率理论及水文统计原理来推 求径流的条件概率计算式。

    图1 相邻时段径流

    研究相邻时段的径流相关联系时,应用相关系数R及回归方程式求得

    (1)

    隔时段相关系数则为:

    (2)

    式中:Q1i,Q2i,Q3i为第i年相邻时段的实测径流值;为平均值;n为径流实测系列年数。本时段径流的相关关系,应用相关中的直线相关,以自回归线性公式来表示:

    (3)

    式中:σK,σK-1分别为时段tk,tk-1的径流均方差;R1为相邻时段径流之间的相关系数。

    相邻时段径流之间应用自回归线性相关时,其间隔时段的径流对回归线的偏离值即误差的分布,经刚性和弹性相关比较后,采用了弹性相关处理方法即偏态分布,按皮尔逊Ⅲ型曲线分布。相应于条件概率的流量QPK?可由下式求得:

    (4)

    式中:条件变差系数,其中Cvk为变差系数。一年划分为K个时段,每个时段的径流划分为M级(即M个状态),则相邻时段的转移概率:Pkij(k=1,2,3,……,k;i,j=1,2,3,……,M)表示的含义是tk-1时段径流为状态i时,tk时段径流为状态j时的概率

    而矩阵

    (5)

    则表示tk-1时段到tk时段状态的转移概率矩阵,显然,这个矩阵的每行各非负元素之和为1,即:

    (6)

    为了计算Pkij转移概率的方便,取等分的10个概率5%,15%,……95%,这样转移概率的值都为0.1,则相应的条件概率的流量Qpi由式(4)即可求得。

    2 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法是美国数学家贝尔曼提出的,是一种研究多阶段决策过程的数学方法。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水资源规划管理领域中

    2.1 动态规划数学模型

    把径流当作随机过程的水库优化调度图的计算是一个多阶段的随机决策过程。它的计算模型如下。

    (1)阶段:将水库调度图按月(或者旬)划分成12个相互关连的阶段(时段),以便求解

    (2)状态:因相邻两个阶段的入库平均流量Qt和Qt+1之间有相关关系,以面临时段初的库水位和本时段预报径流量Qt为状态变量St(Zt-1,Qt)

    (3)决策:在时段状态确定后,作一个相应的决定,即面临时段的供水量qt,同时确定了时段末水位,进行状态转移。水库水位分M级,故有M个状态转移,按0.618法在决策域内优选,对每一个状态变量St要选择一最优供水量qt,St~qt关系曲线为时段t的调度线,决策域为(QDmin,t;Qxmax,t)

    对决策变量供水量qt进行所有状态优选计算时,还要进行库水位限制的检查判别,若时段末蓄水量V2大于允许的最高蓄水位或限制水位,则在水库蓄满前供水量仍按qt放水计算,当水库蓄满后则按入库水量供水。当入库水量大于电厂最大过水能力时,超过部分作为弃水

    (4)状态转移:水库状态和调度图形式有关,因考虑当时入库径流和短期径流因素,水库调度中将一年划分为K个时段,每个时段由时段初库水位Z?初和时段流量Qt组成水库的运行状态,而每一种状态有一个相应的决策变量供水流量qt,用函数关系表示为:

    qt = q ( Z初 , Qt , tk )

    (7)

    tk为时段数,每一个决策就有一个相应的时段末库水位,水库进行了状态转移,若将水库的水位划分为Z级,径流划分为M级。一个时段的水库面临状态有Z×M种,全年水库运行状态有K×Z×M种,水库优化调度图就是对全年各种运行状态作出相应决策变量的关系图。

    由式(7)可知,当时段tk的初始库水位和径流量已定时,时段的最优决策供水量是一个定值,因而下一时段tK+1的初始库水位(即时段tk末的水位)也就是一个确定值。由于下一时段tK+1的径流不是一个确定值,而是依时段tK的径流Qt变化的随机值,其值由条件概率分布函数(弹性相关)决策。因此,水库在时段tK处于状态i,而时  段tK+1处于状态j的状态转移概率为Pkij,则有,而矩阵Pk=(Pkij)则表示从时段tK到时段tK+1的水库状态转移概率矩阵,Pk完全由时段tK的调度方式和径流状态转移矩阵决定。经过多年运行后,水库的运行状态达到一个稳定的概率分布

    (5)效益函数:水库进行状态转移,伴随着产生了效益函数(包括了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灌溉用水、发电用水及三个保证率)

    其中灌溉用水:因灌溉需水量每年、每月、每天都不相同,因此是随机变量,极难编制计算机程序计算,故首次引入《农田水利学》的“有效雨量”概念,使整个优化计算大大简化,完全解决了水量平衡问题,整个优化计算,水量平衡达到100%

    有效雨量的计算:从水库灌区试验站获取资料Mij即从1952~1999年历年(i=1952~1999,j为第i年各月(或旬))的灌溉定额(是由历年灌溉试验站实测作物需水量采用通用电算程序计算出的),而Mmax是48年中最枯水年的灌溉定额。Mmax-Mij=P0ij,i=1952,…,1999,j=1,…,12,逐一列表进行计算。把每年每月的有效雨量加到每年每月的来水量Qt中,因Mmax是常数,所以仅有随机变量Mij。其数学表达式如下:Cixj=Aixj-Bixj,即:

    (8)

    式中Cij为i年系列j时段(月)的有效雨量,aij为i年系列j时段农作物需水量(j可按日计算后归纳成各农作物生长期所需水量,再换算成月)。bij为i年系列j时段各类农作物综合灌溉水量。

    (6)目标函数:根据水库水资源不足的具体情况,拟定在满足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保证率的条件下,尽量满足农业用水。目标函数可表示为:满足用水量保证率条件下供水量最大。目标函数计算可用下列分段线性函数求得:

    f(st,qt)=qt

    Qxmax≥qt≥Qxmin

    (9)

    f(st,qt)=qt+CA(qt-Qxmin)

    Qxmin≥qt≥QDmin

    f(st,qt)=Qxmax+CE(qt-Qxmax)

合理化烟幕范文2

1一般科研项目管理内容

一般意义上,项目管理是指从项目立项到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监控、项目收尾、项目评估等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项目管理涉及的知识体系中包含九大管理领域,主体领域是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4个辅助领域为: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还有一项综合管理即整体管理,也叫计划管理。科研项目作为一类特殊项目,在项目的生命周期及项目管理内容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科研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科研院所项目管理涉及领导层、管理层、课题负责人、科研专业人员以及外部专家或第三方机构,各类参与者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责。

2核科研项目管理特征分析

核科研项目管理在管理领域基本框架之外,还应突出强调4个方面。

2.1创新管理

创新是对科研项目产出物的要求之一,这种创新既包括发现或发明获得的成果,又包括成果的应用推广。

2.2知识管理

科研项目的成果是知识产品,科研项目的群体是知识密集型人才,因此科研管理理念变革、科研研究过程、科研能力提升、以及科研产品管理都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

2.3不确定性和风险管理

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导致科研项目管控难度很大,较一般工程管理而言在进度、成本、质量等方面具有更大的风险。

2.4安全保密管理

科研工作一般是行业中先进知识成果的密集领域,由于核行业本身的敏感性以及对安全的高度重视,决定了安全、保密管理在核科研项目管理领域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一特征是核科研项目管理与一般科研项目管理的主要特征。由于科研项目管理在知识领域的特殊性、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的增多、科研项目的可交付成果是知识产品以及核科研安全保密特殊要求等特征,导致一般项目管理的时间、费用、质量的管理目标,不能成功地控制和解决核行业基础科研项目管理中由于技术和知识本身的变化带来的新情况。因此,在进度、费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安全保密等方面对核科研项目管理过程提出了不同于一般工程项目的更高要求。

3核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

重点结合核科研项目管理的特征分析,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着重考虑以下方面:(1)计划进度管理:由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应加强对时间进度的严格控制,要求管理层制订详细的项目计划、严格执行计划并能够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2)知识管理:核科研项目是一项知识密集型活动,课题专家及科研人员应最先了解并跟踪相关领域最先进的知识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此外,过去的问题和经验也应作为一种知识资源进行管理和共享。(3)成果鉴定与评价:科研项目成果检验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通过同行专家评审及第三方机构科研查新工作,为项目的新颖性及科研水平提供权威、客观的说明和论证。(4)安全保密:核科研项目与一般科研项目相比,对安全保密的要求更为严格,在信息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该方面需求,为科研工作提供安全保障。(5)针对科研项目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应加强对项目的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分析、处理、跟踪、记录以及风险模拟、预警、预测等,从而有效降低/规避项目风险。(6)应当为科研院所领导层及时提供所需的项目相关信息,用于辅助领导层决策。

二、信息化在核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1总体框架核行业科研管理

框架应以项目中心为核心管理目标,结合PMP项目管理的精髓,围绕核科研项目特征突出关键需求点,为各类用户提供更为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引导和控制,为核行业科研院所真正实现清晰化的项目管理提供强大支撑。表现层:直接面向科研用户,包括内部科研决策/管理/专业人员以及外部专家/第三方机构用户。通过表现层规范信息化应用入口,对内外用户提供服务。应用层:按照应用模块灵活配置,各应用模块独立进行分工协作,具有很强的扩展性。接收客户来自表现层的请求,在应用层这里进行处理。应用层具有分布式的结构设计。支撑层:也是逻辑事务层,各种业务应用逻辑都包含在支撑层模块中,采用组件技术进行开发,每个应用组件的运行、策略、事务处理在应用服务器上,相互独立,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数据层:主要包括大型关系型数据库及其所存储管理的企业业务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各个业务管理系统,通过一定的逻辑模式和权限许可,有关用户调阅或者组合分析,形成业务管理或者管理决策信息。

2应用层功能划分

按照科研项目管理涉及人员的分类,将总体框架的应用层功能划分为3层,即: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

2.1决策层应用

主要包括:报表查询、风险分析、综合性分析,由科研院所领导决策层使用。(1)报表查询:为领导层了解项目执行情况提供各类报表,使领导层从整体、宏观的角度了解项目情况,辅助决策;(2)风险分析:对项目风险进行智能化分析、模拟、预测,为如何规避/降低风险的决策提供支持;(3)综合性分析:通过数据转换、多维分析/联机分析处理(OLAP)和数据挖掘(DM)等技术,为领导层提供包含与项目、合同、财务等有关的深层次、综合性信息。

2.2管理层应用

主要包括:计划管理、进度控制、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安全保密、人力管理、采购管理、风险控制、项目评价、科研查新、业务流程、文档管理等,主要由科研项目管理层人员使用。(1)计划管理:科研项目计划管理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估算整个项目的工期;制订项目工期计划;对项目活动顺序、项目活动工期和项目活动所需资源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制订工期进度计划。(2)进度控制:科研项目进度控制跟踪各项任务完成情况,根据项目工期计划进行进度分析,识别可能或已经影响进度的任务或因素,采取必要措施,进行进度控制。(3)成本管理:项目成本管理,是为保障项目实际发生的成本不超过项目预算而开展的项目资源计划、项目成本估算、项目预算编制和项目预算控制等方面的管理。(4)质量管理:科研项目的特点决定了科研项目的质量目标很难完全用量化的方法控制,只能是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结合。项目质量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项目工作质量的管理,其二是项目产生物的质量管理。(5)安全保密:作为核行业科研项目管理的特征之一,包括了对安全保密相关的人员、设备/介质、文档资料、制度规范、网络等的保密管理。(6)人力管理:包含人员档案、培训管理、病事假管理、电脑考勤、绩效考评、薪资计算、出差外出、人员任务管理以及相关报表。(7)采购管理:项目采购管理是指为保障项目顺利进行而进行的物资需求计划、物资采购、物资管理等活动。(8)风险控制:由于科研项目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风险控制是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包括科研项目风险的识别、分析、处理、跟踪、记录等过程。(9)项目评价:该功能由参与评审的外部专家使用。这里的项目评价指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即对科研项目成果的学术水平或重要性进行评价。由于科学研究的“质量”这个概念非常复杂,难以用完全量化的方法进行评价,因此需要结合定性的同行专家评审法和定量的指标评价法来进行。包括同行专家信息管理、评价准备、评价过程管理、评价结果记录等。(10)科研查新:是指具有查新业务资质的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根据《科技查新规范》进行操作,并作出结论(查新报告)的过程。包括科研查新机构信息管理、查新结果及报告管理等内容。(11)业务流程:是指贯穿整个科研项目管理证明周期的以流程方式执行的各项工作,包括:从项目申报、项目立项到项目评估收尾的各项审批流程。(12)文档管理:项目过程中产生的Word、Excel、Pdf、图片等各类文档,都可以按照项目的关系,分门别类地进行归档,并执行相应的文档授权管理。

2.3执行层应用

主要包括:知识管理、问题管理、业务流程、文档管理等,由科研项目组的科研专业人员使用。业务流程与文档管理两项功能与管理层相同。(1)知识管理:科研项目,无论其产品还是参与项目的工作人员都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因此对于知识的管理与共享有很高的需求。知识管理包括:科研成果管理、论文论著管理、专利管理、商标管理、获奖信息管理、著作权管理、域名管理。(2)问题管理:科研工作的知识性决定了参与科研项目的人员之间需要进行频繁的知识/经验交流与分享,通过共享这些问题处理经验,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并将问题处理经验转化为单位的知识库管理,包括问题、问题回答、问题统计与查询等。

三、小结

合理化烟幕范文3

关键词:工程管理;管理层次;综合集成化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针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我国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第一,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不断的加强,发达国家新兴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不断冲击着国内的传统的模式;第二,由于国内的工程管理模式仍然处在传统的发展阶段,主导工程项目管理的三个方面都是各司其职,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方式。因此,要想真正的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的成本低、进度快、质量高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使它能够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模式。

一、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及相互间的关系

(一)建设项目管理

所谓项目建设项目管理,即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点,它对建设项目达到了客观的、全方位的管理。项目管理的内容也体现在很多方面,主要贯穿用于建设项目成立直到完结时的全程管理。

建设项目管理是整个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构成、分工、实行关系到整个项目的发展,因此要明确每个部门的工作内容和程序,对工程项目的投资目标、项目预算、成本控制、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等等各方面的工作进行监控,并且还要进行后续的跟踪与管理,因此,建设项目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它贯穿于工程管理的整个项目。

(二)设计项目管理与施工项目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设计管理与项目管理都是处于整个项目管理的中期发展阶段,因此在整个工程项目管理中它们处于被动管理的地位。相对于建设项目管理来说,它们的管理面非常狭窄,仅仅只体现在项目管理的局部部分,即在工程项目中的签约部分。

设计项目管理是项目的设计单位,针对项目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等等方面的控制,它对工程实施的要求非常高。在施工中要针对项目的实施形成具体的设计方案,使得工程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

施工项目管理是根据建设项目和设计项目来让施工单位进行工程承包,它的工作内容非常具有针对性,在确定好项目的施工方向后,在企业技术的支持下,不断的落实经营目标。

(三)工程项目管理三个方面的关系

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组成部分,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由于三者都是处在工程项目系统的管理之中,共同遵循一般特征和规律,在对它们进行管理时,可以使用相同的管理理论。三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的管理主体和管理的性质上面,建设项目管理则是市场上建设材料等等的买方,追求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而实现项目工程管理中的利益最大化。而设计项目管理和施工项目管理则是与建设项目管理主体相反的卖方,他们以产品的使用价值作为媒介,来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我国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我国的传统工程项目现在还处于传统的发展阶段,造成了建设项目管理、设计项目管理与施工项目管理三者独立发展的现状,导致了在整个的工程项目管理中缺乏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管理的局面,这就非常不利于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信息的交流和传递,使得各部门掌握的信息都不全面,同时信息的真实性也有所缺失。正因如此使得各个部门在面对问题时常常顾此失彼,对工程项目的的进度、管理等方面的影响极大,很难达到项目建设的预期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项目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面对现在的大型化与复杂化的项目建设,人们也不断的意识到改革传统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重要性,针对目前项目建设管理的发展现状,人们已经提出了解决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方法,即加强建设项目管理、设计项目管理、施工项目管理之间的交流,使工程项目的管理达到系统化的发展。

三、工程项目管理综合集成的形成及发展

(一)综合集成化概念的形成

集成并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它是将两个以上(包含两个)要素进行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得出的是1+1>2的一个结构,通过要素间的的有机集合,让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加强,让系统中的各项功能有明显的提高。

整体的优化型和动态的发展型是综合集成化思想的两个显著的特征。要想系统的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那么就需要将各个要素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同时集成要素也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集成化一直处在一个运动的发展状态。

为了实现管理集成化的进一步创新,达到系统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提出了工程管理综合集成化的管理模式,使管理集成化的发展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系统分析一直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空间,要求部分服从于整体从而达到协调发展。

综合集成化的提出源于我国的几位知名的科学家在社会、人体、地理这三个研究系统中进化而来,目前,新兴的综合集成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的唯一有效方法。

(二)工程项目管理层次集成化模式

目前,我国还是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它们之间独立发展,各自的利益着力点也不相同,导致了项目发展矛盾的扩大化,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建立工程项目管理三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就可以避免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顾此失彼现象,从而顺利到达项目实施的预计效果。

因此,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集成化概念的的使用从根本上改革了我国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工程项目管理这三者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可以有效地减少在施工过程中信息缺失造成的矛盾。

四、结论

管理集成化的提出和在工程建设中的广泛应用,避免了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弊端,工程项目管理是发展的一个整体,要想让它发挥最大化的作用,就必须协调好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建立建设项目管理、设计项目管理、施工项目管理之间的有效交流体系,保证项目信息的交流和对问题的反馈,从而保证工程项目更加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伟.戴维.工程项目管理集成化模式及发展趋势[J].交通标准化,2012(8)

[2]陆洵雪,基于全寿命期的建设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模式研究 [D].2012

合理化烟幕范文4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一体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M63文献标识码: A

1、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特点分析

对于电力工程而言,其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首先,工程质量的严重性。质量问题在电力工程中可大可小,如果情节比较轻,只会增加一些投资成本或影响工期,而情节严重的话,对整个工程会产生长久的影响,对以后的安全使用也会带来影响,从而出现无法估量的安全事故,甚至危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施工的特殊性。在电力工程施工中,部分质量问题比较常见,对这些问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是能够有效避免的,特别是对电力施工这一特殊施工过程,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施工人员对工程的特殊性了解不足,对于质量问题引起的后果没有引起重视,因此需要技术人员深入到施工现场,对施工加强管理,杜绝常见质量问题的出现。最后,多变的影响因素。对电力建设施工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导致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也具有多变性,很多问题随着时间的积累也会发生变化,或者是引起其他类型的质量问题。因此,在施工中一旦发现质量问题,施工人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防止事故的蔓延或扩大。

2、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2.1、施工人员素质低

随着电力行业的迅速发展,电力企业不断增多,需要更多的人才,虽然企业内部员工增多了,但是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却十分短缺,企业要求降低,员工素质越来越低,员工本身缺乏安全技能,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责任心、团队意识。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电力工程建设引入了更多高科技的设备,施工人员不具备操作能力,企业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再加上企业培训跟不上,影响了电力企业工作的正常进行。

2.2、管理理念陈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计划经济体系逐渐向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但是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来说,一些电力企业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理念依旧在沿用,这就对电力工程的投资、进度等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也会影响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具体工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与企业都进行着不断的改革,但是改革过程中的规章制度却不够统一,这就将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分成了若干个部分,如监理单位只负责质量与安全的管理,这样就削弱了各个项目管理部门的联系,影响了项目管理的质量。

2.3、监理体制问题

目前一些监理企业还沿用着依附式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对电力工程项目监理控制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监理企业的存在价值一般是依附在某一个具体的企业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监理企业就需要完全地脱离这个母体,如果还存在依附关系,就会造成依赖性存在,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没有一个独立的运行空间。另外,一些工程项目监理企业不具备该项目的监理资质,监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这些因素都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对工程整体的质量、进度、成本控制带来一定的制约,不利于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

3、对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的识别、预测

3.1、加强对工程建设工作的风险识别

对电力工程建设工作来说,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所以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工作,对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提前预测,全而考虑可能产生风险的各种因素,尤其要注意电力建设中可能产生的风险,是否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工程的性能以及工程的效率。在风险可能发生以前,首先要对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同时为了更为全而的预测各种风险的出现,参照以前工程风险的相关资料,借鉴以前的经验教训,做好所属电力工程建设的风险识别。

3.2、加强对工程建设工作的风险预防

为了有效的应对电力工程建设可能存在的风险,需要提高参与电力工程的相关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在进行项目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加强电力工程建设的规划管理,对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要严格规范,借此降低风险产生的几率。同时对电力工程建设保险范围的确定,需要与国内电力工程建设的管理体系联系起来,对电力工程的承包合同等内容要加强保险认证,使电力工程建设的保险范围能够实现全而覆盖。

4、强化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措施

4.1、安全管理

要在工作中全方位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对施工企业的各类人员,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只有具备了电力施工专业技能、安全生产知识及管理能力,且取得安全生产资格以后,才能上岗;安全生产管理人加大安全监察力度,电力建设各个项目施工中,要及时建立安全管理网络,对安全责任要落实到人。严格执行相关安全制度,对存在违规操作的行为绝不姑息;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的建立与健全,对各类施工人员及职能部门在安全生产中要责、权、利分明,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个人,在每个岗位、每个施工环节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4.2、质量管理

在质量方面,计划编制要做好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分析,组织好图纸会审工作,将设计方面的缺陷在施工之前全部消除。技术人员与项目管理人员在事先应该对电力工程所涉及到的相关设备进行梳理与归类,防止出现材料问题造成的质量事故发生。实施质量控制策略,需要从全局出发,深入到各个施工环节和施工阶段,根据电力规范及相关技术要求,对工程实施的质量与进度实时进行监测,严格质量检查、评定及验收程度。

4.3、进度方面

管理部门应该科学地进行进度规划,在施工前做好成本预算工作与施工时间安排。在进行成本预算的时候,相关部门要将预算工作落实,保证整个工程的进度都在预算的范围之内,防止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其次,严格制定相关工程管理制度,保证工程进度的顺利进行。在施工管理中,管理人员应该有针对地开展管理工作,并对工作中的不足不断地进行完善,对施工人员进行监督和约束。再者,在成本方面,首先,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意识。作为施工企业而言,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明确成本意识。

4.4、成本管理、

在成本管理体制中,责权利相结合是企业成本控制中比较常用,并且非常有效的管理方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通过科学手段的应用,构建以项目责任人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对责任人的职责、权利进行明确的界定,形成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其次,周密合理地拟定施工计划,对工期合理地进行安排,对施工投入的人力、物力进行合理安排与协调,防止出现赶工、窝工的现象,提高人力、物力安排的效率。最后,通过科学的经济协调手段的应用,在工期及质量得以保证的基础上,从用工量方面对成本费用进行控制。

总之,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进步,对于进行电力工程建设的电力企业来说,面临着新的挑战。电力工程建设的目标就在于提高工程项目的整体效益,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管理是电力企业实现目标、应对竞争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戴佳闽.电力工程中项目管理实践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6:142-144.

合理化烟幕范文5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师科研项目 实践平台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97-0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更是高等教育应担负的责任。人才培养的目的不仅在于给予学生多少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高校实践教学不仅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含校内的实践教学(实验或实训)、校外实习、毕业设计等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拓展和深化过程,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业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精神指导下,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的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制定独立的实践教学大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没有明确规定,实践教学质量难以认定。在实践教学方面,多数高校存在如下问题:

(一)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条件落后

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的建设模式一般是根据课程的实验要求,结合能满足其实验要求的实验技术条件而建立的,其特点是专业分得过细,专业面窄,并依附于课程,归教研室管理。在这种模式下,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影响学科之间的渗透和科研协作等。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而高校实验投入严重不足,实验室规模偏小、功能单一,有相当数量的实验室设施落后、严重老化,难以满足学生开展动手实验的需要,实验基本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出重要作用。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基地也相当匮乏,能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不多。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是自己找单位,而实践单位与学生并无利害关系,因而对学生的实践过程指导不够,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找不到实践单位。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缺乏实践经验是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的“硬伤”,尤其是实验教师要么是从外校引进,要么是本校培养,基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实践经验普遍不足,更谈不上开拓创新能力,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我国高校实验教师原本就数量不足,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更是严重缺乏。并且教师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居多,老教师和高级职称教师较少,致使师资水平总体不高。近年来随着学生数和课程数增多,实验教师更是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三)实验教学体制陈旧、缺乏创新

在教学方式方面,不少高校实验教材、教案、步骤、方法多年不变,单一化、灌输性教学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这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自主性、独立性和理性思考,缺乏创新性的思考和互动交流,效果不佳。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实验的内容、操作方法与步骤、报告格式甚至每一步应得到什么结果等都写得一清二楚,学生完全是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机械地完成操作。这种验证性实验教学,学生不需积极思考,只需简单地“照方抓药”即可完成,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也难以提升。

(四)学生自身实践意识薄弱

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时间少,没有工作经验,对未来的工作要么一无所知要么太理想化,不了解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从而导致他们不重视学校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缺乏参加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验课堂中本来操作性实验就不多,即使有一些实验可以操作,许多学生也许是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也许是根本就不想动手,从而错过了动手训练的机会。有些高校提供了开放型实验条件,但利用率不高。

(五)缺乏检验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机制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宏观上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更没有支持高校实践教学的立法,这使得实践教学在很多方面没有标准,没有规范,没有法律支持;微观上,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等学校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积极主动的自我约束机制,实践教学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制度化的全过程监控体系。如在现行的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中占比重最大的就是毕业实习,其完成情况主要通过提交实习证明这种单一的形式来确认,其他如假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主动参加生产实践活动等实践学习任务则没有有效途径来证实和检验。

二、我校强化实践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增强教师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

优秀的师资队伍和科研环境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增强教师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以从根本上为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我校始终鼓励专业教师投身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科研实践,加大教师的学术活动范围,促进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同时,创造教师与企业合作的“绿色通道”,积极促进科研与生产的密切结合,增强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培养优秀的实验教师。学校挑选一批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的教师作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并不断完善指导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梯队结构,以保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期有效开展。

(二)促进大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培养

1.积极引导新生。新生入学后,通过专业发展概论课及时引导大学生,并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多项课外科技活动,使大学生尽快对本专业的学科领域、未来发展以及职业前景有初步的认识。学校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会等,活跃校园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科研兴趣。这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参与探索研究的积极性。

2.开放实验室。实验室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设计实验程序及安排实验时间,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于一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促进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是培养学生践行知识的最好途径。实验室的开放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空间,同时也将极大地提高实验资源的投资效益。

3.设立大学生创新学分。借鉴国内外重点高校大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我校近年来也尝试设立科研学分,学生的发明创造、论文专著、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性实验项目、优秀社会实践调查等成果经考核达到一定标准都可以取得相应的科研学分。从我校设立创新学分的实践来看,这是一项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很好的激励政策,通过量化考核,能够极大地提升大学生参与各项创新活动的积极性,直接而有效。

(三)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基金

为了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环境和条件,保障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顺利进行,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我校通过经费划拨、企业赞助等方式筹措大学生实践教学基金。这些措施的实施,一方面能够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保障实验的顺利高效进行;另一方面实践基金为学生实验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经费保障,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科研基金有助于鼓励并增加大学生自主创新项目立项,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理论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四)改革实践创新教育机制

1.讲授专业前沿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目前高校课堂教育中讲授的专业知识一般限于课本上的“死知识”,缺乏实际应用案例。我校要求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向大学生讲授科学研究与创新的基本方法,把与课程相关的最新专业技术和科研成果及时介绍给学生。这种做法必然在潜移默化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通过专业前沿技术的学习促进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发挥其自身潜力,这是开展大学生科研实践的良好基础。

2.构建“教师科研—课堂教学—科技竞赛”三位一体互动模式。科研与教学互动,以科研活动带动教学活动,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提高教学质量;科技竞赛与科研互动,促进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参赛作品质量;科技竞赛与教学互动,竞赛既是巩固教学内容的良方,又是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是激发学生潜能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在课堂教学中,我校教师把专业前沿技术和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内容,强化工程案例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开展科技竞赛打下坚实基础;把教师科研平台和实验装置引入本科实验教学,不断充实和更新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将实习教学与教师的横向科研合作单位的生产结合起来,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给学生多提供了解企业和社会的机会;举办科研学术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使学生掌握行业发展的新技术和新趋势;举办与专业相关的科技竞赛,通过竞赛带动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营造一种探索研究的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3.实验和实习改革。利用专业实验室开设一些开放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利用教师科研设备创办创新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实践的机会,通过建立校企联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基地。这些创新基地、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均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可以动手操作,而且还可以在这些实习实验过程中独立设计和独立制作,学会独立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改革实践教学管理

改革宏观管理,完善微观管理,建立立体化实践教学管理体系。针对高校实践教学不规范的状况,结合我校实际,制订了各环节的教学目标、操作规范、评价方法、管理制度等。学院则根据这些制度和规范实施实践教学,以进行宏观指导和质量监控;建立学生实践教学档案,对学生实践教学进行有效检验。组建专门的监督、管理小组,小组与院系教师共同进行学生教学实践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并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上级部门根据报告资料,不断对实践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机制。此外,建立学校跟踪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制度,以及教师教学工作档案制度,完善评价体系,可以从根本上为高校的实践教学提供量化标准。

三、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实践与收获

科研实践就是让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活动。通过科研实践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而教师的科研项目无疑为这一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最为合适的平台。作为本科生,无论是在知识和经验上,还是在课题立项、准备、实施及总结过程中,常常无法完全靠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去完成,特别是在课题研究中,许多重要的实践知识可能在课堂上根本没有讲过,经验更是难以在课本上找到。从课题的立项到结题,导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

王晓同学是参与我们课题组科研活动的一个大三本科生,她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非常强,在参加科研项目过程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下面简单介绍她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及体会。

(一)循序渐进,挖掘科研潜力,提高科研素养

在参与课题研究初期,导师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制订了“知识扩充”套餐——文献查阅训练及新课程补充。通过文献查阅训练,一方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学生掌握了查找文献、提取有用信息、文献综述的编写、展望科研趋势等基本能力,同时也对个人的科研潜力和能力有了初步了解。考虑到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导师对学生查找的文献资料依例悉心指导,一一指出问题所在,引导学生入门。通过新课程补充,使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导师的研究领域更为契合,为下一步进入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进入课题组一段时间后,导师安排了各类指导性讲座,如科研领域前沿技术讲座、论文书写讲座、软件运用讲座等,逐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为后续的科技创新实践打下基础。随着知识储备的不断增加,为强化科技创新实践提供更加充分的科技创新机会,导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如全国高校环保科技创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等,各项比赛均结合导师的研究课题。在参与竞赛过程中,导师适时给以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提出新的想法设计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导师为学生全程提供实验条件和实验指导,耐心指导,积极引导,促进学生对实验的思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到了从课本上无法学到的实践知识,并开阔了眼界。竞赛后期,导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体把关,纠正分析思路及规范科技论文的写作,为竞赛的成功奠定基础。

通过参与以导师的科研课题为依托的科技竞赛,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获得了荣誉,增强了科研与创新的信心,而且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也得到了扩展,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科研实践为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导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各项课题研究和科技竞赛的同时,也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导师要依据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研究内容,依情况安排科研任务,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成绩。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学生收获颇多。首先,参加各项科技竞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全国二等奖、全国大学生高校环保科技创意设计竞赛全国铜奖,获得校级创新实践项目一项等,王晓同学今年被免试推荐为天津大学研究生。这些成绩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更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今后参与科研的信心,为以后的深造学习打下了坚厚的基础。其次,参与科研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将专业学习与个人的兴趣爱好、发展结合起来,用新知识武装自己,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提前介入科研课题,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完成科研项目的程序,明确了科研项目的正确选题方法,课题与生产实践的必然联系。在课堂攻关过程中,团结合作、协同攻关、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得以发扬,使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科研历程也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攀登科学高峰之艰辛,也承受住了一次次失败的考验。王晓同学说:“通过这些科研训练,我的综合素质增强了,我对未来的信心也更强了。”

四、结语

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等教育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切实加强实践教育,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提高大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教师的科研项目,联系着生产实际、专业技术发展前沿及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大学生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良好平台。

[ 参 考 文 献 ]

[1] 朱东正.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7(1):76-78.

[2] 彭顺金.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大学教育,2013(6):14-15.

[3] 尹喜云,南.科研训练: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99-100.

[4] 张颖香.刍议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9):131-132.

合理化烟幕范文6

关键词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7-0037-05

一、引言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知识与技能之外取得职业生涯成功所必需的一种基本能力。以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我,根据具体工作和职业情况选择和应用这些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7个能力单元[1]。

在课程设计时,引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起,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开始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80年代初,英国开始致力于推广“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设计,主要培养14~19岁学生的沟通、合作、自我管理等6个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并把6个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的内容融入到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中[2]。90年代以来,欧盟、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都纷纷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3]。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开始探索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程设计。1998年,为了推动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突出职业院校的课程特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4]。但各职业院校在课程改革中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引入并不成功,主要是标准不够细化,难以落实。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按照职业活动导向的原则,对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引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本活动元素提出了技能要求,并组织童山东、戴士弘等编写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把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分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等7项能力,使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有了明确的能力培养和测评标准[5]。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实现了以团队形式完成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还原了学生的职业场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呈现可视化的工作成果,为学生习得并构建职业核心能力搭建了平台。

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进行项目化课程设计的必要性

(一)加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热点,受到普遍重视。各国的实践表明,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能更好地适应职场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在我国的200所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任务书中,也都明确提出了重视职业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任务,而要培养职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程设计中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培养是突破口。

(二)行业企业迫切需要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生

与当前各高职院校仍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理念不同,用人单位认为“职业核心能力”对学生的就业、岗位任务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所起的作用更大。这导致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培养的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期待的职业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对专业技能、与人交流、合作等技能的培养重视程度较高,而用人单位对创新能力、信息处理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这反映出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是能够解决“实际工作”,而实际工作是复杂多变的,所以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信息处理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要解决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这种人才培养的错位,就要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设计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完成学习和工作,这样才能在专业技能教学中融入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

表1 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的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期待的学生能力比较

数据来源:270家用人单位和32所职业院校的问卷调查。

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项目内容设计

根据瑞斯尼克的智力社会化观点,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教师只是给学生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供学生学习。所以,在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教师关键是要创设项目化的情境和任务,让学生在职业情境中去完成任务[6]。

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不能只停留在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上,而要在每一门课程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适应力和迁移力以及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基于此,在专业教学中所有的课程设计都应围绕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来设计项目化课程内容,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思路由针对岗位特定技能向为学生适应岗位技术革新、职位变迁、职业变化作准备转变,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由针对学生的当下就业向针对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转变,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特点。

(一)以“一体化”思路进行课程项目整体设计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体现行动导向,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中遵循一体化思路,即项目化课程中每个项目应该包括的要素“项目目标――项目任务――项目教学实施――评价方式及依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详见图1。因此,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造成项目运行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受损。

图1 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要素

(二)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课程职业化项目

在每门课的课程设计中,首先,根据必要的程序性知识确定要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然后,根据“职业核心能力”确定课程项目的任务,以及教学实施方式和评价依据。“职业核心能力”主要通过实践活动和行为训练培养,因此,在项目化课程中应该设计职业化项目来加强学生的行动和操作训练。每个课程项目的教学内容都应根据职业活动的要求进行设计。在训练某个职业核心能力模块时,课程内容中可以按能力点逐一训练,在每个能力点的学习内容上设置案例,具体来讲,可以设置包括具有以下因素的“职业化”项目,详见表2。

(三)以学习领域组织职业化课程“培训和学习包”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在专业课教学中包含所有的职业活动要素,即按职业活动的过程形成“学习领域”,在一个“学习领域”中可能涉及多个知识系统,在教学中不追求该知识的系统描述,只选取培养核心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必需的知识点,以“知识够用为度”原则组织学习。所以每门课程项目的设置都应参照《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中的活动要素设置单元,在每个单元学习前,引述《标准》中培训测评的内容,作为培训和达标的指引。为了将内容组织合理并使学习者清楚了解学习内容,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手册和学习材料,合成为“课程培训和学习包”,详见表3。

四、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设计解决了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内容,如何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活动就需要研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一)引入全真的企业“职业环境”作为高职学生的学习环境

企业职业环境与校园学习环境有着明显差异,“职业环境”强调以“财务资金”为纽带来激励员工尽最大努力来完成工作,而传统的学习环境以教师来约束督促学生尽最大努力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当教师面对的对象是长久以来已经形成懒散学习习惯的高职学生时,这种约束督促作用明显不如企业“职业环境”的约束力强,这是造成当今高职课堂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为改善这种局面,应将企业的运营环境应用于课堂活动中,使学生在教和学中体验企业式工作情境,提升学生学习的真实感和紧迫感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使学生体验到所学技能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成就感。

具体来讲,任何课程的每一个项目都应该是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下展开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是企业工作的延续,所以“教”、“学”过程应该是在公司制下运行的,这是任何一门课程应该贯穿的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点、能力点以及具体情境的不同可以为课堂选择不同的公司管理体制,班级中的每个团队都应该变成有实际业务的公司,设计企业文化、经营目标、范围、方式、订立合同、谈判等,学生业务经营的好坏主要通过“虚拟货币”(分数)来体现。在这一情境中,师生共同完成“教”和“学”。教师由幕前转到幕后,学生由观众变成实际参与者,扮演某种特定的职业角色,在工作中“边做边学”,作为企业的一员和作为某种职业工作者从感知过程、思维过程和行为过程参与企业实际生活、生产和发展的决策[7]。这种课程背景的转变可以实现企业“职业环境”与学生“学习环境”的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约束条件发生了积极变化:从教师的督促约束变成了企业环境下的“资金”约束。

(二)以“七步法”教学程序作为教学基本流程

融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技能为一体的课程教学项目实施流程应该包含“告知目标―引入任务―训练准备―训练―深化―归纳―评估”七个步骤,每个教学项目的设计都应该涵盖这七个要素,详见图2,从而使项目教学具有可执行性。

图2 “七步法”教学基本实施流程

(三)针对不同情况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每个项目的情境支配下,每个任务都要以行动导向为主,穿插案例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等,此外,根据培训任务的不同还可以应用学徒制、演示法、实习作业法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基础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详见表4。

表4 多元化教学方法的选择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最适合用于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等。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下,教学目标是一个行为活动或需要通过行为活动才能实现的结果,学生必须全身心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其责任是通过项目、案例或课题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控制教学的进度和方向,根据学生的表现因材施教,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从而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即核心能力的素质。

(四)根据课程目标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程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学生都会什么技能,所以传统评价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掌握,考试分数成为学习质量评价的最主要方式。职业教育课程以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不能采用分数评价的方式,应改变过去以分数为标准,以试卷考试成绩为依据的考核方法,而采用以动手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模式。该模式通过多种评价形式,如项目分析、采访、技能操作、专题讨论、成果展示等,多层次评价内容,如知识点、核心能力点、职业标准或职业核心能力考证等,多元评价主体,如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元评价要素来考核学生的职业核心(关键)能力。

(五)教师要从“知识技能传授”向“全能”型教师转变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在“工作活动”中掌握技能,可能不会按照书本来进行,所以课堂会相对“混乱”,课堂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什么都不管了,相反,这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课堂驾驭能力,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具备5种能力和5种技能,详见表5。具备这些特质,教师就能更好地应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

表5 高职院校“全能型”教师特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10.

[2]吉小炜.英国职业教育倡导的核心能力及其实践过程[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21-22.

[3]肖德钧.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与培养途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3):36-38.

[4]张少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观下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41-42.

[5]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2):17-19.

[6]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25-27.

[7]尹金金.基于企业需求的关键能力开发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3.

Study on Project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Core Abil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CAO Yang, FENG Qi-Lin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Beijing 100029, China)

上一篇诗歌知识

下一篇巧立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