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取威虎山影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取威虎山影评范文1
眼下由丁晟导演的《铁道飞虎》,听名字便取自“红色经典”《铁道游击队》――这部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上影厂拍摄的黑白电影在中国内地有着广泛的认知,更因片中那首《微山湖上静悄悄》的广为传唱成为几代人的历史记忆。不要小觑一首歌的力量,龙应台女士此前在港大演讲遭遇全场大合唱《我的祖国》便可见一斑。乐以化人最是入心入脑,更容易激荡起群体情绪和感情。
“成龙看了《智取威虎山》后觉得徐克导演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翻拍。我们就把革命历史题材都扒拉出来,《红灯记》等等,看到《铁道游击队》我眼睛亮了。”2016年12月26日,电影公映两天后,丁晟把作品带到了自己母校北京电影学院的标准放映厅点映。之后,当着自己导演系的师弟师妹,没有多余的寒暄,直言快语的他开场白便是拍摄缘起。
“我总想挑战自己。之前我拍了几部警匪片,《警察故事2013》、《解救吾先生》,然后听到了一些评价说我擅长拍摄小空间,擅长或喜欢拍摄紧张、悬疑的故事。我不认同的,很多人可能没有看到我的另一面,其实我是很乐观的,我很喜欢幽默感的。”丁晟接着说,那口气让人想到《铁道飞虎》的宣传语:这一次,干一票大的!“《铁道飞虎》的喜剧风格就像法国的《虎口脱险》。从剧作到剪辑,都达到了极致。130分钟的影片,用了4700多个镜头,每个镜头不超过1秒6,这样的蒙太奇,在现在中国电影难得一见。”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许同均老师在观影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年轻观众不仅在各大票务平台的数据中给出好评,现场“专业”学生们也用不断的笑声与映后掌声表达了对师兄的支持。“最大的感受是特好笑,好特效”。现场也有不少是“二刷”的同学,“很多笑点再看依然好笑,特别是大哥很帅地跑酷上墙,之后才发现有梯子那一幕”。
“编剧不能了解所有人的人生,需要激发你的合作者。梯子就是现场环境下,大哥突发奇想的,结果成了一场精彩的戏”,主创们在现场解释这部电影的喜剧观,系主任也认为“好的喜剧如果没有即兴发挥,那是不可想象的。”在老师的一再逼问下,丁晟又分享了一些拍摄现场的即兴创意,例如:“剧组有很多女孩子都争相想看王凯的手,我问怎么回事,她们就说这是一个梗。既然是梗干吗不放在电影里呢?于是我就给王凯的手安排一个特写,这双细嫩修长的手明显不是扛枪打仗的,但他在戏里的身份却是一名神。其实让观众愉快就是我们要做的目的,这也是我的一个喜好。”
“上座率第一!观影人次第一!当日票房第一!”公映第三日,《铁道飞虎》便强势吹响全面逆袭的号角,从目前的票房堆高看,当可超越他与成龙合作的 《警察故事2013》 。据说导演下一部作品已经提上日程,《英雄本色4》将于2017年2月开拍。 随着火车汽笛的“呜呜”声,一群搬运工化身“铁道飞虎队”,上演了一场笑料百出的扒火车“撕”鬼子大戏。改编自60年前红色经典电影《铁道游击队》的《铁道飞虎》由成龙大哥领衔,黄子韬、王凯、王大陆等几名“小鲜肉”的加盟也让片子平添了看点。关于影片的喜剧风格,导演丁晟表示,这早已不是喜剧和战争结合的第一次尝试,自己是在向法国经典喜剧《虎口脱险》致敬。
Q&A Q=《北京青年》周刊 A=丁晟
Q:你刚才提到《智取威虎山》成功开辟了红色题材翻拍的一条路,但很显然以你的个性是不会依葫芦画瓢的,谈谈《铁道飞虎》创意阶段你的想法。
A:我肯定要走自己的路,红色经典翻拍这个事儿不新鲜,反说教之类的名词观众也听腻了,关键还是要看作品怎么样。我把这部电影定义为《铁道游击队》前传,设计这些飞虎们的形象时我想到了自己当年喜欢看《胜利大逃亡》、《加里森敢死队》,他们不是正规军,也没有具体的主义或纲领,只有一腔朴素的爱国情感,而且每个人都有缺点。铁道游击队毕竟是历史上曾经确有其事的抗日武装,现在到枣庄你还能看到他们事迹的纪念馆,大哥此次身份的设定为车站搬运工头儿,也是他们当年确有其事掩护自己的身份。这是一部大哥主演的电影,观众也可能想象他拍一部《》对吧?所以调子一定是喜剧风格的。至于什么抗战神剧,我从来不看,电影中的鬼子形象有戏谑的成分,但我不会把他们刻画成傻B,而是一群精干彪悍的侵略者,只有把这样的人干败了,才显出你的能耐。所以我也试验了很多场,一拨拨观众的笑点都是跟随情节发展的人之常情,我们不会卖弄低级和无聊。
Q:很多人评价《铁道飞虎》的视觉风格令人耳目一新,有漫画的感觉。
A:你说的没错,没拍的时候我就和摄影聊过这事,我们没事都喜欢看漫威电影,美国主旋律也可以漫画式呈现,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所以我这次加入了漫画风格,一方面是提醒观众,我们拍的认真,但是您进来别太较真。另一个这是部贺岁电影,全家欢是我们的目的,成龙大哥也不喜欢血腥的风格。
Q: 提到大哥,这已经是你第三次和他合作了,我们说“店大欺客,客大欺店”,成龙从来不是个惯于服从的人,他的声望也摆在那里,谈谈这次你们俩的合作有什么火花。
A:他已经60多岁了,但在电影的创造力、灵感方面还是很充沛,没有吃老本,这也是我愿意跟他合作的原因。之前两部片子的成功也是我们彼此信任的基础。我可以非常坦率地跟你说,大哥连剧本都没看就来了,我一边拍一边告诉他剧本是什么样的,很多时候他对我很信任。具体到拍摄现场,有些戏是我们一起聊出来的,比如说偷炸药,我们需要从高处进入室内去偷,因为从地面偷不出去,到处都是日本兵。所以我和成龙大哥商讨了好几个晚上,又要折腾也要有喜感。我们差不多用了一个礼拜,最终做出来了。其中有些细节,其实是反物理的。比如绳子挂在房梁上,左右两端都挂着人,人被吊着,是不可能你上我下那样循环往复的,最多就是上下错位那么一番。但观众如果看进去就不会纠结这个事。然后日本兵会来几次,又会发生怎样的冲突。那场戏我们拍了几百个镜头,很难拍。但效果出来后很令人满意,你一看这就是成龙动作喜剧的风格,同时它也糅合进了整个电影的风格,我们间的合作是愈发顺手了。
Q: 我得提点挑战性的问题,大哥我们不苛求了,但里面很多演员包括房祖名、王大陆这口音实在与枣庄联系不到一起。
A:我比较崇尚用演员本人的声儿。《大兵小将》里,王力宏有台湾口音,不像个秦朝的将军,然后我就找了台湾特别优秀的配音演员来配,那人配过《黑客帝国》。但我就觉得配完的声音特别不贴脸,口型没问题,但就是让我觉得出戏,我这人轴,我觉得不好就又让王力宏模仿了那个配音,给他自己又配了一遍。再一个,我找的都是非常个性的演员,他们拥有各自死忠的粉丝群体,你让他一张嘴讲标准的山东话,那是不是更让人觉得出戏?然后我就只能给自己找理由了,比如王大陆,假设他是个福建兵,也能出这种口音嘛。重要的是他要和现场的演员们呼应着,才能出来正确的声音。我个人比较迷恋现场同期声。
智取威虎山影评范文2
[关键词] 舞蹈艺术;舞蹈电影;整合;发展
一、舞蹈与电影的艺术融合
舞蹈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据艺术史学家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是舞蹈,与古老的舞蹈艺术相比,电影艺术是伴随工业化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立艺术范式的艺术形态,就两者的起源时间来看,两种艺术在时间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人类社会形成后,人类思想意识水平与生产力不断发展提升,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建筑等越来越多的艺术通过人类对自然驾驭能力的提升而逐渐被人类创作和运用到生活当中,舞蹈也逐渐由远古单纯的图腾膜拜发展到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态,在电影还未发明之前,舞蹈艺术就已经走上舞台,形成门类齐全、表现丰富的社会化艺术形式。
电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在20世纪初诞生,电影艺术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电影艺术的诞生是人类创作艺术达到巅峰的代表。当古老的舞蹈艺术与年轻的电影艺术相碰撞的时候,舞蹈电影应运而生,成为电影艺术家族中具有独立艺术审美价值的电影类型。21世纪,舞蹈电影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对舞蹈的单纯影音记录,舞蹈电影已经成为某种舞蹈行为和影像角度的独特观察,舞蹈电影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舞蹈电影拍摄技巧和拍摄原则。
舞蹈与电影两种不同的艺术范式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左右的融合过程后,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舞蹈电影艺术范式。舞蹈艺术包括舞者、舞姿、舞台,舞蹈表现的不仅仅是舞者的舞姿,更有舞者对生命的解读,电影艺术追求的正是舞蹈艺术表现得更为深刻的艺术内涵,电影艺术通过舞蹈艺术形成舞蹈电影独特的审美方式,让舞蹈电影在21世纪成为炙手可热的电影拍摄热点。
二、舞蹈电影的发展历程
舞蹈电影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玛雅·黛伦拍摄的仅有十多分钟的《午后之网》被称为舞蹈电影的雏形,该部短片收录在一张名为《玛雅·黛伦的实验电影》的DVD中,起初,这部小成本短片电影作为实验电影对于舞蹈电影的发展并未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但是该部短片电影在舞蹈电影发展的历程中却具有重要的位置,舞蹈电影由此被电影界所熟知,电影人开始拍摄大量的舞蹈电影。《午后之网》首次把舞蹈艺术作为电影拍摄的主旋律呈现给观众,虽然电影与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追溯到电影诞生之初,很多影片中都有舞蹈的身影,但是其都以辅助的素材身份出现在电影中,而《午后之网》是把独立的舞蹈艺术作为电影的主体出现,玛雅·黛伦的《午后之网》开了先河。其后,很多类似舞蹈电影的实验电影开始尝试进入电影行业,舞蹈电影也不再单纯地以拍摄舞蹈为电影的全部内容,舞蹈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寄托,承载了更多的电影主题和内涵。
舞蹈录影是舞蹈与电影融合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种电影拍摄方式,某种意义上,舞蹈录影也是舞蹈电影的早期形式。舞蹈影像被称之为舞蹈不具备电影拍摄的一些基本要素,但是舞蹈录影却成就了舞蹈电影在后来的发展和成就,也为观众接受舞蹈电影奠定了观众基础。舞蹈录影波及的范围及其传播的快捷程度都远远超过了舞台表演形式,舞蹈录影通过电视、电影放映平台传播了舞台舞蹈,推广了现当代舞蹈,同时舞蹈录影也催生了舞蹈电影艺术的成熟。舞台上的艺术舞蹈不再是少数人的舞蹈,少数舞者也不再是舞台上的惟一舞者,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剧场,走进街头巷尾,用自己的舞蹈来诠释舞者对人生和信仰的理解。伴随舞蹈的推广,业余舞者越来越多,反过来促进了舞蹈录影的发展,人们在拥有一种难忘的观赏经历之后又走进舞蹈录影去探索舞蹈更深层次的本质精神。
拍舞蹈影片的知名电影人泰利·狄眉的影片笔者有幸观赏,分别为Counter Phrases和Ma Mère LOye,泰利·狄眉拍摄的这两部舞蹈录影正是舞蹈界最为知名的狄基丝·玛嘉的舞蹈作品,前一部中文译名为《反阶段》,知名影评人迈克曾经对泰利·狄眉后来拍摄的舞蹈电影《阶段》做过比较中肯的评价,笔者认为该评价也可以作为《反阶段》的评价:“灵逸之气透着隽永的芬芳,基本的肢体动作是彻底的出发,简单的走位划下的既是道理也是哲理”。影片中舞者的舞蹈穿梭在山林、池塘、广场,其舞姿浑然天成,舞者跳舞的舞台又是那么清新自然。拍摄舞蹈录影的很多电影人主要是出于对舞蹈的热爱,他们试图通过电影艺术形式来表现舞蹈蕴涵的艺术魅力,此种阶段,舞蹈与电影还是两个不同的艺术形式,并没有因为舞蹈录影形式的出现而融合为一体,关键因素,电影导演并没有按照电影艺术的拍摄手法和营销手段去拍摄以舞蹈为主题的电影,舞蹈依然是舞者的舞蹈,舞者通过舞蹈表现自己对舞蹈的体会,电影导演只是通过摄影机记录舞者的舞姿。针对舞蹈电影的阐释,也有不同的看法。影评人迈克对舞蹈电影则定义为:“开宗明义跳跳跳,不理三七二十一,不讲婆婆妈妈的故事。更多时候,舞蹈电影其实是录像,与其把它们和第七艺术拉在一起,不如痛痛快快让它们和同声同气的音乐录影带挂钩,只是有时舞蹈电影却是纪录片……”这种看法,笔者认为有失偏颇,舞蹈电影并不是纪录片,纪录片有自己的规则和范畴,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而舞蹈电影多数并不是真实的,很多舞蹈电影都有明确的主题,都有戏剧的矛盾冲突等,舞蹈电影都是按照导演的意图来表现舞者的舞姿和对人生的追求。
21世纪最伟大的舞蹈电影,应当是《舞台人生》,该部舞蹈电影被迈克誉为舞蹈电影中的花中状元,这里边有迈克对萧菲·纪莲的偏爱,该部舞蹈电影不仅奠定了舞蹈电影在电影界的地位,也让一些舞蹈痴迷者惊奇地发现,其实舞蹈不仅仅在舞台上、练功房里,还可以有更为广阔的天地。它对传统舞蹈电影格局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和阐释,舞蹈电影在场面、主题、拍摄技巧方面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尝试。让舞者通过舞蹈表现出对人生的追求,在沉寂的社会中,通过舞蹈发现新的天地。
三、舞蹈电影的发展现状
舞蹈电影作为世界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电影总体发展趋势的影响。舞蹈电影诞生在20世纪中期,与世界电影发展的脉络相辅相成,尤其是80年代以后,舞蹈电影以好莱坞、宝莱坞、欧洲电影、东亚电影为多元的发展格局俨然形成。从外延因素考虑,推动世界电影进步的主要力量来自于技术革新和世界市场的融合和扩大,舞蹈电影中的舞蹈带有明显的过渡和民族的舞蹈艺术特征,虽然舞蹈已经没有国界,但是历史传统中的舞蹈艺术特征依然给舞蹈烙上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标签,就是同一个国家不同民族,舞蹈艺术特征也存在差异,欧洲的踢踏舞、日韩的街舞、南美的拉丁舞、中国云南的孔雀舞等,这些不同国家、民族的舞蹈通过舞蹈电影进入了全球化传播渠道,不同国家的电影都不同程度上尝试拍摄舞蹈电影,把舞蹈电影作为国家文化输出的一部分,进军世界电影市场。由于全球化是人类不断跨越空间、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需要一个载体在不影响到政治和社会的前提下,去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联系,跨越空间、制度和文化,电影正是全球化下最为重要的一个载体,正因如此,世界电影才不断发展和壮大,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世界电影迎合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舞蹈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赢得了各国电影界的关注,并拍摄了大量优秀的作品。20世50年代美国好莱坞拍摄了世界著名的也是最为精彩的舞蹈电影《雨中曲》,该电影男主角是吉恩·凯利,该部影片导演以舞蹈为表现故事的手段,通过舞蹈表现社会中形形的虚伪,把社会的丑陋描写得淋漓尽致,这部舞蹈电影中的舞蹈最大特点就是舞蹈的生活化,把舞蹈作为电影叙事的一种手段,舞蹈不再是单纯的情感抒发,更有一种叙事功能,主人公吉恩·凯利以灵活的舞步游弋在街头巷尾,他内心的激情与彷徨换做流程的舞步,在虚伪的社会中游走和诉说。美国好莱坞是世界舞蹈电影生产数量最多、影片质量最高的电影基地,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好莱坞生产了大量的舞蹈电影。
与美国好莱坞相比,印度宝莱坞舞蹈电影的艺术特征更为明显,印度宝莱坞一直以来以舞蹈作为电影的主体或者以舞蹈作为电影的亮点成为世界电影的一大特色。宝莱坞舞蹈电影的成功源于宝莱坞的电影虽然重视舞蹈,但是电影的主题却依然鲜明,情节依然连贯,不是以舞蹈为舞蹈,而是舞蹈为电影服务,所以严格意义来讲,印度舞蹈电影有着舞蹈与电影明显的界限。如《宝莱坞机器人之恋》等,主题是情感片,表达的是人的情感,机器人的情感,同时,也揭示出人性的丑恶和机器人的单纯,该片中舞蹈成分很多,舞蹈既有让影片更加诙谐,也有让情感更加炙热,但是舞蹈始终是作为影片辅助而出现的,并不是影片的核心。
中国舞蹈电影的标杆是《如果·爱》,该部电影主要就是围绕舞蹈和歌声,影片的故事围绕舞蹈展开。舞蹈伴随悠扬的歌声划破夜空的寂寞和情感的孤独,爱如此刻骨铭心,爱如此饱受煎熬,带有梦幻般的舞蹈场景,让舞者的舞蹈更具有表达情感的张力,让观众也深深受到舞蹈的影响。中国舞蹈电影有着历史渊源,“”期间的样板戏被搬上银幕具有舞蹈电影的显著特征,《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等。中国当代舞蹈电影受到美国好莱坞、印度宝莱坞的影响,在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国,舞蹈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形态,更具有历史和民族的元素,挖掘中国舞蹈的价值,舞蹈电影不可或缺。
舞蹈电影伴随全球化的步伐将会越来越多参与到世界电影的发展潮流中来,电影借助镜头和银幕为手段将舞蹈从舞台搬到银幕,实现了舞蹈艺术在时空上的转移,同时,电影艺术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让舞蹈电影有了独立的艺术秉性。舞蹈电影不再单纯的是电影类型的一种,舞蹈电影也是独特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走出电影,成为舞蹈与电影融合的全新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 李雪灵.光影中的舞者[J].名作欣赏,2007(08).
[2] 徐怀静.悬崖上的舞蹈:边缘电影三十部——当代电影赏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 [美]弗吉尼亚·赖特·卫克斯曼(Virginia Wright Wexman).电影的历史(第7版)[M].原学梅,张明,杨倩倩,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4] 孙绍谊,聂伟,主编.历史光谱与文化地形 跨国语境中的好莱坞和华语电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