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1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35-01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一、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推动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之必然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但是,这两种文明都是造成生态破坏的文明。人类要进步,要持续发展发展,必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治理,无论从资源消耗上看,还是从环境污染上看,现在都有了很大改善,这与重视保护环境有很大关联。85%的发展中国家仍要推进工业化,发展城市化,而这个发展不能是继续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必要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三是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以上问题,如果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全面把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十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是要深化一种理念、做到两个坚持、实现一个着力、达到一个目标。

1、在价值观念上,深化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就是党的十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体现新的价值取向。

2、在指导方针上,做到两个坚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

3、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4、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响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理念。节约资源意味着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消费模式等多方面的变革,涉及各行各业,与每个企业、单位、家庭、个人都有关系,需要全民积极参与。必须利用各种方式在全社会广泛培育节约资源意识,大力倡导珍惜资源、节约资源风尚,明确确立和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理念,形成节约资源的社会共识和共同行动,全社会齐心合力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是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资源是增加社会生产和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支撑,节约资源的目的并不是减少生产和降低居民消费水平,而是使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能够消耗更少的资源,或者用相同数量的资源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创造更高的价值,使有限资源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只有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因此,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动资源高效利用,是节约利用资源的根本途径。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深入挖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真正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努力用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四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节约能源是节约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能源储量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巨大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在我国节约能源更加重要、更加迫切。必须把节约能源放在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2

[关键词] 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1-26-3

The Study on Gree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Beautiful China

Yang Jizhi

(The Asia Pacific International Institute,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report clearly puts forward the grand bluepri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beautiful China, which is scientific analysis and accurate judgment on the current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situa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beautiful China.

Key words: beautiful China; green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的十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远大而又宏伟的目标,要求树立生态理念,要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去,实现“五位一体”的建设和发展新模式,实现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直是我们的梦想,在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过程中,要全面统筹、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倡导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路径。

1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实施绿色发展,是党和国家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和谐发展应该坚持的重要方向。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1]。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被提上更加重要和急迫的位置,体现了我国和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和基本要求。

1.1 建设生态文明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方向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也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和社会发展以及人类和自然关系的新认识,将人类的发展置身于广阔的自然界中去,体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方向和新理念。

人类对自身和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类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的本质。早期人类对自然界的某些错误认识,导致人类加大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规模和范围,尤其是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采掘和加工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诸如: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淡水污染、稀有物种灭绝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又引发许多新问题,如:粮食减产、疾病增加、能源危机等,这些问题无一不和人类与自然关系没有协调发展有关。

1.2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光荣而又伟大的事业,党和国家对于建设和发展的认识不断地推进和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之后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路径。在党的十报告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去,建设“五位一体”发展新格局。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又提出中国梦,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强调,是党和国家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总体布局的新认识,也体现了党和国家的“以人为本”和“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有机论的、整体的自然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2]。同时,也要对主体的消费行为和习惯进行引导和制约,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绿色和生态时尚,并且使之持续长久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3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现有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

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的萃取,同时也是对现有发展模式进行反思的结果,对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宝库中,像儒家的“天人合一”、佛教的“众生平等”以及中华民族具有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辩证发展等观念,实际上就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自然观,它是我国古人对其自身、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概括和理解,强调了人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和谐统一的观点。

人类社会发展经历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再向信息社会的历程,当前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过度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导致人类从自然界攫取了过多的资源,出现了许多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很多问题都是由于没有处理好人和自然关系所导致的。在追求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工业文明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其他各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会给自然环境带来破坏。

1.4 坚持绿色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创新和拓展

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党和国家一直坚持的重要发展选择。可持续发展观本质是科学发展观,就是走一条既兼顾当前又兼顾今后发展的可持续之路,不能为当前的一时之利而影响今后的持续发展。当今世界,生态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际上是与世界人民一道,走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今的发展不以牺牲今后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经济的发展。在当前,发展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道路,能更加突出和响应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优化,是人们向往的目标,建设“天蓝、水绿、草碧”的宜居生态型社会,也是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根本落脚点。

绿色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更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使得这一先进理念更加明晰和具体化。只有发挥先进理念的引领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人、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3]。也只有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2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特征

建设生态文明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是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既符合时代精神的l展要求,又能够兼顾传统与科学,是对理论与时俱进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

2.1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宝贵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融为一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体建构性。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具有能动作用的人,在这个主体参与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人始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确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发展目标,建立能担当和敢担当的责任主体。实施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各级各类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具体的实践当中来,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共同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第二,发展可持续性。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其内核和精神实质就是科学发展,是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是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新成果和新总结。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坚持经济社会生态同步发展、共同发展,通过对各类资源适度开发利用、对赖以生存环境的有效保护以及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来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与生态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三,总体协调性。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环境、人口和资源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需要协调相关因素和相关主体保持良好的状态,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使得参与建设的各方都能够在总体框架安排之下,拥有能动性和创建性,实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统一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4]。

第四,条件的先决性。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是一个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当中,生态文明建设又处在基础和先决性的地位,没有生态文明的保障,其他文明成果的建设也会受到影响。

2.2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绿色发展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新认识和新总结,是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具有十分突出的特征。

2.2.1 在价值观念方面,突出体现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早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述,集中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核心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国也对发展的战略和目标进行不断探索和总结,最终确定科学发展观这一思想,并将其写入,取得了又一重要成果。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在价值观念上主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

2.2.2 在指导方针方面,确立保护优先、节约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路径。在推进绿色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确立保护优先、节约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指导方针,符合当前和长远时期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实际。优先强调作为主体的人要形成良好的节约意识,不铺张浪费,不过度从大自然中攫取自然资源,来满足人类不切实际的想法和需要,提倡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在社会中形成节约的良好社会风气。

2.2.3 在追求目标方面,努力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实施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而利在千秋、泽被后世,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全球的美好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为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不仅是要建设优美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且是要建设和谐有序的人文社会环境,内核是实现自然环境之美与社会人文之美的有机统一。

2.2.4 在时间跨度方面,需要进行长期艰巨的建设任务。进行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艰苦建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政策扶持、法制规范的方针,积极鼓励和引导围绕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相关产业,加大对其投入和扶持的力度。对于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采取分步关停的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信息技术向其他相关产业渗透的程度。

在长远的规划过程中,要着力推进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新型可持续发展模式,逐步解决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阻碍,建立安全高效可控的生态建设新格局,进一步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及实现美丽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2013(24).

[2] 张文斌,颜毓洁.从“美丽中国”的视角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策略―从党的十报告谈起[J].生态经济,2013(4).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重要性;紧迫性

作者简介:周晓阳(1953-),男,湖南祁东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华(1974-),女,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南华大学图书馆,馆员。(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研究”(课题编号:XJK012BDY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202-02

古往今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历史时期都不可以回避的一个话题。“今天,人类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哈姆莱特式的困惑再次困扰着人类。”[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战略任务,党的十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这表明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我国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他们的生态文化素质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推动“四大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对生态危机挑战,是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年均GDP增长超过9,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为了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应对生态危机挑战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也就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首先,人为因素制约着生态文明的发展。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工业化进程比其他工业文明国家要快,并且采用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类似的发展模式,导致工业文明畸形发展,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这种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

其次,自然因素制约着生态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但如今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远远赶不上人为的破坏。随着工业文明的畸形发展,不可再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有些不可再生资源甚至面临枯竭。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目前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要克服严重的生态危机,必须加强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由于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为克服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高素质人才。[2]

2.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实现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

面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资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3]简而言之,就是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两型社会”被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所谓“美丽中国”,就是高度生态文明的中国,具体表现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优美、资源节约、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高等。

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关键在人,只有使每个公民都成为自觉的“生态人”,才能完成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是高层次人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为“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迫切需要

我国高校教育教改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应当包括生态文明素质,而目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必须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乃至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4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着力点

“美丽中国”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陌生的。美丽中国首先是针对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资源环境而言的,但其涵义又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保护生态一点上,美丽中国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是贯穿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美丽中国”就是要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既要兼顾环境状况,又要更加关注对环境的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能只是一味盲目的追求经济总量的上涨而无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是要在追求经济上升的同时也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我们要时刻谨记:环境秀美但经济落后不是美丽中国;经济强大但生态恶化同样也不是美丽中国。在这里,我们还要避免的一个误区就是我们讲不要因为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并不是意味着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在经济发展领域裹足不前,从而放慢或延缓对经济的发展。我们要树立的一个观念就是:不管是为了保护生态而牺牲经济发展机会还是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不惜牺牲长远利益的经济发展,都无法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都不是科学的发展,都不是人民心中所期待的那种发展状况,都是违反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式。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在以后的发展中更加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关键任务摆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突出地位。

一、建设美丽中国的原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在我国产生已久的概念。党的十报告中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系统的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对这一概念态度的转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浪费严重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与经济发展相伴随而产生的各种生态问题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使我们无法再忽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方面的制约越来越突出。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逐步上升。各种自然资源的短缺也开始影响到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全国现在大部分大、中型城市都普遍缺少生活用水,耕地逼近1亿红线,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由此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各种极端天气出现地越来越频繁,这些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2.优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焕然一新。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也产生了不少矛盾和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物质资源的大量投入实现的,我国经济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进入新时期,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攻坚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借鉴多国发展的经验我们要认识到,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积极采取各种科技手段,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道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更好的结合,将这两方面的建设共同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共同致力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3.稳固我国国际地位、提升国际影响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日益提高,更多的参与到了各项国际事务当中。因此,我国在各种国际组织、各项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公正地参与各种国际事务,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世界经济危机来袭时,沉稳应对,为世界经济的恢复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就在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国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资源消耗大、浪费大、环境污染大。这些都无不影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影响中国在世界人民眼中的形象,并且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这当做攻击中国的武器。

基于这些问题,使我们不能再忽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只有踏实地完成了这项事业,才能使中国的形象与经济发展的步伐相吻合,才能使中国在世界人民眼中的大国形象名副其实。

二、建设美丽中国的着力点

鉴于以上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意识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切实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有以下几个着力点是需要注意的:

1.加强生态文明保护方面的制度建设

十报告中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美丽中国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是制度环境保护。加强制度建设是我们未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要努力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各项制度。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好让生态文明建设的事业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使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事业顺利进行,确保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工程顺利开展。

2.建立完善的监督、奖惩机制

只有可靠地制度保障而没有有力的监督机制,制度就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而只是扎实推进监督工作而不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那再有力的监督也是枉然。因此完善的制度、有力的监督、合理的处理三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有效的监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重视环境保护,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以及人们健康的工业企业,及时发现这些企业的不端行为并大力惩治,必要时可通过责令其停业整顿甚至吊销营业执照这些措施来对其进行惩治。总之,无论是监督还是惩治都一定要落实到实处,不能敷衍了事、走马观花。因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本来就是企业无可推卸的责任,无论在何种经济形势下,企业都必须遵守各种环境保护的法规、条例。

此外,浪费资源,排放不达环保标准的废弃物,就是将其企业自己的环保问题大众化,是将本来应该由企业自己承担的责任推卸给社会、人民,就是企业造污,人民买单,这不仅仅破坏了生态环境更是损害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对于这种危害环境且伤害人民利益的行为我们一定要加强监督、大力惩处。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对于那些在生产中较好贯彻环境保护理念的企业,可以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将这些企业当做行业楷模加以宣传,进而激励其他企业向这些企业学习,以先进带动后进最后形成一种全社会的企业都自觉贯彻实施生态保护理念的良好局面,使这一理念成为一种全社会都推崇的良好风气,进而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

3.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列为地方经济发展质量、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关键指标

长期以来,很多地方都把经济总量的提高作为经济发展水平、领导干部政绩的衡量指标。这就导致了有些官员在其任职期间总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提高,只在乎短时间内的政绩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造成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状况背道而驰的情况。这些地方重量而不重质,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不履行环境责任的行为往往是当前制约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就更要把环境保护列为经济发展质量、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关键指标,这样就可以促使领导干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促进从整个决策层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引起更多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才能自上而下的进行传达、有效落实,才能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

4.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加强对民众生态环保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全民族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同样也是美丽中国最有力、最坚强的建设者,最主要的力量源泉。所以我们要利用各种途径广泛的宣传生态保护、资源节约方面的相关知识,加强环保知识普及教育,使人民了解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唤醒人民大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自觉地去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要培养人民群众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追求,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和环境消耗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机制有效地配置资源,以推动人民群众形成新型的消费习惯,让更加环保的生活方式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习惯,从而积极加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来。

总之,建设美丽中国不能只停留在嘴边,而要切实的付诸行动。这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积极参与,有关部门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宣传、教育人民,培养引导公众的参与热情,只有动员起全体人民加入其中,建设美丽中国才不会仅是一句空话,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才能实现。

三、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5

【关键词】生态文明 正能量 贵州

所谓“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给人向上的信心和希望,鼓励人们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传递生态正能量,要求人们在追求物质精神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并为生态环境的建设共同努力。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的要求已经由量向质转变,尤其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建设不仅是满足人们的对生活质的要求,也是实现贵州“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一环。

一、加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传递生态正能量,创建美丽贵州,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党的十六大、时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因此,对贵州来说,作为中国西部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外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自己的刻苦努力和艰苦奋斗,当然,也就需要自己在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各民族的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满、白、蒙古、羌和土家等少数民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一个山清水秀天蓝的美丽贵州,让少数民族的同胞共享经济改革发展成果,这对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意义重大。我们相信,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贵州各少数民族必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会在贵州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从而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三)加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为实现“美丽中国”奉献绵薄之力。建设美丽中国,庙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

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具体目标,这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虽然我国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整体来看,中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都严重不足,与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相差很大。实施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贵州在生态建设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要实现“美丽中国”,贵州也要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继续努力。

(四)大力发展贵州旅游业,展现多彩贵州,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闻名世界的黄果树瀑布、龙宫、赤水、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璨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拉动贵州发展的一大动力,也为贵州的生产总值作出了大贡献,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让贵州的旅游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仅需要基础设施建设与宣传工作,也要我们自己对生态有更高的认识,在保护现有的生态资源的同时,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更加努力,给世人一个环境优雅生态良好的美丽贵州。

因此,加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贵州的跨越发展,甚至对整个中国的发展进步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多方合力传递生态正能量,助推贵州“中国梦”

(一)严格制定和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近年来环境的污染状况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仍然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到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对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诸多的不良影响,甚至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困扰。因此,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让生态建设有相关制度和法律保障,同时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并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让污染远离人们的生活,给老百姓创造一个安全又放心的生活环境。

(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宣传力度,传递生态正能量,让保护环境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实现贵州“中国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做到山青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但同时,还要加强人们的社会道德建设。实现美丽贵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要让生态正能量在社会传递,增强全民生态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积极倡导以生态文明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让大家一起为生态建设努力,让大家都参与到生态建设的过程中,自觉地把自己的行动与我们的目标结合起来,共同保护环境,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以及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同时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加到生态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我们的一举一动为美丽贵州增色。

(三)让生态正能量传递到校园,尤其是中小学生课堂,让教育为环境保护助一臂之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生态建设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生态教育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校园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育,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者观看纪录片、办黑板报,或者演小品、演讲赛、专题讲座等方式,从正面和反面让他们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自觉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让生态生能量在校园传递,并随着他们传递到每一个家庭和社区,这对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而重大的意义。同时,还应时刻谨记“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把生态建设作为贵州发展进程中衡量其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先污染,后治理”这一教训已经深刻的提醒着人们,不能再走这样的发展路子,否则会得不偿失。因此,虽然贵州提出“工业强省”,但也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鏖战评价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不仅时刻强调生态的重要性,而且也要求我们在衡量发展程度或者取得的成就的标准上要把生态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把生态建设同我们发展程度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全面小康,建设一个不仅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而且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贵州。

(四)要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与风俗,在生态建设上给予鼓励、支持和帮助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但也强调在其建设中,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与风俗,让少数民族真正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因此,要从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积极鼓励、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共同努力,让生态正能量在贵州省乃至全中国传递,大家携起手来,为美丽贵州美丽中国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贵州中国“梦”的实现尽心尽力,贵州的生态环境将会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中国的明天也会越来越辉煌。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6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绿色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这为我们伊春林区坚持绿色发展、不断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美丽伊春是美丽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以建设美丽伊春为基础。

伊春市地处黑龙江省的东北部,林业施业区面积40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2.79亿立方米,森林覆被率86%,是“天然氧吧”、“立w资源宝库”,有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林,因盛产珍贵树种红松而被誉为“红松故乡”、“祖国林都”之美誉。由于以前的过度开发,小兴安岭林区曾出现了生态系统退化、功能亟待恢复、产业转型升级困难的严峻形势。为了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伊春市按照提出的“要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中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有利契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积极探索,大力实施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推进美丽伊春建设。2013年全面停止了森林商业性采伐,坚持把保护资源、保护生态作为第一位的责任,把“生态立市”、“产业兴市”确定为核心战略,紧紧围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主基调,坚持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共生共荣的集合体来对待,把森林生态保护与改变人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进行,努力通过生态、经济、行政手段,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大力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积极倡导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生活,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和资源消耗型项目,并把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增长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坚定不移地走经济转型、生态保护、文明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建成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2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25个、省级以上地质公园4个。森工系统累计更新造林有效保存面积1633万亩,完成中幼林抚育1341万亩;实施生态移民,规划全市218个林场(所)撤并99个,已撤并55个;退耕还林127.6万亩,封山育林777万亩,实现了森林蓄积量年均净增长800多万立方米的良性循环,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近些年,伊春市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城市品牌的集中创建,以及新农村、新林区建设的统筹推进,全市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美丽伊春建设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伊春市先后被联合国等组织和机构授予了“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范例――绿色伊春”、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21世纪森林生态旅游胜地”、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两次被评为中国幸福城市。这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全方位、系统化打造“美丽伊春”升级版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还不够大、功能还不够完善,林区产业升级转型的步子还不够快、产业结构急需调整,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力度不够、投入不足,建设美丽伊春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实施十三五规划,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评价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突出抓好规划引领、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常态化管理水平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等五方面工作。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效率经营”的理念,坚持全市“一盘棋”,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抓好中心城四个区、其他区局址所在地以及一市一县城关镇的规划建设。以“生态为魂、欧典为型、旅游为绳、宜居为本”建设理念为指导,科学设计城镇人居环境、景观风貌和建筑色彩,统筹布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提高产业聚集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把科学规划作为美丽乡村、林场所建设的第一位工作。林场所规划,要结合全市林场所布局调整规划,以中心林场所为重点,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完善、服务配套,具有田园社区风格的中心林场所,以更好地承接生态移民,提高林场所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乡村规划,重点搞好中心村建设规划,吸引偏远自然村屯人口逐步向中心村转移。美丽乡村、林场所规划都要体现乡土特色和自然风貌,“让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为未来建设发展预留空间,实现近期任务和长远目标的有效衔接。搞好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洁净家园(庭院)行动,突出重点部位,抓好四季卫生环境整治。强化公共秩序整治,集中治理“环境十乱”行为。积极整治农村、林场所垃圾乱倒、柴草乱放、污水乱泼等现象,探索秸秆合理利用方式,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全市面上农村、林场所环境明显改善。鼓励农民、林场所职工采取沉淀池等方式处理生活污水,鼓励农村、林场所建设简易垃圾填埋场和有一定规模的沼气池,实现垃圾、污水就地就近处理。加强绿化美化工作,提高城乡绿化美化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城镇重点加快“三供两治”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城镇路网,搞好老旧小区改造,改善人居环境。乡村、林场所重点抓好水、路、房等基础设施完善,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常态化管理水平,把功夫下到日常,把效果通过常态体现。坚持素质提升,注重不文明行为矫正,强化日常生活习惯养成,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公共秩序优化、环境整洁卫生。坚持整体推进与细节落实相结合,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不疏漏每一个环节。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着力完善管控机制,强化长效机制构建。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把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美丽伊春建设全过程,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强化道德实践,发挥好重点人群的示范引领作用,唱响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强调责任担当,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协调联动、有序推进,出实招、用实劲、见实效,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抓好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为建设美丽伊春提供有力保障。

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择善而从,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紧紧围绕美丽伊春建设目标和任务要求,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协调配合,城乡联动,保证各项工作环环相扣、紧密衔接、有序推进,形成合力,注重自然生态之美、环境整洁之美、人文和谐之美的和谐统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地更洁、人民更幸福的富强而美丽的伊春一定会迎面向我们走来。