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集成电路工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集成电路工艺范文1
微电子技术是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是伴随着集成电路(IC)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集成电路工艺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集成电路的主要工艺技术及相关原理,培养其自主解决工艺问题的能力。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目前的教学存在强调理论、忽视实践的问题,学生害怕硬件,缺乏动手能力,不能扎实系统地掌握课程知识。本文对集成电路工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探讨,搭建了“理论―模拟―实践”的立体化教学平台,为大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的限制
在课程教学中,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授课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对微电子及集成电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越来越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板书和多媒体PPT演示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与实验教学有机的结合。
2.教学资源的缺乏
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好的动手能力及基本的科研素质,在集成电路工艺实验教学中,必须使用各种工艺设备,如扩散炉、退火炉、光刻机、刻蚀机等,这些设备仪器价格昂贵,购置和维护这些设备的费用远远超出了学校的承受能力,导致其中部分实验无法开设,降低了教学效果。
3.课程设置僵化
目前集成电路工艺的课程设置一般是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理论教学和计算机模拟结合的形式,或者单独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整个知识面不够系统,并且考核形式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集成电路工艺设计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二、立体化教学在课程中的实践
1.理论教学设计
集成电路工艺的基础知识所涉及的面较广,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半导体原理和器件的相关知识,能够从前期的课程基础上解释工艺中出现的问题,如外延层构造及缺陷与器件性能间的联系、扩散参数与掺杂离子分布的联系等。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交叉课程的相关性,将半导体原理和器件的内容融入工艺的教学内容中,有利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对课程体系的整体掌握。
2.模拟仿真设计
TCAD(Technology CAD) 即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在集成电路工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泛运用于工艺优化、控制以及设计优化中,不但可以通过模拟芯片制备的整个工艺流程节省实验成本,在实验前后以及进行过程中,可以随时观察各项数据,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直观分析,从而使学生得到及时全面的认知,改善教学效果。对理论教学中的案例进行验证性和探究性模拟实验设计,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南通大学的SILVACO―TCAD的教学软件,同样以热扩散工艺为例,如下图所示,扩散深度随着扩散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可见在模拟实验中可以便捷地修改各项参数,灵活设计教学内容。
3.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 必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要能在实验中应用相关理论,为学生获得新的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集成电路工艺课程存在实验仪器贵重、精密、量少与实验人数多、实验时间短的供需矛盾,因此对于现有的设备一定要对实验参数进行正交设计,从全面实验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实验,注重高效率、快速、经济。
综上所述,在集成电路工艺课程中,建立理论授课―TCAD工艺模拟―工艺实验密切结合的立体化实验平台,不但能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更为扎实地掌握集成电路制备的整个流程和设计方式,增强动手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集成电路工艺范文2
引言
微电子产业在我国不断的发展壮大,微电子企业对微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在逐年增加,高技能型微电子技术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微电子制造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我校微电子技术专业在“校企共培、角色渐变”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下,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校企共同构建岗位职业技能培养和学生素质提升并重的课程体系。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是微电子技术专业针对集成电路生产企业中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员岗位而开设的一门核心主干课,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员是微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岗位之一。目前,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课程经过多年的校企共同开发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获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1.高职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面向高职学生、适合高职教学的教材。目前出版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教材讲述理论知识的偏多,近年面向高职出版的教材尽管增加了实际操作的内容,但多数停留在设备介绍上面,关于企业实际工艺操作流程介绍还不够。
(2)缺少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实践教学条件。集成电路制造实验设备比较专业并且比较昂贵,设备维护费用高,目前开设集成电路工艺课程的学校拥有集成电路制造实验室的学校相当的少,和实际的生产工艺环境存在一定的差距。
(3)教学组织上大多数才用的是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介绍的工艺原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老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总是不理想。
(4)课程考核模式大多数采用传统的笔试的形式,缺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及时的掌握,导学促教的功能难以发挥。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集成电路工艺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源于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了“教学做”三者的统一。“教学做”一体化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堂的开放式教学,使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充分挖掘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潜能,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沟通配合的有机整体。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要求学生掌握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各项工艺流程的原理,工艺流程的操作过程以及工艺设备的操作方法等。集成电路制造行业背景和生产环境相比与传统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有很大不同,因此在集成电路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生产性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实训基地为“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课程中的实施
3. 1 课程内容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按照项目化设置
通过长期的教学和企业实践,将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课程以制作具有电路功能的芯片为工作任务,按照企业生产车间的划分,把工作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对应一个项目,按照项目来组织教学。课程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3.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条件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因此,实践性教学基地是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课程实施的场所保障。
(1)校内外实践基地。我校已经建成了生产性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中心,工艺中心的设备及生产环境和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实际生产环境基本一致,能够满足基本的生产任务需要。微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在大三将进入校外实训基地微电子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资深工艺技师的指导下,边学边做,通过“教学做”的不断实践,从而实现学生从学校毕业生就到企业员工的无缝连接。
(2)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和重庆的主要微电子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上有着长期的校企合作。同时,我校的教师深入到企业调研,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活动,从而使我校的专任教师具备企业工程师素质;同时,企业派工程师参与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共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教材等。通过学校企业兼职教师培训及鉴定,来自企业的工程师成为我校的企业兼职教师。
3.3 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贯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思想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课程根据项目化课程内容,选择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中心为教学场地,展开教学组织活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中心是一个对洁净度要求非常高的工作环境,因次学生到中心学习必须参照企业员工的着装要求及相关规定进入实训室。
首先,由指导老师给学生介绍工艺的原理、设备及操作工艺流程。然后指导老师给学生做工艺操作的演示、学生在旁边观察学习,老师演示工艺操作以后,紧接着由学生自己来动手的操作,老师在旁边进行指导,整个过程老师和学生教学做一体。在组织教学实施中,以学生为中心,工艺操作过程中碰到问题,由学生自己首先思考,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动手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老师则在旁边进行指导,给学生提出建议。
3.4“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化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对课程的考核注重对过程的考核。
课程的成绩由出勤率占10%+平时课堂表现占60%+期末综合测试占30%组成。平时课堂表现成绩的认定根据各个项目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表现来给予评定,最后总成绩为各个项目学生所得成绩之和。因此,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实施必须全程积极参与,否则将会影响期末成绩的评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老师能够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或者教学方法,更好的组织教学工作。
4. 结束语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根据学生面向岗位的要求进行设置,在教学组织实施中,以项目化为导向,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思想,做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具有企业对集成电路工艺员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集成电路工艺不断有新技术的出现,企业对集成电路制造人才的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因此,课程在以后的建设中需要不断的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组织的有效性。(作者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资金资助: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改课题(2011jgkt0015)
参考文献
集成电路工艺范文3
关键词:公路改扩建;路基施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公路交通运输的大发展,部分公路设施的老化已无法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公路交通需求,为了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对原有道路进行充分利用,会采取对原有的公路进行改建或扩建的方法。由于原有路基沉降已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为确保新老路基在承受路面荷载、行车荷载时能保持一致的稳定性和强度,避免新老路基结合部位发生路面开裂、路基失稳等情况,避免影响行车的安全性,影响整个公路的稳定,留下安全隐患,公路在改扩建施工过程中,要确保施工安全、质量与工期,施工难度较大。
1 公路改扩建路基加宽施工重点
1.1 选择与确定合理有效的施工方案。路基加宽工程是一个特殊的工程,是在开挖老路基边坡的同时又要在作业面狭窄的空间进行施工。施工材料、机具设备、人员进出都不方便,设备搬运也相对困难,大型设备无法顺利展开工作,设备利用率较低,左右两幅一般还要设置两条便道。因此,必须制订合理有效的施工方案,使工、料、机达到合理匹配,以满足建设单位质量和工期要求的目的。
1.2 选择与确定合理有效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当路线通过软土地基时,为了确保新老路基的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满足要求,保证路面不发生纵向裂缝,如何针对不同的软土地基情况(软基厚度、硬壳层厚度、地下水位)、加宽路基高度,选择合理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非常关键。因此,软基处理是工程重点,在地基处理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老路路基的扰动。
1.3 新老路基的有效衔接技术。新老路基的有效衔接是确保整个加宽工程质量的关键。在与老路基的有效衔接施工中,应将老路堤边坡一定范围内路基质量低劣的土体挖除,并将边坡开挖成一定高度和宽度的台阶,并在台阶顶面铺设一层土工格栅。在施工中若发现路基有渗水等其他不良状况时,还应采取增设盲沟等措施及时进行处理,但应尽量减少对老路基的扰动,确保新老路基衔接质量。
2 公路改扩建路基加宽施工工艺
2.1 清表
受压实机械、设计标准的限制,在多年雨雪侵蚀下,老路的密实度一般小于规范要求。并且由于基底长年受到水的浸泡,边坡一定范围内路基的稳定性较差,所以要将距离边坡一定范围内的土体清理后再进行地基处理施工。清理工作包括对老路基两侧施工范围内进行伐树、挖根、除草等工作。
2.2 刷坡
从旧路面与硬路肩交界处下挖至新路面底基层底面高程处,第一平台宽1m,然后把老路的边坡进行刷坡,再按1:1.5的边坡向下挖。将有泄水槽的位置闪开,以利于排水和保证老路基受降水冲刷时不会坍塌。清刷下来的填料一律弃掉。
按照“满负荷匹配工作法”的施工方案,路堤边坡开挖应逐段清表、逐段挖除、逐段填筑。同时,段落应适当,不能过长。为了减少和避免挖除后台阶上部的土方坍塌,雨季施工时应尽量压缩工作面,并在每层施工完成后在台阶部堆放松填筑料,做成一定的缓坡,防止坍塌。待下一层施工时,用推土机将该部分填料推开,防止雨水冲刷引起路堤开裂及滑塌。
2.3 地基处理
地基处理主要有置换法、砂垫层法、排水固结法、挤密法、化学加固法、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等方法。
置换法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杂填土地基及暗沟、暗塘等的浅层处理。它是一种处理软基的物理方法,其原理简单、明晰,施工技术难度小,是浅层软基处理首选的方法之一。包括开挖置换、抛石挤淤、爆破挤淤、轻型材料置换等多种方法。其他方法应根据施工现场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施工。
2.4 挖台阶
2.4.1 老路面清表应从旧路面与硬路肩交界处下挖至新路面底基层底面高程处,向外留1.25m的平台,然后按1:1.5的边坡下挖。挖后须先清理边坡虚土,然后挖1*1.5m的台阶,台阶底面向路中心横坡3%。
2.4.2 对旧路边坡进行挖台阶作业时,要防止新挖台阶受到雨水冲刷及完工后发生的不均匀沉降。施工作业时要随路基的填筑施工分层进行,严禁一次性完成。
2.4.3 对已经完成挖台阶作业的施工段落,要立即组织填筑,以防止出现新挖台阶受到雨水冲刷的情况。如在降雨来临前来不及完成段落的填筑,要采用覆盖塑料布的措施加以防护。
2.4.4 冲击碾压施工的层面台阶宽度一般应大于1m,冲击碾压后的第一层填料厚度应控制在25cm。
2.5 填筑、碾压
2.5.1 采用分层填筑,每层松铺厚度不应超过30cm,并重点注意新老路基结合部位的路基土含水量,当含水量过大时,应经过晾晒处理。
2.5.2 冲击碾压第一层填料后,按照不同的段落和处理方法埋设或加宽部分沉降观测仪,以加强观测,以便为新路基的填筑提供参考依据。
2.5.3 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并提高压实标准,各深度层次的压实度比标准要提高一个百分点。
2.5.4 路床顶面以下80cm范围内填料的最大粒径均不应大于10cm,路堤顶面以下80cm范围内填料的最大粒径均不应大于15cm。
2.5.5 每段填料碾压完毕,可将上一层的填料堆放在已开挖的边坡处形成反压荷载,以稳定老的路基,同时还可避免因边坡开挖面长时间暴露,防止受到雨水冲刷。在雨季施工时,应严格控制施工段落的长度,一般不宜过长,防止老边坡开挖后来不及填筑,除堆放反压材料外,还可以用防雨布等材料对暴露地段进行大面积遮盖,以防暴雨直接冲刷边坡,造成老路堤的塌方,影响车辆通行。
2.5.6 在新老路基的结合部位,每填筑两层(压实厚度50cm)就应用冲击式压路机进行充分压实。在碾压不到的部位,可以用强夯进行处理。新老路基每填筑四层(压实厚度100cm)应用冲击式压路机充分碾压全路面。
2.5.7 新老路基结合处,除清表挖台阶外,还可以在表层铺设塑料土工格栅,以增加连接能力。通常将原有路基边坡挖成一定宽度的内倾台阶后,沿道路纵向铺筑一定幅宽的土工格栅,使土工格栅的一半位于原有路基上,另一半位于新填路基上。
2.6 检测
在施工中,新老路基结合部的压实度检测频率要大于一般情况下路基填筑时的抽检频率,以保证新老路基结合部位达到良好的拼接效果。
公路改扩建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与新建公路相比,有减少投资、节约资源、加快建设速度等优点,是快速提高公路通行能力的主要方法。在施工中,新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路面安全的最基本的条件,也直接影响到公路的整体质量和使用寿命。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应结合工程项目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对影响路基改扩建质量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提高公路工程的质量,保证行车安全,使公路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集成电路工艺范文4
[关键词]市政;道路施工;沥青路面施工
引言
市政道路也称为城市道路,即指城市的街路,但是不包括小区内的道路。市政道路虽然与公路在本质上与构造上以及使用上相同,但是在道路的功能、所处的区域、周围的环境、管辖权限等方面有所不同。市政道路取决于市政规划的整布局,对市政道路的施工与管理与公路相比其社会效应更为明显。市政道路不同于公路,市政道路在保证基本的畅通、平顺、舒适的基础上还要照顾到道路与人行道板的交接处,以及市政道路的侧石、缘石与市政道路的连接。沥青路面具有强度高、行车舒适、灰尘少、振动噪声小等诸多优点,已成为我国市政道路的主要路面形式。但如果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不当,也容易出现路面裂缝、车辙、破损等质量病害,影响行车质量,所以必须加强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
1、市政道路工程的特点
1.1前期准备时间短,施工进度急。市政道路与公路不同的是市政道路的工期通常都非常紧急,因为以我国目前的城市交通状况,某一个路段封闭时间过长将给本来就极不通畅的交通造成更大的压力,所以市政道路的施工不仅工期较短而且施工的工程量较大,施工的任务较重。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施工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尽可能地减少施工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尽可能地减少对城市的市容市貌的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在进行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计划安排时常常会采用倒排工期法,因为市政工程只能提前绝对不许延后,在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之下,极易造成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1.2施工场地狭窄,动迁量大。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一般都会在城市内的某一段街路中进行,其他街路还会照常通行,因此,施工的难度较大,而且施工的场地通常都会非常地狭窄,不能像在野外施工那样有那么多的空间、那么大的场地。因此,基于这种情况,施工单位更要把计划作细,把工序间的衔接计划好,只有这样才能以进度间的衔接换空间,在最短的工期内完成难以完成的道路工程施工。
1.3原材料投资大。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道路的工程性质决定了市政道路的总造价之中原材料所占的比重高达百分之五十。在这样大的材料比重中,材料就成了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所在。所以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必须慎而又慎,最好由施工单位的采购人员与施工单位的材料检验人员以及质量管理控制人员同监理人员一起对材料市场进行调查,第一轮优中选优,第二轮再在优品中比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材料的可靠性。
2、沥青施工
2.1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所以一定要做好沥青的配合比设计。首先应采用水洗法来确定目标配合比设计,计算矿料的合成级配,并以沥青用量按0.5%间隔递增制作几组试件。确定目标配合比之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生产配合比最佳沥青用量。在完成生产配合比的设计之后,还应对其进行验证,通常可通过试拌试验段的铺筑来验证,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若发现不符合质量要求,则应对生产配合比或有关工艺进行调整。
2.2摊铺。沥青混合料运输到位后,下一步应做好沥青混合料摊铺工艺质量的控制。摊铺沥青面层之前,应清理其中面层,确保施工面层的干净清洁,清理之后在其表面喷洒粘层油,喷洒时要做到准确、均匀,喷油量应合理控制,防止喷油过多而影响到上面层的油石比。此外,沥青混凝土摊铺前还应对烫平板进行加热,且施工现场的等候料车应不少于5辆,以确保混合料能够及时摊铺。做好准备工作后,开始正式进入摊铺阶段。摊铺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温度,普通沥青混合料摊铺温度不低于130℃~150℃,而SMA、改性沥青等应适当提高10℃~20℃左右。摊铺过程中应注意摊铺操作应连续不间断,摊铺速度要保持稳定,应结合拌和机的产量及摊铺层宽(厚)度来决定摊铺速度。摊铺机螺旋送料器在摊铺过程中应不停顿地转动,且保持其两侧有不少于送料高度的2/3的混合料;摊铺机中途不能随便收斗,以免出现混合料离析现象。应采用摊铺机整幅摊铺,纵向接缝应在已摊铺部分预留一定宽度,保证5~10cm的摊铺层重叠。机械摊铺过程中不准进行人工反复修整,摊铺后未经压实前任何人不准踩踏,出现摊铺带边缘局部缺料、构造物部位局部缺料现象,可由人工进行找补。
2.3接缝、修边和清场。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应尽量连续作业,压路机不得驶过新铺混合料的无保护端部。保持匀速、不间断连续摊铺以减少横向接缝,尽量做到一天只有一个接缝用3m直尺检查端部平整度不符合要求时,垂直于路中线切齐清除清理干净后在端部涂粘层沥青接着摊铺摊铺时调整好预留高度,接缝处摊铺层施工结束后再用3m直尺检查平整度立即用人工处理横向接缝的碾压先用双轮震动压路机进行横压,碾压时压路机位于已压实的混合料层上伸人新铺层的宽为l50mm,然后每压一遍向铺混合料方向移动150~200mm,直至全部在新铺层上为止,再改为纵向碾压。
2.4压实。压实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最后一道工序,路面质量最终要通过碾压来体现,应结合工程实际,考虑摊铺机的生产率、混合料特性、摊铺厚度、施工现场的具体条件等因素。
3、施工中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沥青混凝土路面摊铺中常见的质量缺陷厚度不准、平整度差、混合料离析、裂纹、拉沟等质量缺陷。为防止和消除在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各种质量缺陷应注意以下几点:(1)波浪型基层的摊铺,应对有大波浪的基层,在其凹陷处预先铺一层混合料,并予以压实。(2)为了保持恒定的摊铺厚度,除了用厚度调节器进行调整外,应尽可能利用烫平装置的自动调平能力予以调整。(3)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质量,以消除裂纹、拉沟等铺层质量缺陷现象,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承载力。(4)应严格控制轮胎摊铺机的轮胎气压,防止因轮胎气压超限,摊铺机打滑;或因气压过低,机体随受料重量变化而上下变动,造成铺层出现波浪。
4、沥青混合料路面的通病及防治措施
4.1路面不平整波浪。沥青撒布不均形成油垄,经过行车不断撞击而造成高低不平,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轻微的波浪可在热季采用强行压平的方法处治,严重的波浪则需用热拌沥青混合料填平。
4.2施工接缝处理不当。沥青路面的各种施工缝处,由于压实不足,容易产生台阶、裂缝、松散的现象。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纵横冷接缝必须按有关施工技术规范处理好,在摊铺新料前,须将已压实的路面边缘塌斜部分用切割机切除。
4.3其他通病。泛油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可以根据泛油的轻重程度,采取铺撒较粗粒径的矿料予以处治;对啃边的处治方法是设置路缘石、加宽路面、加固路肩。
结语
综上所述,影响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我们一定要严格做好施工质量控制,严格从原材料这个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和施工,确保沥青路面整体施工质量。只有全面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避免或减少质量缺陷。
集成电路工艺范文5
关键词:工程公路;经济效益;影响因素;经营理念;措施
1公路经济效益的概念及表现内容
公路经济效益的概念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公路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公路的经济效益,其中公路的社会经济效益是从社会群众服务的角度而言,为人们的出行提供通畅、安全的环境,并进一步地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而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是从改建或者建设管理角度而言的,通过对公路的养护和内部管理提高公路的经济效益,并且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还包括对原材料、人工投入减少使用及缩短工期,同时还要求及时创新,对新的工艺和技术进行挖掘等。
2公路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特点
经济效益分析主要是从国民经济全局着手,其最主要的原则是资源合理的配置,在对项目费用和效益考虑时,首先参考是人工工资、材料价格货币汇率,同时也将项目对国民经济带来的净贡献进行计算和分析,根据这些对项目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和进一步优化。1)就国民经济中公路建设占据的地位以及国民经济在公路建设的作用而言,如果只是对其内部效益进行考虑,会将整个公路建设项目变得不理想,因此,在进行公路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评估时,要从整体效益上着手,在观察中如果发现是合理的,就可以直接创造效益。并且也可以将税收价格政策适当调整一下,如今公路工程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协助,所以要尽可能将投资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将经济效益和财政政策在方向上保持统一,这样才更有利于经济形势的缓和以及我国的未来发展。2)公路工程建设所完成的周转量增量也可以直接反应公路建设项目内部效益,所谓周转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运输方式实际完成的运量和运距复合计算的货物总运转量,这可以很好地反映其内部效益。只有将货物和旅客之间的空间移位预期效果实现,就能将周转量增量降低(周转量越多,公路建设项目的内部效益越低)。3)公路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特点之一是公路建设项目的产出物价值,毕竟非外贸易物品不像可外贸易的工农业产品一般(可外贸易的产出物可以用国际市场的价格来衡量),这也是其经济效益最显著的特点之一。4)一般而言,公路项目的建设周期会比较长,同时其也具有非常大的投资额度,这就将公路建设项目的另一特点显现出来,近期经济效益远小于远期经济效益,同时,这一特点对公路项目存在一定的要求和约束,在进行公路项目投资时不能片面追求投资回收期,尤其是投资回收期较短的情况下。在公路项目经济评估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就是项目远期效益和近期效益的结合考虑,这对于整个公路项目的建设和最终受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在公路建设项目中,整个运输系统的经济效益受运输系统的经济效益影响,而运输业的各种运输方式又可以将公路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体现出来,要将运输业的运输方式之间相互分工,更好地服务于公路建设中,两者相互制约的同时也相互协调,将公路工程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如今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估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建立完整有效的综合运输体系。6)无形效益和外部效益是公路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特点,并且这两个特点还难以用货币准确衡量,尤其是在进行决策的时候,绝对不能将无形效益和外部效益忽略,其对方案选择有着十分大的影响力。通常而言不需要定量分析是由于效益的数值不大时,若是数值过大必须进行定量分析。
3影响公路工程经济效益的因素以及措施
1)施工组织人员的素质问题。施工组织人员的素质问题在工程经济效益中的影响非常大,非技术管理人员和参加工作的毕业生是公路工程管理人员中的两类。前者凭借多年的管理经验,相比之下缺乏创新的能力,后者则是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对工作充满着热情,但是缺乏工程经验。并且在解决施工组织人员素质问题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观念的更新,将传统的管理逐渐向现代化管理观念转变。并且企业要给刚到企业的毕业生更多机会,让他们在非技术管理人员手下锻炼,不断培养管理理念。并且企业也要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在工程项目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调整和改动。2)原材料的单价和质量问题。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其经济效益影响最大的是原材料的单价和质量,由于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所以要严格把控原材料的购买。比如在现实施工过程中,如果购买到含钙量不足的石灰,就会增加施工过程中石灰的量,因此,成本也就增大了。并且很多原材料虽然经过招标,但如果是老顾客的话,招标也只是形式,这也是腐败现象的产生。另外要在工程中成立采购小组,对各个市场的原材料进行比对和调查,为招标做好准备。其次,在招标过程中公开、公正,坚持公平。还要积极跟业主进行协商,避免出现单价过高而影响经济效益。3)所需机械的费用问题。机械配置也是施工过程中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机械的不合理会导致其在工程中利用率不高,也会将工程建设的成本提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并且在工程建设中,很多设备会出现老化现象,从而对工期造成影响。并且一些大型设备还会出现外租的现象,尤其是在施工旺季,有时候外租的费用过高也会影响工程的效益。并且还要对施工机械进行严格管理,对机械进行保养,将其使用寿命延长,保证机械设备的更新,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尽量不要出现闲置高费用机器的现象。4)施工的环境问题。通常情况下,公路工程项目穿越的地域较广、路线较长,比如穿过城镇等,施工过程中噪音较大,这对施工场地周围的住户有很大干扰,所以工期被拖延会导致企业在此投资会增大,也会引起住户的投诉等。除此之外,天气状况也是施工所需重视的,比如一些工程开工的时间是雨季,在施工中的变更也会由此变得更多,如果开工过晚,也会有这一问题的干扰,毕竟这需人力、机械和材料的更大投资,也会加大企业的压力。并且开工季节如果选择不好,就会错过材料采购的时间,毕竟原材料采购的最佳时间会将企业工程项目的支出金额减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随之提高了。另外,要在施工当地政府的支持之下,与地方进行联系,协调公路沿线的城镇居民,协调工作提前做好,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另外要将开工的时间计划好,选择好的季节开工,将低温和雨季避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最后,材料采购要提前做好,避免在施工中期出现抢材料的现象,否则材料的价格也会上涨,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5)旋工工艺和设计问题。公路工程项目的设计一定要非常重视,主要是因为设计参数对实际工程实施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设计参数和实际有较大出入的话,在实际施工中这一差异会被无限放大,很有可能造成工程项目开展不了从而停工,这也会增加项目工程对人力、物力的浪费(由于停工会使机械人员的工资增加)。并且我国科技水平正在不断提升,要将新的工艺不断发掘和利用,不能一味地依靠传统的施工手段,否则一些科研项目就无法得到实践应用,这也是工程中浪费的体现之一,并且我国要想打造强国之梦,工艺水平必须不断发展,所以要大胆实践,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之上将新的工艺结合起来。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图纸进行提前审核,在组织技术论证得到审核通过后,或现场设计参数进行验证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施工,并且在图纸审核的过程中发现任何与实际不符合的都要及时调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图纸上的差异在现实中会被无限放大。其次要对工程项目的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思想层面的开拓和创新,不断增强其创新意识,提高根据现场情况工艺的手段和技术,将公路工程项目的工程成本不断降低,从而让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保障。最后要对新工艺和新材料进行积极推广,当然主要针对的是经过科学鉴定的新工艺和新材料,没有经过严格鉴定的还需商榷。由于公路工程项目的投资很大,所以要不断将工程项目的成本降低,优先采用一些较为科学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材料,推进企业的未来发展。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稳定发展,人们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形势的日益严峻有了极大的重视,并且这一形势已经越来越严峻。施工单位最重要的是工程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工程质量,经济效益这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而工程质量则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提,因此,要对公路工程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解和分析,并提出如今形势下工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国家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相辅相成,解决好公路工程经济效益带来的问题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之处。[ID:003863]
参考文献:
[1]孙慧霞.公路工程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界,2015,33(2):114.
[2]左正,李娜.公路工程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5(25):35-36.
[3]何锋.目前我国公路工程经济效益提高途径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21):61.
[4]王晓萍.简论公路工程经济效益工作的措施及其重要性[J].消费导刊,2015,66(9):198.
[5]侯智颖.浅谈做好公路工程经济效益工作[J].现代经济信息,2013,28(17):36-37.
[6]王琦.浅析“BIM+成本”模式在公路工程经济效益管理中的应用[J].消费导刊,2016,67(9):195.
[7]王磊,王晓健.浅谈目前我国公路工程经济效益提高途径[J].商品与质量,2016,23(7):120.
[8]白彬.认真分析公路工程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J].中文信息学报,2016,(2):81,138.
[9]王磊,刘颖.浅谈目前我国公路工程经济效益提高途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5(14):59-60.
集成电路工艺范文6
关键词:送电线路;基础型式;设计,刍议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transmission lines design code of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mmonly used type, this paper expounds some area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s foundation engineering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rom multiple aspects analysis foundation engineering problems. Points out that strengthen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s foundation design optim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Keywords: transmission lines; Basic types; Design,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 U4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送电线路基础型式的选择原则及其常用基础型式特点
1.1 坚持环保和节约资源的原则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必须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基础型式的选择,应结合线路沿线地质、施工条件、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和杆塔形式等特点,对所选择的基础型式作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基础型式;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经济、环保,减少施工作业对环境的破坏;对不良地基,给出特殊基础型式和处理措施。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原状土基础,一般情况下,铁塔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式或混凝土台阶式基础;运输或浇制混凝土有困难的地区,可采用预制装配式基础或金属基础;地质条件较差时可采用桩基础。
1.2 常用基础型式
1.2.1 掏挖基础(属原状土基础)
适用于无地下水的硬塑粘性土地基。在基坑施工可成型的情况下,开挖基坑时不扰动原状土,避免大开挖后再填土。采用全掏挖基础比用阶梯型基础节约钢材和混凝土。掏挖基础有直柱式和斜插式两种型式。
1.2.2 阶梯型基础
基础地板不配置受力钢筋的混凝土基础。该基础是传统的基础型式,适用各类地质、各种塔型,其特点是大开挖,采用模板浇制,成型后再回填土,利用土体与混凝土重量抗拔,基础底板刚性抗压,不配钢筋。由于阶梯型基础混凝土量较大,埋置较深,易塌方及有流砂地区难以达到设计深度。
1.2.3 大板基础
主要特点是底板大、埋深浅、底板较薄,主柱计算与阶梯基础相同。与阶梯基础相比,埋深浅,易开挖成形,混凝土量能适当降低,但钢筋量增加较多。它广泛应用在软弱地基。对转角塔及负荷较大的直线塔进行地基沉降变形验算,施工时少扰动地基土,清除开挖浮土,做好垫层,必要时使用块石灌浆。
其他还有斜插板式基础,灌注桩基础,复合式沉井基础,直柱刚性台阶基础等。
2某地区架空送电线路基础工程现状
某地区地质状况主要以丘陵、山地为主,各个地区的地质条件相差很大,所采用的送电线路基础形式多样化。其中坡地、矮丘主要地层均为粉质粘土、砂质粘性土,丘陵地区地层主要为砂土、松砂土、残积粉质粘土地基,也存在部分岩石地基。
根据某市气象资料和现有线路运行经验,线路气象组合条件属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编定的第I气象区,最大设计风速为25 m/s 。通常设计中,根据某地区地质状况,不同电压等级常用的铁塔基础型式选型情况略为不同,35 kV送电线路的铁塔基础型式一般采用挖孔桩基础、现浇柔性基础。110 kV送电线路的铁塔基础型式采用现浇阶梯式刚性基础。阶梯式基础是一种成熟的基础型式,它是以土重法计算,主柱配筋,底板为阶梯式,按刚性设计,不配钢筋;施工工艺简单,安全可靠,采用掏挖式基础、斜柱板式基础、挖孔桩基础。220 kV送电线路的基础型式一般采用直柱刚性台阶基础、全掏挖基础、人工挖孔桩基础、现浇柔性基础。500 kV送电线路的基础型式一般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大板式基础、插入式基础、斜插板式基础、掏挖式基础。在某些线路走廊狭窄地区的钢管杆采用灌注桩基础;部分软弱地基主要采用钻孔灌注桩。对于个别处于河床外侧地质为流沙层地区地基由于抗剪强度低,因此,要比普通基础多埋深1 m。在某些地方,出现倒塔一般不是基础原因,主要是有外界因素的作用,如滑坡、流沙、河流冲刷等。
3送电线路基础工程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架空送电线路工程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因此在勘测设计施工方面,架空送电线路基础工程存在一些问题。
3.1 勘测问题
路径选择和勘测是整个线路设计中的关键,在偏远山区,由于勘测点较多,勘测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勘测较粗;有时,对塔位的地质情况的了解不是很准确,如某些地段处于高斜坡,水土流失严重,易滑坡。因此岩土鉴定的方法、手段等需要改进。根据塔基地形特点,对原有的地形地貌,缺少相应的防护措施。
3.2 设计问题
送电线路地基基础工程较长时间内沿用传统安全系数的定值设计方法是不合适的。
由风荷载引起的送电线路杆塔的破坏常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在软土质地带,杆塔基础设计不仅要满足一般杆塔基础的设计要求,还应满足塔基沉降量、倾斜度等要求,由于以往研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导致软土质地带杆塔基础设计水平较低。在软弱地基中不论使用灌注桩或者大板式基础都会带来较多的问题,且造价很高,质量不易控制,施工复杂,钢筋用量多。
3.3 施工问题
在山区及软土地带山坡、沼泽、河滩等地区,现有的大型施工机具难以进入场地,施工,设备、材料运输和基础的开挖等比较困难。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工程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送电线路沿线地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差异较大,设计和施工要考虑的条件多,在铁塔基础科研方面投入少,工作较薄弱,技术储备不足。杆塔基础有其独特的设计方法,工程教科书缺少杆塔基础方面的理论支撑,而且从事送电线路杆塔基础设计的高级技术人员则更少。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在结构设计有别于高层建筑、桥梁,因此,大量的高层建筑、桥梁地基基础研究成果并不能在架空送电线路基础工程中广泛应用。在岩土勘测上,送电线路杆塔基础比高层建筑物和桥梁精确性低。很多线路有许多相同的塔型,但它们的基础型式则因土质而不尽相同。多数线路杆塔常位于高山、荒野等人烟稀少的地方,而且除了施工、检修和维护外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影响不大。
4加强某地区架空送电线路基础的设计优化
加强某地区架空送电线路基础的设计优化,合理选型,送电线路基础工程的造价、施工工期和劳动力消耗量在整个线路工程中占很大比重。通常来说送电线路基础工程施工工期约占整个工期一半时间,运输量约占整个工程65%,费用约占整个工程15%~35%。基础选型、设计及施工的优劣严重影响着线路工程的建设。现有铁塔结构设计比较合理,而基础设计较为保守,造成基础施工的费用高。同时,基础大面积开挖,会造成大面积植被的破坏和水土的流失。因此;加强某地区架空送电线路基础的设计优化很有必要。优化设计方案,进行地基处理、边坡防护加固、岩土环境保护等设计方法、施工等关键控制技术的探索与创新,降低混凝土和钢筋的用量,减小土石方的开挖量,减小对植被的破坏,加强环境保护,从而降低基础造价,节省资源。因此,地基处理及其基础型式选择与设计优化已成为电网建设的关键。
4、1设计应重视工程选线
设计应重视工程选线,要根据每项工程的实际情况,对线路沿线情况充分收集资料和调研,进行多种线路径方案比选,尽可能选择长度短、转角少、交叉跨越少,地形条件较好的方案。在勘测工作中,应考虑到转角点、交跨点等特殊地点立塔的可能性,某些地段更要反复测量比较,使杆塔位置尽量避开交通困难地区,为工程创造较好的施工条件。对不同特性地基、不同型式基础展开系统的试验研究。针对送电线路所经地区的地质状况,提出合理的基础型式。如某地区500 kV某变电站出线500 kV某个变电站至某个变电站送电线路工程采用了加高2.5 m挖孔桩基础。新型斜插式挖孔桩基础使线路更为安全、经济,具有良好的安全可靠性。
4.2 环境保护措施
在山区斜坡地面,为避免造成弃土和基础滑坡,采用全方位长短腿铁塔, 配合主柱加高基础;在地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 优先采用岩石基础、掏挖基础等原状土基础;特殊地质应采用特殊环境保护措施;采取在塔基周围使用必要的排水沟、挡土墙等附属设施等环境保护措施,减少破坏,防止水土流失,有利于环境保护。
图1 主柱加高基础
常用环境保护措施 ,在坡度较大的丘陵或山地上,为了避免大开挖塔基基面,在保持塔基稳定基础上,将在基础形式上配合高低立柱基础,尽量减少地面土石方开挖量,余土外运处理,最大限度地维持原有的地形地貌,具体施工如一般基础主柱露出设计基面高度Δ值通常为0.2~0.5 m。主柱加高基础的主柱即在Δ值的基础上,按照需要加高一个适当的高度Δh,Δh通常取为(0.5,1.0,1.5,2.0)m等。如图1所示。
根据现场地形需要,如单独采用主柱加高基础不能满足要求,则结合长短腿铁塔同时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如图2所示。
图2 结合长短腿铁塔同时使用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