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血红蛋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血红蛋白范文1
血液的血红蛋白含量正常值: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青少年(儿童):110~160g/L。
血红蛋白英文缩写为HGB或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是使血液呈红色的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组成,其珠蛋白部分是由两对不同的珠蛋白链(α链和β链)组成的四聚体。现在多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以每升(一千毫升)血液中有血红蛋白多少克为准。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的使用价值近似,血红蛋白的升高和降低可参考红细胞升高与降低的临床意义。
(来源:文章屋网 )
血红蛋白范文2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末梢血;静脉全血;糖尿病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finger peripheral blood for detection of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YANG Ju-hong. Luoya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Luoyang 47100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of finger peripheral blood for detection of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Methods HbA1c levels of peripheral blood and whole blood for patient with type 2 diabetes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HbA1c level of peripheral blood in 15 patient with diabetes were detected at different times throughout the day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in fasting. Results HbA1c levels in finger peripheral blood and in whole blood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and no difference. Among totally 97 cases of type 2 diabetes, blood glucose in 28 cases (28.86%) were controled ideally, 32 cases(32.99%) were controlled well, and 37 cases (38.14%) were not ideall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ere noticed in levels in finger peripheral blood from different times throughout a day as compared with fasting blood. Conclusion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measurement of peripheral blood can be used for diabetes monitoring.
【Key words】Glycosylated hemoglobin; Finger peripheral blood; Venous whole blood; Diabetes
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预防、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目前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测对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等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认可, 利用糖化血红蛋白来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 诊断或辅助诊断糖尿病已经成为临床上的一种趋势, 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正式将HbAlc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方法之一[1, 2]。作者通过用指端末梢血在稀释模式下检测HbAlc, 与全血检测模式进行比较, 探讨用末梢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3~12月2型糖尿病(T2DM)患者97例, 男54例, 女43例, 年龄26~73岁, 按文献[2]诊断标准确诊。另选取健康体检者114例, 男76例, 女38例, 年龄23~67岁, 作为健康对照组。
1. 2方法
1. 2. 1采取全部研究对象清晨空腹静脉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血2 ml和指端末梢血, 用日本ToSoh公司HLC-723 G7 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专用稀释液按100倍稀释(20 μl末梢血+ 1980 μl稀释液)。
1. 2. 2在HLC-723 G7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上, 分别用稀释模式和全血模式检测末梢血和静脉全血的HbAlc含量, 结果参照NGSP标准[3]。检测HbAlc原理为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1. 3检验指标随机选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9.0%的T2DM患者各5例, 分别在早餐前30 min;早、午、晚餐后1 h;早、午、晚餐后2 h采集末梢血做HbAlc检测。
1.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结果
2. 1末梢血与静脉全血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比较对末梢血和全血模式测定结果进行直线回归相关分析, 显示两者有显著相关性(r=0.9888), 测定数据经配对t检验显示两者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 见表1。
表1末梢血与静脉全血HbA1c结果比较( x-±s, n=211)
检测项目 HbA1c(%) t P
末梢血 6.39±1.61 -1.57 0.11
静脉全血 6.43±1.65
2. 2糖尿病(DM)HbAlbc结果的血糖控制分析当HbAlc7.5%时血糖控制效果较差。见表2。
表2T2DM组末梢血HbA1c结果血糖控制分析(n=97)
HbA1c(%) 例数 构成比(%) 控制评价
6.5~7.5 32 32.99 一般
>7.5 37 38.14 效果差
2. 3同一天不同时间末梢血HbA1c结果15例T2DM患者早、午、晚餐后1 h、早、午、晚餐后2 h采集末梢血做HbAlc检测结果与早晨空腹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全天不同时间T2DM患者末梢血HbA1c
结果比较( x-±s, n=15)
时间 HbA1c(%) t P
早餐前30 min 8.88±2.31
早餐后1 h 8.80±2.09 1.13 0.26
早餐后2 h 8.81±2.24 0.94 0.36
午餐后1 h 8.95±2.42 -1.03 0.35
午餐后2 h 8.86±2.31 1.34 0.27
晚餐后1 h 8.92±2.35 -1.25 0.24
晚餐后2 h 8.81±2.29 0.85 0.41
3讨论
HbAlc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不可逆的非酶促化蛋白糖基化反应的产物, 其合成过程较缓慢, 合成速率与红细胞所处环境中的糖浓度成正比, 寿命与红细胞寿命一致, 约为120 d, 因此, 全血中HbAlc占总血红蛋白的百分含量反映了前120 d的平均血糖水平, 为人群中糖尿病普查和糖尿病患者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的良好指标[4],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HbAlc检测较空腹血糖和口服糖耐量试验有独特的优越性, 并且与患者是否空腹、抽血时间、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
HLC-723 G7 HbAlc分析仪采用的是目前临床上普遍认可的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原理, 可溯源到美国国家HbAlc标准化程序。本文发现, 使用HLC-723 G7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在末梢血稀释模式下检测HbAlc的结果与静脉血在全血模式下检测HbAlc的结果无明显差异且有显著相关性。同时在同日不同时间段用末梢血检测HbAlc的对比分析, 表明用末梢血检测HbAlc的结果不受时间段以及饮食的影响。糖尿病患者必须长期监测HbAlc, 用末梢血代替静脉血检测HbAlc, 能够让患者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而且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已经要求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互认医学检验结果, 不同医疗机构由于所用仪器检测模式不同可能会存在差异, 本文结果似乎可以提示, 医疗机构间HbAlc结果互认不受仪器差异的影响。
文献报道,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较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能更早期诊断出糖尿病[5], 中年以上人群的体检者进行HbAlc不受时间及饮食的限制, 患者可以随到随检, 更方便在人群中筛查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 在餐前和餐后不同时间用末梢血模式检测HbAlc与静脉血全血检测HbAlc的结果一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010年ADA指南也明确了HbAlc的界值, 提出将5.7%~6.4%的人群归为糖尿病高发人群, 这部分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达41.3%。由此可见, 规律地监测血糖和HbAlc水平十分重要。亚太地区T2DM政策组制定并颁发的DM控制目标, HbAlc
综上所述, 良好的血糖水平控制可以用末梢血检测HbAlc代替频繁的血糖检测, 更有助于糖尿病中患者血糖达标、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降低病死率, 提供科学依据并制订合理有效的糖尿病防治策略。
参考文献
[1] 包玉倩, 贾伟平.糖化血红蛋白在诊断糖尿病中的意义―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1, 27(5):367-370.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015-1055.
[3] 王慧珠.ADA:糖尿病诊治实用标准纲要-2013.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3, 21(3):193-199.
[4] 王莹.空腹和餐后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价值.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2, 7(2):1043-1044.
血红蛋白范文3
【关键词】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认知;护理干预
200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近2亿,中国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将达到4320万。糖尿病及其引起的冠心病、脑卒中、失明、截肢等并发症也给各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加重了社会压力。作为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控的指标[1],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及餐后血糖指标相比,它更能够反映患者较长一段时间里的血糖控制水平,具有更准确的临床意义,是医生确定治疗方案的金指标。为了了解目前糖尿病患者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认知程度,以便更好的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我于2007年7月至2007年12月调查收集了70名糖尿病患者的资料。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2007年7月至2007年12月在我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70例,其诊断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1997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
1.2 调查方法:根据糖尿病患者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表设计,采用问卷形式从认知角度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的知识调查。
1.3 调查内容
1.3.1 糖尿病患者的一般资料 采用自行编制的糖化血红蛋白相关认知问题设计了表格(见表1)。并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
1.3.2 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 收集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体重及身高计算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值。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两组人群的临床资料(见表2)。
1.3.3 分组标准 在内分泌科主治医师的指导下共设计了10个问题,每个问题均有知道和不知道两个答案,以计分形式:知道计3分;不知道计1分,总分最高30分。结果≥15分为了解糖化血红蛋白知识,设为对照组;结果<15分为不了解糖化血红蛋白知识,设为研究组。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使用 X±S构成比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发放问卷70份,收回70份,其中有效问卷70份(填写有困难者由护士),有效率为100%。调查对象中男性28名,女性42名;平均年龄 68±7.8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1%,高中23%,大学及以上16%。总分≥15分为29人;总分<15分为41人。
2.2 糖化血红蛋白相关认知问题表
3 讨论
3.1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液中与葡萄糖结合的那一部分血红蛋白,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在细胞死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反映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3]。因而与抽血时间、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临床上糖化血红蛋白正常水平为4~6%,它为临床评定糖尿病病情及治疗预后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4]。
3.2 目前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认知现状:通过70名糖尿病患者的调查发现,对糖化血红蛋白有认知的患者为29人,占调查人数的41%,低于半数调查人群水平,而且这部分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下降、糖化血红蛋白值低、体重指数下降。通过分析说明这部分患者的血糖、体重、并发症的预防均控制较好。同时调查发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8%以内的患者都属于对照组。数据说明增加对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知识的普及宣教,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手段可以提高患者对饮食、体重的控制,降低高血糖的发生率,直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3 根据调查结果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手段
3.3.1 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不间断的宣教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做好在院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旨在要让每个患者都知道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知道糖化血红蛋白的意义。要让患者能够自觉的按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严格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调整饮食起居,配合医生制定合理的血糖控制方案。通过健康教育,糖尿病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糖尿病知识有显著改善和提高[5]。
3.3.2 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调整饮食生活习惯,控制体重,加强体育锻炼 通过护理干预,患者要学会自己配餐,既能按治疗要求选择食品,又能像健康人一样更换口味。同时,干预后患者学会根据自己的年龄、体力、疾病、身心感觉及血糖监测水平进行锻炼 [6]。以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作为衡量干预后的指标,让患者有据可依。
3.3.3 通过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控制血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监测患者的遵医性。随意更改治疗方案可以造成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波动,直接影响医生的治疗进程。遵医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7]。
3.3.4 做好心理疏导 糖尿病患者因疾病必须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需要终身控制饮食,定期血糖监测。不仅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还会使患者承受着躯体和心理方面的痛苦,生活质量明显下降[8]。当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高位波动时,糖尿病患者易产生消极情绪。通过护理干预,要让每个患者知道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不仅只是对糖尿病疗效的判定,而且是对由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的预防也非常重要。它与血压及胆固醇水平等因素一样,可以作为预测心血管疾病的指标[9、10]。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3.4 增加电话回访率,督促患者自觉遵守血糖控制方案:对过去3个月内出院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电话回访,询问有关用药及饮食控制情况。督促患者自觉遵守血糖控制治疗方案,并利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监测糖尿病患者对血糖控制方案依从性。督促患者每三个月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做好登记管理工作。
4 小结
2002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已经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作为糖尿病疗效判定的金指标,国际上也通常将其作为糖尿病疗效判定和调整治疗的“金指标”。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不知晓糖化血红蛋白化验项目的存在,对它的作用与意义也不了解。而且这部分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高、体重控制较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偏高。通过分析说明我们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宣传不够,对糖化血红蛋白工作重视不足。现在通过我们有效的护理干预手段已经使部分糖尿病患者知道了糖化血红蛋白,也正在借鉴糖化血红蛋白的力量参与到控制血糖的工作中。只有有效的控制好血糖才能控制糖尿病的进展,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全社会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冯正仪.内科护理学(二)[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27.
[2]杨文英.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诊断.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21(4):4-8.
[3]曹登成.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在临床检测中的重要性.中华医药杂志.2005,10(5):10.
[4]张少凌.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金陵医学院报.1993,6(4):296-298.
[5]曾晓文,朱海雁.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2004,19(9):836.
[6]张萍.2型糖尿病的护理干预.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123-124.
[7]林喜华.护理程序的应用对出院病人遵医行为的影响.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7,2(5):474-475.
[8]孙录青,程才栋.糖尿病知识的掌握与疾病控制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调查.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361-362.
血红蛋白范文4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及检测并发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100例II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及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统一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其糖化血红蛋白(GHbA1C),并对两组对象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组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GHbA1C的含量随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增加(X2=6.3,P<0.05),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随GHbA1C含量的增加而升高(X2=9.12,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是监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良好指标,而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联合监测将有利于指导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并预防其并发症。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 监测 化学发光法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主要特点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其作用发生障碍所导致[1]。所引起的长期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的代谢紊乱可导致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慢性进行性损害,累及眼、肾、心脏、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和器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转变等,糖尿病的患病率也不断攀升,呈现出逐渐增长的流行趋势[2]。传统的诊疗方式采用血糖测定及OGTT予以糖尿病的诊断及监测,近年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的应用,已逐渐成为糖尿病控制情况的主要检测指标之一[3]。现将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200例GHbA1C监测情况对比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均为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00例)及健康体检者(100例),其中男113例,女87例,年龄26-70岁,平均35.2±3.6岁。两组在性别,年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采用统一方法及试剂测定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GHbA1C)含量,并对比分析其血糖情况、GHbA1C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临床资料。
1.2 入选标准:糖尿病组包括有糖尿病症状的初诊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血脂异常等高危人群,以及就诊时已在外院发现血糖升高者;对照组所有对象就诊前均无糖尿病病史。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临床症状加任意时间血糖值≥11.1mmol/L,或空腹血糖值≥7.0mmol/L,或OGTT2hPG≥11.1mmol/L,重复确认一次,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即刻诊断为糖尿病。GHbA1C%≥7.0%为诊断糖尿病的临界值,而GHbA1C%≤6.0%则判定为糖耐量正常[4]。
1.3 检测方法 取空腹静脉血2ml于干燥真空管内,分离去血清后测定空腹血糖,餐后或口服75g葡萄糖2h后取2ml静脉血立即送检测餐后血糖值(OGTT2hPG),选用日本津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葡萄糖氧化酶法)予以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法(即离子捕捉免疫分析法)[5]测定GHbA1C,仪器选用美国雅培生产的全自动第三光免疫分析仪,试剂包及检测系统均选用雅培专用产品。严格按照仪器及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6]。
1.4 统计学分析: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均采用X2检验,趋势检验采用趋势性X2检验,以 P
2 结果
2.1 监测结果示,糖尿病组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血糖水平、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将糖尿病组血糖水平以10.0mmol/L、6.1mmol/L为界分为三段,对比分析GHbA1C与血糖水平的关系,结果示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随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增加(X2=6.3,P<0.05),见表2.
2.3 对比分析GHbA1C含量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随GHbA1C含量的增加而升高(X2=9.1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分析及讨论
糖尿病已成为发达国家中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且好发年龄为40岁以后,多为青壮年人群,造成社会劳动力的减少,给社会及世界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我国估计现有糖尿病患者超过4千万,而这个数据在随着生活环境及生化方式的改变呈现上升的趋势,且II型糖尿病的发病正趋向于低龄化,儿童发病率逐年攀升,因此积极探索出用于早期诊断及监测糖尿病的检测手段已迫在眉睫。
糖化血红蛋白(GHbA1)系葡萄糖或其他糖类与血红蛋白的氨基发生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而成,GHbA1的形成及变化情况取决于体内血液中血糖的浓度以及作用时间的长短[7],其量与血糖浓度成正相关,GHbA1有a、b、c三种,而尤以GHbA1c为最,正常人A1c占血红蛋白总量的3%-6%,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测定结果可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临床应用中常将GHbA1C%≥7.0%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临界值,而将GHbA1C%≤6.0%则判定为糖耐量正常。因血细胞的存活时间约为120天,因此GHbA1c可反映患者8-12周总的血糖水平,本组研究结果发现糖尿病组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血糖水平、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随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增加(X2=6.3,P<0.05),提示GHbA1C的测定将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诊断。本次研究中糖尿病组中有6例患者血糖值正常,而GHbA1C含量却高于临界值,分析其原因可能为GHbA1C反映的是8-1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因此在患者的病情已得到良好控制,且血糖水平已恢复正常时,GHbA1C含量仍可却居高不下;由于GHbA1C只有在血糖浓度持续并长时间升高时才会发生明显变化,因此还可出现新生糖尿病患者虽血糖值有升高,而GHbA1C含量的变化却不明显的情况[8]。
对于糖尿病症状很典型的患者,若血糖水平升高程度亦较明显,则易于进行确诊,而对于血糖升高不明显或不伴有典型临床症状者则较难确诊,易导致漏诊。有研究发现,在新生II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50%患者已伴有并发症(如冠心病、肢体动脉硬化、神经系统并发症等),且大多糖尿病患者是在并发症出现以后或因伴发症而就诊或行健康体检时才发现,而检查出并确诊糖尿病。因而探寻出最佳的筛选及诊断标准在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并发症的干预治疗中尤为重要。由于血糖值的测定只能反映某个测定时刻的血糖水平,属于一过性的指标,且其测定的结果准确性易受到饮食状况、药物治疗效果、手术情况、应激反应以及胃肠道吸收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作为糖尿病确诊的首选依据。而GHbA1c的测定则不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因此可很好的反映血液中血糖的真实水平。且本次研究中显示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随GHbA1C含量的增加而升高(X2=9.12,P<0.05),故GHbA1C的测定有助于糖尿病的确诊并指导并发症的治疗。
综上所述,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联合监测将有助于监测糖尿病发生、发展,并有利于指导糖尿病的诊断,了解糖尿病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对尽早发现并治疗其并发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程桦,陆再英,钟南山等.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70-793
[2] 于艳红,孟跟东.尿糖、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3(6):58-
[3] 覃方生,邹林芳.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6104
[4] 汪贵娇,杨柳,王达莉等.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1):7627
[5] 张阳.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7,15(23):2286-2287
[6] 梁劲松,李生.化学发光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实验评价[J].江西医学检验,2003,6(21):503
[7] 李慧萍,安玉英,沙拉买提.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诊断及监测的临床意义[J].2010,16(7):1730-1731
血红蛋白范文5
【关键词】 无偿献血;硫酸酮;血红蛋白;优与劣
1 材料与方法
1. 1 硫酸酮比重液规格80ml, 男女分装, 男1.0520, 女1.0510, 使用温度(18±2)℃室温保存。指尖血、毛细血管。
1. 2 此方法系选择与献血体检最低标准相适合的硫酸酮比重液进行测定, 可于短时间内大量进行筛选工作[1]。我们在献血前取献血者无名指末稍血进行血液比重测定, 其规定标准:男性≥1.052(相当于血红蛋白≥125g/L);女性≥1.0510(相当于血红蛋白≥115g/L)[2]。操作过程中将1滴血距离溶液表面1 cm处轻轻滴下, 形成一层蛋白质铜盐, 如果血液比重大于规定要求, 则于15 s内沉于溶液中, 表示达到要求, 判断合格可以献血, 若血液比重小于规定要求, 则血滴悬浮或升至溶液上部, 表示血红蛋白未达到献血要求, 应暂缓献血。此法简单且容易操作和观察。值得注意的是标准硫酸酮溶液为80ml/瓶或60ml/瓶, 每瓶检测时不能超过64滴或48滴血液标本, 当检测血液标本过多时, 血液的蛋白微粒导致试剂混浊, 可能影响检测结果。
1. 3 该法不直接检测血红蛋白(Hb),是一种定性的试验, 只是判定是否符合献血要求, 而不能精确测定血红蛋白含量, 且检测中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3]。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目前, 硫酸铜检测法因试剂价格经济、易于操作、等待时间短等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采血前对献血者血红蛋白的检测。同时, 其有效应用也进一步保护了献血者的健康, 大大提高了血液质量[4]。但温度对该法测试有很高的要求, 温度高与低都对检测结果有较大影响, 一般来说, 检测温度在18~22℃之间测量结果较为准确。另外各种情况表明, 硫酸酮比重法在献血人群中血红蛋白定性检测时, 其试剂配制、保存和检测时环境温度局限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5]。我们可随季节变化选择或配制不同保存温度要求的硫酸铜试剂, 如冬季可选择(18±2)℃范围内的硫酸铜试剂, 夏季可调整为(24±2)℃范围内的硫酸铜试剂。而在献血者献血前的血色素初筛检测中采用其它更为方便、快捷、可靠的方法, 仍在进一步探讨中。
参考文献
[1] 王培华, 田兆嵩, 等.输血技术学, 2002, 2:7.
[2] GB18467-2011.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3] 钱小莲.关于血比重与比色法之间的Hb关系的探讨.淮海医药, 2007, 25(1):54.
血红蛋白范文6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检测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34-02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尿病筛选、诊断、血糖控制、疗效考核的有效检测指标,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其理由有二个:目前HPLC法测定HbA1c使其准确性和重复性得到很大的提目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尿病筛选、诊断、血糖控制、疗效考核的有效检测指标,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1HbA1C概述
在HbA1C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中,Rahbar在1968~1969年的研究中发现快速泳动的Hb实际上与HbA1C的结构相同,在糖尿病患者中其浓度增加2~3倍。从而确定了HbA1C与糖尿病之间的初步关系并在以后的临床研究中证实了HbA1C可作为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指标,这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有密切关系。HbA1C与空腹血糖、过去数周的平均血糖水平等有关。正常人维持一定的血糖水平,就会形成正常范围内的HbA1C,当血糖浓度增加时,其β链上的糖基化位点数目也增加,据此HbA1C是判断血糖控制程度的很好的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持续且不可逆地进行非酶促蛋白糖基化反应的产物。其寿命与红细胞一致。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在红细胞死亡前,血中HbA1C含量也会保持相对恒定。因此,HbA1C水映的是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与采血时间、是否空腹及使用胰岛素等无关,是判断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好坏的重要指标。
2诊断糖尿病检测指标的比较
2.1血糖有波动性、瞬间性特点,反映的是某一点(测定当时)的血糖水平,变异率高、重现性差,不能反映患者全天血糖变化情况,是糖尿病微观控制的指标。
2.2糖化血清蛋白(GSP)/糖化白蛋白(GSA)半衰期较短(1~3周),只能评价近期血糖控制水平,且血液蛋白质浓度发生变化时其测定结果受影响。
2.3HbA1C检测便捷、标本采集方便,不需空腹,可在任意时间采集并保持相对稳定,变异率低,个体内日间差
2.4HbA1C与糖尿病并发症(如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死亡)有关,而HbA1C降低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此,HbA1C是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水平的金标准。
3糖尿病的临床检测方法
由于HbA1C在检测前不稳定性很小,生物变异率低,是一项更稳定的生物学指标,临床广泛采用诊断糖尿病。测定GHb主要是利用GHb和Hb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而进行的,目前主要的检测方法有5种:
3.1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基于Hbb链N末端缬氨酸糖化后所带电荷不同而建立。在中性pH条件下,HbA1c携带的正电荷相对较少,因此可通过HPLC法将其与其它组分区分开,得到分离。此方法曾应用于美国DCCT的研究,是目前检测HbA1c的金标准。
3.2微柱法。微柱内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如Biorex 70)在PH近7时解离后带阴电荷,而Hb解离后带阳电荷,二者可形成离子键。由于GHb的阳电荷比HbA少,与树脂的结合力相对低,容易被洗脱。用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洗脱液中GHb和溶血物中总Hb的吸光率(A),可计算出GHb占总Hb的百分比(%)。但此方法的影响影响因素比较多:
(1)洗脱温度对结果有较大影响。
(2)抗凝剂肝素能使测定结果增高。
(3)某些血红蛋白如HbF异常增加时,也会与糖化血红蛋白同时洗脱,从而使结果产生偏差。
3.3电泳法。胶体颗粒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带有电荷,带有电荷的胶体颗粒可以借静电吸引力在电场中泳行,带正电荷者泳向负极,带负电荷者泳向正极,此种现象称为电泳。血清中各种蛋白质都有它特有的等电点,各种蛋白质在各自的等电点时呈中性状态,它的分子所带正电荷与所带负电荷量相等。但此方法学的弱点是:
(1)需成批进行样本分析,速度比较慢,无法进行实时检测。
(2)自动化程度低,急诊插入、自动维护等功能比较欠缺。
3.4亲和层析法。利用生物高分子能与相应的专一配基分子可逆结合的原理将配基通过共价键牢固地结合于固相载体上制得亲和吸附系统。带有杂质的高分子分离目的物在一定条件下,能以某种次级键与已固相化的配基结合,而杂质则不吸附,除去杂质后变换条件,又可以使待分离的高分子物质重新解离,获得纯化。
除葡萄糖外,血液中所有的糖类都可与Hb相结合,因此该方法的检测结果为糖化血红蛋白总量,而不是HbA1c的含量。
3.5免疫法。使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直接测定血红蛋白β-链上糖基化的N末端的4~8个氨基酸,因此对HbA1C上的糖基特异性好。
但是许多同源的糖化血红蛋白变体也有相同的N末端结构,从而会对结果造成干扰。在定标方面,需与HPLC作相关校正。
综合现在临床实验室中常用的GHb测定方法,因为原理的不同,测定的结果准确度、重复性都有所差异。相信随着对HbA1c实验方法标准化的重视和提高,HbA1c项目的检测在临床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4HbA1C检测的质量保证
4.1制定标准化计划,参加室间质量评价,使用经过认证的方法(仪器)并进行精密度、准确度及线性范围评价。
4.2检测人员具有相应的专业任职资格,并经生物安全培训,定期业务学习,所用仪器、试剂应符合要求。
4.3做好室内质量控制,严格按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操作规程执行。
4.4编写HbA1C检测标准操作规程,并按规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