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王羲之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王羲之传范文1

王羲之从小就喜欢写字,七岁时字就写得很端正了,12岁时他在父亲的藏书中发现了前人的《笔论》,便悄悄拿出来阅读。他父亲发觉后,恐他看不懂,就对他说:“等你长大了,我会给你看的。”王羲之跪拜说:“现在就让孩儿看这书,教孩儿书法吧!”他父亲高兴地说:“好吧。你一定要记住,学书法不仅仅局限于笔端纸墨之间,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写字与做人的学问。只有人品高尚,书法才能超凡入圣。”

王羲之牢记父亲教导,日夜阅读各种经书和《笔论》,勤学苦练。因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他做人诚实,举止稳重,书法上博采众长,兼善隶、正、行、草各体,尤善隶书。

相传,王羲之有一次来到了神奇秀丽的天台山,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但他对自己所写的字还不满足。忽然来了一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对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王羲之说:“哪里。笔力不足,请您多多指教。”老人拿起笔写了一个“永”字,说:“我看你志坚心诚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把这个‘永'字写好,书法的真功夫就在其中。”老人给他一笔一笔讲解笔划和架子结构,并告诉他写字要净心、要永远保持高洁的心境。王羲之顿觉心明眼亮,连连拜谢先生教诲之恩,再看时老人已飘然离去。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传来:“卿的书法感动我,我乃天台白云……”王羲之得白云先生指教后,练字更加勤奋,就住在山中一个岩洞里静心抄写《黄庭经》,这是一部道家修道之书,他的书法笔势也更加开放俊明,结构严谨。

一次,晋元帝要到北郊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匠雕刻。工匠在雕刻时非常惊奇,字迹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众人赞叹说:“王羲之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成语“入木三分”即源于此。王羲之因才华出众,被朝廷任命担任过刺史、右军将军等(人们也称他王右军)。他淡泊名利,爱民如子,到任会稽郡守时,正值当地遭受旱灾,他先行开仓赈饥,救助百姓,然后详列灾情上报,多次上书要求减免赋役,为民请命。虽身为地方官,但对国家政治弊端和百姓宿愿的大事,每每直言上谏,因此而触怒权贵,他毅然辞官归乡。

王羲之传范文2

关键词: 《兰亭记》 嘉祥寺 王右军

何延之的《兰亭记》成书于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有关智永习书的种种事迹,多据此书所出,是记智永事迹的祖本。《兰亭记》曰:智永“与兄子孝宾俱舍家入道”,“初落发时俱住会稽嘉祥寺,即右军旧居也,后欲便于拜扫,因移此寺(即云门寺)与右军坟及叔荟已下茔域于山阴县西三十一里兰渚山下”。在这段记载中,我认为有几处谬记,现作辨正。

其一,会稽嘉祥寺非王右军旧居。

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五《竺道壹传》中记:

“竺道壹,姓陆,吴人也。少出家,贞正有学业,……晋简文皇帝深所知重。及帝崩汰死,壹乃还东,止虎丘寺……时若耶山有帛道猷者,与道壹经有讲筵之遇,后与壹书云……壹既得书,有契心抱,乃东适耶溪与道猷相会。……顷之,郡守琅琊王荟于邑西起嘉祥寺,以壹之风德高远,请居僧首。……后暂住吴之虎丘山,以晋隆安中遇疾而卒,即葬于山南,春秋七十有一矣。”

《高僧传》卷七《昙机传》中亦记有:“郡守琅琊王琨请居邑西嘉祥寺,寺本琨祖荟所创也。”《宋书》、《南史》本传也有类似记载。可见,嘉祥寺由时任会稽郡守的王荟为请留高僧道壹而建造,并非王右军旧居。

王荟是东晋司徒王导的小儿子,即右军之堂弟,善书,有《疖肿帖》、《翁尊体帖》传世。《晋书》卷六十五《王导传》有附记:

“荟字敬文。恬虚守靖,不竞荣利,少历清官,除吏部郎、侍中、建威将军、吴国内史。时年饥粟贵,人多饿死,荟以私米作粥,以饴饿者,所济活甚众。徵补中领军,不拜。徙尚书,领中护军,复为征虏将军、吴国内史。顷之,桓_表请荟为江州刺史,固辞不拜。转督浙江东五郡、左将军、会稽内史,进号镇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卒于官,赠卫将军。”

王荟生性恬淡,又受家族的影响,自幼信奉佛法,乐善好施。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期首屈一指的望族,因王导奖进僧徒,极力促进江东佛法的兴隆,因此王氏子嗣,多与佛法结缘。王导第三子王洽,常与僧人交游,王洽的儿子王洵、王珉均学过佛法。王导第四子王劭之子王谧曾向高僧鸠摩罗什请教释义,是高僧慧远的朋友。族中后人王羲之、王献之、王微、王华、王琨、王僧虔等也多有与僧人交游、舍宅建寺的记载。王荟幼年就深受佛法浸,他与僧侣交游非常密切,不仅仰慕高僧,自己也精通般若。[1]当时的会稽,名士与高僧合流,谈玄论佛成为时尚,郡守、名士舍宅建寺相当普遍。如王羲之舍宅建戒珠寺,许询舍宅建大能仁寺,何允舍宅建灵嘉寺,等等。王荟为请留自己仰慕的高僧建嘉祥寺,不过是其中的一例而已。

嘉祥寺位于会稽府城(今绍兴越城区)西首西郭门内。《高僧传》中《竺道壹传》记:“郡守琅琊王荟于邑西起嘉祥寺。”“邑西”即府城西首。《高僧传》卷五《释慧虔传》有这样的记述:

“山阴北寺有净严尼,宿德有戒行,夜梦见观世音从西郭门入……见便作礼问曰:不审大士今何所之。答曰:往嘉祥寺迎虔公。”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往嘉祥寺是要从西郭门进入的。绍兴自越王勾践开始筑城立廓,列代修缮,西郭门便是府城西首的门户,从西郭门进入便到了城西。《高僧传》由南北朝梁时住嘉祥寺的释慧皎撰写,他自己所住寺院的方位是绝对不可能搞错的。旧时西郭门是会稽与北贯通的门户,嘉祥寺建成之后,迅速兴盛起来,成为当时江南之佛教中心,与它地处要道、交通便利也不无关系。

嘉祥寺的建寺年代应在公元387年以后。从《高僧传》竺道壹的传记中可知,道壹是在简文帝和其师竺法汰死后才离开京师东下的,简文帝死于公元372年秋天,[2]而竺法汰死于公元387年。[3]《嘉泰会稽志》卷十五记:“壹尝从都下还东山,经吴中雪下未甚寒。”所以道壹东下最早也该在公元387年冬天。道壹离开会稽后回到虎丘山,隆安中遇疾而卒。因史料所缺,道壹哪一年离开会稽无从考证,不过,隆安只有五年,即公元397年至401年,隆安中应该是公元398年前后,粗略推断,嘉祥寺应该建成于公元388年至398年期间。

其二,智永移居云门寺,并非为“便于拜扫”。

嘉祥寺位于府城西首,按《兰亭记》云:“右军之坟及右军叔荟已下茔域并置山阴县西南山十一里兰渚山下。”即现在的绍兴县兰亭镇境内。照此嘉祥寺离右军墓约三十几里,沿山阴道步行一个多时辰便到,走水路乘船则更便捷。云门寺位于县南三十里的秦望山下,宋《嘉泰会稽志》云门山条记:“云门山在县南三十里,旧经云晋义熙二年中书令王子敬居此,有五色祥云见,诏建寺,号云门。”考查今之地形,从云门寺到兰渚山下,可绕秦望山而行,也可翻越秦望山到达,两者路程步行均需两个多时辰。且会稽山势地形,自晋以来并无大改。因此,智永从嘉祥寺移居云门寺,到兰渚山下的王羲之墓拜扫,实则远之。

那么智永为什么要舍近求远移居云门寺呢?理由很简单,他想寻找一方能让他静心习书的清净之地。云门寺由王献之旧居改建,与嘉祥寺一样,均与其祖上颇有渊源,可以承祖上功德安心寺内。嘉祥寺在当时为江南佛教之中心,法市兴隆,干扰不免繁多,而云门寺地处山间,相对寂静安宁。于是,智永起阁楼于居所之侧,登楼临书三十年,当起了“一个过着僧侣生活而献身艺术的书法家”。[4]后终得王氏书法之真谛,为王氏书法承上启下之人物。

其三,在“右军坟及叔荟已下茔域于山阴县西三十一里兰渚山下”中,“荟”应当是前文提到的“王荟”,他是王羲之族伯王导的第六子,幼于羲之,当是右军族弟。王荟卒于官,最后的官职是会稽内史,他葬于会稽山阴的可能性极大。至于右军之墓地,则另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一是孔晔《会稽记》记:“诸暨县北界有罗山,……今名r罗山,王羲之墓在山足。有石碑、孙兴公为文,王子敬所书也。”诸暨县隶属会稽,且与兰亭相距不远,王羲之葬在诸暨也极有可能。二是宋人《剡录》载,右军墓在县东五十里孝嘉乡,即今嵊州金庭乡华堂村瀑布山南麓。永和十一年,王羲之称病去郡后,由会稽山阴来到剡县金庭,于瀑布山南麓建宅舍、书楼,携好友徜徉山水,弋钓为娱,[5]死后葬于金庭的可能性也极大。三种说法各有可信之处,王羲之墓究竟在何处,至今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考证。

参考文献:

[1]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2]晋书(卷九).

[3]高僧传(卷五).晋京师瓦官寺竺法汰传.

王羲之传范文3

美国礼来全球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John Lechleiter (李励达)博士如此对笔者说。

“We have helped a lot of people through advanced medical research and incredible philanthropic activities,” said John Lechleiter, chairman, president and CEO of Eli Lilly and Company, “This is our history and our pride.”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每年全球因结核病而死亡的人数高达200~300余万人。据了解,中国现有超过500万名结核病活动性患者,而感染结核病菌的人数则超过5亿人,有超过80%的结核病病例发生在中国的农村地区,特别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发病率犹高。

为了阻止这种疾病的蔓延,美国礼来制药于2003年6月开始,启动了公司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公益项目―“礼来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合作项目”。这是全球首个以抗击“耐多种药物型”结核病这一威胁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卫生问题的综合性项目,旨在联合相关各方,为全球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药品,并寻找预防、治疗和监测这种疾病的最佳解决方案。

在没有硝烟的抗击结核病战斗中,美国礼来制药公司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践行着 “受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这句古老的中国谚语。

当今社会,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之外,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具有130多年历史的美国礼来公司一直致力于结核公益领域的投入,凭借拥有全球领先的抗结核武器―卷曲霉素,在全球抗击结核病领域,礼来冲在了最前面。

据李励达博士介绍,在礼来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合作项目的前8年(2003年-2011年),礼来制药在三大领域投入了1.35亿美元,在药品供应和向疾病高发国家的生产商转让药品制造技术方面投入7000万美元;在倡议活动、社区支持和医疗人员培训方面投入5000万美元;和在非盈利结核病药品研发项目方面投入1500万美元。 礼来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合作项目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向全球七家公司转让制造技术,

培训了超过十万名医务人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识别、诊断和治疗耐多药结核病,为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提供护理和支持;为超过45,000家医院和诊所提供指导和防治工具箱。

2011年10月27日,礼来基金会再度出资3000万美元,用于该项目第三阶段的实施和运行。李励达博士指出:“虽然与抗击耐多药结核病所需的数以亿计的资金相比,我们的投入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们无法独自应对这一全球挑战,但是,凭借我们独特的经验和能力,我们将继续发挥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据了解,这些资金将用于在2012年~2016年间加强两个重要领域的合作:为医务人员提供培训,其中包括专业医护人员,社区服务志愿者;改善安全有效、保证质量的二线药物的供应。 礼来耐多药结核病合作项目将继续与全球和本地的合作伙伴合作,重点关注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南非等四个疾病高发国家。

在中国,为抗击结核病与耐多药结核病,礼来积极实施公益行动。礼来公司中国区总裁艾博来先生提出,作为礼来耐多药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礼来公司将卷曲霉素从原料到制剂的全套生产技术无偿转让给了浙江海正药业,并提供资金用于培训,以提升海正药业在管理、人员等方面的水准,确保其生产出具有国际一流品质而价格相对低廉的药品。这个合作使得海正药业成为除礼来公司以外,全球第二家利用礼来公司专利技术生产高品质卷曲霉素的公司。

艾博来总裁特别强调说,除了技术上的无偿转让,礼来还致力于公众健康教育。2009年,礼来公司牵手北京海淀高校,和北京市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开展了北京市海淀区高校结核与耐多药结核控制项目,这是目前中国最大规模的高校结核控制项目,通过各种活动,受益人数逾40万人。除了针对未来社会中坚的大学生人群的防治项目外,礼来还把温暖的目光转向了偏远的西部地区。

2009年9月,礼来公司以“传递希望,遏制结核”为主题的援助中国西部青海省耐多药结核病防治公益项目正式启动。通过这个项目,礼来将与青海卫生部门合作,培训各级医务人员,提高社区支持力度,推行病患倡导宣传并开展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的结核防治计划。

抗击结核与耐多药结核病只是礼来公司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一个缩影。李励达博士说,在礼来,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全球员工志愿者服务日”活动,分布在全球的上万名员工,在这一天会参与到社区的公益活动中去,他就是全身心投入其中的积极分子。

March 24 is the world Tuberculosis Day. The WHO estimates that as many as 2 to 3 million people die of tuberculosis each year. China alone has more than 5 million patients and over 500million people are infected. More than 80% of cases come from rural regions, especially in western China.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Eli Lilly kicked off the largest public-welfare project in its history in June 2003, the Lilly Global MDR-TB Partnership. This has been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program in the world to fight against MDR-TB, a threat to public health worldwide, 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mission is to join forces with multiple parties to provide high-quality, affordable drugs to MDR-TB patients and find best solutions to prevent, treat and monitor the disease. Eli Lilly has spent $135million on this program.

In the smokeless battle against TB, Eli Lilly actively fulfills i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xemplifies one of the best loved Chinese idioms give him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him fishing and feed him for a lifetime.

It is the consensus of the entire society that corporate needs to fulfill i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Eli Lilly, an American business of 130 years has been dedicated to fighting TB. With its leading drug Capreomycin, Lilly has been at the frontline in the battle.

According to John Lechleiter, between 2003 and 2011, the first 8 years of the Lilly Global MDR-TB Partnership, Lily has spent $135million on three major initiatives: $70million on transferring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to high-prevalence countries; $50million on community support and medical practitioner training; $15million on non-for-profit drug R&D. The Lilly Global MDR-TB Partnership has achieved a lot, having transferr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to 7 companies and trained over 100,000 medical professionals, enabling them to better recognize, diagnose and treat MDR-TB, providing care and support to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and offering guidance and medical kits to over 45,000 hospitals and clinics.

On November 27th, the Lily Foundation spent additional $30m for third-stage operations. “Billions are required to fight against MDR-TB, and Lily can only invest a small portion,” admitted John Lechleiter, “We cannot cope with such a global challenge on our own. But with our unique experience and capability, we can continue to be the catalyst.”

The fund will be used from 2012 to 2016 to strengthen collaboration in two important areas training medical practitioners, including professionals and community volunteers; improving supply of safe, effective and good-quality second line drugs. The Lily Global MDR-TB Partnership will continue to work with global and local partners, with a focus on China, India, Russia and South Africa.

In China, Lilly gets very involved in public-welfare activities to fight against TB and MDR-TB. Eric Baclet, Lily China president said that in 2005, Lily transferred for fre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f Capreomycin to Haizheng Pharmaceutical of Zhejian, from API to compound. Lily also provided capital for training to help Haizheng in management and staff competence, making sure that Haizheng produces world-class, relatively cheap drugs. Haizheng became the second company in the world to produce Capreomycin using Lily’s patents.

王羲之传范文4

采访孔乙己尚宴的出品总厨陈庆,是件有趣的事情。他有一个标志性的光,笑起来眼睛就成了一条缝,像个大大咧咧的“北京爷们”。但那一脸透着狡黠的憨厚配上一付侃死人不偿命的铁齿铜牙,绝对可以让你不知不觉中就着迷于他的美食思想之中。

“玩”是他提到最多的词汇,烹饪在他眼里,就是一件轻松有意思的事情。虽然年纪不大,但陈庆的成就显而易见。作为誉满京城的餐饮界“京城四少”之一,他已经成为本土创意中国菜的代表。在尚宴,陈庆将绍兴菜的魂,与时尚元素捏合起来,最终设计出来的菜品,脱胎换骨,与众不同。“我想做厨师中的设计师,不仅把炒菜当作一种职业,而是当作一个事业来玩。”看来,这位特立独行的美食玩家确实有一套,玩得有想法,有态度、有理想,有特色,收放自如也是一种境界。

听到王羲之这个名字时,我们还是有些意外。陈庆为我们解释到,首先王羲之有个“以字换鹅”的故事:相传一天王羲之泛舟湖上,一群白鹅吸引了他的极大兴趣。于是艄公说:“何不将它买下?”一打听,原来鹅的主人是一位道士。道士探明了王羲之的来意之后,心中喜欢,却不露声色地说:“我这鹅是不卖的,倘如右军大人想要,就请写一本《道德经》来换吧。”王羲之欣然同意。就这样,以字换鹅,留下了一段佳话。另外,我主要研究的就是江浙菜和绍兴菜,而王羲之曾久居绍兴,他最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写于绍兴。可以说,王羲之和江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只有了解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才能把握住它。要做好江浙菜,就必须了解了绍兴菜的源及江浙菜的历史文化。”原来,陈庆是在深入理解江浙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对这位大书法家产生敬慕之情的。

“我个人认为,厨师本来就是广泛意义上的艺术家。可以说,王羲之是玩笔法的先锋,而厨师是玩食材的先锋,本质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可以说是同行了,而他确实是我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前辈,我觉得我们在有精神上有相通的地方。我希望做的这道菜,可以在传统中国菜的基础上把菜品的关键元素符号化,提取食材和技法上最有价值的部分,用最简单,立体,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也算是对王羲之的致敬了。”

王羲之爱鹅是出了名的,因此这道菜以绍兴出产的越鹅为主食材。做法的灵感取自于江南名菜“叫花鸡”,但把酒坛泥换成了盐,这样菜品更加洁白美观,也会有独特的风味。而菜的主配料越鹅肉、茨菰、梅干菜,都是江浙的典型食材,经过饶有心思的烹饪手法,呈现出江南独有的淡雅细腻的气质。摆盘出品时,白的食盐、黑的雨花石,绿色的竹叶,加上一抹红晕,完美诠释了素雅的江浙文化,不仅突出了菜的意境美,更重要的是使整道菜的气象都为之一变。最富创意的是雨花石既是装饰,也是用来敲开盐块的敲门砖,极富情趣。

王羲之传范文5

有关木和3的成语是什么?

【答案】入木三分。

【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1厘米) 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成语典故】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晋朝的大书法家。

王羲之曾经在池塘边练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无论休息还是走路,他心里总是想着字的结构,揣摹着字的架子和气势,不停地用手指在衣襟上划着,时间久了,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王羲之二十岁时,太尉郗鉴派人到他们家族中去选女婿。王家的子弟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能中选。 只有王羲之,躺在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继续在衣服上划着。郗太尉很欣赏王羲之的镇定,便把女儿嫁给了他。

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木匠拿去雕刻。木匠在雕刻时发现王羲之写的字竟然已经深入木头达三分,赞叹道:“右军(王羲之)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啊!”

“入木三分”形客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深刻。

【成语造句】

1、前者于片中扮演与儿子相依为命的年轻寡妇,后者则饰演为报妻仇而杀人的逃犯。这是二人继幸福黄手绢后又一次入木三分的演出,细腻动人。

2、文笔流畅,修辞得体,深得魏晋诸朝遗风,更将唐风宋骨发扬得入木三分,能在有生之年看见楼主的这个帖子。

3、你把这些人物都刻画得入木三分的我很羡慕啊。

4、作者又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至群体与社会和国家的互动,反映了香港人在这五十年间的不断改变,不断融汇贯通中西文化的价值观。作者以香港为家,藉本书对这个家作出入木三分的描述,既抒发对香港的深厚情怀,又对香港的多方面演变作出中肯的分析,是少有具历史参考价值的好书。

5、我们在思考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入木三分的态度。

6、这本小说里面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刻画的入木三分惟妙惟肖的。

7、你的书法作品看上去就有一种入木三分的感觉。

8、在上课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入木三分的听老师给我们讲新知识。

9、这么大的太阳还能入木三分的认真听讲座靠的就是心态问题。

11、除了偶尔若有所失的时候,()他的眼睛总是非常犀利,看人入木三分。

12、他的分析真是入木三分。

13、谢君豪是香港男演员中,少数能单以眼晴就能演戏之辈其他例子有梁朝伟黄秋生等,在片中多场感情戏,只靠沉郁的眼神就成功把角色的悲情演绎得入木三分,令人佩服。

14、他没有一个句子能象拉布吕耶尔的许多句子那样余音回荡,入木三分。

王羲之传范文6

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说:“词中求词不如词外求词,词外求词之道,一曰多读书,二曰谨避俗。”又曰:“填词如何乃有风度?”答:“由养出非由学出。”此语虽为论词,实则涵盖了中国所有文艺的形成。明代文人画家董其昌也曾谈到读书、阅历的深浅关乎到艺术水准的高度和面貌,都着重强调内在的修为。艺术家在感悟人生的同时自然而然、渐变性地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貌。因此可知,任何一种打动人心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有意而为的,是在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文为本,不通文很难谈艺。艺术气息也是由内而发的,具备什么样的本质便会显现出什么样的风格,所谓文因质生。

在中国书法领域,名家璀璨,其中晋代王羲之书法为笔者所爱。第一,魏晋之人崇尚老庄玄谈,世风清逸,王羲之为当时的代表人物。先切莫论其字,仅其坦腹东床的不俗气度已非寻常之士可比。其《兰亭》之文又写得那样风神洒逸,这些都深深地体现出了王右军内在的气度、才思、学养。今其书作真迹已无传,或临或摹,而尚能传其神韵。如《快雪时晴》《万岁通天》《兰亭序》诸帖,雄而秀、温而栗,萧散之中体现出传统的辩证哲学理念,成为书宗楷模被历代推崇。其中《兰亭序》为王羲之代表作,此帖为王逸少雅聚时以鼠须笔带醉意而书,气格散逸,技法尽自然变化之能事。今见以冯承素摹本最近原作字形。虽非王羲之真迹,但冯氏按圣意精摹,亦能详传羲之笔意,令人联想晋人风神。

第二,晋人书作,除王羲之,以陆机《平复帖》最令笔者喜爱。此帖以秃笔随意而书,不经意之间却流露着一份自然质朴,呈现出一种内美气质。陆氏为晋朝文人,以字迹可觑见其人神采。上举晋代名家书作,非仅论书,以书见人,这种“人书互应”实为我国书艺之特色,若用通俗语“字如其人”概括可谓十分贴切。

第三,宋代书家中,最喜苏字。苏轼才学高逸,书亦气度不凡。观其书如读其诗文,逸而厚,飘洒中见沉雄,不作娇弱之姿态。今见其墨迹《黄州寒食帖》名最炬,为“三大行书”之一。此帖法不拘意,意不失法,信笔直书之间自然溢出一股豪宕逸气。纸间体现出一个书家功力的同时,也流露出苏公作为豪放派大文人的才情气韵,更令人联想到的是那些脍炙人口的东坡诗文。

上例列举的几位书家,同时也是通文晓墨的文人名士。以文映书、以书见人是中国书法的一个根本特点,在展现技艺的同时更体现出厚积薄发的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